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曾阜”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元皇后(并上表) 其二 西晋 · 左九嫔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泰始十年秋七月丙寅晋元皇后杨氏崩,呜呼哀哉!
昔有莘适殷,姜姒归周,宣德中闱,徽音永流。
樊卫二姬,匡齐翼楚;
马邓两妃,亦毗汉主。
峨峨元后,光嫔晋宇。
伉俪圣皇,比踪往古。
遭命不永,背阳即阴。
六宫号咷,四海恸心。
嗟余鄙妾,衔恩特深。
追慕三良,甘心自沈,何用存思?
不忘德音。
何用纪述?
托辞翰林
乃作诔曰:
赫赫元后,出自有杨。
奕世朱轮,耀彼华阳
惟岳降神,显兹祯祥。
笃生英媛,休有烈光
含灵握文,异于庶姜。
和畅春日,操厉秋霜。
疾彼攸遂,敦此义方。
率由四教,匪怠(《艺文类聚》作「容德」。)匪荒。
行周六亲,徽音显扬。
显扬伊何?
京室是臧。
乃娉乃纳,聿嫔圣皇。
正位闺阈,惟德是将。
鸣佩有节,发言有章。
仰观列图,俯览篇籍。
顾问女史,咨询竹帛。
思媚皇姑,虔恭朝夕。
允釐中馈,执事有恪。
于礼斯劳,于敬斯勤。
虽曰齐圣,迈德日新。
日新伊何,克广弘仁。
终温且惠,帝妹是亲。
经纬六宫,罔不弥纶。
群妾惟仰,譬彼北辰。
亦既青阳,鸣鸠告时。
躬执桑曲,率导媵姬。
脩成蚕蔟,分茧理丝。
女工是察,祭服是治。
祗奉宗庙,永言孝思。
于彼六行,靡不蹈之。
皇英佐舜,涂山翼禹。
惟卫惟樊,二霸是辅。
明明我后,异世同矩。
亦能有乱,谋及天府
内敷阴教,外毗阳化。
绸缪庶正,密勿夙夜
恩从风翔,泽随雨播。
中外禔福,遐迩咏歌。
天祚贞吉,克昌克繁。
则百斯庆,育圣育贤。
教逾妊姒,训迈姜嫄
堂堂太子,惟国之元
济济南阳,为屏为藩。
本支庵艾,四海荫焉。
微斯皇妣,孰兹克臻。
曰乾盖聪,曰圣允诚
积善之堂,五福所并。
宜享高年,匪陨匪倾。
如彭之齿,如聃之龄。
云胡不造,于兹祸殃。
寝疾弥留,寤寐不康。
巫咸骋术,和鹊奏方。
祈祷无应,尝药无良。
形神将离,载昏载荒。
奄忽崩殂,湮精灭光。
哀哀太子南阳繁昌
攀援不寐,擗踊摧伤。
呜呼哀哉!
阖宫号咷,宇内震惊。
奔者填衢,赴者塞庭。
哀恸雷骇,流泪雨零。
歔欷不已,若丧所生。
惟帝与后,契阔在昔。
比翼白屋,双飞紫阁。
悼后伤后,早即窀穸。
言斯既及,涕泗陨落。
追维我后,实聪实哲。
通于性命,达于俭节。
送终之礼,比素上世。
襚无珍宝,含无明月。
潜辉梓宫,永背昭晰。
臣妾哀号,同此断绝。
庭宇遏密,幽室增阴。
空设帷帐,虚置衣衾。
人亦有言,神道难寻。
悠悠精爽,岂浮岂沈。
丰奠日陈,冀魂之临。
孰云元后,不闻其音。
乃议景行,景行已溢。
乃考龟筮,龟筮袭吉。
爰定宅兆,克成玄室。
魂之往矣,于以令日
仲秋之晨,启明始出。
星陈夙驾,灵舆结驷。
其舆伊何?
金根玉箱
其驷伊何?
二骆双黄。
习习容车,朱服丹章。
隐隐轜轩,弁绖繐裳。
华毂曜野,素盖被原。
方相仡仡,旌旐翻翻。
挽童引歌,白骥鸣辕。
观者夹涂,士女涕涟。
千乘万骑,迄彼峻山。
峻山峨峨,曾阜重阿。
高显敞,据洛背河。
左瞻皇姑,右睇帝家。
惟存揆亡,明神所嘉。
诸姑姊妹,娣姒媵御。
追送尘轨,号咷衢路
王侯卿士,云会星布。
群官庶僚,缟盖无数。
咨嗟通夜,东方云曙。
百祇奉迎,我后安厝。
中外俱临,同哀并慕。
涕如连云,泪如湛露。
扃闿既阖,窈窈冥冥。
有夜无昼,曷用其明。
不封不树,山坂同形。
昔后之崩,大火西流。
寒往暑过,今亦孟秋
自我衔恤,倏忽一周。
衣服将变,痛心若抽。
逼彼礼制,惟以增忧。
去此素衣,结恋灵丘
有始有终,天地之经。
自非三光(《艺文类聚》作「昧」。),谁能不零。
存播令德,没图丹青。
先哲之志,以此为荣。
温温元后,实宣慈焉。
抚育群生,恩惠滋焉。
遗爱不已,永见思焉。
悬名日月,垂万春焉。
呜呼庶妾,感四时焉。
言思言慕,涕涟洏焉(《晋书·左贵嫔传》,《艺文类聚》十五。)
修心赋 陈朝 · 江总
 出处:全隋文卷十
大清四年秋七月,避地于会稽龙华寺。此伽蓝者,余六世祖宋尚书右仆射州陵元嘉二十四年之所构也。侯之王父晋护军将军彪,昔莅此邦,卜居山阴都阳里,贻厥子孙,有终焉之志。寺域则宅之旧基,左江右湖,面山背壑,东西陵跨,南北纡萦,聊与苦节名僧,同销日月,晓修经戒,夕览图书,寝处风云,凭栖水月。不意华戎莫办,朝市倾沦,以此伤情,情可知矣。啜泣濡翰,岂摅郁结,庶后生君子,悯余此概焉。
嘉南斗之分次,肇东越之灵秘,表《桧风》于韩什,著镇山于周纪,蕴大禹之金书,镌暴秦之石字,太史来而探穴,钟离去而开笥,信竹箭之为珍,何珷趺之罕值。
奉盛德之鸿祀,寓安禅之古寺,实豫章之旧圃,成黄金之胜地。
遂寂默之幽心,若镜心而远寻,面曾阜之超忽,迩平湖之回深。
山条偃蹇,水叶侵淫,挂猿朝落,饥鼯夜吟。
果丛药苑,桃蹊橘林,梢云拂日,结暗生阴。
保自然之雅趣,鄙人间之荒杂,望岛屿之邅回,面江源之重沓,泛流月之夜迥,曳光烟之晓匝,风引蜩而嘶噪,雨鸣林而修飒,乌稍狎而知来,云无情而自合。
迩乃野开灵塔,地筑禅居,喜园迢遰,乐树扶疏。
经行籍草,宴坐临渠,持戒振锡,庇影甘蔬,坚固之林可喻,寂灭之场暂如,异曲终而悲起,非木落而悲始,岂降志而辱身,不露才而扬己。
钟风雨之掩蔼,倦鸡鸣之聒耳,幸避地而高栖,凭调御之遗旨。
折四辩之微言,悟三乘之妙理,遣十缠之系缚,祛五惑之尘滓,久遗荣于势利,庶忘累于妻子,感意气于畴日,寄知音于来祀,何远客之可悲,私自怜其何已(《陈书·江总传》,《文苑英华》九十七)
国清寺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观夫密教将开。必有其地。灵岳将应。必降其人。是以兆发真僧。功成宏愿。以一如正受之力。致三朝大事之因。故得帝王宅心。王公摄念。国祥备至。家宝荐臻。玉宇悬空。金谷飞月。婆若之海尘不能淄。安明之山风不能振。莫与京者。其在兹乎。国清寺者。隋开皇十八年智者大师之所建也。大师强植之根。已于千万佛所。本性之照。岂于一百年间。是以相眉雪光。慈目水净。入不住地。得无上缘。五部律仪。具分金界。三昧定力。更立宝山。始入天台。居于佛陇。则知冥符事现。元感名徵。搆室者不立于空。托迹者必兴于物。是寺本题天台。先是大师尝梦定光禅师教曰。寺若成。国必清。大业元年僧智璪启其禅以为号。炀帝从而改焉至义宁之初。寺宇方就。事属皇运。言符圣僧。粤若右赤城。左沧海。艮背曾阜。襟开平原。宝势雄侈于古今。奇表严净于江汉。建置崇丽。虑矩恢殊。广殿磴于重严。周廊庑于绝巘。峰台纳景于下视。雁塔排云于中休。八部来思。不孤其德。三身在此。有睟其容。亦犹妙胜之乡。乾竺之里。若即见佛。岂与登仙。曷云菩提树间。必能七日成道。忉利天上。可以三月安居而巳哉。借天仙往还。神秀表里。静漠漠而山远。密微微而谷深。自然罗浮迁移。既因风雨。育王制造。载役鬼神。落落然列星陈于九天。昭昭然飞霞夹于二曜。松间豁达。祥云飞和雅之音。桥路逶迤。德水照澄清之色。伫立者神夺。散心者目明。所以信士永言。至人驰想。不远万里。有以一临。离垢道场。遇之即是。去结法意。愿之便成。净水宝珠。见者无染。高山甘露。受者有知。起念事功。顿超十劫之地。坐入位證。遥比千眼之天。别有放生溪源。通流朝信。鳞介千族。压海而随波。网罟万艘。因利而兴簺。昆崙之水。天地罕经通之极。恒沙之命。溪壑无醉饱之期。大师悯其杀因。示其宿世。父母妻子。俱是轮回。山石地方。尽归报复。百味欢喜之药。愿乐法王。五指慈悲之根。降伏师子。由是渔父易节。鲜食向风。释纶解徽。停筤去笱。畅拨刺以掉尾。恣噞喁而鼓腮。乘佛之威。入佛之境。不恐不惧。且安且怀。矧过去之罔穷。固未来之靡尽。福德轻重。等须弥之斤两。济度广大。同法界之范围。所以钦若九重。煜耀万国。赞者五主。襟绝者数朝。仪凤二年三月十日制曰。台州国清寺。迥超尘俗。年代或异。妙相真容。累呈感应之迹。或净居仙宇。函有徵祥之效。大启良缘。实寄兹所。宜今寺内各造七级浮图一所。度僧七七人。自今有阙。随即补。故其智印接武。草系传薪。千叶莲华。了无异色。五䌽缯盖。休有圆光。莫不清凉之泉。沃兹劫烧。定慧之力。刜彼魔幢。罗汉之身。时可去矣。如来之室。岁岂留乎。昔有顗禅师者。即大师之复次也。戒珠圆明。德芽俊茂。以精进大力。运自在他心。每指堂东因如厕。奄忽泉涌。须臾石开。虽炎赫旷时。而清冷弥载。又堵波岁久。根据势危。首亚西南。趾留东北。一遇瀑雨。稍浸广庭。护法阴骘而扶持。信力潜运而平正。宜其女子不宿。荤血不臻。镇之以法似。守之以山神。永怀水月。高谢风尘。此又奇也。于时明牧敬公名咸。忠贤相门。德礼邦镇。宣慈被物。遗直在人。邑宰李公名安之。不忮不求。有为有守。惠爱恤下。贞固干时。大德行续上座神轨寺主道翘都维那那法师法忍等。三归法空。一处心净。景式诸子。大济偫生。皆赏叹幽奇。明徵相事。虽裴回纵目。而髣髴画屏。岂曲尽于笔端。固悬天深造。以为孙公之赋。未究三仙。郭璞之经。罕知十地。是存刻石。以广披文。其词曰。
兆出名山。功加贤位。
倏甫和令。兹焉感致。
佛陇通明。国清发瑞。
徵名立榜。应运题寺。
法寺神丽。像殿崇严。
九成台阁。百丈松杉。
瞰瀛列座。倚巘飞檐。
风庭肃爽。雾谷沈潜。
想像梵宫。超遥仙宇。
目有书传。耳无浪语
不知从来。相去几许。
施物及僧。唯吾与汝。
外物莫际。密教自传。
心净色净。有边无边。
持剑岂失。喻筏能捐。
若遇诸佛。巳超四禅。
闻者斯来。见者斯悦。
果果法似。因因地岊。
心境始开。知印皆发。
求仁得仁。即说非说。
沙弥救蚁。菩萨放生。
溪流昼夜。潮水虚盈。
鳞介万族。湿化千名。
福河不绝。佛土常宁
郡邑才良。纪纲禅律。
恭惟令始。雅尚休毕。
保绥地灵。光照佛日。
将播美于永代。愧当仁于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