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巴东行人为庾子舆语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东韵
南史曰:庾域出守巴西。子子舆以蜀路险难。启求侍从。以孝养获许。父迁宁蜀。子舆亦相随。及父卒。哀恸将绝者再。奉丧还乡。秋水犹壮。巴东有淫预石。高出二十许丈。及秋至。则才如见焉。次有瞿塘大滩。行旅忌之。部伍至此。石犹不见。子舆抚心长叫。其夜五更水忽退减。安流而下。及度。水复旧。行人为之语曰:
淫预如幞本不通。瞿塘水退为庾公(○南史庾域传。)。
为相国王公紫芝木瓜赞 盛唐 · 王维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天为之降和。地为之嘉植。发书占之。推理可得。何者。人心本于元气。元气被于造物。心善者气应。气应者物美。故呈祥于鱼鸟。或发挥于草木。示神明之阴骘。与天地之嘉会。今中书侍郎相公先生左丞府君。沈潜上德。遐尚绝轨。江海漭沆。婴孩杏坛。高门长轨。隐几含素。盖凤凰之高逝。薄龙虎之逶迤。积有淳德。诞敷馀庆。而我相公生而英姿。河目海口。量与太素。而无端倪。应会神速。动若发括。事遣理尽。澹然虚空。亦犹太清。云无处所。重元之旨。达而有馀奥。太白之明。漫而不及理。文可以经邦训俗。武可以保大定功。故天子咨之。以布元化。昔者高堂既。扇枕无所。呕血长号。礼不能制其哭泣之度。终身巨痛。时无以加其霜露之惕。攻苦食淡。寝苫枕块。泪少于血。骨馀于形。风唳起而裂其心。鸟悲鸣而感其哭。俄而紫芝生栋。叶若(一作华成)仙人之盖。色夺齐侯之衣。又有木瓜在林。味若楚王之萍。大如安期之枣。枯木无生物之理。而布濩滋蔓。时果有常分之形。而硕大殊尤。邻里骇之。郡县闻之。公泣而不敢言。州司遽表以献。或曰。因心而致。人之祥也。或曰。率土所生。国之瑞也。有识君子曰。至孝所感。物为人之祥。大贤佐时。人为国之瑞。二物者。虽感曩时之纯至。亦符今日之崇高也。公尤不敢当。归美于今上。以为震位先兆。孝德动天。至乾元二年。乃画图以进。诏报曰。芝草者。延寿之徵也。木瓜者。投报之应也。盖至诚所感。有开必先。朕与卿道契云龙。义同水石。位崇台衮。寄重股肱。故得嘉瑞荐臻。灵物昭格。君臣同德。区宇克宁。览其进图。可为嘉应。请宣付史馆者。既依史策。亦藏书府。赞曰。
紫芝三秀,则生于梁。
木瓜一实,其大盈筐。
嘉应荐至,其故何祥。
哀哀孝思,涟涟泣血。
终身致毁,每恸将绝。
云为裴回,风为惨切。
依仁据德,移孝为忠。
经目尽理,任心便公。
其道橐籥,虚而不穷。
公位先兆,圣人斯睹。
赐以诏书,藏之秘府。
邦家之光,哀荣终古。
吴郡孝子张常洧庐墓记 唐 · 李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人与天地同有。孝与父子偕生。道德失而称仁。哀慕结而灭性。于是先王立中。制三年通丧。人伦以达。然孝子之心。感逐时并。蹙随身尽。句容张常洧。哀亲之不返。将已以为殉。乡闾惧法。孝子违心。长号天高。侍宿坟侧。岁移六次。人无二行。柴骨杖起。蓬头毡垂。非礼教之所知。非名实之相与。诚至孝之所致而至于斯也。余执事之日。耆老赵某等共举之。怆然感怀。因自俯慰。申州上请。以表门闾。州司虑其矫情异众。饬哀求显。事留精详。时多永叹。国体不以殊行立法。故旌善以激俗。史馆编集传记。颁令搜扬。今年八月。观察使御史中丞王公录上尚书省。明诏未及。幽魂已庆。惟此孝子。行之实难。余替人乔公。体包仁和。志存感激。异斯事举。请余记之。
张孝子旌表碑赞 唐 · 承瑰
四言诗 押先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昔原涉庐于墓三载。人至于今称之。况吴郡张生。父母继殁。匍匐坟土。寤处苫块。弃绝人事。凡三十一年。号泣终身。故至性感物。精诚动天。灵芝继生。嘉祥麇至。乡里仰其道。狼戾者为之恭恪。悖慢者为之孝慈。郡县以闻。于是天子宠以旌表。当代著之歌谣。又太和六年。侄孙公珽继亦庐于墓。时职留务于金陵日。御史谭公为清时名士。深用褒焉。曰。张家至孝。已传三世。可革人俗。变诸乡闾。不匮之美。萃于张氏矣。而张氏世传儒素。家唯四壁。大唐之玺书。文人之丽藻。虽传诸子孙。而未寘于金石。会其诸兄之孙曰琢。以经学著名。少游太学。垂十年。有贞介之行。有恭懿之德。事亲爱以顺。交朋友以信。邠帅知之。辟主印真宁。纠逖滞疑。绥怀孤弱。真宁有单父武城之化。民皆翕然。秩满归乡。经先人之旧庐。悼盛事之未树。喟然叹息。霈然涕洟。乃出琴书车马以鬻焉。取其资缮葺廊庑。芟夷榛荆。咸取敕旨。勒于贞石。使永不泯。夫建邦立家。唯忠与孝。有一于此。宜乎不朽。君斯举也。上宣吾君之命。下显尔祖之休。尽善尽美矣。赞曰。
天经地义,其惟孝焉。
六顺之始,百行之先。
哲人斯难,尔祖有旃。
土阙徒立,荆榛满阡。
永锡之道,将不匮焉。
吾侪感此,深用惘然。
乃纪贞石,是昭是宣。
丰碑既树,厥美方传。
俾其不朽,永慰荒埏。
唐孝子张常洧旌表碣跋(贞观五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九、《集古录》卷六、《六一题跋》卷六
右《唐孝子张常洧旌表碣》,文字磨灭,仅可见其髣髴。盖孝悌之为名,人之所甚慕,而旌表非为一世劝也。故特录之者,惜其将遂不见于后世也。其文辞笔画亦自可佳,然不专取乎此也。
怡轩吟赠番阳张孝子(介(原漫漶不清,略似介,影宋作介,今从)) 北宋 · 郭祥正
古云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孝子寻亲不辞远,草蹻负米离番川。
西从荆州望夔国,扪萝蹑石穿林巅。
峡山愈深人迹绝,但闻悲风泠涧声潺湲。
汲溪钻火行复餐,夜宿茅屋衣裳单。
回看江南路九千,一见归客吞悲酸。
寄声吾母形骸安,慎勿为语皮皴乾。
涪州城西遇征蛮,城门防盗白昼关。
抚膺仰天涕汍澜,见亲之难难于蜀道难。
成都渐近心稍宽,踊跃可得瞻耆颜。
父昔离家子方孕,子得见父今壮年。
胡弗归兮死敢请,慰我慈母心悬悬。
三往三返又十载,孝子执辔方言还。
番人闻归竞嗟喜,夫妇白首重团圆。
诛茅立屋奉甘旨,陈侯篆榜名怡轩。
春禽提壶助春饮,䌽衣自舞春风前。
腰金馔玉非我欲,但愿眉寿双松坚。
朝熙熙,暮熙熙,谁将朱丝绳,奏我怡轩诗。
跋何居仁张斗南序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三六、《平园续稿》卷一一、《益公题跋》卷六、《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六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临江人何居仁学广闻多,下笔滚滚不休,高谈雄辨,常屈坐人,屡上南宫,耄老而终。观《送乡人张孝子序》,议论渊源,词采赡蔚,胸次笔力可窥一斑。其称张君至矣。古者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既举其孝,复勉以忠,此诲人本末之序也。张旧名楠,字叔南,后改名斗南,而字如初。今监郴州酒税,敏达和易,喜从名胜游。许凌志,伯高弟也。嘉泰壬戌腊月二十一日。
唐孝子张常洧义台 南宋 · 苗昌言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义台屹立尚千秋,褒诏曾宣李邺侯。
古碣不教苍藓蚀,高原惟见夕阳流。
耕夫锄自将芝护,野客衣还伴鹤游。
一样荒坟偏起敬,孝思耿耿至今留(《金陵诗徵》卷七)。
张巨川为父庆八十二邀予与坐作诗寿之 其一 南宋 · 程洵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龟形鹤骨旧精神,见了春容几度新。
却笑当年梁秘监,更将多少较前人。
张巨川为父庆八十二邀予与坐作诗寿之 其二 南宋 · 程洵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官为秦世柱下史,生忆尧时丙子年。
家世从前多寿骨,侯封不必羡神仙。
慈溪县董孝子庙记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六七、《攻愧集》卷五五
庆元二年某月甲子,庆元府慈溪县重修董孝子庙成,邑令朱君堂求记于郡人楼钥。以传记图经参考之,孝子讳黯,字叔达,一字孝治,会稽句章人,生后汉时。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孝子知之,恐贻母忧,默而不言。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不就,以寿终。句章,今之鄞县也。孝子之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傍,以便日汲,厥疾用瘳。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而又以溪名县。母反葬于鄞,鄞为郡太守治所,故州邑与其墓侧,皆世祠之,城之祠宇即其故居。先其母塑像在南郭草堂中,康宪钱公亿迎归于庙。钥亲访其墓,宰木犹存,近在城南,岂所谓草堂者耶?晋虞预《会稽典录》亦载其事,但言会赦免,而不言为郎之详。然至今乡人犹称董孝郎中庙也。吴之虞翻称其尽心色养,丧致其哀,单身林野,鸟兽归怀,怨亲之辱,白日报仇,海内闻名,昭然光著,以为会稽英俊之首。唐大历中,刺史崔殷作碣,徐浩书之,亦云其徙居也。庭出寒泉,其执丧也,林集祥鸟,无贻一日之忧,终报共天之怨。又载其六代祖仲舒,汉大中大夫,嗣孙字春领,庐江太守,世为郡中名族。既不可详考,又言环堵已芜,遗记将落,意前此必有碑版,今不得见矣。若董孝名乡,慈溪名县,亦谓之董溪,则不可磨也。祥符元年冬,真宗皇帝封岱礼毕,诏赐号「纯德徵君」,或云起于钱康宪之请。夫孝子岂有意身后名耶?发于至诚,自不可掩,生蒙和帝之恩,越九百载而膺章圣之宠。然则隐约之士,可不慕而勉哉!唐神龙中,有张孝子无择墓在慈溪之虎胛山,结庐负土,有涌泉芝草之异,仕至和州刺史。比郡中有扬孝子庆,自绍圣至宣和,刲股割乳以愈父母之疾者,至于五六。卒旌表其门,孝秀相望,蔚为义郡,其源流有所自矣。元丰间,盛君次仲为令,尝书董溪事于碑下。建炎改元,林君叔豹祠于东山之阳。绍兴之末,户掾董君邻摄邑,又崇大之,为前后二殿,前以奉孝子,而处其母于内。今三十五年矣,寖以圮坏。朱君始至进谒,慨然以为此盖风化所系,宜为先务。顾荒陋如许,是阙典也。君既以儒雅饰吏,剸决如流,县务毕举,以政成之馀,一新庙貌,视旧增辟,首捐俸钱,助以馀帑,敛不及民,给工直如私家。人徒见轮奂之美,而不知役,莫不惊叹称服。又率邑之士夫酌奠以落之。是足以仰赞天子之孝治,而示邦人于无穷,皆可书,故备书之。
张孝子配祀董孝子庙记 南宋 · 张虙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三
人皆知慈溪以董孝子名,不知有张孝子焉。张孝子讳无择,生于唐时,仕至和州刺史。和在唐为上州,刺史从三品,官亦崇矣。人不以刺史称,称之曰孝子。嗟夫!刺史之官可以倖致,而孝子之称不易得。官至刺史者,自古何限,而称为孝子者,一代能几人?是知立身扬名,未有如孝之大、行之尊也。图经载孝子父为袁州司马,卒而归葬,孝子结庐墓次,三年不栉,七日绝浆,有芝泉之应。长吏言于朝,属神龙多故,不遂旌表。窃以为未然。唐世以孝弟名上朝廷者,闾巷刈草之民居多,天子或为之给帛,或旌表其闾,所以联书于史官,而著见于《孝友传》。若其躬行黝垩,虽过乎哀,亦非惊世骇俗之事。而贯于神明,横于四海,此则感通之理,固非有意求显也。旌表之所不加,未必因神龙之多故;《孝友传》无所述,亦非史氏之遗逸,此所以为张君之孝也。董孝子庙在邑之北百步而近,张孝子墓在邑之西三十里而遥。董之庙即董之宅也,邑常以春秋修其祀。祀之日,令率其僚而至,子姓罔不与焉。酌献有度,衣冠济济,风声载植,高山可仰,遂为一邑盛美。及今赵君崇遂下车祗谒,援其孝行以谕俗,欲其无负此邑命名之意。已而饰贲墙宇,增敞轩楹,求大监杨公简书敕赐之额以揭之,皆所以表励尔俗,垂之无穷。唯是张君之墓在墟落中,人鲜知之,令实惓惓焉。浙漕进士李梦林一日有请,愿并祀张君。此令素志也,欣然行之。于是董座之东偏,设张君之像服,则一遵唐制,春秋配享厥祀。同是德也,且同是邑也,董君有灵,必乐张君之合志;张君有灵,必乐董君之我与。吉德参会,至行类从,神交彷佛,蔚乎其相扶兴起人心,迪笃子道,诚风教之本与。夫孝者,人心所均有。以百里之小,而有孝子二人焉,何为独钟乎此地;以数百年之远,而仅得孝子二人焉,何为间见于斯世?试以是思之。以董君之孝行,而张君能配之,所谓有为者亦若是。呜呼,不自勉。以董之孝行,而独张君能配之,则世之不为者亦多矣。是可以自警,此令君望此邑之心也。虑聚族而居,幸在董君之孝里,谱录可寻,安知非张君之末裔也,故敬为之记。
按:光绪《慈溪县志》卷一四,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晋太保睢陵公王休徵赞(祥。墓在江宁化城寺北。) 南宋 · 冯去非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九、《景定建康志》卷三一
甚哉!孝之大也。巍巍元公,望于魏朝,晋廷所宗。得天年之高,极人爵之崇,而百世至行,乃独家传而人诵之。莫潜匪鱼,莫飞匪雀,胡为乎来哉?于水于幕,因坚西芒,示我有觉。维齐朱年,维梁阮孝绪,维唐张常洧。丛芝异兔,阙地致蔘,鹿寤其所。洵美此都,册无绝史。孰移爱敬,孰悖德礼。树之风声,大变模楷。
回苟学谕启 南宋 · 方岳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九二、《翰苑新书》续集卷二五
某兹奉翰题,如闻谈绪。读瑞芝记,有嘉张孝子之门;溯惨柏亭,愿识鲁臧孙之后。傥无忝于乃祖,足增重于吾儒。科目区区,胡为叹造物之儿戏;节谊凛凛,当不负故家之父书。惟其勉之,行胥告矣。
书慈溪张孝祠记后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一一、《本堂集》卷四四
慈溪张孝子讳无择,以孝闻于唐,越数百年始得侑食于董孝子讳黯之祠。有人心者,知所尊慕矣。其墓则与其父袁州司马公者幸而存于虎脾山下,不幸而年远事迁,地失其主,张氏之后过而视之,亦悠悠耳。贤哉,景云!于大乱之际,追祖父之志,规复其旧,而芝草醴泉之瑞,恍然犹在人目。呜呼!死而不得葬,葬而或废、或斲,或飏于异教之灰,毙于血刃,以饱狐狸蝇蚋者,滔滔皆是。岂人之子若孙皆不孝者乎,亦言难言其隐痛者。景云乃能使孝子之墓不与世变俱变,余安得不有感于景云之得遂其志,而重为今时之人怆悼哉!虽然,孝子之孝,自有宣献楼公、文元杨公、文靖张公发挥于前矣,若夫黄公震所以书者,则余之心,余之所欲言也,读之泪泻。陈某惶恐书。
孙孝子祠记 宋 · 桂锡孙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五五、光绪《慈溪县志》卷五○
先儒之言曰:「孝无常施,惟其宜而已矣」。此非先儒之言也,夫子之言也。夫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行而宜之之谓义,经之变动不居也。曰无违,曰色难,曰唯疾之忧,曰不敬何别,曰人不閒于父母昆弟之言教,亦多乎哉?不多也,钦厥止也,安汝止也,夫焉有所倚?不然,夫子浚百行之源,而开其宗始之曰:「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曾子别五孝之用,而扬其旨,终之曰:「战陈无勇非孝也」。共用之谓勇。身体发肤,将何如?曰:要道之广,大德之化,此所谓天经地义也。敢援是以阐孙君之翰之孝。母病蓖,号泣旻天而誓之曰:「无母何恃,遑恤我躬。刲肝为靡,捧之进歠,须臾永差,迄遂终养」。里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郡太守惊传,请以礼见,既见,将以名上闻,小犹当如闉都杨君庆旌表门闾也。君曰:「本心救亲,它无所觊」。郡太守察其所安,行非起意,言非作为,竟不敢夺其志。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光远而自他有耀。贡乡则观桂芳,魁省则因梦观,擢第则渊,斯掸震孙獬孙,升俊则炎、斯扬企孙,齿胄则濋,荐漕则铉。梦复其馀,方兴未艾,何为其然也。为人子止于孝君之孝,人以为难,君不知其难也,人以为难,君不知其难也,知止于其所止也,止而定,克开厥后,粲□不殊。潜感釜金,方斯褊己,天之苍苍,其正色耶?邑有汉董孝君庙,以唐张孝子从,春秋匪懈,享祀不忒。今岁春祠,锡孙偕侄康老、甥张大□一必力骏奔走,秋而载尝。先九月朔,洒埽庭内,登降顾瞻,而窃叹曰:皇宋之以孝理天下三百馀年矣,推其所因,放诸四海,悠悠我里,未逊汉唐。仰止孙君,家鸡鸣山,指马鬣封,而□望非传疑也。永言孝思,最诸州志,印诸文元杨公铭可覆也。张君得孝之经,自旧令尹实主张,是既举而祔董君,如君得孝之义。惟今令尹有请谒焉,当举而陪张君。及告,乃喜曰:去岁之冬,问其名居,扁坊纪行矣,此忱得我心之同然也。起敬于孙君,即所以起孝于吾邑,其位于庙之西偏,以妥以侑。尝之日,令尹率同僚暨邑士大夫盛服将事,及诣孙君位,其孙曾有在列者,或趋而执爵,或俛而答拜,祝以孝告,众咸听耸,礼彻而退。有赞于庭曰:「文靖张公记张孝子之入庙,谓吉德参会,参之一字,今其验耶」?令尹曰:「未也,盍寓胚胎之像,辟奉安之室,而后可谓久而敬之,县家当任其事」。浙东帅机渊乃率其弟若侄进而辞曰:「前日不敢以远祖名闻者,恐违本心也。今既辱以远祖名扬□其崇明祀宜也。此正后人之责,像设室处,有不如董、张二君,曾是以为孝乎!况庙实祢祖,国使枝所建,时有名儒冯公绾于其亡悼以诗曰:惟馀孝子祠边月,长照东湖百顷寒。盖云祢祖之志钟乎此,幸者远祖之灵依乎此,将憺寿宫,洋洋如在。震孙之兄履孙自惟嫡派,虽同一敬,不可虚拘,捐田谷十石,庸旅庙庄,以佐祀费。若夫来燕来宁,何修何饰,犹惧不给,矧可射思。敢以烦执事」。令尹幡然曰:「是亦不可夺其志也已」。乃顾锡孙为之记,拱而辞曰:荔丹蕉黄之进,所能共也;幼妇外孙之作,弗容僭也。误以能事相趣迫,辄拟骚以相啜。词曰:
慈水泱泱兮,源深流长。于汉于唐兮,有董有张。我宋无疆兮,孝治维纲。嗣圣慈良兮,风动四方。显示天常兮,潜发幽光。唯君所行兮,以对穹苍。因心之萌兮,爱思劳忘。会逢时昌兮,今以名扬。闇然日章兮,教所由生。神游故乡兮,惠歆瓣香。桂酒椒浆兮,春祀秋尝。来燕一堂兮,万世遗芳。
宣教郎、特差知庆元府慈溪县主管劝农公事兼主管鸣鹤盐场兼弓手寨兵军正金昌年立石,沈莘刻。
题张氏致乐堂 其一 元 · 王恽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出处:秋涧集卷三十
生前菽水尽馀欢,身后追思世所难。
谁似考城张孝子,至今供具洁盘餐。
哭张之杰 元初 · 刘因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义许同生死,夺君何遽然。
无人共清夜,有泪葬黄泉。
苦疾求予祷,遗孤托我怜。
伤心墓头字,旌孝看他年(予题其墓道为张孝子墓。)。
题海陵张孝子传 元 · 成廷圭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孝子张起其父幼失怙恃淮上兵革悲其母失散三十年行求四方得之济阴
汝翁早岁值风尘,与母分离三十春。
远道求之疑隔世,高堂喜极转伤神。
干戈满地方多事,骨肉全家有几人。
甚欲题诗歌孝子,老怀兴感恐沾巾。
张孝子诗 元 · 周原诚
出处:新安文献志卷五十一下、古今图书集成
孝子名宝歙南世家也其父尝遇贼劫持将杀之宝走抱父顿足大哭曰此吾父也愿杀我贼心动遂贳其父宝时仅五岁今年秋予识之鲍仲渊家为言其事如此因赋是诗
乱离岁已久,恶类暴如虎。
杀人如剖瓜,宁复念人父。
哀哉五岁儿,黄发犹旅旅。
大孝忘其身,大痛谁遗汝。
村墟绝行人,汝父无死所。
不有动地号,燐血洒荒土。
汝啼非汝声,汝声天地心。
天地为惨惨,汝贼空林林。
贼心久为铁,至是铁分裂。
平生枭獍怀,黯淡动惭色。
刃掷父子全,归衣笑相牵。
贼徒重唶唶,既去还相怜。
如何里巷贤,此事忘流传。
我为赋新诗,庶用振人纪。
老大长儿孙,有父或弗事。
视彼五岁儿,再拜当愧死。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孝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