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其十三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灵集愧天恩(灵者,神。集者,会也。愧者,也。天恩者,泽也。神会大师洛京荷泽寺。),生□二六人(生□者,师资也。二六者,会大师弟子十二人也。)
法中无气味(法中者,佛法也。会大师传佛知见,甚深法也。无气味者,缘北宗秀大师弟子普寂,于京盛行,通其经教。当此之时,曹溪宗旨,于彼未盛行,故言无气味也。),石上有功勋(石上者,秀大师弟子,磨却南宗碑,神秀欲为六代,何其天之不从,乃得会大师重立实录,故有功勋。)
大智禅师碑铭 唐 · 严挺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
夫圣人以仁德育物者。则醴泉潜应而涌。嘉禾不播而植。神功以不宰宁运者。则元宗会境而立。正法由因而备。然则有灵允荅。爰九畴而式叙。无为克成。超万象而宏济。暨今上文明。大开净业。溥福利真慈之泽。辟权智众善之门。精求觉藏。汲引僧宝。往必与亲。念则随应。张皇通达之路。腾演元亨之衢者。其惟我大智禅师乎。禅师讳义福上党铜鞮人也。俗姓姜氏。系本于齐。官因于潞。载鸿休于邦牒。践贞轨于家范。曾祖雁门。大父烈考。并栖尚衡门。禅师始能言已见聪哲。稍有识便离贪取。先慈矜异。遗训出家。年甫十五。游于卫。观艺于邺。虽在白衣。已奉持沙门清净律行。始为邺卫之松矣。乃远迹寻诣。探极冥搜。至汝南中流山灵泉寺。读法华维摩等经。勤力不倦。时月遍诵。略无所遗。后于夜分。端唱经偈。忽闻庭际若风雨声。视之。乃空中落舍利数百粒。又于都福先寺师事朏法师。广习大乘经论。区析理义。多所通括。以为未臻元极。深求典奥。时嵩岳大师法如。演不思议要用。特生信重。夕惕不遑。既至而如公迁谢。怅然悲愤。追践经行者久之。载初岁。遂落发。具戒律。行贞苦。自尔分卫。一食而已。闻荆州玉泉道场大通禅师以禅惠兼化。加刻意誓行。苦身励节。将投胜缘。则席不暇暖。愿依慈救。故游不滞方。既谒大师。率呈操业。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大师乃应根会识。垢散恼除。既而摄念虑。栖榛林。练五门。入七净。毁誉不关于视听。荣辱岂系于人我。或处雪霜。衣食罄匮。未尝见于颜色。有厌苦之容。积年钻求。确然大悟。造微而内外无寄。适用而威仪不舍。大师乃授以空藏。印以总持。周旋十年。不失一念。虽大法未备。其超步之迹。固以远矣。后大师应召至东都天宫寺现疾。因广明有身之患。惟禅师亲在左右。密有传付。人莫能知。后圣僧万回见禅师。谓众人曰。宏通正法。必此人也。神龙岁。自嵩山岳寺为群公所请。邀至京师。游于终南化感寺。栖置法堂。滨际林水。外示离俗。内得安神。宴居寥廓廿年所。时有息心贞信之士。抗迹隐沦之辈。虽负才藉贵。鸿名硕德。皆割弃爱欲。洗心清净。斋庄肃敬。供施无方。或请发菩提。或参扣禅契。有好慕而求进修者。有厌苦而求利益者。莫不恳誓专一。披露尘恼。禅师由是开演先师之业。懋宣至圣之教。语则无像。应不以情。规济方圆。各以其器。陶津缘性。必诣其实。广燎明哲之灯。洞鉴昏沈之路。心无所伏。故物无不伏。功不自已。乃功无不成。迷识者以悟日新。爱形者由化能革。不远千里。曾未旬时。腾凑道场。延袤山谷。所谓旃檀移植。异类同薰。摩尼曜。众珍自积。其若是乎。如来以四谛法济三乘众生。以八正道示一切迷惑。其或继之者善。成之者性。非夫行可与真静齐致。道可与法身同体者。固难议于斯。开元十年长安道请禅师京城慈恩寺十三年。皇帝东巡河洛。特令赴都。居福先寺十五年。放还京师。廿一年。恩旨入都。至南龙兴寺。曰。此人境之静也。遂留憩焉。沙门四辈。靡然向风者。日有千数。其因环里市绝荤茹而归向者。不可胜计。廿三年秋八月。始现衰疾。闭关晦养。不接人事。诫诸门徒曰。吾闻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已非由人。当自勤力。以济神用。众以为付属之萌也。明年夏五月。加疾减膳。廿四日申酉之閒。有白虹十馀道。通亘辉映。久而不灭。廿五日际晚。摄念开颜。谓近侍数人云。本师释迦。示现受生。七十有九。乃般涅槃。吾今得佛之同年。更何所住。又云。卧去坐去。亦何差别。便右胁枕手。垒足而卧。此则知身非实。处疾不乱。奄忽弃世。无觉知者。皇帝降中使特加慰赗。寻策谥号曰大智禅师。即大智本行。皆悉成就。以禅师能备此本行也。禅师法轮。始自天竺达摩。大教东派。三百馀年。独称东山学门也。自可璨信忍至大通。递相印属。大通之传付者。河东普寂禅师二人。即东山继德。七代于兹矣。禅师性笃仁厚。天姿通。取舍自在。深净无边。苦已任真。旷心济物。居道训俗。不忘于忠孝。虚往实归。尤见其渊默。有无不足定其体。名数安能极其称。元波难挹。高栋云摧。既离形器之表。当会神通之域。粤七月六日。迁神于龙门奉先寺北冈。威仪法事。尽令官给。搢绅缟素者数百人。士庶丧服者有万计。自鼎门至于塔所。云绝雷恸。信宿不绝。棺将临圹。有五色祥云。白鹤数十。云光鹤影。皆临棺上。郁霭徘徊。掩而散。近古归墓灵相。未有如斯之盛也。禅师之季曰道深。力方坟而心静。弟子庄济等。营丰碑而志勤。伊余识昧。昔尝面禀。非以文词取拙。将为剋慕在怀。览江夏立铭。涕增横坠。睹太原成论。悲甚慨然。攀缘苦集。愿望都断。有太仆卿濮阳杜昱者。与余法利同事。共集禅师众所知见实录。其馀传闻。不必尽记。且离生灭是究竟无馀。镂盘盂乃古今难沫。顾才不称物。短绠汲深。犹昔人稽首东向。献心庐岳者。以为恳慕之极。况镌刻永世。不犹愈乎。其铭曰。
契真慈者。道为物先。
灵力幽授。降劫生贤。
爰兹大士。寂照宏宣。
惠超三业。心空四禅。
德溥甘露。言感清泉。
翱轩宗极。念护无边。
犹彼檀施兮福未尝有。如彼戒瓶兮物无不受。
石无磷兮白不涅。耐霜兮竹亭雪。
今将离世兮无有量。永离盖缠兮辞生灭。
门人法侣兮无归仰。刻石雕金兮状高节。
庐山兮摧慕。瞻朗谷兮悲绝。
自撰墓志 唐 · 严挺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
天宝元年严挺之绛郡太守抗疏陈乞。
天恩允请。许养疾归闲。
兼授太子詹事。前后历任二十五官。
每承圣恩。尝忝奖擢。
不尽驱策驽蹇。何阶仰荅鸿造。
春秋七十。无所展用。
为人士所悲。其年九月寝疾。
终于洛阳某里之私第。十一月
葬于大照和尚塔次西原。礼也。
尽忠事君。叨载国史。
勉拙从仕。或布人谣。
陵谷可以自纪。文章焉用饰为。
遗文薄葬。敛以时服。
大照禅师塔铭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奂上人至。
传诸大德意。
令弟子撰和上碑。
但重元门深。
□四海大君者。
我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之谓也。
入佛之智。
赫为万法宗主者。
我禅门七叶大照和尚之谓也。
是以从无因得。
不出三界。
清泰运。
昭宣圆。
常洽著菩萨之本心。
密住依国王之信力。
四生于涅槃者。
不其广欤。
和上讳普寂
俗冯氏。
长乐信都人也。
其先毕公高之后。
毕万入晋。
受邑于魏。
支子食采冯城
因而得姓。
洎亭为韩上党守。
在赵为华陵君。
异汉征西将军
思义骠骑将军
家于河南
今为河东人也。
祖居士讳道相。
经德营道
晦用藏密。
居士讳会均
艮背园庐。
飞遁乡邑
和上生而茂异。
长而开明。
神清体闲。
气和志远。
栝树虽小。
其根巳深。
河源则微。
其流可大。
欣愿去结。
永言依僧。
尝以德业书绅。
艺术从学。
负笈梁许。
抠衣
博总经籍。
殚极天人。
以为洪范九畴。
周易十翼。
虽奥旨元邈。
然大略回疑。
不若别求法缘。
幽寻释教。
时大梁璧上人以义解方闻。
敷演云会。
遂听法华经唯识起信等论。
巨石投水。
其入甚多。
修坂走丸。
所适弥远。
重依东都和上受具。
转奉南泉景和上习律。
超契心地。
忽见光明。
随止作行。
得亲近处。
于是贞观嵩阜。
隐居半岩
布褐一衣。
麻麦一食。
中夕叹曰。
文字是缚。
有无是边。
盍不以正戒为墙。
智常为座。
发广大愿。
修具足慈。
他方七宝之山。
路远难到。
自境四念之地。
身乐且安。
犹曰密印者谓之师。
先觉者谓之达。
吾当求矣。
此其时哉。
将寻少林法如禅师
未臻止居。
巳承往化。
追攀不及。
感绝无时。
芥子相投。
遇之莫遂。
甘露一注。
受之何阶。
翌日。
远诣玉泉大通和上
膜拜披露。
涕祈咨禀。
良马易进。
良田易平。
加之思修。
重之勤至。
宝镜磨拂。
万象乃呈。
玉水清澄。
百丈皆见。
衡山之石。
更悟前身。
新丰之家。
自然本处。
此者五岁。
约令看思益。
次楞伽。
因而告曰。
此两部经。
禅学所宗要者。
且道尚秘密。
不应眩曜。
和上旁求僻陋。
宛在园林。
夹江之间。
之下。
鮀蜃每作。
虺蜮交驰。
顷差他人。
必辞痼疾。
和上愿充僧使。
便得经行。
心无所存。
背无所倚。
都忘禅睡。
了悟佛知。
两马一车。
进念同辙。
一鸟二翼。
定慧皆空。
此者复二年。
大通和上深赏重之。
人未之兰若。
今将自之。
大通止曰。
嵩山亦好。
至于再。
诺而居焉。
长安年。
度编岳寺。
神龙岁。
请不哭泣而不言。
缁素坠心。
栋梁落构。
以为四害腾口。
谁者能缄。
五欲乱绳。
谁者能截。
乃合谋悉意。
闻香求花。
鸟随风。
轮随迹。
咸请和上一开法缘。
使四园可游。
八池可浴。
则僧非聚食。
人异散心。
愿闻乐器之音。
用滋毛孔之润。
和上曰。
夫净灯可以照胜宅。
助风可以持宝城
今何为乎。
且千车之声。
不入于耳。
万人之请。
谁听其言。
神龙中
孝和皇帝诏曰。
大通禅师降迹阎浮。
情存汲引。
戒珠圆澈。
流洞鉴于心台。
定水方澄。
结清虚于意府。
原其行也。
既无人而无我。
测其理也。
亦非断而非常。
然而示彼同凡。
奄随运往。
形虽已谢。
教乃恒传。
其弟子僧普寂
夙参梵侣。
早簉法筵。
得彼髻珠。
获兹心宝。
释迦流通之分。
终寄于阿难。
禅师开示之门。
爰资于普寂
宜令统领徒众。
宣扬教迹。
俾夫聋俗。
咸悟法音。
考功员外郎武平一奉宣圣旨。
慰喻敦劝。
和上犹逡巡辞避。
不获巳仍曰。
广大者莫极于虚空。
我性相能遍。
元妙者莫深于开示。
我定慧能传。
未或不从应身。
而建四生法主
未或不登正觉。
而启一佛度门。
曷敢当仁。
以膺求我。
且正见了见。
转次既殊。
浣家锻家。
习性亦别。
草席遇水而紧。
草绳遇水而舒。
地水火风。
青赤白黑。
八万烦恼。
八万解脱。
翳憍慢之山。
金椎难碎。
贪恚之毒。
龙珠不消。
诸生当诵戒经。
以传正受。
开元十三年
恩诏屈于敬爱寺宴坐。
逮十五年。
上将幸于京师也。
优诏曰。
慎言义福宜从驾。
和上留都兴唐寺安置。
由是法云遍雨。
在其根茎。
妙音尽闻。
惟所围绕。
其始也。
摄心一处。
息虑万缘。
或刹那便通。
或岁月渐證。
总明佛体。
曾是闻传。
直指法身。
自然获念。
滴水满器。
履霜坚冰。
故能开方便门。
示直宝相。
入深固藏。
了清净因。
耳目无根。
声色亡境。
三空圆启。
二深洞明。
是故闻者斯来。
得者斯止。
自南自北。
若天若人。
或宿将重臣。
或贤王爱主。
或地连金屋。
或家蓄铜山
毂击肩摩
陆聚水咽。
花盖拂日。
玉帛盈庭。
和上洗然若虚。
旷然若谷。
不见施者。
不知受焉。
遂龙象之所崇。
惟塔庙之所供。
但趫猿自息。
醉象皆调。
闻是名者。
不生四趣。
蒙其润者。
便过四禅。
则有学富蓬山。
经通贝叶。
百家奥旨。
三藏真言。
目如曜星。
舌如飞电。
莫不杜口折角。
失客革心。
二十七年秋七月
诲门人曰。
吾受托先师。
传兹密印。
远自达摩菩萨导于可。
可进于璨。
璨钟于信。
信传于忍。
忍授于大通
大通贻于吾。
今七叶矣。
波罗密是汝之师。
奢摩他门是汝依处。
当真说实行。
自證潜通。
不染为解脱之因。
无取为涅槃之会。
诸生殊不知其故。
呜呼。
八月二十四日有弥留。
怡然坐灭于都兴唐寺
享寿八十九。
夏五十二。
闻哀行哭。
临堂抚膺。
云雾冒山。
江河奔海。
沸渭坌入。
阴沈弥望者。
至于百万。
皆曰。
天地德。
不踰昼水。
神明之祐。
未际入流。
今之我闻。
异于汝说。
沐浴智慧之海。
超腾生死之河。
崇化先。
痛深物表。
情可理割。
义可事诠者。
尝以前圣后贤。
示迹开教。
降生所以传法。
归尽所以同凡。
久留则厌闻恐其慢易。
终去则追远欲其怀思。
忘其身而神迁益高。
间其法而事稀弥重。
始终权实之化。
不断不绝。
究竟诱进之益。
无去无来。
河南尹裴公名宽
飞表上闻。
皇情震悼。
诏曰。
大士遗荣。
岂贵于名称。
前王表德。
必在于褎崇。
同德兴唐寺故大德僧普寂
资于粹灵。
是为法器。
心源久
戒行弥高。
既来理而悟空。
每导凡以宗圣
慈悲所应。
汲引盖多。
冀永年
式宏像教。
遽从迁化。
用谢浮生。
言念于此。
良深悯惜。
宜稽其净行。
锡以嘉名。
示夫将来。
使高山仰止。
可号大照禅师
归本居葬日。
量借威仪手力。
上将变易之岁。
累告门人曰。
久居山水。
缘亦在焉。
及泥日。
天竺兴唐缁似。
皆请卜而厝之。
表而祈之。
唯岳寺一方。
地震雪下。
少室群巘。
树折霜封。
九月八日
恩私果令归葬。
二十一日。
金棺发轫。
卤簿启行。
或两都倾城。
或四方布路。
持花者林指。
执绋者景移。
三条之中。
泣泪如雨。
重城之外。
号叩若雷
䌽云二时。
自都达岳。
白露数里。
弥川遍空。
二十四日。
穸于岳寺之旧居。
礼也。
门人等修罗死慈。
岛人死义。
血现于体。
绳系于床。
佥某拾衣。
一心起塔。
尘多折轴。
箭重回舟。
衔石而海水可填。
而佛恩难报。
二十八载十一月十五日
恩旨许焉。
仍委寺主慧远上座崇泰都维那昙庆等。
载令构缉。
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恩旨迁藏海寺于和上河东旧宅。
廓为寺焉。
建塔追崇福也。
且爰自六叶。
式崇一门。
未诵戒经。
或传法要。
大通以凡例起谤。
将弃我闻。
深解依宗。
遽求圣道。
所以始于累土。
渐于层台
摄之孔多。
学者弥广。
故所付诸法。
不指一人。
西河
有疑夫子。
郑元北海
自袭马融
至于密意除知。
慧心入境。
如因日照。
方见日轮。
终以佛光。
乃明佛道。
岂伊邕也。
而敢议之。
大弟子惠空胜缘等。
相与追过去。
示方来。
一以抒宿心。
存妙用。
一以奉慈训。
宏教门。
腾净行于松阡。
刻师资于石字。
其词曰。
三界渺茫。
四生沈痗。
尘境延歊。
荫欲攻内。
明镜虚受。
大慈圆对。
法鼓震惊。
魔军消溃(其一)
千佛转觉。
七叶相承。
护持俗谛。
应现真僧
长河皎月。
静室明灯。
梵经滋广。
禅林蔚兴(其二)
童稚初心。
儒释兼致。
梁陈咨禀。
伊洛勤匮。
虽臻阃域。
犹执文字。
古城元远。
空门深邃(其三)
逝将分赴。
曾是幽求。
玉泉谷口。
甘露山头。
慧日一照。
浮云四收。
给园都邑
鹫岭嵩邱(其四)
大通往生。
后觉来问。
妙法终启。
苦言未顺。
愿发他心。
稍宏本分。
固让固请。
不矜不训(其五)
德音光被。
皇华荐臻。
曲荷天奖。
昭宣法轮。
总总缁素。
憧憧搢绅。
以智慧水。
洗烦恼尘(其六)
慈摄云奔。
檀施山积。
无相无愿。
不受不斤。
龙象兴补。
塔庙光益。
香花户庭。
护念泉石(其七)
同人将灭。
依宗阐教。
草系尔师。
宴居尔照。
闻哀行哭。
惟艾及少。
命鸟无翼。
慈舟失棹(其八)
渥恩痛悼。
追谥哀荣
塔遂嵩岳
仪从洛城
灵舆顾步。
天乐凄清。
追攀雾委。
感动雷惊(其九)
入室来思。
登坛永慕。
密教不纪。
后生何趣。
石塔兮若割。
仰金字兮如注。
杖亿劫兮昭阳。
与四法兮安住(其十)
天宝元年二月十五日建。
东京敬爱寺大證禅师 唐 · 王缙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醴泉涌而蠲疾。宝炬然而破暗。
莲花无染而独净。夜光不系而自得。
其惟上智乎。夫上智之身。
曲随世界。上智之心。
密游圣境。或宿植德本。
乘愿复来。或意生人间。
用宏开示。非慧见孰能知之。
大德号昙真姓边陈留开封人也。
厥初为孩。禀知特异。
亦既有识。用晦如愚。
家有耕桑未尝问。乡有学校未尝顾。
则曰处丰屋何如方丈。驰良马何如振锡。
圭组耀世。不如被褐。
金玉满堂。不如虚白。
食珍者岂睹饭来香积。听乐者岂闻梵唱云何。
战既胜矣。出门绝迹。
潜嵩少间。专于读诵。
年至二十。遂适太原
受声闻戒。习根本律。
性甚聪敏。博涉经论。
时同学者。仰之为师。
久而叹曰。大圣要道。
存乎解脱。不入其门。
非佛之子。乃损落枝叶。
澄清泉源。诣长老大照
醒迷解缚。开心地如毛头。
扫意尘于色界。从此日益。
唯师能知于四威仪之中。无一刹那有怠。
不住以至于大寂。无作以至于恒用。
我止无所。虚空未为广。
我照能遍。日月未为明。
震雷破山。闻不闻等。
烈风拔树。见不见等。
是身无主。与四大假合。
方寸无生。于一切离相。
犹以为未出心量。弥勤深入。
大照既没。又寻广德大师
一见而拱手。再见而分座。
问之于了。荅之以默。
俱诣等妙。𠯳合自他。
梵衲之行。楞伽之心。
密契久矣。广德又谢。
学徒嗷嗷。相顾靡依。
来求于我。嗣续前教。
皆以实归。出宅诸子。
俾称所乘。渡河三兽。
自止于分。天宝季年。
禄山作逆。陷我洛阳
乱兵蜂螫。大德澹然。
独在本处。天龙潜卫于左右。
豺狼仰瞻而赞叹。施财献供。
终朝盈门。于善恶等以慈。
于苦厄人以忍。言说不㝵。
无畏故也。动静皆如。
自在故也。度众无边。
大愿力也。依报无量。
迈种福也。夫修行之有宗旨。
如水木之有本源。始自达摩
传付慧可。可传僧璨
传道信。信传宏忍。
忍传大通。大通传大照
大照广德广德大师
一一授香。一一摩顶。
相承如嫡。密付法印。
惟圣智所證。非思议能测也。
大德既舍眷属。窃为沙弥
身不顾名。志在成道。
声称浸远。归向如林。
天宝八年。缁侣领袖举以上闻。
乃蒙正度。初隶东都国寺
旋为敬爱寺请充大德。迁彼与住此。
有缘非无因。地杂人天之会。
法如云雨之施。众有尘劳之悟。
寺盈河润之福。今学与其进。
当学起其信。善诱不倦。
得师则喜。利往者导之以捷。
睹奥者辨之以正。深在定者戒于贪。
悟所觉者使之远。视彼来学。
庵摩勒果。冀其出世。
优昙钵花。齐我者稀。
故我贵矣。宝应二年正月十四日
趺坐如生。薪尽火灭
年六十。四十。
哀缠门人。悲及尘众。
树为之变色。兽为之失声。
栋折航沈。佛土萧索。
其年九月。葬于嵩岳寺之北阜。
大历二年。有司奏谥。
上闻恻然。乃赐号曰大證禅师
缙尝官登封。因学于大照
又与广德素为知友。大德弟子正顺。
即十哲之一也。视缙犹父。
心用感焉。以诸因缘。
为之强述。铭曰。
上德不德。兴慈运悲。
现于浊界。俯为人师。
以我无思。破彼尽思。
尔方厌俗。我则随时。
由多分别。妄生垢净。
根不缘废。象岂染镜。
法不可著。空即是病。
无得之得。绝圣而圣。
文字非文字。言语非言语。
云何以解脱。云何而语汝。
随宜说方便。究竟非我与。
舍利依嵩山。寂寥所。
为舜阇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758年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沙门僧某等言。
伏蒙圣札题二大师塔额。
及度僧抽僧等并毕。
伏喜天心。
俯从人欲。
恩光至重。
抃舞难胜。
臣闻圣者正也。
住正法者为圣人。
佛者觉也。
得觉满者入佛慧
伏惟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陛下登满足地。
超究竟天。
入三解脱门。
过九次第定。
见闻自在
不住无为
理事皆如。
终非有漏。
复皇国而御宇。
白法以教人。
百谷顺成
六气时若。
不加兵而贼破。
不扰物以人和。
缁侣胜缘
苍生厚幸。
昨蒙书额度僧等。
龙腾金榜。
凤转银钩。
河汉昭回。
烟云飞动。
韦诞耻其遗法。
梁鹄惭为古人。
降出天门
升于宝塔
玉绳缀于重级
珠斗挂于露盘。
以方宸翰。
实多惭德。
又宿修梵行。
愿在法流者。
覆以惭愧之衣。
落其烦恼之发。
冀成宝器。
仁王为琢玉之因。
广运佛心
圣主受恒沙之祐。
沙门等叨承禅训。
幸遇昌期。
御札赐书。
足报本师之德。
梵筵邀福。
愿酬大圣之恩。
不胜戴之至。
请施庄为寺表758年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维稽首。
臣闻罔极之恩。
岂有能报。
终天不返。
何堪永思。
然要欲强有所为。
自宽其痛。
释教有崇树功德。
宏济幽冥。
臣亡母故博陵县崔氏。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馀岁。
褐衣蔬食。
持戒安禅。
乐住山林。
志求寂静。
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
草堂精舍。
竹林果园
并是亡亲宴坐之馀。
经行之所。
臣往丁凶衅。
当即发心。
愿为伽蓝。
永劫追福。
比虽未敢陈情。
终日常积恳诚。
又属元圣中兴。
群生受福。
臣至庸朽。
得备周行
无以谢生。
将何答施。
愿献如天之寿。
长为率土之君。
惟佛之力可凭。
施寺之心转切。
效微尘于天地。
固先国而后家。
敢以鸟鼠私情。
冒触天听。
伏乞施此庄为一小寺。
兼望抽诸寺名行僧七人。
精勤禅诵。
斋戒住持。
上报圣恩。
下酬慈爱。
无任恳款之至。
赞佛文738年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窃以真如妙宰。
具十方而无成。
涅般至功。
满四生而不度。
故无边大照
不照得空有之深。
万法偕行。
无行为满足之地。
惟兹化佛。
即具三身。
不舍凡夫。
本无五蕴。
实藉津梁法相。
脱落尘容。
始于度门。
渐于空舍。
然后金刚道后。
为三界太师
王毫光相。
得一生补处。
左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崔公第十五娘子
于多劫来。
植众德本。
以般若力。
生菩提家。
含哺则外荤膻。
胜衣而斥珠翠。
教从半字。
便会圣言。
戏则剪花。
而为佛事。
常侍公顷以入朝天阙。
上简帝心。
虽功在于生人。
深辞拜命。
愿赏延于爱女。
密启出家。
白法宿修。
紫书方降。
即令某月日。
敬对三世诸佛。
十方贤圣。
稽首合掌。
奉诏落发。
久清三业。
素成菩萨之心。
新下双鬟。
如见如来之顶。
绮襦方解。
树神献无价之衣。
香饭当消。
天王持众宝之钵。
娘子舍诸珍宝。
涂彼戒香。
在微尘中。
见亿佛刹
如献珠顷。
具六神通。
伏愿以度人设斋功德。
上奉皇帝圣寿无疆。
椿树以为年。
土宇无垠。
莲花而为界。
又用庄严。
常侍公出为法将。
拜台臣。
身在百官之中。
心超十地之上。
夫人以文殊智。
本是法王
在普贤心。
长为佛母。
郎君娘子等。
住诫性为孝顺。
用□德为道场。
将遍众生之慈。
回同一子之想。
又愿普同法界。
尽及有情。
共此胜因。
俱登圣果。
工部杨尚书夫人赠太原郡夫人京兆王氏墓志铭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七
夫人讳某。京兆霸城人也。
晋出三家。公子尊于魏国
秦亡六国。时人谓之王家。
河南则分虎临人。华阴老熊当道
高祖德真。皇左仆射
九思京兆府三原县
父潜。河南府告成县
大名之后。重光不替。
夫人令仪淑德。发于天姿。
闲礼明诗。传于世业。
言成女诫。可著于缣缃。
行为女师。讵资于麻枲。
岂止弹琴吐论。诵赋吟诗而已。
及乎有行。嫔于君子。
事姑至孝。旁穆六姻。
为母深慈。均养七子。
男以无双令德。降帝子凤楼
女则第一解空。归法王象教
闺门之训。朝野称多
既而家列公侯。地连妃主。
珠翠满座。不御采衣。
方丈盈前。惟甘素食。
德大师大照和尚睹如来之奥。昭群有之源。
夫人一入空门。便蒙法印。
朱帘绀幰。无复馀乘。
龙藏宝经。悉通至义。
惠用圆满。诫力坚严。
药藉茹荤。虽愈疾而不受。
心已久净。纵没齿而常安
以某年月日。奄归大寂长兴里之私第。
厥初寝疾。弥旷旬时。
驸马上人。柴毁骨立。
挥泪尝药。身不解衣。
泣血持经。手不释卷。
昼夜忏悔。非止六时。
身命供养。宁唯七宝。
御医继踵。中使重迹。
魂兮不反。空焚外国之香。
生也有涯。非无上天之乐。
某月日。有诏追赠太原郡夫人
襄城石窌。增宠其其荣名。
翟茀鱼轩。空悲于象设。
以某月日安厝于某原。礼也。
功德之至。散花天女不留。
释梵之筵。胜鬘夫人何在。
呜呼哀哉。乃为铭曰。
天生淑德。实俾宜家
特能柔顺。深弃骄奢。
讵离环佩。不御其华(其一)
妇道允谐。母仪具美。
每出诫夫。停餐训子。
赋掩西征。书教内史(其二)
门容高幰。庭列长筵。
男乘翠凤。女比红莲
繁华贵里。寂寞安禅(其三下阙)
至岳寺即大通大照禅塔上温上人 盛唐 · 储光羲
 押阳韵
秋山下映宫,宫色宜朝阳。
迢递在半岭,参差非一行。
燕息云满门,出游花隐房。
二尊此成道,禅宇遥相望。
凤铎天中鸣,岩梯松下长。
山墟响信鼓,蘅薄生蕙香。
起灭一以雪(一作息),往来亦诚亡。
悲哉门弟子,要自知心长。
梦丹书肃宗初为皇太子天宝十三载,观安禄山有悖逆之状,恐危宗庙,遂精诚祈梦。其夜梦故内侍普寂等二人舁一案,覆以黄帕,自天而下,直至帝前,素版丹书,文字甚多。既寤,所记者惟四句。) 盛唐 · 李亨
四言诗 押支韵
厥不云乎,惟其惟时。
上天所保,福禄不亏。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郑审官秘书少监,时谪贬江陵李之芳吐蕃归,拜礼部尚书,改太子宾客。)767年 唐 · 杜甫
五言排律 押先韵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瀼西
引用典故:哀途穷 安石 查上 著鞭 熊罴 君平 神女 烹鲤 子敬毡 善价 忘筌 登龙 雕虫 跕鸢 服虔 耿贾 管宁 鸿雁 江令锦袍 栗过拳 匡鼎 伶伦 陆池莲 岷岭芋 蓬山 青田鹤 偓佺 萧曹 效鹰鹯 阴何 云台 燥湿弦 置驿
绝塞乌蛮北,孤城白帝边。
飘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
雄剑鸣开匣,群书满系船(一作所向皆穷辙,馀生日系船)
乱离心不展(一作转),衰谢日萧然。
筋力妻孥问,菁华岁月迁。
登临多物色,陶冶赖诗篇。
峡束沧(一作苍)起,岩排石(一作古)(石楠也)圆。
拂云霾楚气,朝(一作潮)海蹴(一作衬)吴天。
煮井为盐速,烧畬(楚俗烧种田曰畬)度地偏。
有时惊叠嶂,何处觅平川
鸂鶒双双舞,猕猿垒垒悬。
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
春草何曾歇,寒花亦可怜。
猎人吹戍火,野店引山泉。
唤起搔头急,扶行几屐穿。
两京犹薄产,四海绝随肩
幕府初交辟,郎官幸备员。
瓜时(一作仍,一作拘)旅寓,萍泛苦(一作若)夤缘。
药饵虚狼藉,秋风洒静便
开襟(一作袪)瘴疠,明目(一作拂)云烟。
高宴诸侯礼,佳人上客前。
哀筝伤老大,华屋艳神仙。
南内开元曲,常时弟子传。
法歌变转,满座涕潺湲(原注:都督柏中丞筵闻梨园弟子奴歌)
吊影夔州僻,回肠杜曲煎。
即今龙厩水,莫带犬戎膻(原注:西京龙厩门,苑马门也,渭水流苑马门内)
王室御筵
(一作秉)威灭蜂虿,戮力(一作教)鹰鹯
旧物森犹在,凶徒恶未悛。
国须行战伐,人忆止戈鋋。
奴仆何知礼,恩荣错与权。
胡星一彗孛(一作闇),黔首(一作首恶)逐拘挛。
哀痛丝纶切,烦苛蠲。
业成陈始王,兆喜出于畋(谓代宗践位)
宫禁经纶密,台阶翊戴全。
熊罴吕望鸿雁周宣
侧听中兴主,长吟不世贤。
音徽一柱数,道里下牢千(原注:郑在江陵李在夷陵
郑李光时论,文章并我先。
尚清省,歘联翩。
律比昆崙,音知燥湿
风流俱善价,惬当久忘筌
置驿常如此,登龙盖有焉。
虽云隔礼数,不敢坠周旋。
高视收人表,虚心味道玄
马来皆汗血,鹤唳必青田
羽翼商山起,蓬莱汉阁连。
管宁纱帽净,江令锦袍江总有山水衲袍赋)
东郡夷陵,在夔州东)时题壁,南湖江陵有湖亭)日扣舷。
远游凌绝境,佳句染华笺。
每欲孤飞去,徒为百虑牵。
生涯已寥落,国步乃(一作尚)迍邅。
衾枕成芜没,池塘作弃捐(原注:平生多病,卜筑遣怀)
别离忧怛怛,伏腊涕涟涟。
露菊班丰镐,秋蔬(一作菰)涧瀍
共谁论昔事,几处有新阡。
富贵空回首,喧争著鞭
兵戈尘漠漠,江汉月娟娟。
局促看秋燕,萧疏听晚蝉。
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沈绵。
卜羡君平严君平挂百钱杖头事,与阮孚同,岑参《卜肆诗》亦云:“至今杖头钱,时时地下有。”),偷存子敬毡
囊虚钗钏,米尽坼花钿。
甘子阴凉叶,茅斋八九椽。
阵图沙北岸,市暨瀼西巅(原注:峡人目市井处曰市暨)
羁绊心常折,栖迟病即痊。
紫收(一作秧)岷岭(一作下),白种陆池(一作家)
色好胜颊,穰多栗过拳
敕厨唯一味,求饱或三鳣。
儿去看鱼笱(一作俗异邻蛟室),人(一作朋)来坐马鞯。
缚柴门窄窄,通竹溜涓涓。
堑抵公畦(原注:京师农人指田远近,多云几棱,棱音去声),村依野庙壖。
缺篱将棘拒,倒石赖藤缠
借问频朝谒,何如稳醉(一作昼)眠。
谁云行不逮(一作达),自觉坐能坚。
雾雨银章涩,馨香粉署妍。
紫鸾无近远,黄雀翩翾
困学从众明公勉旃
声华夹宸极,早晚到星躔。
恳谏留,诸儒引服虔
不逢(一作过)输鲠直,会是正陶甄。
宵旰忧虞轸,黎元疾苦骈。
云台终日画,青简为谁编。
行路难何有,招寻兴已专。
由来具飞楫,暂拟控鸣弦。
身许双峰寺蕲州双峰山有东山寺,曹溪宝林寺后亦有双峰),门求七祖(禅门南能、北秀,分列二宗,弟子各立其师为六祖。北宗逐立秀之弟子普寂为七祖。能后无闻焉,甫归心南宗,故曰身许双峰,欲求七祖也)
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
安石名高晋(原注:郑高简谢太傅之风)昭王客赴燕(原注:李宗亲有燕昭之美。燕,周之裔)
途中非阮籍查上张骞
披拂(一作晤,一作豁)云宁在,淹留景不延。
风期破浪水怪莫飞涎。
他日辞神女,伤春怯杜鹃。
淡交随聚散,泽国绕回旋。
本自依迦叶天竺二十五祖之首),何曾藉偓佺偓佺松实,体生毛数寸,能飞行逐马)
炉峰生转盻,橘井(在马岭山尚高褰。
东走穷归鹤,南征尽跕鸢马援曰:“我在浪泊西里,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
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愆
顾凯丹青列,头陀琬琰镌王屮头陀寺碑,为世所重)
众香深黯黯,几地(佛家有十地)肃芊芊。
勇猛为心极,清羸任体孱。
金蓖空刮眼,镜象未离铨(一作平等未难铨)
中岳越禅师塔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智之深者反照。仁之大者无思。
反照而万物同明。无思而一切咸寂。
真如住乎无住。妙有生乎不生。
惟禅师至其极也。禅师法号常超
发定光于大照大师。垂惠用于圣善和上
證无得于敬受阇黎司徒郭公举为东京大德。
御史中丞公表敷教于三吴。乃沿汉至黄鹤矶
州长候途。四辇瞻绕。
请主大云寺。浩浩群醉。
愿沾醒药。于是以梵纲心地。
还其本源。楞伽法门。
照彼真性。荆越之俗。
五都侨人有度者矣。宝应二年暮春季旬之二日
證灭于禅居。缞杖百千。
江哀山悴。凡入诸佛正位二十九
存父母遗体五十九年。门人宝藏熙怡等。
号捧香氎。建塔东冈
遵象法也。禅师沧州人
姚姓。灵和应于海碣。
弱岁齿于儒者。既而舍孔氏之经。
为释门之允。闻西河摄护第一。
乃往从师。次诸嵩颍。
服勤上法。理妙词简。
神凝道深。盖六度之龟麟。
人天之海岳也。嗟夫。
雨宝之珠。伏于泥下。
燎原之火。隐在木中。
开示有期。继生宗范。
摩诃达摩以智月开瞽。法雷破聋。
七叶至大照大师。门人承嘱累者曰圣善和上
环注源流。含灵福备。
乃灌其顶。龙像如林。
及狂虏逆天。两京沦翳。
长老奉持心印。散在群方。
大怖之中。人获依怙。
则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广矣大矣。觉之正之。
默兹元照。不为深乎。
弟子司封员外郎赵郡李华。泣举双林。
敬表仁旨。时广德二年正月六日
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东南苾刍之上首。曰长老云公
报年若干。僧夏若干。
永泰二年某月日。涅槃于润州丹徒天乡寺。
人天痛慕。江海寂寥。
御史中丞韦公元辅。顷临润州
尝申跪礼。无何。
韦公兼观察领浙西。按部至京江。
来修谒问。长老曰。
如来遗教。付嘱仁贤。
贫道有檀像一龛。敬以相奉。
意深言简。闻者凄然。
韦公致别之明日。长老绳床跏趺。
无病而灭。呜呼。
至矣哉。昔支遁与谢公为山水之游。
法师王度为生死之约。古今同道。
如见其人。长老每言曰。
天师于牧马。求善法于鬻香。
不可不敬。乐羊以食子见疑。
苾刍以草系成忍。不可不仁。
智瑶死于大县。顶生退于释宫。
不可不廉。留侯先期而黄石悦。
元谋恳乞而观音降。不可不信。
学此四者。以为教端。
内训缁褐。外化群品。
其馀触类而长。道遍恒沙。
长老法号法云。获于神龙之岁。
俗姓申氏。其先魏都之望。
出于姜姓。左右宣王
诗所谓惟岳降神者也。曾祖宁
皇朝考功员外郎。祖靖。
睦州遂昌县。父俭。
不仕。以复楚之忠烈。
相韩之勋伐。蓄灵韬曜。
钟美后人。长老童丱入道。
诵法华经。景龙岁受具于本州龙兴寺元昶律师
由是万计俱圆。名冠同列。
与鹤林绚律师偕往嵩颍。求法于大照和尚
以心眼视。彻见无边界。
果在掌中。随心舒卷。
庵罗熟。终当自知。
此其端也。道其兼爱。
故无弃物。有志于道来问。
长老曰。饮甘露者。
当净其身。有涉道未宏来问。
长老曰。菩提为宝耶。
无知无德。涅槃为空耶。
常乐我净。由是江表禅教。
大照之宗焉。至若愿力所宏。
庄严佛教。像饰同日月之照。
供尽人天之福。积若山川。
流于他方。凡圣去来。
缁素皆以天乡为中路之化城也。夫三界为牢。
鬼神同死。使桎梏轮转。
无解脱时。佛性在烦恼之中。
佛身即众生之体。大法平等。
无所不同。雪山满月。
是为真语。同音半字。
宁为妄说。如来毫相。
始于东土。菩萨求法。
遍在西方。慈悲之间。
固非一致。若乃昆明劫灰
夏时同学。化人来周穆之岁。
恒星陨鲁庄之年。甘泉金人之祀。
伊蒲浮图之说。谓之为妄。
则常情不测。谓之为实。
则迂阔难明。立定哀之时。
书隐桓时事。凭鲁史之文。
犹未之详。况乎视听之外。
出乎名言之域。固宜然也。
国史傍录。往往合符者。
宣尼称西方有圣。元老云吾师竺乾。
厥后感梦孝明。渐于中国。
楚王英尤敦此道。常奉缣赎罪。
诏曰。王诵之微言。
尚浮图之仁祠。洁斋三月
与神而为誓。其还缣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浮图仁祠。即塔庙也。
洁斋为誓。即礼忏也。
伊蒲塞则优婆塞也。至魏受禅。
洛阳宫中有浮图。毁除之。
沙门以佛舍利掷水生光。由是移于车道。
广开禅室。僧会扬化于三吴。
惠持演教于三蜀。震曜聋瞽。
无代无之。法坏也。
盖吴同乱之积。其后也。
昙休坚持之誓。自菩提达摩降及大照禅师
七叶相乘。谓之七祖。
心法传示。为最上乘。
南方以杀害为事。北方多豪右犯法。
故大通在北。能公在南。
至慈救悯。曲无不至。
其馀则澄公威神。止石羯之虐。
惠始定力。悛赫连之暴。
净检尼部之初。昙柯律藏之始。
道安垂范。罗什铨译。
惠远道生。阐教于匡庐
杯渡宝志。著异于江浙。
公之慈灵镇摄。智者之遵扬真极。
法膺昏季。在坏寻举。
起稠公之衣而定兴废。验仲尼之记而崇建立。
我唐抚运。同符圣觉。
中州徼外。大智如林。
元奘无畏。继兴夷夏。
不可悉数。举甚殊尤。
长老既灭。门人僧某等戒还本源。
智人无学。以某月十六日
迁定于鹤林寺西。江湖晦冥。
道路悽恸。初吏部侍郎齐浣采访江东
见天乡殿宇倾圯。孰尸完葺。
乃请禅师与绚公。当谓寺僧乾最得坚固力。
求真实智。乾元初奏请天下一十五寺。
长讲戒律。天乡即其一焉。
尔后率同心愿善缮理。礼部员外郎崔令钦常为丹徒
宗仰不怠。无何。
吴越震扰。缁侣窜伏。
长老挺身于戈剑之间。宴坐于虎狼之口。
大浸不溺。大火不焚。
天乡获全。长老之力也。
韦中丞句容田少文悦长老之风。宏无生教。
故托句容护办葬事。刺史韦公损奉善逝甚深之旨。
行菩萨广大之慈。大理司直丹徒令史坦性净道周如润州
长老之兄弟之子曰堂构。为当代词人。
修在家梵行。与门人俾华赞德。
于万斯年。其文曰。
至哉元德。高标法流。
法而不著。行而不求。
轮王自在。象宝调柔。
黑夜生月。惊波起州
洲沦大浸。日落中夜
方外常在。人间代谢。
性不迁易。法无高下。
亿万人天。从吾受化。
从受化已。委顺知时。
诸佛如是。我今得之。
清江朗月。古本仁祠。
以我道法。为人导师。
宗禅师 唐 · 僧清昼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裁玉为璧,一体殊称。
二圣渊渊,果名同證。
安赞天后,寂佐元宗
卷道就迹,与时从容。
邈邈安公,行越常致。
高天无言,九有咸庇。
大海无心,百川同味(不授心印但以无言应世而物无不化)
曈曈大照,有迹可睹。
不异六宗,无惭七祖。
禅冈一倾,人天何怙。
杭州灵隐天竺寺大和尚塔铭 唐 · 僧清昼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水之性不动而鉴。得非夫实相之体耶。虽积为洪溟而未尝变。亦真我自在之妙致也。如来大师独秉至教。群圣拱手。俾寘冥到识。破坚冰之惑。岂逾一念之中哉。灵隐大师虽外精律仪。而第一义谛。素所长也。故小子志之。大师生缘钱塘范氏。讳守真字坚道。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礼既冠众。君子器之。夙有丘园之期。不顾元纁之锡。遂诣苏州支硎寺圆大师受具足戒。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久而方没。盖得戒之祯也。后至荆府依真公。三年苦行。寻礼天下二百馀郡。圣教所至。无不至焉。无畏三藏受菩萨戒香。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宗论三千馀遍。南山律钞四十遍。平等一两。小大双机。在我圆音。未尝异也。乃发殊愿。诵持华严。遂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及觉惘然。如珠在握。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三百遍。追宿心也。又转大藏经三遍。广正见也。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道俗请正名。隶大林寺。后移籍天竺。住灵隐峰。时大历二年也。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谓左右曰。夫至人乘如而来。亦乘如而去。亦其必然也。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安可得乎。吾非至人。岂逃其尽。以此月二十九日告终于兹地。春秋七十一。僧腊四十五。其间临坛既多。度人无数。今不复纪也。显明弟子苏州辨秀湖州惠普道庄越州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彼鸑鷟之彩。共集旃檀之枝。江淮名僧。难出其右。昼之身戒。亦忝门人。幸参四子之科。独许一时之学。斯文在我。何敢让焉。词曰。
房星在天,降为应真。
好爵縻我,视如埃尘。
既投其簪,亦壤其服。
戒日才佩,禅秀乃沐。
四十馀夏,振振盛名。
大江东南,为法长城。
宣尼既没,微言乃绝。
我师云亡,真乘亦辍。
灵隐峰上,春日秋天。
风生松柏,如师在焉。
持教门人,楚英吴杰。
儒方,道比文列。
宿习未尽,妄涕犹雪。
宿己忘真,如水如月。
古之君子,名书彝器。
大师不书,将坠于地。
纪功者铭,传心者灯。
藏诸名山,不骞不崩
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772年4月 唐 · 独孤及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 创作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桉前志。禅师号僧璨。不知何许人。出见于周隋间。传教于惠可大师。抠衣于邺中。得道于司空山。谓身相非真。故示有疮疾。谓法无我所。故居不择地。以众生病为病。故至必说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内外不在其中间。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摄群品。流注生灭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亦无得无證。然后谓之解脱。禅门率是道也。上膺付嘱。下拯昏疑。大云垂阴。国土为化。谓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罗浮之行。其来不来也。其去无去也。既而以袈裟与法。俱付悟者。道存形谢。遗骨此山。今二百岁矣。皇帝即位后五年。岁次庚戍。及剖符是州。登禅师遗居。周览陈迹。明徵故事。其茶毗起塔之制。实天宝景戌别驾河南少尹赵郡李公尝经始之。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东薛公道衡唐相国刑部尚书太尉河南房公琯继论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礼。则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长老比邱释湛然。诵经于灵塔之下。与涧松俱老。痛先师名氏未经邦国焉。与禅众寺大律师释澄俊。同寅叶恭。亟以为请。会是岁嵩岳大比邱释惠融至自广陵胜业寺大比邱释开悟至自庐江。俱纂我禅师后七叶之遗训。日相与叹塔之不命。号之不崇。惧像法之本根坠于地也。愿申无边众生之宏誓。以抒罔极。扬州御史大夫张公延赏以状闻。于是七年夏四月。上沛然降兴废继绝之诏。册谥禅师曰镜智。塔曰觉寂。以大德僧七人洒扫供养。天书锡命。晖焕崖谷。众庶踊跃。谓大乘中兴。是日。大比邱众议立石于塔东南隅。纪心法兴废之所以然。及以为初中国之有佛教。自汉孝明始也。历魏晋宋齐。施及梁武。言第一义谛者。不过布施持戒。天下惑于报应。而人未知禅。世与道交相丧。至菩提达摩大师。始示人以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惠可大师傅而持之。人思而未修。迨禅师三叶。其风浸广。真如法味。日渐月渍。万木之根茎枝叶。悉沐化雨。然后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灿然行于世间。浃于人心。当时问道于禅师者。其浅者知有为法。无非妄想。深者见佛性于言下。如灯之照物。朝为凡夫。夕为圣贤。双峰大师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传宏忍。忍公传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无闻焉。秀公普寂寂公之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宏正。正公之廊庑龙象又倍焉。或化嵩洛。或之荆吴。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与六籍侔盛。呜呼。微禅师。吾其二乘矣。后代何述焉。庸讵知禅师之下生不为诸佛。故现比邱身以救浊劫乎。亦犹既往。周公制礼。仲尼述之。游夏宏之。使高堂后苍徐孟戴庆之徒。得而祖焉。天以圣贤所振为木铎。其揆一也。诸公以为司马子长立夫子世家。谢临川慧远法师碑铭。将令千载之后。知先师之全身。禅门之权舆。王命之丕显。在此山也。则扬其风。记其时。宜在法流。及尝味禅师之道也久。故不让。其铭曰。
众生佛性,莫非宿植。
知诱于外,染为妄识。
如浪斯鼓,与风动息。
淫騃贪怒,为刃为贼。
生死有涯,缘起无极。
如来悯之,为辟度门。
即妄了真,以證觉源。
启迪心印,贻我后昆。
生禅师,俾以教尊。
二十八劫,迭付微言。
如禅师,膺期宏宣。
世溷法灭,独与道全
童蒙来求,我以意传。
摄相归性,法身乃圆。
性身本空,我无说焉。
如禅师,道既弃世。
将三十纪,妙经乃届。
皇明昭贲,亿兆膜拜。
凡今后学,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谁缚谁解。
万有千岁,此法无坏。
舒州山谷寺上方禅门第三祖璨大师塔铭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二
右。淮南节度观察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张延赏状。
舒州刺史独孤及状。得僧湛然等状称。
大师迁灭。将二百年。
心法次第。天下宗仰。
秀和尚寂和尚传其遗言。先朝犹特建灵塔
且加塔册谥。大师为圣贤衣钵。
为法门津梁。至今分骨之地。
未沾易名之礼。伏恐尊道敬教。
盛典犹阙。今因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斋忌。
伏乞准开元中追褒大照等禅师例。特加谥号。
兼赐塔额。诸寺抽大德僧一七人。
洒扫供养。冀以功德。
追福圣灵。中书门下淮南观察使
牒奉敕。宜赐谥号镜智禅师
其塔馀依。牒至准敕故牒。
大历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牒。中书侍郎平章事元载
门下侍郎平章事王缙兵部尚书平章事李使司徒兼中书令使。
广陵白沙大云寺 唐 · 顾况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
地轮依水。水轮依火。
火轮依风。风轮依虚空。
虚空无所依。佛体也。
变佛体为金色界。地轮是也。
金色界中有香水海。水轮是也。
香水海中有光明藏。火轮是也。
复有宝林。香花㳽漫。
周遍佛土。风轮是也。
上至香积。下至金色。
光明藏。依报正报之因欤。
有智为情界。无智为器界。
佛土为性界。法身报身。
应变之身一也。天亲以应化。
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其华严则不然。诸佛同身流入毗卢遮那智藏之海。
人有血脉。地有湀辟。
沧岛之胁。有白沙之墟焉。
天堑在南。蜀冈在北。
敦彼广斥。勾攘五材。
擂刺元精。猛虎蹲路。
腾蛇跛水。气母毒形。
火炉胚物之意。惣持相土
曰牛栏河。滩畔堪造漫吒罗。
非人乃秩。天宝末
长安僧绚避虏东土。画为像宫。
以配梵帝。皇猷允塞。
景福爰集。善来若干。
商主若干。与其眷属。
争欲奋迅。爰云构版插。
定中丕赫。微绚之功。
人其舍诸。于戏。
古税甚薄。人犹告困。
夫绚不柄刑赏。不驱其人。
盖以天子孝理昭明。并受其佑。
霜露怵惕。蓼莪罔极。
申以上报。謏儒经之阙闻。
此名教君子肝脑而涂地者也。不然。
其孰能与于此乎。所作既成。
推山斡坎。金翅吞龙之势。
彻乎上王。磅礡乎夜摩。
胸开掌坦。棋布箭直。
廓乎其崇之哉。洎夫楫师陶师车匿乾陟方等百一严身之具。
华俭适中。满而不缺。
三草二木。俱沾一雨。
北山之翁。天帝命操蛇之神。
以遂其志。是知慈善根力军吒胸索口唵火皆瞥电春雷。
张曜威。恒保宁刹土。
见易底迦。一时生晦。
魔军法将。不可以较乎胜负。
吹螺击鼓。歌呗赞叹。
旋和之众。莫不圆通。
信乎𦋺腻停酸。修罗窜迹。
菩萨镜生死海。为大涅槃。
大法现前。了无尘曀。
凡有作有證。名有相大乘。
无作无證。名无相大乘。
体相既融。一真味也。
涉入无阂。因中说果。
果中说因。此文殊道引之智。
羖羊有角。能破金刚。
不破如如之相。我于观照权实。
皆如如从心上变起。离心无物。
离物无心。心因物因。
迷卢不动。有若灵辨禅师者。
大照大师之上。照足如优昙花
纲首良制利见如薝卜花。绚上人者。
根器清净。如拘物头花。
芬多利花。聿来求我。
分别三谛。不有欧和之志。
悉地之德焉。难乎决择。
然则嗢陁喃散施有情之义。磁石摄铁。
不摄鸿毛。相应故。
作针则沈。作钵则浮。
随缘故。兽龁坚骨。
鱼食碎砂。砂骨游铺。
托胎佛也。明佛性故。
与夫有不染尘。空不断相。
非空有故。若有去来。
若无去来。无去来故。
若有方所。若无方所故。
佛与众生。数无增减。
无增减故。补特迦罗由来则佛前佛后。
同名同号。乃至不同一一微尘之数。
微尘数佛。各坐莲台
展臂指尘。皆当此说。
且修多罗藏八万在婆竭罗龙王宫中。以龙树之聪利。
受持不尽。海惠尽焉。
曾不得失夫少分。或以其言河汉。
讵知我生一。一生阴阳也。
不测之外。更有神速之如此乎。
是以圣人神道设教。大哉神乎。
若在其上。若在其下。
群玉藏书之府。比夫现量春秋叙二百馀年。
方彼旷劫百千万亿那因他。其数略也。
法从数起。从一刹那至一洛刹。
从一洛刹至一俱祇。从一俱祇至一僧祇。
从一僧祇至一高出。从一高出至不可转。
无边无碍。无央无极。
重重成住坏。空空不相凌灭。
其相去也。不亦辽乎。
假使生肇融睿。
共佐唐虞。我知不相若也。
老聃曰。竺乾国有古先生
西过流沙寻师之旨。孔子对商太宰曰。
三五非圣。西方之人。
荡荡焉无□而称。又曰。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日月无烛无不烛。
圣人无见无不见。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周纪有之。昭王二十四年甲寅
天地震动。江河泛溢。
王问太史苏由。此何祥也。
对曰。圣人生于西方。
穆王三十三年壬申。天地震动。
江河泛溢。太史扈多。
此何祥也。对曰。
圣人灭于西方。示有生灭。
实无生灭。向使无生之法。
格乎战国战国得之。
秦不坑儒。赵不坑卒。
小国事大国。大国不征小国。
含哺鼓腹。无为之法化也。
虽有大梦。然后大觉。
尘劳性空。空有常寂。
分改迁易。无非法身。
而大雄法宝五。迦叶不得当乎付嘱。
必也当乎。不论前后。
瞿昙所以赞佛法也。文曰。
佛日之曙兮。照乎东方。
大雄说法兮。海印发光。
独立三界兮。横吞八荒。
江沙漫漫兮。寺压其阳。
撼谷斡波兮。气盘中央。
少林寺光禅师塔 唐 · 郭湜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一
尝闻示见有缘。缘随生灭。
色空无性。性尽真如。
契之者即为导师。了之者如登正觉。
契了之义。其在我禅师欤。
禅师法讳同光。晋人也。
道心天纵。法性生知。
甫及幼童。已悟无为之理。
才过弱冠。便归不二之门。
早岁出家。旋进具戒。
以修行之本。莫大于律仪。
究竟之心。须终于禅寂。
禅律之道。其在斯乎。
及持钵东山。归心禅袒大照
屡蒙授记。许为人师。
大照迁神。敬终恒礼。
乃遁迹林野。敢为人先。
虽情发于衷。而声闻于外。
辞不获已。乃演大法义。
开大法门。二十馀年。
振动中外。从师授业。
不可胜言。三十馀禅僧
尽了心地。随身化度。
不离几杖。或往来嵩少。
栖息荆蛮。用大自在之深心。
开悟知见。行不思议之密行。
拯拔昏迷。不可得而名言也。
知法轮常转。经□惭翰墨。
有愧荒芜。乃为铭曰。
世尊灭度后。得道转法轮。
于今无量劫。不知凡几人。
禅师自河汾。杖锡来问道。
禅师为授记。可以继僧宝。
三身与三业。如电亦如露。
生灭既有缘。轮回自无数。
惟有成道者。能入诸禅定。
外现泡幻身。内亦真如
一切漏已尽。无复诸烦恼。
过去与未来。皆共成佛道。
太室西兮少室东。风雨交兮天地中。
禅师一去不复返。长夜冥冥空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