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论京西官吏非人乞黜按察使陈洎等劄子(庆历三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四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七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见去年五月诏敕节文:「诸路转运并兼按察使,或贪残老昧、委是不治者,逐处具状闻奏。若因循不切按察,致官吏贪残,刑狱枉滥,民庶无告,朝廷察访得知,并当勘罪,重行黜降」。窃见近日贼人张海等入金州,劫却军资甲仗库,盖为知州王茂先年老昏昧,所以放贼入城。及张海等到邓州,顺阳县令李正己用鼓乐迎贼入县饮宴,留贼宿于县厅,恣其劫掠,其李正己亦是年老昏昧之人。京西按察使陈洎、张昪,自五月受却朝廷诏书后,半年内并不按察一人。如王茂先、李正己,并显然容庇,不早移换,致得一旦贼至,不能捍御。及光化军韩纲在任残酷,致兵士作乱,亦不能早行觉察。其陈洎等故违诏书,致兴盗贼,并合依元降诏敕,重行黜降。中书又不举行,使国家号令弃作空文,天下祸乱贻忧君父,盖由上下互相蒙庇之罪也。其陈洎、张昪,伏乞依诏敕施行,重与黜降。若明降诏敕,显有违者并不举行,则今后朝廷号令,徒烦虚出。伏望出于圣断,以警后来。取进止。
再论陈洎等劄子(庆历三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七四
臣近曾上言,为京西转运使陈洎、张昪违废诏书,并不按察部下官吏,致使盗贼纵横,贻忧君父。其陈洎等合坐此罪名,重行黜降。此事非是臣自生狂见,敢有妄言,乃是朝廷元降诏书内指挥,自合行遣。今诸路转运使不按察官吏者甚众,然别不至大段生事及部内官吏不甚昏老者,亦可且示优容。如陈洎等部内,显然官吏昏老贪残,并不举劾,致得盗贼并起,事势可忧。此若不行,则国家诏敕,乃是空文,今后号令,有谁肯听?臣伏见近日顿易诸路转运,方思改作,欲除旧弊,朝廷此后政令,须要必行。今若自废诏书,示人无信,则新转运见朝廷先自弛废,言不足听,则更无禀畏,必效因循,虚烦更张,必不济事。古人于作事之初,尚或借人行法,况洎等首自违犯,理合举行。宜于革弊之初,先行励众之事。或谓洎等于少人之际,且要任使。即乞各与降官,依旧差遣,以责后效,徐议复资,亦使过之术也。尚虑议者谓淮南王伦贼后,不曾行遣转运。盖淮南新授诏书,未及按察,而贼已卒至。又部内官吏如晁仲约等,本非昏老,不比京西,慢贼经年,不能剪灭,直至养成凶势。又其部内官吏,显是昏老误事之人,授诏半年,故违不举,较其事体与淮南不同。今若以淮南不曾行遣,便舍洎等不问,则今后犯者又指洎等以为例,是则朝廷命令,永废不行。伏惟陛下聪明睿断,惟是则从;尚恐大臣务收私恩,不顾国体。若能不惜暂降洎等一两资官,存取朝廷纲纪,以励中外,则庶几国威复振,患难可平。取进止。
陈洎太博知虢州 北宋 · 韩琦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官绶飞花使毂丹,腊天行色犯轻寒。
持平久奉虞刑恤,宣泽新承汉诏宽。
拥传想逢关吏叹,爱棠还接陜民欢。
三堂风物应如旧,公退先寻记字看。
与陈洎论秦中治城三敝 北宋 · 薛向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宋史》卷三二八
今板筑暴兴,吏持斧四出伐木,无问井闾丘陇,民不敢诉。必不得已,宜且葺边城。函关,秦东塞,今西乡设守,是为弃关内乎?三司贷龙门富人钱,以百年全盛之天下,一方有警,即称贷于民,非义也。
题陈洎手书诗稿后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八、《珊瑚木难》卷三、《大观录》卷三、《式古堂朱墨书画记》卷七○
天圣中,先太尉与故相庞公同为群牧判官,故省副陈公与庞公善,光以孺子得拜陈公于榻下。元丰二年八月乙丑晦,陈公之孙法曹过洛,以公手书诗稿相示,追计五十年矣。呜呼!人生如寄,其才志之美所以能不朽于后者,赖遗文耳。苟无贤子孙,其湮没不显于世者,可胜道哉!光窃自悲,侍公之久,今日乃得睹公之文,又喜法曹君之贤,能显融其先烈,是敢嗣书于群贤之末。涑水司马光。
跋陈洎诗草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六、《铁网珊瑚》卷三、《珊瑚木难》卷三、《大观录》卷三、《石渠宝笈》卷二九
辙顷在南都,传道陈君以盐铁公诗草相示,辙甚爱公诗之精,且嘉公之孝恭不坠世德。后六年自歙州还京师,见君于酂阳,复出此诗为示,不可以再见而不之志也。丙寅正月七日赵郡苏辙题。
书陈洎事后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三、《鸡肋集》卷三三、无咎题跋
补之先君尝记见闻数十事,未编次。其一,陈公洎初为开封府功曹参军时,程琳尹开封。章献太后临朝,族人贵骄,自杖老卒死,人莫敢言。公当验尸,即造府白琳。琳望见公来,迎谓曰:「验尸事毕乎」?公曰:「未也」。琳遽起,隐屏间曰:「不得相见」。公唯而出,适尸所,太后已遣中人至,曰:「速视毕奏来」!公起再拜,曰:「领圣旨」。未毕,使者十辈督之。吏等皆惧,谓公应以病死闻,公怒曰:「何不以实」?吏等骇曰:「公固不自爱,某曹不敢」。公复怒曰:「此卒冤死,待我而申,尔曹依违惧祸,法不尔赦」!即自实其状诣琳。琳又迎问曰:「如何」?公曰:「杖死」。琳大喜,抚其背曰:「如此阴德,官人必享前程」。遽索马入奏。已而,太后族人有特旨原,公亦不及罪。公自此名显,历官台省,终三司副使,人以谓积善之报未艾云。补之少闻是,恨不及识公。后二十馀年,乃见传道于淮南,见履常于京师,实惟公诸孙。二君词学行义,为东州闻人,以谓公之馀庆在是也。后补之执丧于缗,传道始出公诗数十篇,确然其政,温然其和,想见德操之所发于言词者,耸然增慕。昔韩愈有云:「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由公事,于愈之言益信。
跋陈洎自书诗卷后 北宋 · 钱世雄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六、《石渠宝笈》卷二九、《珊瑚木难》卷三、《式古堂书画记》卷二三
世雄窃服吏部陈公之贤,与令德之孙有以显荣其后,皆见于名卿伟人之所论载,几于成书矣,世雄不复形容其略。独念元丰壬戌年间,初识传道于松陵,获见此书,又三年一邂逅无已于京师,今廿有二年矣,而二君皆以不遇卒。崇宁癸未端午,传道之子孝友,复抱此书泣以相过。抚卷悲怿,益以知臧孙之有后。窃意此书自是与陈氏之祖孙隐矣,疑其可自致于斗牛间者,金石所不能碍也。南兰陵钱世雄谨书。
陈洎书诗帖跋 南宋 · 李𡌴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九、《石渠宝笈》卷二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四
按陈公名洎,彭城人。国朝正史、实录俱无传,然尝以岁月考求,公尝历知怀州、审刑院。宝元间自屯田外郎为副端,寻升台端,已而出漕京西、淮南、京东。庆历五年,转吏部外郎,加直史馆,改使益梓路。六年,入为度支副使,寻转盐铁。《后山集》载公皇祐元年以副使行河,还,卒。今史亦失书。信矣,史之多放轶阙遗。司马迁所谓灭功臣贤大夫之业不述,非此之谓欤?倘非因诗卷长留天地间,曲阜长道颜公、侯官宏中郑公而下,诸大贤表而出之,行事不得书于史册,得见褒述于诸大贤,辑成钜轴于百年之后。又获归诸博雅君子之藏,使当世士大夫玩绎叹咏之不足,则其荣何必在彼一时之遇乎?嘉定癸酉仲秋十七日,眉山李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