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谥鄱阳王恢诏九月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三
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荆湘雍梁益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鄱阳王恢,风度开朗,器情凝质,爰在弱岁,美誉克宣,洎于从政,嘉猷载缉,方入正论道,弘燮台阶,奄焉薨逝。
朕用伤恸于厥心,宜隆宠命,以申朝典,可赠侍中司徒,王如故,并给班剑二十人,谥曰忠烈,遣中书舍人刘显护丧事(《梁书·鄱阳王恢传》)
手诏劳问梁秦二州刺史(年月末详)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四
犬牙不入,无以过也(《南史·五十二鄱阳王恢附传》)
故周大将军义兴公萧公墓志铭 北周 · 庾信
 出处:全后周文卷十七
司徒之敷五教,当尧让之初;
丞相之总万机,值秦亡之后。
若殷人受氏,乃承微子之封;
梁运应图,实启延陵之国。
公讳太,字世怡兰陵人也。
太祖文皇帝之孙,鄱阳忠烈王之子。
派别天潢,支分若木,直干自高,澄源已远。
茂亲明德,是称毛毕之功;
宗子维城,乃建邢之国。
大同元年年十六,封丰城县开国公食邑五百户
山临鹤塞,非无陶侃之宾;
气连斗牛,即有张华之剑。
解褐给事中,仍太子洗马
公子出身,非郎官而同品;
中朝洗马,异式道而前驱。
以公居之,诚为高选。
大同元年,人直殿省
其年转太子中书舍人
南宫宿卫职司兰锜,北阁从班,荣参顾问。
通籍两宫,得贤斯在。
大同三年,授持节仁威将军谯州刺史
褰帷祥氛之境,刺举消忧之地。
南阳风俗,文学更多,美稷相迎,童儿逾远。
既而乱离瘼矣,王室骚然,大夫有行役之悲,君子有无期之怨。
背关怀楚,扁舟而行,江汉奉当璧之君,夏归中兴之主。
承圣元年,拜侍中
无双对问,实踵武于丁鸿
多识旧章,足齐稀于王粲
二年持节平西将军临川内史,仍转平南将军史。
尚方铸剑,再转金龟;
御史分符,双封铜虎
岂直邓攸清白,见称五鼓之歌,刘宠廉能,名为一钱之郡。
遂以天保未定,王途多梗,还吴不可,归蜀无路,临淄负海,翻然改图,窜身清漳,垂翅渤海
蒙授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仍为持节、督督、永州刺史
而秦亭压境,朱檄闻城,鼓角地鸣,将军天落,虽复瓶缶听声,无防于地道
冠绳柴结,不却于云梯。
请命受降,翻归都护
周朝楚材晋用,不停于平章;
赵璧秦求,无论于羁远。
保定五年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义兴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
天和二年,授使持节都督蔡州诸军事蔡州刺史,楚顷襄之爱子,既布衣而戍谷;
魏安釐之母弟,亦羁旅于邯郸
忧既伤人,降年不永。
春秋五十有一,薨于蔡州之镇。
送故入关,空余衮服;
归轩在道,还更垂帷
呜呼哀哉;
有诏赠官谥,礼也。
五年十一月葬于长安北原。
樗里子之坟,正临武库,太史公之墓,直对皋门。
铭曰:
玄鸟远烈相土弘谟。
东封宋社,西敛秦图。
人承佐汉,国绍开吴。
令德,茂亲藩邸。
建国皇支,承家帝弟。
率由冥会,亮直天启。
辕固闻《诗》,唐都习《礼》。
博望之苑,金华之宫。
文林讲德,武帐参戎。
名书柱上,策满帷中。
托身淄右,莅政淮东。
秦亭西逼,楚泽南穷。
时惊猎火,或惧秋风。
属斯远略,逢兹应变。
十里,兵围一面。
月晕孤城,尘惊虚援。
春笋非粮,秋蒿无箭。
垂翅卧虎,夷衿辍战。
时值怀来,恩加始赏。
王爵愈峻,戎章更上。
朱鹭才飞,虞歌即响。
泣子留恨,藏书长往。
炎凉迭运,零落山丘。
霜芬幕月,松气陵
嗟南国之王子,成东陵故侯(《文苑英华》九百四十八)
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开元天宝间词人。
以德行著于时者。
河南元君德秀字紫芝
其行事。
赵郡李华为墓碣。
已书之矣。
文学著于时者。
兰陵萧君颖士字茂挺
梁鄱阳忠烈王之后。
曾祖某官。
大父某官。
考讳某。
莒县
咸有德不至尊位。
君七岁能诵数经。
背碑覆局。
十岁以文章知名。
十五誉高天下。
十九进士擢第
金坛桂州参军秘书正字河南参军
辞官避地江左
永王修书请君。
君遁逃不与相见。
淮南节度使表君为扬州功曹参军
相国诸道租庸使第五琦请君为介。
君以先世寄殡嵩条。
因之迁祔终事。
汝南而殁。
呜呼。
春秋若干。
天下儒林。
为之憔悴。
君为金坛也。
会官不成。
扬州参军也。
丁家艰去官。
正字也。
亲故请君著书。
未终篇。
御史中丞以君为慢官离局。
奏谪罢职。
河南参军也。
寮属多嫉君才名。
上司以吏事责君。
君拂衣渡江。
遇天下多故。
其高节深识。
皎皎如此。
君以为六经之后。
屈原宋玉
文甚雄壮。
而不能经。
厥后有贾谊
文词最正。
近于理体。
枚乘司马相如亦瑰丽才士。
然而不近风雅。
扬雄用意颇深。
班彪识理。
张衡宏旷。
曹植丰赡。
王粲超逸。
稽康标举。
此外皆金相玉质
所尚或殊。
不能备举。
左思诗赋有雅颂遗风。
干宝著论近王化根源。
此后夐绝无闻焉。
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
以此而言。
见君之述作矣。
君以文章制度为己任。
时人咸以此许之。
不幸殁于旅次。
有文十卷卷行于代。
其篇目虽存。
章句遗落。
古所谓有其义而无其词者也。
后之为文者。
取以为法焉。
今海内至广。
人民至众。
求君之比。
不可复得。
难乎哉。
君有子一人曰存。
苏州常熟县主簿
雅有父风。
知名于代。
以华平最深。
见托为叙。
力疾直书云尔。
韦司业742年 盛唐 · 萧颖士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月日。
颍川男子萧颖士
敢复书于京兆韦夫子足下。
嗟乎。
事有勇于昔闻而怯于今见。
有求之累月而弃之一言。
其勇于昔闻而怯于今见者。
固见之不厌其成也。
求之累月而弃之一言者。
固言之未通其情也。
难进为志士之节。
知音实盛名之选。
可不谓难哉。
必也道不磷于进取之几。
交可判于言谈之分。
雅心特达。
中义不回者能之。
由是而其来也必审于几。
其去也必揆于分。
鸟能择木。
木不能择鸟。
离合是非之迹。
在主不在客。
则仆之所以怯。
乃足下之所以难也。
呜呼。
将见不见。
闻不闻。
惟难。
仆所以盘桓顾望。
且累月焉。
惜知音之至希。
一绝不再也。
泳然不谒。
幸不怪乎。
仆家业山东
非举选时。
不至三辅。
而倏来忽往。
亦已再三。
一昨遇谢官。
乃不知门下省朝堂所在。
足下试以此等事相对。
岂轻于进退者耶。
而愿托深期。
积有年矣。
幼小日曾窃窥足下所著两京新记。
长来追思。
实为善作人。
所知殷晋。
亟接清言。
仆幸因之。
饱于馀论。
思心谏迟(疑)
以日为年。
顷数岁前。
足下新除吏部郎中
时曾与都省之间昧然一谒。
足下亦颇垂顾接。
而今得无忘耶。
岂或念此。
便谓仆为轻于造诣者也。
仆往时之举。
诚复轻率。
然自足下。
则有固求而不至者焉。
足下诚问仆于衡轴诸公。
必知未有一人言仆造其门矣。
正月二十五日至自东京
参后迨兹。
遽承足下屡垂访引
又贤弟曾一陪宴席。
贵婿徐子。
旧所交欢。
岂不足假延誉于门庭。
披旧积于心腑耶。
何曩之不能往也如此。
所谓勇于昔闻而怯于今见者矣。
仰惟足下旁求百氏。
独步当朝。
抑扬鉴戒。
时难与拟。
自甫登清贯。
垂二十年。
更事既多。
阅人不少。
尚能纡回雅虑。
辱在小人。
勤勤恳恳。
至于数四。
何其异也。
方今运偶休命。
贤才至众。
龙门之下。
跃鳞所萃。
岂复吹嘘眄睐之地。
尚微一萧茂挺乎。
虽足下惠顾转深。
而仆愈自疑也。
未知足下设何礼以接之。
窃观今之文人。
雅操大缺。
内不能自强于已。
外有以求誉于时。
籧篨阘茸。
人望口气。
谓其高位必以援登。
芳声要以用致。
而当路者既不能人人有许郭之见。
亦因依左右。
惑而容之。
由斯而达。
十倍八九。
翕翕阗阗而忘返。
致令待士者不能备其礼。
怀才者无以表其诚。
混淆委翳。
良足叹也。
亦知足下爰自诸生
早云峻拔。
策名从仕。
清标有素。
世所希也。
而时事共然。
颓风一扇。
讵知来者有贞纯之士。
得无系累于流俗乎。
仆褊介自持。
粗疏浸久。
平生峻节。
未尝屈下。
恐足下尚以为风尘之士。
名位不侔。
行言致迕。
音容便阻。
则麋鹿虽微。
欲服之辕轭。
且必异于骐骥矣。
挺而走险
何公之门不可曳长裾乎。
此所谓求之累月而弃之一言也。
足下名卿之孙。
相门自出。
妙年籍甚。
宠驾时贤。
俯仰周旋。
故已在云霄之上。
而仆汝颍之间。
一后生耳。
不知足下何从而见访耶。
高命骤临。
怪叹无寘。
窃为重之。
忽记往年奉诣时。
足下云。
孙大所言第一进士
子则其人。
不肖诚愧孙公之过谈。
足下误听。
然尚恐足下正由此见知。
苟曰其然。
则足下未知之也。
嗟夫。
汉□有言曰。
公知其一。
未知其二。
此言虽大。
可以喻小。
孙考功之于仆。
可谓知其一也。
深矣。
可不忘矣。
然其所未知者。
乃三四不啻。
岂一二而已哉。
慎子有言。
离朱之明。
秋毫之末于百步之外。
视水一尺。
则不能见其浅深。
何则。
所赋者异也。
曩时与孙考功无里闬交游之知。
亲朋推荐之分。
势悬望阻。
声尘不接。
蹑无情之路。
回必断之明。
怀恩下隔于至公。
而见遇尽关于薄技。
则是仆词策之知已。
非心期之知已。
故曰可谓知其一也。
丈夫生遇升平时
自为文儒士。
纵不能公卿坐取。
助人主视听。
致俗雍熙。
遗名竹帛。
尚应优游道术。
以名教为己任。
著一家之言。
垂沮劝之益。
此其道也。
岂直以辞场策试。
一第声名。
为知已相期之分耶。
若由此见知。
仆不才者。
幸尝遇赏于孙氏。
琐琐之文。
何足枉二贤深顾哉。
足下蕴邱明之耻。
董狐之良。
载笔延阁。
职司国史。
诚朝之得人。
窃为足下重之。
斯未易任也。
亦知足下怀独见之
后来诸生
固无借其一字。
然受金于吕氏之藏者。
不可谓之秦无人矣。
仆不意少有此癖。
心存目想。
行已十年。
时命不贷。
所怀莫就。
而朋从之间。
或谬见称说。
亦何知足下不缘此见访耶。
苟曰其然。
则仆心期之知已。
未始或移于足下矣。
非曰能尔。
敢事当仁。
何者。
仆私心自料。
亦已熟矣。
今朝野之际。
文场至广。
掞藻飞声。
森然林植。
必也扣精微于赏鉴之府。
稽折中于序述之科。
如仆料得足下门而入者寡矣。
仆不敏。
窃尝自以为升足下堂。
而未入于室也。
但足下未深知耳。
仆与足下。
无世业通家之旧。
屈伸之际。
仆辄预舒惨焉。
声同气感。
不知其所以然也。
司业古成均之贰。
学政是循。
国风伊始。
先哲王之所以导人敏德。
谋猷长世者。
曷尝不就学校而本风化耶。
梁代刘嗣芳
尚书左丞国子博士
于时物议。
以为妙选。
高宗朝。
乐安孙公。
宰臣之重。
再转此官。
朝廷素望。
初不点缺。
斯尚学尊儒之道也。
今来擢用。
此涂稍革。
必当由宪台而迁会府
典纶诰而掌铨衡
一履学官
便为屏弃。
虽不足以断贤才通塞之路。
而常情积习。
可不谓然乎。
顷在洛中。
闻足下初出南宫。
仆惕然不乐。
寻知足下载司东观。
又翻然以喜。
王绥有言。
国宝虽不我知。
我自知国宝。
此之谓也。
夫人生相知。
亦有运命。
在仆素诚乃命尔。
足下果惠而访之。
岂人事也。
以足下陵戾青冥。
渐渍恩渥。
雍容壁沼之观。
耀映石渠之府。
而屈伸小数。
仆尚预其惨舒。
况乎沦厌盛时。
悲凉壮岁。
宿心有在。
得不为先达论乎。
临书耿叹。
不知自已。
惟足下实深谅之。
今请以一世浮沈之端。
一身能否之效。
从始至末。
仰诉知音。
言而不应。
命之极也。
仆南迁士族。
有梁支孙。
系祖司徒鄱阳忠烈王
追踪二南。
迈德荆郢。
有子四十人。
俾侯锡社。
入卿出牧。
且忠且贤。
终始梁代
第三子侍中惠侯
大同中信武将军都督北兖州
淮南军。
遗爱在人。
学士撰德政碑文。
长子山阴侯
儒术精博。
世有盛名。
隋代山阴第十一弟常侍君。
才标清峻。
见崔子发齐糺。
阳玠著谈薮。
亦称俊爽而有才辩。
隋开皇中
徵为东宫学士
谢病免。
少子零陵通守
以再从侄齐王咨议府君为后。
则小人曾王父。
本则惠侯第十七弟太尉宜丰侯之后。
太子太保梁安公之孙。
宜丰有忠孝大节。
见称梁季。
迹光五史。
分载南北。
安公以前代宿德。
再绾台傅义宁武德之间
同堂兄弟。
百有数十。
梁涉唐。
多著名迹。
终古蕃盛。
莫之与比。
贞观之后。
偫从彫零。
垂拱以来。
无复大位。
越敬王之图匡复也。
王父实预其谋。
摈身江海。
不臣武氏。
旧业邠岐。
一朝瓦解。
内弟琅邪王仁简标列传赞。
备昭事迹。
家君子少丁家难。
辛苦百罹。
事继亲。
长异母弟。
育孤侄。
以孝友闻于姻族。
仆生于汝颍。
幼而苦贫。
孜孜强学。
业成冠岁。
射策甲科。
见称朝右。
当此之时。
为奋笔飞鸾凤。
摛论吐云烟。
明主可正议而干。
偫公可长揖而见。
何言日损一日。
年贬一年。
蹉跎半纪。
乃殊方一下吏耳。
兴言念此。
不觉气之交胸。
从来事业。
复何所用。
未可为不知已者论也。
仆平生属文。
格不近俗。
凡所拟议。
必希古人。
魏晋以来。
未尝留意。
又况区区咫尺之判。
曷足牵丈夫壮志哉。
而时议喧喧。
辄复见数。
亦尝标奖恩于铨庭。
振尘声于辇下。
而今拙句尚在人口。
已云再矣。
复何补于沦弃耶。
嗟乎。
苗侍郎之至公待物。
以仆之直道干时。
取舍之端。
理关于一试。
由来赏待。
亦云乎不薄。
而壮年志气。
尽此一行。
时耶命耶。
若此之甚也。
又溺志著书。
放心前史。
乍窥律令。
无殊桎梏。
使终身学此。
未知得时。
用兹措足。
宁逃罪戾。
发肤不毁。
岂若是也。
惟疾之忧。
宁逃罪乎。
仆从来宦情。
素自落薄。
抚躬量力。
栖心有限。
假使因缘会遇。
躬力康衢。
正应陪侍从近臣之列。
以箴规讽谲为事。
进足以献替明君。
退足以润色鸿业。
决不能作擒奸摘伏。
以吏能自达耳。
况乎累土之渐。
升天无阶。
自经窘蹙。
千端万绪。
方欲议一官之资。
勤历政之效。
信兹课最。
跂彼京畿
不二十年。
未免斯厄。
举足踏坑阱。
挥手挂网罗。
摧折庭臣之威。
諠呶卒伍之役。
舍长用短。
虽智何为。
安见鼓钟可乐。
便将飨爰居以愁也。
近日见苗侍郎
乃云以子文章。
非文章才所及。
异时大用。
不系于此得。
会当再发。
方成一举。
嗟夫。
以文体为言则尔。
而一身自卜。
且又不然。
何者。
仆向时之试。
非不工也。
苗公之言。
非不知也。
以得便之试。
逢见知之言。
词殚理极。
卒孤始望。
自兹以外。
更安可料哉。
仆有识以来。
寡于嗜好。
经术之外。
略不婴心。
幼年方小学时。
受论语尚书
虽未能究解精微。
而依说与今不异。
由是心开意适。
日诵千有馀言。
槚楚之威。
不曾及体。
有时疲顿。
即聊自止息。
不过临池水视游鱼耳。
顷来志若转不耐烦。
观围棋。
读八分书。
亦愤闷。
除经史老庄之玩。
所未忘者。
有碧天秋霁。
风琴夜弹。
良朋合坐。
茶茗间进。
评古贤。
论释典。
已又酒性不多。
涓滴辄醉。
适情缓饮。
则乐在终席。
虽体气薰薰。
实如困惫。
而中心醒悟。
了无惑焉。
常时知故。
以此见寡。
三杯之馀。
则任意纵诞。
就閒窗或屏风间。
曲肱岸帻。
怡然自处。
或经过广座稠人之中。
绮筵四匝。
珍羞盈品。
爽心翻然。
有时阁箸。
若乃筝歌乱奏。
继以举白。
博奕樗蒲。
呼枭争道。
优姬艳伎。
諠杂左右。
易貌变声。
千态万曲。
即㗳然气尽。
无所觉知。
心识低佪。
魂动神挠。
但思临长风一大叫耳。
虽复却昭子之惊楚奏
夏仲御之逃越巫。
何以加之。
一行郡邑。
志尚都沮。
事与好相背。
责与闷相成。
寮列不谙。
悉异之。
又以为务恃文词。
傲弄当世。
同声悉疾。
何地自容。
可叹息也。
直性褊中。
少所容忍。
于心不惬。
未曾勉强。
昔常话文章得失。
姓氏臧否
忤人雅意。
累悔无及。
友生邵轸
深以为言。
四五年来。
绝无此过。
终朝杜口。
不复发端。
偶然见问。
则率意便答。
必不能矫情饰理。
雷同取合。
而今世风流。
见异者众。
虽三五至交。
才名久著。
一参名理。
俄然楚越。
而州县之礼。
舍义重权。
小人跨蹑。
便成简倨。
卑身下气。
已自不堪。
词色之端。
更求附会。
守初心则嫌猜顿起。
将任节则操履全乖。
丈夫行已三十年。
读书数千卷。
尚不能揣摩捭阖。
取权豪意旨。
况复终年怏怏。
折腰掾吏之下哉。
古者左史记事。
右史记言。
记事者春秋经。
记言者尚书是也。
周德既衰。
史官失守。
孔圣断唐虞以下。
帝王之书。
因鲁史记而作春秋。
托微词以示褒贬。
全身远害之道博。
惩恶劝善之功大。
韩宣子见之曰。
周礼尽在鲁矣。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
与周之所以王也。
有汉之兴。
旧章顿革。
马迁唱其始。
班固扬其风。
纪传平分。
表志区别。
其文复而杂。
其体漫而疏。
事同举措。
言殊卷帙。
首未不足以振纲维。
支条适足以助繁乱。
于是圣明之笔削。
褒贬之文废矣。
后进因循。
学犹不及。
竟增泛博。
弥敦简要。
其迷久。
非可一二言也。
仆不揆。
顾尝有志焉。
思欲依鲁史编年。
著历代通典。
汉元十月
终于义宁二年
约而删之。
勒成百卷。
应正数者。
举年以系代。
分土宇者。
附月以表年。
于左氏取其文。
谷梁师其简。
公羊得其覈。
综三传之能事。
标一字以举凡。
扶孔左而中兴。
为放命。
荀仲豫袁彦伯二贤。
亦尝笔削纪年。
裁成两汉
晋代孙安国编次南北。
穆帝之终。
其道鸾凿齿。
几原叔庠
继踵于宋齐之间矣。
梁武烈太子以弱冠之年。
早事删录。
杂诸家之说。
著三十家春秋。
泰清之季。
金陵板荡。
元帝嗣兴。
乘舆不复。
东台典籍。
悉上荆州
及郢都沦丧。
焚烧略尽。
史策遗逸。
散在人间。
同原异流。
十家俱起。
而究终始一氏。
二典存焉。
陈纪裁于野王
齐志创于君樊。
蔡学士江陵故事。
后梁春秋。
隋季有后略一家。
亦行于世。
秦赵凉诸国。
亦有得而称。
元魏及周。
无闻焉尔。
汉元卒于大业。
期运骤迁。
史籍填委。
编年之作。
亦往往而闻。
其间体裁。
非无优劣。
终未能摧汉臣僭伪之锋。
接鲁论之绪。
附庸班范。
曾何足云。
雄铓独断。
抑非诸君子之事也。
诚智小谋大。
绠短汲深。
加之数年。
可以集事。
尝愿得秘书省一官。
登蓬莱。
阅典籍。
冀三四年内。
绝笔之
使孟浪之谈。
一朝见信。
宁不知立身有百行。
立命非一途。
岂必系心翰墨。
为将来不朽之事也。
夫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其次立言。
立言者乃不朽之末耳。
然则古之终年著述者。
亦已知之。
心有所存。
正尔不能自已也。
岂求见重于千载耶。
校理是司。
于今绝望。
刊削之志事。
即都损矣。
圣朝官人。
宜求称职。
使道皆适务。
时无弃能。
何须铨衡枉分如此。
仆以三月二十六日拜谢阙庭。
迩来凡四十馀日。
正以足下之故。
未便东行。
久不能断夫人与不见于胸中。
由此致淹泊耳。
幸足下勿谓仆为后辈一生。
闻其小有所知。
但欲轻一召来。
试观其谈说也。
仆遇于足下。
岂徒伯喈王粲嘉会
子产延陵之吻合耶。
虽数百年外。
邈尔相望。
亦不为辽阔也。
况契心期于俯仰之顷。
得不重哉。
仆从来缀文。
略不苦思。
惟专心旧史。
企望有成。
不复能以他人手笔。
冀流传于人世。
所以援毫襞纸。
见推疾速。
今月五日始作书。
首末千馀言。
经半旬乃就。
加之笔札。
斯亦勤矣。
诚知殊剪截之清词。
长谬悠之曼说。
然苟非足下。
安能有此课之善。
士之托于知已。
恨郁悒而无所申。
非必求利也。
计足下之年。
应长仆二十许。
岁亦已悬矣。
而才名位望之隔。
则又可知。
所不间于夙期者道耳。
足下本以道垂访。
小人亦以道自谋。
故此书之礼。
过于慢易。
成足下之高耳。
苟道之不著。
而名位是务。
足下之趋风者多。
岂惟一萧茂挺
小人之受侮亦众。
岂独一韦夫子乎。
足下必不以为狂。
而亮其志。
绊拘之常礼。
顿风流之雅躅。
乘蹑履之遇。
展倾盖之欢。
则重赐一书。
猥答诚贶。
既奔足下不暇。
岂敢差池。
若文不足徵。
道未相借。
请见还此本。
谨俟烧焚。
无为轻置盖瓿。
使识者一窥齐楚交失。
非古之君子退人有礼之道也。
杂诗五首。
谨以奉投。
聊用代情。
不近文律耳。
颖士再拜。
尚书比部郎中萧府君墓志铭 中唐 · 苻载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一
呜呼。
兰陵萧君。
蕴贤人之业。
藏佐世之德。
大君未尽其力。
生人未享其福。
钟厉遘痾。
殒灵休时。
哀哉。
君讳存。
字成性
梁武帝季子鄱阳王恢之裔。
五世祖唐刑部尚书雅州都督
都督左卫长史元恭
长史密州莒县主簿旻。
主簿扬州府功曹颖士
颖士字茂挺
特达聪明。
业于上才。
以诗书礼乐皇帝王霸之术为己任。
开元中进士擢第
灵凤神龙。
焕乎文章。
高价风驰。
撼动八荒。
是时禺禺昂昂。
贤隽之士。
揖涯岸。
趋闻望。
如百川之委溟海。
偫山之仰嵩岱。
君即功曹之子也。
禀乾坤清粹之气。
聚而为德义。
散而为识度。
行可以辅教。
才可以拯时。
大抵根儒术。
尚名理。
喜言人之善。
锄人之恶。
其馀九流百氏。
质文沿革。
虽千古夐绝。
如以眸子视左右掌也。
大历初
昌黎韩愈天水赵赞博陵崔造素友善齐名。
李大夫栖筠领浙西。
掇华刈楚。
遂奏授苏州常熟县主簿
颜太师真卿吴兴
纂文编韵。
延纳以修术(疑)之任。
宰相刘公晏司转运。
与能咨画。
奏授左金吾卫兵曹参军
明年迁廷尉评
建中包谏议佶掌盐铁。
聆风钦旧。
奏授监察御史
明年转殿中侍御史
贞元元年夏至十年
凡再为侍御史
四为尚书郎
御史大夫张滂董戎。
天子之俾君留务于上国。
主计张权侵官。
交关有司。
君不阿挠。
庭辩可否。
哆南箕。
烛光芒。
繇是愁愤。
乞守外职。
竟罢归浔阳
君有草堂在庐山紫霄峰
晚节学无生。
得禅悦之味。
每天气寥朗。
神有所诣。
辄驾紫骝。
携酒壶学业。
同紫府之客。
恣游其上。
弄泉坐石
不记早暮。
无几何。
黄石岩之绝巅。
谷飙䬟。
丁毒腑脏。
右体麻痹不仁。
虽药膳充席(疑)
岐和叠迹。
不得施其力焉。
春秋六十二。
十五年冬十月五日遘疾。
十六年冬十月五日
卒于浔阳湓城之私第。
遂以是年十一月十二日
窆于承仙之西冈。
未克葬于临汝故也。
凡缨绂之伦。
痛环璧之破碎。
豫章之摧拔。
莫不惊惋憯怛。
向风凄欷焉。
夫人河东裴氏。
王父琎。
越州仓曹参军事。
皇考光辅。
苏州吴县
资淑和之气。
承礼义之训。
阴范内则。
璨然有光。
有子四人。
曰夐曰东曰愿曰奂。
咸端素温良。
克荷家声。
吞茹荼蓼。
若绝生理。
相国齐公抗。
河南尹张式
给事许孟容
郢州正则。
兵部杨郎中凭
吏部郎中凝。
卢辅阙景亮。
陆殿中澧。
投分许与。
期于莫逆。
众君子振鳞奋翼。
日薄霄汉。
君未中寿。
独归泉壤。
匣有豪曹
枥有飞黄。
不发不驰。
埋骨摧铓。
可哀也哉。
可哀也哉。
相国于君有死生之交情。
至于葬旧乡。
嵇绍
盖馀力也。
足以慰其精灵焉。
载后学小子。
日游于藩。
故遗芳盛烈。
备得详悉。
见托志录。
衔酸为铭。
铭曰。
崇山郁郁连西冈。
青龙白虎为寿堂。
灵其少安乐且康。
旄头不明归旧乡。
钟山道真觉大师1108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九、《石门文字禅》卷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钟山
梁大菩萨僧宝公,以宋元嘉中生于金陵东阳
民朱氏之妇,上巳日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
面方,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
七岁去依钟山大沙门僧俭,为童子,俭名之曰宝志
长而落发,专修禅观,坐必越旬。
久之,忽无定居,多往来𤾂山剑岭之下,发而徒跣,著锦袍,饮啖,同于凡俗。
恒以镜铜剪刀镊属挂杖,负之而趋,经聚落,儿童哗逐之。
或徵索酒殽,或累日不食。
尝从食鲙者求鲙,食者与而心笑之。
即起,吐水中,皆成鱼,相传始惊异。
时时题诗,初不可晓,后皆有验。
建元间,异迹甚著,丞相高嵩为武帝言之,以礼自皖山迎至都,舍于陈征虏之家。
辄自釐其面,分披之,出十二首观世音,慈严妙丽,倾都聚观,欲争尊事之。
武帝忿其惑众,收付建康狱,旦夕咸见游行市里。
既而检校,犹在狱中。
其夜又语吏:「门外有两舆,金钵盛饭,汝可取之」。
文惠太子竟陵王送供至建康
吕文显以事启帝,帝迎至禁中。
俄有旨,屏除后宫,为家人宴,公例常与众出。
已而犹见行道于景阳山比丘七辈从其后。
帝怒,遣使至阍,吏曰:「公久出,在省中」。
吏就视之,身如涂墨然。
武帝闻之大惊。
陈显达江州大司马段齐之从行,往辞公,公无他语,但引纸画鸦,画毕授之。
曰:「缓急可用此」。
显达叛,齐之遁去,显达大怒,遣骑追之,将及。
齐之窘甚,见鸦喧暮林,即匿其下,鸦翔集自如。
骑既失其踪,但见鸦林,必非人所寄,遂去,齐之方悟公意也。
鄱阳忠烈王饭公于私第,顾左右,觅荆枝,有折以献者,则以安门上而去。
俄有旨,以王领荆州
卫尉胡谐卧病,以书哀诉,幸以屈临,庶几疾有瘳。
公题其书尾曰:「明屈」。
翌日果卒。
僧法平欲以衣献公,不知所寓,遣使遍求之。
龙光、罽宾两寺皆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又尝所厚善厉侯伯家,侯伯曰:「公夜行道于此,今睡未兴」。
使人视之,笑去。
公在华林园,忽重著三布帽,亦不知自何得之
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豫章文献王相继崩,齐亦于此年□矣。
灵味寺沙门宝亮,欲以衲帔遗之,未及有言,公忽来牵帔而去。
蔡仲熊尝问仕何所至,公不自答,直解杖头左索绳掷与之,莫之解。
仲熊果至尚书左丞
永明中,住东宫后堂,旦门中出入,末年忽云:「门上血污衣」。
褰裳走过。
郁林见害,果以犊车载尸自此门舍故阉人徐龙驹宅,而帝头血流于门限焉。
建武中明帝诸王,高士江泌忧念南康王子琳以访公,问其祸福,公覆香炉示之曰:「都尽无馀」。
后皆如其语。
徐陵儿时,其父携诣公,公拊之曰:「天上石麒麟也」。
果名誉显于世。
文惠太子迎释僧惠至京师,惠过公,公拊其背曰:「亦龙子也」。
慧终以辩才显闻。
其徒屯骑偃,有不臣之心,公见之,戟手诟曰:「若乃欲反耶?
奈斫头穴胸何」!
偃汗下不敢仰视,遁去。
梁武帝受禅,尤深敬事。
前朝以超放动辄禁锢,至是下诏释之。
尝问曰:「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问:「十二之旨在何」?
答曰:「书字时节刻漏中」。
又问:「何时得净心修习」?
答曰:「安乐禁之」。
又问:「年祚远近」?
答曰:「元嘉元嘉」。
帝欣然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监五年冬旱,雩祭备至,而雨不降,公谓左右曰:「吾病不差,就官乞活。
傥不奏白,官应得祸」。
即上启,愿于华光殿讲《圣鬘经》请雨,帝即命沙门讲之,终夕雨。
公又以刀横水盂良久,又雨。
帝初繁刑,公假以神力,令见高祖,受极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诏画工张僧繇写公像藏禁中,僧繇下笔辄不自定,叩头哀恳,公笑曰:「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帝偶与公临流纵望,有物溯流而上,公举杖引之,随杖而至,紫栴檀也。
供奉官俞绍雕公像,顷刻而肖,神情如生。
帝大悦,命置内庭,为子孙世世福田。
法云寺云光师讲经,天为之雨华,帝意其證圣,夜于含光殿焚疏,命公、云光、僧俭、傅大士齐。
翌日独云光不至。
公尝听法云讲《妙法莲华经》,至「假使黑风问『风果有否』,答曰『世故有第一义谛,故无』」,公曰:「若体是假有,此亦可解耶」?
法云默然,公则自为主客,辩难锋生,一坐尽倾,然莫有解者。
帝尝从容问国祚有留难否,公但指喉示之。
侯景之乱,尤追绎公言也。
有僧浮杯来谒帝,帝方与客棋,吟曰:「杀之」。
棋罢命僧,侍卫奏曰:「适蒙旨,已杀之矣」。
帝嗟悼不已,以问公,公曰:「陛下前身,蚯蚓也,僧尝为薙草者,误杀之,今偿夙债耳」。
天监十三年,公移华林园,金像置所居房,帝闻之曰:「师将去我耶」?
是岁十二月,忽命奏丝竹彻昼夜,至六日,终于兴皇寺。
临亡,然一烛以付。
后阁舍人吴庆以闻,帝叹曰:「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
帝昔与公登钟山之定林,指前冈独龙阜曰:「此为阴宅则永」。
其后帝曰:「谁当得之」?
公曰:「先行者」。
至是念公以此言,以金二十万易其地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尽施其妆奁建浮图五层于其上,置以无价宝珠,仍建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于冢内,王筠勒碑于寺门,处处传其遗像焉。
毕工,驾御寺,公忽现于云间,万众欢呼,声振山谷,敕谥广济大师
公显迹之著数可五六十许,及终亦不老,莫测其年。
有徐犍道者,年九十三,自言是公外舅弟,小公四岁,计其时九十七矣。
李氏有国日,谥曰妙觉
公作《四柱记》、《五公符》、《十二时偈》、《璧记》、《心镜图》数千言传于世。
本朝太平兴国七年舒州柯萼者遇异僧于岁山下,以杖指松根,令钁之,得瑞石,一篆文,皆谶圣宋国祚无疆。
进其石于京师太宗皇帝中使置斋于钟山,诏自今不可以名斥,以显尊异,赐号道林真觉大师
梁鄱阳王萧恢题记后跋 南宋 · 郑子思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九、《四川历代碑刻》第八三页
嘉定九年花朝前七日,同郡郑子思为拂尘于六百九十八年之后,同游王成巽、赵锦夫,侍行德显、夫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