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翁邵”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题目
翁好德 其一 1094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
前日公皂还仓卒,奉问不谨,深用惶愧。
为别踰月,不审孝履何如,伏惟万福。
某愚无似,加以齿少,视公为前辈,每辱眷遇,进之为执友之游,顾何足当?
自惟直谅多闻之益,所得于长者多矣。
然至于古人为学之大方,则语未尝及也。
今兹经由,因得奉晤语,慨然乃自进于圣人之学,非笃信好古,其何能尔。
益使昏懦之心思自奋励,锐然知圣域之可到,而不知愚鄙之不可彊也,幸甚幸甚。
方且进己之有,挹公之馀,以相扶助,属之官有期,遽然西归,不得从容以尽讲习之乐,至今犹以为恨。
然尝谓君子之学求仁而已,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下惠之和,皆圣人也,其道不同而趋向则同者何?
曰仁而已矣。
故古之君子虽相去千里,相望异世,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未尝同及,考其所归,若合符契。
然则吾徒所学,又奚必朝闻而暮讲之欤?
要同归于仁而止。
苟知此,则前日之遽然犹不足恨也。
夫求仁之方,孔子盖言之详矣。
然而亲炙之徒,其说犹有未闻者,岂孔子有隐于彼欤?
犹之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与之巧。
故言之在我,闻不闻者在彼,虽圣人亦不能进其不及也。
后世之士未尝精思力究,妄以肤见臆度,求尽圣人之微言,分文析字,寸量铢较,自谓得之,而不知去本益远矣。
夫至道之归,固非笔舌能尽也。
要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于燕闲静一之中,默而识之,兼忘于书言意象之表,则庶乎其至矣;
反是,皆口耳诵数之学也。
呜呼!
道无传久矣,举天下皆溺于末习,不有豪杰之士,孰能自拔流俗,以追圣学?
若某之不肖,岂敢自谓能尔!
幸尝侧闻先生长者之馀论,窃有志焉。
尚赖朋游共学,左右提掖,相进于此道,每得一人焉,则通夕不寐,喜见颜面。
今又得吾好德,益知朋友之足望也。
区区临纸不能尽万一,未间,惟力学慎爱。
翁好德 其二 1094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
明道行状计已读之。
惟吾先生道学行义足以泽世垂后,进不得行其志,退未及明之书而死,使其道将遂泯灭而无传,则学者不忍焉,此行状叙述所以作也。
道废千年,士不知所止,故物我异观,天人殊归,而高明中庸之学析为二,致天下泯然莫以为非也。
故行状之末,深论吾先生之趋,以明世学之失,庶几志道之士有闻风而起者。
则行状之传,盖将以明道,非如长者所疑也,幸亮之。
某向亦尝作哀辞一篇,谩录去,试一观之如何耳。
好德闲居,与学者相聚,势未能免,仲宽礼意勤厚,不必辞。
若于僧寺中得十数人而止,如公前日之言固善矣,但恐同邑之士翕然从之,则公亦不得而拒也。
使县庠一空,则于邑中事有所未顺,公更思之。
尝许见过,尚能如言否?
非敢望也,乃所愿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