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乞终丧表 南北朝末隋初 · 姚察
出处:全隋文卷十三
臣私门衅祸,并罹殃罚,偷生晷漏,冀申情礼,而尪疹相仍,苴葈秽质,非复人流,将毕苫壤。岂期朝恩曲覃,被之缨绂,寻斯宠服,弥见惭腼。且宫闼秘奥,趋奏便繁,宁可以兹荒毁所宜叨预。伏愿至德孝治,矜其理夺,使残魂喘息,以遂馀生(《陈书·姚察传》,察父僧坦凶问到,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察志在终丧,频有陈让,并抑而不许。又推表,其略云云。)。
和陈元光平潮寇诗(元光赠诗云:参军许天正,是用纪邦勋。天正和之。) 唐 · 许天正
五言排律 押词韵第一部
抱磴从天上,驱车返岭东。
气昂无丑虏,策妙诎群雄。
飞絮随风散,馀氛响日镕。
长戈收百甲,聚骑破千重。
落剑惟戎首,游绳系胁从。
四野无坚壁,群生未化融。
龙湖膏泽下,早晚遍枯穷。
半径庐居语父老 其二 初唐 · 陈元光
五言排律 押阳韵
丹心忠老母,白首媚萱堂。
万里提兵路,三苗葬子方。
桑田多变海,萱草独凌霜。
华洁凝秋色,葳蕤灿晚芳。
山灵驱毒蛀,神女靓明妆。
剥落千花后,舒迟百岁康。
如何龄九五,霞佩陟云房。
语罢成追暮,群然泪雨茫。
原按:《志铭》:总章己巳,闽广之交,獠蛮啸聚。高宗命陈政公出抚之。至界,以兵少请援,朝命二兄敏、敷领兵南下。(太母魏氏见三子之闽,乃与俱往。至浙之江山县,敏、敷病疽。至浦城,孙子亦疽。魏母提兵至镇,政得进屯云霄营。政卒,孙元光将军,代领其众,奉建州治。垂拱四年,魏氏卒,将军以支孙承重,付州事于许天正,葬祖母于半径山,结庐守制。漳人称半径将军。故有《庐居语父老》之作。
示珦(元光子也) 初唐 · 陈元光
五言排律
恩衔枫陛渥,策向桂渊弘。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
祛灾剿猛虎,溥德翊飞龙。
日阅书开士,星言驾劝农。
勤劳思命重,戏谑逐时空。
百粤雾纷满,诸戎泽普通。
愿言加壮努,勿坐鬓霜蓬。
句 初唐 · 陈元光
押文韵
参军许天正,是用纪邦勋。
按:(按《全唐诗》卷四五许天正《和陈元光平潮寇诗》。题注曰:「元光赠诗云『参军许天正,是用纪邦勋。』天正和之。」)。
请建州县表 初唐 · 陈元光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
泉潮守戌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臣陈元光言。伏承永淳二年八月一日制。臣进阶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者。受命战兢。抵官弥惧。臣以冲幼。出自书生。迨及童年。滥膺首选。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质。惟知饱暖。无曰区曰处之能。幸赖先臣绪业。叨蒙今日国恩。寄身都阃。任事专征。爰从视职以来。不敢少有宁处。况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馀。原始要终。流移本出于二州。穷凶极暴。积弊遂踰于十稔。元恶既诛。馀凶复起。法随出而奸随生。功愈劳而效愈寡。抚绥未易。子育诚难。窃惟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揆诸陋俗。良由职方久废。学校不兴。所事者蒐狩为生。所习者暴横为尚。诛之则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屡徙。倘欲生全。几致刑措。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盖伦理谨则风俗自尔渐孚。治理彰则民心自知感激。窃以臣镇地曰安仁。诚为治教之邦。江临漳水。实乃建名之本。如蒙乞敕。定名号而复入职方。建治所而注颁官吏。治循往古之良规。诚为救时之急务。秦越百家。愈无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臣谬居外镇。忝在封疆。所得事宜合奏。谨具厥由。伏候敕旨。
漳州刺史谢表 初唐 · 陈元光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
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进阶前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臣陈元光言。伏奉垂拱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制。除臣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轻车大都尉兼朝散大夫持节漳州诸军事守漳州刺史赞治尹营田长春宫使者。伏以社稷初开。首有官僚之建。皇天眷命。重兹樗栎之材。山川顿改。人物更生。窃念臣州。背山面海。旧有蛇豕之区。椎髻卉裳。尽是妖氛之党。治理诚难。抚绥未易。恭惟陛下威振百灵。气消六沴。自东自西。不违于指顾。我疆我理。咸得其区分。民心有系。土俗转淳。觉昨非而今是。必旧去而新更。窃惟治巨室者不用乎条枚。盖明堂者不参于瓦砾。兹遇陛下日月其明。乾坤其量。知臣朴忠有素。寒松不改乎凋年。膂力犹刚。老马或谙于故道。申命曲加。因邮传赐。宠之以二政之隆。之以一州之重。虽则殊乡。还同昼锦。光华奚止于一身。爵禄许推于后裔。人皆为荣。臣独知惧。粉身未足报深恩。万死实难酬厚德。已从此日。望阙谢恩。继当恪守诏条。徵庸俊乂。平均徭赋。示以义方。持清净以临民。重修前志。守无私以奉国。再砺于衷。展驽骀之力。申鹰犬之劳。庶荒陬蛮獠。尽沐皇风。率土生灵。备闻斯庆。臣无任感恩陨越之至。
漳州图经序 唐 · 吴与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三、全宋文卷二六三八、万历《漳州府志》卷首、康熙《漳浦县志》卷七、乾隆《龙溪县志》卷二三、道光《福建通志》卷七四、光绪《漳州府志》卷首、民国《福建通志》艺文二八、民国《云霄县志》卷一七
谨按本州在《禹贡》为扬州之南境,周为七闽之地,秦汉为东南二粤之地。汉武平粤,为会稽冶县,并南海揭阳之地。晋、宋以来,为晋安、义安二郡之地。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潮州寇,奏置州县,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初在漳浦水北,因水为名,寻以地多瘴疠,吏民苦之,耆寿余恭讷等乞迁他所。开元四年,敕移就李澳川置郡,故废绥安县地也。自初置州,隶福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敕割隶广州,二十八年敕复隶福州。州本二县,一曰漳浦,即州治也;二曰怀恩,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敕以户口逃亡,废之,并入漳浦。又割泉州龙溪县隶本州。大历十一年,福建观察使皇甫政奏割汀州龙岩县来属,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敕从之。天宝元年,改为漳浦郡,乾元元年复为漳州。兴元二年,刺史柳少安请徙治龙溪,福建观察使卢惎录奏,贞元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敕从之。遂以龙溪城为州,定管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山川清秀,原野坦平。梁山记董奉之游,九侯传夏后之祀。赵佗故垒,越王古城。营头之雉堞依然,岭下之遗基可识。陈将军忠贞冠代,王使君勋烈标时。周先辈之奇才,潘侍郎之重德。大同有九虬之瑞,开元出祥云之符。灵迹应祈,筋山屏盗。遗芳未泯,胜概可寻,蔚为江外之名邦,不特闽中之要地而已。
上陆相公书 中唐 · 李观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三
观小人也。伏思不肖之身。出自大贤门下。其为幸也。不敢忘也。今者东还拜亲。即不得以起居执事者。将何以申大贤小人邈矣之间。乃致其慺慺恋恋之心也。于是乃屏穷处之中。集常念之言。修辞谒之书。其一所以发扬狂愚。昭宣缉熙。其二所以遇知托分。原始要终。胡敢空言滥说。以讟左右哉。传曰。言身之文也。在乎身。非言不见也。言为善。召应蔑有远近也。伏惟内之。观于相国。门人也。相国于观。师道也。门人得请于师道。师道得训于门人。古之典也。是仲尼门人七十子之徒。皎皎如也。申申如也。观诚至愚。不能庸敏。然颇常思古今治乱。邦家大体。生民之难。君臣之际。以为意也。岂徒焦气力。劳形神。润饰言辞以自贤。且相国昔以章句知之耳。今固亦章句待之耳。繇是越石父不言。齐相曷繇加命。韩信不言。滕公曷繇奇之哉。伏惟念之也。伏惟内之也。观幼养于亲。长敬于家。非良朋善友寖明寖昌之道也。然天之与识。盖忝文翰。先王之书。其见有图功植节。周旋忠毅信谊死生患难之间。或翱翔倜傥。瑰名烈行不变者。则甘心愿之。其馀深旨微文。则万未知一。家贫无以自成。性颛不乐他能。灼如也。不得已乃拜亲而来。无一金之资。五尺之童。莫与合者。飘无处所。郁乎而怀。浩乎而思。是亦多为风闻所讪。不闻雷同所称。时之来也。而获遇相公之权衡文场。博哉其度。坚哉其口。不以誉就。不以毁摇。既事之时。亦尽一时之良矣。而观特为推择。起离暧昧。居置昭晰。翕乎下流。以干时而思也。无异起白骨。出黄泉之惠。不纯大也。此所以言其幸也。不敢忘也。及其罢也。即思归还。供养庭闱。俯仰淹留。复以逾时。乃应选科。不自计量。幸去衣褐为吏。于公益用感遇之无穷也。而贵益重。贱益轻。故无易由言也。莫开说也。比者数与其得造左右。温颜而愉。匪及论议。意者以其驽庸不足言也。是日以念之。月以思之。时以疑之。不自已也。当其进时。既不以言。而以言者。所谓干议也。当其退时。既不以问。而以问者。所谓犯贵也。不惧二者之为尤。上无一言之可谈。如此则下之思虑塞矣。上之闻见褊矣。观于左右悠矣。古者有询于刍荛。有不耻下问。经垂厥文。不亦懿乎。今者将有所陈。几赞谋猷。先陈为容。傥蒙降鉴。观惶怖幸甚幸甚。观闻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人本是。故能若天之时。迪地之利。辑人之和。以平天下。以育群生。以禋祀天地宗庙之神。夫言通天下之志者。即生民庶物。哀乐零茂。无非知也。夫言成天下之务者。功作云为。开利除害。无非务也。夫言不疾而速者。君之号令也。夫言不行而至者。君之德泽也。苟德泽加。号令信。利开而害除。民悦而物遂。则天下有几欲至矣。安得不曰神乎。不曰几乎。不曰深乎。然是者。曷由臻也。诚在理运遭明主。明主遭贤臣。贤臣举善人而官之乃能。今相国既遭明时。既辅睿主。持政庙堂。当仁天下。则用何而相圣人之道。用何而成天下之务。伏欲闻其言而颂其实也。噫夫。惟宰相之官。阴阳之炉冶。天下之枢辖。贤人作者之器用也。非守常人之所宜坐也。故不可序进而久升也。董仲舒虽未久。不害为辅佐。繇是相国立身以来。不二十年。践乎诸生。兴乎三公。鼓动天化。钩深含灵。茂实葳蕤。荣声洋溢。烝民之诗曰。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天子有命。仲山甫将之。猗欤。实谓相国之谓欤。相国何以承之哉。切惟三年于兹。天下亦无大不治。民亦无大不安。阴阳亦无大不和。而议者窃不能云。曾不讨其本而思其中。斯皆好言鄙夫。且人君内设公卿士大夫。理内也。外建方岳侯伯。理外也。内外之官。各得其理。今议者则不然。睹职之乖。则曰宰相。闻一郡之灾。则曰宰相。听一民之咨。则曰宰相。苟如此而求。仲虺巫咸。不能无过也。然议虽非。不可不察也。天下之人。理难求也。执事但求人之要。而不求天下之理。则非也。夫天下之人。不可尽胜。执事者耳目之至也。当在用人而理也。用人而乱也。故昔汉用张敞召信臣文翁。则理也。用东广川。则乱也。然则有刺史案其治乱。随而陟降。三代已还。有考绩之典。今则阙然无取。州郡者或连岁而来。逾纪而去。恶不加劝。害民者滋深。利民者不立。和气为仁。沴气为灾。人伤忧苦。则和气不兴。沴气升至。亏损阴阳。结积水旱。牧守非人之故所生也。一人不修。一境罹灾。十人不修。十境罹灾。修者寡。不修者众。则沴气多。和气寡。凡天下几十境而不溥耶。近者天下往往水灾。是其效也。今或不能率复三代与汉旧典。何不选举公良。分郡按察。邦伯牧长。责其亲临。及其风俗。以劝以惩。又汉朝每策举髦俊贤良之士。吏事咸通儒书。问以治乱。求以灾祥。处之民上。试之臧否。国家旷之。殆殊急贤。吁。黔首之上。必有欺吏。白屋之间。必有纯人。不用务奚以成。天下之人。必共而安之。天下之务。必共而成之。任有怍职。是谓不朗。忌而不求。是谓害贤。宰相职也。在明二端。昨者卢贾二公。同升台鼎。天下谓贤相公荐贤。莫不欣欣。伟乎稷契。暨乎十臣。且出自门下。永怀欢谣。惶怖幸甚幸甚。窃惟前后相府。多相继踵。咸遗要道。罔思经纶。前化萧何。后法曹参。何多误也。天下之败。则缘是乎。又汉有何武薛宣为相。时讥其烦碎无大体。不称贤公。又申屠嘉传曰。嘉死后。皆以列侯继踵。龊龊廉谨为丞相。备员而不能明发功名。宣帝时。上日亲万机。考覈名实。而魏邴之徒。总众职以称上心。陈平对高祖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燮理阴阳。外镇抚四夷。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任其职。前史载之。必谓是相国常所留意邪。视今人君循理。有类汉宣。而相公亦宜举魏邴之长。班固曰。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魏邴有声。是时黜陟有序。公卿称位。礼让乐行。观乐览汉宣之代。二贤之制。故以言于执事者。窃惟朝廷用人。大若未尽之。艰虞以来。百司不纲。事或流末。官备职虚。多不厉已。有能倍于官。有用寡于职。有亟见于除。有久不得迁。夫用不及职则职废。官减于能则能怨。亟除长躁竞。久不迁者伤偏颇。则陈侯使卿大夫各任其职。或不然也。或闻天后故事。百官去位。展转相举。稽伏用人。莫有苟知。逮开元际。多有贤良。皆曩之遗举。今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庶可法也。可期理安。或有谓相国曰。时之无人也。此甚不可听也。诚用之未当。令骥捕鼠。则何由得也。以剑补履。则无由剋也。责燕雀以六翮之用。则何由致也。用之当用。物且靡遗。况天下之士。行道甚难也。逢时不易也。行道甚难也。而天下之士不以此时遇相国。而相国不以此时得天下之士。则千秋不可复期。嘉会不可再来。盛德不可久持。故昔人曰。未遇伯乐。则千载无一骥。明其士无时而特达也。犹马无时无千里者也。甚可思也。伏惟勿忽之也。虽然。大略在官人。其次偃兵。语曰。天下安。注意于相。今四海八方。注意于相国之时。故不敢复以兵问大君子也。小生伏辞。无加拜跪。今则无端陈利说害。相国之明。曷不至也。天下之能。曷不毕也。以为狂愚。厥惟阙也。以为庶几。厥惟详也。有以容德。乃斯之谓也。感恋于门。出涕屏营。观惶越再拜。
宋故殿中丞知梅州陈公墓碣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五、《武溪集》卷二○ 创作地点:广东省韶关市
公讳坦然,字某,其先颍川人。高祖父效官容管,属唐季之乱,岭道梗塞,不克北还,遂为普宁郡人。曾祖讳某、祖讳某、考讳某,并仕刘氏,为私署官。考终于知绣州营田事,皇朝赠大理评事;妣陶氏,赠永昌县太君。公即绣州第三子。博学善属词,有胆勇,多权谋,尚然诺。举进士未第,归乡里。景德中,宜州兵杀守帅,胁判官卢成均以叛,伪称南平王,拥众数千人,北攻象州。成均者,公同郡人也,公乃单骑行贼围,为书约矢射成均帐下,为陈祸福。其略曰:「国有患难,乃见忠良。贪人之利,而背其君,非忠也;怯人之威,而失其志,非勇也。君甲科进士,当以才识济理。今佐一郡,不能抚其众,以至于乱。又不能死,乃更甘心伪号,提乌合之徒,剽却郡县。朝廷封疆万里、带甲百万,遣偏师取狂寇,如举太山压卵耳,柰何赤族从叛人入汤镬中耶」?初,象城疏弱无守备,将陷者数矣。成均得书,欲自拔归顺,计未决而王师至,城乃全。贼又别遣一屯分掠南路,径趣容境,所至摧陷。公入语容守陈延赏曰:「贼势剽悍,难以力兢,且胁从之人,本无战心,愿假衙兵数辈见从抵贼营,论以逆顺,当使解甲而归我矣」。公去贼垒数十步下马,直前为言:「本朝正朔被四海,汝徒无故噪聚。今有诏,止诛首恶,茍能束身改图,自当荣以爵赏,何苦草间觅活」?是时贼中伪补屯卫之职陈、贾二率私相语曰:「此飞檄生也」。于是率首领以甲卒数百诣郡降。贼失腹心,皆不战而自溃矣。贼平论功,大将以状闻,中旨令本郡敦遣赴阙,与官,仍赐锦袍银带。公悉让而不受,愿回前恩,以就殿廷一试,朝命嘉之,诏贡部别名闻奏。中途被病,且遭家艰以归。服阙,急于禄养,摄主化州吴川簿。秩满,调授杭州馀杭簿,擢漳浦令,再以吏能佐桂州幕。初为节度判官,以母丧解官,后以观察支使知春州。入朝,迁著作佐郎、知潭州攸县,移知梅州。累转太子赞善大夫、殿中丞,卒官。其佐馀杭也,市有丐者杜氏夫妇,皆八十馀。杜氏名暹,尝为忠懿王幕府官,老无子孙,遂乞于市。公闻之恻然,为辍俸钱,构草室数楹以居之。语同僚暨右族,合币二十万与其足日廪,市什器,营寿藏,识者义之。其令漳浦也,有海口石门,居风冲道,岁坏舟楫甚众,公乃相地徙港,以避涛怒,商旅至今赖焉。邑西有陈将军祠者,郡图云:仪凤中勋府中郎将陈元光也。年少强魂,邦人立庙,享祠甚谨,日奉牲币无算。岁大旱,遍走群望,弗雨。公乃斋洁诣祠下祷云:「政不修者,令之负;祷无验者,神之羞。国家崇祀典,所以祈民福也,祀茍不应,何用神为」?即钥扉与神约曰:「七日不雨,此门不复开,丛祠为烬矣」。行未百步,霾风拔巨树仆于道,俗素信鬼,及是,吏民股战,神之怒。公徐曰:「民方嗷,何怒之为」?乃缓辔截树而去。果大雨,田收皆倍,邑人刻词以纪其异。其在桂林也,役徒不足,借禁卒五百伐材以修守具。郡帅会宾客,饮于堂外,有告变者曰:「役卒二百,挟刃群噪入屯营为逆」。在座相顾失色,郡帅曰:「当闭城,以虎翼五百擒之」。公即屏人语帅曰:「今以乱擒之,彼知就擒则死,必力斗,适所以坚其叛意耳。及其衅尚浅,君诱而致之,可无患」。乃从白直数人,直趋其屯,责其主校苛刻,乃复人人恩慰,问其劳苦。叛卒环泣曰:「苦则思乱,人之常情。若从公命,得免于役,以全视息,为再造矣」。皆释仗随公而归,帅亦原之。其罢阳春也,有张氏女者,父为供奉官,夫吏辇下,犯贿流岭南。夫死,家属当还都,邵阳邮卒以刃胁为妇,留且半岁。公经途闻之,执卒送官抵罪,公解骖暨万钱贻之,官遣部送,还其父子,皆章章在人视听者也。公历七官,干局外职,司符牒劾事,凡九十馀狱,民无一辞为怨,其周才也如此。公之宰攸县也,政无不革,乃经度署表而鼎新之。落成之日,而诏书至,徙梅州,心常恋恋焉。捐馆之夕,攸之宿吏数十,见公朱衣垂鱼,据鞍导从,炜晔入门,升厅如平生,厅帘坠地如割,众惊异之。后半月而凶问至,邑人塑其像,立祠于邑西云。公以明道元年四月甲辰,终于梅州官舍。某年某月某日,归葬于某,夫人杨氏祔焉,杨氏先公早世。子六人,曰直方、有方、知方、居方、义方、应方。居方举进士;有方补郊社斋郎,为曲江簿,亦能官;义方、应方尚幼。女二人,长适某。康定元年,曲江君因方趺圆首之令,泣以遗状来请铭。嗟其名不书于史氏,遂铭曰:
古之为吏,不专禄仕。器能轶群,名不坠矣。后之为吏,去才取位。官品不登,善斯委矣。吁嗟陈公,识优命否。勒铭幽石,以颂遗美。
威惠庙记 宋 · 朱翌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九、《舆地纪胜》卷九一、光绪《惠州府志》卷一二
陈元光,河东人,家于漳之溪口。唐仪凤中,广之崖山盗起,潮、泉皆应。王以布衣乞兵,遂平潮州,以泉之云霄为漳州,命王为左郎将守之。复以职没,漳人哭之恸,立祠于径山,有《纪功碑》、《灵应录》见于庙。
漳州守臣题名记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五七、《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一○六、乾隆《龙溪县志》卷二四、光绪《漳州府志》卷四三、光绪《漳浦县志》卷七 创作地点:福建省漳州市
漳以下州领军事,唐垂拱二年,用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奏置,领漳浦、怀恩二县而治漳浦。开元四年,徙治李澳川,在旧治南八十里。二十九年,废怀恩入漳浦,而割泉州龙溪县来属。天宝元年,改漳浦郡。乾元二年,复为州。大历十二年,又割汀州龙岩来属。贞元元年,乃更徙治龙溪。唐末五季之乱,常为泉州支郡,而伪刺史董思安者至以私讳辄改号为南州。我宋乾德四年,泉州陈洪进以二州版图归王府,始诏复故号。太平兴国三年五月一日,洪进入朝请吏,遂以卫尉寺丞刘援来知州事。而五年,又割泉之长泰县以属焉。盖凡漳之所以为州,其本末之可考者如此。其守将则陈公,没而为神,今以王封庙食。后乃或见或否,以至于刘侯而后始有纪焉。盖其听壁之记,本嘉祐中郑侯偕之所立。逮淳熙中火而复刻,则又赵侯公绸之为也。绍熙元年,假守朱熹至而观焉,则其木理往往龟裂,且其所书又太烦悉,而将无地之可书也,乃为买石延平,砻置听事,更为擘窠省文之法,以写旧记,而虚其左方,以俟来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