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考校京官奏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宰臣萧俛段文昌崔植等。当陛下君临之初。
首任宰相。安危理乱。
决在此时。况陛下思天下和平。
敬大臣礼切。固未有昵比左右。
侈满自贤之心。而宰相之权。
宰相之事。陛下一以付之。
实宣化理千载一遇之时也。此时若失。
恐更无时。而等上不能推至公。
申炯戒。陈先王道德以沃君心。
又不能正色匪躬。振举旧法。
复百司之本。则教化不立矣。
臣闻政之废兴。在于赏罚。
等作相已来。未闻奖一人德义举守官奉公者。
使天下在官之徒有所劝。又不能黜一人职事不理持禄养交者。
使尸禄之徒有所惧。如是则刑法不立矣。
邪正莫辨。混然无章。
教化不行。赏罚不设。
天下之事。复何望哉。
一昨陛下畋游幸骊山宰相翰林学士是陛下股肱心腹。
宜皆知之。等不能先事未形。
忘躯恳谏。而使陛下有忽谏之名。
流于史册。是陷君于过也。
孔子曰。所谓大臣者。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等言不行计不从。须奉身疾退。
不宜尸素于化源。进退戾也。
何所避辞。其萧俛段文昌崔植三人并翰林学士杜元㯋等。
并请赐考中下。御史大夫李绛左散骑常侍张惟素右散骑常侍李益等。
谏幸骊山郑覃等谏畋游。
是皆恐陛下行幸道途渐远。自此恣情无度。
又思马有衔橛不测之变。风寒生疾之忧。
急奏无所诣。国玺委妇人中倖之手。
等能率御史继以两省官大谏于朝。有恳激事君之礼。
可以诫无言者。其李绛张惟素李益三人。
请赐上下考外。特与迁官。
以彰陛下优忠赏谏之美。其崔元略供奉官之首。
合考上下。缘与于翚上下考。
于翚以犯赃处死。准令须降。
请赐考中中。大理卿许季同任使于翚韦道冲韦正牧。
皆以犯赃。或左降。
或处死。合考中下。
然顷陷刘辟之乱。弃家归朝。
忠节明著。今宜以功补过。
请赐考中中。少府监裴通职事修举。
合考中上。以其请追封所生母而舍嫡母。
是明罔于君。幽欺其先。
请赐考中下。伏以昔者宰夫入寝。
擅饮师旷李调。今愚臣守官。
请书宰相翰林学士中下考。上爱圣运。
下振颓纲。故臣惧不言之为罪。
不惧言之为罪也。今其三品官考。
伏缘限在今月内进。辄先具如前。
四品已下官。续具条疏闻奏。
崔元略等加阶制821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某官某乙。阶之设二十有九。
有庸有事。有叙有加。
用是四者。以诏百吏。
由郾而上至于元略。曰加曰叙。
进而下至于景。曰事曰庸。
光我侍从之臣。且优致政之老。
诏贤诏德。于是乎在。
堂奥益近。尔其敬之。
兴元元从正议大夫内侍省内侍知省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特进左武卫大将军李公墓志铭 中唐 · 崔元略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七
夫王者统极垂理。其外必有英哲。宣力股肱。其内必有专良。布达心膂。以成帝道。古今而言君臣相会。兼之者鲜矣。厥有内侍李公。可谓会而兼之者也。公监军河中。以元和十年正月十七日薨于官次。行路悽咽。元戎以闻。皇帝轸悼。宠以殊礼。褒赠特进左武卫大将军。品冠朝端。位崇禁卫。诏下之日。人不谓优。有以见公出入中外。始终无过之地矣。公讳辅光。字君肃。其先京兆泾阳人也。曾祖望。皇京兆府华原县。祖万靖。皇泾王府长史。父思翌。皇泾州仁贤府左果毅赏绯鱼袋。公即果毅之第三子也。质表华茂。气怀恭敏。建中岁。德宗御宇。时以内臣干国。率多纵败。思选贤妙。以正宫掖。故公特以良冑入侍。充白身内养。俄属皇舆巡幸。公于斯时。参侍指顾。应对皆惬。遂赐绿超授奚官局令。勋以元从之号。其年又迁掖庭局令兴元初。辇入宫闱。公屡含天宪。复命之日。皆中机要。迁内寺伯。时有北虏入觐。将以戎马充献。数盈累万。国朝故事。每一马皆酬以数十缣帛。拒之即立为边患。受之即王府空竭。公承命为印纳使。迎之朔陲。谕以信实。交领之际。虏不敢欺。必以精良者□后充算省费之校。亿兆相悬。生灵所资。安危是系。即公之于国。可谓有大功矣。圣情欢悦。遂有银章朱绂之赐。由是方隅重事。咸所委属。岭峤之南。渐于海日。邕管地偏人狡。□□□将有缺溪洞连结为盗者。仅廿万众。王命稽拥。逮于周岁。邻道节使。咸请进讨。德宗皇帝且曰。以吾人伐吾人。剋之非利。于是命公招谕。驿□□驱。遽临所部。公乃讯诘疑惧。昭示恩威。浃辰之间。咸知所向。公素练兵机。具见腰□□巡视川谷。占其要害。奏请于海口置五镇守捉。至今帖然。人受其赐。献功未几。又属太原军帅李自良薨于镇。监军使定远为乱兵所害。甲士十万。露刃相守。公驰命安抚。下车乃定。便充监军使。前后三易节制。军府晏如。十五年间。去由始至。遂特恩遥授内给事。又有金章紫绶之赐。元和初。皇帝践祚。旌宠殊勋。复迁内常侍兼供奉官。明年。银夏裨将杨惠琳。西蜀副倅刘辟。或以长帅薨殁。皆恃塞怙险。初有邀君之心。终成悖乱之迹。公密表请发当道步骑诛讨。功成之日。有诏褒美曰。卿志怀嫉恶。情切奉公。继遣偏师。克平二寇。虽嘉将帅之勤。足见监临之效。拜内侍省内侍知省中事。署之贵宠极于此。寻因入觐。恳请留侍。乃充鸿胪礼宾使。又转内弓箭库使。曾不累月。皇帝以蒲津重镇。监统务切。复除河中监军绛州铜冶使。自元和四年至九年。元戎四换。交代之际。人心如一。斯盖公约已廉。与士信。静专动和。推安便物之所致也。圣恩表异。图形省阁。易箦之日。享年七十有四。以其年四月廿五日吉辰。迁窆于泾阳县咸阳原之阴。诏下所司。备钲鼓笳箫仪卫礼物。中使监导。出于都门。荣观路人。宠被幽壤。士君子闻者。咸亦知劝。夫人辅氏。邑号扶风郡。闺仪端懿。母德温淑。如宾之敬。见于丧礼。有子四人。长曰希晏。前将仕郎掖庭局宫教博士。次曰仲升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兼殿中侍御史河东节度保宁军使。次曰希暹。内养将仕郎内侍省内府局丞。次曰希升。并皆克奉规训。志存忠孝。懿勋茂绩。始见其进也。门吏晋州司法参军巨雅。以元略长兄。尝宾于北府。以元略从事中都。俱饱内侍之德。将命录实。见托为志。勒之贞石。且无愧词。铭曰。
泾水之涘,高原堀起。
其上新坟,葬我将军
将军之德,实彰家国。
水竭原迁,斯文乃传。
咏架上鹰(《太平广记》云:“为儿时,随父元略访韩晋公滉指架上鹰令咏,吟云云。曰:‘此儿可前程万里也。’”) 唐 · 崔铉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天边心胆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毛仙翁传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四
毛仙翁者。
名于
字鸿渐
得久视之道。
不知其甲子。
常如三十许人。
其龆容稚姿。
雪肌元发。
若处子焉。
周游湖岭閒。
常以丹石攻疾。
阴功救物。
受其锡者。
不可胜纪。
大中戊寅岁
进士张为
薄游长沙
落魄数载。
以诗酒自得。
不汲汲于随计。
一旦。
值女奴于岳麓山下。
若豪家之青衣焉。
奔而归之。
张遽惑焉。
岁馀。
寖成羸疾。
尪瘠骨立。
待时而已。
毛翁自海陵来。
泊于逆旅。
即张所止也。
请谒之者。
逡巡盈门。
皆曰尊师
十年二十年一届于市。
人仰其惠。
夏日之阴。
冬日之阳也。
蒙其泽者多矣。
顾见张。
悯之曰。
子妖气邪光。
洽遍肌骨。
苟不相值。
殒于旦夕也。
吾有鲍南海丸。
以一粒授为。
于香炉焚之。
郁烈之气。
闻数百步。
张之魅妾。
长号一声。
蹶然而毙。
因共视之。
木偶人也。
心下至足。
肌肉如人。
心上至顶。
犹木偶之状。
众共异之。
弃于江中。
师曰。
此魅逝矣。
子之性命可全。
形骸可保也。
又以丹砂三粒。
其状如黍米。
命张吞之。
旬月之閒。
肌丰力倍。
惫疾都瘳。
师忽告去。
不言所之。
张遂为诗别焉。
其略云。
羸形感神药。
削骨生丰肌。
兰炷飘灵烟。
妖怪立诛夷。
重睹日月光。
何报父母慈。
黄河浊滚滚。
别泪流澌澌。
黄河清有时。
别泪收无期。
自是去别。
莫知所适。
湘江閒至今以为口实。
张后亦南入钓台山
访道而去。
今睹朝彦赠仙翁文集。
果符长沙之事。
裴晋公度牛公僧孺令狐公楚李公程李公宗闵李公绅杨公嗣复杨公于陵王公起元公祯。
当代之贤相也。
白公居易崔公郾郑公尉浣李公益张公仲方沈公传师崔公元略刘公禹锡柳公公绰韩公愈李公翱
当代之名士也。
望震寰区。
名动海岛。
或师以奉之。
或兄以事之。
皆以师为上清品人也。
或美其登仙出世。
或纪其孺质婴姿。
或异其藏往知来。
或叙其液金水玉。
霞绮交烂。
组绣相宣。
盖元史之盛事也。
自元和洎大中戊子
五十馀年。
容色不改。
信非常人矣。
奇章公独以上升为疑者。
乃拘教守常。
未达神仙之深旨矣。
夫仙之上者。
骨肉升飞。
与天无极。
又九天之上。
无何之乡。
为极阳之都。
神仙之府也。
世之得道者
鍊阴而全阳。
阴滓都尽。
阳华独存。
故能上宾于天。
与道冥合。
黄帝驾龙而腾跃。
子乔控鹤而飞翔。
赤松乘雨而飘飖。
列寇御风而上下。
史昭著。
又何疑焉。
所云胡国胡法。
将终之事。
是设幻化之诬词。
谤神仙之轻举者。
有是焉耳。
尝试论之。
真一既判。
元精肇分。
清气为人。
谓之三才。
皆禀妙于无。
成于妙有。
人之生也。
参天而两地。
与气为一。
天地所以长存者。
无为也。
人所以生化者。
有为也。
情以动之。
智以役之。
是非以感之。
喜怒以战之。
取舍以弊之。
驭努以劳之。
气耗于内。
神疲于外。
气竭而形衰。
形凋而神逝。
以至于死矣。
故曰委和而生。
乘顺而死。
率以为常也。
修道之士。
黜嗜欲。
隳聪明。
凝然无心。
淡然无味。
收视返听。
万虑都冥。
然后虚空生。
胎吻合。
自然观化之初。
穷物之始。
浩然动息。
与道为一矣。
与道为一。
则恣心所之。
从心所欲。
是非不能乱。
势利不能诱。
寒暑不能变。
生死不能干。
指顾乎八极之外。
逍遥乎六虚之表。
无所不察。
无所不知。
目能洞视。
耳能洞听。
亦能视听不由乎耳目。
何者。
神鉴于未然。
智通于无地也。
如此则世人之休咎寿夭。
富贵贫贱。
皎然在目。
岂待乎阴阳之数。
蓍龟之兆。
而后知之乎。
毛仙翁则其人也。
众君子歌诗志之。
序述赞之。
曷足尽仙翁之道哉。
因以神仙之事。
亦纪仙翁之功。
书之于卷末云。
通政元年丙子三月七日辛酉
杜光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