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贺玚”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宫人始入应奏乐议 南梁 · 贺玚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八
按礼,宾入而悬兴,示易以敬也,和易以敬,宫人皆然,谓不应有异,愚以宫人始入,便应奏乐(通典一百四十七,梁天监中掌宾贺玚议。)
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南梁 · 贺玚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八
辱告。
垂示敕答臣下审神灭论,钻仰反复,诵味循环,故知妙蕴机初,事隔凡识,神凝系表,义绝庸情。
皇上睿览通幽,性与天道,所以机见英远,独悟超深,述三圣以导未晓,标二事以洗偏惑,故系孝之旨愈明,因果之宗弥畅,崛山粹典,即此重彰,洙水清教,于兹再朗,譬诸日月,无得逾焉,弟子虽冥顽多蔽,谬奉格言,研求妙趣,犹知蹈舞。
法师宣扬至道,光阐大猷,猥惠未及,益增铭
弟子贺玚(《宏明集》十。)
江仆射礼荐士表 南梁 · 刘潜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一
陛下缉礼裁乐,化俗移风,当扆思治,分宵萝相。
枯岸之珠既论,润山之玉巳荐。
伏见兼太学博士会稽贺玚字德琏,幼能斧藻,长则琢磨,结卷就贤,担簦来学,乡塾染其丹采,朋友扣其洪钟,声无愧于东筠,材有逾乎西杞。
如使联事宗伯,握兰建礼,庶用得其才,人知自勖。
臣鉴非止水,职豫搜扬,前竭謏闻,先自乡曲。
徵君何先生墓志 南梁 · 萧纲
 出处:全梁文卷十三
先生履玉烛之祯气,应大贤之一期,实生而知机,抚尘斯庶。
敬非习起,孝乃因心;
聚徒教习,学侣成群。
沛国刘瓛汝南周颙为友,陆琏贺玚之徒,更道北面。
永明中王文宪俭受诏撰礼,未竟而卒,属在司徒文宣王,王以让先生,因广加刊辑。
故以含文燕居,说六典五恩之义。
或齐侯所不镇,孟嘉所未知,皆折兹大物,成此良教。
小人道长,每讽考槃之诗;
君子道消,便执天山之筮。
乃毁车挂冠,拂衣东岭,始居若耶,来从秦望
今上经纶天地,权舆鼎业,始徵为军谋祭酒,实允文若之举,且光彦先之选。
又徵特进右光禄大夫,高尚其事,确乎不拔,玄纁徒往,束帛虚归。
而给白衣尚书禄,固辞不受,卒窆乎其山。
正衾在殡,嗤镂器与玉衣;
尧典入棺,耻密章及书绶。
知与不知,并怀惋怆。
咸以人亡素朴,礼坠文章,洙泗颓经,扶风罢学。
关西疑圣之德,自此长沦;
高松引风之气,于兹永息。
余昔在殊方,亟枉翰迹,钦风味道,迄淹岁时。
既而位阻桂宫,涂乖咫尺。
不获拥经步至,问春卿之疴;
徐轮三反,入杜夷之舍。
痛祥云之灭采,悲列曜之晞晖。
追勒高乡,乃为铭曰:
文范高世,玄晏绝伦;
复有令德,远之与均。
谁与均此?
呜呼哲人!
第五肥遁,馀轨尚遵;
司空开学,其风不泯。
传兹孝敬,曰悌且仁。
气高琼岳,心虚谷神;
括羽儒囿,舟舆席珍。
既游慧水,兼引法轮;
谈扇犹在,鸣琴尚陈。
如何不憋,德素长沦;
寂寥岩穴,荒凉渭滨
桥日只鸡,徐称酹素;
余钦夫子,风期夙著。
蓄思含毫,传芳写誉;
沈确虽贞,玄泉无曙(《艺文类聚》三十七)
礼记正义序 隋末唐初 · 孔颖达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夫礼者。
经天纬地。
本之则大一之初。
原始要终。
体之乃人情之欲。
夫人上资六气。
下乘四序。
赋清浊以醇醨
感阴阳而迁变。
故曰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
性之欲也。
喜怒哀乐之志。
于是乎生。
动静爱恶之心。
于是乎在。
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
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
是以古先圣王。
鉴其若此。
欲保之以正直。
纳之于德义。
襄陵之浸。
修堤防以制之。
覂驾之马。
设衔策以驱之。
故乃上法圆象。
下参方载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然飞走之伦。
皆有怀于嗜欲。
则鸿荒之世。
非无心于性情。
燔黍则大享之滥觞。
土鼓乃云门之拳石。
冠冕饰于轩初。
玉帛朝于虞始。
夏商革命。
损益可知。
文武重光。
典章斯备。
洎乎姬旦负扆临朝。
述曲礼以节威仪。
制周礼而经邦国。
礼者体也履也。
郁郁乎文哉。
三百三千。
于斯为盛。
纲纪万事。
彫琢六情。
非彼日月。
照大明于寰宇。
类此松筠。
负贞心于霜雪。
顺之则宗祏固。
社稷宁。
君臣序。
朝廷正。
逆之则纪纲废。
政教烦。
阴阳错于上。
人神怨于下。
故曰人之所生。
礼为大也。
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
辨君臣长幼之位。
是礼之时义大矣哉。
周昭王南征之后。
彝伦渐坏。
彗星东出之际。
宪章遂泯。
夫子虽定礼正乐。
颓纲暂理。
而国异家殊。
异端并作。
画蛇之说。
文擅于纵横。
非马之谈。
辩离于坚白。
暨乎道丧两楹。
义乖四术。
上自游夏之初。
下终秦汉之际。
其间岐涂诡说。
虽纷然竞起。
而馀风曩烈。
亦时或独存。
于是博物通人。
知今温古。
考前代之宪章。
参当时之得失。
是以所见。
各记旧闻。
错总鸠聚
以类相附。
礼记之目。
于是乎在。
去圣逾远。
异端渐扇。
故大小二戴
共氏而分门。
王郑两家。
同经而异注。
爰从晋宋。
逮于周隋。
其传礼业者。
江左尤盛。
其为义疏者。
南人有贺循贺玚庾蔚崔灵恩沈重宣皇甫侃等。
北人有徐道明李业兴李宝鼎侯聪熊安生等。
其见于世者。
唯皇熊二家而已。
熊则违背本经。
多引外义。
犹之楚而北行。
马虽疾而去逾远矣。
又欲释经文。
唯聚难义
犹治丝而棼之。
手虽繁而丝益乱也。
皇氏虽章句详正。
微稍繁广。
又既遵郑氏。
乃时乖郑义。
此是木落不归其本。
狐死不首其邱。
此皆二家之弊。
未为得也。
然以熊比皇。
皇氏胜矣。
虽体例既别。
不可因循。
今奉敕删理。
仍据皇氏以为本。
其有不备。
以熊氏补焉。
必取文證详悉。
义理精审。
剪其繁芜。
撮其机要。
恐独见肤浅。
不敢自专。
谨与中散大夫国子司业朱子奢国子助教李善信守太学博士贾公彦太常博士士宣王东閤祭酒范义頵王参军事臣张权等对共量定
至十六年。
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儒林郎太学助教云骑尉臣周元达儒林郎四门助教云骑尉臣赵君赞儒林郎四门助教云骑尉臣王士雄等对敕使赵宏智覆更详审。
为之正义。
凡成七十卷。
庶能光赞大猷。
垂法后进。
故叙其意义。
列之云尔。
明堂告朔议 唐 · 张齐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
礼官状云。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
谨按谷梁传曰。闰月天子不告朔。
是知他月天子告朔矣。又按左氏传。
鲁侯不告朔为弃时政也。则诸侯闰月亦告朔矣。
又按周礼。太史职颁告朔于邦国之中。
礼记玉藻。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
皆有闰月王居门之事。是天子亦以闰月告朔矣。
非是天子不告而诸侯亦告也。谷梁子去圣尚近。
虽闰月告朔之义。与左氏不同。
然皆以天子诸侯每月当行告朔之事。两礼之设。
其文甚著。不可谓经史无正文也。
礼官状以周礼天官太宰职云。正月之吉
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象法于象魏。
使万人观之。浃日而敛之。
即是谓礼记玉藻之听朔。因此遂谓王者唯以岁首元旦一告朔。
此说非也。何者。
太宰所云布治于邦国都鄙者。布其所掌太宰之典也。
故地官司徒职则布教典。春官宗伯职则布礼典。
夏官司马职则布政典。秋官司寇职则布刑典。
冬官司空职亡。以五官之职言之。
则其职亦当布事典也。此乃六官各以正月之吉
宣布其职之典。非告朔也。
干宝之注。以经所云正月之吉者。
即是正月之朔日也。故解云吉是朔日也。
今云告朔日者。即传写之误。
不可据以为说也。又礼官状云。
每月告朔者。诸侯之礼。
故云左氏传云。既视朔。
遂登观台。今王者行之。
非所闻也。又云。
以天子之尊而用诸侯之礼。非所谓颁告诸侯使奉而行之谓。
此大谬也。何者。
左氏所言视朔者。犹玉藻之听朔也。
礼官据左氏有鲁侯行视朔之礼。即谓诸侯每月当告朔。
玉藻亦有天子行听朔之礼。亦有闰月王居门之事。
即天子唯岁首一告朔。何其一取而一舍也。
又孝经云。昔者明王事父孝。
故事天明。又云。
明王以孝理天下。岂有王者设教。
使诸侯尊祖告朔。而天子不告也。
非所谓以明事神训人事君之义。又礼官状云。
郑所谓告其时帝者。即太皞等五人帝。
此又非也。何者。
郑注惟言告其时帝及其神以配文王武王。不指言天帝人帝。
但天帝人帝并配五方。时帝之言包天人矣。
但以文王武王作配。则是并告天帝人帝。
诸侯受朔于天子。故但于祖庙告而受行之。
天子受朔于上天。理宜于明堂告其时之天帝人帝而配以祖考也。
玉藻疏载贺玚义。亦以时帝为灵威仰等五天帝。
且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
今若但告人帝。则圣人之道未备。
非所谓能飨也。又礼官状云。
若天子每月朔旦告祭。然后颁之。
则诸侯安得受而藏之。告而行之。
是明太宰岁首宣布一岁之令。太史从而颁之。
令既颁矣。政既行矣。
而王犹月月告朔。复欲何所宣布者。
春官史职云。颁朔于邦国。
是总颁一岁之朔于天下诸侯。故诸侯得受而藏之。
告而行之。而王犹月月告朔。
颁之于官府都鄙也。此谓畿内。
彼谓畿外。事不相关也。
礼官状云。汉魏至今。
莫之用者。秦人灭学。
经典不存。汉祖马上得之。
未能备礼。自魏以下。
丧乱宏多。岂可以汉魏废礼。
欲使朝廷法之也。又礼官状云。
礼论等及祠令。并无天子每月告朔之礼。
崔灵恩三礼义宗祭服义亦载天子视朔之服。不可言无也。
贞观显庆礼及祠令。非徒无天子每月告朔之文。
亦无天子岁首告朔之事。今礼官何以言天子岁首一告朔乎。
借矛击楯。昭然易了。
每月告朔。在礼不疑。
尊祖配天。于义为得。
若乃创制垂统。损益旧章。
或欲每月听政。或欲孟月视朔。
此则断在宸极。事关执政
固非偫议所得参详。谨议。
天子每月告朔议 北宋 · 张齐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全宋文卷一○三、《玉海》卷一二
礼官《状》云:「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
谨按《谷梁传》曰:闰月天子不以告朔。
是知他月天子告朔矣。
又按《左氏传》以鲁侯不告朔为弃时政也,则诸侯虽闰月亦告朔矣。
又按《周礼》太史职「颁告朔于邦国」之中,《礼记·玉藻》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皆有闰月居门之事,是天子亦以闰月告朔矣。
非是天子不告,而诸侯亦告也。
谷梁子去圣尚近,虽闰月告朔之义与左氏不同,然皆以天子、诸侯每月当行告朔之事。
两礼之设,其文甚著,不可谓经史无正文也。
礼官《状》以《周礼·天官太宰职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悬象法于象魏,使万人观之,浃日而敛之」,即是谓《礼记·玉藻》之听朔,因此遂谓王者唯以岁首元旦一告朔。
此说非也。
何者?
太宰》所云「布治于邦国都鄙」者,布其所掌,太宰之典也,故《地官》司徒职则布教典,《春官宗伯职则布礼典,《夏官》司马职则布政典,《秋官司寇职则布刑典。
唯《冬官司空职亡,以五官之职言之,则其职亦当布事典也。
此乃六官各以正月之吉宣布其职之典,非告朔也。
干宝之注以经所云「正月之吉」者,即是正月之朔日也,故解云:吉是朔日也。
今云「告朔日」者,即传写之误,不可据以为说也。
礼官《状》云:「每月告朔者,诸侯之礼」,故云:「《左氏传》云『既视朔,遂登观台』。
今王者行之,非所闻也」。
又云:「以天子之尊而用诸侯之礼,非所谓颁告朔,令诸侯,使奉而行之谓」。
此大谬也。
何者?
左氏所言视朔者,犹《玉藻》之「听朔」也。
礼官据左氏有鲁侯行视朔之礼,即谓诸侯每月当告朔。
玉藻》亦有天子行听朔之礼,又有闰月王居门之事,即天子唯岁首一告朔,何其一取而一舍也?
又《孝经》云:「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又云:「明王以孝理天下」。
岂有王者设教,使诸侯尊祖告朔,而天子不告也?
非所谓以明事神,训人事君之义。
礼官《状》云:「郑所谓告其时帝者,即大皞等五人帝」。
此又非也。
何者?
郑注唯言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不指言天帝、人帝;
但天帝、人帝并配五方,时帝之言,包天人矣。
但以文王武王作配,则是并告天帝、人帝。
诸侯受朔于天子,故但于祖庙告而受行之;
天子受朔于上天,理宜于明堂告其时之天帝、人帝,而配以祖考也。
故《玉藻》疏载贺玚义,亦以时帝为灵威仰等五天帝。
且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今若但告人帝,则圣人之道未备,非所谓能飨也。
礼官《状》云:「若天子每月朔旦告祭,然后颁行之,则诸侯安得受而藏之,告而行之?
是明太宰岁首宣布一岁之令,太史从而颁之。
令既颁矣,政既行矣,而王犹日月告朔,复欲何所宣布者」?
春官太子职云「颁告于邦国」,是总颁一岁之朔于天下诸侯,故诸侯得受而藏之,告而行之;
而王犹日月告朔,颁之于官府都鄙也。
此谓畿内,彼谓畿外,事不相关也。
礼官《状》云:「汉魏至今莫之用者」。
秦人灭学,经典不存;
汉高马上得之,未能备礼;
自魏以下,丧乱弘多。
岂可以汉魏废礼,欲使朝廷法之也?
礼官《状》云:「《礼》《论》等及《祠令》,并无天子每月告朔之礼」。
崔灵恩《三礼义》、《宗庙祭服义》,亦载天子视朔之服,不可言无也。
贞观显庆礼及《祠令》,非徒无天子每月告朔之文,亦无天子岁首告朔之事,今礼官何以言天子岁首一告朔乎?
借矛击楯,昭然易了。
每月告朔,在礼不疑;
尊祖配天,于义为得。
若乃创制垂统,损益旧章,或欲每月听政,或欲孟月视朔,此则断在宸极,事关执政,固非群议所得参详。
按:《经济类编》卷四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太常因革礼序(〔治平三年〕)1065年9月4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修等闻,昔秦燔灭诗书,而礼乐尤其所恶,故汉兴二百馀年,而郊祀之礼听于方士,乘舆所御不过袀服。
及至显宗,然后发愤太息,凿空耕荒,以有三壅七郊、百官备物、辂车衮冕,以祀天地,养三老五更于学,然后学世有述焉。
汉末丧乱,永平遗文复就湮灭,而江左学者犹能言之。
萧梁之时,日不暇给,犹命陆连、贺玚等五人分治五礼。
及至隋文,天下初合,享国日浅,亦能于兵烬之馀收集南北仪注,为百三十篇。
故唐兴,得以沿袭,为贞观显庆开元之礼。
古之君子于战伐崎岖之中,犹不忍礼乐之废,茍有一日之安,则相与戮力讲求,其勤如此。
宋有天下,承平百年,宪章文物,远迹三代。
而观书于太常者,独有《开宝通礼》得为完书,其馀颠倒脱落,无所考證,至不及汉唐者,有司失职,学者不讲之过也。
太祖皇帝始命大臣约唐之旧,为《开宝通礼》,事为之制,以待将来。
其后更历三朝,随事损益,与《通礼》异者十常三四。
茍新书不立,而恃《通礼》以为备,则后世将有惑焉。
天圣中礼官王皞等论次已行之事,名曰《礼阁新编》,其后贾昌朝等复加编定,名曰《太常新礼》。
而《礼阁新编》止于天禧之五年,《太常新礼》止于庆历之三年,又多遗略,不能兼收博采,以示后世。
而二书之外,存于简牍者尚不可胜数,付之胥史,日以残脱。
嘉祐中臣修以为言,而先帝以属修与凡礼官,命臣辟、臣洵专领其局。
始自建隆以来,讫于嘉祐,巨细必载,罔罗殆尽。
以为《开宝通礼》者,一代之成法,故以《通礼》为主而记其变,其不变者则有《通礼》存焉。
凡变者皆有所沿于《通礼》也,其无所沿者谓之新礼,《通礼》之所有而建隆以来不复举者,谓之废礼。
凡始立庙皆有议论,不可以不特见,谓之庙仪,其馀皆即用《通礼》条目。
为一百篇以闻,赐名曰《太常因革礼》。
虽不足以称先帝考礼修业、传示无极之意,犹庶几于守职不废,以待能者。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提举编纂欧阳修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兵部侍郎侍读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臣李柬之龙图阁直学士左谏议大夫侍讲崇文院检封官、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臣吕公著尚书工部郎中知制诰、兼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臣宋敏求尚书屯田员外郎、充集贤殿修撰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臣孟阳尚书度支员外郎直秘阁兼充史馆检讨同知礼院丞事吕夏卿尚书祠部员外郎、充秘阁校理同知礼院李育秘书丞、充集贤校理同知礼院陈绎太常博士礼院编纂姚辟,守霸州文安县主簿、礼院编纂苏洵等谨上。
按:《太常因革礼》卷首,宛委别藏本。
六十生日答吴苇村见贻之作 清 · 厉鹗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樊榭山房续集卷第八
我生少孤露,力学恨不早。
孱躯复多病,肤理久枯槁。
干进懒无术,退耕苦难饱。
怅下第温岐,归敝庐孟浩
风尘耻作吏,山水事幽讨。
结托贤友生,耽吟忘潦倒。
流光去若驰,年境已至老(礼六十日耆贺玚云至也言至老境也)
赠言感君意,璜琮藉文缫。
生辰与我同,壮盛君自好。
君如初阳升,积渐满晴昊。
我如炳烛微,馀光近衰草。
荣名无足凭,里曲岂堪宝。
三复诵君诗,惭汗满怀抱。
附:寿樊榭先生六十 吴凤华 先生闾史辰五月蓂吐二余生较大晚亦此日堕地闻今周甲子贺客接迹至为重富文辞胸中七经醉品格如孤松有劲直无媚 盛世右文儒笙典堪鼓吹献赋声摩空一发偶不遂飘泊孝廉道腴岂憔悴灵运游山诗字字湿寒翠可以傲神仙何必有名位伊余困尘缚妄欲窥金匮悬殊实径庭生朝枉相类一笑甲辰雌足以徵古事惟祝享脩龄庶得蝇附骥
乙酉仲冬四日都门新建越中先贤祠落成释奠合乐赋诗纪事二首 其二 乙酉 晚清 · 李慈铭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杏花香雪斋诗己集
舍菜彬麟剑佩行,金丝隐约出虚堂。
旌旗西极来都护(祠主二百二十四位,以西域都护安远侯郑公吉为始。此举张朗斋尚书首助千金,尚书适以平定西域还京。),礼乐中朝属太常(吾越礼学开于东汉贺氏。其后,晋时贺穆公循梁时步兵校尉贺公玚尚书左丞贺公琛,世以此名家,皆尝为太常礼仪之官。陆左丞以礼象之学冠于一代。明代季彭山、国朝卢抱经先生以礼名家。今吾郡京官以邵君曰濂为首,适以光禄卿太常。)
海唱歌成神鬼集,雷门鼓引凤鸾翔。
越吟庄舄何须问,尽入承平雅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