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刖卞和述 中唐 · 欧阳詹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八
昔卞和以荆山之璞献楚怀王。王曰。非宝也。刖之。次献于平王。平王亦曰。非宝也。又刖之。世皆有二君不识宝之议。小子鄙虑。尝致于斯。瞜瞜然若见二君之意。后世议者。脱未之思焉。夫国之安危。人之邪正。如影与响。系乎后躬。于则从而于。易则从而易。珠玉者。劳之母。财之蠹。侈之本。害之圃。国君好之。下必从之。则将有不耕而搜山。不艺而攻石。背义而忘仁。轻谷而贱帛。耕之隳。艺之堕。谷之散。帛之耗。义之亏。仁之挫。则国从而丧矣。古人有言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又曰。大宝曰位。二君所言卞氏之璞非宝者。盖宝此者也。不然。玉之与石。犹菽比麦。虽至愚昧。亦或辨之。况二君乎。纵时狐疑。忍爱玉人须臾之功。不试琢磨于一石。而忽先王之法。轻绝人之四体欤。甚不然矣。实将抑奇玩。却无益。剪奢靡之萌。启淳庞之迹。欲其块桴土鼓。上复于羲轩。象箸玉杯。下销于辛受。四方风行而自化。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大功无形。至德无名。人以琐琐之智。莫睹冥冥之情。昔宋玉以蕃禽井鲋。不测灵凤长鲸。信哉。呜呼。使仲尼居今。则与秦伯同称矣。小子不敏。窃述其旨。以佐知言云。
春秋战国门 卞和 唐末 · 周昙
七言绝句 押文韵
磷磷谁为惑温温,至宝凡姿甚易分。
自是时人多贵耳,目无明鉴使俱焚。
责和氏璧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九三、《公是集》卷四八、《皇朝文鉴》卷一二六、《文章辩体汇选》卷七七五、《文翰类选大成》卷一六三、乾隆《襄阳府志》卷三二、同治《新喻县志》卷一四、同治《南漳县志》卷二四
楚人和氏得玉璞荆山之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曰:「天下之刖者多矣,何子之怨也」?对曰:「吾非怨己之刖也,哀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也」。王使人治其璞,果得宝焉,故命曰和氏之璧。此世世称和氏善知宝,而又甚悲其不幸也。吾意善知宝者不然。彼天之生玉也有常质,居上不待以为益,在下不损以为少,此人主之所贪也。虽全而言之犹辱,今一不免其身,其不知宝也甚矣。至于刖而后哀之,其不知过也甚矣。苟使和宝之,则若勿献;苟使和哀之,则若勿怨。彼非所明而明之,其刖也犹幸。周人得夏后氏之鼎,藏之太庙,已八百有馀岁矣。周衰,宋太丘之社亡,而鼎入于泗水之中。秦始皇灭周,耻不得其器,于是斋七日,使万人没水求焉,不获而后止。楚有良弓,号之曰大屈,传世之宝也。齐与晋越闻之,皆欲得之,兴兵而围之。夫兴兵者,上有破军杀将之祸,下有析交离亲之辱,然而不计者,宝之所在,则不惮以安为危,以存为亡。彼人之所求,而非求于人也。试使一人负鼎之秦,一人挟弓之晋,则不敢以冀百金之偿,岂独宝哉?虽道亦然。今使天下之贤士,有道之君子,负抱其义,祗饰其辞,不择趣向,不度可否,号呼于人主之侧,以冀万一焉,甚者杀身捐生,其次刑戮流亡,终无与任其责者。则吴起逐于鲁,而韩非死于秦,其欲其将与说难为之祸也,非二君之过也。然而世独谓和为不幸,谬矣。夫谓和之不幸,固失其理,而和之自谓贞,又非其名。所谓贞者,必审于轻重之际、荣辱之分,和不哀其身而哀其玉,忘所重而徇所轻,是竖刁之自害,易牙之杀其子,世主所以厚疑也。吾未知其贞。故为贵在乎贱,为远在乎近,为大在乎小。古之君子不外于己而内人,不厚于人而薄身,倡而后应,引而后动。舜陶于深山之中,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傅说筑于岩险之下,太公钓于渭水之上,及其大行也,名甚白,居甚安,功甚信,此其离于世俗之患也远矣。无他,人主者求之也。
和璧书记 南宋 · 释咸杰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一部
掷剑挥空不住空,空轮无迹剑无锋。
无锋无迹凭谁会,会得金沙堕眼中。
和怀玉本老 南宋 · 徐元杰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失脚天台绝顶峰,又来怀玉乱山中。
琼桥去后无消息,禅月重重有案公。
卞和泣玉图 宋末元初 · 郑思肖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大璞中函天地精,卞和抱出愈分明。
一番刖足一番哭,哭杀世人无眼睛。
题卞和泣玉图手卷二首 其一 元末明初 · 叶颙
七言绝句 押尤韵
一献无功便合休,殷勤三献欲何求。
至今寒璞荆山下,月色苍苍万古秋。
题卞和泣玉图手卷二首 其二 元末明初 · 叶颙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忍把连城价放低,临刑刖足未心灰。
丈夫自古惭轻献,女子从来耻自媒。
雪中和怀玉 其一 明 · 庄昶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定山集卷三
我意留公厚,苍天知此无。
朔风三日雪,清世两迂夫。
玄酒污樽礼,梅花太极图。
无言还对坐,何必论鹅湖。
雪中和怀玉 其二 明 · 庄昶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定山集卷三
对坐无言处,无中更有无。
圣贤公自是,宇宙我非夫。
人世开天境,江村挂雪图。
此中凭打过,老眼送江湖。
雪中和怀玉 其三 明 · 庄昶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定山集卷三
陈叟题诗去,江湖梦寐长。
主人惟老屋,夫子更匡床。
东鲁千年脉,南丰一瓣香。
可堪知己恨,残月管江方。
雪中和怀玉 其四 明 · 庄昶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定山集卷三
天心何处问,默坐正寒更。
古调今疏越,天和此太羹。
夜深群动息,冬老一阳生。
料得梅花月,乾坤只么清。
雪中和怀玉 其五 明 · 庄昶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定山集卷三
未尽孤撑力,风波却少回。
江湖今日好,天地此帆开。
水静天平阁,山苍雪漫排。
行藏应此老,真见仲尼来。
卞和泣玉 明 · 丁寿岗
出处:月轩集卷之四
大璞未柝内蕴真,含章有似君子人。
江南大国岂无物,献此欲为王府珍。
所以遑遑不惮烦,再世脩门干至尊。
一进一刖何可恨,可恨人皆以石论。
叫天欲诉天九万,无由上烛吾方寸。
世间具眼何处逢,千行双泪不泄怨。
请君勿泣遇有时,时之未至遇难期。
孔圣终身沽不得,休嫌世人乏见知。
和氏璧赋 明 · 闵齐仁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立岩集卷之六
惟天下之至宝兮。盖隐显之有时。然不能以自贵兮。亦由人而见知。感和璧之相遇兮。邈千载而独悲。始钟精以成质兮。胡内玉而外非。世瞢闇而迷真兮。宜夫众人之汝遗。荆山郁其幽阻兮。久混彩而藏辉。非天诱而神晓兮。和亦焉得而过之。顾泥沙而忽惊兮。拭瑳然而乃持。所不忍于韫椟兮。遂将献于天墀。期一售而后已兮。至再刖犹不辞。物固有遇而始用兮。果见重之自兹。光岂止乎照乘兮。价连城而尚卑。异瑚琏之为器兮。同瑾瑜之无疵。信君子之比德兮。微玩好之所资。宜锤琢而成章兮。传万世而罔隳。此帝王受命之大宝兮。名与天地而同垂。噫当时之一璞兮。其亦幸而至斯。使天下无卞氏兮。吾恐顽石之与归。初不剖心而披腹兮。又孰知怀此珍奇。天心之不欲泯灭兮。故斯人之应期。虽举世莫余察兮。其在天而奚疑。苟知己之不逢兮。宁潜晦而亦宜。知弃宝之可惜兮。顾于壁而何亏。倘挟美而自衒兮。亦和氏之所嗤。庶静守而待价兮。从圣训而为师。
和氏璧 明 · 崔演
出处:艮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刻荆山温润之美玉,而韫夫和氏之匮。原若人之玩好,乃无胫而自至。几年攻他山之石,今直为此美质。光缜密而栗如,莹浮筠之旁达。砭砈不足拟其美,结绿焉可方其精。宝十倍于照乘,价岂啻于连城。嗟不可自衒求售,肯论价于璠玙。然至宝难自弃兮,将待价而沽诸。自以为献诸九重,作王府之宝器。与五瑞而共颁,登六瑚而俪美。何善贾之无人,皆按剑于明月。放山渊之珍物,相与贵夫燕石。嗟玒珉之孰卞,竟大宝之反弃。起我人之比德,吾于此焉兴喟。唯君子庄器于身,必待时而后动。砺节行而切磋,寄大用于无用。倘逢时而遇合,献琅玕而抒忠。及时运之未来兮,无左右之先容。咸埋光而铲彩,岂无因而至前。吾固知物不自异,必因人而异焉。由时君之所好,验昌亡之判然。故上列之谊辟,知惟善之为宝。炯心鉴之无瑕,日尊德而乐道。沧海无遗珠之叹,林泉有钓璜之士。孰抱璞而见刖,见王道之如砥。咨彼昏之蒿目,徒玩物而丧志。世无木兰之善鬻,有苍蝇之点垢。士怀瑾而不市,国无人兮谁守。吁嗟乎以此而图治,惑矣不琢而求文。吾知一片之和璧,励万世之人君。愿时君之砥砺,当以此而监戒。故余作箴,敢拟丹扆。箴曰:位曰大宝,天位难恃。禄曰大宝,天禄易侈。勿谓我尊,傲贤矜己。勿谓我贵,纵情极欲。楚国无宝,圣训昭䀸(一作晢)。所宝惟贤,召公有说。宝得其宝,国罔不治。宝失其宝,国无不危。治乱无常,其机在此。谓余不信,请问和氏。
卞和献玉退怨之歌庚子年作 明 · 胡直
出处:衡庐精舍藏稿卷二
桐柏水出荆山傍,华精固结郁以藏。
魍魉夜哭怖神芒,穴山采之宝璞彰,于以献之楚两王。
悲嗟嗟王,胡不自中。
听信谗人,乃有贱工。
一言诟之,双足离躬。
呜呼欷歔,心之痛兮,口不能诃。
足之离兮,无可奈何。
吾独悲哉,宝璞而题以凡石,真士而诬以诳贼。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投彼谗人,乃明白黑。
呜呼欷歔,宝璞可剖以自见,我思王兮劳心恻。
荆山(自注:怀远即卞和采玉处,有抱璞岩。) 清 · 吕履恒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玉蕴山辉自有期,匹夫眩璧罪何辞。
那知太璞元来贵,不在连城互易时(见玉之贵不在既剖后也。为比德于玉者增长声价。今之抱璞者,急欲眩奇于人,何哉?)。
和玉千山人咏门神韵 清 · 岳钟琪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岁底桃符换,家家为写真。
侯疑封户牖,荣比上麒麟。
共许千金面,同为一代人。
葫芦依样画,祇惜傍风尘。
卞和诗(偶写古人物一幅,题曰「卞和之像」,并系以诗。) 清 · 江湜
四言诗 押支韵 出处:伏敔堂诗续录卷三
荆山美玉,在璞怀奇。
将为国宝,非和得私。
和独抱献,见罚不辞。
刖足至再,乃泣涟洏。
忘身證玉,泪尽血滋。
空山风雨,鬼神交驰。
鉴此精诚,为告天知。
天诱王衷,命工剖之。
果获镶宝,垂名到兹。
我思卞和,亦何人斯。
有此诚心,堪为世师。
使相王者,进贤无遗。
以致隆平,为国治基。
凡今之人,自私自欺。
心寒于冰,以适时宜。
令我千载,独和是思。
匪和之思,莫抒我悲。
画像杳渺,视此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