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常”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剑池赋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
丙辰岁孟夏月。余届途丰城。弭楫江渚。问埋剑之地。则有池存焉。感其至灵之物。亦有沦弃。非遇识者。无由振发。虽人亡剑去。而故事可悲。因维舟俄顷。以为此赋。
天地神物。龙泉太阿。光耀时促。沉埋日多。往者紫气冲星。时人莫识。吴已亡而气存。宝乃隆于敌国。既精感而上达。当龙变而不息。未遭风雨之会。尚假雷生之力。岂通塞之有时。何显晦之难测。我不自振。掘之而得。虽潜朽壤之中。每受莓苔之蚀。诚宜英主用之。提携指挥。内以靖诸侯。外以服四夷。为东序之秘宝。备有国之光仪。一见留于邑长。一获佩于台司。始谓伸于知已。终乃屈于不知。既而长鸣玉匣。跃入涟漪。化锋锷兮奋迅。焕晶光兮陆离。垂尾沧波。断鲸鲵之族。矫首清汉。詟江海之祗。昔时在狱。今成废池。宝常弃于兹地。人载怀而孔悲。况乎耶溪水涸。赤堇山闭。巧冶既没。作者旷世。风胡已远。壮武复逝。斯物倘存。知之者谁氏。惟人代兮去不留。嗟双剑兮焉可求。
详定雅乐疏(周世宗显德六年正月)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
昔帝鸿氏之制乐也,将以范围天地,协和人神,候八节之风声,测四时之正气。气之清浊不可以笔授,声之善否不可以口传,故凫氏铸金,伶伦截竹,为律吕相生之算,宫商正和之音。乃播之于管弦,宣之于钟石,然后覆载之情䜣合,阴阳之气和同,八风从律而不奸,五色成文而不乱,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然月律有旋宫之法,备于太师之职。经秦灭学,雅道陵夷。汉初制氏所调,惟存鼓舞,旋宫十二均更用之法,世莫得闻。汉元帝时,京房善《易》别音,探求古义,以《周官》均法,每月更用五音。乃立准调,旋相为宫,成六十调。又以日法析为三百六十,传于乐府,而编悬复旧,律吕无差。遭汉中微,雅音沦缺。京房准法,屡有言者,事终不成。钱乐空记其名,沈重但条其说。六十律法,寂寥不传。梁武帝素精音律,自造四通十二律以叙八音。又引古五正二变之音,旋相为宫,得八十四调,与律准所调,音同数异。侯景之乱,其音又绝。隋朝初定雅乐,群党沮议,历载不成。而沛公郑译因龟兹琵琶七音,以应月律,五正二变,七调克谐,旋相为宫,复为八十四调。工人万宝常又减其丝数,稍令古淡。隋高祖不重雅乐,令儒官集议。博士何妥驳奏,其郑、万所奏八十四调并废。隋氏郊庙所奏,惟黄钟一均,与五郊迎气,杂用蕤宾,但七调而已;其馀五钟,悬而不作。三朝宴乐,用缦乐九部,迄于革命,未能改更。唐太宗爰命旧工祖孝孙、张文收整比郑译、万宝常所均七音八十四调,方得丝管并施,钟石俱奏,七始之音复振,四厢之韵皆调。自安、史乱离,咸秦荡覆,崇牙树羽之器扫地无馀,戛击搏拊之工穷年不嗣。郊庙所奏,何异南箕?波荡不还,知音殆绝。臣等窃以音之所起,出自人心,夔、旷不能常泰,人亡则音息,世乱则乐崩。若不深知礼乐之情,安能明制作之本?陛下心苞万化,学富三雍。观兵耀武之功,已光鸿业;尊祖礼神之致,尤轸皇情。乃眷奉常,痛沦乐职。亲阅四悬之器,思复九奏之音。爰命廷臣,重调钟律。枢密使王朴采京房之准法,练梁武之通音,考郑译、宝常之七均,校孝孙、文收之九变。积累黍以审其度,听声诗以测其情。依权衡嘉量之前文,得备数和声之大旨,施于钟虡,足洽《箫韶》。臣等今月十九日于太常寺集,命大乐令贾峻奏王朴新法黄钟调七均,音律和谐,不相凌越。其馀十一管诸调,望依新法教习,以备礼寺施用。其五郊天地、宗庙、社稷、三朝大礼,合用十二管诸调,并载唐史、《开元礼》,近代常行。广顺中,太常卿边蔚奉敕定前件祠祭朝会舞名、乐曲、歌词,寺司合有簿籍。伏恐所定与新法曲调声韵不协,请下太常寺检详校试,如或乖舛,请本寺依新法声调,别撰乐章、舞曲,令歌者诵习,永为一代之法,以光六乐之书。
按:《全唐文》卷八六四。又见《资治通鉴》卷二九四胡三省注。
乐律疏(崇宁三年正月) 北宋 · 魏汉津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二、《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五、《玉海》卷八、《文献通考》卷一三○、一三一、《宋史》卷一二八、四六二、《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八、《续通典》卷九一、《续资治通鉴》卷八八、《宋代蜀文辑存》卷四○
臣闻通二十四气,行七十二候、和天地、役鬼神,莫善于乐。伏牺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女娲以二寸之器名为苇籥,其乐曰《光乐》。黄帝以三寸之器名为咸池,其乐曰《大卷》。三三而九,乃为黄钟之律。后世因之,至唐虞未尝易。洪水之变,乐器漂荡。禹效黄帝之法,以声为律,以身为度。用左手中指三节三寸谓之君指,裁为宫声之管。又用第四指三节三寸谓之臣指,裁为商声之管。又用第五指三节三寸谓之物指,裁为羽声之管。第二指为民,为角;大指为事,为徵。民与事,君臣治之,以物养之,故不用为裁管之法。得三指,合之为九寸,即黄钟之律定矣。黄钟定,馀律从而生焉。又中指之径围乃容盛也,则度量权衡皆自是出而合矣。商周以来,皆用此法。因秦火,乐之法度尽废。汉诸儒张苍、班固之徒惟用累黍、容盛之法,遂至差误。晋永嘉之乱,累黍之法废。隋时牛洪用万宝常水尺。至唐室田畸及后周王朴,并有水尺之法。本朝为王朴乐声太高,令窦俨等裁损,方得声律谐和。声虽谐和,即非古法。
有大声,有少声。大者,清声,阳也,天道也。少者,浊声,阴也,地道也。中声,人道也。今欲请圣人三指为法,谓中指、第四指、第五指各三节。先铸九鼎,次铸帝座大钟,次铸四韵清声钟,次铸二十四气钟,然后均弦裁管,为一代之乐。
按:《宋会要辑稿》乐二之三一。第一册第三○六页又见同书乐五之一八(第一册第三四一页)。
燕乐本原辨證序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五○、《攻愧集》卷五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二
乐之失久矣。本朝诸钜公逢时遇主,不可谓不行所学,而终无定论。今之君子学此者益寡,建安蔡季通久从晦庵朱先生游,学问该洽,持论皆有信据,一见而及此,因得叩请,曰:「大乐之书,卷帙繁重,不能自随」。出所著一编,曰《燕乐本原辨證》,谓雅郑固已辽绝,而燕乐尤为淫靡。然推其所自,实出于雅。《唐志》论雅俗之别,谓俗乐有与律吕同名而声不近雅者,其宫调乃应夹钟之律。季通谓律度量衡言盖有叙,若以尺寸求之,则是律生于度;若以累黍为之,则是律生于量,皆非也,故自为律以吹之而得其声。每疑今之乐以夹钟为黄钟,得唐史之言而信,故为图为说。而又列律本、正律、俗名三者,使人知今之俗乐虽非古而其本则不能外此也。则又叹曰:「为此俗乐者不知其何人,使后世眈玩而人心日漓,风俗日薄,不能自还于雅正,其亦不仁也矣。然名宫与调,犹曰黄钟、中吕、南吕以纪律本,意谓声虽变而名尚存,不没其本,以待后之知者,其用心又何其仁也。故欲民之归于厚,当先正乐,欲乐之正,不可不先求俗乐之原」。此书之作,非一日之积。余虽好之,亦未能遽解。老矣,恐不能自进于此。季通又长余二岁,安贫乐道,壮岁已弃科举,此志其遂申否乎?季通此行,得一观颂台之乐,归而益考诸书,欲使乐书全备,善矣。然古谓妙解者犹不如神解,如万宝常等人,亦几于神者,恐非书所能尽。季通用功已深,更加勉焉,必无歉于我,然后可传诸人。求大乐之书而观之,尚俟后日。
徵招 南宋 · 姜夔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越中山水幽远。予数上下西兴、钱清间,襟抱清旷。越人善为舟,卷篷方底,舟师行歌,徐徐曳之,如偃卧榻上,无动摇突兀势,以故得尽情骋望。予欲家焉而未得,作徵招以寄兴。徵招、角招者,政和间,大晟府尝制数十曲,音节驳矣。予尝考唐田畸声律要诀云:徵与二变之调,咸非流美,故自古少徵调曲也。徵为去母调,如黄钟之徵,以黄钟为线,不用黄钟乃谐。故随唐旧谱,不用母声,琴家无媒调、商调之类。皆徵也,亦皆具母弦而不用。其说详于予所作琴书。然黄钟以林钟为徵,住声于林钟。若不用黄钟声,便自成林钟宫矣。故大晟府徵调兼母声,一句似林钟均,所以当时有落韵之语。予尝使人吹而听之,寄君声于臣民事物之中,清者高而亢,浊者下而遗,万宝常所谓宫离而不附者是已。因再三推寻唐谱并琴弦法而得其意。黄钟徵虽不用母声,亦不可多用变徵蕤宾、变宫庆钟声。若不用黄钟而用蕤宾、应钟,即是林钟宫矣。馀十一均徵调傲此。其法可谓善矣。然无清声,只可施之琴瑟,难入燕乐。故燕乐阙徵调,不必补可也。此一曲乃予昔所制,因旧央正宫齐天乐慢前两拍是徵调,故足成之。虽兼用母声,较大晟曲为无病矣。此曲依晋史名曰黄钟下徵调、角招曰黄钟清角调
潮回却过西陵浦,扁舟仅容居士。
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
客途今倦矣。
漫赢得、一襟诗思。
记忆江南,落帆沙际,此行还是。
迤逦。
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
似怨不来游,拥愁鬟十二。
一丘聊复尔。
也孤负、幼舆高志。
水荭晚,漠漠摇烟,奈未成归计。
咏史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 明末 · 黄淳耀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陶庵全集卷十一
苇籥本伊耆,玉尺传周镐。
化与阴阳流,乐由和平造。
郑女若飞鸾,秦宫象蓬岛。
此时闻正声,觉淡不觉好。
宝常师古雅,妙达逞妍巧。
同奏杨广前,何人蒙绝倒。
论曲绝句十四首并示子荺孝廉 其十四 清 · 舒位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处:瓶水斋诗集卷十四
中年丝竹少年场,直得相逢万宝常。
他日移情何处是,海天空阔一山苍。
日本杂事诗 其一百五十五 清末 · 黄遵宪
七言绝句 押微韵
铿锵鼓舞只依稀,守乐伶官记半非。
弹到金獐涩河鸟,古音唯剩妃呼豨。
注:自“兰陵王”、“太平乐”舞乐外,传歌乐甚多,如"安世乐”、“王昭君”、“想夫怜”、“采桑”、“泛龙舟”、“玉树后庭花”、“秦王破阵乐”、“庆 云乐”、“甘州”、“倾杯乐”、“夜半乐”、“长庆子”、“万岁乐”、“春莺啭”、“北庭乐”、“河水清”、“五常乐”、“裹头乐”、“武昌乐”、“应天 乐”、“越天乐”、“孔子琴操”、“柳花苑”、“喜春莺”、“赤白桃李花”、“未央宫乐”、“海青乐”、“平蛮乐”、“拾翠乐”、“千秋乐”、“苏合 香”、“轮台”、“六朝乐”、“剑器浑脱”、“打球乐”、“还京乐”、“拔头”、“苏芳菲”,皆有之。然传其谱,不传其辞,而以乐器出之。只用五调,不用 八十四调。余友沈梅士作《学乐录》,以为"万宝常所作八十四调,只托空言,世不用之"。观此,知其语不诬也,有老乐师加藤熙曾为余奏数乐,其音节不可考, 盖世远屡变,所存仿佛而已。曲名亦多误,“白苎“误“白野”,“张胡子”误“朝小子”,“景德”误“鸡德”,“乌臼”误“乌向”,“苏幕遮”误“莫者”, 或以音讹,或以字讹,伶人世守,不知订正,不足怪也。又有“金獐涩河鸟”,不可考其讹,物徂徕疑为倭乐,恐未然,想亦唐乐之误耳。
读吴柳堂侍御遗疏感赋五首 其五 清 · 姚浚昌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玉陛金铺散晓光,钧天一醉梦难长。
谁知十部龟兹外,别有人间万宝常。
按:皖雅初集卷四
元妙观石画拓本 清 · 丁立诚
押阳韵
墨云四壁石画张,玉丫叉展东书堂。
坐论文物六朝古,晋太元迄隋开皇。
是时苻坚败淝水,安石赌墅殊清狂。
林邑范佛贡方物,金盘戴首珠腾光。
长星一杯劝汝酒,昌明谶符晋不纲。
虫沙猿鹤化异类,绕树乌鹊悲流亡。
杨花落尽李花放,东海鲤鱼云中翔。
凭阑默坐者谁子,知音或为万宝常。
以古为鉴痛争战,刻石垂戒昭文章。
昔我征车济宁驻,石室画像搜武梁。
郭巨朱鲔墓题夥,黾池李颂夸祯祥。
何若射阳谒尼圣,问礼雁贽周道旁。
金石图史左右列,襄阳一舸游金阊。
金阊玄妙古道观,为五都市百戏场。
毡椎响拓蝉翼薄,琼玖珍贶投钱郎。
廉石郁林访学舍,剑池虎阜摹山冈。
纵有题字岁月近,媚俗书画开文唐。
读金桧门总宪观剧绝句 其三 清 · 刘富槐
七言绝句
重来已度昆明劫,秦声幽咽闻鷤鴂。
流涕谁为万宝常,商弦促数宫弦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