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答张彻(愈为四门博士时作。张彻,愈门下士,又愈之从子婿。) 中唐 · 韩愈
押青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窗萤 湘灵 三缄 啖蔗 分泾 伏蒲 横草 瑚琏 鹡鸰 建瓴 金神 罍满磬瓶 尧蓂 铃阁 食萍鹿 螟蛉 师丁 蓍蔡 以筳撞钟 振鹭
辱赠不知报,我歌尔其聆。
首叙始识面,次言后分形。
道途绵万里,日月垂十龄。
浚郊避兵乱(一作难),睢岸连门停(诸本作庭,阁本作停,停犹居也)。
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
渍墨窜旧史,磨丹注前经。
义苑手秘宝,文堂耳惊霆。
暄晨蹑露舄,暑夕眠风棂。
结友子让抗(《晋阳秋》:“陆抗、羊祜推侨札之好。”),请师我惭丁(《左氏》:“尹公学射于庾公差,差学于公孙丁。”)。
初味犹啖蔗,遂通斯建瓴。
搜奇日有富,嗜善心无宁。
石梁平侹侹(音挺),沙水光泠泠。
乘枯摘野艳,沈细抽潜腥。
游寺去陟巘,寻径返(一作反)穿汀。
缘云竹竦竦,失路麻冥冥。
淫潦忽翻野,平芜眇开溟。
防泄堑夜塞,惧冲城昼扃。
及去事戎辔,相逢宴军伶。
觥秋纵兀兀,猎旦驰駉駉。
从赋始分手,朝京忽同舲(愈以徐州从事朝正京师,与彻同行)。
急时促暗棹,恋月留虚亭。
毕事驱传马,安居守窗萤。
梅花灞水别,宫(一作官)烛骊山醒。
省选逮投足,乡宾尚摧翎。
尘袪又一掺(所减切),泪眦(音渍)还双荧。
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
倚岩睨海浪,引袖拂天星。
日驾此回辖,金神所司刑。
泉绅拖脩白,石剑攒高青。
磴藓澾(滑也)拳跼,梯飙飐伶俜。
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沈颜遗李肇书,谓退之托此以悲世人登高而不知止,且示戒焉)。
峨豸忝备列,伏蒲愧分泾。
微诚慕横草,琐力摧撞筳。
叠雪走商岭,飞波航洞庭。
下险疑堕井,守官类拘囹。
荒餐茹獠蛊,幽梦感湘灵。
刺史肃蓍蔡,吏人沸蝗螟。
点缀簿上字,趋跄閤前铃。
赖其饱山水,得以娱瞻听。
紫树雕斐亹,碧流滴珑玲。
映波铺远锦,插地列长屏。
愁狖酸骨死,怪花醉魂馨。
潜苞绛实坼,幽乳翠毛零。
赦行五百里,月变三十蓂。
渐阶群振鹭,入学诲螟蛉。
苹甘谢鸣鹿,罍满惭罄瓶。
囧囧抱瑚琏,飞飞联鹡鸰。
鱼鬣欲脱背,虬光先照硎。
岂独出丑类,方当动朝廷。
勤来得晤语,勿惮宿寒厅。
论左降独孤朗等状(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独孤朗可富州刺史起居舍人温造可朗州刺史司勋员外郎李肇可澧州刺史刑部员外郎王镒可郢州刺史)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今日宰相送词头左降前件官如前。令臣撰词者。臣伏以李景俭因饮酒醉。诋忤宰相。既从远贬。已是深文。其同饮四人。又一例左降。臣有所见。不敢不陈。伏以两省史馆。皆是近署。聚饮致醉。理亦非宜。然皆贬官。即恐太重。况独孤朗与李景俭等皆是僚友。旦夕往来。一饭一饮。盖是常事。景俭饮散之后。忽然醉发。自犹不觉。何况他人。以此矜量。情亦可恕。臣又见贞元之末。时政严急。人家不敢欢宴。朝士不敢过从。众心无憀。以为不可。自陛下临御。及此二年。圣慈宽和。天下欣戴。臣恐此诏或下。众情不免惊忧。兼恐朝廷官寮。从此不敢聚会。四方诸远。不知事由。奔走流传。事体非便。伏惟宸鉴。更赐裁量。免至贬官。各令罚俸。感恩知失。亦足戒惩。臣不揆惷愚。辄敢尘黩。岂不惧罪。岂不惜身。但缘进不因人。出于圣念。自忠州刺史累迁中书舍人。已涉二年。一无裨补。夙夜惭惕。实不自安。前后制敕之间。若非甚不可者。恐烦圣听。多不备论。今者所见。若又不奏。是图省事。有负皇恩。伏希天慈。以此详察。知臣所奏。不是偶然。其独孤朗等四人出官词头。臣已封讫。未敢撰进。伏待圣旨。
赐孟知祥诏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
省所奏。东川董璋。爰自为邻。从初不睦。尝厚诬于表疏。每深閒于朝廷。欲窃兵权。来并土宇。忽去年四月二十八日暴兴兵士。至五月一日骤入汉州。寻差马步都指挥使兼知武信军节度留后李仁罕右厢马步都指挥使兼知宁江军节度兵马留后张知邺衙内都指挥使兼知昭武军留后李肇等各于界分警备。又令副使权知武泰军节度留后赵季良在府巡守。其左厢马步都指挥使兼知保宁军节度留后赵廷隐先次部领兵士三万人出次新都。卿自统领衙队二万人骑继进。至三日交战。杀败董璋。斩首万馀级。执八千人。擒贼将校八十馀员。甲马七百匹。收衣甲器械十万事。其董璋与男光嗣。四日巳时走入东川。前陵州刺史王晖斩璋父子首级。来献军门。寻收下东川城。又奏。今夏方议赏功。其文武将吏等众意难违。巳取六月十一日权兼东川指挥。公事具悉。朕以董璋位列山河。名兼将相。全昧输忠事主。以礼睦邻。辄恣凶狂。拟谋吞噬。谮卿则妄呈章奏。诳朕则欲窃兵权。奸计未成。贼机寻露。既无閒于搆惑。唯有志以攻侵。卿虽认包藏。久从含忍。但务戢兵而静治。只期应敌以御冲。俟落彀中。即加剪扑。若居度外。且示协和。而董璋果出妖巢。暴兴叛党。忽犯成都之境。骤踰汉郡之疆。蚁聚蜂屯。鸱张豕突。谓锦川而可取。谓天网而可逃。及卿密运戎机。大张军势。剑戟川排而亘野。旌旗云布以蔽天。鹅鹳才交。豺狼巳殄。弃甲者追擒既尽。投罗者剿戮无遗。寻迫元凶。遁归孤垒。不暇守陴而恸哭。便当传首以迎降。恶蔓顿除。祸胎全拔。永肃潼江之波浪。尽收郪道之封疆。不有贤良。谁分忧寄。傥非英特。孰静方隅。纪功而焕耀旂常。载德而辉华册。捷音初至。庆快良深。嘉叹之馀。旌酬是切。况闻众恳。巳请兼权。实契朕怀。即加真命。其为眷瞩。无忘寐兴。其立功将校权兼留务李仁罕张知邺李肇赵季良巳下。咸著忠良。亦须正授。续行渥泽。相次奖酬。想宜知悉。
许孟知祥奏赵季良等五人乞正授节旄诏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
据所奏。节度副使知武泰军节度兵马留后赵季良马步诸军都指挥使知武信军节度兵马留后李仁罕左厢马步都指挥使知保宁军节度兵马留后赵廷隐右厢马步都指挥使知宁江军节度兵马留后张知邺衙内马步都指挥使知昭武军节度兵马留后李肇等。臣各以署列藩。委之共理。伏乞特颁诏令。各降真恩。傥蒙委以节旄。则望付臣宣赐。仍希眷泽。各转官阶等事具悉。卿前镇彼远方。迫于近患。欲作婉成之计。须为苟合之容。果中含宏。自贻诛戮。赵季良等体卿忠孝。感卿抚绥。或献谋于帷幄之閒。或效勇于鼓旗之下。赖兹奋发。致彼廓清。今则才剪凶徒。寻输忠节。虽知祥之通变。亦季良之赞成。况彼皆是重藩。并难虚位。言念数子。参佐一心。不惟功合奖酬。兼亦材堪任使。但能致理。何爽从权。所委留司。悉谐朕意。应希渥泽。并可允俞。但缘卿自建大功。未加殊宠。即俟相次。便与施行。其旌节官告等。更不差使颁宣。亦便委卿分付。所乞墨制。巳从别诏处分。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东林寺经藏碑铭 五代 · 李肇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释迦者流有十二部经。由儒之诗书易礼乐春秋。皆立言垂教之本。儒无文字。则天下久已大坏。三藏之说不行。西方圣人之教几乎息矣。若声闻乘之四谛门。缘觉乘之十二因缘门。菩萨乘之六波罗蜜门。以至佛乘之一切种智。生而知之则已。学而知之者。向微斯文。是必懵然不自知其术也。人主擅万乘之权。富有四海。至于生死报应之际。常必瞿然。有生之徒奔走之不暇。实由斯言之烜赫而致化。夫塔庙庄严之为像教。其用大矣。佛有天龙大会。未尝不以契经为事。佛灭后。大迦叶召千罗汉。结集法藏。阿难传焉。西土以胡文纪之。谓之梵书。科斗文字之类也。著以贝叶。谓之梵夹。杀青为简之类也。后汉天竺人摩腾。始至中国。出其文二十四章。翻为隶书。其后稍稍不绝。至晋沙门法护。遍游西国。达言语之不通者。究三十六书之体而还。梵书之诂训音义。然后大备。虽为道滋广。而难能亦甚。盖以事生六合之外。教出五常之后。时人无能知者。小则误于文句。大则失其宗旨。道安尝叹释经有五失本三不易。故信奉之代。亦以名臣佐而成之。自汉永平至唐开元。祖述之士凡一百七十六人。有桑门之重译。有居士之覃思。有长老之辨论。有才人之撰集。校其经律论传记文集删改之。惣五千四十八卷。号为实录。其中贞观法师元奘作居多。五分其数有其一。其为该博。首出前辈。而历代精舍。能者藏之。方之兰台秘阁。而不系之官府也。五都之市。十室之邑。必设书写之肆。惟王公达于众庶。靡不求之。以至徼福祐。防患难。严之堂室。载之舟车。此其所以浩瀚于九流也。庐山山岳之神秀。而东西林为海内名刹。有惠远道安之遗风。四百馀年。钟磬之音不绝。然而三藏经论。阙而无补。元和四年。云门僧灵澈。流窜而归。栖泊此山。将去。言于廉问武阳韦公。公应之如响。往年公夫人兰陵萧氏终。有钗梳佩服之资。而于荆州买良田数顷。收其租入。以奉檀施。至是取之。增以清白之俸。而经营焉。爰即洪州诸寺。杂理其事。雕函饰轴。渍檗磨墨。僧谋而吏职。暑兆而寒就。先命度地之宜。以图建置。默设规制。悬成剞劂。乃结搆而浮于江。以至于东林。施为殿堂。用尊秘藏。得浮槎大德义彤为之主。受持洒扫者七人。以备名山之阙。而资学者之求。公之素志尔。初彤公受具于庐山浮槎寺。尝讨大藏。恶其部帙繁乱。将理之不可。遂发私誓。四十馀夏。果得志焉。于是搜远近之逸函坠卷。目在辞亡者得之。互文合部者兼之。断品独行者类之。本同名异者存之。以伪乱真者标之。又病前贤编次。不以注疏入藏。非尊师之意。并开元庚午之后。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之季年。相继新译。大凡七目四千九百馀卷。立为别藏。著杂录七卷以条贯之。命开元崇福旧录。惣一万卷。举藏以志函。随函以命轴。微尘句偈。如在常中。然后金口之说流于娑婆者。尽在于兹山也。五年。韦公薨。七年。博陵崔公以仁和政成。悯默旧绩。由是东林以遗功得请篆刻之盛。其成公志。故家府从事李肇为之文曰。
多罗之教,神道不测。
迦叶承之,布西域兮。
毗尼之用,其法翼翼。
优波受之,垂作则兮。
阿昙之文,演畅宗极。
苾刍龙象,甚奇特兮。
三者之藏,倾如轥墨。
王公大人,为之饰兮。
韦公之绩,崔公之德。
及兹宝藏,何崱屴兮。
崇崇彤公,合发愿力。
传之历劫,千百亿兮。
炉峰之北,灵坛之侧。
系之迦陁,金石刻兮。
信字卷子 北宋 · 王圭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春闱只恐有遗材,据案重将信字开。
白石谩应歌宁角,黄金枉是起燕台。
侵更竞看仓惶笔(自注:卢光启著举子事,更深试未了,即被人围看,笔札仓惶多误。),薄晚谁衔毷氉杯(自注:不捷而醉,谓之打毷氉,出李肇《国史补》。)。
文字须从勤苦得,莫沾双泪向尘埃。
谢翰林学士承旨表 其二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二四、《苏魏公文集》卷四○
臣某言:今月日,东头供奉官充待诏董仕隆至臣所居奉宣圣旨,召臣入院充学士承旨者。内庭进职,方拜于纶函;使驿临门,复膺于召节。恭聆宣语,益集汗颜。伏以王者之言,出为大号令;学士之职,入与上谟谋。故李肇谓枢机之慎微,执谊以刀笔为馀事。矧惟承旨之贵,预闻密画之先,职虽清閒,事实要重。往当兹选,未易其人。必也忠言嘉谟,可以动中于机会;只简片削,可以风行于迩遐。见于事功。乃为宜称。如臣者学如涉水,愚甚守株,偶传业于箕裘,幸继荣于轩冕。越自仁皇之在御,获参东观之雠书。周旋众务之间,历更台阁;叨被两宫之眷,擢在省曹。自司寇之详刑,领天官而典选。三经岁序,惭无吏课之优;再荷帝俞,入备经闱之侍。而臣衰年已暮,孤立于时,尝陈告老之诚,未许束身而退。铨衡务重,久任则鉴裁易疲;犬马齿衰,勉彊则颠隮是惧。岂谓伏蒙太皇太后陛下如天之无不覆,用人而不求全,眷履历之最深,虽耄惛而不弃。深严禁路,蒙非次之优迁;密勿迩言,俾居中而专受。因对时之异渥,动追往之至怀。言念先臣,尝更是职。相望四纪,顾陈迹以犹存;再践复门,怆遗孤之已老。永思荣遇,益念教忠。固当佩服训辞,勤修素业。如或使定禁中之诏草,当竭见闻;固不敢恃天子之私人,辄踰分守。誓坚此志,论报毕生。臣无任。
乞根究仇氏是否李定生母奏(熙宁三年十一月) 北宋 · 谢景温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二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七
臣近尝定夺李定追服所生母事,朝廷已除定太子中允,下淮南转运使司令邻人李肇再具析仇氏是与不是定所生母。窃缘定尝称李肇乃嘉祐七年僦居之邻,难以取信,今朝廷虽再取肇词,定必不肯为信。检会定元状称,有乡人私告定,仇氏是所生母,而父坚以为非。但使定具乡人姓名,令转运司根究,必见情状。况定追服系于礼教,朝廷务在考实,非有所偏。臣之愚衷,亦欲尽是非之理,故取定说,择其可證之人。乞朝廷用此推究。
翰苑群书题记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翰苑群书》卷末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翰苑秩清地禁,沿唐迄今,为荐绅荣。遵世蒙国恩,父子兄弟接武而进,实为千载幸遇。曩尝粹《遗事》一编,朅来建邺,以家旧藏李肇、元稹、韦处厚、韦执谊、杨钜、丁居晦洎我宋数公,凡有纪于此者,并刊之木,仍以《国朝年表》、《中兴题名》附。乾道九年二月七日,番阳洪遵书于清漪阁。
国史补跋 南宋 · 周南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九二、《山房集》卷五
《国史补》二卷,唐司勋员外郎李肇撰。记开元至长庆间事,报应、鬼神、梦卜与帷簿皆不书。
又家保状序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一四、《文山全集》卷九
吾尝观李肇记唐科举事,都会谓之「举场」,通称谓之「秀才」,投刺谓之「乡贡」,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籍而入选谓之「春闱」,将试相保谓之「合保」,既捷列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大宴于曲江亭谓之「曲江会」。进士之为贵于天下,其来尚矣。某,吉水人,肯为吾党裒梓《家保状》,使不烦自投于官,殆好事者。介予所知识,以其籍求序。予前一夕梦有持一卷来曰「桂籍得此」,梦若验焉者。是籍之人,由秀才试举场,出乡贡,试春闱,拜座主,叙同年,赴题名所,入曲江会,将必自此合保始。虽然,使君籍而止得科目人也,吾何观焉?天下事盖有大于此者矣。仁山苍苍,文水泱泱。欧、周、胡、杨,休有耿光。独无追遗芳而昌之者欤?吾之望君籍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