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司马懿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使杜子绪宣意于公威(《魏志·温恢传》注引《魏略》。案:汝南孟建字公威,为凉州刺史,官至征东将军。)
征吴临行诏司马懿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
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
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晋书·宣帝纪》)
洛阳司马懿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吾东,抚军当总西事;
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等再陈符命令延康元年十一月癸丑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世之所不足者道义也,所有余者苟妄也。
常人之性,贱所不足,贵所有余,故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孤虽寡德,庶自免于常人之贵。
夫「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
丹石微物,尚保斯质,况吾托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
于陵仲子以仁为富,伯城子高以义为贵。
鲍焦子贡之言,弃其蔬而槁死;
薪者讥季札失辞,皆委重而弗视。
吾独何人?
昔周武,大圣也,使叔旦胶鬲于四内,使召公微子于共头,故伯夷叔齐相与笑之曰:「昔神农氏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坏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
以为周之伐殷以恭也。
吾德非周武而义惭,庶欲远苟妄之失道,立丹石之不夺,迈于陵之所富,蹈柏成之所贵,执鲍焦之贞至,薪者之清节。
故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吾之斯志,岂可夺哉(《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司马宣王 曹魏 · 田豫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六
年过八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魏志·田豫传》)
司马懿手诏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晋书·宣帝纪》)
司马宣王 曹魏 · 夏侯玄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一
汉文虽身衣弋绨,而不革正法度,内外有僭拟之服,宠臣受无限之赐。
由是观之,似指立在身之名,非笃齐治制之意也。
今公侯命世作宰,追踪上古,将隆至治,抑末正本。
若制定于上,则化行于众矣。
夫当宜改之时,留殷勤之心,令发之日,下之应也犹响寻声耳,犹垂谦谦,曰「待贤能」,此不正殷姬之典也。
窃未喻焉(《魏志·夏侯玄传》)
司马宣王 曹魏 · 曹爽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
贱子爽,哀惶恐怖,无状招祸,分受屠灭,前遣家人迎粮,于今未反,数日乏匮,当烦见饷,以继旦夕(《魏志·曹爽传》》注引《魏末传》)
太傅司马宣王 其一 曹魏 · 王凌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卒闻神军密发,已在百尺。
虽知命穷尽,迟于相见。
身首分离,不以为恨。
前后遣使有书,未得还报。
企踵西望,无物以譬。
昨遣书之后,便乘船来相迎。
宿丘头,旦发于浦口,奉被露布赦书,又得二十三日况,累纸诲示,闻命惊愕。
五内失守,不知何地可以自处。
仆久忝朝恩,历试无效,统御戎马,董齐东夏
事有阙废,中心犯义,罪在二百,妻子同县,无所祷矣。
不图圣恩天覆地载,横蒙视息,复睹日月。
亡甥令狐愚携惑群小之言,仆即时呵抑,使不得竟其语。
既人已知,神明所鉴,夫非事无阴,卒至发露,知此枭夷之罪也。
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魏志·王凌传》》注引《魏略》)
太傅司马宣王 其二 曹魏 · 王凌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身陷刑罪,谬蒙赦宥。
今遣掾送印绶,顷至,当如诏书,自缚归命。
虽足下私之,官法有分(同上)
太尉司马懿太傅 曹魏 · 孙资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二
昔吴汉佐光武,有征定四方之功,为大司马,名称于今。
太尉体道(一作体履)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先帝本以前后欲更其位者辄不弥久,是以迟迟不施行耳。
大将军太尉宜为大司马,既合先帝本旨,又放推让,进德尚勋,乃欲明贤良、辨等列、顺长少也。
之属,宗吕望,念在引领以处其下,何以过哉!
朕甚嘉焉。
朕惟先帝固知君子乐天知命,纤芥细疑,不足为忌,当顾柏人彭亡之文,故用低回,有意未遂耳!
斯亦先帝敬重大臣,恩爱深厚之至也。
周成王建保傅之官,近汉显宗邓禹太傅,皆所以优崇俊乂,必有尊也。
其以太尉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魏志·曹爽传》注引《魏书》。帝使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为诏。又略见《魏志·齐王芳纪》)
为兄爽表司马懿为太传大司马 曹魏 · 曹义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
臣亡父真,奉事三朝,入备冢宰,出为上将,先帝以臣肺腑遗绪,奖饰拔擢,典兵禁省,进无忠恪积累之行,退无羔羊自公之节。
先帝圣体不豫,臣虽奔走侍疾尝药,曾无精诚翼日之应。
猥与太尉懿俱受遗诏,且惭且惧,靡所底告。
臣闻虞舜序贤,以为先;
成汤褒功,以为首。
审选博举,优劣得所。
斯诚辅世长民之大经,录勋报功之令典,自古以来,未之或阙。
今臣虚暗,位冠朝首,顾惟越次,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陈写至实:夫天下之达道者三,谓德、爵、齿也。
本以高明中正,处上司之位,名足镇众,义足率下,一也;
包怀大略,允文允武,仍立征伐之勋,遐迩归功,二也;
万里旋旆,亲受遗诏,翼亮皇家,内外所向,三也。
加之耆艾,纪纲邦国,体练朝正,论德则过于吉甫樊仲,课功则逾于方叔召虎
凡此数者,实兼之。
臣抱空名而处其右,天下之人,将谓臣以宗室见私,知进而不知退。
陛下岐嶷,克明克类。
如有以察臣之言,臣以为宜以为太傅大司马,上昭陛下进贤之明,中显懿身文武之实,下使愚臣免于谤诮(《魏志·曹爽传》注引《魏书》,使弟义为表。)
尊礼司马懿正始六年十二月 曹魏 · 曹芳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一
明日大会群臣,其令太傅乘舆上殿(《魏志·齐王芳纪》)
晋书宣帝 东晋 · 虞预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二
上虽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
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
知人拔善,显扬侧陋。
王基邓艾州泰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著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御览》九十五)
司马仲达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六
今贼徒欲保江表之城,守区区之吴尔,无有争雄于宇内,角胜于平原之志也。
故其俗盖以洲渚为营壁,江淮为城堑而已。
若可得挑致,则吾一旅之卒,足以敌之矣。
盖弋鸟者矫其矢,钓鱼者理其纶。
此皆度彼为虑,因象设宜者也。
今足下曾无矫矢理纶之谋,徒欲候其离舟,伺其登陆,乃图并吴会之地,收陈野之民,恐非主上授节将之心也(《艺文类聚》五十九)
上书宣帝请重兴佛法 北周 · 王明广
 出处:全后周文卷十九
大象元年二月二十七日邺城赵武帝白马寺佛图澄孙弟子王明广诚惶诚恐死罪上书。
广言:为益州野安寺伪道人卫元嵩,既锋辨天逸,抑是饰非,请废佛图,灭坏僧法。
此乃偏辞惑上,先主难明,大国信之,谏言不纳,普天私论,逃庶怪望,是诚哉不便,莫过斯甚,广学非幼敏,才谢生知,尝览一志之言,颇读多方之论,访求百氏,覆合六经,验考嵩言,全不符合
呜呼!
佛法由来久矣。
所奄今日,枉见陵迟。
夫诌谀苟免其身者,国之贼也;
直言不避重诛者,国之福也。
敬凭斯义,敢死投诚,件对六条如左,伏愿天元皇帝四明,达四聪,暂降天威,微回圣虑,一垂听览,恩罚之科,伏待刑宪。
谨上。
臣广谨对:《诗》云:「无德不报,无言不酬」。
虽则庸愚,闻诸先达。
至道绝于心虑,大德出于名声。
君子不出浮言,诸佛必为笃论。
去迷破执,开导群冥,天人师敬,由来久矣。
善言教物,凡圣归仁,甘露兰芝,谁其见德?
纵使尧称至道,不见金梦平阳
舜号无为,尚隔瑞光蒲坂
悲夫虚生易死,正法难闻,淳胜之风颇违,诌曲之言难用。
诺使齐梁坐兴佛法,国祚不隆,唐虞岂为业于僧坊,皇宗绝嗣?
人饥菜色,讵闻梁史;
浮天水害,著自尧年。
全道何必唐虞之邦,民坏岂止齐梁之域。
至如义行丰国,宝殿为起非芳劳;
礼废穷年,土阶处之为逸。
傅毅云:「世人称美,神农亲耕,茆茨,盖衰周之言,非先王之道也。
齐梁塔寺,开福德之因,岂责交报之祐?
曾子曰:「人之好善,福虽未至,去祸远矣。
人之为恶,祸虽未至,去福远矣」。
抱朴子》曰:「贤不必寿,愚不必残,善无近福」。
恶无交祸,焉责斯近验而远弃大征者乎;
今古推移,质文代变,治国济欲,义贵适时。
悲夫!
恐唐虞之胜风,言是不独是;
齐梁之末法,言非不独非。
臣广又对:《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造化自然,岂关人事?
六天劝请,万国归依,七处八人地之堂何量?
岂止千僧之寺。
不有大贤,谁其致敬?
不有大圣,谁其戾止?
《涅槃经》云:「不夺他人财,常施惠一切,造招提僧房,则生不动国」。
诗经既显,庶事有由,不合佛心,是何诬罔?
寺称平延,嵩乃妄论,佛立伽蓝,何名曲见?
斯乃校量过分,与夺乖仪执行何异布鼓而笑雷门,对天庭而夸蚁穴。
劝以夫妻为圣众,苟瓷婚淫;
言国主是如来,冀崇诌说。
清谏之士,如此异乎,何别魏陵之觅交宠,劝楚王夺子之妻;
宰嚭求于近利,为吴王解苍苍之梦。
心知不顺,口说美词,彼雅言,由斯灭国。
元嵩必为过罪僧官,驱控忿羞耻辱,谤旨因生,覆巢破寺,恐理不伸,扇动帝心,名为尊佛,曲取一人之意,埋没三宝之田,凡百闻知,孰不叹惜?
有佛法来,永久无际,天居地止,所在遵崇,前帝后王,谁不重异?
独何此国,贱而□者哉?
卞和困楚,孔子厄陈,方今拟古,恐招嗤论。
臣广又对,佛为慈父,调御天人,初中后善,利安一切,自潜神双树,地动十方,发授四天,躯分四国。
《涅槃经》云:「造像若佛塔,犹如大拇指,常生欢喜心,则生不动国」。
明知资父事师,自关古典,束修发起,孔教诚论。
叵有卫嵩,加非难,入堂不礼,岂不言?
昔唐尧则天之治,天有逸水之灾,周置宗庙之,庙无降雨之力。
如谓塔无福,以过则归,亦可天庙虚求,例应停弃。
若以推宴运,寤天庙之恩,亦可数穷命也。
岂堂塔而能救?
设使费公缩地,鲁子回天,不票必死之人,岂续已休之命?
命而不定,福地能排。
义异向论,必须慈祐。
至如遍吉像前,病癞归之得愈;
祇洹精舍,平服残患之人。
济苦禳灾,事多非一,更酬难,不复广论。
若夫道不独偏,德无不在?
千途一致,何止内心,至若轮伽之建宝塔,百鬼助以日功;
雀离之起浮图,四天扶其夜力。
大矣哉!
感天地,动鬼神。
外修无福,是何言也?
此若课贫抑作,民或嗟劳,义出包容,能施忘倦。
若必元由塔寺败国穷民,今既废僧,贫应卒富,俭困城市,更甚昔年,可由佛之者也?
鬼非如敬,谓之为谄,拜求社树,何惑良多。
若言社树为鬼所依,资奉而非咎,亦可殿塔为佛住持,修营必应如法。
若言佛在虚空,不处泥木,亦应鬼神冥寂,岂在树中?
夫顺理济物,圣教尤开,非义饶盗,经言不许。
颇有天宫佛塔,撤作桥屏之墙;
绣像幡经,用衣脓血之服。
天下日日饥穷,百姓年年憔悴。
鬼神小圣,尚或叵欺,诸佛大灵,何容可负?
《诗》云:「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降丧饥馑,此之谓也。
更别往代功臣,今时健将,干戈讨定,清息遐方。
生乃偏受荣勋,朱门紫室,死则多使民夫,树庙兴坟。
祭死杀生,崇虚损实,有劳无益,初未涉言。
释迦、如来,道被三千,化隆百亿,前瞻无碍,后望谁,能降外道之师,善伏天魔之党,不用寸兵,靡劳尺刃。
五光遍照,无苦不消;
四辨横流,恕蒙安乐。
为将为帅,名高位大,寺存庙立,义有何妨?
土龙不能致雨,尚遵之以求福;
泥佛纵使不语,敬者岂得无征?
马卿孔父梦周,故人重古,敬遵旧德。
况三世诸佛,风化理同,就使弥勒初兴,不应顿弃释迦遗法。
臣广又对,令无行富僧从课有理,有德贫僧夺寺无辜,至如不臣,未闻姬宗悉戮,卜商鄙吝,讵可孔徒顿贬。
牧马童儿,先去乱群之马;
放牛竖子,犹宠护群之牛。
庄子》曰:「道无不在,契之者通,适得怪焉,未合至道」。
唯此而已。
至如释迦、老庄,发致虽殊,宗归一也。
岂得结绳之世,孤称正治,剃法之僧,独名权道?
局势之情甚矣,齐物之解安寄?
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毁之,元嵩既是佛法下士,偷形法服,不识荆珍,谬量和宝,丑词出自伪口,不逊费于笔端。
若使关西之地,少有人物,不然之书,谁肯信也。
广常见逃山越海之客,东夷北狄之民。
昔者慕善而来,今以破法流散。
可谓好利不爱士民,则有离亡之咎矣。
然外国财货,未闻不用,外国师训,独见不祗。
天下怪望事在于此。
广既志诚在念,忠信为心,理自可言,早望申奏。
但先皇别解,可用嵩言,已往难追,遂事不谏。
三年久矣,三思乃言。
有一可,乞寻改革。
臣广又对:窃以山包兰艾,海蕴龙蛇,美恶杂流,贤愚乱处。
若龙蛇俱宠,则无别是非;
若兰艾并挫,谁明得失?
若必存留有德,简去不肖。
一则有润家风,二则不惑群品,三则天无谴善之讥,四则民德归厚矣。
我大周应千载之期,当万机之位,述礼明乐,合地平天,武烈文昭,翼真明俗。
贤僧国器;
不弊姚氏之兵,圣众归往,岂独龟兹之阵?
或有兹悲外接,聪辩内明,开发大乘,舟航黎庶,或有禅林戢翼,定水游鳞,固守浮囊,坚持忍铁。
或有改形换服,苟异常人,淫纵无端,还同愚俗。
元嵩乞简,差当有理。
夫天地至功,有时动静,日月延缩,犹或短长。
今庄老之学,人间罕遇,若使合国共行,必应违式者罪,何以得知?
现见时人,受行儒教,克己复礼,触事多违。
《礼》云:「肴乾不食,未见与肉而求果者;
爵盈不饮,未见卮满而不劝者。
礼极饮不过三爵,未见酣酒而不醉者。
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庶民不麛卵」。
广既少染玄门,不闲掩围之事,举目尽见麛卵之民,复云何彼不合礼不罢儒服者乎;
夫化由道洽,政以礼成,荣辱所示君子,刑罚所御小人。
类野耘田之法,禾莠细分,条桑初树,岂当尽杌?
臣广又对:忠臣孝子,义有多途,何必躬耕,租丁为上。
《礼》云:「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沙门之为孝也,上顺诸佛,中报四恩,下为含识,三者不匮,大孝一也。
是故《寺》云:「恺悌君子,求福不回」,若必六经不用,反信浮言,正道废亏,窃为不愿,若乃事亲以力,仅称小孝,租丁奉上,忝是庸民,施僧敬像,俱然合理。
以嵩向背矛盾,自妨上言,慢人敬石,名作痴僧敬像,还成愚俗;
淫妻爱子,畜生亦解。
咏怀克念,何其陋哉;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言沙门出家即涉背亲之讥,亦可曾参事孔丘,便为不孝之子。
夫以道相发,闻之圣典,束修合礼,曾有何愆?
老子》曰:「四象不行,大象无以畅;
五音不声,大声无以至」。
若欲永灭二乘,亦可大乘无以畅。
元嵩若志明,出家不悔;
志若不明,悔何必是?
丁公入汉,先获至点之残;
马母叛姜,自招覆水之逝。
是验败国之师,不任忠臣之用;
逭夫之妇,终失贞淑之名。
嵩本归命释迦,可言善始,厌道还俗,非是令终。
与彼嬖女乱臣,计将何别?
天无长恶,何久全身?
背真向俗,取返何殊?
请简僧立寺者,广闻金玉异珍,在人共宝,玄儒别义,遐迩同遵,岂必孔生自国,便欲师从,佛处远邦,有心捐弃?
不胜事切,辄陈愚亮是非之理,不敢自专。
孔丘词逝,庙千载之规模,释迦言往,寺万代之灵塔。
欲使见形克念,面像归心,敬师忠主,其义一也。
至如丁兰束带,孝事木母之形;
无尽解缨,奉承多宝佛塔眇寻旷古,邈想清尘,既种成林,于理不越。
又案《礼经》,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卿士,各有阶级。
故天曰神,祭天于圜丘,地曰祇,祭地于方泽,人曰鬼,祭之于宗庙。
龙鬼降雨之劳,牛畜挽犁之效,犹或立形村邑,树像城门。
岂况天上天下,三界大师
此方他方,四生慈父。
威德为百亿所尊,四化为万灵之范。
故善人回向,若群流之归溟壑;
大光摄受,如两曜之伴众星。
自月支遗影,那竭灰身,舍利遍流,祇洹遂造,乃贤乃圣,凭兹景福,或尊或贵,冀此获安。
忽使七层九架,颓龛坠构,四户八窗,可无于失。
道不令而治,形教随时损益,至理不言而得,经像自可令行。
通人达士,随方显用,翼真明俗,圣感应时。
若待太公为卿相,千载无太公;
要得罗什为师训,万代无罗什
法不自显,弘必由人。
岂使大周法轮永灭?
圣上六条御物,九德自明俗曲礼莫施,直言必用,昔秦始皇孔丘墓,祸钟三日;
魏太武来僧伽蓝,灾起七年。
崔皓之说可知,卫嵩之言难用。
仁者不损他自利遍流智者不乐祸邀名。
元嵩天丧,无祐只然,一罢人身,当生何处?
广识谢指南,言惭信正,此如不对,恐伤众善。
夫恕人之短者,厚之行也;
念存物德者,仁之智也。
今僧美恶,假令相半,岂宜驱控,一切不留?
普天失望,率土嗟伤。
愚谓此途未光,周德何为?
获儒士以显尊重,贱释子以快其意。
贱金贵石,有何异乎?
计王道荡荡,岂理应然?
土以负水而平,木以受绳故直。
明君纳谏不讳,达士好闻其非。
智不轻怒,下愚了得申,仁不轻绝,三宝之田顿立。
天无不覆,地载宽胜,山包海纳,何所不容?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一国之里,可无贤僧?
伏惟天元皇帝举德纳贤,招英简俊,去繁就省,州存一寺,山林石窟,随便听居。
有舍利者,还令起塔。
其寺题名周中兴寺
使乐慧之士,抑扬以开导;
志寂之侣,息言以求通。
内外兼益,公私无损。
即是道俗幸甚,玄儒快志。
隆周之帝,叶重百王,大象之君,光于四海。
天高听远,轻举庸言。
气悸魂浮,以生冒死。
乞降雷电之威,布其风雨之德。
谨上。
纳言韩长鸾、受书内史上大夫归昌公宇文译、内史大夫拓跋行恭等问广曰:「佛图澄者,乃三百年人。
观卿不过三十,远称上圣弟子,不乃谬乎」?
广答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亦可知。
先师虽复三百许年,论时不过十世,何足可惑」?
译曰:「元嵩所上,曲见伽蓝害民损国。
卿今劝可意见」?
广答曰:「失国,殷士归周。
亡国破家,不由佛法,内外典籍,道俗明文,自古及今,不可停弃。
是故请立」。
译又问:「齐君高伟,岂不立佛法?
国破家亡,摧残若此」。
广答曰:「齐君失国有两义,不由佛法。
一则历数有穷,开辟已来,天下未见不亡之国;
二则宠罚失忠,君子恶居下流,是以归周。
不由佛法」。
译又问:「经者胡书幻妄,何时引为口实」?
广又答曰:「公谓佛经为妄,广亦应孔教不真」。
译又问:「卿据何为验,言孔教不真」?
广答曰:「庄周孔子之行,古往中同,已陈刍狗,犹使百代歌其遗风,千载永而不绝。
遍寻诸子,未见一人名佛幻妄矣」。
译又问:「丁兰木母,卿引不类,何者?
昔人踬顿木母,木母为之血出。
高祖破寺已来,泥佛石像,何个出血」?
广答曰:「昔立九鼎,以镇九州,一州不静,则一鼎沸。
九州不静,则九鼎都沸,比来见二国交兵,四方扰动,不见一鼎有沸。
今日殿前尚依古立鼎,独偏责泥木石像不出血,即便停弃」。
三月一日,敕赐饮食,预坐北宫,食讫,驾发还京。
皇帝出北宫南门,与上书人等面辞受拜。
拜讫,内史拓拔行恭宣敕旨:「日月虽明,犹假众星辅曜;
明王至圣,亦尚臣下匡救。
朕以暗德,卿等各献忠谋,深可嘉尚。
文书既广,卒未寻究,即当披览,别有检校
卿等并宜好住」。
至四月八日,内史上大夫宇文译宣敕旨:「佛教兴来,多历年代,论其至理,实自难明。
但以世渐浇浮,不依佛教,致使清净之法,变成浊秽。
高祖武皇帝所以废而不立,正为如此。
朕今情存至道,思弘善法,方欲简择练行,恭修此理。
令形服不改,德行仍存,敬设道场,敬行善法。
王公已下,并宜知委(《广弘明集》十)」。
晋宣帝 初唐 · 睿宗皇帝
四言诗 押真韵 出处:全唐文卷十九
仲达猜忌,狼顾为人。
称疾迷谬,形神不亲。
辛毗仗节,蜀将贻巾。
委质北面,终为魏臣。
飨先农释奠文宣武成王并用登歌诏景祐元年十一月辛亥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五七、《宋会要辑稿》乐三之八(第一册第三一一页)、《太常因革礼》卷一七、《宋大诏令集》卷一四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五
正乐之作,所以谐五降之节,导三灵之和,传于礼文,著在祀典。
顷罹多故,遂失旧章。
肆先圣之重熙,复治音于大祀。
然而祈耕甸籍,舍采学宫,制曲之名具存,诵功之奏犹阙。
属因考肄,思振坠遗。
矧稼穑八政之先,文武二柄之本,咸有丕烈,被于蒸黎。
虽牲具有差,而馨歆无废,式循前矩,庶格至诚。
今后每遇飨先农,释奠文宣武成王,并用乐。
论孔宗愿袭文宣公至和二年四月 北宋 · 祖无择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四、《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六一、《孔氏祖庭广记》卷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九、《玉海》卷一三五、《宋史》卷一一九《礼志》二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四、乾隆《曲阜县志》卷二五、《续资治通鉴》卷五五
臣伏见至圣文宣王四十七代孙孔宗愿袭封文宣公,乃是其人未死,已赐谥矣。
臣窃观前史,孔子之后,袭封者众。
汉、魏则曰「褒成」、「褒圣」、「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及隋封以邹国,唐初曰「褒圣」。
或为君,或为侯,为公,为大夫,使奉祭祀。
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遂以均为褒成君
至唐开元二十七年追谥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
是皆以祖之美谥而加后嗣,生而谥之,不经甚矣。
欲乞明诏有司,详求古训,或封以小国,或取尊儒褒圣之义,别定美号,加以封爵,著于令式。
使千古之下,无以加于我朝之盛典也。
论孔宗愿袭文宣公至和二年四月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公是集》卷三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一、《文献通考》卷四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八三、嘉庆《四川通志》卷七六、道光《龙安府志》卷四、道光《遵义府志》卷二二、同治《新化县志》卷首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等据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祖无择奏:「伏见至圣文宣王四十七代孙孔宗愿袭封文宣公,乃是其人未死,已赐谥矣。
臣窃观前史,孔子之后袭封者众,在汉魏则曰褒成、褒圣、宗圣,在晋、宋亦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及隋封以邹国,唐初曰褒圣。
或为君,或为侯,为公,为大夫,使奉祭祀。
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遂以均为褒成君
至唐开元二十七年追谥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
是皆以祖之美谥而加后嗣,生而谥之,不经甚矣。
欲乞明诏有司,详求古训,或封以小国,或取尊儒褒圣之义,别定美号,加于封爵,著于令式,使千古之下无以加于我朝之盛典也」。
右,奉圣旨,送两制详议者。
臣等谨按,汉元帝初元元年,以师孔霸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
上书,求奉孔子祭祀。
元帝下诏曰:「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以所食八百户孔子」。
卒,子福嗣。
福卒,子房嗣。
房卒,子莽嗣。
皆称褒成君
平帝元光二年,始更以二千户封莽为褒成侯,而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
以此观之,则褒成者,国也。
宣尼者,谥也。
公侯者,爵也。
褒成宣尼公者,犹曰河间献王云尔。
盖推宣尼以为褒成祖,非用褒成以为宣尼谥也。
唐世不深察此义,以褒成为夫子之谥,因疑等封褒成者,皆袭其祖之旧耳。
故遂封夫子文宣王,而爵其后文宣公
考校本末,甚失事理,因循承袭,至今不改。
先帝既封泰山,亲祀阙里,又加文宣以至圣之号,则人伦之极致,盛德之显名,尽在此矣。
尤非其子孙臣庶所宜袭处而称之者也。
臣等以为无择议是,可用。
文宣王四十代孙孔宗愿,伏乞改赐爵名,若「褒成」、「奉圣」之比。
上足以尊显先圣,有不阶之势;
下不失优礼孔氏,使得守继世之业。
改唐之失,法汉之旧。
传曰:「必也正名乎」。
又曰「正稽古立事,可以永年」。
此类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