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商”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题目
高通直挽诗(高应朝之父) 其一 南宋 · 项安世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赤手开荒径,朱门照广津。
两班通印绂(自注:先授西班。),三桂袭簪绅。
寿考尊乡曲,光华劝邑人。
我生当恨晚,犹及望灵椿。
高通直挽诗(高应朝之父) 其二 南宋 · 项安世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甲子诸孙行,丁年北梦行。
归来古于越,友事晋参卿(自注:令子应朝,今为徽州录事参军。)。
旋展升堂拜,方瞻赐绂荣。
故山耆旧少,萧瑟更佳城。
答高应朝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五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三、《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八四、一○六、《朱子论学切要语》卷一
所示讲义发明深切,远方学者得所未闻,计必有感动而兴起者。然此恐但可为初学一时之计,若一向只如此说而不教以日用平常意思,涵养玩索功夫,即恐学者将此家常茶饭做个怪异奇特底事看了,日逐荒忙,陷于欲速助长、躁率自欺之病,久之茫然,无实可据,则又只学得一场大话,互相恐吓而终无补于为己之实也。只如三段所举诸书大指虽同,然恐亦须更令子细看得逐段各有下落,方能浃洽通贯,有得力处。若只如此儱侗看了便休,却恐只是粗谩,政使便做得成,亦是捺生做熟,久远毕竟无意味也。
与高应朝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二、《象山集》卷五
比得书,知为学进进,甚喜。为学不当无日新,《易》赞乾、坤之简易,曰:「易知易从,有亲有功,可久可大」。然则学无二事,无二道,根本苟立,保养不替,自然日新。所谓可久可大者,不出简易而已。应朝既自知资质偏驳,不废磨砻,亦复何忧,亦复谁禦。然当知染习未尽,大体实不得为无伤也。未及作子约书,写至此,思子约书中有「宜于静未宜于动」之说,此甚不可。动静岂有二心,既未宜于动,则所谓宜于静者,亦未宜也。先作应之书不及此。成之到此,讲切曲折,却具应之书中。大抵学者各倚其资质闻见,病状虽复多端,要为戕贼其本心,则一而已。作书多不能详,要之详亦未必有益。苟有根本,自能不懈怠不倦。与同志切磋,亦何患不进学。如颜子犹曰「未见其止」,惟益勉之。
与高应朝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四一、《象山集》卷一四
前月并收两书,备知近况,慰浣良剧。山房比年况味,想尽得之帅漕书中矣。春尾以犹子之讣出山房,至今未得复登。此乃梭山之子,文行皆高,家庭所赖,年未及壮,无疾而逝,所以伤之者,又不止骨肉之情也。聚族既广,患故如此类多。今日方除一侄女之服。所幸诸兄皆能安之以命,不至过伤也。此理日明,乡里朋友,寖有能共此者。每思应朝、应之,未尝不兴怀。应之一跌不复,中间见其祭吕郎中文,迷缪之甚。急于旧书问中寻得其向时书数纸封之,题曰「石应之公案」,拟相聚时,发此以启之。后在临安廨舍中相会,见其事役匆匆,神志不定,不欲出示,却语及之。渠力索观,略出示之。渠欲持去,吾曰:「不可。观足下神思,今不能办此。此书非吾亲自与汝剖决,亦长物耳」。观其容貌言论,与曩者判然如二人,使人不忍视之。今遂居台阁,益令人怜之耳。阅应朝二书、《葺斋记》,亦甚念足下有茅塞之患。帅漕处皆有吾文一编,此乃韩将领亲张氏、朱氏所录,闻亦有一编在韩将领处,想必从韩处见之矣。第帅、漕处本,却经山间友朋点对,无错误,可从帅处借本点对,却精观熟考,当有所发也。
祭高应朝文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六二、《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六
惟公禀刚直不挠之德、博硕有用之才,而位不显,年不寿,此干之所以为公惜也。当变异屡见之时,人情危疑之际,而贤者摈,能者伏,此干之所以为世惜也。干也闻公之名于数十年之前,为公之属于三四月之顷。公之行事表表著见者,夫人而能知之。干戈扰攘,人方应酬之不给,而公独长虑却顾,筑城凿池,为不可拔之计。帑藏空竭,人方支吾之不暇,而公独捐金结客,振穷恤滞,有不胜用之财。此岂人之所能强为,亦岂人之所可轻议哉?此则干之所目击而心服者也。数月之前,公尝以书属干曰:「晋有祖逖,人莫有知之者;今之世未尝无祖逖也,知之者其惟子乎」!干何足以知公者,世之知不知,亦何足为公道哉。公其死矣,顾使龌龊庸凡之徒纷起而谋天下之事,是则重可为斯世惜也。千里缄词,一觞遣奠,公其以为真知我者哉。
和高应朝 南宋 · 袁甫
押词韵第十八部
明越两相望,别久忘岁月。
今秋对标矩,喜见冰玉洁。
实材信有用,至刚元不折。
青青岁寒松,不畏霜与雪。
世道有夷险,人心难泯灭。
烦公作津梁,勿使微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