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致周颙书 南齐 · 释智林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六
近闻檀越叙二缔之新意,陈三宗之取舍,声殊恒律,虽进物不速,如贫道鄙怀,谓天下之理,唯此为得焉。不如此,非理也。是以相劝,速著纸笔。比见往来者,闻作论已成,随喜充遍,特非常重。又承檀越恐立异当时,干犯学众,制论虽成,定不必出,闻之矍然,不觉悲悲。
此义旨趣似非初开,妙音中绝六十七载。理高常韵,莫有能传。贫道年二十时,便参得此义,常谓藉此微悟,可以得道,窃每欢喜,无与共之。年少见长安耆老,多云关中高胜乃旧有此义,当法集盛时,能深得斯趣者,本无多人。既犯越常情,后进听受,便自甚寡,传过江东,略无其人。贫道捉麈尾已来,四十馀年,东西讲说,谬重一时,其馀义统,颇见宗录,唯有此途白黑无一人得者。贫道积年,乃为之发病。既衰癃未愈,加复旦夕西旋,顾唯此道,从今永绝不言。
檀越天机发绪,独创方寸,非意此音,猥来入耳,且欣且慰,实无以况。建明斯义,使法灯有种,始是真实行道第一功德。虽复国城妻子,施佛及僧,其为福利,无以相过。既幸已诠述,想便宜广宣,使赏音者见也。论明法理,当仁不让,岂得顾惜众心,以失奇趣邪?若此论已成,遂复中寝,恐檀越方来,或以此为巨障,往之恳也,然非戏论矣。想便写一本为惠。贫道赍以还西,使处处弘通也。比小可牵曳,故入山取叙,深企付之(《高僧传》八,《南齐书·周颙传》,《广弘明集》二十四,《南史》三十四)。
以门律致书周颙等诸游生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吾门世恭佛,舅氏奉道。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遂通,达迹成异,其犹乐之,不沿不隔。五帝之秘,礼之不袭,三皇之圣岂三。与此皆殊时,故不同其风,异世,故不一其义。安可辄驾庸愚,诬誷神极?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夫澄本虽一,吾自俱宗其本;鸿迹既分,吾已翔其所集。汝可专遵于佛迹,而无侮于道本。书与二何两孔,周剡山茨(以上门律,《弘明》作「门论」。)。少子致书诸游生者曰:张融白,鸟哀鸣于将死,人善言于就暮。顷既病甚生衰,此亦魂留丧气。况惊舟失舵于空壑,山足无绊于泽中。故视阴之间,虽寸每遽,不缝不徙也。欲使魄后馀意,绳墨弟侄,故为门律,数感其一章,通源二道。今奏诸贤,以为何若(《弘明集》六,《南史》七十五《顾欢传》,融著通源之论,其名少子。)。
答周颙书并答所问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张融白,吾未能忘身,故有情身分外。既化极魂首,复为子弟留地,不欲使方寸旧都,日夜荒没,平生所困,横馗而草,所以制是门律,以律其门。非佛与道。门将何律?故告气缓命,凭魄申阴,数感十应,通源定本。实欲足下发予奇意,果能翔牍起情,妙见正析。既赴所志,今为子言。
周之问曰:论云:「致本则同」。请问何义,是其所谓本乎?答彼周曰:夫性灵之为性。能知者也;道德之为道,可知者也。能知而不知所可知,非能知之义;可知而不为能知所知,非夫可知矣。故知能知必赴于道,可知必知所赴。而下士雷情波照,鼓欲噪神,精明驱动,识用沈蔼,所以倒心下灌,昭隔于道,至若伯阳专气致柔,停虚任魄,载营抱壹,居凝通静。静唯通也,则照无所没;魄绪停虚,故融然自道。足下欲使伯阳不静,宁可而得乎?使静而不怕,道亦于何而可得?今既静而两神,神静而道二,吾未之前闻也。故逗极所以一为性游简且韵猖狂,旷不能复行,次战思定霸宇内,但敷生灵以竦志,庶足下罔象以扪珠。是以则帝属五而神常一,皇有三而道无二,凫乙之交,定者鸿乎。吾所以直其绳矣。
周之问曰:言道家者,岂不以二篇为主?言佛教者,亦应以般若为宗。二篇所贵,义极虚无;般若所观,照穷法性,虚无法性。其寂虽同,住寂之方,其旨则别。答彼周曰:法性虽以即色图空,虚无诚乃有外张义。然环会其所中,足下当加以半思也。至夫游无荡思,心尘自拂,思以无荡,一举形上。是虽忘有老如骞释。然而有忘释不伐老。当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废,寂然以湛其神,遂通以冲其用。登其此地,吾不见释家之与老氏。陟其此意,吾孰识老氏之与释家。逗极之所以无二,亲情故妙得其一矣。直以物感既分,应物难合,令万象与视听交错,视听与万象相横,著之既已深,却之必方浅。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顺其所有,不震其情,尊其所无,渐情其顺。及物有潜去,人时欲无,既可西风昼举,而致南精夕梦,汉魂中寐,不其可乎?若卿谓老氏不尽乎无,则非期于得意;若卿谓尽无而不尽有,得意复爽吾所期。卿苦疑老氏不尽乎无,则非期于得意;若卿谓尽无而不尽有,何以峻迹?斯时卿苦以释家时宜迹峻,其犹老氏时峻此迹。逗极之同,慈焉余意。
周之问曰:论云:时殊故不同其风,是佛教之异于道也。世异故不一其义,是道言之乖于佛也。道佛两殊,非凫则乙。答彼周曰:非凫则乙,迹固然矣。迹固其然,吾不复答。但得其世异时殊,不宜异其所以之异。
周之问曰:未知高鉴,缘何识本?答彼周曰:综识施本,已吐前牍。吾与老释相识正如此,正复是目击道斯存。卿欲必曲鞠其辞,吾不知更所以自讼。
周之问曰:若犹取二教以位其本,恐战狱方兴,未能听讼也。答彼周曰:得意有本,何至取教?
周之问曰:若虽因二教同测教源者,则此教之源,每沿教而见矣。答彼周曰:诚哉有是言。吾所以见道未壹于佛,但吾之即此言,别有奇即耳。
周之问曰:自应鹿巾环杖,悠然目击,儒墨訚訚,从来何诤?答彼周曰:虞芮二国之斗田,非文王所知也。碎白玉以泯斗,其别有尊者乎?况夜战一鸿,妄申凫乙,斯自鹿巾之空负头上,环杖之自诬掌中,吾安得了之哉?
周之问曰:苟合源共是,分迹双非,则二迹之用,宜均去取。奚为翔集所向,勤务唯佛,专气抱一,无谨于道乎?答彼周曰:应感多端,神情数广。吾不翔翮于四果,卿尚无疑其集佛;吾不翔翮于五通,而于集道复何晦?且宝圣宜本,迹匪情急,矧吾己有所集,方复移其翔者邪?卿得其无二于两楹,故不峻督其去取。
周之问曰:吾则心持释训,业爱儒言,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为当本一末殊,为本末俱异邪?答彼周曰:吾乃自元混百圣,同投一极,而近论通源,儒不在议。足下今极其儒,当欲列儒围道,故无属垣耳隙,思潜师夜以遂图掩天城,恐难升之险,非子所跻。则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吾已谓百圣同所投,同容本未俱其异。更以沥势倒兵,恣卿智勇,吾之勇智,自纵横凑出(《弘明集》六)。
与周颙书论释法宠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古人遗族,故留儿女。法宠法师绝尘如弃唾,若斯之志,大矣远矣(《续高僧传》,法宠姓冯,南阳冠军人,寓海盐,纳妻半年,舍家住兴皇寺,从道猛昙济学《成实论》。融与颙书称之。)。
钟山法云彦上人留中餐罢游草堂寺(寺即周颙故居。辛未正月金陵赋) 北宋 · 贺铸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弭楫秦淮尾,登临殊兴回。
难销(清抄本、四库本作消)蔬饭饱,更过草堂来。
日转岩扉暝,风披蕙帐开。
吾非海盐令,猿鸟莫相猜。
再谢周颙之句 北宋 · 张耒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烟飞小玉吴王国,柳暗朱楼铁瓮城。
见说周颙经案外,亦闻荀粲并床声。
再谢周颙之句二首 其一 宋 · 邓忠臣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眼看秋雁歌汾水,心到阳关唱渭城。
却被维摩居士笑,海潮音作断肠声。
再谢周颙之句二首 其二 宋 · 邓忠臣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秋日照歌淮上舫,春花引醉福昌城。
何如阊阖门西北,卧听秋风枕畔声。
同惇立游蒋山谒宝公塔王荆公墓晚过草堂寺周颙故宅也 宋 · 叶梦得
押先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蒋山
我居在城府,再至俄二年。
岂无山水心,可奈簿领缠。
今晨偶乘兴,适此宾从贤。
零雨洗骄阳,谷中听流泉。
凭高快远览,正见江浮天。
至人本无心,与我常周旋。
谁云唤不应,汝意自不虔(自注:余自到镇,每雨旸祈宝公塔,未尝不应)。
麦陇稍已滋,横水涨微涟。
佳城倚华表,拱木埋貂蝉。
暮过草堂寺,借榻聊暂眠。
不复闻怨鹤,茅檐(原缺,据四库本补)但连延。
归路践落日,群峰郁相先。
回风送远响,墟里生晚烟。
吾庐怅何许,东望良慨然。
周颙(原作永,据金华本改) 宋 · 徐钧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纷纷世代我何知,春韭秋菘味可奇。
何事轻招猿鹤怨,至今人讶北山移。
汤镬馀年再揽湖山之胜形骸土木颓然自放渊明止酒深愧未能周颙戒肉窃有志焉豁堂大师恻然哀之悯浮生之汩汩辱提诲之谆谆捧诵来篇愯然流涕书之座右一坐卧不敢忘也依韵赋答兼以志愧 其一 明末清初 · 宋琬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安雅堂未刻稿(卷五)
蜡屐来登选佛场,数年岐路叹亡羊。
溪山共尔成三笑,风俗随人馈五浆。
湖上梅花应入梦,洲边杜若为谁芳。
导师摩顶深悲悯,贻我良规字字霜。
汤镬馀年再揽湖山之胜形骸土木颓然自放渊明止酒深愧未能周颙戒肉窃有志焉豁堂大师恻然哀之悯浮生之汩汩辱提诲之谆谆捧诵来篇愯然流涕书之座右一坐卧不敢忘也依韵赋答兼以志愧 其二 明末清初 · 宋琬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安雅堂未刻稿(卷五)
若爱渊明罢羽觞,自怜结习未能忘。
不逢开士施针砭,已分馀生老醉乡。
惜别双峰云欲碧,长愁万里蘖仍黄。
从来支许交相勉,把臂还期过讲堂。
寿萱堂小集分赋金陵古迹得周颙草堂 其一 清 · 蒋士铨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忠雅堂诗集卷一一
隐士松门久不关,禅师龙象亦难攀。
烟霞自在兴亡外,猿鹤宁知出处间。
学佛堂空僧入定,移文人愧鸟飞还。
听蛙卧病舆床走,应解伤怀禹井山(谓孔稚圭。)。
寿萱堂小集分赋金陵古迹得周颙草堂 其二 清 · 蒋士铨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忠雅堂诗集卷一一
谲谏谈经宦味超,斋居戒杀道情饶。
素餐本自宜葵蓼,肥遁如何近市朝。
异代堪回逋客驾,不才应谢鹤书招。
定林支笏归何晚,谁为山灵续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