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李行之”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隐居贞白先生陶君 南梁 · 萧纶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二
夫夜光结绿,非胠箧之恒珍;
逸羽翔鳞,岂园池之近玩。
宁期心于远大?
盖不知其所以然也。
是以颖阳高蹈,洗耳于唐朝;
汉阴贞栖,灭迹于周代
盛德风流,有自来矣。
应期而曜质者,其在兹乎?
先生名弘景字通明,本冀州平阳人也。
其先自帝尧陶唐氏之后胤,冀州平阳,故因居止。
龙马见五色之符,钦明表八彩之瑞。
光宅于天下,允厘于庶职。
洪源尤远,系绪绵长。
汉兴陶舍高祖右司马
子青翟,位至丞相
后至汉末南渡,始居丹阳
七世祖睿,仕镇南将军荆州刺史
祖降,宋南中郎参军事
父贞宝,司徒建安王侍郎
并立履清约,博涉文史。
先生含元精之和气,蓄陵飙之雅姿,兼宣七善,总修九德,行仁蹈义,岳峙渊亭,墙仞无以睹,清浊不能测,道风与星汉同高,胜气与烟霞其远。
六岁便解书,能属文。
七岁读《孝经》、《毛诗》、《论语》数万言。
曼倩幼习典坟,公干少诵诗赋,方之于古,彼有多惭。
是以岐嶷流声,黄中著称。
有乡人得葛洪《神仙传》,见淮南八公诸仙事,乃叹曰:读此书,便使人有凌云之气。
于是寝兴讽诵,晨夜不辍。
年二十七,为宜都王侍读,总知管记事。
榜道求贤,焚林招士,朝难其选,是曰得人。
阮瑀书记,不足扶衡;
孙楚之才辞,何以捧毂。
齐代好治宫室,方修苑囿,青溪旧观,便就起筑。
仍奏表上颂,辞事兼美,迈彼乐职之篇,逾乎景福之制。
帝省览久之,益以为善,除奉朝请
恪居官次,夙夜惟寅。
春朝秋请,是谓朴者也。
先生本不希荣,常欲辞退。
乃与亲友书曰: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
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知几其神乎无为自苦。
明年,遂拜表解职。
抽簪东都之外,解组北山之阳。
同稷丘之栖真,慕留侯却粒
便具舟楫,永言东迈。
朝廷锡问,时贤饯别,祖以二疏,招兹四皓,超然轻举,异世同符。
尔乃杖策孤征,游践山岳。
既而到于句容,登于茅岭,以此地神仙之宫府,灵异之栖托,往不能返,遂卜居焉。
先生曰:夫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未见其人。
我今义通无复其一,请同求志之业。
自称隐居,亦犹稚川之抱朴,士安之玄晏。
倚岩栖隐,依林遁迹;
交柯结宇,划径为门。
悬崖对溜,悲吟灌木;
深壑绝(《艺文类聚》作危。)峭,组织烟霞。
枕石漱流,水禽无挠;
采药耦耕,野兽不乱。
逍遥闲旷,放浪陵山;
嗒然若丧,确乎难拔。
属齐末道消,天命既否;
水斗谷洛,地震由辰。
先生静思冥数,预识微兆,于是近远书问,悉皆杜绝。
昔乃闻之夏甫,今则见之先生
大梁休运应期,受天明命,三辰开朗,四海宁宣。
先生奉表称庆,于是信问复通。
天监以来,常有敕旨,供给药饵,不乏岁时。
渥泽湛恩,莫之与比。
先生七年暂游南岳
兹山也,譬闿风之地轴,若昆陵之天镇,八桂傍临,九纯闲设,树有琅玕,草生车骑,遗世独往,是用忘归。
一十年,有敕遣左右司徒惠明徵还先生茅山,别给廨宇。
轩后之降精天老,汉帝之致礼河宗,况于兹日,弗能尚也!
养志山阿,多历年所。
摄生既善,冥祥亦降。
猛兽不据,魑魅莫逢。
庭无荆棘,远同阙里;
阶吐神泉,径动疏勒。
于是羽人徘徊,仙客上下,鸾凤游集,芝英丰润,大造佛像,爰及写经,起塔招僧,备诸供养。
自誓道场,受菩萨法,梦登七地,又得嘉名。
具以启间,蒙敕许可。
葛玄之梦见开士,朱鸾之远望尊仪,何以拟兹通感,匹此徵应?
大同三年岁次景辰三月壬寅朔十二日癸丑告别年化,春秋八十有一。
天子嗟惜,储皇轸悼。
有诏称誉,追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
礼也。
其月十四日窆于丹阳郡句容县雷平山。
轩辕之葬衣冠,如王乔之藏舄,化于兹日,可得偶焉。
先生器宇凝深,思识精赡,含章贞吉,不修廉隅,年将中寿,匪逾于矩,眉目疏朗,仪貌鲜洁,实亡劝沮,多行德惠,恪惜光景,爱好坟、籍,笃志励节,白首弥至。
若乃淮南鸿宝之诀,陇西地动之仪,太一、遁甲之书,、九章历象之术,幼女、银钩之敏,允南、风角之妙,太仓、素问之方,中散操之法,咸悉搜求,莫不精诣。
爰及卞射荀基,苏卜、管筮,一见便晓,皆不用心。
张华之博物,马钧之巧思,刘向之知微,葛洪之养性,兼此数贤,一人而已。
门人恒法闿等,慕遥风于缑氏,绘遗像于桥阳,勒碑而相质,腾绛霄之流芳。
乃为铭曰:
留舄表化,弃剑凝神。
徘徊紫气,照耀丹鳞。
厥迹犹在,馀风可遵。
谁其嗣此,渊哉淑人
高行迈种,盛德日新。
朗犹悬镜,郁似贞筠
身以弘道,行不违仁。
昔游缨绶,颉颃晋绅。
厌乎匡救,劳彼问津。
亦既解组,乃袭山巾。
远寻丘壑,高蹈风尘。
情无缅世,隐不隔真。
结宇依岩,贞栖茂草。
水玉留年,华精却老。
乃有令问,兼斯寿考。
泉过危庭,峰临窈洞。
露凝兰阶,云生桂栋。
日斜栏席,花落窗瓮。
尚平未反,王孙不施。
海桑交易,陵谷贸迁。
丰碑有树,遗烈无骞(《文苑英华》八百七十三,又略见《艺文类聚》三十七。)
临终自为墓志铭 北齐至隋初 · 李行之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
陇西李行之,以某年某月终于某所。
年将六纪,官历四朝,道叶希夷,事忘可否。
虽硕德高风,有倾先构,而立身行己,无愧夙心。
以为气变则生,生化曰死。
盖生者物之用,死者人之终,有何忧喜于其间哉?
乃为铭曰:
人生若寄,视死如归。
茫茫大夜,何是何非(《北史·传序》)
李行之 南北朝末隋初 · 卢思道
 押词韵第六部
水衡称逸人,有世亲。
形骸预冠盖,心思出风云(○《北齐书》李瑾传。)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原夫大雄御宇。
岂惟拯拔一人。
大教膺期。
总归微显一理。
但由偫生著欲。
欲本所谓我心。
故能随其所怀。
开示止心之法。
然则心为生欲之本。
灭欲必止心元。
止心由乎明慧
起假于定发。
发定之功。
非戒不宏。
是故特须尊重于戒。
故经云。
戒为无上菩提本。
应当一心持净戒。
持戒之心。
要惟二辙。
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
作持则羯磨结其大科。
后进前修。
妙宗斯法。
故律云。
若不诵戒羯磨。
尽形不离依止。
日西隐。
法水东流。
时兼像正。
人通淳薄。
初则二部五部之殊。
中则十八五百之别。
末则众锋互举。
各竞先驱。
人或从缘。
法无倾坠。
然则道由信发。
宏之在人。
人几颠危。
法宁澄正。
所以羯磨圣教。
绵历古今。
世渐增繁。
徒盈卷轴。
考其实录。
多约前闻。
覈其宗绪。
略无本据。
师心制法者不少。
披而行诵者极多。
轻侮圣言。
动挂形网。
皆务异同之见。
竞执是非之迷。
不思返隅。
更增昏结。
致使正法。
与时潜地矣。
故佛言。
若作羯磨。
不如白法作白。
不如羯磨法作羯磨。
如是渐令正法疾灭。
当随顺文句。
勿令增减。
违法毗尼。
当如是学。
慈诰若此。
妄指实难。
昔己在诸关辅撰行事钞。
其罗种类。
杂相毕陈。
但为机务相训。
卒寻难了。
故略举羯磨一色。
别标铨题。
若科择出纳。
兴废是非者。
彼钞明之。
此但约法被事。
援引證据者。
在卷行用。
然律藏残缺。
义有遗补。
故统关诸部。
撮略正文。
必彼俱无则理通。
决例并至。
篇具显便。
异古藏迹。
夫羯磨虽多。
要分为八。
始从心念。
终乎白四。
各有成济之功。
故律通标一号。
敢就其时用显要者。
类聚编之。
文列十篇。
义通七众。
岂令传诸学司。
将以自明恒务也。
维州刺史安侯神道碑 唐 · 李至远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五
夫招摇东指。
寰区识天下之春。
溟涨北临。
川谷有朝宗之地。
况乎皇明发而万物睹。
天衢亨而四隩宅。
故以骤险浮深。
同文协轨者也。
若乃壤邻骄子。
家号名王。
野之瑰奇。
漱蒲源之粹液。
井蛙自许。
既累嗤于越子。
风鸿且遇。
仍嗣美于秺侯
大将军安侯其人矣。
侯讳附国。
其先出自安息
以国为姓。
有隋失驭。
中原无何。
突厥乘时。
籍雄沙漠。
侯祖乌唤。
为颉利吐发。
中官品。
称为第二。
王庭虽跼。
方冠射雕之勇。
帝乡何远。
空郁冲牛之气。
父朏汗。
望日月于中衢。
奋羽毛于边服。
势同鹊起。
功随豹变。
贞观初
率所部五千馀人朝。
诏置维州
即以朏汗为刺史
左武卫将军
累授左卫右监门卫大将军
封定襄郡公
寄等连城
荣超合垒。
析圭胙土。
时议称之。
侯运偶千年。
才标一日。
服太阿而善断。
览介石以知机。
有顾鹑笼
实怀先觉。
乃心凤扆。
奚叹后予。
于是拔迹泥沙。
翻飞霄汉。
亦以贞观四年
与父俱诣阙下。
时年一十有八。
太宗见而异之。
即擢为左领军府左郎将
寻令与鸿胪丞赵德楷谕旨于吐谷浑
虏安鸋鴂之巢。
敢恃螳螂之斧。
旅拒成命。
逼迫行人。
遇困加威胁。
举步逢艰阻。
侯以命有所系。
静以体之。
节不可失。
贞以守之。
虽弦矢屡移。
而铁石无改。
既而加兵一荡。
凶氛四彻。
竟获全归。
佥以为苏武郑众
不独高于前代矣。
玺书叹述。
迁本府中郎将
赉布帛五百段。
又加秩为忠武将军行本职。
十九年。
太宗扬銮暂抚。
清海俗于三韩
驻跸聊麾。
骇天声于六汉。
侯功参末将。
绩预元戎。
诏论功授上柱国
封驺虞县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
永徽元年右领军将军
馀如故。
元天之广运。
承湛露以晞阳。
蒲璧开南面之尊。
兰锜盛北军之宠。
门驱四马。
匣纽双龟。
薄暮归来。
辉光不独于三子。
辨色而入。
前后方参于五侯。
謺盖流轩。
徽枝岌嶪。
足以震辉都鄙。
讴谣氓庶。
寻丁定襄公忧。
执丧无替于少连
让爵自先于季札
及其字人按部。
和风布政
使幼艾不怀。
酋渠不惊。
非树其长。
莫谙其俗。
以此高乎。
兼本官。
复拜为使持节维州诸军事维州刺史
朝咨良牧之能。
物喜吾君之子。
入虔戎政。
缛共宿于星庐。
出变夷歌。
重晖于日域。
龙朔中随府易名。
改为左戎卫将军
总章年进为右戎卫大将军
刺史勋封并如故。
日观崇岩。
云封峻霄。
三五之声已邈。
八九之迹难追。
天子洁坛场。
疏圭璧。
报功崇德
腾茂实于石閒。
侯亦励熊罴。
从金鼓。
前清后禦。
罄忠勤于玉帐。
咸亨初追封斯阀
仍本封进爵为子。
加邑四百户。
方当降锡上樽。
行升右地。
洪崖而自狎。
浮邱以曾举。
而殷相肇梦。
晋寝成妖。
古谢今形。
仙禽致是非之难。
寒凝暑退。
大椿属摇落之期。
哀哉。
奄以调露二年二月十八日
寝疾终于神都。
春秋八十有三。
永隆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葬于雍州长安县孝悌乡之原。
礼也。
惟侯绪茂膏梁。
基循鼎冑。
绛河潜润。
每孕倾都之宝。
丹野成章。
必矫冠偫之翼。
弱便英迈。
长实宏远。
剑连三术。
道蒙史以前驱。
德包五善
揖楚臣于下席。
从吾所好。
方尽锐于戈矛。
在物或遗。
故无资于笔砚。
加以动会规楷。
性非因习。
泣画象于离宫。
真资孝敬。
感飞泉于异域。
雅蹈忠诚。
利以义通
功以济物。
故能夙攀阊阖。
亟奉钩钤。
效心膂于中年。
享高明于暮景。
左右深率从之奇。
始终无纤芥之隙。
行师则训兵以律。
受任则执礼
无违。
非才优体二。
道恭感一。
惟微惟熙。
至公至平者。
畴能与于此哉。
悲夫。
琴心辍奏。
去高堂而不留。
筮氏观龟。
创幽穸而期兆。
鼓秋风于古树。
谁识将军
思白日于荒邻。
空怀中散
宾御旋兮寒野暮。
池馆静兮浮云阴。
可作无时。
与归何想。
长子故右玉钤卫将军北平县思祗。
藻身淑慎。
流声奕叶。
繁滋遽委。
危露先飘。
次子鲁州刺史思恭等。
趋表阙以擗心。
涉礼庭而收泗。
之诚徒切。
集蓼之哀永萃。
思所以髣髴形容。
揄扬清懿。
托问词于广陌。
播雄名于大隧。
乃为铭曰。
阆风秀迥。
河气灵长。
昭化毓。
实延英芳。
棱飞玉塞
势轶沙场。
家承有土。
祚历无疆。
分源何从。
扬飙南入。
削衽荒庭。
杀凶大邑
孝乎何取。
忠焉是袭。
花绶遥遥。
云冠岌岌。
敷命河首。
逢羁海裔。
云天变色。
乡关无际。
虎噬徒交。
壮心益励。
卒延裒谦。
岂嗟拘滞。
作固陛。
仍分竹符。
盟申带砺。
礼盛传呼。
岩廊夕警。
秘宇晨趋。
还便后殿
出必前驱。
本枝隐蔽。
宣条求瘼。
惠起人谣。
清惟主诺
野乃闻劳。
门非藉恶。
是听夏声。
谙知戎落。
旋增厚秩。
亦追崇封。
逸豫斯邑。
车服以庸。
庭纷舞籥。
室韵歌钟。
宁悲昃景。
遽落高峰。
梁木应悲。
大星俄殒。
广川去楫。
修途废轸。
倏兮已丧。
萧兮而尽。
神乎不测。
天乎何忍。
永背青皋。
即安元夜
泉台构壤。
山门反驾。
野吹方噎。
荣辉不借。
德虽隆于九原。
神岂奄于万化。
太乙金镜式经序 唐 · 王希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八
太乙。
天帝之神也。
下司九宫。
中建皇极。
钦若则彝伦攸叙。
怠弃三正。
错乱五常。
黄帝以惠迪吉。
而为五帝之圣。
大禹戒从逆凶。
而衍九畴之文。
汉高祖受命。
张良秘金刀之录。
吴主争权。
刘惇演炎旌之祥。
神用于不言之载。
睿化于无为之间。
闭户而休咎自徵。
拂鉴而毫发皆极。
非至精妙物。
执契于混沌之始者。
又何足以知之。
爰发上元
迄是帝载。
几千年而一圣。
数百年而一贤。
得隩隅有登龙之喜。
窥闭键若重关之隔。
沿波独往。
泛沧海而不归。
讨本穷源。
孟门之崭绝。
至于计神审物。
天目司奸。
一三置将之数。
四六对绝之气。
掩迫孤单。
开社七精。
罗睺交较。
以八节占水旱。
九州言吉凶。
五将定主客
亦犹兵戈胜负。
邱明受经而作传。
见非公谷
子夏师圣而序诗。
复殊毛鲁。
学而时习之。
攻乎异端。
笑他人未工。
忘乎已拙。
以蠡测海。
以管窥天。
心见之外。
愚衷未尽。
或指陈实录。
或诞锡嘉名。
正二局有阴阳之殊。
糺六壬附时计之谬。
淮南分野。
纵博我以多闻。
黄道日躔。
竟有疑而则阙。
源流则广。
枝叶扶疏。
狐裘同士蔿之风。
玉石抵昆山之鹊。
虽亿则屡中。
时自贤于仲尼
而谋之不臧。
且推过于季氏。
风国之事。
多惟惭德。
伏惟开元皇帝陛下明极稽疑。
睿圣作范。
察璇玑以齐七政。
制礼乐以穆百揆。
太乙之威神。
封泰山之能事
高视万古。
名言谓何。
神嘉承日月之照。
覆帱之广。
参诏赐于金马。
观秘籍于兰台
嗟此式经。
有乖微旨。
乃上稽天象。
中迹算术。
下统人事。
旁观岁时。
考帝先于神女之符。
历载纪于苍颉之笔。
甲乙之终数。
宫元之往复。
奇偶之二算。
胜负之八门。
与人惎法式之𠌤。
阵图水火之失。
礼乐不兴之论。
周字狂简之文。
义通而即流。
或理僻而便削。
皆考经义。
以一贯之。
穆若蕙畹。
声如玉振。
夫诗对惠连
辄得嘉句。
笔因乐广
便至能文。
万殊皆极而同归。
独见忘言而既验。
校之以元纪。
又精之以日时。
代谋于述作之前。
总括于天人之际。
会披览得意之妙。
动契合如神之在。
亦旷代之能事也。
经凡十卷。
名曰太乙金镜式经。
若笔削后于孔明
用贤则子房升堂。
风后入室。
宋琨乐产李淳风属。
可座廊庑之下。
如以尔言过矣。
将俟来哲。
上贡举条目疏 中唐 · 杨绾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
孝廉举人
请取精通一经。
每经问义二十条。
皆须旁通诸义。
深识微言。
试策三道。
每日问一道。
问古今理体。
取堪行用者。
经义及策全通为上第。
望付吏部便与官。
义通七策通二为中第。
与出身。
下第者罢之。
论语孝经。
圣人深旨。
孟子儒门之达者。
望兼习此三者为一经。
其试如上。
先取在家有孝义廉耻谦恭之行。
好学不倦。
精通经义。
并堪对策者。
县令徵于乡里。
送名于州
刺史曹官对试。
以其通者送省。
既是贡士
刺史县令不得以部人待之。
加其礼数。
随朝集使以十月二十五日到省。
其乡饮酒及至上都朝见。
并谒先师。
并依旧式。
又以寇难之故。
衣冠多去故乡。
所居必闻。
才行斯在。
望许所在州县。
且举所谙知者。
秀才举人
准旧格惟试方略策五条。
望令精通五经。
每经准孝廉例。
问义二十条。
对策五条。
每日试一道。
全通为上第。
中书门下超与处分。
十条通七策通四为中第。
吏部与官。
下者罢之。
国子监举人
亦请每岁本业博士推择才行。
送名与祭酒
依乡贡例试。
通者送省。
举人自县至州。
皆不得辄自陈牒。
比来有到状保辨识牒等。
请并停。
明法举人
望付刑部考试。
命举选人习开元礼诏 中唐 · 李适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一
开元礼国家盛典。
列圣增修。
今则不列学官
藏在书府。
使效官者昧于郊庙之仪。
治家者不达冠婚之义。
移风固本。
合正其源。
自今巳后。
举选人有能习开元礼者。
举人同一经例。
选人不限选数许集。
但问大义一百条。
试策三道。
全通者超资与官。
义通七十条策通二道巳上者放及第。
巳下不在放限。
其有试官能通者。
亦依员官例处分。
明经举人
有能习律一部以代尔雅者。
如帖义俱通。
于本色减两选。
令即日与官。
明法举人
有能兼习一经小帖义通者。
明经例处分。
请试史学奏 中唐 · 殷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七
历代史书。
皆记当时善恶。
系以褒贬。
垂谕劝戒。
司马迁史记。
班固范蔚宗两汉书。
旨义详明。
惩恶劝善。
亚于六经。
堪为代教。
伏惟国朝故事。
国子学有文史直者。
宏文馆宏文生并试以史记两汉书三国志。
又有一史科。
近日已来。
史学都废。
至于有身处班列。
朝廷旧章。
昧而莫知者。
况乎前代之载。
焉能知之。
伏请量前件史科。
每史问大义一百条策三道。
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及第。
能通一史者。
白身请同五经一传例处分。
其有出身及前资官应者。
请同学究一经别处分。
其有出身及前资官。
稍优与处分。
其三史皆通者。
请录奏闻。
特加奖擢。
仍请班下两都国子监
任生徒习。
请试三传奏 中唐 · 殷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七
谨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
人伦之纪备矣。故先师仲尼称志在春秋。
历代立学。莫不崇尚其教。
伏以左传卷轴文字。比礼记多较一倍。
公羊谷梁比尚书周易多较五倍。是以国朝旧制。
明经若大经中经能习一传。即放冬集。
明经为学者。犹十不一二。
明经一例冬集。人之常情。
趋少就易。三传无复学者。
伏恐周公之微旨。仲尼之新意。
史官之旧章。将坠于地。
伏请置三传科。以劝学者。
左传问大义五十条。公羊谷梁各问大义三十条。
策三道。义通七以上策通二以上与及第。
其白身应者。请同五经例处分。
其先有出身及前资官应者。请准学究一经例别处分。
河南府司录参军卢君墓志铭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君讳士琼。
字德卿
范阳人
家世为甲姓。
祠部郎中融之长子。
明经及第
历宁华阴二县主簿
泗州事。
协律郎
郑少师留守东都
奏为推官
大理评事
韩尚书代为留守
请君如初。
尚书节将陈许奏充观察判官
监察御史
府罢岁馀。
河南府户曹
以疾免。
河南尹重其能。
奏为司录参军
八月癸酉
发疾而卒。
年六十九。
君少好著文。
精晓吏事。
少游故丞相杨炎张延赏之门。
杨美其文词。
张每叹其吏材过人。
尝摄职同州
当徵官税钱。
时民竞出易钱以归。
官斗至十八九。
白刺史言状。
请倍估纳粟。
下以泽民。
上可以与官取利。
刺史诘状。
君辩其所以必然。
刺史行之
民用得饶。
一月
果被有司牒。
和收官粟。
斗给六十。
刺史到。
欲尽入其羡于官。
君既去职。
犹止之曰。
圣泽本以利民。
民户知之。
不可以独享。
刺史乃悬榜晓民。
使请馀价。
因以绢布高给之。
民亦欢受。
州获羡钱六百万。
其为户曹
决断精速。
曹不拥事。
及为司录
始就官。
承符吏请曰。
前例某等一十五人合钱二千。
僦人与司录养马。
敢请命。
因出状。
君诃曰。
汝试我耶。
使拽之。
将加杖。
承符吏众进叩曰。
司录皆然。
故敢请。
君告曰。
司录岂不自有手力钱耶。
用此赃何为。
因叱出之。
召主馔吏约之曰。
司录判官文学参军
皆同官环处以食。
精粗宜当一。
不合别二。
无踵旧犯。
吾不恕。
及月终。
厨吏率其馀而分之。
文学参军司录居三之一。
君晓之曰。
俸钱职田手力数既别官品矣。
此餐钱之馀。
不当计位高下。
从此后自司录参军平分之。
旧事掾曹之下。
各请家僮一人食钱。
助本司府吏厨附食。
司录家僮或三人或四人。
就公堂馀食。
侵挠厨吏。
弊日益长。
使家僮二人食钱于司录府吏厨附食。
家僮终不入官厨。
诸县府望吏告曰。
某居此岁久。
官吏清浊侵病人者。
每闻之。
司录职当举非法。
往各白汝长。
宜慎守廉靖。
渑池为戒。
其所改易。
皆克己便人。
堪为故事。
及君卒。
士君子相吊哭。
咸以为能高而位卑不副。
有子三人。
孺方嗣宗嗣业。
号慕祗守
不失家法。
女二人。
前娶清河崔敏女。
无子。
后娶荥阳郑虬之女。
有子。
故皆祔葬于祠部茔东北。
孺方叩头泣曰。
丈人尝与先子同官而游。
宅居南北邻。
敢请纪石。
翱不得辞。
乃据所见闻者镌其实。
可推类以知凡所从事之贤。
铭曰。
嗟卢君。
性直而用优。
约己以利人。
宜寿宜贵。
以拯时所艰。
其缄而不伸。
以丧厥神。
岂夺惠于东民。
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