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唐陈州龙兴寺碑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龙兴寺
观夫广大无相者。虚空也。四轮倚之而住。精微无体者。佛性也。万法因之以生。圣人有以见三界成坏。皆有为壳。故剖之以戒觜。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刃。烁宝光之慧炬。沛善利之慈舟。返迷路率于中道。徛横流登于彼岸。以言乎真实之要。总摄一乘。以言乎天地之閒。曲成万物。大矣哉。道心包举。等太虚而无际。法教流通。弥旷劫而常在。则有乘如来方便。出应化门。用大士因缘。处帝王位。俾庶类咸若。谓之光宅天下。令众生修善。名为庄严佛国。龙兴寺者。皇帝即位之岁。溥天之所置也。唐祚中微。周德更盛。历载十六。奸臣擅命。伯明氏有盗国之心。一阐提有害圣之迹。皇上操北斗。起东朝。排阊阖。运扶摇。张目而叱之。殷乎若震雷发地。歘虩翕响。以克彼二凶。赫然若太阳升天。晞熙仰象。以复我万邦。返元后传国之玺。受光武登坛之玉。尊祖继宗。郊天祀地之礼既洎。修旧布新。改物班瑞之典又备。乃考出世之法。鼓大雄之事。入无功用之品。住不思议之力。一光所烛。庶兆为之清凉。一音所宣。大千为之震动。云蒸风靡。不崇朝而坏衣涌塔遍天下矣。陈州者。上古太嗥之虚。近代淮阳之地。置守则列为郡。封王则建为国。本其风俗。豪侈靡丽旧矣。翿东门之下。接袂成帷。觞宛邱之上。袨服成市。信豫州之郊一都会也。剌史南阳韩府君名琦。其为邦也。胜残去杀。圣主之得贤臣。别驾彭城郡王名隆业。其从政也。能肃而恭。高阳之有才子。长史南阳张齐贤。儒林之选也。司马河南云盈。公族之良也。士曹从事八人。录事参军于璆为称首。六属官人二十五人。宛邱县令崔修已为称首。或以艺荣。或以门进。高车一辙。美利同人。礼举刑清。于是乎在。因邦甸积稔之蓄。偶日月再旦之初。钦若王言。建立灵寺。上略其趾。下务其终。百工不劝而亟。庶役不徵而会。经始如云。成之不日。夫其带四郭五衢之陌。踞重墉阛阓之端。福地砥平。长垣云矗。高门有闶。大厦斯飞。连廊曲阁。交轩对霤。木磨而不雕。土涂而不饰。壮无僭侈。以约费为功。俭无偪陋。以静居为宝。法王宫殿。近宝花之城。菩萨伽蓝。住金灯之地。亦犹是也。上座处元寺主真度维那守慎等。戒珠如月。独洁麒麟之行。法宝如山。普闻狮子之吼。克谐善众。厎定神居。甘露饱而满盈。天香醉而围绕。于时陈项之老。褒衣而博带。皤皤然相造而诹曰。久矣吾党之惑也。倥侗颛蒙。情嗜横放。恚爱我业。聪明不开。日有忘其生生。月无觉其灭灭。一息之漏。可胜言哉。而今举足至于道场。申臂及于净土。昼则目禅诵之事。夜则耳钟梵之音。何悟是生。晚臻斯乐。岂不思天子之至仁乎。恻下人之昏垫。遹上圣之昭轨。假有相之途。诣无生之理。洒冥泽于巳灭。蒂元根于未始。百灵之所归依。万宇之所欣喜。非独陈而巳矣。盖神辟天。圣开地。代之祖也。纂帝宝。基皇统。孝之主也。殄僪狂。破魔孽。威无外也。广正典。绍度门。德无大也。通幽洞明。兼粗该精。滂洋而行。混濩厥成。一收功而四善举。一推心而群愿立。咨如是。则龙兴之化。曷有量矣。夫业可大。而芜没焉不贻于后。事可尊。而苞蕴焉不述于代。臣子之罪也。敢请图之。然言语之不到者心识。心识之不到者真如。二乘闻之而不见。十地见之而未了。而我云何。能知能说。窃比六时之鸟。七宝之树。是出乎和雅音声。是赞乎微妙功德。记其在处。长者之金园。铭其事因。育王之石柱。其词曰。
圣皇在上。于昭于天。唐虽旧邦。其命维新。龙兴返政。灭二暴臣。少康非儗。于舜为邻。皇王蒸哉(其一)。
于廓元教。生人户牖。神化洒心。小大稽首。掌擎万域。潜移仁寿。三代之前。盖未曾有。最上乘哉(其二)。
泱泱陈服。韩侯道之。奕奕宝坊。邦人造之。天龙护持。贤圣熙熙。受福维祺。帝心则怡。至理兴哉(其三)。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 盛唐 · 王维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
无着天亲弟与兄,嵩丘兰若一峰晴。
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
迸水定侵香案湿,雨花应共石床平。
深洞长松何所有,俨然天竺古先生。
杭州馀姚县龙泉寺故大律师碑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九
大朴既雕。淳源不复。生人溺于迷妄。自拔无由。我梵惟哀之力。现灵东方。雷起群蛰。间生龙象。调御人天。巍巍乎大明烛幽。而品物知向矣。噫。稠林枝干。荣枯不息。火宅烟焰。起灭相寻。于众生速坏之身。有诸佛常存之性。垢衣缠宝而不见。浊水求珠而未得。法无高下。根有浅深。由是启禅那證入之门。立毗尼摄护之藏。土因水而成器。火得薪而待燃。惟此二宗。更相为用。律行严用。奉则净无瑕缺。戒定光深。照则测见本源。次修定门。而自调伏。云何为大定。地虽倾而不动。云何为修我。心虽寂而无住。然后登般若之岸。上楞伽之峰。以此身为法身。了无得为真得。或有默修元契于文义。受教顿悟于宗师。不由门阶。径造堂室。微尘学者。时得一人。复有大悲空隘而不穷。宏誓海涸而不尽。俯从像法。以导世间。则我大律师其人也。师讳道一。字法籥。馀杭严氏。生族姓之家。是为因地。作如来之子。宁有本缘。故祖考不书。尊上乘也。体峻山岳。神閒江海。机对敏洽。应受融明。自襁褓至于成童。颜色无违。视听皆正。年甫八岁。辞亲就师。鸿鹄入冥。自然方外。莲花出水。不染泥间。十七预剃度。隶龙泉寺。受具于光州岸律师。行相珠圆。涤流镜澈。始就山阴听岸讲涅槃经。师既归而为众敷阐。同时听者。奉以为师。恭惟此经。佛最后说。教旨深圆。故草元著义。法华经大事因缘。授声闻记。口诵心奉。誓尽当来。金刚经灭度无边。悉离诸相。诵起信论。涤除邪妄。开导心宗。常所受持。皆为义释。于华严入普贤性海。于维摩得不二法门。凡历见闻。莫非心證。从文悟理也。白日顿明于世界。飞鸟自在于空中。从理乘如也。尝谓天台观门。往誓深教。吾所归也。夫垢因戒净。惠定以生。未有爱尚存而坐登三昧。每叹曰。持心系于刹那。求道本于清净。使学徒解怠。由轨范不明。教之兴衰。在我而已矣。乃获一席。信心必随。尝讲大乘。方摄齐登座。侍者布席。微爽律文。即命撤席。浣衣以俟明日。其检身激下。皆此类也。自是江南律学。砥砺弥精矣。至若齐场星列。谈座云绕。四众仰山王之高。万里赴龙宫之会。远夷逾海而来听。长老顺风而请益。至仁生灭。至辨成简。判析疑问。若阳和解冰。宏敷妙理。如止水观月。化童蒙为上智。伏我慢为调柔。引诸佛戒定之池。浴众生轻重之垢。垢自流去。池常湛然。又以儒墨者般若之笙簧。词赋者伽陀之鼓吹。故博通外学。时复著文。在我法中。无非佛事。故李大理升期崔河南希逸尝抚本州。麾幢往复。故成御史广业卢华州元裕兵部韩员外赏屈身郡邑。䑳舸洄沿。及乡人故汴州何司户寒同与叩绝韵于清风。味元机于永夕。庐山师友。今古一时。诚愿密宏。崇修本寺。导容缨网。高殿栋宇。工人殚其百栌。信士竭其千金。佛宫严丽。一方胜绝。写大藏经。手自刊校。学者赖焉。广常住田。通给无阂。凡圣均焉。于天竺寺造慈氏变相。凭高为台。与众均福。光灵肸蚃。如在会中。永以报生育劬劳之恩。光先师训诱之德。不离宴坐。应者如归。天宝十三年春。忽洒。饰道场。端理经论。惟铜瓶锡杖。留置左右。具见五天大德。十八罗汉。幡盖迎引。请与俱西。二月八日。恬然化灭。报龄七十六。僧腊五十七。生以其日。灭亦如之。昔同如来舍位之辰。今是菩萨往生之日。古先大士。无此明徵。先时院庭有百合两本。对发白花。光如月轮。照于昏夜。呜呼。慈云既归。花亦彫萎。物感如是。人哀可知。至某月日。迁厝于寺之西偏。江岭淮湖。缁麻缟素。荼毗之会。声动山川。寂寥原野。人亡地古。悲夫。一为人师。六十年矣。远名利故不游京国。乐閒安故不出户庭。有请方去。故深慈密行。莫得而究焉。门人之冠者一行禅师惠罕法师津梁寺乾应律师苏州东林寺怀哲律师。湖州开元寺惠灯少明之记。长者宝藏。修身执持。导师化城。无处瞻仰。眷属之贤。有若族人神都等。如来影中。怖畏都尽。力生今地。哀号不穷。以华悦曾史之风。尚竺乾之道。追书本行。见托斯文。铭曰。
苕溪教源。因戒生定。百千人俱。见性情净。裂除意网。磨拂心镜。虽会一乘。终修万行。说法登坛。天龙谛听。须弥峰顶。白月孤映。彼迷方者。从我得正。报尽生尽。归自法身。最朝涕泣。江上门人。炬灭阴夜。舟沈海津。雪山灵草。无复青春。欲报之德。苍苍罔极。既断言语。又非空色。假言喻空。观我为则。
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 唐 · 僧清昼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水之性不动而鉴。得非夫实相之体耶。虽积为洪溟而未尝变。亦真我自在之妙致也。如来大师独秉至教。偫圣拱手。俾寘冥到识。破坚冰之惑。岂逾一念之中哉。灵隐大师虽外精律仪。而第一义谛。素所长也。故小子志之。大师生缘钱塘范氏。讳守真。字坚道。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礼既冠众。君子器之。夙有丘园之期。不顾元纁之锡。遂诣苏州支硎寺圆大师受具足戒。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久而方没。盖得戒之祯也。后至荆府依真公。三年苦行。寻礼天下二百馀郡。圣教所至。无不至焉。无畏三藏受菩萨戒香。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宗论三千馀遍。南山律钞四十遍。平等一两。小大双机。在我圆音。未尝异也。乃发殊愿。诵持华严。遂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及觉惘然。如珠在握。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三百遍。追宿心也。又转大藏经三遍。广正见也。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道俗请正名。隶大林寺。后移籍天竺。住灵隐峰。时大历二年也。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谓左右曰。夫至人乘如而来。亦乘如而去。亦其必然也。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安可得乎。吾非至人。岂逃其尽。以此月二十九日告终于兹地。春秋七十一。僧腊四十五。其间临坛既多。度人无数。今不复纪也。显明弟子苏州辨秀。湖州惠普道庄。越州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如彼鸑鷟之彩。共集旃檀之枝。江淮名僧。难出其右。昼之身戒。亦忝门人。幸参四子之科。独许一时之学。斯文在我。何敢让焉。词曰。
房星在天,降为应真。
好爵縻我,视如埃尘。
既投其簪,亦壤其服。
戒日才佩,禅秀乃沐。
四十馀夏,振振盛名。
大江东南,为法长城。
宣尼既没,微言乃绝。
我师云亡,真乘亦辍。
灵隐峰上,春日秋天。
风生松柏,如师在焉。
持教门人,楚英吴杰。
儒方荀孟,道比文列。
宿习未尽,妄涕犹雪。
宿己忘真,如水如月。
古之君子,名书彝器。
大师不书,将坠于地。
纪功者铭,传心者灯。
藏诸名山,不骞不崩。
谢修戒坛表 中唐 · 僧乘如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伏奉十月十三日恩命。于河南府登封县嵩岳□□□常建戒坛。兼抽□律七僧。洒埽谨律者。湛恩自天。袒荷无地。沙门乘如诚欢诚喜载欣载跃。嵩者□□之□戒者万行之首。非□□岑□□诣兹希□会善戒坛□□□□登其封□遗尘□□其受必□□□比为硕德□□□□□毁观者兴黍离之叹。□□者增涕殒之悲。陛下驻佛日之倾。布尧云之泽。抽僧洒埽。设坛讲律。雷音永震。更呼万岁之□圣寿无疆。弥极九天之峻。不任载荷之至。谨诣右银台门奉表陈谢以闻。沙门乘如诚欢诚喜。谨言。
嵩山会善寺戒坛记 中唐 · 陆长源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
嵩高得天下之中也。所谓名山福地。异人灵迹。往往而有。汉晋閒高僧。植贝多子于西峰。一年三花。因为浮图。遂为寰中之真境。又有两阜中断。豁为石门。飞流萦回以喷薄。乔木森竦以布护。先是有高僧元同律师一行禅师。铲林崖之欹倾。填乳窦之䆗窱。甃玉立殿。结琼搆廊。旃檀为香林。琉璃为宝地。遂置五佛正思惟戒坛。思惟者。以佛在贝多树下思惟。因名贝多为思惟。即三花之义在此。自河洛烟尘。塔庙崩褫。上都安国寺临坛大德乘如。修慈业广。秉律道尊。志度有缘。法庇群动。慨兹堙坠。遂为闻彻。寻有诏申命安国寺上座藏用圣善寺大德行严会善寺大德灵珍惠海等住持。每年建方等道场。四时讲律。藏用上人逸躅遍寻。高情独迈。美殿塔之严丽。赏泉石之胜绝。其迹不朽。其教益宏。于是钟梵相闻。幡盖交荫。岂独炉峰名岳。空记远公之行。沃洲精舍。重述道林之迹。时贞元十一祀。龙集乙亥大火西流之月也。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其三 北宋 · 黄庭坚
驾羊超出风火宅,跨兔求度生死河。
者(明本作昔)乘如来初方便,自彻海漩三昧底。
三乘如来悲愿力,身如光影现十方。
持经不染文字相,是名第一离欲者。
十六罗汉赞十六首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二
第一尊者宾度罗跋罗堕阇。昆崙儿奉金匣,国王坐前琉璃花盆。正坐,左右手作印。前有香印,小僧奉钵,国王取火然香印(住西瞿耶尼州。)。
大阿罗汉宾度罗,奉持末后如来印。日中一钵千家饭,处处作佛事饶益。以我身心五分香,作光明云雨大千。取火燃香世界主,能遍法界惟心办。
第二尊者迦喏迦伐蹉。迦湿弥罗国王坐,右手作印。坐前琉璃盆花。昆崙奴奉经匣,国王作礼(住迦湿弥罗国。)。
佛记一切贤圣众,皆以无为有差别。如来乃至阿罗汉,同入涅槃三昧海。二乘设不见此理,是则波旬颠倒想。稽首迦诺迦伐蹉,看花结印同无相。
第三尊者迦诺迦跋釐堕阇。合左右手作印,胡奴奉经,小僧持课(住东胜神洲。)。
驾羊超出风火宅,跨兔求渡生死河。昔乘如来初方便,自彻海漩三昧底。三乘如来悲愿力,身如光影现十方。持经不染文字相,是名第一离欲者。
第四尊者苏频陀。左手持经,小僧倾琉璃瓶水饮虎(住北俱卢洲。)。
斑斑之兽本山林,升堂入室作舆卫。小僧奉施军持水,弭耳来受救渴供。胸中猛虎自调服,是故异物成一家。我观阎浮提众生,同床猜忌若冰炭。
第五尊者诺矩罗。阿氏多西面弹指,胡奴执印杖,小僧奉琉璃器,中有两孔雀尾(住南赡部洲。)。
稽首具六波罗密,稽首得无生法忍。稽首佛敕久住世,稽首救世不倦者。天上人间福田施,心无高下依佛慧。遍与有情作功德,故受孔雀堕尾供。
第六尊者跋陀罗。住在耽没罗洲。面西坐,叠左右手。国王奉如意,小僧合掌。
能以一切声闻佛,能以法忍出世法。宴坐分身应十方,不取涅槃自饶益。伏住泥沙观止水,中有菩萨清凉月。无明风起作浪波,方会如来同觉海。
第七尊者迦理迦。执白拂,小僧奉匣,胡奴滤水。
佛光影中大杜多,八万细行灭尘劳。爱护有情如眼目,胡奴来供滤水囊。手持白拂起清风,奉持所闻佛直指。小根魔子欲横戈,弓折箭尽皆消霣(住僧伽茶洲。)。
第八尊者伐阇罗吠多罗。指顾有所言,小僧作香篆,胡奴奉香篆台,肩挂净水宝瓶(住钵啰罗洲。)。
百和香中本无我,光透尘劳一一法。佛法本从空处起,炳然字义照太空。以此一香应发心,东方日出西方雨。我今稽首伐阇罗,是真离欲阿罗汉。
第九尊者戌博迦。住在香醉山中。执羽扇,胡奴奉金炉,小僧奉来禽。
香醉山中夏木阴,来禽磊磊承风雾。山鸟冲飞堕圣前,小僧澡雪羞时供。胡奴知是说法时,故奉金炉听时事。有说法相无言说,无说无闻是真说。
第十尊者半托迦。住在三十三天。长眉,持数珠。小僧合十指,天王献铃杵。
庞眉寂默坐空禅,万年一念无缘促。手珠犹作奢摩他,寄迹普贤修万行。梵天来献瑜伽具,问曾亲见世尊来。拨开眉目示梵王,诸天皆得法眼净。
第十一尊者罗怙罗。持经,小僧奉经帙,国王跪坐(住毕飏瞿洲。)。
一身入定多身出,屈伸臂项四天下。如世匣藏诸有物,及以丝缕舞土木。小儿赞叹或恐怖,耆老智者但袖手。佛说神通方便力,度脱众生具功德。
第十二尊者那迦犀那。持印杖,小僧合掌,胡王献七宝(住半度波山中。)。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槃。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末法众生鲜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振金锡,龙扰坐下,国王献铃(住广临山中。)。
如来宝仗降魔相,慈悲威怒震十方。毒龙帖耳收雷霆,逆鳞可摩若家狗。我法未尝恼众生,不令肆毒生恐怖。但以本来悲愿力,情与无情共一家。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受国王献宝塔,国王胡跪,胡奴奉塔坐(住可住山中。)。
八万四千宝浮图,不如一念心清净。惟此有相檀施福,三涂八难所依怙。佛以一花示迦叶,笑中有刀世不解。而以法尽付诸人,深藏宝骨待梅里。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奉手炉,国王注水灌莲花盆,小僧奉花(住鹫峰山中。)。
万山相倚碧巑岏,灵鹫一峰圣贤宅。如来往昔经行处,林泉鸟兽皆逆向。清净眷属千五百,无日不闻钟磬音。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第十六尊者注茶半托迦。合掌,受龙女献珠。案上设铃杵,小僧奉手炉(住持轴山中。)。
持轴山中大慈圣,普应诸供作佛事。虽设大铃金刚杵,如世休马櫜弓矢。龙女来献九渊珠,无心奉施无心受。清净之众见寻常,相视还如土木偶。
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 南宋 · 范成大
押词韵第四部
汉图昔中天,百六启真主。
当时邓高密,徒步赴光武。
诸公上云台,一叶渺湘浦。
声名三十年,玉气贯晴宇。
向来宣室问,天语道旧故。
不图太平日,复见起兵簿。
双旌奠侯服,三节临江浒。
垂欲大用公,少驻议圜府。
人言山泽官,底用庙廊具。
果闻一乘传,已踵追锋去。
翔凤览辉来,风采照鸳鹭。
平生经济心,十不一二吐。
兹行公勿逊,安国如鼎吕。
梦井歌二章(有引) 明 · 郑善夫
四言诗 出处:少谷集卷一上
昨梦井水溢地上甘而渫列于荒墟心恻然也占曰井水溢施弗穷也甘而渫用适中也渫而不食道弗庸也明王已兴而列诸荒已焉哉作梦井歌
井之京京,其出渊渊。
汔至不繘,谓我叵泉。
甃如幕如,我梦乘如。
寤怀载且,维以永戏。(一章)
井之渊渊,爰是用汲。
王明王明,受此戬福。
渫而不食,于井何伤。
君子之履,不迁其方。(二章)
游莲花岩 明 · 林调鹤
押尤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自浪石西行约三里至岩邑,得道者蒋大士涅槃处也。岩口石如屋宇,炬而后入,足下流响淼幽沁脾,嚣烦顿涤,仰见石累累,乘如菡萏,如舒萼,如坠菂,如鬼工镂划,岩之名,或以此耶,石瀡滴沥如澍,积日月还复为石,晶莹冰雪,光射眸,石势飞动,倚伏大小,高下争奇,呈像肖形,随人意方物皆似,迎屐齿皆石也。忽石穷土见,则阡陌井井,人从亩上行焉。稍憩,复进,忽水石皆穷,对面峭石壁立,乃折而左,双扉陡绝,攀陟得丘壑结聚处,则大士證果之别一洞天也。前此炬行半里皆黑,至此石擘一罅透入光明,照见石室宏坦,天然蒲团,面壁地也。石潭淙碧,投之以石,声滃滃然。如钟,听之万虑皆清,屏息徘徊,久之,不复有人世想。石笋直插摩顶五丈许,层叠如浮图,大士圆寂之日,飞身于最上一层,委蜕趺跏,俨如莲座焉。岩之名,又或以此耶。意自有天地,以有此岩。以有此石历千百年,若悬以待。此人耶,意未有此岩,未有此石,先有此人,历千百年偶一出世,而现身于此岩,此石耶。独意此石不坏,则此身亦不坏,即闭幽壑千百年,正得清净,何为复显现于人间,而龛宇之,而尸祝之,正复不得清净耶。岂大士有意于此耶。抑有大不得已于此耶。
登高期此日,释绁一寻秋。
随云叩灵关,云飞沆瀣流。
洞口觅胡麻,披襟坐清幽。
洞中自光明,不与世目谋。
燃炬始得照,诡秘任旁搜。
领要妙来会,耽奇意必周。
我欲穷其源,直于最上头。
元扃另开辟,巑岏鬼斧修。
维摩丈室净,莲花塔影浮。
天地为结撰,真人托此丘。
一悟万境寂,究非神所留。
观者忽沉冥,无复尘世求。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永州府部
夜卧吟 清 · 沈錥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七
蜗室犹能卧有馀,从他四体尽情舒。
专心却自羞农马,食字差堪比蠹鱼。
不许衡门来妄辔,独怜明月到幽居。
聋深不省傍人话,聒耳声中但乘如。
来税尚州 其二 清 · 沈錥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骑马乘如醉不明,病躯忘却载轿行。
长如枕席昏然卧,不省长关路不平。
灵隐禅悦诗二十二首 其三 守直 清 · 王又曾
五言绝句 押御韵 出处:丁辛老屋集卷五
至人乘如来,亦复乘如去。
瞥然一丈光,消归定何处。
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 清 · 姚鼐
出处:惜抱轩诗集三
泰山到海五百里,日观东看直一指。
万峰海上碧沈沈,象伏龙蹲呼不起。
夜半云海浮岩空,雪山灭没空云中。
参旗正拂天门西,云汉却跨沧海东。
海隅云光一线动,山如舞袖招长风。
使君长髯真虬龙,我亦鹤骨撑青穹。
天风飘飘拂东向,拄杖探出扶桑红。
地㡳金轮几及丈,海右天鸡才一唱。
不知万顷冯夷宫,并作红光上天上。
使君昔者大峨眉,坚冰磴滑乘如脂。
攀空极险才到顶,夜看日出尝如斯。
其下濛濛万青岭,中道江水而东之。
弧臣羁迹自叹息,中原有路归无时。
此生忽忽俄在此,故人偕君良共喜。
天以昌君画与诗,又使分符泰山址。
男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暾。
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大地川原纷四下,中天日月环双循。
山海微茫一卷石,云烟变灭千朝昏。
驭气终超万物表,东岱西峨何复论。
和南公壶谷 其三 清 · 林道春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壶谷集卷之十二扶桑录
大一乘如渡得船,三途何畏阻长川。
白须菩萨涌于地,金色瞿昙降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