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大唐金紫光禄大夫行侍中兼吏部尚书宏文馆学士赠太师正平忠献公裴公碑铭 唐 · 张九龄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夫道遵常习故。盖人拘于凡也。得精亡粗。是天纵于圣也。方圣上之拔太师也。岂藉誉于朝廷哉。径取才于无迹。悬收功于未眹。而终致大用。克成休烈。使祖虚名者。见西子而憎貌。工横议者。闻鲁连而杜口。乃知古谓则哲。惟帝其难。今之得人。遇圣为易。能允明主之鉴。不负真贤之实者。其在正平忠献公乎。公讳光庭。字连城。河东闻喜人也。伯翳之后。与秦同姓。始封于裴。因邑命氏。在魏晋之际。为人物之杰。与琅琊王氏相敌。时人谓之八裴八王。自兹厥后。奕代更盛。大王父定高。周大将军冯翊太守琅琊公。大父仁(此处基字避玄宗讳)隋光禄大夫。追赠持节原州都督。天之既厌隋德矣。见危致命。不亦难乎。谥之曰忠。春秋之义也。父行俭。礼部尚书兼定襄道行军大总管闻喜县公赠太尉。时或有奸王命矣。禁暴安人。不谓重乎。谥之曰宪。尊名之典也。公即太尉公次子。降神元和。含光不耀。越在初岁。巳有老成。虽远大是图。而近识莫悟。学探帝载。何事小名。业综人伦。岂矜一善。弱岁居太尉宪公丧。幼以孝闻。寻补宏文馆学士。神龙初明经擢第。授家令寺丞。转太常丞。加朝散大夫。景龙中以亲累外转。寻入为陕王友。改右卫郎将。丁晋国太夫人忧。柴毁骨立。殆至灭性。服免。起为贝州别驾。未之就也。复除右卫郎。居无何。迁率府中郎。嗟乎。有其道而无其用。不可行也。得其时而不得其志。亦不可行也。公负经纶之器。韬王霸之略。自委洎外台。栖迟下位。出入从事。十数年閒。坦然而自若者何哉。盖知才有所必伸。命有所必与。非苟而巳。开元中。圣上思光禄之休烈。嘉太尉之元勋。是必象贤。其将大受。特拜司门郎中。转兵部。仙台之文。始应列宿。鸿渐之羽。可用为仪。迁鸿胪少卿。以观其能也。是岁天子有事于岱宗。诸侯会朝于行在。执笾豆者。不限于中外。献琛赆者。亦勤于骏奔。莫不来享。无有远近。而执政者以公代晓边事。职在行人。且曰。夷狄豺狼。黩盟阻德。我今有事。戎或生心。我张吾师。有备无患。若何。公曰。不可。夫封禅者。所以告成功也。观乓者。所以威逆命也。云亭苗扈。非一时之事也。受脤执燔。非三代之礼也。天方佑我。光启旧服。憬彼獯鬻。能违天乎。无庸剿人。可以谍告。从之。秋九月。突厥果使其相执失颉利发与其介阿史德暾泥熟来朝。公之谋也。东封还。迁兵部侍郎。圻父之职。夏卿之亚。存而举者。悉以咨之。公于是考遗训。补缺典。饰蒐苗狝狩之礼。详施税稽之赋。颁九畿之政。设九伐之刑。以练国容。以精军实。边鄙不耸。帝用嘉之。既而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史大夫。王言其出。霈乎人有归也。天宪惟明。肃乎人知禁也。寻加银青光禄大夫。换黄门侍郎。俄迁侍中兼吏部尚书宏文馆学士。总百揆之枢辖。酌九流之渊奥。叶文轨之殷。度人神之和。木火象鼎。其惟实餗。山川出云。用作霖雨。时哉之会。无得称焉。先是大化之行。务以元默。遵夫易。旧章在而不议。吏道杂以多端。公于是求革故之实。契随时之义。作执秩以平之。设循资以定之。谨权衡以选之。考殿最以参之。奸回无所措其邪。噂不能介其量。多士动色。偫方改瞻。仰之者邈乎如山。窥之者间不容发。或曰。执事无乃惠欤。公曰。大命敢不敬欤。若然。方将致六符于泰阶。驱百姓于仁寿。岂直睥睨先世。纷纶近古。汨而随流。守而勿失云尔哉。二十年冬。上幸河东。祠后土。命公兼左军师。礼毕。赐爵正平男。加光禄大夫。抑人有言曰。树德莫如滋。积仁莫如重。则臧僖之庆。有后于鲁。栾武之德。未绝于人。宜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也。公尝读易。至益之屯。与升之渐。乃喟然叹曰。物恶有满而不溢。高而不危者哉。既而居不崇侈。动不踰法。虽百乘之家。万夫之长。冲如也。谓日用不知。存诸方册。何天年未永。瘼此台臣。二十有一年春三月癸卯。遘疾薨于京师平康里之私第。春秋五十八。朝廷哀伤。冕旒震悼。制户部尚书杜暹即殡吊祭。赙物五百段。粟五百石。丧事优厚官供。辍朝三日。丁未。有诏赠太师。谥曰忠献。使左庶子摄鸿胪寺卿李□监护丧事。以某月日。葬我忠献公于闻喜之旧茔。礼也。初知星者言。上相有变。良臣将殁。谓请禳之。公曰。使祸可禳而去。则福可祝而来也。论者多之。以为知命。夫天下之达道有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忠孝仁。安君忠也。荣亲孝也。周物仁也。此三者有一于身。鲜矣。而公实兼之。且媚于人者。必好其威福。贤于事者。必羞其谤政。公知其然。则以直道匪躬之故。忠莫厚矣。礼为人子。春秋以致享。义于人臣。夙夜以从命。公知其然。则以时告如在之敬。孝莫重焉。夫以衡石之任。陶钧之力。莫不责成于下吏。求备于一人。以故舞文雷同。疑狱岁搆。恬而不改。浸以成风。公知其然。则以信察御物之惠。仁莫加焉。其行已奉公。皆此类也。尝所著述。率于箴规。以为惇叙九族。本枝百代。王者之盛也。而义不可以无训。作瑶山往记维城前轨以讽之。微而彰。志而晦。圣人之举也。道不可以虚行。作续春秋。自战国迄于周隋以统之。臣子之义也。天人之际备矣。非洽闻通理。其孰能与于此乎。宜其存无幸人。殁有遗爱。嗣子稹。京兆府司录事参军。孝实克家。动必中礼。丕承后命。纡天鉴而增华。敢迹前修。琢丰碑而不朽。铭曰。
益作舜虞,针分晋土。
庆流八族,德盛三祖。
琅琊象贤,怀文佩武。
光禄忠烈,杀身报主。
尚书出将,恢我王略。
文教内敷,武功外铄。
缁衣之敝,惟公继作。
用晦而明,处丰思约。
鸿胪好谋,夏卿称职。
代天流化,佐皇立极。
纳于宪府,好是正直。
乃宅冢司,谋猷允塞。
尽瘁事国,夙夜在公。
居无阙政,殁有馀忠。
天子命我,颂德铭功。
日月有既,令闻无穷。
骠骑大将军论公神道碑铭 中唐 · 吕元膺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九
公讳惟贤。字惟贤。其先西土人也。高祖讳东赞。作相于西戎。因官立姓。遂为论氏。贞观中。威怀四夷。剪灭北虏。蕃戎款附。万里献琛。慕向华风。欲为和亲。延颈企踵。心驰阙下。太宗皇帝览其诚至。遂许之公主。时戎王遣相东赞为使来迎。不忒其仪。不愆于素。召见顾问。进退合旨。诏以琅琊公主外孙女妻之。东赞自陈以本国有妻。又以赞普未谒公主。陪臣不敢先受殊宠。太宗嘉之。又奇其对。抚以厚恩。遂有归化之心。曾祖陵。与祖躬仁同总众于东。至高宗朝。拔部落七千馀帐归国。拜特进左玉钤卫大将军。封归怀郡王。褒忠奖诚。宠锡殊厚。子孙因家。自银州至于京兆。祖躬仁。朔方副大总管云麾将军行左骁卫大将军酒泉郡开国公。赠拨川郡王。谥曰忠。自高曾至大父。皆有勋烈。著于当时。父诚节。朔方节度副大使开府仪同三司右金吾卫大将军知阶州事武威郡王。赐太子太傅。天宝季年。安禄山作逆。尘起山东。上皇省方于巴蜀。肃宗巡狩于朔陲。危乱之时。见其臣节。帅子弟及家僮。以牧马千驷。罄其财用。以奉禁旅。公少有志尚。奋身辕门。随先父统其士马。与元帅哥舒翰掎角捍寇。锋刃既接。大小数十战。摧陷坚阵。洎王师失御。以智信保全所领之军。驰于灵武。扈从肃宗。与先父洎乎昆弟。立勋成效。不可备述。至德中授寿府典军。次授左卫郎将。赐紫金鱼袋。俄转左监门率。又迁左领军卫将军。又特进右领军卫大将军西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元勋之允。受兹光宠。先时代宗皇帝为天下元帅。求武勇之士。公与兄怀义惟真同为先锋讨击使。又领部落数千人镇岐阳县。披坚执锐。一月三捷。洎除凶清乱。至上元二年。授特进行大光禄兼右领军卫大将军。充凤翔节度副使马军兵马使。宝应中。丁艰茹荼。朝廷以金革从权。由斯夺礼。广德二年授开府仪同三司殿中监。充剑南节度副使。大历中受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上柱国。进封成国。食邑三千户。旋受渭川节度都知兵马使。公以从戎岁久。虽齿发未衰。而疾疢屡作。代宗宠其勋旧。诏许还京。仍全禄赐同大将军。俾其优閒。建中末。德宗迁幸巴梁。公以所疾沉绵。不获扈跸。逆臣朱泚。迫以凶威。不变其志。虽积年之疾。累日而瘳。贞元十五年授骠骑大将军行左武威卫将军上柱国公。斯实朝廷奖旧勋矣。止足求退。俄以本官致仕。中使就问。宠秩有光。元和四年七月十日。寝疾终于静恭里之私第。以某年十月一日。葬于万年县洪固乡之古原。故夫人太原王氏祔焉。诏给卤簿鼓吹。所以褒宠也。嗣子辅鼎。同州白水县丞。次曰倜。常州江阴县尉。次曰俶。右领军卫骑曹参军。泣血茹荼。存无改之义。公之季弟惟明。为时英髦。文武备用。建中兴元之际。仗义讨逆。摧殄凶徒。勋彰险艰。谋著忠益。贞元初以太常伯执金吾授钺渭北。八座互相崇奖忠功。元膺获佐戎幕。备阅忠义。由是尽知公之世业勋德矣。铭曰。
大忠之允,本自西土。
奕世崇勋,既明且武。
在太宗时,有道攸睹。
洎夫拨川,绪业光辉。
天宝季年,尘起幽燕。
自兴其家,殄寇功全。
乃拜公侯,宠荣无替。
用表丰碑,昭于东裔。
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传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后周琅琊公司马裔元孙名承祯字子微。河内人也。少事体元先生。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体元特相赏异。谓曰。我自简寂传授正法。至汝六叶矣。先生是后因浪游。远诣于天台山。武太后闻其名。召至都。降手诏赞美。及将还。敕李峤饯于洛桥之东。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兄子承袆就山迎至京。入宫中。问以阴阳数术。先生对曰。经云。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且目所见者。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帝曰。治身无为。则清高矣。治国无为如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君曰。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是知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帝叹曰。广成之言。何以加此。因固辞还山。乃赐宝琴一张。及霞文帔。中朝词人赠诗者百馀首。开元九年。明皇又遣使迎至京。帝亲授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入都。先生又请归山。帝赋诗。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宇以居之。先生因上言。今五岳之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请别立斋祠。帝从其言。因置真君祠。其形像制度。皆请先生推桉道经。创为之焉。先生颇善篆隶。写三体道德经。刊正文字。著五千三百八言为真本。又撰修真秘旨。窥之者得其门矣。敕于先生所居置阳台观。帝自书额。并相续赐赉甚厚。至二十三年告化。时八十九。制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贞一先生。又御制碑文。先生门徒甚众。唯李含光焦静真得其道焉。静真虽禀女质。灵识自然。因精思间。有人导至方丈山。遇二仙女谓曰。子欲为真官。可谒东华青童道君。受三皇法。请名氏。则贞一也。乃归而诣先生。亦欣然授之。
辅国大将军行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义阳郡王食实封二百户赠越州都督刑部尚书苻公神道碑铭 唐 · 李宗闵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四
公讳璘。字元亮。其先琅邪人。曾祖讳□妫州刺史。大父讳晖。游击将军㯋王府左□事典军。赠青州刺史。烈考讳令奇。昭义军节度副使试太常卿开府仪同三司琅邪郡公。赠□部尚书左仆射。公实仆射长子。初公与先公俱为蓟裨将。会蓟乱。同奔于潞。潞帅薛嵩署为军副。嵩卒。其地分。移隶于魏。魏帅田承嗣知公父子有材略。各以左右职处之。承嗣死。子悦代为帅。悦与李纳辈邻封通谋不轨。引兵寇□东攻磁刑。天子命并帅马燧潞帅李抱真督诸军合讨之。战于洹水。悦军大败。王师进逼魏城。时公与先公在重围中。悦贼虐日甚。众心离析。先公密语公□□□□十九年阅事多矣。不能远引古。自安史以还。乱臣贼子甚众。于今有噍类遗种者乎。今悦叛乱有状。覆灭无日。吾岂能以黄耇之岁。陷赤族之诛乎。汝部下□□□骑劲卒。若舍吾为质。率属归降。不唯□□吾心。亦足断贼臂。全家徇国。吾死无恨。可不务乎。公泣曰。悦忍人也。某苟脱去。将不利于大人。奈方寸何。先公曰。不然。□师四合。吾与汝犹几上肉。待俎醢耳。且汝不去。能全吾乎。是父子俱死于逆地。汝从吾。吾死不朽。汝不从吾。吾亦死。吾目不瞑。死一也。而逆顺祸福。相去万里。□何疑焉。公俯伏不能对。时燧知公才略勇敢。使间以祸福谕公。与先公之言略同。繇是公计遂决。乃使家竖潜通其诚。燧因遗公犀带。以示要约。公于是率所部锐师降燧。由是寇始弱。而王师益壮。燧既纳公。署为军副以闻。诏授特进试太子詹事兼御史中丞。封义阳郡王。实封百户。既而悦引责先公。先公让曰。公逆亲背主。亡在旦夕。某教子效顺。杀身成仁。偕之死。某愈于公远矣。又何责焉。悦大怒跃起。先公从容不挠。视死如归获所之。祸遂延于家属。俄公仰天搏膺。□号□绝泣血忍死。竟终先公之志焉。燧□就抚勉。复列上其事。德宗皇帝嘉而悼之。诏公起复。加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赐晋阳第一所。祁县田五十顷。追赠先公户部尚书。贞元元年。李怀光寇蒲坂。诏燧以河东之师讨之。公为燧腹心之将。将五千先济河。与西师合势居要。同收长春宫。降徐庭光。怀光平。加赏封□户。二年。西蕃寇边。攻逼盐夏。公□偏师击虏。解围而还。三年。从燧入觐。擢拜辅国大将军。行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复赐靖恭里第一所。蓝田田十□顷。贞元初。德宗之幸梁还也。惩神策军兵□将轻。缓急非有益。乃蒐卒谋帅。以公充选。时谓得人。禁暴戒严。上心倚赖。□年丁邓国太夫人忧。起复本职。初先公之罹魏祸也。太夫人潜匿以免。及悦死。诏迎于魏。加号邓国夫人。赐宴于别殿。以示宠异。上又思先公之忠烈。再赠尚书左仆射。公之弟琳授检校太子宾客琅琊郡公。瑶授忻州别驾琅琊县男。皆号开府。分领禁职。赏与公同忠劳也。公居环卫凡十二年。上知其忠勤谨重。方将大用。不幸寝疾。以贞元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终于靖恭里赐第。享年六十有五。赠越州都督。其年黄钟月庚申日。葬于京兆富平之薄台。从先仆射之兆也。夫人长乐冯氏。封长乐郡夫人。先公而殁。至是祔焉。有子四人。曰济曰□曰□曰泽。澈前为邠宁节度使。后为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北都留守检校兵部尚书御史大夫琅琊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袭实封一百户。今上元年。再赠公刑部尚书。赠夫人长乐郡太夫人。从子贵也。按国典。官至三品。墓得立碑。又按□葬今。诸追赠官品得同正。经曰。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礼云。铭者。论撰其祖先德善功烈。庆赏名声。明著后代。所以崇孝也。顺也。今苻氏作率旧章。碑于墓。不亦宜乎。今琅琊侯论撰先德。铭于碑。其可阙乎。矧仆射之忠若彼。尚书之顺如此。举而书之。可以劝天下之为人臣人父者。琅琊公之显扬又如此。附而赞之。可以劝天下之为人子人孙者。将欲笃前烈。垂后嗣。俾永永有光。重为铭云。
国步将泰。
必有忠杰。
家声将作。
必有孝节。
烈烈苻氏。
世生才哲。
惟公先公。
越在叛戎。
相时度势。
祸将及宗。
斡逆杖顺。
天诱其衷。
捐躯以义。
教子以忠。
遂秉大节。
密授于公。
惟公桓桓。
千夫之雄。
违情禀令。
号泣旻穹。
天启其初。
神赞其终。
克继先志。
卒成后功。
天子嘉之。
宠命有融。
乃膺任用。
乃著勋庸。
出领王师。
扫荡关东。
入统环卫。
肃清禁中。
再加真食。
大启土封。
弄印珥貂。
焜耀厥躬。
噫。
宠非不隆。
秩非不崇。
不将不帅。
人望□充。
善□庆流。
生琅琊侯。
念祖显父。
厥德聿修。
授龯邠郊。
移旆并州。
西疆北门。
克壮其猷。
文承诗礼。
武袭弓裘。
三叶济美。
时无与俦。
蒸蒸琅琊。
扬名报恩。
告第三命。
贲灵九原。
泽覃窀穸。
铭焕玙璠。
既肥其家。
又大其门。
贻燕之谋。
垂裕后昆。
褒崇之渥。
自叶流根。
祎乎哉。
神岳有基。
灵河有源。
古人云。
非此父不生此子。
非此祖不生此孙。
诚哉是言。
诚哉是言。
越中言事二首(咸通八年琅琊公到任后作) 其一 唐 · 方干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异术闲和合圣明,湖光浩气共澄清。
郭中云吐啼猿寺,山上花藏调角城。
香起荷湾停棹饮,丝垂柳陌约鞭行。
游人今日又明日,不觉镜中新发生。
越中言事二首(咸通八年琅琊公到任后作) 其二 唐 · 方干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引用典故:买臣
云霞水木共苍苍,元化分功秀一方。
百里湖波轻撼月,五更军角慢吹霜。
沙边贾客喧鱼市,岛上潜夫醉笋庄。
终岁逍遥仁术内,无名甘老买臣乡。
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铭 唐末 · 司空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尝览淑德之传多矣。其有存所以保千钟之养。殁所以固九族之安。始著宜家。终由训子。遂致忠资报国。叶宗社以贻休。忧不贻亲。指山河而献寿。永惟作范。必在择邻。今见之于太傅相公王公矣。夫人姓石氏。其先乐陵人也。积德浚源。疏封命氏。勋华相焕。名教所宗。碏著义方。腾褒鲁史。庆称醇谨。作表汉廷。武则西晋元功。文则东都胜会。门资天爵。代有人豪。曾祖士端。信洽州邦。声高河朔。虽抱不侯之愤。巳呈展骥之姿。紫盖干霄。青萍溢匣。早膺曳裾之选。实惟拯物之仁。父献直。岑鼎传铭。雕戈锡祚。拔聊城而骋辨。倒赵帜以标奇。上略攻心。敌自穷于术内。雄藩踠足。位实冠于军中。娶某氏。夫人生禀闲华。动循礼法。父兄加敬。闺阃肃然。字必待于胜笄。聘已徵于鸣凤。来归于我盐州常侍公。累更剧郡。兼总贞师。临危无暇于忧家。抗志唯闻于辞第。夫人恭勤。自始辅佐。必伸柔以济刚。俭能周给。表齐眉之敬。我在得忠。成克已之名。公非无助。及哀当昼哭。室乃磬悬。万里爰归。诸孤未立。共誓食贫之旨。惟怀均养之慈。有令子五人。长曰重章。皇威州刺史。志殄国仇。威清塞表。仲子重简。皇华州节度使。赠司空。化高列岳。功显本朝。季子重盈。今任河中节度使。岳立一方。波澄万里。潜施和煦。则阖境皆苏。洞感神明。而乱根自剪。振家声以光前烈。奖京室以定中兴。益著恩威。方膺倚注。次子重荣。皇河中节度使。赠太师。允集大勋。以光前烈。次子重益。居常唯谨。履险不疑。并禀教母师。严申子道。克济高门之庆。亦符外族之祯。及巨寇长驱。横流孰拯。太傅相公首临分陕。太师旋镇河中。司空亦作牧华州。共勤王事。皆遵勉励。大济艰难。由是中使褒崇。册封祁国太夫人。特彰礼秩之优。累降珍华之锡。而陕华与蒲。各持龙节。递陟鸰原。每属岁时。竞先迎养。宗姻列侍。士庶耸观。三镇旌旗。出导潘园之乐。一门鼎铉。入调殷饪之滋。福履既丰。善基弥固。而诸孙显达者。威州仆射之子某司空院某。宏材入用。逸气超群。太傅相公长子故晋州刺史瓘。洞究韬铃。兼明吏理。次子今任陕州节度使珙。庭挺为端表。隐若长城。又次子检校仆射瑶。礼备趋庭。谦光待士。太师院三子。皆葆和自晦。乐善相成。共宏袭搆之规。不忘折笄之试。蕃衍盈盛。古今罕俦。岂同曹氏纪行。惟观宰邑。颖州列会。徒仰聚星。慈仁之报宜哉。温凊之荣极矣。光启丙午岁八月二日。薨于兴教里第。年八十有二。期颐克享。饮膳稍违。方当弃养之辰。犹切防危之虑。风云变色。里巷缠悲。诏自行朝进封燕国太夫人。初太傅相公远奔丧次。俄逼众情。金革从权。苴麻终制。运频迁于星籥。用方叶于蓍龟。孝思罔极。号奉先违。以龙纪元年十月。迁祔于河东县某里琅琊公之茔。礼也。同盟致享。备物充庭。蒋钦之帷帐重新。傅氏之威仪特盛。眠牛胜地。兆克继于公侯。吊鹤殊祥。事更传于简册。所以光昭懿范。表识元扃。猥属短才。不容牢让。仰闺仪之作则。盍揭贞标。愧墨客之摛词。徒列幽碣。铭曰。
飞星降彩。德水流璜。发于二姓。兆彼百祥。贵游标誉。贤媛流芳。同蠲严祀。备养高堂。敌倾秦晋。好睦潘杨。充闾必显。昭社宜昌。四德具修。六宗皆庆。纂组虽工。纷华靡竟。孀室栖贫。真空喻性。辛谢徽柔。班惭韬映。勖以输忠。资其积庆。御府移珍。天锡人命。五家邑里。五子封疆。通衢赐第。异姓称王。三牲上膳。万石奉觞。庭罗鼎绶。室累银璜。追轩咽轨。驻日回光。儿童意气。旌旆飞扬。荣冠一时。报臻五福。达惟体顺。归宁改卜。拱树高低。连冈起伏。孝子终礼。行人望哭。哀乐周环。短修同躅。永閟珈佩。空彰明淑虽谷变而陵迁兮。信惟兰而与菊。
圣母庙记 南唐 · 贾彬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一
有唐中兴。文轨未一。天子宵旰。惠于烝人。畴兹贤才以理郡。诏琅琊王公出宰畿甸。训谕之日。具于纶言。是故图书但载至止之日。夫溧水者。古之中山也。刊之在石。隶于宣城。瘠而名美。洎我皇出潜驻跸。编王畿。土厚而俗富。水陆兼济。乡党乐康。比屋可封。非贤不处。琅琊公自达理隐。颐教化之源。上布皇风。下调民事。闾里相贺。諠哗若争。公每鄙众心尚崇淫祀。罔根本末。俱食甘腥。巫觋以之须求。远近以之敬信。不有取舍。那分否臧。爰采地图。稽求故事。乃得县东南胜槩。独立不倚。高而不危。显著灵踪。藏诸旧史。有若圣母。享于是山。公乃曰。古之诸侯。今之令长。诸侯得祀境内。以祈有年。有若世运光启。昭应协从。其名中山。其神后土。将设庙貌。胡为不然。不率民财。只凭众力。绀殿连碧。虹桥跨清。归百姓之真心。配神作主。俾中山之灵迹。与国咸休。其馀嚣浮所完。土木之设。并从毁拆。无或兴妖。有以见公之去邪蔑疑。为政以德。恺悌君子。其在兹乎。惟神正直聪明。不可不报之以介福。虫霜水旱。不可不助之以阴功。无或俨然。以伤舆论。彬偶熟前事。敢书直言。用纪岁时。以示今昔。升元六年太岁壬寅仲冬十有九日记。
遂州广利禅寺善济塔记(崇宁二年) 北宋 · 冯世雄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一、金石苑、《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二八
诸佛世尊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示悟入,直指心源,即心是道,心了则道,光明即道。是心悟道,则心遍现,周流无间,然后道心成,立一毛端,具大千界。此克幽禅师善济之塔,非滞名著相之所能了也。幽本唐大历时人,得法于益州无相禅师。东川节度使杜公仰其道业,恳请演法于此。贞元初入寂,建塔寺庭之西。遭会昌毁灭,塔圮成池,白莲化生,人骇其异。山谷之间,光相还绕,红云亘天,地布银色,观音圣像,髣髴在中。相国琅琊公掘寻灵迹,得钩锁骨如紫金聚。时皆云观音大士之化身,复为建塔,立殿其侧。时县僚属僧道士女,无贵贱老少,倾心崇敬,水旱祈祷,随感而应,灵异变现,世实希有。前后在政,沐浴慈惠,未闻奏请,旌表神贶。崇宁改元,州牧尹公申禀漕台,转运判官谢公亲睹殊相,大现山谷,又知灵应之迹极甚奇妙,特为奏请,闻之于朝。事下太常,敕赐今额。越明年孟春上休前一日,本寺传法沙门逢原普会僧俗,置斋落成,阖郡赡企,如积山岳。于时梓州转运判官许公嗟叹圣境法会殊胜,捐资供烛,置诸塔前,共成其美。三人者,非授记曩劫,安能啐啄同时,崇建大缘?昔者阿育王多建宝塔,高广无量,或居天上,或散人间,或藏巨海,其数八万四千,凡一十有三级。自馀或七或九,或高或下,聚沙累石,等级不一,巍巍堂堂,功德难尽。唯祖师塔实无限量。虽然,塔为其相,善济乃名,以名求相,相未即真,以塔立名,名固非实。如是则相无自立,名乃本空,名既属空,相从何立?着相者无绳自缚,滞名者说食与人。上下谛观,俱非了义。众生历劫迷谬,不能了达,息闻作是,言便去名,彻名去相,舍妄求真。不知名相一如,真妄同体,彻之与去,是犹适越而北辕,非为行之不至,抑又愈远而不可近焉。于戏!大道无形,莫窥涯涘,真精独立,迥脱纤尘。宇宙为之高卑,日月为之流转,四时为之代谢,万象为之隐显。名相不坏,遍体混全,一法不含,万象泯默,岂非无上至真至妙之本欤?后之人睹是相也,见精匪他,闻是名也,圆通无碍,然后知克幽禅师本不寂灭,观音大士非□□前,妙智力中,最多方便。谨叙其所以而志诸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