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策命蜀后主 曹魏 · 曹奂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二
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安乐县
于戏,其进听朕命!
统天载物,以咸宁为大,光宅天下,以时雍为盛。
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
乃顺承天者,坤元之义也。
上下交阳,然后万物协和,庶类获乂。
乃者汉氏失统,六合震扰。
太祖承运龙兴,弘济八极,是用应天顺民,抚有区夏。
于时乃考因群杰虎争,九服不静,争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
自是已来,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几将五纪。
朕永惟祖考遗志,思在绥缉四海,率土同轨,故爰整六师,耀威梁、益。
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降心回虑,应机豹变,履信思顺,以享左右无疆之休,岂不远欤!
朕嘉与君公长飨显禄,用考咨前让训开国胙土,率遵旧典,锡兹玄牡,苴以白茅,永为魏藩辅,往钦哉!
公其祗服朕命,克广德心,以终乃显烈,食邑万户,赐缉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
子孙为三都封侯者五十余人。
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蜀志·后主传》。案:《晋书·武帝纪》有晋策,是朱整刘良所撰,今编入晋文。)
右补阙梁肃文集序 唐 · 崔恭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
叙曰。
皇甫士安志好閒放。
不荣轩冕。
导情适志。
作高士传。
赞记遗韵。
风猷尚在。
而公早从释氏。
义理生知。
结意为文。
志在于此。
言谈语笑。
常所切劘。
心在一乘。
故叙释氏最为精博。
皇甫士安之所素尚。
亦相放焉。
则今天台大师元浩之门弟子也。
抠衣捧席。
与余同焉。
故能知其景行。
收其制作。
编成二十轴以为儒林之纲纪云。
若夫明是非。
探得失。
乃作西伯称王议。
宗道德。
美功成。
磻溪四皓钓台碑圯桥碑。
絜当世。
激清风。
作先贤赞独孤常州集序观讲论语序。
美艺文。
善章句。
李补阙集序隐士李君遗文序。
备教化。
彰讽咏。
中书侍郎太子太傅李公集序开国公包君集序。
总名实。
树遗风。
常州独孤公遗爱颂太常卿常山郡开国公崔公神道碑。
恶戎丑。
思康济。
作兵箴。
叙宗系。
思祖德。
作述初赋。
病流滥。
悦故居。
作过旧园赋。
明大道。
宗有德。
作受命宝赋。
其馀言志导情。
记会叙别。
总存诸集录。
归根复命。
一以贯之。
作心印铭。
住一乘。
明法体。
作三如来画赞。
知法要。
识权实。
天台山禅林寺碑。
达教源。
周境智。
荆溪大师碑。
大教之所由。
佛日之未忘。
盖尽于此矣。
若以神道设教。
化源旁济。
泗州开元寺僧伽和尚塔铭。
言僧事。
齐律仪。
过海和尚塔铭幽公碑铭。
释氏制作。
无以抗敌。
大法将灭。
人鲜知之。
唱和之者或寡矣。
故公之文章。
粹美深远。
无人能到。
此事可以俟于知音。
不可与薄俗者同世而论也。
余之仰止。
未尽其善。
盖释氏之鼓吹欤。
诸佛之影响欤。
余所不者。
道其穷欤。
常怀不言之叹。
杳冥之恨。
尔后之人。
识达希夷。
意通响象。
知我之言之不怍耳。
若以叙人伦。
正褒贬。
则人皆知之。
非独情至而称其制作也。
大约公之习尚。
敦古风。
阅传记。
硁硁然以此导引于人。
以为其常。
米盐细碎。
未常挂口。
故鲜通人事。
亦贤者之一病也。
夫子所谓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故无适时之用。
任使之勤。
余故以皇甫士安比之。
管夷吾诸葛亮
留心济世。
自谓栋梁。
则非公之所尚也。
所谓善古而不善今。
知贤而不知俗。
故论赞碑颂。
能言贤者之事。
不能言小人之称。
享年若干。
以某年月日。
终于长安某里。
朝廷尚德。
故以公为太子侍读
国尚实录。
故以公为史馆修撰
发诰令。
敷王猷。
故以公为翰林学士
三职齐署。
则公之处朝廷。
不为不达矣。
年过四十。
士林归崇。
比夫颜子黄叔度
不为不寿矣。
其碌碌者。
老于郎署
白首人世。
又何补哉。
于达者不可以夭寿之叹。
而病于促数焉。
公遗孤殁后而生。
今已成立。
则友朋之知臧孙之后。
存于此也。
李鄘门下侍郎平章事 唐 · 蒋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九
门下。凝成庶政。
必属于长材。经制四方。
是资于硕望。况参酌理本。
燮和化源。苟非杰贤。
孰允斯任。爰立旧德。
将谐具瞻。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田观察处置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上柱国江夏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李鄘
性惟直方。器本宏固。
冲敏足以成务。通明可以质疑。
怀匡主之忠规。蕴经邦之远略。
历居雄镇。累服大寮。
台阁藩方。动留成式。
资为重望。绰有馀材。
必能翼宣鸿猷。导迎嘉祉。
是用徵拜。陟于黄枢
竭尔吁谟。司我号令。
法期画一。俗俾康宁。
寅亮庶工。属在良弼。
可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散官勋赐如故。
又报王审知十字谶杨行密方盛,常有吞东南之志,审知赍供豫章,问国休咎,以十字回报。审知叹曰:“腹者,福也,得非福州之患,不在杨行密,在钱氏乎?”至延羲之乱,江南来伐,两浙乘之,败江南兵,福州果为钱氏有焉。) 唐 · 不详
 押屋韵
不怕羊入屋,只怕钱入腹。
天复初刘道昌得篆书 唐 · 佚名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八雄争天下,狫鼠先啾唧(自庚子年黄巢见,朱全忠等八人僭号。)
兔子上天床王建属兔,又以卯年开国。),猿猴三下失朱温三帝属猴也。)
李子生狼藉昭宗也。),乃牛生叛䍽杨行密王于吴。斗牛,吴之分也。)
群犬嘶首尾,走上中华国(即六侵中国也。见《分门古今类事》卷十四引《宾仙传》。)
崔铉淮南节度使平章事 唐 · 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十九
周用召公为桢干之臣。
以正天下。
故入调鼎鼐。
则弼亮之道尊。
出抚方国。
则藩宣之功著。
我有上相
天实閒生。
文武之用。
并高于昔贤。
中外之寄。
允资于硕德。
爰举旌钺。
仗于股肱。
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太清宫使上柱国魏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崔铉
瑞玉凝姿。
春林发秀。
贞谅实德。
谦虚葆光。
冲用既臻于化源
达实每宏于理本。
后凋之色。
劲节自高。
金石希代之音。
正声特异。
洎发扬令闻。
辉蔼公朝。
道无缁磷。
言符体要。
相如之丽藻。
夙侍禁林。
傅说之旁求。
早膺台席
日者历居廉镇
尝总朝纲。
令肃方隅。
风行宪署。
及膺我宠擢。
复司化权。
每正惟公。
持平不挠。
畅缉熙之茂典。
宏经纬之明谟。
功勒旂常。
道光夷貉。
山甫匡周之操。
子房佐汉之志。
终始一心。
周旋七年。
富人斯久。
伪缉(疑)愈勤。
是宜载图尔庸。
优尔恩宠。
乃眷淮海。
号为通都
控扼实据其咽喉。
封部适罗其灾患。
予所注意。
尔其往哉。
于戏。
居则秉鸿钧。
绍阿衡之业。
动则驾长毂。
方叔之勋。
苟非全才。
孰膺重任。
若抚封之长术。
阜俗之嘉谋。
一部之惨舒。
三军之政令。
我属良弼。
则又何规。
勉登将坛。
敬佩相印。
副是宠寄。
其惟戒哉。
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扬州刺史大都督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营田观察处置等使
郑朗司空 唐 · 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
通议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郑朗。植操端方。
禀气庄重。蔼若瑞玉。
澹如澄川。智略合乎著
诚信服于僚友。自膺宠寄。
颇负全才。竭匪躬于谏垣
彰尽瘁于琐闼。载践方岳。
登师坛。观风推惠爱之心。
训士得抚循之术。政溢闻听。
念兹徵还。位冠冬卿
职重邦计。经费有节。
财用不亏。繄彼休功。
明我推择。爰嘉峭峻。
俾总纪纲。公望益隆。
典彝具举。式谐注意。
且沃深衷。俄参化源
以提政柄。三事仰清廉之节。
百度见损益之能。近煦和风。
远浃膏雨。方俟坐镇雅俗。
表率庶官。颐养或乖。
腠理生疾。屡陈章疏。
乞遂退閒。既坚乃诚。
式允其请。每图懿绩。
唯冀有瘳。何竟至于弥留。
而遽闻于捐代。阅奏兴悼。
临轩载怀。将辍视朝之仪。
兼列上公之秩。慰兹幽壤。
期尔有知。可赠司空
荥阳公上仆射崔相公847年8月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四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
伏见除书。
伏承新命。
相公庙鼎调味
戎麾著功。
佩印来归。
执圭入觐。
朱晖黄发。
尹勋清操。
想名氏而疑古。
俨风容而在今。
固合重处化源
再毗昌运。
而道唯养退。
志在远权。
虑不节以成嗟。
恐知进而无亢。
餐餔典训。
寝兴隽贤。
坚拒注怀。
退守师长
然窃惟故实。
式见优崇。
胡广五迁。
方膺此宠。
荀觊四让。
始受今荣。
皆名绝品流。
事高铨摄。
伏想当仁有裕。
得请为娱。
从容于凤池鸡树之间。
焜耀以苍玉皂襜之饰。
雅称镇物。
孤风动人。
凡在含灵。
孰不仰止。
某早承重顾。
今守遐方。
唯叹羁留。
莫伸抃贺。
兰台之秘邃。
天上人间。
水之平生。
一日千里。
攀恋之至。
无任下情。
伏惟俯赐恩察。
卢尚书撰故处士姑臧李某志文状843年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曾祖讳某。
美原
祖讳某。
安阳县
父讳某。
郊社令
处士讳某字某
郊社令第二子也。
年十八。
能通五经。
始就乡里赋。
会郊社违恙。
大学
还荥山。
就养二十馀岁。
乃丁家祸。
庐于圹侧。
日月有制。
俛就变除。
遂誓终身不从禄仕。
时重表兄博陵崔公戎表侄新野庾公敬休平阳之郡等以中外钦风。
处在师友。
诱从时选。
皆坚拒之。
益通五经。
咸著别疏。
遗略章句。
总会指归。
韬光不耀。
既成莫出。
粗以训诸子弟。
不令传于族姻。
故时人莫得而知也。
注撰之暇。
联为赋论歌诗。
合数百首。
莫不鼓吹经实。
根本化源
味醇道正
词古义奥。
自弱冠至于梦奠。
未尝一为今体诗。
小学通石鼓篆。
与钟蔡八分。
正楷散隶。
咸造其妙。
然与人书疏往复。
未尝下笔。
悉皆口占。
惟曾为郊社君造福。
于墅南书佛经一通。
勒于贞石。
后摹写稍盛。
且非本意。
遂以鹿车一乘。
载至于香谷佛寺之中。
藏诸古篆众经之内。
其晦迹隐德。
率多此类。
长庆中
来由淮海
涂出徐州
时有人谓徐帅王侍中曰。
李某真处士也。
遂以宾礼延于逆旅。
愿枉上介。
与为是邦。
处士谓徐帅曰。
从公非难。
但事人匪易。
长揖不拜。
拂衣而归。
其词盖讥。
崔相国事也。
复归荥上。
讲道如初。
享年四十有三。
太和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弃代。
其年十月卜葬于荥阳坛山原。
望于先域。
夫人荥阳郑氏合焉。
二男瑊顼。
时甚幼孺。
犹子思晦
寔尸其礼。
至会昌三年
以风水为患。
不立。
二子号叫。
愿更蓍龟。
商隐与仲弟羲叟再从弟宣岳等亲授经典。
教为文章。
生徒之中。
叨称达者。
引进之德。
胡宁忘诸。
愿襄改卜之礼。
敢遗撰美之义。
阁下独执文律。
首冠明时。
顷于篇翰之间。
惠以交游之契。
窃书遗事。
敢请刊铭。
冀推族类之恩。
用永隐沦之德。
伏纸酸哽。
十不存一。
谨状。
韩城门丈请为子侄祭外姑公主文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二
伏惟灵圆盖垂庆。方舆荐祉。
彩炯金沙。芳流瑶水。
振馥掩。怀秾耀
前朝则禀谢成篇。东汉则仪班问史。
后宫承露。别殿相风。
屏高雪透。帘虚雾蒙。
武帝黄金屋里。阿母之碧绮疏中。
方星婺对。比月娥同。
鲁馆未筑。尧亲尚宴。
吹管邀云。投壶笑电。
凭淑倚柔。含芳吐茜。
楼欲起而凤来。桥将横而鹊遍。
唐推姜姓。周重崔门。
王子敬以笔劄取。何平叔以姿貌论。
女愧前师。嫔惭后则。
比神仙而作配。岂工容而校德。
扬历中外。便蕃宠荣。
旁规不替。内助无倾。
剑分沈跃。桐半死生。
机残纬断。瑟怨弦惊
唐邑荒台。沁园古木。
往往遗翰。依依灺烛。
皋平风紧。川斜日速。
虽有祭以呈文。终无城而验哭。
怨能感物。忧可伤人。
膏肓语夜。痟首藏春。
五声谁验。九折非神。
空留遗范。竟掩光尘。
呜呼哀哉。某自辱嘉姻。
亟移年序。试种玉而有感。
坦床之无誉。因依高义。
俛仰清规。假华□之绳墨。
保私门之鼎彝。恩重事著。
德流庆垂。既欢琴瑟。
亦赋螽斯。今则窀穸有期。
声容渐隔。表署古道。
启扬曲陌。九酝斯在。
八珍如昔。纵有写于千辞。
终难期于再觌。呜呼哀哉。
敢缘爱女。冀望遗灵。
固将不昧。傥或来听。
露台遗基赋 唐 · 孙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
武皇郊天明年。作望仙台于城之南。农事方殷。而兴土工。且有糜于县官也。东过骊山。得露台遗基。遂作赋以讽之。
骊横秦原。东走盘连。
其土如积。其高逾尺。
隐于修冈。屹若环堂。
徘徊山下。问于牧者。
对曰。惟昔汉文为天下君。
守以恭默。民无怨慝
天下大同。帝驾而东。
经营相视。兹山之址。
乃因其崇。以兴土功。
兹台之基。轸于帝思。
既命其吏。校之经费。
乃下诏曰。朕以凉德。
君于万国。唯日兢兢。
如蹈春冰。高祖惠宗
肇启我邦墉。作此宫室。
庶几无逸。逮夫朕躬。
孰敢加隆。矧糜府财。
以经此台。周为灵台。
成乎子来。文王以升。
以考休徵。此台以平。
周德惟馨。章华虽高。
楚民亦劳。灵王宣骄。
诸侯不朝。民既携贰。
王遂以死。岂朕不惩。
斯役实兴。鸠材集工。
以害三农。斯岂文王灵台之不日哉。
宣诏有司。亟令罢之。
此遗基之所以存者乎。卒歌而去之。
且曰。彼通天兮。
鞅埃之巍巍。此灵台兮。
蔽秋草之离离。已而已而。
世无比兮。吾孰知其是非。
乞巧对 唐 · 孙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五
孟秋暮天。
当庭布筵。
有瓜于盘。
有果于盆。
拜而言。
若祈于神者。
从而问之。
对曰。
七夕祈巧祀也。
若有求乎。
应之曰。
吾守吾拙。
以全吾节。
巧如可求。
适为吾羞。
彼巧在言。
便便翻翻。
出口簧然。
媚于人间。
革白成黑。
蛊直残德。
誉蹠为圣。
谮回为贼。
离间君亲。
渎乱家国。
彼巧在文。
摘奇搴新。
字束句
稽程合度。
磨韵调声。
决浊流清。
雕枝镂英。
花斗窠明。
至有破经碎史。
稽古倒置。
大类于俳。
观者启齿。
下醨
上残骚雅。
取媚于时。
古风不归。
彼巧在官。
窃誉假善。
齰舌钳口。
媚灶赂权
忍耻受侮。
愧畏如鼠。
望尘扫门。
指期九迁。
君纳于违。
赞唱菲菲。
玩世偷安。
败俗紊官。
彼巧在工。
獧诡不穷。
唾古笑朴。
雕锼错落。
凭云亘天。
㬦霍延绵。
穷侈殚丽。
越礼踰制。
绣文锦幅。
云绡雾縠。
若出鬼力。
大蠹妇织。
遂使俗尚浮华。
名溺于奢。
彫家磨国。
未骋胸臆。
蛊于化源
戕此民力。
由此观之。
巧何足云。
吾宝吾拙。
虽与事阔。
优游经史。
卧云啸月。
九衢喧喧。
夹路朱门。
晓鼓一发。
车驰马奔。
予方高枕。
偃然就寝。
腹坦(一作摇)鼻息。
梦到乡国。
槐花扑庭。
鸣蜩噪晴。
怀轴囊刺。
门门买声。
予方屏居。
咏歌吾庐。
对松攲石。
莫知其馀。
上天付性。
吾岂无命。
何求于巧。
以挠吾静。
吾方欲上叫帝阍。
以窒巧门。
使天下人。
各归其根。
无虑无思。
其乐怡怡。
耕食织衣。
如上古时。
巧乎巧乎。
将何所施为。
崔铉魏扶拜相制 唐 · 沈询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
门下。
润色王业。
允俟于良臣。
丹青帝图。
必资于宰匠。
朕嗣膺大宝。
思阐鸿猷。
永惟化源
实属髦杰。
斯所以调六气以遂物。
总万几而富人。
梦帝赉予。
爰立作相。
正议大夫御史大夫崔铉
山河秀气。
经纬长才。
金声含正始之和。
玉立在风尘之表。
正议大夫兵部侍郎判户部事魏扶
天与全德。
性惟中庸。
有致远之宏谋。
负王佐之盛业。
并操身特立。
抱器挺生。
高标旁映于偫伦。
明识动符于大雅。
早登华显。
备阅休嘉。
穆然清明。
郁有素望。
居易求已。
秉仁立诚。
每怀忧国之心。
益竭徇公之志。
或早以精虑。
升于鼎司
深陈造膝之言。
密厉匪躬之节。
或尝以敏用。
服于大寮。
智有洞于机权。
才复深于练达。
爰委纲宪。
仗名节而立朝。
亦总地卿
当会计而经国。
纪纲式叙。
征税益饶。
陟其休庸。
付以大柄。
朕欲宣明号令。
宏济生灵。
致寰海之乂安。
复河隍之土宇。
尔从容奏议。
朝夕揣摩。
副华夏之具瞻。
展舟航之大用。
辅教化本乎无隐。
辨雅正在于至公。
俾践中台
同参庶务。
敬服明训。
式扬茂勋。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可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韦右丞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右丞阁下。
某切伏下风有年矣。
布衣儒冠。
读书耕田。
焦劳形神。
求古人道。
不为不多。
其阅今之事。
极耳目之闻见。
亦以半古之道参乎其心者也。
行之于古既如彼。
踵之于今又如此。
固不必揲乎
灼乎龟。
而卜筮行乎其中矣。
小生敢欲首天下之忠。
激敢言之士。
辄试贡心中事以当阁下。
阁下知一士之进退。
关天下之去就。
今天下白屋之士。
有角立秀出者。
或能以言。
或能以儒术言。
或能以刑法言。
思愿吐一奇。
设一策。
使司化源者开目而见四方之事。
阁下知天下亦有人乎。
有是人。
无其时。
与无是人同。
有其言而不行其所以言。
与无言同。
此所以理代寡。
而升平之运不可得而至也。
古之大臣。
不惟谏君。
人亦谏。
君亦谏。
故曰惟尹躬暨汤。
咸有一德。
此所以开圣听而达天视也。
贞观初
天下注心于
太宗果为
开元中
天下注心于姚宋。
元宗几如太宗
今阁下之车辙马迹。
相去俯无尺寸。
天下之注心于阁下。
聚手而指。
以为提持大柄。
在阁下掌握中耳。
阁下知人意参于天意邪。
先天而天弗违。
则其古之相天下者。
其道不同。
及其成功一也。
汉孝惠时有若曹丞相
施化。
而天下清净。
孝武时有若公孙宏。
以儒术御世。
而天下亦治。
孝宣时有若魏邴者。
以刑法检下。
实号中兴。
阁下必欲为
而馆舍下有胶西盖公邪。
必欲为儒术。
而门下有平津之客邪。
必欲为刑法。
而与言者有温舒于公邪。
此三者。
在阁下所嗜而行之耳。
夫横一木而栋明堂者。
其力固多。
然其下有柱。
柱下有石。
石下有土。
积三物而栋力成焉。
故太元曰。
崔嵬不崩偫土彊。
此明上下节级有扶持之道也。
今人之望阁下。
挺一身而栋天下必矣。
抑不知栋下之柱者谁乎。
柱下之石土者谁乎。
此小生汲汲于私心。
诚在比也。
某每病此来之欲为丞相者。
驯致其道。
积人之望。
使必曰某公必为宰相
白麻未及下。
而门已扃鐍。
其此岂谓导万物之情状。
达一人之聪明邪。
且一人之耳。
宰相而聪之。
一人之目。
宰相而明之。
宰相之耳目。
亦资天下之士。
且曰是何贤于我。
其言亦何补焉。
此谷梁子所谓上暗下聋也。
某尝试论之。
天下之形声。
离娄师旷
故不能周视遍听。
矧闭目掩耳。
而欲达天下之视听。
不亦难哉。
故曰耳目在天下。
聪明在宰相
故尧所以寄耳目于舜禹。
时为聪明文思之后焉。
脱不以天下为聪明。
某不知其然。
此亦阁下之所丑闻也。
故某所徵前事而言之。
意者实欲阁下践其地。
使今之谈者曰。
道在。
吾君必为太宗矣。
区区下情。
辄以此贡心焉。
伏惟宥其愚而舍其所持意。
恩幸。
某恐惧再拜。
蒋伸毕諴节度使 唐 · 懿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三
门下。入则持大政以调化源
出则建高牙以主兵柄。安危所属。
选任尤难。况地压夷门。
镇雄全晋。藉机筹以分阃。
资纪律以临戎。爰得上才。
乃申并命。河中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平章事河中尹上护军乐安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蒋伸
道惟天纵。气实閒生。
灵芝茂三秀之姿。威凤富九苞之彩。
银青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平章事上柱国河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毕諴。峻同岳立。
注若川渟。祥云焕五色之章。
甘雨洒四时之泽。而皆备更华贯。
周历清途。文飞藻丽之词。
位蕴名卿之望。或互参禁署。
咸称染翰之工。或继秉国钧
俱播和羹之美。以辍于台鼎。
委以旌旄。虞城兴礼让之风。
蒲阪肃关河之禁。驰声甚远。
奏课居高。嘉乃懿图。
俾迁巨屏。以万机所系。
微恙忽婴。愿辞傅说之舟。
却曳郑崇之履。今则复佩相印。
载陟斋坛。用光推毂之劳。
式示彝章之重。是咨尔德。
作于藩垣。总梁国三郡之雄。
控侯卫中条之险。于戏。
代天理物。允属英奇。
抚俗贞师。岂劳戒厉。
服我嘉命。往孚于休。
检校工部尚书平章事宣武军节度汴宋亳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兵部尚书平章事兼河中尹充河中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散官勋封如故。主者施行。
东安镇新筑罗城893年11月 唐末 · 罗隐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罗城
天下自懿考僖皇之后。纲领不振。
庞勋抵触于前。仙芝君长践踏于后。
寻乃黄巢大掠于京城。所以齐寇攘臂一噪。
四海瓦解。自尔枝牵蔓引。
耳闻口吠。其或一垒之不谨。
一版之不严。则刳剔之不暇。
虽十室之邑。三户之乡。
必壁堑以备之。篱落以抗之。
况大藩之襟带。吾土之翳倚者乎。
杭之别部。旧有八都之目。
其始以破山偷旌八将之功所致也。而东安主领太师杜公。
寻以擒逆贼薛朗于京口。破丁从实于毗陵
天子宠之。拜常州刺史
遂属其兵于子弟焉。抚于内者曰建思。
禦于外而弭寇摧凶者曰建徽。经度于季孟之间者曰建威。
太师解印而归。淮叛淝偷。
连压封部。元帅大丞相彭城王始授君以板筑之要。
濠堑之广袤。地里之横亘。
皆取则于丞相。一之日鸠其人民。
相其险易。惟帅有令。
众克从之。二之日度其资费。
卜其力用。经之营之。
厥画惟禀。三之日命其将李可球胡瑾等曰。
汝常从役于杭。必能识大丞相意。
善匠事。勿令不如丞相指挥
曰侔汝工。曰温汝率。
铎令等二十一将翼侔以进曰。曰𨛶洎俨。
汝督防遏备禦二都之士卒。以介于侔之左右。
司吾储廪。谨吾出入。
城者若有坠。惟汝之咎。
大顺辛亥年秋七月壬戌。讫于明年夏四月庚寅
蟠东矗西。离连坎接。
隆者就之。洼者盈之。
民不弛担。时不妨农。
夏五月太师犒偫帅于城下。
若杵若畚者皆与焉。不三四年。
淮南节度杨氏行密以称盗豕突猘冲。扰我疆境。
东安尤为其所忌。行密安仁义之精锐。
田頵陶雅金威之敢勇。以攻东安城。
楼橹翔空。矢石交迸。
翊日。我军凭其城。
毙贼将于城下者其数盈千。濠塞堑。
自是偫寇不复有图南之意。是知人非城则无以为捍。
城非人则无以自固。不有城也。
人何以安。不有将也。
城何以坚。于时紫溪窜堡火口。
建宁下守。静江无将。
奔我而活者。四镇之生聚焉。
噫。天下之无事也。
吾乡则有河间凌准宗一濮阳吴降下已汝南袁不纳还朴文学进。天下之有事也。
吾乡则有太师建徽伯仲及诸将佐以武艺称。岂文武之柄。
倚伏而然也。抑江山禀受。
与时消息者乎。隐亦常以先师之道。
干名贡府。进取未半。
九鼎羹沸。文既不用。
武非所习。今则老矣。
高谢三军。太师以镌金勒石见徵。
不敢坚逊。乾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记。
六箴 其三 耳箴 唐 · 皮日休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七
听于无听,默默元性。
闻于无闻,洋洋化源
勿恃己善,不服人仁。
勿矜己艺,不敬人文。
勿耽郑声,其乱乃神。
勿信美谈,其殛乃身。
听误多害,听妄多败。
近贤则聪,近愚则瞆。
尧居九重,听在民耳。
故得大舜,授彼神器。
勿听他富,荧惑乃志。
勿闻他贵,堕坏乃义。
慎正今非,慎明古是。
舍是何适,古乐而已。
举史实牒 吴越 · 吴王杨行密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敕。
淮南观察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左押衙充右弩队都指挥使溧阳洛桥镇遏使知茶盐榷曲务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史实。
牒奉处分。
前件官誉驰乡里。
才达变通。
禦边徼以多能。
缉兵戎而有术。
加以洞详稼穑。
善抚蒸黎。
赋舆深见其否臧。
案簿穷知其利病。
以久无宰字
尤藉招携。
俾分兼领之荣。
庶养新归之俗。
傥闻报政。
别议酬劳。
事须差兼知溧阳县事准状牒举者。
故牒。
天复三年十一月九日牒。
使检校太师中书令吴王押。
别庐州郡人累官左司郎中,家贫求郡,为庐州刺史黄巢淮南,移檄请无犯州境,笑为敛兵。满日,有赢钱千缗,寄州库,后他盗至,终不犯郑使君钱。及杨行密刺史,送还之,将去,有别郡人诗云云。) 晚唐 · 郑綮
 押东韵
唯有两行公廨泪,一时洒向渡头风。
吴太祖 晚唐 · 田頵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一
侯王守方以奉天子。譬百川不朝于海。
虽狂奔猛注。澶漫遐广。
终为涸土。不若顺流无穷也。
况东南之镇扬为大。尘贱刀布。
阜积金玉。愿公上恒赋。
将悉储峙。具单车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