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又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八
王尚书通至,复枉示,知欲遣贤弟世珍,以表诚质,具悉忧国之怀。复以庭中玉树,掌内明珠,无累胸怀,志在匡救,岂非劬劳我社稷,弘济我邦家?惭叹之怀,用忘兴寝。晋安王东京贻厥之重,西都继体之贤,嗣守皇家,宁非民望;但世道丧乱,宜立长君,以其蒙孽,难可承业,成昭之德,自古希俦,冲质之危,何代无此。孤身当否运,志不图生,忽荷不世之恩,仍致非常之举,自惟虚薄,兢惧已深,若建承华,本归皇胄,心口相誓,惟拟晋安,如或虚言,神明所殛。览今所示,深遂本怀,戢慰之情,无寄言象。但公忧劳之重,既禀齐恩,忠义之情,复及梁贰,华夷兆庶,岂不怀风?宗庙明灵,岂不相感?正尔回旆,仍向历阳,所期质累,便望来彼,众军不渡,已著盟书,斯则大齐圣主之恩规,上党英王之然诺,得原失信,终不为也。惟迟相见,使在不赊,乡国非遥,触目号咽(《梁书》王僧辩传。)。
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君讳公达。字大顺。薛姓。曾祖曰希庄。抚州刺史。赠大理卿。祖曰元晖。果州流溪县丞。赠左散骑常侍。父曰播。尚书礼部侍郎。侍郎命君后兄据。据为尚书水部郎中。赠给事中。君少气高。为文有气力。务出于奇。以不同俗为主。始举进士。不与先辈揖。作胡马及圜丘诗。京师人未见其书。皆口相传以熟。及擢第。补家令主簿。佐凤翔军。军帅武人。君为作书奏。读不识句。传一幕以为笑。不为变。后九月九日大会射。设标的高出百数十尺。令曰。中。酬锦与金若干。一军尽射。莫能中。君执弓腰二矢。指一矢以兴。揖其帅曰。请以为公欢。遂适射所。一座皆起随之。射三发。连三中。的坏不可复射。中辄一军大呼以笑。连三大呼笑。帅益不喜。即自免去。后佐河阳军任事。去害兴利。功为多。拜协律郎。益弃奇与人为同。今天子修太学官。有公卿言。诏拜国子助教。分教东都生。元和四年。年三十七。二月十四日疾暴卒。君再娶。初娶琅邪王氏。后娶京兆韦氏。凡产四男五女。男生辄即死。自给事至君后再绝。皆有名。遗言曰。以公仪之子已已后我。其年闰三月廿一日。弟试太子通事舍人公仪京兆府司录公干以君之丧归。以五月十五日葬于京兆府万年县少陵原。合祔王夫人茔。铭曰。
宦不遂。归讥于时。身不得年。又将尤谁。世再绝而绍。祭以不隳。
东林寺经藏碑铭 五代 · 李肇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释迦者流有十二部经。由儒之诗书易礼乐春秋。皆立言垂教之本。儒无文字。则天下久已大坏。三藏之说不行。西方圣人之教几乎息矣。若声闻乘之四谛门。缘觉乘之十二因缘门。菩萨乘之六波罗蜜门。以至佛乘之一切种智。生而知之则已。学而知之者。向微斯文。是必懵然不自知其术也。人主擅万乘之权。富有四海。至于生死报应之际。常必瞿然。有生之徒奔走之不暇。实由斯言之烜赫而致化。夫塔庙庄严之为像教。其用大矣。佛有天龙大会。未尝不以契经为事。佛灭后。大迦叶召千罗汉。结集法藏。阿难传焉。西土以胡文纪之。谓之梵书。科斗文字之类也。著以贝叶。谓之梵夹。杀青为简之类也。后汉天竺人摩腾。始至中国。出其文二十四章。翻为隶书。其后稍稍不绝。至晋沙门法护。遍游西国。达言语之不通者。究三十六书之体而还。梵书之诂训音义。然后大备。虽为道滋广。而难能亦甚。盖以事生六合之外。教出五常之后。时人无能知者。小则误于文句。大则失其宗旨。道安尝叹释经有五失本三不易。故信奉之代。亦以名臣佐而成之。自汉永平至唐开元。祖述之士凡一百七十六人。有桑门之重译。有居士之覃思。有长老之辨论。有才人之撰集。校其经律论传记文集删改之。惣五千四十八卷。号为实录。其中贞观法师元奘作居多。五分其数有其一。其为该博。首出前辈。而历代精舍。能者藏之。方之兰台秘阁。而不系之官府也。五都之市。十室之邑。必设书写之肆。惟王公达于众庶。靡不求之。以至徼福祐。防患难。严之堂室。载之舟车。此其所以浩瀚于九流也。庐山山岳之神秀。而东西林为海内名刹。有惠远道安之遗风。四百馀年。钟磬之音不绝。然而三藏经论。阙而无补。元和四年。云门僧灵澈。流窜而归。栖泊此山。将去。言于廉问武阳韦公。公应之如响。往年公夫人兰陵萧氏终。有钗梳佩服之资。而于荆州买良田数顷。收其租入。以奉檀施。至是取之。增以清白之俸。而经营焉。爰即洪州诸寺。杂理其事。雕函饰轴。渍檗磨墨。僧谋而吏职。暑兆而寒就。先命度地之宜。以图建置。默设规制。悬成剞劂。乃结搆而浮于江。以至于东林。施为殿堂。用尊秘藏。得浮槎大德义彤为之主。受持洒扫者七人。以备名山之阙。而资学者之求。公之素志尔。初彤公受具于庐山浮槎寺。尝讨大藏。恶其部帙繁乱。将理之不可。遂发私誓。四十馀夏。果得志焉。于是搜远近之逸函坠卷。目在辞亡者得之。互文合部者兼之。断品独行者类之。本同名异者存之。以伪乱真者标之。又病前贤编次。不以注疏入藏。非尊师之意。并开元庚午之后。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之季年。相继新译。大凡七目四千九百馀卷。立为别藏。著杂录七卷以条贯之。命开元崇福旧录。惣一万卷。举藏以志函。随函以命轴。微尘句偈。如在常中。然后金口之说流于娑婆者。尽在于兹山也。五年。韦公薨。七年。博陵崔公以仁和政成。悯默旧绩。由是东林以遗功得请篆刻之盛。其成公志。故家府从事李肇为之文曰。
多罗之教,神道不测。
迦叶承之,布西域兮。
毗尼之用,其法翼翼。
优波受之,垂作则兮。
阿昙之文,演畅宗极。
苾刍龙象,甚奇特兮。
三者之藏,倾如轥墨。
王公大人,为之饰兮。
韦公之绩,崔公之德。
及兹宝藏,何崱屴兮。
崇崇彤公,合发愿力。
传之历劫,千百亿兮。
炉峰之北,灵坛之侧。
系之迦陁,金石刻兮。
策问 其三十一 南宋 · 林光朝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五、《艾轩先生文集》卷四
问:三代所以取民者有其度,所以养民者有其具,而其于轻重歛散也有其数。三代之陈迹,尚或可寻,而秦、汉以来偶失之。古者三年耕则有一年之积,以三十年通之,则有九年之积。国有九年之积,则旱乾水溢之患非所患也。以《禹贡》考之,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秷,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是古人积粟,新陈相因,可以为九年之食者,其法在是也。鲁人一岁无麦苗,则将告籴于他邦矣,是鲁之为国,且无兼岁之储也。更战国强秦,而先王之法破荡无几。汉兴,至文帝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或未备。及至数十年之后,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是积粟之法,果为无得于古也?常平之法用之于宣帝,帝之用其说而敬其人,甚至爵之以通侯。此其为法也,虽不见于三代之前,而先王之美意在是耳。周人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散利薄征,缓刑弛力,乃其最先者,故年饥用不足,其取民也不过什一,而又荒政行乎其间,此正后之人所以汲汲于平籴之意也。常平行之于汉,历晋、宋而下用之。义仓一事,用之于开皇,其后戴胄尝主是说,自王公达于庶人,以田莱多寡,歛之有差,是其为法也不徒尔。盖忧民也为甚深,而其用法也为甚备。仰惟主上以焦劳恻怛之意,而寓之于丁宁告戒之间,郡国之远,持节而发廪,且至无虚月也。先王之成法,百世用之,而至此为严且密。然一岁不登,民有饥色。则法之本意,容或有未尽者乎?试考之近代:贞观二年,始听立义仓;十有三年,而常平之法出;开元之初,其事又为甚详。荆、扬、襄、夔、绵、益、蜀、汉并以常平积粟,而源源不绝如是也。然二者久之则不能无弊,每于三岁,或以陈粟输之京辇,似非义仓本意也。又于天宝以后,常平之法坏,因循不举者垂三十年,乃至阅竹木茶漆以益其所售之数,则常平之法徒法耳!唐人积粟之数,尚或可考,义仓为最,常平次之,以国朝熙宁之间较数岁以为常,则赢缩彷佛可知也。今天下视前代之法,其增损有几?苟为未尽,则救弊之方,其说焉出?
乌洲李氏世谱序 南宋 · 李吕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八六、《澹轩集》卷五
初祖自唐末卜居光泽之乌洲,卒葬本村,世号员外坟,坟园占地,从广所抵。伯祖长官尝虑从官转徙,为邻畔侵并,具言于邑大夫,给据以照。属朝廷举行经界,里正行量步亩,又狭于当时所载,姑附见于删定之砧基。岁在己丑,某尝率宗族环以版筑。辛卯之春,北溪泛溢,墙悉浸仆,基石仅存。其兆域之内凡有二冢,居其中者特大。数十年来,坟土消落,冢面之塼毕露,塼侧有文曰:「咸通五年二月葬」。其左者差小,文曰:「咸通二年某月葬」,或有「李家冢」三字。然世系悠悠,传录不一。考于高曾以来志墓之文,或云有颖者出于青州之千乘。或云唐大中间都官员外郎频为建州刺史,有惠爱,卒官下,时邵武、光泽未升郡县,隶建州境,子弟有不果归者留居于此。自大中改元咸通,适其时也。质之本传,时有不合,岂登载之阙欤?为之后者,疑以传疑,迄未有以取正也。迨绍兴戊寅,送妇翁之官御史府,道出云际,邂逅族人季英者,备言少时及见其家旧谱,则云:「初祖公达偕弟公远,实南剑望姓,以事往来吾里。有高公者豪据乌洲,馆二公于别室,奇公达,妻以女。高无子,罄其赀以奉焉」。三者之说,未知孰是,要之云际所闻颇详,首末差若可信。今谱目之曰员外,从长官公文旧称也。自昔相传初祖之后分派为四,是则同考四子名皆从走,咸有隐君子之操。当唐末丧乱,避难散处,以蕃以殖。曰超,北徙云际。得建安刘侍郎夔所撰仲权墓表,则曰超生朱,朱生德荣,德荣生巽。巽登第太宗朝,仕至度支郎中。际山以南,李其姓者悉超之裔也。其东徙邵武之将渠之久里,曰赴、曰越,皆为茂族。大丞相纲父子兄弟联芳接武,盖居将渠焉。曰起,世其先庐,主产业,不乐徙,吾族其后也。吕丱角侍诸父,闻讲道旧事,奉常公与仲权之孙演友善,同处太学,相谓兄弟。又于外村上官必发家,得奉常公与其祖判官名晋卿内简,目其妻李为大姐者,亦视仲权为祖父。以此推之,仲权正与司空同行。又闻之从叔父字兴祖,尝言于镇岭族祖恩州故笥得片纸若祝文文藁者,称户曹之父大公祖,则十公二妣皆危氏。以仲权墓表考證世次,十公当名为起,昔洲之艮维有墟墓,环以石,居人皆曰公墓。又北直户曹故址,变为滩碛久矣,惟公墓在。近岁溪东民李与兄弟创田,于故溪中累石以障水,水势益西,灌啮公墓且尽。时登仕、删定二父犹无恙,迁之上兰口。其存者内棺底盖而已,朱墨间错,漆色俨然。太公葬浮际原,长官尝侍奉常公一拜其下,后无识其处者。户曹有乡行,三长列上,得王氏版命,凡三镇之曲直取决焉。五季间,人家质卖券契,经印押乃可施用,辛亥劫火之前尚及见之。司空在太宗时部民兵,督饷转海,溺水死。少已志于学,五经皆手抄。廷评公少孤,刻苦自立,学益富,作诗得少陵句法。自是乌洲之李遂与闻家,代不乏贤焉。若夫得姓者必出于陇西,至于命氏之由,蟠根奕叶,则备见于典膳丞延寿之序传,兹不复列云。时大宋淳熙四年,岁次丁酉,五月二十六日甲午,裔孙吕谨序。
代王侍郎通扬漕启 南宋 · 吴儆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六七、《竹洲集》卷六
督府备员,尝陪入幕;晚途起废,复贰乘轺。仰德宇以焉依,附愚衷而若厉。某官忠贯日月,名震华夷。修玉帛于兵革之交,动金石以精诚之异。大节若此,《诗》、《书》所称何以加?厥功茂焉,苏、张之使其犹劣。虽中外践扬之既久,而忠劳劝奖之未崇。方贤智不足之时,正睿圣有为之日。山待节,姑借重于漕台;魏阙流恩,即跻荣于禁路。某数奇寡偶,屡试罔功。嗟壮志之几何,已邻衰境;念辜恩之若此,敢意荣途?犹欣覆辙之馀,得托后乘之末。惟大匠之规矩,当务持循;而一时之英豪,且期亲附。
奉柬翰林侍读学士王公达善 明 · 陈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璧水传经自昔年,瀛洲此日喜登仙。
儒官旧说词臣贵,学士原兼内相权。
晓簉鹓班联玉笋(联,民国本作“排”。),夜归琼署赐金莲。
也知许国怀忠荩,一寸丹心铁石坚。
拜侍读学士王公达善墓 明 · 陈琏
押词韵第四部
卓哉天游翁,行高学尤富。
蚤年拥皋比(比,康熙本原作“貔”,据民国本改。),烨烨腾芳誉。
后来教成均,寻复登玉署。
上结九重知,声名益昭著。
竟赴玉楼招,哀歌闻薤露。
峨峨九龙山,今喜遂安厝。
嗟予旧同寅,道义交有素。
恒惭负明义,弗获重临顾。
遥遥许剑心,梦寐伤迟暮。
今秋来浙西,幸得拜公墓。
洁兹生刍奠,清酤渍绵絮。
空怀郭有道,不见王文度。
揾泪下荒丘,风吹白杨树。
李永兴墓志铭 明 · 申钦
四言诗 出处:象村稿卷之二十四
余性寡合。不谐于俗。幸而合则皆一时胜流。其中有李君台徵者。兴黄秋浦思叔诸人。为雁行交。尝瞯其所存。则敦乎仁。力于义。立乎信。瞻其外则乐易轩豁。推衷任真。剥去绘䌽。盖卓荦君子人也。胎育法家。质有天与。少承清江公庭训。长就牛溪成先生师焉。嗜善若啖甘。笃行如不及。弱冠遍交当世名人。虽耆硕。折辈行下之。其辈行也靡不蹇裳跋足。趋下风蹑后尘。户外之屦恒满也。余及见公。癸未岁。清江公在北门值胡警。公时章甫。上疏请隶士伍赴父急。宣祖大王嘉其孝义。特赐戎装给传驰去。执友闻而送行者填门溢陛。连巷充术。至不记其数。道路称慕曰。李公以何道得士如此。此岂古所谓来之以德者非耶。迄数十年。相传为旷世事。清江卒遭诬下理。将不测。公与伯氏正字公。囚首席藁。不解带不就枕者百馀日。未几清江公在累所病革。公焚香祝天。尝粪以验吉凶者万方。竟斫指出血以救之。清江公绝而复苏者数日曰。数日之息。赖尔诚也。洎遘惨。水浆不入口。其攀擗号痛有无于礼者。千里奉榇。衰绖不离身。负土成坟。手设祭馔。日啜一孟粥。三年如一日焉。处土宇苫块自持。有古孝子所不堪者。越十年。大夫人即世。其执礼视前丧。遇讳日。宿斋七日。革恑悒僾如初终。公既孤。待弟侄如其身。待族党如同气。常举清江公语。诏弟侄曰。吾家七百馀年。以仁孝忠贞相承。汝辈庶毋忝云。置义财。仿范希文之故。弟若侄嘉事幽问。毕资焉。其无归者。皆食于公。顾公家旁落。贷人举火。而未尝对妻孥作计活语。中表知旧凡有穷乏患难。望其拯援者。必曰。台徵台徵云。至有服义緃化。不敢为非者。公之自燕还。见季弟衣弊蹙頞曰。纵不耻缊袍。独不寒耶。遽出橐中衣与之。当壬辰倭寇之变。公为通津守。协秋义军入保江华府。时汉京士夫荡析逃难者俱集焉。以千万数。公悉喔咻之。近者沾其泽。远者望其庇。全活者不知其几。有人将葬其亲。乞燔灰数百石者。公与之。乃后家人禀公。欲得其偿。公笑曰。人欲葬其亲。吾既与之。安用偿为。况吾已忘其名乎。或被人以其方欺之。虽觉不责曰。无我负人。待之如初。其当官。棘棘不阿。唯视事可否。不为翕翕热。避权贵若浼。见世之脂韦软媚取悦求容者。不正视。闻侪流过误。必直言不讳。人或面骍气挫。而又能济以宽和。无畛域鳞甲。对知己者。洞析肝胆。不知日昃而夜央也。临民严而能恕。不畏强禦。嚚讼自绝。公脩干伟貌。眉目恢疏。广颊丰下。须髯翩翩。肌理白晰。谈笑倜倘。望之知其为长德。咸以为克肖清江公云。不识公者。病公磊砢不俯仰桔槔。识公者。谓公假晚合。不岩廊则必作燕颔封也。公讳寿俊。自号志范。又号龙溪。生于嘉靖己未。卒于万历丁未。得年四十九。吁短哉。二十一而生员。三十二而及第。四十七而衣绯。戊子。宣祖大王纪清江公功。命官其子。公膺之。为东部参奉,司畜署别坐。参己丑从勋。秩六品。及登庚寅文科。补承文院权知正字。俄授军资主簿。历司宪府监察,户曹佐郎。辛卯。通津县监。乙未。礼曹正郎兼春秋馆记注官,掌乐院佥正,宁海府使。其卸官而归。人民遮道请留。己亥。江华府使。辛丑。奉常佥正。壬寅。成均馆司成,司宪府掌令,军资监正。癸卯。司饔,缮工二正。除公州牧使。甲辰。承文院判校,司仆寺正兼春秋馆编修官。乙巳。吉州牧使。转永兴大都护府使。有常贡人参。剩数百斤归私货。公斥卖充民赋。民便之。丙午还朝。以冬至副使朝京师。已事而旋。越明年三月八日遇疾。不淑于凤山郡。讣闻。宣祖大王悼之。饬所司庀丧。异数也。五月。葬于杨根郡西卯坐之原。公之世出全义。肇自高丽太师棹有统合功。代为官族。历十一代入本朝。有中枢院使贞干。以孝闻。高祖曰时宝。掌隶院判决事。赠兵曹参判。曾祖曰公达。杨州牧使。赠户曹参判。祖曰文诚。庆尚右道兵马节度使。赠兵曹参判。节度公出后于族父歙谷县令仁孙。副正允纯,大司宪恕长。即其二代也。考曰济臣。即世所称清江先生。咸镜北道兵马节度使。累赠议政府领议政。文章行义。为一世冠。妣曰木川尚氏。赠贞敬夫人。宣务郎鹏南之女。领议政成安公震之孙。公凡三娶。初娶安东权氏同知恂女。领议政辙之孙。有一男曰学基。娶佐郎尹俨女。无子早夭。再娶阳川许氏士人溉女。无子。三娶阳川许氏士人昊女。观察使李忠绰之外孙。三夫人俱有令德。为妇为母。皆有法式可遵。育男一人硕基。娶司评韩师德女。生一男二女。幼。侧室二男二女。男曰晋基。武科。曰兴基。女曰宗庙令朴簉。馀幼。噫。余于台徵为友也。为姻兄弟也。以友观于外。以兄弟观于内。无间也。余居在终南山下。与白沙李公对巷。公骑马出则辄白沙及余之门相见。便忘形。公之殁。白沙泣谓余曰。文而胜台徵者有之。才而胜台徵者有之。何台徵之殁而相知者之痛。久而弥新也。岂文与才可得。而诚于德者不可得耶。仍与泫然。今二十六年矣。白沙亦亡。余独孑然赘于世。虽欲更见敦乎仁力于义立乎信如台徵者。得乎。硕基于公殁。甫十岁稚矣。未有与立。而乃能长成。知余之为公友。来请隧铭。余何以为怀。铭曰。
世有清江,节义风流。
辅以文章,右鲜其俦。
清江有子,如清江公。
挺乎其标,质乎其中。
义以为履,信以饬躬。
如风被木,人悒其馥。
屋岂愧漏,影不惭独。
天恶其全,而阏之速。
我铭其坎,敦而非史。
象容载列,质之于祗。
挽陈公达定中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对联 出处:江山万里楼联钞
豪气忆元龙,客死他乡,身后是非谁管得;
穷途哀庾信,埋愁何地,眼前宇宙我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