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三首(别本作一首) 其二 唐 · 裴守真
 押敬韵
云路移彤辇,天津转明镜。
珠照乘归,宝月重轮映。
望园嘉宴洽,主第欢娱盛。
丝竹扬帝熏,簪裾奉宸庆。
襄阳 唐 · 张潮
引用典故:一旦为龙
玉盘转明珠,君心无定准
昨见襄阳客,剩说襄阳好无尽。
汉水岘山垂,汉水东流风北吹。
只言一世长娇宠,那悟今朝(一作夕)见别离。
君渡清羌渚,知人独不语。
妾见鸟(一作木)栖林,忆君相思深。
莫作云间鸿,离声顾俦侣。
尚如匣中剑,分形会同处
是君妇,识君情,怨君恨君为此行。
下床一宿不可保,况乃万里襄阳城
襄阳传近大堤北,君到襄阳莫回(一作迷)惑。
大堤诸女儿,怜钱不怜德。
素丝赋(以贞素持质积功为韵) 唐 · 乔潭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一
色之真者尚乎白。
质之细者珍乎丝。
真则贞而洁矣。
细则积而多之。
故君子輶德是务。
清以自持。
将经纶以济物。
先组织以修词。
惟丝之故。
不愆乎素。
组以饰马。
言好善而不忘。
紽之在羊。
时退公之有度。
始也重。
蚕事终。
妇功促季。
月候戾风。
爰求柔桑。
宁止于十亩。
既登分茧。
乃布于三宫。
至若三盆既缲。
八月成绩。
方勤水练。
爰去地尺。
昼曝于日。
吸太阳之光华。
夜悬诸井。
濡厚载之灵液。
于是典丝瞻临。
㡛氏引绎。
引之于手。
如皓鹤之飞。
承之以筐。
若凝霜之积。
既而嫔妇化理。
经纬纵横。
当轩兮婀娜之织。
弄杼兮轧轧之声。
映罗袖而增丽。
度金梭而转明
每知白以自守。
亦含章而可贞。
夫以白能受采。
文匪胜质。
故公孙戒于从微。
墨翟其患失。
青为辔兮非拟。
朱为绳兮未匹。
珍蚕耻越乡而来。
独茧嗟自园而出。
唯彼蚩蚩之喻。
无愧皎皎之实。
乃续曰。
丝之素兮贞且吉。
人之质兮清且一。
若见用于当时。
宁七襄于终日。
岁除日太阳不亏表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五
臣闻惟德动天。其应如响。
日月交会。数之常也。
交而不蚀。德所感也。
伏见有司奏。今日午正后七刻。
太阳初亏。未正后三刻复满者。
是日也。高天无云。
太阳不掩。讫于申酉。
光彩逾明。万宇同瞻。
百物协庆。伏以圣人者。
合天地以为德。与日月以为明。
当亏而不亏。明足见矣。
当应而遂应。神不欺矣。
伏惟陛下德本于孝。动由于礼。
勤俭以厚下。宽仁以爱人。
忧庶政而疚怀。求众善如不及。
行之于下土。升闻于上帝。
无远不届。感而遂通。
一人有庆。三光荐祉。
昔唐虞至化。而星辰不孛。
日月不蚀。以今方古。
千载同贶。大礼元辰
在于明发。俯逼惟新之运。
弥彰不掩之祥。人事天心。
何其允协。潜辉散彩。
愈曜于朱城。丽景临空。
转明于黄道。凡在生类。
同知圣猷。无任踊跃之至。
甘露述 中唐 · 欧阳詹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八
述甘露。
昭孝德也。
贞元壬申岁
福州福唐县清源莆田邑济南林公瓒太夫人终。
公每一痛至。
水浆不入口。
或三日。
或五日。
内外羸惫。
殆至殒灭。
癸酉
将与先府君修合葬之礼。
公之于亲。
事存既竭其力。
送终思尽其勤。
曰。
含禭品章。
则有王度
不敢或越也。
茔域固护。
实在我私。
当恳行之而已。
于是躬开坎室。
自埏塼甓。
与兄弟手攻肩负。
以凿以筑。
虽率情性。
而无愆法度。
不违典礼。
而有异常仪
载考载理。
而未之窆。
春三月五日
忽异气自天。
氛氲下蒙。
非云非烟。
羃羃绵绵。
彩耀光鲜。
馨香馥然。
起朝及暝。
徘徊不散。
先是绕垄已栽松
洎晨。
枝叶閒遍悬露滴。
其滴齐大如梧子。
公奇之。
与兄弟及乡人时相慰者而尝之。
其味甘。
异于人间所甘之味。
日渐高。
不销不晞。
转坚转明
莹然珠相。
铿然玉声。
如是者三日
睹者争取。
或食或玩。
噫。
天冥冥。
其閒蓄灵。
陈陈
其閒蓄神。
灵无形。
神无身。
无形无言。
无身无声。
苟有可褒。
以物而旌。
苟无可褒。
物不虚行。
其德常。
其物常。
其德稀。
其物稀。
予闻甘露之说。
莫觌甘露之实。
其为稀也。
不亦甚乎。
今为公而降。
公之德岂常德欤。
况殊香启途。
异彩相宣。
凝结丰圆。
向日翻坚者哉。
则其至诚所招又多矣。
予执吊礼。
幸获而见珍。
耸不足。
遂为之述。
沙门不应拜俗状 唐 · 邱神静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
若夫二仪始辟。君臣之道即隆。
三才创分。父子之情斯在。
莫不皆竭股肱。俱遵爱敬。
故知君臣父子。禀自天然。
极尊极亲。无可为间。
止如释老之教。近日始崇。
释则兴于汉朝。老则置于宋代
皆缘时君有旨。父母承恩。
方染缁衣。然称入道。
如无所禀。不得离俗。
离俗虽言绝境。习道仍居宇内(事如司津议中弹)
率土皆曰王臣。不闻限以缁素(事如左清道卫议中弹)
父生母育。罔极难酬。
于法虽曰绝尘。在身须敦仁义。
岂容为臣未曾效节。为子未展温凊。
承恩乃变素衣。去发言真入道。
乘兹慠诞。慢君懱亲。
高揖帝王。不拜父母。
为臣贻宽怠之咎。为子招不敬之辜(事如左清道卫议中弹)
庸流自谓合然。往代恕其无识(弹曰昔汉帝降礼于摩腾吴主屈节于康会赵邦澄上宠懋锦衣秦日道安荣共辇斯并德回万乘道降极尊况乎十室难诬而曰庸流无识)
因循日久。行之不改。
圣上重缵皇极。欲革前非。
孝理苍生。思遵名教。
爰降纶旨。饰光彝典。
恐爽恒情。特令详议。
谨寻释老二教。见在遗文。
我慢矜高。是人难度(弹曰守道不屈宁是矜高耶)
庶事谦约。无失冲撝。
静思此言。其义见矣。
入道巳成。陵虚控鹤。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如此辈流。犹愿卑屈。
况庸僧尼。见居王土。
衣缁异俗。馀事罕知(弹曰曼倩谈何容易谈何容易借哉夫沙门之内功业实繁圣朝巳来盖亦不少且帝京僧伍盛德如林略举十科用开未喻至若译经波颇元装义解则僧辩法常习禅则昙迁惠因护法则法琳明瞻明律则元琬智首感通则通达转明遗身则元览法旷读诵则惠铨空藏声德则智凯法炎宏福则德美智兴若此之流具如僧苑所列而言罕知馀事何雷同之甚乎)
唯自矜高。愿居人上。
求之释教。其义蔑闻。
凡曰是人。准经致敬。
况在极尊。并之父母。
欲令拜伏。义无不可。
其僧尼道士女道士。于君皇后皇太子及其父母所。
并请准敕令跪。庶使光二教之谦撝。
隆万代之名教。谨议。
萤光照字赋(以能励躬必大成为韵) 唐 · 杨宏真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二
儒有贫居在阴。
志学无必。
思照字之物类。
聚萤于心术。
散点熠熠。
文彩之旁流。
开卷荧荧。
古今之洞出。
曈昽隐映。
积小而成。
临竹简而增美。
历银钩而转明
读周室之书。
每见日中之字。
庞涓之传。
犹疑火照其营。
既有求于时习。
奚勿用而宵行。
想夫交错积中。
英华发外。
鱼鸟飞动。
铅黄晻霭。
无心于处暗。
弥见精专。
取足于临文。
岂劳光大。
炫晃无穷。
心勤饬躬。
泛凝晖于垂露。
翻碎影于彫虫。
笔精之体无隐。
藻思之文有融。
既的皪于六身之上。
复浸淫于三。
豕之中。
则知雅善后宜。
功能自励。
时当炎燠。
嗟映雪而未期。
义涉穿窬。
偷光之失计。
是用聿求昭质。
承乏华灯。
每扬之自此知照。
况烛之因以辉宏。
斯作者所以警清士而体物。
俾无忘其所能。
宫词百首(第九十首第一句缺一字) 其五十九 五代 · 和凝
 押庚韵
锵锵济济赴延英,渐近重瞳目转明
君圣臣贤鱼水契,鸿基须贺永清平。
观经融心解(并序 大中祥符七年九月1014年九月初九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一旦学者稽首而言曰:「十六观法,解脱之要津也。
闻之有岁,究之粗勤,观道未明,造修安寄。
敢请开决,庶为准绳」。
予曰:「疏释显然,夫何惑矣。
傥有所壅,试为通之」。
方随问而伸,徵文以證。
往复既数,旨趣稍彰。
恐来者未闻,故录之以示,庶因此解,融诸滞心者也。
时皇宋大中祥符七年岁在甲寅重阳日自叙。
学者问曰:《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法,于今家托事等三种观门,为属何耶?
答曰:既非借于事义立观立境,不名托事;
又非撮乎法相入心成观,何关附法?
韦提特请正受之门,善逝直谈修證之法,虽托彼依彼,正皆了唯色唯心。
以法界身入心想,故约行明矣。
又问曰:虽是约行,而初观落日,中想佛身,后论三辈,为只想依正事境而成观行,为即照三谛理耶?
人共疑之,愿为判。
答曰:佛意虽显,经语难知,须假四依,示其修法。
何者?
一经旨趣,搜在首题。
故疏云,观虽十六,言佛便周。
既以一心三观释观,一体三身解佛,诸法实相为经正体。
修心妙观,显四净土为宗;
能除五逆,即生九品为用。
方等大乘圆顿为教相,五重既尔,岂可以唯想事境消经文耶?
荆溪云:「首题既尔,题下别释,理非容易」。
又《不二门》云「览别为总,符文可知」。
是则题与经文总别相显,不可辄异。
故知十六皆圆三观也。
又问曰:韦提希被恶子幽禁,遂哀请世尊示无忧恼处。
至光照诸土地,摄在金台,而云不乐馀方,志求极乐。
况疏文总叙乐邦苦域,金宝泥沙。
据此等文,唯在同居明矣。
何故专据三观四土之说耶?
答曰:教之欲兴,何莫由于近事而渐耶?
韦提虽欲舍兹秽土,求生净邦,而佛示观法,舍秽必尽,显净无遗。
如月盖为免舍离果报之病,故请观音及乎宣咒,乃能消伏三毒之根,具足五眼之果。
诸教兴由,其例多尔。
故修一心三观,求生净土者,即以三惑为秽土之因,以三谛为净土之果。
故别惑尽,则寂光净究竟三谛也。
此惑未尽,则实报净分證三谛也。
通惑尽,则方便净相似三谛也。
此惑存,则同居净观行三谛也。
非此谛观,安令四土皆净?
尚非实报之秽,岂止同居之净?
荆溪云,见思未破,故安乐行是同居净土行之气分也。
故疏云,此经以修心妙观为宗,实相为体。
若不尔者,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家之体。
此如儒家训子衣食之方,即令读书干禄,则富贵俱至,岂令耕稼商贾耶?
得此譬意,今经可解。
又问曰:若能圆修三观,深趣妙理,何不只在娑婆直出生死,岂须舍此求彼?
又自修三观,何名净土之行?
答曰:此经虽观深理,以缘极乐依正为境,修乎三观,则异于直观三道等观。
是故得名净土之行。
若不尔者,四种三昧如何分别?
又为此土浊重,十信方出苦轮,彼土境胜,九品悉皆不退,故令托彼胜境修观。
纵理未显,见爱俱存,舍报必生无退转处。
如此,争不舍此求彼?
故《起信论》云,初学大乘,其心怯弱。
以住娑婆不常值佛,惧谓信心有退失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生彼土。
若观彼佛真如法身,毕定得生,住正定故。
既惧此土阙缘信退,求生彼土,而令观于彼佛真如法身,自非一心三观,将何观之?
今家以三观释经,与马鸣之意更无少异。
故《十疑论》明往生正行,令想弥陀法身报身光明相好及七宝庄严妙乐等。
而云备如十六观经,常行念佛三昧。
故知往生之行正在三观想彼三身。
今缘彼佛修三观者,净土之行深观妙理。
舍此求彼,初心不退,其义皆成也。
又问曰:十六观中,既无推理之语;
疏文随释,不示三观之言。
是则三观释名,四土显体,乃是开乎圆解,而已至于历境修
且只想于事境,托乎系念,生彼乐邦,既获阿鞞,何患不至寂光实报?
一家制立,岂出乎解行二门?
答曰:理解释题,事行消,未之可也。
何则?
题标佛,经说兼馀,主伴正依,具有十六,恐谓异辙。
故先示云,举正报以收依果,言化主则包徒众。
经既从要而明,疏乃就总而说。
讲者必须以总贯别,修者仍须以理融事,方得名实相称,宗体无违。
傥解行有差,总别相反,则题非此经之名,非此名所召。
世之述作若也背题,则不应式,况圣教乎?
若谓无文,则成诬罔也。
故经云,诸佛法界身入众生心想中。
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疏作感应道交释,解入相应释。
若无初释,则佛;
若无次释,则生佛体殊。
二释相成,是今观法。
疏云,佛法界体,无所不遍。
念佛三昧,解入相应。
故云入心想中,自非一心三止三昧,安与法界而论应入?
是心作佛者,明即心变,全性成修。
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此令行者随观一境,皆知心变,全体是心。
既全是心,心岂见心。
如指不自触,刀不自伤。
故《般舟》云:「我所念者,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
乃至云:「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见心。
心有想则痴,无想则泥洹」。
《止观》约此而立中观,中观若立,任运即三也。
《般舟》此文与今经广略少殊,其旨不别。
如来本恐著相佛不成妙宗,故于真像之前,示乎体,令依此法而佛身。
傥不依此法,岂独不成妙观,抑亦不发胜相。
智者得经妙旨,乃于首题预明体。
令将此入十六门,则相相圆融,心心寂灭。
故第九佛想疏,目为真法身
真纵对像,法如何消?
与《法华》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云何异耶?
须知小乘法身,义同生身;
大乘生身,义同法身。
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八万相海,宁非法身。
况非目击,但是观成。
经文自云「佛法界身,入心想中」,又云「是心是佛」。
岂可局在应身之身,有想之想耶?
故韦提闻已,顿入分真;
侍女听之,便阶相似。
圆观境,安得当机證入如此?
以结益验,观法可知。
又问曰:上据是心是佛,此乃约佛,论中云何诸门界论三观?
愿闻委说,以息群疑。
答曰:若于初心即修中观,必能双照,任运成三。
一观既然,诸门皆尔。
盖圆人本信诸法圆融,今托胜缘想乎诸相,即知诸相四性不生,法体本空,心境叵得(一。)
虽知叵得,不碍缘生,全性起修,念之即见(二。)
起是性起,空是性空。
性非二边,能所亦绝,唯心唯色,待对斯忘(三。)
故《止观》判《般舟》之文,心佛叵得为空,梦事宛然为假。
心不见心为中,说则三相历然,修则一念备矣。
经示诸相,而令谛观,人修之,非此不谛。
故知十六莫不皆三,而此三观虽居一念,今观依正各有功能。
何者?
心境叵得故染可观净,不碍缘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当处显现。
人疑三观妨想依正,今谓三观能显依正。
三观稍稍进,依正转转明,于一心中,互资互发。
又复应知一心三观修有多门。
若直于三道显理,此如一行。
若托观佛显理,此如《般舟》等。
若兼持咒显理,如《方等》等。
若兼诵经显理,如《法华》等。
若于数息显理,如请观音。
若于善恶无记显理,如历事觉意。
今之三观非直于三道显理,乃缘净土依正而修。
虽缘于事,非散善恶及以无记,故知虽同全理起事,须分违顺。
违理之事照令泯绝,顺理之事观令成就。
今之依正,是佛妙用,与圆观相应。
未成,则随假想而进,故落日、坚冰也。
此观若著,则以实法为缘,故观地树、佛身等也。
故知用一心三观,则依正易
非一心三观,依正难显。
又问:法界入心,是心是佛,为妙观体,识者不疑。
其如经文居像首,此下诸既有体式,可即具三。
此前诸门,佛既未示,以何为凭,各修三观?
答曰:佛鉴常机示法,前却其意难测。
得经深趣,莫若四依。
既以三观三身释乎总目,而云十六言佛便周,岂可行人不遵此说?
若其未解,当询达人,慎勿抑经就情,以愚难智。
况一家制立,其例盖多,如《般舟》三观之文,普贤六根之忏,并是定中见圣,始示其门。
而智者教人,皆须预习,方入道场。
何不疑之,而独责此?
况一家正受,味禅之外,六妙已上,无不具于无漏之想,岂《方等》顿教念佛三昧纯观事耶?
愿勿谤经,掇无间业。
又问曰:据义徵文,分明若是,其如修者,何以措心?
既历正历依,若大若小,境相委曲,一一须
傥照真如,必须绝念,空有俱泯,境双消。
相则违真,照理则乖事。
既难并虑,必也无归。
愿示用心,永为修法。
答曰:虽分事理,同在一念。
既匪两端,何须并虑?
故知身土不离真如,能于初心不二而照。
唯圆顿教,前三不能。
故《华严》云,娑竭龙王注车轴雨,唯海能受,非馀地堪。
《般舟》三昧、四八相,一一识知,复于此时而修三观。
荆溪师立身相为境,空等为
今问,为待身相观成,方修三观?
为复境俱时而修?
若待观成者,傥九十日相境未现,则三观靡施,安成圆行?
若入道场,即修三观,验知观相,不碍照真。
况复一家,立兹圆行。
不独三观,须论十乘。
身要行旋,口仍称诵。
三业俱运,九旬不休。
三昧可成,诸佛同现。
故不可以局情自碍,必须以怀造修。
然非我圆宗,他莫能会。
只如三观,体虽无二,义且相违。
空则一相不存,假则诸法皆立,中则性离二边。
别人初心虽信中道,不能即,要须析体。
空观成后,必历多劫,遍学诸门,二观均平,方修中观。
圆人发轸,即于一心顿三谛。
故《仁王般若》云:「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
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
又云:「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
自非先了性具诸法融妙而,孰能始心超彼积行,今之依正,体本难思,妙观观之,自然符契。
那将染碍事想断灭之真为疑难耶?
应知禅那翻为静虑,即寂照之异名也。
既寂中有照,圆人修之,岂照顽境而不照当处妙耶?
又此观法既类《般舟》,须论三力,谓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功德力。
不可以己之情想议乎难思圣法也。
又问曰:观法若然,谁堪修證?
如其不修,何由生彼?
是则往生路绝,徒仰当机,于今何益?
答曰:人之根性,皆由宿熏。
成熟不时,对至能发。
己尚难测,他安可评?
须信能修,不专佛世,仍知昧旨,岂独今人?
韦提请宣,本为来世,佛知有益,故使流通尔。
自放逸不修,勿罔能修之者。
然今论妙观,是经本宗,须就上根,克论正行,故如上说也。
若论此经力用,则何机不摄,何行不收。
傥有一未能圆照,且随事相,历境而,以此系心,岂不生彼。
故小乘行法,五八律仪。
孝养所亲,世间慈善,临终回向,皆得往生。
以至破戒毁经、十恶五逆,临终十念,亦得往生。
故知但于此经尽力修行,一念随喜,皆趣念佛之海,尽归灵觉之源。
如此摄物不遗、除恶至极者,皆由经诠圆观,理极渊源。
故使力用难思,与拔无际,安以滞想,局此深经。
当遵智者之言,以会如来之意。
而今而后,念兹在兹。
于一念心,显四净土。
于是学者积疑,既尽得之于心,惟愿奉行,兼示来者焉。
员文饶屯田 北宋 · 文同
 押词韵第三部
英英文饶江汉士,何者天教丧眸子。
用心专一性转明,无所不知馀两耳。
能为乐府胜张籍,暗诵史书过杜顗
弃官新自荆渚归,万里逆风冲峡水。
峨峨全家载巨艑,坐卧吟诗满千纸。
自言从此生事足,可了芋栗(原作,据四库本改)及麻枲。
数椽旧屋蔽风雨,一榻萧然容隐几。
丘明国语浩如云,子夏门人纷若蚁。
向人问口誇舌在,道义文章吾岂已。
自知俗事无所观,便落双睛君亦喜。
南轩1075年 北宋 · 曾巩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乙巳岁除日周茂叔虞曹武昌惠书知已赴官零陵丙午正月内成十诗奉寄 其六 北宋 · 蒲宗孟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二子君家宝,知渠神骨清。
初生俱嶷嶷,学语便铿铿。
凤老雏方秀,珠圆蚌转明
吾甥真宅相,可得不翘英。
徵君 宋 · 杨杰
五言绝句 押庚韵
天子诏不起,少微星转明
寥寥千载后,富贵在清名。
宋故朝散大夫尚书虞部郎中护军司勋郎中太原王公墓志铭 北宋 · 段绎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四、《千唐志斋藏志》下册第一二七六页
公讳珣瑜,字唐辅
王父燕公,事太祖皇帝,以丞相封为祁国公
曾祖祚,宿州防禦使,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晋国公
曾祖母严氏,追封兖国太夫人
祖溥,太子太师,累赠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燕国公谥文献
祖母常氏,追封魏国太夫人
父贻矩,尚书司封员外郎,累赠吏部侍郎
母潘氏,长乐县追封永宁县太君
王氏居太原之祁盖数世,名人大官不乏,至丞相遂大于其乡。
种德之厚,既远愈光。
燕公而下,子孙又为开封府祥符近善里人。
公用从兄康靖公荫,初命将作监主簿
仁宗即位,迁太常寺奉礼郎,再授廷尉平,又丞卫尉大理,佐洛都留守判官,陟太子赞善大夫,出宰缑氏
殿中丞国子博士
用荐者言,督河、汴漕运。
得对筵和便座,敷纳详允,赐五品服,入尚书虞部员外郎
通判西京留守,改比部
祀明堂,升驾部
复入虞部郎中,出守汝州,代还,再领阆州
嘉祐元年十二月二日,以疾终于京师明德坊之私第,年五十有二。
熙宁郊祀,赠司勋郎中
始公为留守判官太傅张邓公居守,卒有铸印为过所离屯省亲,法当斩。
公曰:「是可死也,何以劝天下之为人子者」?
即启邓公,得不死。
缑氏,岁旱,觋男子以圣水惑众,远近奔走,公即其所,弃水而杖男子,天即大雨。
政尚慈惠,缑山之人,至今思之。
将漕也,治所在河清。
河清军号龙骑,皆州郡夙贼,吏不能捕,乃贳之以隶其军,河清反侧不安。
范忠献公移公贰邑事,公取其黠凶置左右,奸令者,行法无贷,权以济威,遂弭以定。
忠献启公自佐,诏俾副管籥。
岁满,课法领州,于是夏文庄公继至,借公助己,公欣然为留。
文庄素贵,以才高天下士,又方龃龉于世,为文庄佐者,率难其为,由是客主多违言。
公不阿顺,不矫激,一进以诚,文庄德之,而终不能以亲疏得公意。
汝控荆襄,流人过叶,叶卒护之,虐取资橐,流人无所诉,号叶为关
公牒州郡,悉移其数,又得犯者置于法,流人感之至泣下。
盗杀人,有司执逻兵为之谳,具置不问,更命察之,果得真盗。
民艰食,发常平仓赈而后闻。
翰林杨文公大中祥符中丁晋公,出守,公于其所起居,构思贤亭,图文公之像,从事刘攽刻文于石以记。
吏部宰相子,不乐以任子进,逮康靖以诸侄尚主,犹称乡贡进士,卒取甲科,为御史,安行直道。
居府凡六年,手写经史数百卷。
公躬自牡鐍,宝惜如新。
公之恬声利,不与世驱驰,本其世风致然。
天性嗜学,大臣累荐,请贴职儒馆,使绍世绪,属康靖与当柄者忌,皆不报。
文庄之归镇也,剡奏辟士,虚姓名,托公曰:「君其丐我」。
公诺不让,远近喜河阳得人。
文庄殁后数岁,所辟士选为御史云
公尝以职事责部吏,后每言其人,则怃然有悔邑。
人或加己,不见辞气,逢其缓急,则煦煦周恤,若有恩于己者。
绎尝考公之存之为政,使公且寿,其惠于人可涯也?
君子有善恶之效,未必有阴骘者,盖公是矣。
公积阶与官等,勋累弟四品
夫人陇西李氏,封寿安县君,赠旌德县太君刑部尚书、换相州观察使维之长女,作配君子,恭勤靖淑,以嘉祐六年十月九日,殁于洛阳子肃之官舍,享年五十有六。
二子:长肃也,今为内殿承制
仲曰鉴,今为内殿崇班
一女,适尚书都官郎中、知解州东平吕希道封仁寿县君
男孙八人:审求,太庙斋郎
审交、审言、审文、审立、审奇、审方、审之。
孙女六人。
熙宁二年十一月十日,葬于河南府洛阳县宣武村,祔先茔,礼也。
绎受公之知最深,凡公之行己接物,虽其子弟有不得知者,而绎知之为详。
而肃见托铭于墓,义不当辞。
铭曰:
王氏显姓,烈烈公卿。
燕公之起,益大其闳。
惟公之德,能世其声。
正而治邑,敏而佐京。
位跻五品,寄专列城。
民熙兵肃,盗伏吏惊。
恬有所守,不极其荣。
善则报施,维后之成。
蔡确作诗讥讪事奏(六 与梁焘同言 元祐四年五月 北宋 · 刘安世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四二、《尽言集》卷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七八
臣等近以蔡确怨望作诗,无人臣敬顺之礼,累曾奏论,乞正典刑。
朝廷指挥开具因依,仍令安州知州取索诗元本。
窃闻安州取索与开具,皆已奏到。
之开具,本无所用,徒为迁延行遣,令确知其事,因从容造说,交通求救,词皆虚妄,必不可信。
安州根究得诗,元书在粉板,后来削去墨迹,其板见在。
书之真状已著,削去其罪转明,更使巧诈辨给,此亦不能文也。
诗板是明白已验之迹,便可为据,开具乃委曲苟免之词,不足为凭,罪在不赦,合寘诛窜。
恭以太皇太后以先帝遗诏,用故事,请权同听政。
当日备位次相,亲见本末,岂不知此事不是太皇太后本意。
盖为皇帝年在冲妙,以保护圣躬为切,事不得已,乃从权宜。
窃以前日遭值先帝大变之际,设或不依本朝典礼,上尊两宫,则宗社大计将如何哉?
之意,以为不然。
盖窃幸皇帝富于春秋,欲以大臣专权自作威福,包藏祸心,深不可测,此不可不诛也。
大臣之义,当归美报上,喜以福禄寿考称诵其君。
不能庶几于此,乃引竭海变田之事,肆为怨讟,密怀大恶之志,发为不祥之语,此不可不诛也。
赏刑者,人主之权也。
祖宗所以行威福而公天下,服人心,传之子孙,为万世法也,两宫亦不得而私之矣。
之罪,天下所共怒,天下所共怒,与天下共怒、共弃之者,在皇帝陛下与大臣也。
陛下崇养圣德,未专明断,所与议者在大臣,如少欲宽,则天下疑而不服,伤陛下之圣孝矣。
大臣者敢为开陈末减,则是朋奸养交,面谩不忠,视之罪,无所重轻,必不见容于天下矣。
臣等愿尽行公议,无屈祖宗之法,以失威柄。
威柄一失,则奸邪强骜,无所忌惮,后时有不可制之悔,于此不得不慎,以防微杜渐也。
伏望圣慈以其事下有司,议正其罪,为今日戒,为后世训。
取进止。
成都公悦居士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五、《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六
如今照了本心,圆融无际,色声诸尘那可作对?
迥迥独脱,虚静明妙。
要须彻底提持,勿令浮浅直下。
高而无上,广不可极,净裸裸,圆垛垛,无漏无为。
千圣依之作根本,万有由之建立。
应须斗顿回光自照,令绝形段,分明圆證,万变千化,无改无移,谓之金刚王,谓之透法身。
饷间行住坐卧无不透彻,物物头头靡有间隔,唤作乾白露净,单明自心。
不可只么守之,守住便落窠窟。
却须猛割猛断,十分弃舍,转舍转明,转远转近,抵死打叠,令断却命去,始是绝气息人,方解向上行履。
若论向上行履,唯己自知,知亦不立。
释迦、弥勒、文殊、普贤、德山、临济不敢正眼觑著,岂不是奇特底事?
一棒上,一喝下,一句一言,若细若粗,若色若香,一时穿透,方称无心境界。
养得如婴儿相似,纯和冲淡。
虽在尘劳中,尘劳不染;
虽居净妙处,净妙收它不住。
随性任缘,饥餐渴饮,善尚不起念,恶岂可复为。
所以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按:《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下终。
尤美轩在玉山县小叶村喻子才作尉时名之取欧阳文忠公醉翁亭记所谓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者后数年旧轩既毁复作寺僧移轩山下汪圣锡要诗叙本末因成数句寄之1143年 宋 · 吕本中
 押词韵第十七部 创作地点:江西省上饶市
兹轩在何许,远在洞岩侧。
洞岩山水胜,自与尘土隔。
天以奉幽人,宁肯媚过客。
尉曹昔吏隐,到此若有获。
名轩曰尤美,尽去眼界窄。
坐令欧阳公,馀意转明白。
车马走道路,我久度此厄。
茫茫六合间,于此有安宅。
轩虽有成坏,山本无异色。
举头见林壑,不必更远索。
鹤山书院前为荷塘三即其小屿筑亭久矣春后八日始榜曰夫容州1228年1月8日 南宋 · 魏了翁
 创作地点: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
严风吹衣落南土,手批■(儿吾)猱藉封虎。
缘山跨谷三里城,架竹编茆百家聚。
天公似为羁人谋,闭藏佳境城东陬。
介然用之便成圃,下视更得夫容州
水间木末高下照,名字既同形亦肖。
自从羸豕伏群龙,红白相辉转明耀。
人怜风雪拘系之,委弃衰草蟠寒泥。
谁知烱烱含内美,正于槁瘁生光辉。
大书三字为吹送,唤起渠阳百年梦
却疑二华痴绝人,身既隐矣名焉用。
和叔振晓上梅坡小亭 宋 · 史弥宁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巡檐诗袖涨寒香,日炙南枝泫晓霜。
净洗宫妆转明洁,恰如汤饼试何郎
闻东郊夜歌 元 · 范梈
七言绝句 押青韵
促拍繁歌沸不停,月高弦语转明星。
莫令知有西邻客,独坐挑灯看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