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又书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众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张璠《汉记》作且桀、纣以邑亡国,今令不废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后汉·孔融传》注引《融集》,《魏志·崔琰传》注引张璠《汉记》)。
晋承汉统论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或问:“魏武帝功盖中夏,文帝受禅于汉,而吾子谓汉终有晋,岂实理乎?且魏之见废,晋道亦病,晋之臣子宁可以同此言哉”!
答曰:“此乃所以尊晋也。但绝节赴曲,非常耳所悲,见殊心异,虽奇莫察,请为子言焉。
“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三国乘间,鼎跱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虽各有偏平,而其实乱也。宣皇帝势逼当年,力制魏氏,蠖屈从时,遂羁戎役,晦明掩耀,龙潜下位,俯眉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难,躬蹈履霜之险,可谓危矣!魏武既亡,大难获免,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植灵根以跨中岳,树群才以翼子弟,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景文继之,灵武冠世,克伐贰违,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极,功格皇天,勋侔古烈,丰规显祚,故以灼如也。至于武皇,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世说·文学篇》注此下有累世二字)之交争,开(《世说》注作廓)九域之蒙晦(《世说注》有大字),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而推魏继汉,以晋承魏,比义唐虞,自托纯臣,岂不惜哉!
“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于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昔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区夏,鞭挞华戎,专总六合,犹不见序于帝王,沦没于战国,何况暂制数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为一代者乎!
“若以晋尝事魏,惧伤皇德,拘惜禅名,谓不可割,则惑之甚者也。何者?隗嚣据陇,公孙帝蜀,蜀陇之人虽服其役,取之大义,于彼何有!且吴楚僭号,周室未亡,子文、延陵不见贬绝。宣皇帝官魏,逼于性命,举非择木,何亏德美,禅代之义,不同尧舜,校实定名,必彰于后,人各有心,事胡可掩!定空虚之魏以屈于己,孰若杖义而以贬魏哉!夫命世之人正情遇物,假之际会,必兼义勇。宣皇祖考立功于汉,世笃尔劳,思报亦深。魏武超越,志在倾主,德不素积,义险冰薄,宣帝与之,情将何重!虽形屈当年,意申百世,降心全己,愤慨于下,非道服北面,有纯臣之节,毕命曹氏,忘济世之功者也。
“夫成业者系于所为,不系所藉;立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是故汉高禀命于怀王,刘氏乘毙于亡秦,超二伪以远嗣,不论近而计功,考五德于帝典,不疑道于力政,季无承楚之号,汉有继周之业,取之既美,而己德亦重故也。凡天下事有可借喻于古以晓于今,定之往昔而足为来证者。当阳秋之时,吴楚二国皆僭号之王也,若使楚庄推鄢郢以尊有德,阖闾举三江以奉命世,命世之君、有德之主或藉之以应天,或抚之而光宅,彼必自系于周室,不推吴楚以为代明矣。况积累累功,静乱宁众,数之所录,众之所与,不资于燕哙之授,不赖于因藉之力,长辔庙堂,吴蜀两毙,运奇二纪而平定天下,服魏武之所不能臣,荡累叶之所不能除者哉!
“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吴魏犯顺而强,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夫有定天下之大功,为天下之所推,孰如见推于暗人,受尊于微弱?配天而为帝,方驾于三代,岂比俯首于曹氏,侧足于不正?即情而恒实,取之而无惭,何与诡事而托伪,开乱于将来者乎?是故故旧之恩可封魏后,三恪之数不宜见列。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
“昔周人咏祖宗之德,追述剪商之功;仲尼明大孝之道,高称配天之义。然后稷勤于所职,聿来未以剪商,异于司马氏仕乎曹族,三宗之寓于魏世矣。且夫魏自君之道不正,则三祖臣魏之义未尽。义未尽,故假涂以运高略;道不正,故君臣之节有殊。然则弘道不以辅魏而无逆取之嫌,高拱不劳汗马而有静乱之功者,盖勋足以王四海,义可以登天位,虽我德惭于有周,而彼道异于殷商故也。
“今子不疑共工之不得列于帝王,不嫌汉之系周而不系秦,何至于一魏犹疑滞而不化哉?夫欲尊其君而不知推之于尧舜之道,欲重其国,而反厝之于不胜之地,岂君子之高义!若由未悟,请于是止矣(《晋书·习凿齿传》)。
为濮阳公檄刘稹文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足下前以肺肝。布诸简素。仰承复命。犹事枝辞。夫岂告者之不忠。抑乃听之而未审。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一去不回者良时。一失不复者机事。噫嘻执事。谁与为谋。延首北风。心焉如灼。是以再陈祸福。用释危疑。言不避烦。理在易了。丁宁恳款。至于再三者。诚以某与先太傅相国俱沐天光。并为藩后。昔云与国。今则亲邻。而大年不登。同盟未至。饭贝才毕。襚衣莫陈。乃眷后生。遽乖先训。迁延朝命。迷失臣职。不思先縠之忠。将覆栾书之族。此仆隶之所共惜。儿女之所同悲。况某拥节临戎。援旗誓众。封疆甚迩。音旨犹存。忍欲卖之以为巳功。间之以开戎役。将祛未寤。欲罢不能。愿思苦口之言。以定束身之计。昔先太尉相公常蹈乱邦。不从逆命。翻身归国。全家受封。居韩之西。为国之屏。弃代之际。人情帖然。太傅相公以早副军牙。久从征旆。事君之节巳著。居丧之礼又彰。故乃奖其象贤。仍以旧服。纳职贡赋。五十馀年。于我唐为忠臣。于刘氏为孝子。人之不幸。天亦难忱。才加壮室之年。奄有坏梁之叹。主上深固义烈。是降优恩。盖将显足下之门。为列藩之式。不欲刘氏有自立之帅。上党为辜恩之军。俾之还朝。以听后命。其义甚著。其恩莫偕。昨者秘不发丧。巳逾一月。安而拒诏。又历数旬。秘丧则于孝子未闻。拒诏则于忠臣巳失。失忠于国。失孝于家。望此用人。由兹保族。是亦坐薪言泰。巢幕云安。智士之所寒心。谋夫之所齰舌。矧于仆者。得不动心。窃计足下之怀。执事之论。当以赵氏传子。魏氏袭侯。欲以逡巡希恩。顾望谋立耳。夫事殊者趣异。势别者迹暌。故度其始而议其终。搴其华而寻其实。愿为足下一一而陈之。夫赵魏二侯。于其先也。亲则父子。于其人也。职则副戎。赏罚得以相参。恩威得以相抗。义显事顺。故朝廷推而与之。今足下之于太傅也。地则相近。职非副戎。赏罚未尝相参。恩威未尝相抗。秘丧则于义爽。拒诏则于事乖。比赵魏二侯。信事殊而势别矣。此施之于太傅。赵魏则为继代象贤之美。施之于足下。足下则为自立擅命之尤。得失之间。其理甚白。又计足下未必不恃太傅之好贤下士。重义轻财。吴国之钱。往往而有。梁园之客。比比而来。将倚以为墙藩。托以为羽翼。使之谋取。使之数求。细而思之。此又非计。山高则祈羊自至。泉深则沈玉自来。巳立然后人归。身正然后士附。语有之曰。政乱则勇者不为斗。德薄则贤者不为谋。故吴濞有奸而邹阳去。燕哙无德而乐生奔。晋宠大夫。卒成分国之祸。卫多君子。孰救渡河之灾。此之前车。得不深镜。代宪四祖。文明继兴。当时燕赵中山。淮阳齐鲁。连结者几姓。旅拒者几侯。咸逆天用人。背惠忘德。据指掌之地。谓可逃刑。倚亲戚之私。谓能取信。一旦地空家破。首裂支分。闇者不能为谋。明者固以先去。悔而莫及。末如之何。先太尉与李洧尚书。齐之密戚。杨太保与苏肇给事。蔡之懿亲。并据要地方州。领精甲锐卒。及其王师戾止。我武维扬。则割地驱人以降。送款输忠以入。非不顾密戚。非不念懿亲。非不思恩。非不怀惠。直以逆顺是逼。死生实难。能与其同休。不能与其共戚故也。况足下大未侔齐蔡。久未及李吴。将以其人。动于不义。仆恐夙沙之国。縳主之卒重生。彭宠之家。不义之侯更出。又计足下当恃太行九折之险。部内数州之饶。兵士尚强。仓储且足。谓得支久谋而使安。危哉此心。自弃何速。昔李抱真相国用彼州之人。破朱滔于燕。困田悦于魏。连兵转战。绵岁经时。而潞人子死不敢悲。夫死不敢哭。何者。李相国奉讨逆之命。为勤王之师。义著而诚顺故也。及卢从史释丧就位。卖降冀功。将乘讨伐之时。欲肆凶邪之性。计未就而人神巳怒。事未立而兵众巳离。以万夫之长。困一卒之手。驱槛北阙。弃尸南荒。而潞之人犹老者扪胸。少者扼腕。谓朝廷不即显戮。深为失刑。其故何哉。以从史不义不昵。去安就危。众黜其谋。下不为用故也。二帅去就。非因传闻。鸠杖之人。鲐背之叟。知其本末。尚能言之。则太行之险。固不为悖者之守。数州之众。固不为邪者之徒。此又不足恃也。由此言之。则以何名隳家声。何事舍君命。何道求死士。何计得人心。此仆者所以对案忘飧。推枕不寝。为足下惜。为足下危。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况太傅比者养牛添卒。畜马训兵。旁招武干之材。中举将军之令。然而听于远近。颇有是非。虽朝廷推赤心。宏大度。然而不逞者巳有乖异之说。横议者屡兴悖恶之叹。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谁为来者。宜其弭之。今足下背季父引进之恩。失大朝文诰之令。则是实先太傅之浮议。彰昭义军之有谋。为人侄。则致叔父于不忠。为人孙。则败乃祖于无后。亦何以对燕赵之士。见齐鲁之人耶。又计足下旬日之前。造次为虑。今兹追改。惧有后艰。此左右者不明。而咨询之未尽也。近者李尚书祐董常侍重华之辈。并亲为贼将。拒我官军。纳质于匪人。效用于戎首。久乃来复。尚蒙殊恩。皆受郡符。咸领旗鼓。不能悉数。厥徒实繁。岂有足下藉两代之馀资。委数万之旧旅。俛首听命。举宗效诚。则朝廷又岂以一凵之稽迟。片辞之疑异。而致足下于不测。沮足下于后至。故事具存。可以明验。幸请自求多福。无辱前人。护龙旐以归洛师。秉象笏而朝魏阙。必当勋庸继代。富贵通身。无为邻道所资。使作他人之福。倘尚淹归款。未整来轩。戎臣鼓勇以争先。天子赫斯而降怒。金玦一受。牙璋四驰。魏卫压其东南。晋赵出其西北。拔距投石者。数逾万计。科头戟手者。动以千偫。兼驱扼虎之材官。仍率射雕之都督。感义则日月能驻。拗愤则沙石可吞。使兵用火焚。城将水灌。魏趣邢郡。赵出洛州。分二大都之间。是古平原之地。车甲尽输于此境。糗粮反聚于他人。恃河北而河北无储。倚山东而山东不守。以数州之残殍。抗百道之奇兵。比累卵而未危。寄孤根于何所。则老夫不佞。亦有志焉。愿驱敢死之徒。以从诸侯之末。下飞狐之口。入天井之关。巨浪难防。长飙易扇。此际必当惊地底之鼓角。骇楼上之梯冲。丧贝跻陵。飞走之期既绝。投戈散地。灰钉之望斯穷。自然麾下平生。尽忘旧爱。帐中亲信。即起他谋。辱先祖之神灵。为明时之哂笑。静言其渐。良以惊魂。今故再遣使车。重申丹素。惟鉴前代之成败。访历事之宾僚。思反道败德之难。念顺令畏威之易。时以吉日。蹈兹坦途。勿馁刘氏之魂。勿污潞人之俗。封帛增欷。含毫益酸。延望还章。用以上表。成败之举。慎惟图之。不宣。河阳三城节度使王茂元顿首。
子哙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一、《司马公文集》卷七三
尧舜之圣,非以其能轻天下也,乃以其能重天下也。夫唯重天下,故必得圣人然后授之。禹之传于子,非私之也。苟天下无圣人以授之,则非子莫之传矣。夫父之传子,非至禹而后有之也。盖自生民以来,有国家者,无不然矣。燕哙徒知慕尧舜之名,不知察尧舜之实,訹于奸言,以陷于死亡,为天下笑,岂不悲哉!孟子曰:「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岂非以燕哙而知之邪?
国学秋试策问二首 其一 勤而或治或乱断而或兴或衰信而或安或危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七、《皇朝文鉴》卷一二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问:所贵乎学士大夫者,以其通古今而考成败也。昔之人尝有以是成者,我必袭之,尝有以是败者,我必反之。如是其可乎?昔之为人君者,患不能勤。然而或勤以治,亦或以乱。文王之日昃,汉宣之厉精,始皇之程书,隋文之传餐,其为勤一也。昔之为人君者,患不能断。然而或断以兴,亦或以衰。晋武之平吴,宪宗之征蔡,苻坚之南伐,宋文之北侵,其为断一也。昔之为人君者,患不能信其臣。然而或信以安,亦或以危。秦穆之于孟明,汉昭之于霍光,燕哙之于子之,德宗之于卢杞,其为信一也。此三者,皆人君之所难,有志之士所常咨嗟慕望旷世而不获者也。然考此数君者,治乱、兴衰、安危之效,相反如此,岂可不求其故欤?夫贪慕其成功而为之,与惩其败而不为,此二者皆过也。学者将何取焉!按其已然之迹,而诋之也易;推其未然之理,而辨之也难。是以未及见其成功,则文王之勤,无以异于始皇。而方其未败也,苻坚之断,与晋武何以辨。请举此数君者得失之源所以相反之故,将详观焉。
偶成三首 其二 明 · 沈一贯
押有韵 出处:甬上耆旧诗卷十八
诉冤大觉前,笑破黄金口。
今昨无是非,是非日生有。
养交猎浮名,是名不能久。
息交谢浮名,是名亦名否。
尧舜让天下,燕哙从之丑。
老子与韩非,一传相尾首。
观往吟九首(左思《咏史》,西涯变为乐府,各寄身世之感焉,岂仅论世尚友而已乎?词有古近,则不可强也。) 其四 清末 · 魏源
出处:古微堂诗集
汉文用黄老,孔明用申韩。
为术不同,同归于治安。
晋以庄老亡,秦以申商族。
为术不同,同归于倾覆。
用法不为法所庸,九流腾跃入环中。
小尧舜,女尧舜,岂同燕哙师异姓。
学论语,读论语,笑倒扬雄及赵普。
始知留侯邺侯用二氏,异于崔浩高骈与梁武。
书事 清末 · 郑孝胥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天柱犹倾况地维,堪嗟造物太儿嬉。
鳖灵岂望归鹃魄,燕哙公然得子之。
一乱五年应共尽,孤怀历劫独难移。
案头宣统官邪记,会铸神奸与世知。
保子滩行 现当代 · 邵祖平
出处:培风楼诗卷之十
江流急骤困峡束,石斗出波大如屋。
轰声动天保子滩,刘备曾托一块肉。
一块肉,非象贤,重器传子讵偶然。
卿才十倍曹子桓,北向争锋魏难安。
孤昔与卿鱼水欢,化龙出池天上蟠。
豚犬已为天上种,岂不如子阳井蛙一纪施仪銮。
鼎峙三分来不易,患得患失孤岂异。
明言不可辅,卿自取,姑示惠道实谲智。
宁有诏子效申韩,顾反弃位类燕哙。
英雄欺人二千年,至今共颂君臣贤。
孟取武成二三策,后世史简邪伪继,下酒汉书非至味。
不如且览江涛烟,虽有变化吾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