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定照禅师号表大观元年 北宋 · 释道楷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六、《禅林僧宝传》卷一七
伏蒙圣慈,特差彰善閤祗候谭𧜖,赐臣「定照禅师」号及紫衣牒一道。
臣感戴睿恩,已即时焚香升座,仰祝圣寿讫。
伏念臣行业迂疏,道力绵薄,常发誓愿,不受利名,坚持此意,积有岁年。
庶几如此,传道后来,使人专意佛法。
今虽蒙异恩,若遂忝冒,则臣自违素愿,何以教人,岂能仰称陛下所以命臣住持之意?
所有前件恩牒,不敢祗受。
伏望圣慈察臣微悃,非敢饰词,特赐俞允。
臣没齿行道,上报天恩。
按:《禅苑蒙求》卷中,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一套第二册。
楷禅师1109年 北宋 · 释德洪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龙蛇头角混埃尘,临死方知老净因。
三度傲辞天子敕,一生甘作净名身。
虎皮羊质成何事,牛马襟裾亦谩陈。
须信屈原千载后,空门犹有独醒人
芙蓉楷禅师1119年 北宋 · 释德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八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望之翛然,冰枯而天粹。
即之渊然,云闲而水止。
意坐石而情无住著,故杖瘦而欲起。
人言即俗复即真,出尘之相加冠巾。
非因引法忤圣主,我宗僧俗两不存。
五位正宗将仆地,以手挈之阅人世。
屹然万仞捍狂澜,荷负大法当如是。
纷纷鄙夫拜公像,譬如蝼蚁见龙象。
惊魂已化千微尘,岂特形容先沮丧。
火刀直裰谁得之,故时捕鱼师。
岭梅已熟莫咬破,核子乞与宁馨儿
按:《石门文字禅》卷一九。
定照禅师1109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四、《石门文字禅》卷二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达磨之道六传而至曹溪,自曹溪派而为江西、石头二宗,既昭天下,学者翕然从之。
由二宗以列为五家,于今唯临济、云门为特盛。
洞山悟本禅师机锋竖亚而出,年代寝远,惜其无传。
元丰中大长老道楷者,赫然有声于京洛间,问其师承,乃投子青华严嫡嗣。
青公为大阳真子,盖洞山七世玄孙也。
大观元年京师法云寺虚席,有司以公有道行,请于朝,愿令继嗣住持。
奉圣旨,可其请。
未几,开封大尹李孝寿表公谈以禅学卓冠丛林,宜有以褒显之,即赐紫方袍,号定照禅师
左珰持诏至法云,谢恩已,乃为表辞曰:「伏蒙圣慈特差彰善阁祗候谭稹赐臣定照禅师号及紫衣牒二道,臣戴睿恩,已即时焚香升座,仰祝圣寿。
伏念臣行业迂疏,道力绵薄,尝发誓愿,不受利名。
坚持此志,积有岁年。
庶几如此,僧道后来使人专意佛法。
今虽蒙异恩,若遂忝冒,则自违素愿,何以教人?
岂能仰称陛下所以命臣住持之意?
所有前件恩牒,不敢祗受。
伏望圣慈察臣愚悃,非敢饰辞,特赐允俞。
臣没齿行道,上报天恩」。
上阅之,以付李孝寿,躬往谕朝廷旌善之意,而执拗不回。
开封府具以其事闻,上大怒,收大理寺
吏知忠诚,而适批逆鳞,有怜之之意,问曰:「长老枯悴,有病乎」?
曰:「无之」。
吏曰:「有疾则免刑配」。
曰:「平时有疾,今实无,岂敢藉疾,侥倖圣朝,欲脱罪谴耶」?
吏叹息久之,竟就刑,缝掖其衣,编管缁州。
都城道俗,观者如市,皆为之流涕,而神和气平,安步而去如平日。
至缁州,僦屋以居,而四方衲子争奔随之,接武于道。
嗟乎,禅师粹然一出,支洞山已颓之纲,道显著于时矣。
而圣朝方以道治天下,海内肃清,旌表有德,天时人事,适相偶如此,而独罹此祸,可疑也夫!
岂斯道疑独间关至此,卒不能以振兴之耶?
抑亦夙殃成就缘会如是耶?
闻之者莫不长喟。
余因疏其事以授尝识禅师者,使学者知道固如是,而视欲胜天灭命者,可以发一笑也。
芙蓉楷禅师 宋 · 高世则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悬崖撒手任纵横,大地虚空自坦平。
照壑辉岩上借月,庵头别有一帘明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四)
随州大洪山崇宁保寿院十方第二代楷禅师塔铭 北宋 · 王彬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二二、《湖北金石志》卷一○、《宋代蜀文辑存》卷四○
政和八年夏五月乙未芙蓉禅师以偈示众,书遗诫,付嘱门人,沐浴更衣,吉祥示寂。
越三日丁酉,荼毗,收灵骨。
秋九月甲午,塔藏芙蓉湖
后七年,住持大洪山慧照禅师庆预,师之受业高弟、嗣法的孙也,念湖山远在海隅,奉塔庙之礼常缺,喟然叹曰:「吾昔尝侍老师住大阳,迁居此山凡五年,天下衲子辐辏云萃,不远千里而来。
当时升堂入室者散之四方,皆续佛寿命,为人天师
今住世者如焦山成、大隋琏、鹿门灯、石门易、宝峰照,即其人也。
昔人藏衣曹溪,葬履熊耳,岂不以恩大难酬,示不忘本耶」?
乃遣其徒宗几迁致师灵骨,建浮图于大洪山之阳。
冬十一月,塔成。
明年冬慧照于山中,慧照喜谓曰:「吾芙蓉老师法海舟航,佛门梁栋,三十七年与大地众生作阴凉,机缘在世,不独衲子能言,搢绅士大夫咸知之。
新塔未铭也,敢以为请」。
既仰慕芙蓉之高风,又重违慧照之勤意,义不获辞,退而铭之云:师讳道楷俗姓崔氏沂州费县人
少学神仙,得辟谷术,隐伊阳山中。
既久,知非究竟,乃弃所学,游京师,诣述圣院出家,礼德暹为师。
熙宁六年,试经用度。
明年,受具戒,游历诸方。
遍参知识。
最后至舒州投子山青禅师,一言造妙,师资深契,以明安衣履付焉。
去之韶山,结茅虎穴旁,虎为伏驯,探穴取子,初无忤也。
师虽宴坐山林,然道价四驰,千里向风。
元丰五年出世至示寂,凡七坐道场。
最初住沂州洞山,又迁西京乾元、招提,之大阳,随之大洪,皆当世元老名公卿以礼延请。
后被诏住东京十方净因,又徙住天宁万寿,皆中使奉命,恩礼兼隆,诸方荣之。
师所至,无缁素贵贱,皆直造室内。
其来京师,诸公卿贵人日夕问讯,无与道人处士杂坐,师皆一目之。
师行解相应,履践笃至,无明妄心,一毫不立,故不能矫情徇世,避人道之患。
竟坐辞身章师号,忤上意,得罪居淄州
久之,上察其无它,听自便。
复有旨下开封府访师,还其故服。
闻之,书四句偈遗中贵人王松年云:「石田焦谷又生芽,暮种朝收济几家。
巢父饮牛牛不饮,渔翁拨棹入芦花」。
众口传播,尹李公孝寿得之,察其诚心,乃为敷奏。
因从其志。
师始欲游天台雁荡,过故里,为父老留,不得去。
枢密刘公奉世舍俸金,买芙蓉湖田,筑室延师,四方衲子归之,俄成丛林,今赐额兴化焉。
先是,芙蓉湖众水钟聚,㳽漫百馀里,师尝谓若决而归之川,可得良田数千顷。
常平使者闻其言,使邑令诣师受规画,凿渠疏导,悉如师说。
异时菰蒲沮洳之地,皆为沃壤。
乡人德之,乃相率舍田于寺。
岁入既丰,又推其馀以与马鞍山,后亦赡数百家。
师喜营建梵刹,见栋宇卑陋,则崇饰更新,规模宏壮,疑若基构艰难,然人以师故,施财助力,咸说乐之,工役未尝踰时。
才成即弃去,不回顾也。
师本田家子,为儿童时父令驱田中飞蝗,师舍己之田,先驱邻人者。
诘之,则曰:「损他利己,所不忍为」。
其利它之行,盖天性也。
师享年七十有六,僧腊四十二,度弟子九十三人,法嗣得骨髓出世者二十九人,皆缘法盛行于时。
丹霞淳公其后尤大。
庆预大洪,禅子至二千,清了长芦、正觉在普照,亦至千众。
盖天下三大禅刹,曹洞之宗,至是大振矣。
师应接机缘,已见语录,及德洪所撰《僧宝传》,承议郎韩韶《临沂塔旧铭》、鹿门法灯禅师《塔中记》载之已详尽云。
铭曰:
诸佛出世,为一大事。
以心传心,莫难承嗣
日在明安,得人惟艰。
正法眼藏,托于浮山
道未丧世,遗言不坠。
异苗翻茂,卒如师偈。
堂堂青公,法中之龙。
针芥投机,复有芙蓉。
自师承宗,曹洞始大。
良价不亡,大阳犹在。
凡今宗师,鲜克全提。
不滞空劫,则落今时。
惟师当机,正偏互唱。
木女讴歌,石人抚掌。
荐承明诏,七坐道场。
三十七年,为众举扬。
梦身幻宅,谁主谁客?
不有荣名,孰为罪谪?
一辞帝闉,终老海滨。
国师塔样,分付儿孙。
汉东沂上,十方天壤。
一切含情,万古瞻仰。
靖康二年夏四月十五日大洪山崇宁休寿禅院住持嗣、祖法孙慧照大师庆预立石。
玉册官武宗古刊。
芙蓉楷禅师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三、《北涧集》卷六
或谓芙蓉禅师刚介失中,号服是拒,隶名刑书,甘赭其衣,遂使林灵素逢彼之怒,乘间而入德士之说,易于建瓴。
噫!
齐东之言也。
天子方锐意神仙方士,仪、秦之辩,良、平之智,不足折其妄;
燕、赵之艳,晋、楚之富,不足变其好;
裒天下之至珍,集天下之大美,不足变其嗜。
前疑后丞,岂无股肱之臣?
可谏矣,枘凿龃龉也。
左辅右弼,岂无心腹之任?
可诤矣,冰炭背驰也。
是时灵素颐指如意,衡从惟命,岂俟逢怒乘间,然后进德士之说哉?
公居净因,恶夫末流冒辱倖荣,行险黩货,禅讲号服,录正鉴义,裾方顶圆,附城丽社,不啻囊探。
更誇迭矜,谓之内降,商直榷贾,不关朝省,贻玷盛明,罪在不敬。
真赐逮已,我则固辞,孤哀自许,不与众共,死生患难,又皇暇恤。
淄川之滨,弗类人境,翩翩风帽,练练缟衣,丹霞鹿门,首为之发,横翔捷出,以大其家。
粲然丽天,耿耿霁月,洞上厥绪,兹焉中兴。
乡也与俗滔滔,不振不厉,即患难之途,徙瘴疠之地,非失其本心、倒行逆施者不为,公为之乎?
公之光明盛大,寂音传在焉,兹不重出。
是作也,一以刷公之谤,一以补传载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