诗文库 题目
章焘大理寺正制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六七、《东牟集》卷七
具官某:法令人之堤防,刑罚治之药石。总在大理,听于卿师,务其公平,慎乃推择。以尔持心明允,涖事审详,初直廷中,曾无枉挠,继承寺事,多所平反。克宣再岁之劳,就陟三官之长。惟宽仁而不至纵罪,惟精密而不为深文,兹谓适中,往思汝守。
章焘大理少卿制 宋 · 葛立方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三五、《归愚集》卷八
刑一成而不可变,故凡隶职于廷殿者,必求已试之旧,庶几见闻习而条章审,民以无冤。尔智能强济,经术该通。尝命尔司直司丞,而又俾为正,惟察惟法,咸适厥中。洎官宪曹,持心忠厚,惟刑之恤。则助朕广好生之德者,莫尔若也。今兹理卿虚贰,肆命往职,谁曰不宜?其惟有终,则称朕命。
章焘大理司直制 南宋 · 张扩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八六、《东窗集》卷六
敕具官某:明王建官,循名责实,大理设属,职在详谳。或犹惧挠曲,则司直之官存焉。以尔持心甚平,敏于从政,故命汝为之。汝能知名官之义,则职举矣。
见章彦溥提刑书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二、《诚斋集》卷六四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某闻之,求诸人者必得其所以天,得其所以天而不遇于人者有矣,未有不得其所以天而遇诸人者也。古之人有三及门而阍人辞焉者,何其有求而不合;有未相识而通梦寐于三年之前者,又何其无求而合也。盖求不求者人也,遇不遇者天也。是故不得于天,勿求于人;不得于己,勿求于天。天下之士狗苟茅靡,求于人而不求于天,求于天而不求于己,抑见其费心于外而失己于内而已,乌在其有遇哉!就使其遇,天实厌之。惟忘于求天而后得于己,惟忘于遇人而后可以求于天。彼王公大人之存心不合乎天理则已,如合乎天理,则天也人也,人也我也。精神之感召,道艺之贯通,盖有不求而合,不介而亲者。某也庐陵之匹士也,出于山林之中,而列于州县百吏之后,此岂有声势之自振而亲党之相援,以登于当世王公大人之门乎?而阁下之名天下莫不闻,以光明俊伟之德致身于九乡,立朝之节皓乎有耀,天下莫不仰。方且徇道而不徇势,身虽外而望益重,圣天子用是起之于江湖,而寄之以一路耳目之寄,天下莫不悦。则阁下之贤,固未可以泛然求而卒然遇也。某也虽有慕向归倚之诚心,将何以为见耶?又况行部照临弊邑之日,某乃以职视民旱于田里,曾不得与官吏负弩、父老扶杖之列,以望见使华之末光。见且犹不可得,而况于求知乎?乃闻阁下称引其姓名,而访问其所在,嗟乎,此古之君子折节下士之美意,而古之人以望实而取于知己者也。遥遥千载,此风之熄久矣,而某也独何为者,乃得此于阁下乎?求诸己则何有?求诸人则何从?岂非阁下之存心合于天理而不顾流俗欤?爱士之心通于天,而天同神比欤?抑某有归向门下之心,而天人之间自然遇合欤?虽然,某之遇乎阁下,则存乎阁下也。鄙文一卷,藉手为贽,幸赐之览观,察其心、收其迹而成其所以天。不宣。
都省以诸路事有未集选官督问彦博郎中奉命南来事毕北还以律诗二章赠送兼谢佳制见贶 其一 元初 · 胡祇遹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紫山大全集卷六
见君眉宇得君心,辞简容庄志趣深。
倾盖写诚何落落,催人归辔恨骎骎。
难忘清话灯深夜,拜辱新诗字万金。
寒雁迎霜来未尽,倚楼翘首望佳音。
都省以诸路事有未集选官督问彦博郎中奉命南来事毕北还以律诗二章赠送兼谢佳制见贶 其二 元初 · 胡祇遹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紫山大全集卷六
每因临事愧无才,为国储贤路未开。
耆德高年伤老死,后生随俗走尘埃。
岂期满眼蓬蒿里,忽见凌云杞梓材。
去去此身当自重,等閒声利不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