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吴筠进元纲论批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七
尊师迹参洞府。心契冲冥。
故能词省旨奥。义博文精。
足以宏阐格言。发明幽致。
朕恭承祖业。式播元风。
览此真筌。深符梦想。
岂惟披玩无斁。将以启迪虚怀。
其所进之文。用列于篇籍也。
杼山禅居寄赠东溪吴处士冯一首 唐 · 皎然
引用典故:郢声 雷远
青云何润泽,下有贤人隐。
路入菱湖深,迹与黄鹤近。
野风吹白芷,山月摇清轸。
诗祖吴叔庠,致君名(一作才)不尽。
身当青山秀(诗曰家住青山下,青山有吴筠故宅,后改为吴筠山),文体多
澄澈湘水碧,泬寥楚山(一作天)(一作清)
时人格不同,至今罕知名。
昔贤敦师友,此道君独行。
既得庐霍趣,乃高情。
别时春风多,扫尽雪山雪。
为君中夜起,孤坐石上月。
悠然遗尘想,邈矣达性说。
故人不在兹,幽桂惜未结。
庐山云液泉赋 中唐 · 吴筠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五
所居之东岭。其侧有泉。洪纤如指。冬夏若一。山少凡石。至多云母。其水色白。味甘且滑。此则云母滋液所致。因名云液之泉。乃结宇其旁。引于轩庑之下。既饮既漱。永玩无斁。今兹夏季不雨。至于十月。江河耗。井涧涸。此泉泠泠。不减平昔。懿其若是。爰以作赋。
坤元孕气。潜畅成泉。
冠五行之首。为万物之先。
爰有清流。出此山侧。
处蒙险而难知。犹井渫之不食。
我搜灵秘。载披载登。
见其地僻至洁。源深有恒。
冱寒不为之损。暑雨不为之增。
乃考室就饮。而乐在枕肱。
甘侔元玉之膏。滑乃云华之液。
疚可蠲。生可益。
引充狎玩。惟意所适。
悬之则洁素。壅之则澄碧。
昼浮光以悠扬。夜含响以浙沥。
阴阳为灾。水旱失节。
不雨炎夏。暨乎元月。
汪汪洪波久已竭。耿耿瀑布今亦绝。
挫江湖之浩荡。沈涧谷之微劣。
斯泉秉彝。毫纤无亏。
虽远不沾惠。而近有所滋。
彼漰霈于畴日。岂不惭涓涓于此时。
醴泉无源而易涸。丹溜乍见而难挹。
曷若止以为鉴。酌焉取给。
何异神仙之瀵。帝台之浆。
涌异域之表。湛无人之乡。
兹亦标奇于绝境。真可谓灵而长者也。
进元纲论表 中唐 · 吴筠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五
道士言。臣闻道资虚契。
理藉言彰。臣曩栖岩穴之时。
辄撰修行之事。伏以重元深而难赜其奥。
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
浩荡而无据。遂总括枢要。
谓之元纲。冀循流派而可归其源。
阐幽微而不泄其旨。至于高虚独化之兆。
至士登仙之由。或前哲未论。
真经所略。用率鄙思。
列于篇章。伏惟开元天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陛下为至道之主。
宏自然之训。品物咸熙于陶钧之际。
黎元辑宁于仁寿之域。岂纤尘有裨于崇岳。
爝火能助于太阳。然刍荛虽微。
明圣不弃。敢陈菲薄。
希瞩天光。所述旧文。
谨随表奉进。轻渎宸扆。
伏增战越。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谨言天宝十三载六月十一日中岳嵩阳道士表上。
元纲论后序 中唐 · 吴筠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五
东方角亢二星。列宿之长。
故曰寿也。二星之间。
天门也。亦曰天阙。
凡得道朝元。皆由此门而入。
得此道者。告元神则感通。
享寿星则关奏。录系于天门矣。
功满升天。元辰接引。
入门则无碍。予四十一年方遂一第。
既知命寡。遂慕寻真。
讨究仙经。莫得生理。
因南访茅君修真之迹。登巅。
入石室。先得元道真经。
即太上道君归根复本号而不嗄之理也。乃执其理十馀年。
惟攻胎息。续用既劳。
嗟乎非眼前之睫也。后再游。
逢老叟曰。汝欲学仙乎。
学仙者从尘入真。如鍊矿而镕金也。
何不先求命术。以延其生。
后修阴德。登其渐阶乎。
天仙也者。功感上天。
诏授锡命。乃遂轻举而为仙人也。
虽达仙境。犹鍊真气。
气与神并。故曰神仙。
神仙体虚。故能跨鸾驭鹤。
乘云气飞腾太虚。寿齐天地。
汝得元道真经。求仙之筌蹄也。
其莽荡鱼兔难寻。昔茅君上升。
留大君命术。藏于山巅石室。
俾吾守之。盖欲传于夙分者也。
汝格孤气清。必有仙骨。
乃出此九章。授予而去。
嘱曰。此即所求之鱼兔也。
道非身外。宝之宝之。
乃录其言。为序以纪之。
仍目之曰内丹神诀矣。吴筠序。
天柱山天柱观 中唐 · 吴筠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五
太史公称大荒之内。
名山五千。
其在中国。
有五岳作镇。
罗浮括苍辈十山为之佐命。
其馀不可详载。
粤天柱之号。
潜霍及此三峰一称矣。
盖以其下擢地纪。
上承天维。
中函洞府之谓。
岂唯蕴金碧。
宅灵仙。
所贵兴云雨。
润万物也。
馀杭郭溯溪十里。
登陆而南。
弄潺湲。
入峥嵘。
幽径窈窕。
才越千步。
忽岩势却倚。
襟领环掩。
而清宫辟焉。
于是旁讯有识。
稽诸实录。
乃知昔高士郭文举创隐于兹。
以云林为家。
遂长往不复。
元和贯于异类。
猛兽为之驯扰。
晋书逸人传具纪其事。
可略而言。
自先种閟景潜升。
而遗庙斯立
暨我唐宏道元祀。
因广仙迹。
为天柱之观。
有五洞相邻。
得其名者。
谓之大涤。
虽寥邃莫测。
盖与林屋华阳
密通太帝阴宫耳。
爰有三泉
二𣷾一滥。
殊源合流。
水旱不易。
拥为曲池。
萦照轩宇。
夏寒而辨沙砾。
冬温而育萍藻。
既漱而饮之。
曲肱而枕之。
乐在其中矣。
土无沮洳。
风木飘厉。
故栖迟者心畅而寿永。
盘礡纡燠。
气淳境美。
虎不搏。
蛇不螫。
而况于人乎。
贞观初
许先生曰迈。
怀道就閒。
荐徵不起。
后有道士张整叶法善朱君绪司马子微暨齐物夏侯子云
皆为高流。
继踵不绝。
或游或居。
穷年忘返。
宝应中
偫寇蚁聚。
焚爇城邑。
荡然煨烬。
唯此独存。
非神灵扶持。
曷以臻是。
州牧相里造县宰范愔。
化洽政成。
不严而理。
遗氓憬附。
复辑其业。
与逸人李元卿
乐土是安。
舍此奚适。
恐将来君子。
靡昭厥由。
故覈而志之。
表此贞石。
大历十三年正月十五日
岳道士吴筠记。
先生陆君碑 中唐 · 吴筠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六
先生姓陆讳修静
吴兴东迁人也。代为著姓。
旧史详之。先生道与真气。
天挺灵骨。幼含雅性。
长绝尘滓。虽博通坟籍。
旁究象纬。以为鍊形契道。
与天地长久者。非经术占候之所能致。
故存而不论。乃研精玉书。
稽仙圣奥旨。知羽化在我。
道不吾欺。遂勤而行之。
不舍寤寐。闻异人所在。
不远千里而造之。果遇其真。
爰受秘诀。乃云栖荆岫。
却粒修行。虽身隐弥静。
而名逃益彰。江汉之人。
虚往实归者。莫知纪极。
元嘉末。因市药京邑
文皇帝闻之。使大臣宣旨固请。
先生确乎不拔。遽有太初之难。
或推独见之明。遂拂衣南游。
遐讨绝境。志悦庐岳
乃卜其阳。众峰干霄。
飞流注壑。窈窕幽蔼。
宜其为至人之所止焉。先生方弦琴以乐元和。
覃思以运正气。伫功充而道叶。
聊驾景以高举。属世宗明帝欲播元风于无垠。
导苍生以敦朴。非至德之士。
则莫能奖而成之。素钦先生之风。
乃备徵求之礼。至于再至于三。
先生秉操逾坚。因辞以疾。
天子侧席意厚。理无推谢。
遂恭承诏命。降迹城阙。
亦既见止。帝心则愉。
于是顺风问道。抗对穷理。
千古疑滞。一朝冰释。
乃筑先生之馆于外。俾朝野有宗师焉。
司徒袁公。北面请益。
先生指邪以明正。循派以示源。
由是翕然一变颓俗矣。明年。
天子不豫。诏先生为涂炭之斋。
是夜灵坛之间。卿云纷郁。
翌日疾瘳。盖精神所致。
先生登车之日。有熊虎猿鸟之属。
悲鸣拥路。出山而止。
其忘情感物。有如此者。
先是洞元之部。真伪混淆。
先生刊而正之。泾渭乃判。
故斋戒仪范。为将来典式焉。
桂阳王横逆。暴骨蔽野。
先生悉具棺榇。收而葬之。
立德施仁。皆此类也。
虽迹寓尘躅。而心游象外。
为迫恩命。有违宿志逮元徽五年春正月
谓门人曰。吾将还旧山。
可饰装整驾。弟子佥怪诏命未许。
而有斯言。至三月二日
乃偃然解化。肤色晖烁。
目瞳朗映。但闻清香。
惟不息而已。化后三日
庐山诸徒。咸见先生
霓旌纷然。还止旧宇。
斯须不知所在。相与惊而异之。
顾命盛以布囊。投所在崖谷。
门人不忍。遂奉还庐山
春秋七十有二。所谓鍊形幽壤。
腾景太微者也。凡著述论议。
百有馀篇。并行于代。
有诏以先生之居为寂观。谥曰寂先生
果有道也。天宝末
与友人荀太象避地兹境。敬先生之洞府。
先生之高风。感世祀之绵远。
慨铭志之湮灭。乃与道士吴太清宋冲虚询谋佥同。
建此贞石。其词曰。
先生。本天真。
蕴至妙。怀深仁。
名疏。悟体亲。
忽荣禄。辞嚣尘。
餐霞景。甘隐沦。
道弥高。声益振。
不得已。登蒲轮。
扬元风。还紫宸
功允著。德惟新。
忽解形。为帝宾。
道密。难昭陈。
纪遗烈。庶不湮。
大唐上元二年岁次辛丑九月十三日。中岳道士翰林供奉吴筠撰。
杂歌谣辞 其十六 步虚词十九首 中唐 · 韦渠牟
 押麻韵
引用典故:织女 瑶台
玉树杂金花,天河织女家。
月邀丹凤舄,风送紫鸾车。
雾縠笼绡带,云屏列锦霞
瑶台千万里,不觉往来赊(此首一作吴筠诗)
杂歌谣辞 其十八 步虚词十九首 中唐 · 韦渠牟
 押尤韵
引用典故:青牛 骑白鹿 紫府
紫府与玄洲,谁来物外游。
无烦骑白鹿,不用驾青牛
金化颜应驻,云飞鬓不秋。
仍闻碧海上,更用玉为楼(此首一作吴筠诗)
吴尊师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
吴筠字贞节
鲁中儒士也。
少通经。
善属文。
进士不第。
性高洁。
不伍流俗。
乃入嵩山
依体元先生潘师正道士
传正一之法。
苦心钻仰。
尽通其术。
开元中
南游金陵
访道茅山
久之。
东游天台
尤善著述。
在剡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
所著歌篇
传于京师
元宗闻其名。
遣使徵之。
既至。
与语甚悦。
待诏翰林
帝问以道法。
对曰。
道法之精。
无如五千言
其诸枝词蔓说。
徒费纸剳尔。
又问神仙修鍊之事。
对曰。
此野人之事。
当以岁月功行求之。
非人主所当适意。
每与缁黄列坐。
朝臣启奏。
之所陈。
但名教世务而已。
閒之以讽咏。
以达其诚。
元宗深重之。
天宝中
李林甫杨国忠用事。
纲纪日紊。
知天下将乱。
坚求还嵩山
累表不许。
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
禄山将乱。
求还茅山
许之。
既而中原大乱。
江淮多盗。
乃东游会稽
常于天台剡中往来。
与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
逍遥泉石。
人多从之。
竟终越中。
文集二十卷。
其元纲三篇神仙可学论。
尤为达识之士所称。
凡为文词理疏通。
文彩焕发。
每制一篇。
人皆传写。
李白之放荡。
杜甫之壮丽。
能兼之者。
其惟乎。
毛仙翁829年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余廉问浙东岁,毛仙翁惠然来顾,越之人士识之者,相与言曰:「仙翁尝与叶法善吴筠游于稽山,迨兹多历年所,而风貌愈少,盖神仙者也。」余因得执弟子之礼,师其道焉。余尝见圆冠方领之士,读道书,疑其绝智弃仁,又谓其书不足以经世理国,殊不知至仁无兼爱,大智无非灾。大乐同天地之和,大礼同天地之节,其可臻乎上德,冥乎大道之致。华胥终北之化,熙熙然也。又以徐韨文成之事,谓方士之流,诞妄于世,不足以为教也。殊不知峒山高卧,汾水凝神,纵心傲世,邈然外物,王侯不可得师友也。若然,则徐氏之莠,不足以害嘉谷文成之诞,不足以伤大教。今我仙翁真风遗骨,玄格高情,冥鸿孤鹤,不可方喻,盖峒山、汾水之俦也。一言道合,止于山亭三日,而南栖天台。谓余曰:「入相之年,相候于安山里。」余拜而言曰:「果如仙约,燃香拂榻,以俟云驾焉。」抒诗一章,以为他日之志也。
引用典故:盐梅
仙驾初从蓬海来,相逢又说向天台
一言亲授希微诀,三夕同倾沆瀣杯。
此日临风飘羽卫,他年嘉约指盐梅
花前挥手迢遥去,目断霓旌不可陪。
陆蒙老 北宋 · 释净端
枕上浮生过半百,短发毵毵霜样白。
西溪河上旧家山,岁岁故乡归似客。
船头渐进古松门,云是吴筠读书宅。
烟云半岭望层楼,鳌顶峥嵘蕊宫窄。
有人挂衲归盘陀,棱棱瘦骨真维摩
几年面壁舌不动,忽然拍手赓渔歌。
秋来满船载明月,俄惊雨笠仍烟蓑。
黄梅渡口水流急,五湖深处任风波。
姚邦光秀才1109年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七、《鸡肋集》卷五二 创作地点: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
补之再拜:前日不鄙,盛服踵门,并示长书,甚善,欣怿无已。
然推与非所,当增愧惧也。
补之平生所患,声问过情。
伏西野来,滋厌人事,至不欲以足蹈城郭。
将老,学问不日新,惟农圃之事乃益知。
今足下书词,不以是为问,而以孔子之辞孺悲,见互乡,或拒或受,意各有在者先之焉。
此施于补之为不当,于足下之比事为不类。
虽意若与之商略可否,然所以望于农圃老人者过矣。
伏读再过,茫然增愧赧,足下固有惑志。
昔杜温夫亦尝引孔子为说抵柳宗元,其与足下小异者,直以宗元在此位,宗元逡巡不敢答。
观足下词旨,有求益之意,非若温夫茫洋不知类者。
宗元固自奇大,犹不敢以是答温夫。
补之虽文字愧宗元,然不为宗元者,其敢以不升孔子之堂而受孔子室中之馈哉?
故累日不报,冀足下之知其心也。
足下先君博学于文,以操行称。
足下闻诗闻礼,与所以择乡就士,不顺乎非者具在,归而求之,亦不乏师矣。
如补之自视,汉以来守一经,士有所师传,本末不变者,庶几为近。
平居语所厚,惟不至若陈相说许行,尽弃其学而学焉者,斯可矣。
老且不试,秪欲为陶渊明忘怀屏事,出悔吝之外犹恐不近,顾何以充足下望,越论孔子之诲人接物,以欺己而无耻,害足下切磋之意哉!
然始闻乡人言,足下业通而行修;
既见足下,色温而意诚,知足下可进于此道,不但为时文,取科第,常情自喜,以谓志愿毕此者比也,故终愿交焉。
足下亦彊学无堕。
补之老矣,尚复睹吾里有足下能似其先人文学好善、干禄不回、如此其美者。
《诗》曰:「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足下亦谅之。
补之再拜。
金銮赋(并引)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九、《济南集》卷五
苏先生中书舍人翰林学士,门人李廌以《金銮赋》贺之。
其词曰:
惟金銮之閟宇兮承明庐,天门九重兮直帝居。
青云邈为后尘兮,紫清绛虚。
履泰阶以布武兮,琼阙玉除。
侍上帝兮友真宰,赞造物兮俯璿枢。
视下土以为滓浊兮,徜徉乎河洛之图书。
代上帝以有言兮,作典谟。
曷谁尸之兮,畴咨明世之真儒。
惟令闻升闻于帝兮,有臣曰苏。
客曰:是超然之先生耶?
惟超然之先生,冠百世而称杰。
操忠而秉哲,执义而全节。
文章鲜俪于古今,德行争光于日月。
下士之兴谗,智相辽而欲轧。
不量厥才,徒自黥刖。
纯然粹玉,久苦埋涅。
濯之愈明,始鄙羽雪。
穆皇王,登崇俊良。
爰自谪逐,乃命作牧,乃命为郎,乃寘紫微,乃居玉堂。
佩服粲以有辉,舆卫俨以煌煌。
润色太平,黼黻玄黄。
先生之有荣,实吾道之有光。
猗欤先生,处斯金銮。
为龙为光,莫匪具观。
馈天饷于宝床,下昼漏于花塼。
尚衣之宫锦,分御座之金莲
缙绅具云,内相惟贤。
呜呼!
官随人以重轻,职因时而贵贱。
爰置翰林,近在贞观。
伎卜杂进,名同实眩。
吴筠太白,久待诏兮,竟无官封;
公辅乐天,苦俸薄兮,求兼府掾
惟眷遇之无常,故荣滞之相半。
乃若叔文、执谊,阴狠阳媚。
潜妖伏祸,城狐山鬼。
二吴争恩,甚于火水。
恃为巢社,公肆奸宄。
惟兹金銮兮,待太平而后重;
惟兹金銮兮,待贤者而后贵。
猗欤先生,处斯金銮。
方江湖之放逐,望魏阙以如天。
叫九阍兮靡诉,滨九死兮永叹。
惟阨穷而处忌,虽忠愤兮奚言。
今也侍帷幄兮朝夕纳诲,却视象魏兮夐以在外。
况举天下之重兮自任,遘兹辰兮嘉会
无使目为私人,无止习为三昧。
夙志可宣兮,时不易得。
时不易得兮,苍生跂踵而希泽。
将锡圭兮锡衮,聊假道以兹职。
江仲嘉见寄(二首 壬辰 其一 1112年 宋 · 程俱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
荜门蓬舍不知,车似鸡栖甑有尘
千里传情望双鲤,一杯和影祇三人。
交亲离合同巢燕,身世羁危独茧纶。
四体不勤心扰扰,拟将玄旨问吴筠(自注:江修练,故有此句。)
毗山吴约仲旷远亭一首唐吴筠诗“平湖旷以远”,吴子及取以制名,芮国器为之记。山盖吴筠旧隐。当时语曰吴筠碑朴古奇,称其文辞之美也。余未冠,与约仲诸友(原作父,据四库本改)读书此山) 宋 · 刘一止
七言律诗 押元韵
追思五十年前梦,山压平湖水次门。
白鹭未惭公子贵,青松不屈大夫尊。
文辞朴凸推鼻祖,标置(四库本作致)孤高到耳孙。
更喜新亭名意好,吴郎清峻芮郎温(以上《苕溪集》卷五)
吴君平墓志铭1140年 宋 · 刘一止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八○、《苕溪集》卷四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府君讳槩字君平,其先事吴越钱氏,家安吉之梅溪,后徙居乌程
曾大父琰,以其子通议大夫知几累封尚书都官郎中
大父惟几,考景元,皆不仕。
君年七十有九,绍兴十年十月某甲子以疾终于隐居之庐。
葬有日,其子宥属余志其墓。
余先君,吴出也,其为世姻,义不得辞。
始君之考有潜德隐行,名于乡,曰居士
独喜交四方之名卿贤大夫,举酒赋诗,乐以终其身。
君与昆弟奉觚牍,治觞豆,无虚日。
郡东北距城五里曰毗山,下临大泽,耕者得断碑,盖唐天宝中隐人吴筠所居。
居士以为兹山复归吴氏,我岂其后身?
意乐之。
会岁大饥,流亡相踵,富人匿财,公私之役皆废,而游手不得以力食。
居士命筑馆于山之麓焉,以食数千指。
初莫喻其意,君莅役,以财饮食之,不加程督。
居士喜曰:「惟汝知吾」。
馆成,以授子孙,俾肄业其间,居士泛舟往来,劳勉学者。
余幼学与游处焉,知君之笃于事亲自兹始也。
君少慕禄仕,读书甚苦,忘寒暑饥渴,至得疾。
母夫人忧之,见于言色。
自是少间,昏定之馀,犹夜讽不辍。
既丁内外艰,则慨然有栖遁之志。
吴氏故饶于财,宗族居城西,华屋相望,岁时燕饮,列肆歌舞,君弗好也。
曰:「吾知山栖之安而已」。
有先君子之筑庐,所尝赈饥者在焉,他日移家往居之。
益薙榛莽,广室宇,崇壮宏远,则加于昔,名其堂曰「手泽」,刻居士遗墨壁于左右,朝夕对之。
植香草名木其下,又以为幽间靓丽之观。
阅居十年而后殁,其志不已得乎?
自奉甚约,一钱不妄费。
赴人之急惟恐居后,宗族无亲疏,其贫不能衣食婚姻,与其孤甥之无以自存者,称多寡周之。
至供茔域祭祀之田有不给,释氏之宫先世所建立而刓缺颓废不克扶持者,则身任之不少靳。
里人贷钱数十万而死,其孤存焉,折券不问。
故人之丧,二十年不葬,或者以告,则往吊之,且遗之金。
他皆类此。
宥以明年某月某甲子葬君于梅溪之东五里,考居士之旁,相距二百步。
室徐氏,姑苏人朝奉郎瑗之子,先君十年卒,至是合祔。
初葬徐氏,日者卜以不吉,将求之他,君曰:「近先陇,我之志也,吉孰加焉」。
男三人,定、宥、守。
女五人,适光泽丞沈晖、进士徐大鼎、杨彭年、周愬、徐昌言
孙男五人,仲立仲经仲达、仲述、仲意。
孙女八人,得婿者三,曰张颐、曰徐预、曰莫大受,皆进士
曾孙男女各二人。
君三子皆克家,且致志于学,艺业可观。
定三举于礼部,不幸死矣。
守未冠。
荐名乡书,其讲习之暇,佐治生产,俾君安居享高年之乐者,宥也。
铭曰:
维士出处各异岐,得志而乐古甚稀。
轩冕富贵孰不宜,吾恐是中有骇机。
大泽之北山,嵯峨上有吴筠碑。
吾先君子意所私,慨念逸轨不可追。
益薙榛莽开寒扉,要令全家居翠微。
高堂突兀凌烟霏,手泽足慰无穷思。
此生有同露朝晞,身意两适如君谁。
维君纯俭孝且慈,不肯俯仰受世讥。
有子十八能诵诗,掇拾青紫当若遗。
流泽演迤行见之,谓余不信稽此辞。
短歌赠柯山祝道人 宋 · 李光
 押词韵第七部
年来忧患老病缠,独寝一室方萧然。
道人顾我笑且怜,赠以一粒金华丹。
彤霞入腹气熻赫,紫焰照日光斑斓。
寸田温温起真火,尾闾历历朝泥丸。
道人年少游贤关,曳裾躧履公卿间。
宣和天子崇神仙,近臣荐引登金銮。
造膝一语开天颜,羽衣缥缈黄其冠。
吴筠虽尝入禁掖,稚川终隐罗浮山
荆棘扫尽梨枣熟,汞铅九转龙虎蟠。
一裘百衲聊卒岁,斗酒满引冰雪寒。
朅来镡津施丹剂,应病与药俱轻安。
度人济世功行圆,超脱滓秽犹蜕蝉(自注:唐道士刘道合善鍊丹,后尸解而去。高宗营奉天宫,迁其殡室,弟子开棺将改葬,惟有空皮,而背上开坼若蝉蜕焉。)
吴师鲁挽词 北宋末 · 周紫芝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七部
少日词华豹一斑,暮年白发老青山。
谁知笔下三都赋,不及人间五两纶。
麟阁未输前日恨,鹿门长享百年安。
他时隐逸书佳传,名在宗元季孟(自注:唐隐士吴筠谥宗元先生。)
西升经序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二九
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在我之谓德。
道德,人所固有也,昧者常失之。
周衰之末,民迷日久,世道交丧,爰有博大真人以本为精,以物为粗,著书二篇,言道德之意,以觉天下。
后世之学者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寔混元之力也。
圣人之爱人终无已,犹虑未足以尽妙,又为关尹言道之要,列为三十九章,目曰《西升经》。
观其辞旨激切,劝戒谆复,以得一为要妙,以飞升为馀事,其意盖使天下后世径趋妙本逍遥自得之场故也。
善救之功,于此可见。
朕万机之暇,游神太清,于道德之旨,每著意焉。
既取二篇为之训解,于是书不可无述也,以意逆志,聊为之说。
吴筠尝云深于道者无如《五千言》,其馀徒费纸札尔。
是书盖与《五千言》相为表里,不得不尽心焉。
政和御制序。
按:《西升经》卷首,影印正统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