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鼓琴歌(一作鼓瑟歌。) 先秦 · 无名氏
《史记》曰:赵武灵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云云。异日王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夫人而内其女姓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宠于王。是为惠后。
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
逢天时而生。曾无我嬴(○《史记》赵世家。《列女传》七。《御览》五百七十。《诗纪前集》四。)
相国肥义傅少子 战国赵国 · 赵武灵王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毋变而度,毋异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史记。赵世家》:肥义曰:「昔者主父以王属我也。曰云云,再拜受命而籍之。」)
潘吾勒石 战国赵国 · 赵武灵王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主父常游于此(《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绿潘吾,刻疏人迹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
为齐上书说赵王 战国东周 · 苏秦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臣闻古之贤君,德行非施于海内也,教顺慈爱非布于万民也,祭祀时享,非当于鬼神也。
甘露降,风雨时至,农夫登,年谷丰盈,众人喜之,而贤主恶之。
今足下功力,非数痛加于秦国,而怨毒积恶,非曾深淩于韩也。
臣窃外闻大臣及下吏之议,皆言主前专据,以秦为爱赵而憎韩。
臣窃以事观之,秦岂得爱赵而憎韩哉?
欲亡韩吞两周之地,故以韩为饵,先出声于天下,欲邻国闻而观之也。
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赵、魏。
恐天下之惊觉,故微韩而贰之。
恐天下疑已,故出质以为信。
声德于与国,而实伐空韩。
臣窃观其图之也,议秦以谋,计必出于是。
且夫说士之计,皆曰韩亡三川,魏灭晋国,恃韩未穷,而祸及于赵。
且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又有势同而患异者。
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
今燕尽韩之河南,距沙丘,而至钜鹿之界三百里;
钜于捍关,至于榆中千五百里。
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挈者七百里。
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郸二十里。
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今鲁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于燕之唐、曲吾,此代马胡驹不东,而昆山之玉不出也。
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
今从于强秦国之伐齐,臣恐其祸出于是矣。
昔者五国之王,尝合横而谋伐,参分赵国壤地,著之盘盂,属之雠作,五国之兵有日矣,韩乃西师以禁秦国,使秦发令素服而听,反温、枳、高平于魏,反三公、什清于赵,此王之明知也。
夫韩事赵宜正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今王收天下,必以王为得,韩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
然则韩义王以天下就之,下至韩慕王以天下收之,是一世之命,制于王已。
臣愿大王深与左右群臣卒计而重谋,先事成虑而熟图之也(《战国策》十八,又见《史记。赵世家》作苏厉为齐遗赵王书,小同大异,今别载于后。)
从约 战国东周 · 苏秦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史记》作「韩绝其粮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
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
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城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燕,则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军河外,齐涉渤海(《史记》作「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
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战国策》十九,《史记。苏秦传》案此说赵王之词,而《苏秦传》下文言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盖即此文也。故录之。)
为齐遗赵三书 战国东周 · 苏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顺非洽于民人也,祭祀时享非数常于鬼神也,甘露降,时雨至,年谷丰熟,民不疾疫,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
今足下之贤行功力,非数加于秦也;
怨毒积怒,非素深于齐也。
秦赵与国,以强徵兵于韩,秦诚爱赵乎?
其实憎齐乎?
物之甚者,贤主察之。
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韩而吞二周,故以齐啖天下。
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赵。
恐天下畏已也,故出质以为信。
恐天下亟反也,故徵兵于韩以威之。
声以德与国,而实伐空韩,臣以秦计为必出于此。
夫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
今齐久伐而韩必亡,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
亡韩,秦独擅之。
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独私之。
赋田计功,王之获利孰与秦多?
说士之计曰:「韩亡三川,魏亡晋国,市朝未变而祸已及矣」。
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韩之上党邯郸百里,燕、秦谋王之河山,间三百里而通矣。
秦之上郡近挺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之西,句注之南,王有已。
逾句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
王久伐齐,从强秦攻韩,其祸必至于此。
愿王熟虑之。
且齐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
天下属行,以谋王也。
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
五国三分王之地,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强秦,秦废帝请服,反高平、根柔徐广曰:「根柔,一作芸柔,一作平柔)
于魏,反巠分、徐广曰一作王公。)先俞于赵。
齐之事王,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愿王孰计之也。
今王毋与天下攻齐,天下必以王为义。
齐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尽重王义。
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宠制于王也(《史记。赵世家》:「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菑十六年,秦复与赵数击齐,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赵王书,于是赵乃辍秦不击齐。」案《战国策》十八作苏秦,彼篇多误,当以《史记》为正)
孙弘传赞 东汉 · 班固
 出处:文选卷四十九
赞曰:公孙弘卜式倪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閒,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是时汉兴六十馀载,海内乂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
群士慕响,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明已。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唐都落下闳协律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张骞苏武将帅卫青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馀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张安世赵充国魏相邴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后世。
参其名臣,亦其次也。
上封事言诸窦 东汉 · 何敞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三
夫忠臣忧世,犯主严颜,讥刺贵臣,至以杀身灭家而犹为之者,何邪?
君臣义重,有不得已也。
臣伏见往事,国之危乱,家之将凶,皆有所由,较然易知。
郑武公之幸叔段,卫庄公之宠州吁,爱而不教,终至凶戾。
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伏见大将军窦宪,始遭大忧,公卿比奏,欲令典干国事。
深执谦退,固辞盛位,恳恳勤勤,言之深至,天下闻之,莫不悦喜。
今逾年无几,大礼未终,卒然中改,兄弟专朝。
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肆心自快。
今者论议汹汹,咸谓叔段、州吁复生于汉。
臣观公卿怀持两端,不肯极言者,以为等若有匪懈之志,则己受吉甫申伯之功,如等陷于罪辜,则自取陈平周勃吕后之权,终不以等吉凶为忧也。
区区,诚欲计策两安,绝其绵绵,塞其涓涓,上不欲令皇太后文母之号,陛下有誓泉之讥,下使等得长保其福祐。
然臧获之谋,上安主父,下存主母,犹不免于严怒。
臣伏惟累祖蒙恩,至臣八世,复以愚陋,旬年之间,历显位,备机近,每念厚德,忽然忘生。
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驸马都尉瑰,虽在弱冠,有不隐之中,比请退身,愿抑家权。
可与参谋,听顺其意,诚宗庙至计,窦氏之福袁宏《纪》作「诚不忍目见祸至,故敢书写肝胆,舒度愚情。驸马都尉瑰,忠孝爱主,最自修整。闻瑰比自申陈,愿损抑家权,退身避贤,宜顺其意,斯诚宗庙之至计,窦氏之大福也」。《后汉·何敞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三,有删节。)
汉官仪上 其一百三十五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侍中金蝉左貂(案:《艺文类聚》引作「有貂」,误)
金取坚刚,百炼不耗,蝉居高食洁(案:《晋书·舆服志》引作「饮清」),目在腋下(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口在腋下」)
貂内劲悍而外温润(案:《晋书·舆服志》引「温润」作「柔缛」)
貂蝉不见传记者,因物论义(案:「者」上当有「说」字,「论」当作「生」,依《续汉志》补注引)
予览《战国策》,乃知赵武灵王胡服也。
其后秦始皇破赵,得其冠,以赐侍中
高祖来秦,亦复如之。
孝桓(案:《北堂书钞》引有「孝桓」二字)侍中皇权参乘,问「貂蝉何法」,不知其说。
复问地震,云不为灾。
还宫,左迁议郎(《续汉·舆服下》补注,《晋书·舆服》,《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器物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服章部》)
臣不易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孔子言「为臣不易」,或人以为易,言「臣之事君,供职奉命,敕身恭己,忠顺而已。
忠则获宠安之福,顺则无危辱之忧,曷为不易」哉?
此言似易,论之甚难。
夫君臣之接,以愚奉智不易,以明事暗为难,唯以贤事圣,以圣事贤为可。
然贤圣相遭稀,又周公之于成王,犹未能得,斯诚不易也。
且父子以恩亲,君臣以义固,恩有所为亏,况义能无所为缺哉?
苟有亏缺,亦何容易!
且夫事君者,竭忠义之道,尽忠义之节,服劳辱之事,当危之难(句有脱误,疑作「当危难之时」。)肝脑涂地,膏液润草而不辞者(疑当有「诚欲」二字。)
以安上治民,宣化成德,使君为一代之圣明,己为一世之良辅,辅千乘则念过管、晏,佐天下则思丑稷、禹,岂为七尺之躯,宠一官之贵,贪充家之禄,荣华嚣之观哉(当有「是」字。)
以忠臣之事主,投命委身,期以成功立事,便国利民,故不为难易变节,安危革行也。
然为大臣者,或仍旧德,藉故势,或见拔擢重任,其所以保宠成功;
承上安下,则当远威权之地,避嫌疑之分,知亏盈之数,达止足之义;
动依典礼,事念忠笃,乃当匡上之行,谏主之非,献可济否,匪躬之故,刚亦不吐,柔亦不茹。
所谓大臣,以道事君也。
然当托于幽微,当行于隐密,使怨咎从己身,而众善自君发,为群寮之表式,作万官之仪范,岂得偷乐容悦而已哉?
然或为邪臣所谮、幸臣所乱,听一疑而不见信,事似然而不可释,忠计诡而为非,善事变为恶,罪结于天,无所祷请,激直言而无所诉(疑作「激直而言无所告诉」。)
深者即时伏剑赐死,浅者以渐斥逐放弃。
比干、龙逢所以见害于飞廉恶来孔子周公所以见毁于、季孙也。
斯则大臣所以不易也。
为小臣者,得任则治其职,受事(当有「则」字。)修其业,思不出其位,虑不过其职,竭力致诚,忠信而已。
然或困辱而不均,厌抑而失所,是以贤者或非其议,豫非其事,不著其陋,不嫌其卑,庶贯一言而利一事。
然以至轻至微,至疏至贱,干万乘之主,约以礼义之度,匡以行事之非,忤执政之臣,暴其所短,说合则裁自若,不当则离祸害;
或计不欲人知,事不从人豫,而已策谋适合,陈义偶同(当有「在」字。)
上者或显戮其身以神其计,在下者或妒其人而夺其策。
盖关思见杀于郑,韩非受诛于秦,庞涓孙膑之足,魏齐应侯之胁,斯又孤宦小臣所以为难也。
为小臣者,一当恪恭职司,出内惟允,造膝诡辞,执心审密,忠上爱主,媚不求奥灶而已,若为(有脱误。)苟若此,患为外人所弹,邪臣所嫉,以职近而言易,身亲而见信,奉公侠私之吏,求害之以见直,怀奸抱邪之臣,欲除之以示忠。
言有若是,事有似然,虽父子之间,犹不能明,况臣之于君而得之乎?
上官屈平爰盎晁错,公孙排主父张汤严助,夫数子者,虽示纯德,亦亲近之臣所以为难也。
为外臣者,盖力致死,其义一也。
不以远而自外,疏而自简,亲涉其事而掌其任。
苟有可以兴利除害,安危定乱,虽违本朝之议,诡常法之道,陈之于主,行之于身,志于忠上济事,忧公无私,善否之间,在己典主可也。
然患为左右所轻重,贵臣所壅制,或逆而毁之,使不得用,或用而害之,使不得成,或成而谮之,使不得其所。
吴起见毁于魏,李牧见杀于赵,乐毅被谗于燕,章邯畏诛于秦,斯又外臣所以为危也。
此举梗概耳,曲折纤妙,岂可得备论之哉(《群书治要》)
向子期难养生论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八
答曰:所以贵知而尚动者,以其能益生而厚身也。
然欲动则悔吝生,知行则前识立;
前识立则志开而物遂,悔吝生则患积而身危,二者不藏之于内,而接于外,只足以灾身,非所以厚生也。
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
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
然则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矣。
而世未之悟,以顺欲为得生,虽有厚生之情,而不识生生之理,故动之死地也。
是以古之人知酒肉为甘鸩,弃之如遗;
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顾。
使动足资生,不滥于物;
知正其身,不营于外;
背其所害,向其所利。
此所以用智遂生之道也。
故智之为美,美其益生而不羡;
生之为贵,贵其乐知而不交,岂可疾智而轻身、勤欲而贱生哉且圣人宝位,以富贵为崇高者,盖谓人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民不可无主而存,主不能无尊而立;
故为天下而尊君位,不为一人而重富贵也。
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者,盖为季世恶贫贱而好富贵也。
未能外荣华而安贪贱,且抑使由其道而不争,不可令其力争,故许其心竞;
中庸不可得,故与其狂狷。
此俗谈耳。
不言至人当今贪富贵也。
圣人不得已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在宥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
穆然以无事为业,坦尔以天下为公,虽居君位,飨万国,恬若素士接宾客也。
虽建龙旗,服华衮,忽若布衣之在身。
故君臣相忘于上,烝民家足于下。
岂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哉?
且子文三显,色不加悦;
柳惠三黜,容不加戚。
何者?
令尹之尊,不若德义之贵;
三黜之贱,不伤冲粹之美。
二子尝得富贵于其身,终不以人爵婴心,故视荣辱如一。
由此言之,岂云欲富贵之情哉?
请问锦衣绣裳,不陈乎暗室者,何必顾众而动以毁誉为欢戚也?
夫然,则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在上何得不骄?
持满何得不溢?
求之何得不苟?
得之何得不失邪?
且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岂在于多欲以贵得哉?
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
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愉无遌,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
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
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安用富贵乎?
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
患意之不足耳!
意足者,虽耦耕圳亩,被褐啜菽,岂不自得?
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
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
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
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
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
故遗贵欲贵者,贱及之;
故忘富欲富者,贫得之。
理之然也。
今居荣华而忧,虽与荣华偕老,亦所以终身长愁耳。
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此之谓也。
难曰: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诚哉是言!
今不使不室不食,但欲令室食得理耳。
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
识而后感,智之用也。
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
智用者,从感而求,倦而不已。
故世之所患,祸之所由,常在于智用,不在于性动。
今使瞽者遇室,则西施嫫母同情;
愦者忘味,则糟糠与精昭卑等甘。
岂识贤、愚、好、丑,以爱憎乱心哉?
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欲以逐物害性。
智用则收之以恬,性动则纠之以和。
使智止于恬,性足于和,然后神以默醇,体以和成,去累除害,与彼更生。
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者也。
纵令滋味常染于口,声色已开于心,则可以至理遣之,多算胜之。
何以言之也?
夫欲官不识君位,思室不拟亲戚,何者?
知其所不得,则不当生心也。
故嗜酒者自抑于鸩醴,贪食者忍饥于漏脯,知吉凶之理,故背之不惑,弃之不疑也,岂恨向不得酣饮与大嚼哉?
且逆旅之妾,恶者以自恶为贵,美者以自美得贱。
美恶之形在目,而贵贱不同;
是非之情先著,故美恶不能移也。
苟云理足于内,乘一以御外,何物之能默哉?
由此言之,性气自和,则无所困于防闲;
情志自平,则无郁而不通。
世之多累,由见之不明耳。
又常人之情,远虽大,莫不忽之;
近虽小,莫不存之。
夫何故哉?
诚以交赊相夺,识见异情也。
三年丧不内御,礼之禁也。
莫有犯者。
酒色乃身之雠也。
莫能弃之。
由此言之,礼禁虽小不犯,身雠虽大不弃;
然使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旋害其身,虽愚夫不为:明天下之轻于其身,酒色之轻于天下,又可知矣。
而世人以身殉之,毙而不悔,此以所重而要所轻,岂非背赊而趣交邪?
智者则不然矣,审轻重然后动,量得失以居身
交赊之理同,故备远如近,慎微如著,独行众妙之门,故终始无虞。
此与夫耽欲而快意者,何殊间哉?
难曰:圣人穷理尽性,宜享遐期,而尧、孔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复疏于导养乎?
案论尧、孔虽禀命有限,故导养以尽其寿。
此则穷理之致,不为不养生得百年也。
仲尼理尽性,以至七十;
田父以六弊蠢愚,有百二十者。
若以仲尼之至妙,资田父之至拙,则千岁之论,奚所怪哉?
且凡圣人,有损己为世,表行显功,使天下慕之,三徙成都者,或菲食勤躬,经营四方,心劳形困,趣步失节者;
或奇谋潜称,爰及干戈,威武杀伐,功利争夺者;
或修身以明貌,显智以惊愚,藉名高于一世,取准的于天下,又勤诲善诱,聚徒三千,口倦谈议,身疲磬折,形若救孺子,视若营四海,神驰于利害之端,心骛于荣辱之途,俯仰之间,已再抚宇宙之外者。
若比之于内视反听爱气啬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忘,以实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今不言松柏,不殊于也,然则中年枯陨,树之于重崖则荣茂日新,此亦毓形之一观也。
窦公无所服御,而致百八十,岂非鼓琴和其心哉?
此亦养神之一征也。
火蚕十八日,寒蚕三十日,余以不得逾时之命,而将养有过倍之隆。
温肥者早终,凉瘦者迟竭,断可识矣。
圉马养而不乘,用皆六十岁。
体疲者速雕,形全者难毙,又可知矣。
富贵多残,伐之者众也;
野人多寿,伤之者寡也。
亦可见矣。
今能使目与瞽者同功,口与聩者等味,远害生之具,御益性之物,则始可与言养性命矣。
难曰:神农唱粒食之始,鸟兽以之飞走,生民以之视息。
今不言五谷,非神农所唱也。
既言上药,又唱五谷者,以上药希寡,艰而难致,五谷易殖,农而可久,所以济百姓而继天阏也。
并而存之,唯贤者志其大,不肖者志其小耳,此同出一人。
至当归止痛,用之不已;
耒耜垦辟,从之不辍。
何至养命蔑而不议?
此殆玩所先习,怪于所未知。
且平原则有之属,池沼则有菱芡之类,虽非上药,犹□于黍稷之笃恭也。
岂云视息之具,唯立五谷哉?
又曰:黍稷惟馨,实降神祇。
蘋蘩蕴藻,非丰肴之匹;
潢污行潦,非重酎之对。
荐之宗庙,感灵降祉。
是知神飨德之与信,不以所养为生。
犹九土述职,各贡方物,以效诚耳。
又曰:肴粮入体,益不逾旬,以明宜生之验,此所以困其体也。
今不言肴粮无充体之益,但谓延生非上药之偶耳。
请借以为难:夫所知之善于菽,之胜于稷,由有效而识之;
假无稻稷之域,必以菽麦为珍养,谓不可尚矣。
然则世人不知上药良于稻稷,犹守菽麦之贤于蓬蒿,而必天下之无稻稷也。
若能仗药以自永,则稻稷之贱,居然可知。
君子知其若此,故准性理之所宜,资妙物以养身,植玄根于初九,吸朝霞以济神。
今若以肴酒为寿,则未闻高阳有黄发之叟也;
若以充性为贤,则未闻鼎食有百年之宾也。
且冉生婴疾,颜子短折,穰岁多病,饥年少疾。
故狄食米而生癞,疮得谷而血浮,马秣而足重,鹰食粒而身留。
从此言之,鸟兽不足报功于五谷,生民不足受德于田畴也;
而人竭力以营之,杀身以争之。
养亲献尊,则□蓏梁;
聘享嘉会,则肴馔旨酒。
而不知皆淖溺筋腋,易糜速腐。
初虽甘香,入身臭处。
竭辱精神,染污六府。
郁秽气蒸,自生灾蠹
饕淫所阶,百疾所附。
味之者口爽,服之者短祚。
岂若流泉甘醴,琼蕊玉英。
金丹石菌紫芝精。
皆众灵含英,独发奇生。
贞香难歇,和气充盈。
澡雪五脏,疏彻开明,吮之者体轻。
又练骸易气,染骨柔筋。
涤垢泽秽,志凌青云
若此以往,何五谷之养哉?
且螟蛉有子,果赢负之,性之变也。
渡江为枳,易土而变,形之异也。
纳所食之气,还质易性,岂不能哉?
赤斧练丹赪发,涓子以术精久延。
偓佺松实(《文选》郭璞《游仙诗》注作「柏实」,《列仙传》作「松实」。)方目赤松以水玉乘烟。
务光以蒲韭长耳,邛疏以石髓驻年
方回以云母变化,昌容以蓬草累易颜。
若此之类,不可详载也。
孰云五谷为最,而上药无益哉?
又责千岁以来,目未之见,谓无其人。
即问谈者,见千岁人,何以别之?
欲校之以形,则与人不异;
欲验之以年,则朝菌无以知晦朔,蜉蝣无以识灵龟。
然而千岁虽在市朝,固非小年之所辨矣。
彭祖七百,安期千年,则狭见者谓书籍妄记。
刘根遐寝不食,或谓偶能忍饥;
仲都冬裸而体温,夏裘而身凉,桓谭谓偶耐寒暑;
李少君识桓公玉碗,则阮生谓之逢占而知;
尧以天下禅许由,而扬雄谓好大为之。
凡若此类,上以为关键,毕志一诚
下以嗜欲为鞭策,欲罢不能。
驰骤于世教之内,争巧于荣辱之间,以多同自灭,思不出位,使奇事绝于所见,妙理断于常论,以言变通达微,未之闻也。
久愠闲居,谓之无欢,深恨无肴,谓之自愁。
以酒色为供养,谓长生为无聊。
然则子之所以为欢者,必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也。
夫俟此而后为足,谓之天理自然者,皆役身以物,丧志于欲,原性命之情,有累于所论矣。
夫渴者唯水之是见,酌者唯酒之是求,人皆知乎生于有疾也。
今昔以从欲为得性,则渴酌者非病,淫湎者非过,桀、蹠之徒皆得自然,非本论所以明至理之意也。
夫至理诚微,善溺于世,然或可求诸身而后悟,校外物以知之者。
人从少至长,降杀好恶有盛衰。
稚年所乐,壮而弃之;
始之所薄,终而重之。
当其所悦,谓不可夺;
值其所丑,谓不可欢;
然还成易地,则情变于初。
苟嗜欲有变,安知今之所耽,不为臭腐;
曩之所贱,不为奇美邪?
假令厮养暴登卿尹,则监门之类蔑而遗之。
由此言之,凡所区区,一域之情耳,岂必不易哉?
又饥飧者,于将获所欲,则悦情注心
饱满之后,释然疏之,或有厌恶。
然则荣华酒色,有可疏之时,蚺蛇珍于越土,中国遇而恶之;
黼黻贵于华夏,裸国得而弃之。
当其无用,皆中国之蚺蛇,裸国之黼黻也。
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
以恬澹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
苟得意有地,俗之所乐,皆粪土耳,何足恋哉?
今谈者不睹至乐之情,甘减年残生,以从所愿,此则李斯背儒,以殉一朝之欲,主父发愤,思调五鼎之味耳。
鲍肆自玩而贱兰茝,犹海鸟对太牢而长愁,文侯闻雅乐而塞耳。
故以荣华为生具,谓济万世不足以喜耳。
此皆无主于内,借外物以乐之;
外物虽丰,哀亦备矣。
有主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
故得志者,非轩冕也;
有至乐者,非充屈也;
得失无以累之耳。
且父母有疾,在困而瘳,则忧喜并用矣。
由此言之,不若无喜可知也。
然则乐岂非至乐邪?
故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者,孰享之哉?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
喜怒不除,此二难也;
声色不去,此三难也;
滋味不绝,此四难也;
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
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
然或有行逾曾闵,服膺仁义,动中和,无甚大之累,便谓仁理已毕,以此自臧,而不荡喜怒、平神气,而欲却老延年者,未之闻也。
或抗志希古,不荣名位,因自高于驰骛;
运智御世,不婴祸故,以此自贵。
此于用身,甫与乡党□齿耆年同耳,以言存生,盖阙如也。
或弃世不群,志气和粹,不绝谷茹芝,无益于短期矣。
或琼糇既储,六气并御,而能含光内观,凝神复朴,栖心于玄冥之崖,含气于莫大之涘者,则有老可却,有年可延也。
凡此数者,合而为用,不可相无,犹辕轴轮辖,不可一乏于舆也。
然人若偏见,各备所患,单豹以营内致毙,张毅以趣外失中,齐以戒济西取败,秦以备戎狄自穷。
此皆不兼之祸也。
积善履信,世屡闻之。
慎言语,节饮食,学者识之。
过此以往,莫之或知。
请以先觉,语将来之觉者(本集)
大师 其一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一
浩浩太素,阳曜阴凝。
二仪陶化,人伦肇兴。
厥初冥昧,不虑不营。
欲以物开,患以事成。
犯机触害,智不救生。
宗长归仁,自然之情。
故君道自然,必托贤明。
茫茫在昔,罔或不宁。
赫胥既往,绍以皇羲
默静无文,大朴未亏。
万物熙熙,不天不离。
爰及唐虞,犹笃其绪。
体资易简,应天顺矩
絺褐其裳,土木其宇。
物或失性,惧若在予。
畴咨熙载,终禅舜禹。
夫统之者劳,仰之者逸。
至人重身,弃而不恤。
子州称疚,石户乘桴。
许由鞠躬,辞长九州。
先王仁爱,悯世忧时。
哀万物之将颓,然后莅之。
下逮德哀,大道沈沦。
智惠日用,渐私其亲。
惧物乖离,擘画违仁。
利巧愈竞,繁礼屡陈。
刑教争施,犬性丧真。
季世陵迟,继体承资。
凭尊恃势,不友不师。
宰割天下,以奉其私。
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
竭智谋国,不吝灰沈。
赏罚虽存,莫劝莫禁。
若乃骄盈肆志,阻兵擅权。
矜威纵虐,祸蒙丘山。
刑本惩暴,今以胁贤。
昔为天下,今为一身。
下疾其上,君猜其臣。
丧乱弘多,国乃陨颠
故殷辛不道,首缀素旗。
周朝败度,彘人是谋。
极暴,乾溪溃叛。
晋厉残虐,栾书作难。
主父弃礼,鷇胎不宰。
秦皇荼毒,祸流四海。
是以亡国继踵,古今相承。
丑彼摧灭,而袭其亡徵。
初安若山,后败如崩。
临刃振锋,悔何所增!
故居帝王者,无曰我尊,慢尔德音。
无曰我强,肆于骄淫。
弃彼佞幸,纳比逆颜。
谀言顺耳,染德生患。
悠悠庶类,我控我告。
唯贤是授,何必亲戚?
顺乃造好,民实胥效。
治乱之原,岂无昌教
穆穆天子,思问其愆。
虚心导人,允求谠言。
师臣司训,敢告在前(本集)
六代论(并上书) 曹魏 · 曹囧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文选卷五十二
昔夏殷周之历世数十,而二世而亡。
何则?
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
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
夫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
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先王知独治之不能久也,故与人共治之;
知独守之不能固也,故与人共守之。
兼亲疏而两用,参同异而并进。
是以轻重足以相镇,亲疏足以相卫,并兼路塞,逆节不生。
及其衰也,桓文帅礼;
苞茅不贡,齐师伐楚;
宋不城周,晋戮其宰。
王纲弛而复张,诸侯傲而复肃。
二霸之后,寖以陵迟。
吴楚凭江,负固方城,虽心希九鼎,而畏迫宗姬奸情散于胸怀,逆谋消于唇吻,斯岂非信重亲戚,任用贤能,枝叶硕茂,本根赖之与?
自此之后,转相攻伐。
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
暨乎战国诸姬微矣,唯燕卫独存。
然皆弱小,西迫强秦,南畏齐、楚,救于灭亡,匪遑相恤。
至于王𧹞,降为庶人,犹枝干相持,得居虚位。
海内无主,四十馀年。
秦据势胜之地,骋谲诈之术,征伐关东,蚕食九国。
至于始皇,乃定天位。
旷日若彼,用力若此,岂非深根固蒂,不拔之道乎?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周德其可谓当之矣。
秦观周之弊,将以为以弱见夺,于是废五等之爵,立郡县之官,弃礼乐之教,任苛刻之
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土,内无宗子以自毗辅,外无诸侯以为蕃卫。
仁心不加于亲戚,惠泽不流于枝叶,譬犹芟刈股肱,独任胸腹;
浮舟江海,捐弃楫棹
观者为之寒心,而始皇晏然,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岂不悖哉!
是时,淳于越谏曰:「臣闻殷、周之王,封子弟功臣,千有馀岁。
今陛下君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而无辅弼,何以相救?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始皇李斯偏说而绌其义。
至身死之日,无所寄付,委天下之重于凡夫之手,托废立之命于奸臣之口,至令赵高之徒,诛锄宗室。
胡亥少习剋薄之教,长遵凶父之业,不能改制易法,宠任兄弟,而乃师谟申商,咨谋赵高,自幽深宫,委政谗贼,身残望夷,求为黔首,岂可得哉?
遂乃郡国离心,众庶溃叛,胜广唱之于前,刘项毙之于后。
向使始皇纳淳于之策,抑李斯之论,割裂州国,分王子弟,封三代之后,报功臣之劳,土有常君,民有定主,枝叶相扶,首尾为用,虽使子孙有失道之行,时人无汤武之贤,奸谋未发,而身已屠戮,何区区之陈项,而复得措其手足哉?
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而成帝业。
自开辟以来,其兴功立勋,未有若汉祖之易者也。
夫伐深根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理势然也。
汉鉴秦之失,封植子弟。
诸吕擅权,图危刘氏,而天下所以不能倾动,百姓所以不易心者,徒以诸侯强大,盘石胶固东牟朱虚授命于内,齐代吴楚作卫于外故也。
向使高祖踵亡秦之法,忽先王之制,则天下已传,非刘氏有也。
高祖封建,地过古制,大者跨州兼域,小者连城数十,上下无别,权侔京室,故有吴楚七国之患。
贾谊曰:「诸侯强盛,长乱起奸。
夫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令海内之势,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下无背叛之心,上无诛伐之事」。
文帝不从。
至于孝景,猥用朝错之计,削黜诸侯。
亲者怨恨,疏者震恐,吴楚唱谋五国从风。
兆发高祖,衅成文景,由宽之过制,急之不渐故也。
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
尾同于体,犹或不从,况乎非体之尾,其可掉哉?
武帝主父之策,下推恩之命。
自是之后,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淮南三割,梁代五分,遂以陵迟,子孙微弱,衣食租税,不豫政事,或以酎金免削,或以无后国除。
至于成帝,王氏擅朝。
刘向谏曰:「臣闻公族者,国之枝叶。
枝叶落,则本根无所庇荫。
方今同姓疏远,母党专政,排摈宗室,孤弱公族,非所以保守社稷,安固国嗣也」。
其言深切,多所称引。
成帝虽悲伤叹息而不能用。
至乎哀平,异姓秉权,假周公之事,而为田常之乱。
高拱而窃天位,一朝而臣四海,汉宗室王侯,解印释绶,贡奉社稷,犹惧不得为臣妾,或乃为之符命,颂莽恩德,岂不哀哉!
由斯言之,非宗子独忠孝于惠文之閒,而叛逆于哀平之际也,徒以权轻势弱,不能有定耳。
光武皇帝挺不世之姿,禽王莽于已成,绍汉祀于既绝,斯岂非宗子之力耶?
而曾不鉴秦之失策,袭周之旧制,踵亡国之法,而侥倖无疆之期。
至于桓灵,奄竖执衡,朝无死难之臣,外无同忧之国,君孤立于上,臣弄权于下,本末不能相御,身手不能相使。
由是天下鼎沸,奸凶并争,宗庙焚为灰烬,宫室变为蓁薮。
居九州之地,而身无所安处,悲夫!
太祖武皇帝,躬圣明之资,兼神武之略,耻王纲之废绝,悯汉室之倾覆,龙飞谯沛,凤翔衮豫,扫除凶逆,剪灭鲸鲵。
迎帝西京,定都颍邑。
德动天地,义感人神。
汉氏奉天,禅位大魏。
大魏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
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
前车之倾覆,而不改其辙迹。
子弟王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
宗室窜于闾阎,不闻邦国之政。
权均匹夫,势齐凡庶,内无深根不拔之固,外无盘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代之业也。
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军武之任,或比国数人,或兄弟并据。
而宗室子弟,曾无一人閒厕其閒,与相维持,非所以强干弱枝,备万一之虑也。
今之用贤,或超为名都之主,或为偏师之帅。
而宗室有文者必限以小县之宰,有武者必置于百人之上,使夫廉高之士,毕志于衡轭之内,才能之人,耻与非类为伍,非所以劝进贤能,褒异宗族之礼也。
夫泉竭则流涸,根朽则叶枯。
枝繁者荫根,条落者本孤。
故语曰:「百足之虫。
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
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且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皆为之有渐,建之有素
譬之种树,久则深固其根本,茂盛其枝叶。
若造次徙于山林之中,植于宫阙之下,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犹不救于枯槁,何暇繁育哉?
夫树犹亲戚,土犹士民,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平居犹惧其离叛,危急将如之何?
是圣王安而不逸,以虑危也;
存而设备,以惧亡也。
疾风卒至,而无摧拔之忧;
天下有变,而无倾危之患矣。
咏史诗八首 其七 西晋 · 左思
主父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文选》二十一。《类聚》五十五。《诗纪》二十九。)
谢东宫 南梁 · 刘孝绰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
臣闻之,先圣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岂非孤特则积毁所归,比周则积誉斯信?
知好恶之间,必待明鉴。
晏婴再为阿宰,而前毁后誉。
后誉出于阿意,前毁由于直道。
是以一犬所噬,旨酒贸其甘酸,一手所摇,嘉树变其生死。
邹阳有言,士无贤愚,入朝见嫉。
至若臧文之下展季靳尚之放灵均绛侯之排贾生,平津之陷主父,自兹厥后,其徒实繁。
曲笔短辞,不暇殚述,寸管所窥,常由切齿。
殿下诲道观书,俯同好学,前载枉直,备该神览。
臣昔因立侍,亲承绪言,飘风贝锦,譬彼谗慝,圣旨殷勤,深以为叹。
臣资愚履直,不能杜渐防微,曾未几何,逢尤罹难虽吹毛洗垢,在朝而同嗟,而严文峻法,肆奸其必奏。
不顾卖友,志欲要君,自非上帝运超己之光,昭陵之虐,舞文虚谤,不取信于宸明,在缧婴缠,幸得蠲于庸暗
裁下免黜之书,仍颁朝会之旨。
小人未识通方,絷马悬车,息绝朝觐。
方愿灭影销声,遂移林谷。
不悟天听罔已,造次必彰,不以距违见疵,复使引藉云陛。
降宽和之色,垂布帛之言,形之千载,所蒙巳厚。
况乃恩等特召,荣同起家,望古自惟,弥觉多忝。
但未渝丹石,永藏轮轨,相彼工言,构兹媒浅。
款冬,已凋柯叶,空延德泽,无谢阳春(《梁书·刘孝绰传》)
遣使奉表 南北朝 · 天竺迦毗黎国王月爱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一
伏闻彼国,据江傍海,山川周固,众妙悉备,庄严清净,犹如化城,宫殿庄严,街巷平坦,人民充满,欢娱安乐。
圣王出游,四海随从,圣明仁爱,不害众生,万邦归仰,国富如海。
国中众生,奉顺正法,大王仁圣,化之以道,慈施群生,无所遗惜
帝修净戒,执道不及,无上法船,济诸沈溺,群僚百官,受乐无怨,诸天拥护,万神侍卫,天魔降伏,莫不归化。
王身庄严,如日初出,仁泽普润,犹如大雪,圣贤承业,如日月天,于彼真丹,最为殊胜。
臣之所住,名迦毗河,东际于海,其城四边,悉紫绀石,首罗天护,令国安隐。
国王相承,未尝断绝,国中人民,率皆修善,诸国来集,共遵道法,诸寺舍子,皆七宝形像,众妙供具,如先王法。
臣自修检,不犯道禁,臣名月爱,弃世王种。
惟愿大王圣体和善,群臣百官,悉自安隐。
今以此国群臣吏民,山川珍宝,一切归属,五体归诚大王足下。
山海遐隔,无由朝觐,宗仰之至,遣使下承。
使主父名天魔悉达,使主名尼陀达,此人由来良善忠信,是故今遣奉使表诚。
大王若有所须,珍奇异物,悉当奉送,此之境土,便是王国,王之法令,治国善道,悉当承用。
愿二国信使往来不绝,此反使还,愿赐一使,具宜圣命,备敕所宜。
款至之诚,望不空反,所白如是,愿加哀悯。
奉献金刚指环、摩勒金环诸宝物、赤白鹦鹉各一头(《宋书·夷蛮传》,元嘉五年。)
优诏答司马皓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十一
主父从戮,孔车长者之风,彭越就诛,栾布得陪臣之礼,庶子乡国已改,犹怀送往之情,始验忠贞,方知臣道,即敕荆州,以礼安厝(《陈书·司马皓传》承圣中太子庶子江陵陷,随例入关。而梁室屠戮太子,瘗殡失所,宫臣,乃抗表周朝,求还江陵改葬,辞甚酸切。周朝优诏答。案承圣三年悯怀太子元帝同遇害,又三年而周受禅。此诏不知当周何帝时,入阙名类。)
兄弟论 隋 · 常得志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七
余以天伦笃睦,日重月深,每惟兄弟孔怀,在物无喻。尝读陆士衡之兄弟文,勤勤恳恳,未尝不废卷叹息,向其为人。而世人云陆机兄弟同居,以之为异,伤哉!斯固异其所稀见也。将恐悠悠千载,不无此感。敢托陆之旨,以作论云:
陆平原曰:「吾闻天降地腾,夫妇之情见矣;
星分岳列,兄弟之义存焉。
是以圣人之立教也,上稽玄极,下顺人情。
故使判合为同穴之亲,昆季有异居之道。
斯则人伦之大典,岂作者之谬陈哉?
而子大夫名为习礼,伯仲无门庭之别,室家无琴瑟之间,虽激扬风俗,独为君子,违道任心,将使先人事也。
事不师古,蒙窃惑焉。
岂有说乎?
愿闻其旨」。
平原曰:「何居!
斯言之玷,可谓末学肤受,曾莫是师。
即如君子之谈,必且轻于身而累于俗以。
独不闻夫六龙方驾,斯有御天之功;
驷马班如,用效行地之力。
是故大鹏之始,宛转北溟
邓林之初,婆娑下土。
至于羽翮相资,遂能负苍天而游,罩青云而立,此则相须之道弘也。
至如梁山万仞,上干星辰,楚殿三休,俯临风雨,及土石异势,榱桷分离,〔遂〕与沙麓俱崩,坳塘共泯,此则相须之道乖也。
是知同德者易为功,离心者难为力。
在物犹尔,而况人乎?
然不善其大于不睦,溺于情者薄于义,寡于私者丰于道。
故牝鸡晨鸣,三贤孥戮;
《关雎》乐得,十乱同知
故名贤之所闻,岂乌有之谈也?
且夫兄弟者,同天共地,均气连形,方手足而犹轻,拟山岳而更重。
云蛇可断,兄弟之道无分;
鹡鸰载飞,急难之情斯切。
先王知兄弟之为重也,故歌之于韶夏之舞,诵之于风雅之篇,敦骨肉而正人伦,风鬼神而动天地,大矣哉!
请为左右梗概其说。
夫兄弟之情也,受之于天性,生之于自然,不假物以成亲,不因言而结爱,阋墙不妨于御侮,逾里犹惜于伐树,驭朽则须洛而歌,弯弓则涕泣而道。
斯乃情存于不舍,义形于恻隐。
岂如悠悠良辰,从容永叹而已?
是以四鸟,禽也,不能各离别之声;
三荆,木也,不能忍分张之痛。
矧在人流,有腼面目,折枝分骨,如何勿伤?
至于夫妻之为义矣,非有血属之亲,譬犹风虎云龙,腾啸相感,如髡彼两髦,结欢二族,始有共牢之礼,终为同穴之亲。
斯亦未为轻也。
然而德在听从,主唯藻,不可以寄百里之命,不可以托六尺之孤。
况有弃姓无常,拂衣再醮。
至如买臣之室,主父之妻,固未可以言也。
自非道赞移天,德均惟鹊,孰能长螽斯之羽翼,茂葛藟之本根者乎?
是以通人君子,动无失德,全同生之重,则恭顺有章,戒惟家之索,而无替。
夫妻和于鼎饪,兄弟穆于清风。
绿衣无□□之悲,角弓匪骍骍之叹。
其或分星宅土,开国承家,则能藩屏维城,左右王室。
力足拔山,不敢问九鼎之重;
才能动俗,不敢窥司马之门。
遂使封豕长蛇,望国门而敛迹;
井蛙幕燕,睹盘石而飞鸣。
故能本支百代,洪基峻极,配合二仪,平章百姓。
其在白屋黄冠,荜门圭窦,三径五亩,有足相容。
至有同衾共席,推梨让枣,乐以箪瓢,荣同华萼,死生契阔,白刃交前,弟瘦兄肥,无胥远矣。
尔其友于怡怡,扬名以显,高视风俗,称揖搢绅,斯又足为乐也。
而无赖之徒,不思其友。
或溺于私爱,弃彼天伦,生在膏腴,乘藉地势,锡圭分竹,奄有山河,不能辅车相依,股肱同患,乃欲摇动我家宗,拔塞我本源,竟而青蝇飞于千旌,无极游于二垒,集矢长勺,抚剑共池。
是以五争四裂,非关地斗之妖;
九合一匡,犹见虫流之祸。
鬼神不胜其酷,生民不胜其弊。
吁可畏也,何其谬哉!
又有里闬之人,绳枢之子,栖息不过于蓬荜,咀嚼不越于糟糠,无财可不忿争。
乃复尺布斗粟,不能相容,睚眦虿介,侧目切齿。
遂使蕞尔箕帚,蠢尔孩童,萋菲其章,成是贝锦。
于是乎分裂蜗角,称竞鸿毛。
骨肉为行路之人,兄弟无陟冈之望。
痛矣悲矣,何必情矣!
宫之奇唇亡之叹,深可抚心;
王叔冶断臂之言,足为流涕。
其知也如此,其谬也如彼。
远乎得失,岂可同年而语哉?
是知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静言成败,则可得而论。
何则?
存亡之道,若行迈之有途,得之者安于庙堂,失之者颠沛斯及。
至如三叔狼顾,七国鸡连,貔虎搏噬,江山表里,当其时也,沧波可汲而断,泰山可蹋而覆。
朱旗尚卷,苍兕未驰,不得高垒之谋,勿俟衔枚之阵。
固以冰判瓦解,鱼溃鸟惊,身膏草莽,名彰史策。
经过者为之回车,言谈者为之洗耳。
斯岂时不利而兵不劲者哉?
固以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同恶者也。
斯乃在和不在众,在德不在强。
商周之不敌,亦所闻也。
假使驱长狄,驾遗风,宋万附舆,庆忌参乘,勍弓饮石,长剑挂头,冠鸡佩猳,拖象拉兕,然而使之超九折,跨三危,浮吕梁,赴沧海,五尺童子知其必亡。
何则?
道之非也。
苟令心腹无瑕,昆季辑穆,虽使要离策杖,不占缓步,周流九逵,容可危乎?
近者刘荆州之意气,袁渤海之纵横,当其吐纳荆扬,鞭笞河朔,猛将厉于雕鹗,谋臣盛于云雨,从容啸咤,有席卷八荒之心,固以震慑人灵,熏灼宇宙者。
既而良图未就,壮志先秋,疮痏实生,萧墙糜溃,天道与人共往,生人与草木俱萎,虽睦于曹公,尚无旰食之暇,安得马上而舞哉!
斯有惑之甚也。
岂如升朝,同心同德;
鲁、卫为政,虽休勿休;
得使康哉良哉,洋洋盈耳;
卜世卜年之祚,悠悠无极。
是知之玉食,不如之□□;
君颓之万,不如延陵之退耕。
《诗》不云乎:「彼令兄弟,绰有馀裕;
不令兄弟,交相为瘉」。
善哉言也!
吾无间然。
今吾子以同穴者重之于天伦,异居者成之于行路,是见诗人之糟粕,未睹宫墙之室家,固未可与适道也。
若以骨月远而为疏,即手足无心腹之用;
判合近而为重,即衣衾为血属之亲。
若衣衾附体而可离,手足远身而可绝,斯则室家之不侔于兄弟,固亦明矣。
况作者之意,有异是乎?
夫异家者所以避私,同穴者示以不返,故《传》曰昆季一体。
又兄弟之道无分,然而有分者何?
谓异居同财者,若委支体于□路,阻天伦于胡越,固非其所谓愿闻也。
且余闻士龙,少遭悯凶,攀风树而兴叹,怀仁义以罔极。
零丁龆龀,霜乂忌霜□,契阔九夷,更相为命。
常恐黄耳萧条,白驹超忽。
洞□□叶零,岩花落无时。
虽复饮啄相依,光华未著,局天蹐地,每深惭德。
友于兄弟,何日忘之?
将谓吾子有以成教,而反问我比以流俗,祇足以搅其心虑,非所望于吾贤也」。
于是客赧然而起,曰:「仆固小人,无闻至道。
虽生之代,未登孔丘之堂。
苟有胸而无心,遂逐情而忘性。
言排名义之外,身陷泥涂之下。
今子大夫幸而见睹,博我以友弟,弘我以礼经,洋洋乎理出天人之表,恢恢焉道周仁义之乡,而今而后,谨闻命矣」。
是知安社稷,御邦家,调阴阳,化风俗,播清猷于缃素,垂令范于黎氓,横之于天地而自安,处之于生死而无虑者,其惟兄弟乎(《文苑英华》七百四十八)
王及善请致仕表699年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及善言。臣愚款频荐。
心随言尽。而睿旨弥隆。
礼以恩酬。固辞则成命有废。
勉进则私情不堪。惟此忧惶。
坐交冰炭。臣及善中谢
臣志均驽马。知眷恋于轩枥。
生比瘣木。惧零落于风霜。
思十驾之驱驰。迫四时之代序。
之惠。宁是宿心。
之年。但缘量力。
昔者主父未达。常健羡于陈鼎。
孔某遭难。每殷勤于执鞭。
或排摈于中朝。乍栖迟于列国。
况臣叨恩窃幸。非待营求。
尸禄效官。不假才艺。
获当年之荣贵。无曩世之艰虞。
岂应轻物傲时。薄优游之宠官。
陈辞抗疏。循耿介之名节。
直以颓龄向尽。衰疹踰加。
二首六身。甲子催其岁月。
百骸九窍。寒温煎其骨髓。
无仙童之却老。有灾竖之侵年。
志力昏沈。精神耗竭。
心巳迷于方寸。目久暗于元黄。
鸠杖扶危。且犹不逮。
鹓池养望。孰云非罪。
窃畏众多之口。顾思庸短之累。
昔之少壮。犹不如人。
今也耄期。讵堪经国。
是用披肝蹐地。拜手祈天。
方登月制之辰。庶免夜行之咎。
言非饰请。理实诚陈。
陛下厚眷殊私。尚留陪于簪屦。
老臣馀喘微息。终绝望于轩墀。
不赀之恩。实无自强之地。
伏望俯矜疲劣。微赐含容。
免其折鼎之忧。假以悬车之乐。
倘残骸未摈。尚齿不遗。
犹望俎豆几筵。接虞庠之庶老。
岁时朔望。陪周行之末班。
更得拜奉官闱。聸睹日月。
则生涯兼足。死将不朽。
伏蜗庐而献款。仰龙阙而翘魂。
心往形留。授增欷。
无任拙疾衰老恋慕屏营之诚。谨遣息清庙台主簿温重诣朝堂奉表陈情以闻。
尹勤学生多无经业举送至省落第并请退还本邑以激励庶望生徒进益国子监二条) 唐 · 张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三
大学小学尊师敬道
上庠下庠。钦贤而贵德
稽山。资括羽以宣功。
昆岫之珍。待琢磨而为器。
东序西序。离经辨志之原。
小成大成。温故知新之学。
积川为海。蛟龙鱼鳖处其中。
积土为山。鸾鸑鹓雏翔其上。
学而从政。罔不由兹。
学古入官。其来尚矣。
祗如每年贡举。先有成规。
登上科者高步于龙门。落下第者退飞鹢路
蹶足之马。尚想造途。
失晨之鸡。犹思改旦。
庶使鸿飞海浦。仍怀渐陆之期。
鹤唳霜皋。尚有闻天之望。
岂得一回试落。便弃前功。
善诱生徒。却将未可。
苏秦十上。岂曰无才。
主父八条。何妨有用。
尹勤西塘教首。北海儒宗。
应知三绝之劳。颇识百篇之训。
随蓝改质。实藉招携。
书名。良资教授
宁有弃古人之糟粕。顿被疏遗。
受新生之束脩。频为改换。
所请无理。状涉有情。
未可举科。且宜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