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兵后经永安法空寺寄悟禅师(其寺,贼所焚。) 唐 · 皎然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引用典故:火宅
常说人间法自空,何言出世法还同。
微踪旧是香林下,馀烬今成火宅中。
后夜池心生素月,春天树色起悲风。
吾知世代相看尽,谁悟浮生似影公。
诣开悟禅师问心法次第寄韩郎中 唐 · 独孤及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障深闻道晚,根钝出尘难。
浊劫相从惯,迷途自谓安。
得知身垢妄,始喜额珠完。
欲识真如理,君尝法味看。
嵩岳少林寺新造厨库记 中唐 · 顾少连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启迪真乘。无相之门寂。发挥象教。有为之功大。非无不可以臻极。非有不可以化凡。亦由瞻影求形。见烟知火。通如来诱善之路。为偫暗向明之阶。沿浅诣深。其实一也。自汉明帝梦金人履殿。讯之于庭。采傅毅的然之词。得竺乾惟肖之像。精庐始构。塔庙继兴。大抵三教之行。各有其属。尊严所奉。齐壹厥心。若游息不殊。则其道閒杂。若散漫无守。则其风寂寥。是以从其先师。皆致室处。故孔徒有庠序。道士有楼居。而释流谓之寺。此圣人所以崇其教也。少林寺者。盖权舆于太和。中废于承光。更名于大象。锡田于开皇。若乃应天顺人。擒盗助信。摧魔军于充斥。保净土于昏霾。此又昭彰于我唐也。其神异之尤。若跋陀之经始灵塔。劫火不焚。指盼泉流。使之西注。稠公挥杖而二兽解斗。惠可割臂而三业息尘。荃兰丛植于缁林。鸾鹤连翔于法界。则有惠光昙隐。播芳烈于前。元素明遵。嗣徽音于后。戾止者皆同一姓。来仪者无复二乘。盖释氏之淹中。西方之别馆也。况其上圭表正。风雨所均。嵩高峻极。山岳之秀。交艮兑之清气。积灵仙之秘踪。故其志道之人。好奇之士。系尘笼者屡至。求宴坐者永栖。菩萨色身。未能忘食。苾刍老病。斯用依仁。而库舍不营。坊厨偪陋。每王城信士。供施所储。柏谷上田。穫敛所入。虽真如之性。不假多藏。而大道之行。恶其弃地。释法真聿来从学。雅尚住持。永言创立。志在宏济。乃誓于僧众。陈于上官。愿因农隙。以果营建。河南尹杜公黄裳。多历胜因。素崇净业。聆风响应。如契夙心。于是躬主办之勤。假清白之俸。复次都人白仙鹤李秀孙光杜珍等。共殖嘉苗。用滋景福。脱鄙吝之缰锁。成智惠之舟航。钱刀无翼而自飞。寒暑不期而继至。单贫展效。富有匮财。神龙施珠。香象均力。加以寺半崖巘。路蹑凌兢。伐松柏于山巅。治瓴甓于岩下。佛教善诱。人忘其劳。爰始爰谋。是启是辟。平其坎窞。相其广轮。梓人作程。郢匠施巧。积干如阜。运斤成风。真公杖锡指麾。语言深(缺一字)先饥以班食。伺渴而馈浆。酬以壮佣。任以老事。期不揆日。工无废时。为欂为栌。为桴为桷。洪纤合度。寻尺中规。凿枘靡乖。朴斲惟称。板干既具。墙垣以兴。支撑得其宜。缔搆取诸壮。以周饎爨。用固扃鐍。风雨攸除。尘泥莫侵。若乃曲突以舒烟。疏窦以流恶。陈其鼒鬲。扃其釜鬵。释之蒸之。惟精惟洁。俾其潘汁有所注。气焰有所通。香风时来。荡涤烦燠。斯乃厨之制也。深中以虚受。阖扉以制出。陈其椽杙。施其缄縢。取之用之。不费不约。必使公供无所耗。岁计惟其明。元关载施。成我密固。此又库之宜也。乃崇佛宇。栏楯孔严。乃饰僧堂。屋壁增焕。新亭宏敞。阅香积之饭。危楼耸擢。俯耆阇之山。每至华钟大鸣。旭日三舍。缁徒总集。就食于堂。莫不永叹表诚。肃容膜拜。先推尊像。次及有情。洎蒲牢之吼馀。海潮之音毕。五盐七菜。重秬香粳。来自中厨。列于广榭。咸造勿亵。已事而竣。勤求者无次第之劳。暮齿者有终焉之托。不僭于素。克壮其犹。检校上座僧净业寺主灵凑都维那智寰典座道悟维清老宿圆济僧如空惟陟等。虔奉矢谋。式昭毕务。故得庄严宝地。丰洁中飧。纂绍前规。招延后学。以是功德。侯其祎而。夫教不自宏。因人而大。有以法从中得。默契真空。有以事假外缘。用扶正谛。总是二者。其惟真公。真公俗姓张。杭州盐官人也。历劫勤道。髫年出家。虽冥心于此山。盖授记于前牒。不然者。安得宏誓既发。偫心悦随。兴立招提。如此其盛。大历之季。少连尝吏登封。暇日之游。竹园伊迩。次宗之依惠远。凿齿之慕道安。尘俗之人。幸不遐弃。一行入仕。二纪于兹。前年典选洛师。邂逅相遇。名山在目。道友依然。愿言从之。王事拘我。于是得其轨躅。作厨库记云。时贞元戊寅岁。皇帝缵服之廿载也。
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一
钟陵之西曰海昏。海昏南鄙有石门山。禅宗大师马氏塔庙之所在也。门弟子以德舆尝游大师之藩。俾文言而楬之曰。三如来身以大慈为之本。六波罗密以般若为之键。非上德宿殖者。恶乎至哉。大师法讳道一。代居德阳。生有异表。幼无儿戏。嶷如山立。湛如川渟。舌广长以覆准。足文理而成字。全德法器。自天授之。尝以为九流六学。不足经虑。局然理世之具。岂资出世之方。惟度门正觉。为上智宅心之域耳。初落发于资中。进具于巴西。后闻衡岳有让禅师者。传教于曹溪六祖。真心超诣。是谓顿门。跋履造诣。一言悬解。始类颜子。如愚以知十。俄比净名。默然于不二。又以法惟无住。化亦随方。尝禅诵于抚之西里山。又南至于处之龚公山。攫搏者驯。悍戾者仁。瞻其仪相。自用丕变。刺史今河南尹裴公。久于禀奉。多所信向。由此定惠。发其明诚。大历中。尚书路冀公之为连帅也。舟车旁午。请居理所。贞元二年。成纪李公以侍极司宪。临长是邦。勒护法之诚。承最后之说。大抵去三以就一。舍权以趋实。示不迁不染之性。无差别次第之门。常曰。佛不远人。即心而證。法无所著。触境皆如。岂在多歧。以泥学者。故夸父吃诟。求之愈疏。而金刚醍醐。正在方寸。于是解其结。发其覆。如利刃之破罥索。甘露之洒稠林。随其义味。快得善利者。可胜道哉。化缘既周。趺坐报尽。时贞元二年四月庚辰。春秋八十。夏腊六十。前此以石门清旷之境。为宴默终焉之地。忽谓入室弟子曰。吾至二月当还。尔其识之。及是委化。如合符节。当夹钟发生之候。叶拘尸薪火之期。缁素幼艾。失声望路。渡涸流而法雨滂洒。及山门而天香纷霭。天人交际。昧者不知。沙门惠海智藏镐英志贤智通道悟怀晖惟宽智广崇泰惠云等。体服其劳。心通其教。以为吾师真心湛然。与虚空俱。惟是体魄。化为舍利。则西方之故事传焉。不可已也。乃率吁其徒。从茶毗之法。珠圆玉洁。煜耀盈升。建兹严事。众所瞻仰。至七年而功用成。竭诚信。故缓也。德舆往因稽首。粗获击蒙。虽飞鸟在空。莫知近远。而法云覆物。已被清凉。今兹铭表之事。敢拒众多之请。铭曰。
达摩心法,南为曹溪。
顿门巍巍,振拔沈泥。
禅师宏之,俾民不迷。
九江西部,为一都会。
亦既戾止,元津横霈。
慈哀摄护,为大法砺。
五滓六触,翳然相蒙。
直心道场,决之则通。
随器受益,各见其功。
真性无方,妙道不竭。
顾兹梦幻,亦有生灭。
微言密用,焕如昭晰。
过去诸佛,有修多罗。
心能悟之,在一刹那。
何以寘哀,兹窣堵波。
荆州城东天皇寺道悟禅师碑 中唐 · 苻载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一
师姓张氏。婺州东阳人。十四出家。依明州大德祝发。二十五受戒于杭州竹林寺。初参国一。服勤五年。大历十一年隐于大梅山。建中初谒江西马祖。二年参石头。乃大悟。遂隐当阳紫陵山。后于荆南。城东有天皇寺。顷因火废。僧灵鉴将谋修复。乃曰。苟得悟禅师为化主。必能福我。时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稽首问法。致礼迎至。师素不迎送客。无贵贱皆坐而揖之。裴愈加敬。石头之道。殆盛于此。师患背痛。临终。大众问疾。师蓦召典座近前。师曰。会么。对曰。不会。师拈枕子抛于地上。即便告寂。寿六十。坐三十五夏法。嗣三世。曰惠真。曰幽閒。曰文贲。实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也。
春晚喜悟禅师自琉璃上方见过 唐 · 无可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琉璃师到城,谈性外诸经。
下岭雪霜在,近人林木清。
苔痕深草履,瀑布滴铜瓶。
乐问山中事,宵言彻晓星。
菩提寺置立记 中唐 · 段文昌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七
蜀城正南。当二江合流之上。万井联甍之内。独有冈阜。回抱数里。地形含秀而高坦。木色贯时而鲜泽。以气象言之。不有金刹梵宇。孰能主其胜势乎。天宝末。元宗巡狩此方。崇护法教。度僧建寺。大启休福。至德二年。长史卢公元俗奏置此寺。以菩提为号焉。先是僧众乡党耆旧。相厥林野。将兴塔庙。徘徊凝睇。漠然无所。乃谂于草堂寺无相大师以质之。大师传继七祖。于坐得三昧。以不思议之知见。破偫心之蒙惑。遂指兹地。宜开法门。夫风行地上。而万窍自号。大师一言。而天心感悦。故得广轮栋宇。版筑垣墉。剪榛莽以立宏规。缭荒墟以罗物象。大历初。节度使相国崔公宁。以此寺创名。修建未就。乃迎彭州天饬山惠悟禅师以居焉。禅师即无相大师之升堂法子也。觉照圆朗。了于实际。以方便说。化导偫生。俗流归依。其众日倍。经始之制。于兹复兴。其后有信心居士薛藏尹侃者。生于岷峨。得其灵秀。气豪量阔。宗敬二乘。皆能以财发身。悟爱为妄。捐舍宝货。同修梵场。蚩蚩之徒。随我先倡。方构云起。俨如天成。观乎崇殿巍巍。殚于宏丽。列柱屹立以壮趾。攒栌分形以扶栱。豁绀宇而色明。洞绮寮以霞散。金碧绚焕。逢倒景而共照。珠铎玲珑。无回飙而独响。长廊之外。江浦悠然。高槛之端。云峰对出。有岩壑之松桂。是人寰之林薮。学无生者得自在。摄威仪者无缺落。住持之益。其何博哉。繇是言之。非龙驾之巡幸。无以建法幢。悬雕榜。非大师之言授。无以识兹地。占幽奇。非居士之舍财。无以集工输。成像设。参会而来。福祥冥感。流庆昌运。推乎无穷。今皇帝缵八圣之耿光。奉三无私以端拱。则全蜀之保宁。法轮之常运。庸讵知其际邪。徵其建立以来。招化檀施者。有若寺主惠严。姓张氏。操行端明。始终无替。绵历五纪。成此茂功。押寺临坛大德元极。德高宿殖。振起律仪。上座惠通。识敏量宽。通艺兼蕴。都维那行持。典座行谦。聪悟多闻。探详经论。咸缁门挺秀。戒行精严。若众流为川。偫材成厦。喜日月之既就。叹成功之莫纪。年代悠缅。易为消失。不立篆记。将何以报众士之有闻乎。请余为词。用述前迹。铭曰。
时久太平。幽陵起兵。骑入宫壸。尘飞杳冥。翠华西巡。旋复天京。崇演法梁。为济偫生。蔼蔼冈原。于江之涘。盘林走壤。或隐或起。建寺之辰。经营于此。诛茅破薮。夷高堙埤。云谁知之。大师所指。万材既构。百役齐功。日就月将。化为莲宫。正殿渠渠。觚棱倚空。长廊复宇。霞截云重。乃有二士。回向正法。能成香刹。标于浊劫。瞻敬自生。万缘皆摄。利益宏溥。伟哉善业。西南巨镇。地足宝坊。形胜之中。爱此凊凉。远对前山。终古苍苍。贞珉既刻。永播坤方。
天王道悟禅师碑 唐 · 邱元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道悟。渚宫人。姓崔氏。子玉之后允也。年十五。依长沙寺昙翥律师出家。二十三诣嵩山受戒。三十三参石头。频沐指示。曾未投机。次谒忠国师。三十四与国师侍者应真南还。谒马祖。祖曰。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师于言下大悟。祖嘱曰。汝若住持。莫离旧处。师蒙旨已。便反荆州。去郭不远。结草为庐。后因节使顾问。左右申其端绪。节使亲临访道。见其路隘。车马难通。极目荒榛。曾未修削。睹兹发怒。令人擒师。抛于水中。旌旆才归。乃见遍衙火发。内外洪燄。莫可近之。唯闻空中声曰。我是天王神。我是天王神。节使回心设拜。烟燄都息。宛然如初。遂往江边。见师在水。都不湿衣。节使重申忏悔。迎请在衙供养。于府西造寺。额号天王。师常云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云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云。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便入灭。当元和三年戊子十月十三日也。寿八十二。夏六十三。嗣法一人曰崇信。即龙潭也。
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 唐 · 裴休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
元秘塔者。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也。于戏。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宏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正度为比邱。隶安国寺。具威仪于西明寺照律师。禀持犯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大义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槃大旨于福林寺崟法师。复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天下。囊括川注。逢原委会。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辩欤。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岁时锡施。异于他等。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注纳偏厚。而和尚符彩超迈。词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而天子端拱无事。诏和尚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灯。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苍海无惊浪。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元契欤。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摽表净众者。凡一十年。讲涅槃唯识经论。位处当仁。传授宗主。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运三密于瑜伽。契无生于悉地。日持诸部十馀万遍。指净土为息肩之地。严金经为报法之恩。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贵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荐金宝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而和尚即众生以观佛。离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无邱陵。王公舆台。皆以诚接。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唯和尚而已。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欤。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当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异香犹郁。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遗命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方炽而神光月皎。既烬而灵骨珠圆。赐谥大达。塔曰元秘。俗寿六十七。僧腊四十八。门弟子比邱比邱尼约千馀辈。或讲论元言。或纪纲大寺。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其徒。皆为达者。呜呼。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承袭弟子义均自政正言等。克荷先业。虔守遗风。大惧徽猷有时堙没。而閤门使刘公。法缘最深。道契弥固。亦以为请。愿播清尘。休尝游其藩。备其事。随喜赞叹。盖无愧辞。铭曰。
贤劫千佛,第四能仁。
哀我生灵,出经破尘。
教网高张,孰辩孰分。
有大法师,如从亲闻。
经律论藏,戒定慧学。
深浅同源,先后相觉。
异宗偏义,孰正孰駮。
有大法师,为作霜雹。
趣真则滞,涉伪则流。
象狂猿轻,钩槛莫收。
柅制刀断,尚生疮疣。
有大法师,绝念而游。
巨唐启运,大雄垂教。
千载冥符,三乘迭耀。
宠重恩顾,显阐赞导。
有大法师,逢时感召。
空门正辟,法宇方开。
峥嵘栋梁,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逍遥咏 其十三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矿鍊真金色(原注:矿藏真金,烹而鍊之,色焕然矣,如凡身蕴圣性也。),菩提道果成(原注:菩提,觉也。觉号圆满,成佛道果,犹真金出矿矣。)。
仙人持忍辱(原注:佛于往昔,作忍辱仙,节节解时,不生嗔恨者也。),胥国福众生(原注:华胥清净,黄帝梦之,见彼国人不知亲己,不知疏物,受用自然,福莫大也。)。
教法堪依信(原注:圣人所说,谓之教法。堪依堪托,信之奉之也。),勤修猛要精(原注:恭勤修习,诲人不倦。精而行之,善弗能及者也。)。
若能功行满(原注:阴德广施,功行济物。有始有卒,道自符合矣。),故是达三清(原注:道悟真一,身合虚无。自然脱屣尘区,必达三清者也。)。
原宗集叙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镡津文集》卷一二
象郡勤师聚禅学百家之说,探而取其言之尤至者,次为一家之书。繇释迦如来而下至于云门,抠衣弟子凡三百三十三人,其语有六百二十则,总一万八千馀言。书成,命不腆名而叙之。大旨以不循语言生所解会、平常简密而不失其宗者为得之矣,故曰《原宗》。勤师證法于德山远公,印可于三角澄公,澄、远皆云门匡真大师之法孙也。云门秉雪峰存禅师,雪峰承德山宣鉴,德山续龙潭信,龙潭嗣天皇悟,天皇继石头大师,石头绍庐陵思和尚,思和尚受法于第六祖大鉴禅师。广菩提达磨所传之道,故天下学佛者尊其德,如孔子承周公而振尧舜之道。圣人举其用,所以谓教也。大用不可卒究,即文字以为诣。洎乎种智差别,法门万殊,复惧后世多闻者过,困学者不及,故释迦如来直以正法授大迦叶,虽示有言说,而不迹文字。菩提达磨去如来二十九代,受之东来,人始莫晓,时皆摈弃。及其传至大鉴,世且大信,趋学者犹水之沛然就下。噫!像法之季,去圣人益远,学者穿凿,迷失道真。勤师长为之太息,故楷其宗极,庶几有所正也。是岁康定辛巳孟冬月望日也。
答开元明座主(七)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一
近过南都,见致政太保张公。公以所藏禅月罗汉十六轴见授,云:「衰老无复玩好,而私家畜画像,乏香灯供养,可择名蓝高僧施之」。今吾师远来相别,岂此罗汉契缘在彼乎?敬以奉赠,亦太保公之本意也。
与冯德夫 其一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九○、《跨鳌集》卷二七
某再拜德夫贤弟。秋热不耐,亦蒸燠,讵堪忍道?人得安乐法,自有清凉处,长健利不?某谪废偶在善地,侨寓义乡礼域,日亲贤士,闻所未闻。邻比巨族,如依大木,被广荫,忘所为迁客,遂神交道悟。又有吾德夫,至于以所有资所无,犹是末边事。三年游从,一日别去,岂无情耶?归来山谷几半岁,五穷百忧共卧起,但老母康强,饮酒食肉,无一根齿摇落,此乐不厌。敝庐依山,时时掖老母登高,指烟云明灭处,正前日羁管所,轩然一笑,如举梦中作幻相耳。昨至锦官,会郑六送女犍为,墓词未取,然已见杨祐夫许作跋尾,赋诗寄去。奇老计安,因烧香附问。自冯博二大夫而下,不曾有一字,继当驰一介行李,布谢恩意。王才卿到家否?命压人头,奈何,奈何!某当自吏部注差遣来,若非山郡监征即村县,少府末由承集。幸以道自牧,顺俗加护。某借崇宁一席地扫洒,藏拙养病,安贫守分而已,无可为人道者。谨启,某再拜。
赣州宁都县庆云尔禅师塔铭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九五
予闻学佛者或于片言啐啄相应,或终其身针芥弗投。虽曰根器有利钝,亦系其功用如何尔。今夫宿植利根,固易为力,其如学之弗固,得之弗深,譬如铦锥画沙,旋开旋合,大善知识每以为戒。钝者不然,如椎钻石,用力虽劳,会至大彻。由是言之,人而力学,道无不至。儒与释异,兹理一也。始予侨居赣州,识梵山长老文尔,嘉其朴茂勤恪类有道者,因问悟入之由。师为予言:「我年十一辞亲出家,十六为僧,十七受戒。才过来夏即游诸方,惟兹事未竟,忘寝与食。疮痏遍体,抱膝危坐,每闻五更钟声辄骇汗曰:『又过一日矣』!勤苦如此,钝不见性。自从出世,更觉志分。若问悟入,实无以对」。予叹曰:「近世升座秉拂,号天人师;自谓不能,千百无一。师非得道,肯云尔耶」!时人虽贤之,顾非巨眼不能测其浅深也。厥后,师往报恩,会妙喜杲公、无垢张公同时北归,士大夫日往参请。师初无言说,杲独谓无垢曰:「是人所得,端实不可忽也」。予闻斯语,然后知以钝为利者,师果有焉。自是益思与之游,而宦牒推移,会合之日殊少。去冬,师有过予意,方报以书而师没矣。其徒远来乞铭,且曰:「吾师之志也」。追念畴昔,敢不诺诸?师福州长溪李氏子,受业于本县之西禅。绍兴初至潭州,道悟参月庵杲公,寻究精专,遂相契合,命为侍者。久之来庐陵,为众迫请,住吉水龙济山清凉禅院,徙兴国之梵山、宁都之桃林。二十一年,郡守李子扬初至,严峭寡与,以报恩望刹,廉泉在焉,栋宇久隳,法席不振,自择师主之。赣民赀少啬施,师接以诚悫,咸竭其力,堂庑像设,次第一新,丛林成矣。会齐述婴城叛,缁素宵溃。师曰:「我去,寺必墟」。止不动。阅百二十日,贼屡欲纵火加害,师随机解免,舍匿士庶千计,亦赖以全。居十年,引疾求去,遂移锡庆云,地僻而用足。异时主者自殖而已,师至则改造三门,规创殿宇,理事兼举,老而弥坚。尝与门人行西圃,指寻丈曰:「此可营塔待我」。门人从之。未几,果坐亡,实乾道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后八日茶毗,又六日龛焉。报龄六十四,坐四十七夏。度弟子六人:善修、祖机、祖贤、祖信、祖元、祖光。嗣法五人:住宁都平山彦琛、福圣道凝、东山虚静龙南、东山法佾、雩都罗田岩义英。铭曰:
大士因缘,初无二涂。夫人根器,乃有万殊。介者似正,其弊也拘。辨者似通,其弊也疏。彼上人者,异于斯乎?其艰其勤,而实不迂。其退其默,而实不愚。遍参力践,有终有初。虽则云然,此皆其肤。毕竟何心,茫茫太虚。我以语言,拾其遗馀。师岂是须?尚慰尔徒(《省斋文稿》卷四○。)。
师:原缺,据目录及四库本补。
偈颂七十六首 其四十一 南宋 · 释师范
押纸韵
雪山六年冻不死,一麻一麦饿不死。
无端更道悟明星,跶倒至今扶不起。
普贤蹙頞,文殊偷喜(腊八)。
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图序 南宋 · 谢图南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七、《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图》(道藏本)
《道德》有经,其来尚矣,青牛紫气之未交,玉𥫽金钥之未启也,盖已有五千言。发先天之秘,阐敷落之微,玄而又玄,神而又神,非有道之士不足以知之。《老子》八十一章,言亦五千,先后脉络,相与流通,果皆自然之文。推而广之,则修身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而治道成矣。引而伸之,则修身以鍊神,鍊神以飞升,而仙道成矣。张平叔诗云:「阴符宝字踰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自古神仙无限数,尽从此处悟真筌」。平叔岂欺我哉。虽然,筌者得鱼之具,经者入道之径,鱼得则筌可以忘,道悟则经不过寄焉而已。诵古圣人之言,而不达言外之意,犹为无益也。《黄庭内经》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功以为真」。又曰:「积功成鍊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学道君子心精专,久而不替,未有不成功。特患尊之不至而慢易乘之,信之不笃而怠忽继之,此所以阅千万人而得者未一二也。昔黄帝得《阴符》之旨于广成皇人,至于泣谢,关令尹子闻《道德》之妙于李老君,为之泣拜。何泣也?惊喜之深而感激之至也。然则是书岂易见,是理岂易知。吾侪今日当百拜而诵之,终身而守之,如获至宝,如爱元气,其毋忽诸,其毋替诸。淳祐丙午上元,莲山天饴子谢图南南强再序于琼台。
蜕庵岁晏百忧薰心排遣以诗乃作五首其五 元 · 张翥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久悟无生法,从容与化迁。
机忘槔俯仰,道悟蜜中边。
宇县犹多垒,干戈已十年。
吾惟待其定,归种故山田。
挽道元上人二首 其一 元 · 陈镒
五言律诗 押东韵
久玩林泉月,今乘古峡风。
身遗万劫永,道悟一尘空。
寒竹留枯节,幽花落旧丛。
惟馀行诵处,山意远无穷(寺楼扁山意)。
寄胡仲孚 元末明初 · 戴良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客里游从近十年,一时朋旧羡君贤。
学通上古长桑术,道悟《南华》散栎篇。
交久直看书似笋,爱深时借笔如椽。
白头归倚西风立,一度相思一惘然。
黄州演武厅宴集赠石帅 明 · 王廷相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七十三
屏氛出江郊,撰幽憩武馆。
秋容已澹沲,云物亦回缅。
江山佳入牖,聊尔恣一览。
道悟见乃超,志惬兴不浅。
招邀子所敦,襟期我当款。
虽值旅务迫,不废宾筵展。
会屡讵流连,谈剧非纵诞。
窈窕汉上曲,清切江南管。
投壶按鲁鼓,挥琴述中散。
居易命可俟,抚化虑始遣。
江崩赤濞矶,岸坼黄泥坂。
苏公豪游迹,只尺竟莫辨。
赏心即命觞,庶达养生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