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凌处士连州 唐 · 李涛
五言律诗 押寒韵
连山群书至,策马出长安
落日对酒别,晚关冲雪寒。
霜飞湖草绿,春近岭梅残。
知己云霄在,那言欲挂冠。
按:见北京图书馆藏《永乐大典》卷一三四五○「二寘」「处士」条。唐有两李涛,其一长沙人,与温庭筠同时,《全唐诗》卷七百九十五收诗句六句。
一字信臣,避地湖南,事马殷后唐天成中进士,历仕,至宰辅,入周,封莒国公,后归宋,《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七收诗一首,又卷八百七十《谐谑二》收诗一自,卷八百七十一《谐谑三》收歇后语两句。此李涛颇疑系温庭筠同时之李涛
马殷浚城石碣篆(唐末,刘建峰定长沙,遣马殷领众浚城濠,得石碣,有古篆十八,其文云云。解者以乾宁三年丙辰岁代立,乃龙举头也。至乾祐辛亥岁亡,乃猳掉尾也。希范以己未岁生,又以开运丁未岁薨,乃羊归穴也。又子希崇壬申岁生,后为江南所俘,乃猴离次也。) 唐 · 不详
 押词韵第三部
龙举头,猳掉尾。
羊为兄,猴作弟。
羊归穴,猴离次。
徐州节度使时溥钜鹿郡王 晚唐 · 僖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六
天用日月。
司之以晦明。
帝赖股肱。
寄之以休戚。
念其功则报无所吝。
厚其赏则诫在可危。
尔勿徇于骄盈。
吾靡劳于姑息也。
时溥为时杰出。
临难慨然。
用礼乐为身基。
知德刑为战器。
文惟附众。
武足取威。
万旅无哗。
一方厎定。
朕以彭门人兼伧楚。
地控淮河
因命专征。
果闻善训。
公忠所化。
气俗自平。
将相崇高
作藩宣之轨则。
噫。
成功未易。
持禄尤难。
倚伏相循。
安危是系。
朕尝览祖宗之纪。
每钦兼济之图。
尚父汾阳王
太尉武穆王
皆道合中兴。
勋高往烈。
子仪以恢宏体国。
保富贵于永年。
而光弼虽刚正奉公。
积猜嫌于晚节。
盖坦怀未至。
则全美或亏。
言念大臣。
足为前鉴。
惟尔竭诚保奉。
著节始终。
畴咨虽显于上台。
制爵宜加于异姓。
彼邦遗事。
故老当传。
勿劳铭鼎之恭。
用永绅河之誓。
服兹休宠。
慎乃令图。
庶俾君臣。
永于竹帛。
王定保定保光化中及第,吴子华侍郎以子妻之。子华即世,定保南游湖湘,无北归意,吴女假缁服,自长安来谒,白于马殷,令引见于佛寺,吴隔帘诮之。) 五代 · 沈彬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曾攀第一枝,薄游湘水阻佳期。
皋桥已失齐眉愿,萧寺行逢落发师。
废苑露寒寂寞,丹山云断凤参差。
闻公已有平生约,谢绝女萝依兔丝。
五代 · 沈彬
尺素隐清辉,一毫分险阻(《题画山水图》)
金翅动身摩日月,银河转浪洗乾坤(《献马殷颂德》,《五代史补》)
须知手笔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献李昪山水图诗》)
九衢冠盖暗争路,四海干戈多异心(《纪事》)
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题法华寺》,《零陵总记》)
数家鱼网疏云外,一岸残阳细雨中(《湘江行》)
欹晚影离坛草,钟撼秋声入殿风(《潘天锡同题古观》,《郡阁雅谈》)
压低吴楚遥涵水,约破云霞独倚天(《望庐山》,《野客丛谈》)
半身落日离秦树,一路平芜入楚烟(以下《锦绣万花谷》)
清占月中三峡水,丽偷云外十洲春。
幽鸟唤人穿去,野猿寻果出云来。
李思敬马殷湖南节度使 唐 · 卢说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一
门下。
十国为连。
万夫是长。
兼文武之寄。
居方岳之重。
握我兵符。
畴咨人杰。
而又束神京襟带。
扼衡越咽喉。
疏五畤之封疆。
三湘之土壤。
节制之重。
柬求惟难。
允叶佥谐。
爰膺并命。
具官李思敬
族著山西
神交圯上。
鼎钟刻伐。
带砺誓盟。
探义府之根源。
畅和门之方略
双鞬小戟。
承家而猿臂推奇。
叔豹季狸
济美而牛头入梦。
具官马殷
夙彰奇节。
素挺英才。
究六韬三略之微。
得十围五攻之要。
诛暴救乱。
战必胜而攻必取。
安人和众
近者说而远者来。
既有勇而知方。
善胜残而去杀。
怀仁抱义。
履信资忠。
载张四维。
俱崇七德。
或贰戎车之政令。
缓不苛。
或列雄镇之偏裨
动用安重。
使茕婺怀其惠。
桀黠畏其威。
为我宝臣
咸彰嘉绩。
有以难兄告老。
沥恳以闻。
俾谐内举之诚。
爰颁试守之命。
有以元戎殒丧。
军俗上陈。
言其以得士心。
可使为帅。
姑徇人欲。
爰假武符。
或曾未半期。
或始逾星纪。
皆闻报效。
允叶陟明。
而善守化条。
克固吾圉。
绥怀有庶。
协比其邻。
底贡率循于旧章。
赋事罔愆于彝制。
不有即真之命。
曷明劝赏之文。
是用授以旌旄。
锡之鈇钺。
或升其驭贵。
启以邑封。
洎夫端揆之崇。
并壮方隅之寄。
各竭诚节。
奉明恩。
抚字蒸黎。
尊奖王室。
无穷九贡。
须布六条。
咸思不溢之言。
以谨有终之戒。
服我谟训。
往惟钦哉。
赐太师尚书令马殷谥法诏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
天策上将军守太师尚书令楚国王马殷。品位俱高。
封崇巳极。无官可赠。
赐谥及神道碑文。仍以王礼葬。
将相署名敕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
朝廷每有将相恩命。
准往例诸道节度使平章事侍中中书令
并列衔于敕牒后侧书使字。
两浙节度使钱镠
元帅尚父
使相名殊
承前列衔。
久未改正。
湖南节度使马殷
先兼中书令之时。
理宜齿于相位。
今守太师尚书令
南省官资。
不合列署敕尾。
今后每署将相敕牒。
宜落下钱镠马殷官位。
仍永为常式。
马殷 五代 · 刘昌鲁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九
仆昔占籍邺中。受恩唐室。
莅高三岁。遏黄巢之乱。
收合生齿。堡于掠山。
因深为堑。凭高作垒。
攻苦食淡。以勤士卒。
洎盗贼平定。一境独全。
高掠之民。至今相戴。
而中原多故。岭南不宾。
刘隐乱常。僭兴师律。
举蛮貊之众。成吞噬之心。
仆常训励甲兵。躬当矢石。
扫垒一战。刘岩遁走。
虽仗义者必胜。恃力者必亡。
然而山越之人。疮痍众矣。
残民以骋。所不忍为。
昔古公去豳。窦融归汉。
千古之下。迭为推美。
仆虽颛愚。景慕前烈。
窃惟明公负江湖之固。有桓文之业。
土宇至广。仁风素厚。
愿以所部归于执事。谨刺血染翰。
上达诚悃。惟明公图之。
五代 · 欧阳彬
 押东韵
无钱将乞樊知客,名纸生毛不为通(彬初投谒马殷,知客樊姓者索贿不得,不与通,后为九州歌干之,又不问,因入。见《南部新书》)
桑柘残阳里,儿孙落叶中(彬有子稚齿,作田父诗云云。廖凝见之,知其不寿,寻果卒。见《郡阁雅谈》)
溪州铜柱 后唐 · 李宏皋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三
粤以天福五年岁在庚子夏五月
楚王天策府学士李宏皋谓曰。
我列祖昭灵王
汉建武十八年
徵侧龙编
铜柱象浦
其铭曰。
金人汗出。
铁马蹄坚。
子孙相连。
九九百年。
是知吾祖宗之庆绪绵远。
则九九百年之运昌于南夏者乎。
五溪初宁
偫帅内附。
古者天子铭德。
诸侯计功。
大夫称伐。
必有刊勒。
垂诸简编。
将立标题。
式昭恩信。
敢继前烈。
为吾纪焉。
宏皋承教濡毫。
载叙厥事。
盖闻牂牁接境。
盘瓠遗风。
因六子以分居。
五溪而聚族。
上古以之要服。
中古渐尔羁縻。
洎师号精天
相名姎氏。
汉则宋均置吏。
称静溪山。
唐则杨思兴师。
遂开辰锦。
迩来豪右。
时恣陆梁。
去就在心。
否臧由巳。
溪州彭士慭(一作士然
世传郡印。
总州兵。
布惠立威。
识恩知劝。
故能历三四代。
长千万夫。
非德教之所加。
简书而可畏。
亦无辜于大国。
亦不虐于小民。
多自生知。
因而善处。
无何。
忽承间隙。
俄至动摇。
我王每示含宏。
常加姑息。
渐为边患。
深入郊圻。
剽掠耕桑。
侵暴辰澧。
疆吏告逼。
郡人失宁。
非萌作孽之心。
偶昧戢兵之法。
焉知纵火。
果至自焚。
时晋天子肇创丕基。
倚注雄德。
文皇帝之徽号。
武穆王之令谟。
册命我王。
开天策府。
天人降止。
备物在庭。
方振声明
又当昭泰。
眷言僻陋。
可俟绥怀。
而边鄙上言。
各请效命。
王乃以静江军都指挥使刘勍
率诸部将
付以偏师
钲鼓之声。
震动溪谷。
彼乃弃州保崄。
结砦凭高。
唯有鸟飞。
谓无人到。
刘勍虔遵庙算。
密运神机。
跨壑披崖。
临危下瞰。
梯冲既合。
水泉无汲引之门。
樵采莫通。
粮糗乏转输之路。
因甘衿甲。
岂暇投戈。
彭师杲为父输诚。
刺身纳。
我王悯其通变。
爰降招携。
崇侯感德而归周。
孟获畏威而事蜀。
曰。
古者叛而伐之。
服而柔之。
不夺其财。
不贪其土。
前王典故。
后代蓍龟。
吾伐叛怀柔。
敢无师古。
夺财贪地。
实所不为。
乃依前奏授彭士慭溪州刺史
就加检校太保
诸子将吏。
咸复职员。
锡赉有差。
俾安其土。
仍颁廪粟。
大赈贫民。
迁州城
下于平岸。
溪之将佐
衔恩向化。
请立柱以誓焉。
于戏。
王者之师。
贵谋贱战。
兵不染锷。
士无告劳。
肃清五溪
震詟百越。
底平疆理。
保乂邦家。
尔宜无扰耕桑。
无焚庐舍。
无害樵牧。
无阻川涂。
勿矜激濑飞湍。
勿恃悬崖绝壁。
君亲之厚施。
我不徵求。
感天地之至仁。
怀宁抚。
苟违诫誓。
是昧神祇。
卫于子孙。
庇尔族类。
铁碑可立。
敢忘贤哲之踪。
铜柱堪铭。
愿奉祖宗之德。
宏皋仰遵王命。
谨作颂焉。
其词曰。
昭灵铸柱垂英烈。
手执干戈征百越。
我王铸柱庇黔黎。
指画风雷开五溪
五溪之险不足恃。
我旅争登若平地。
五溪之众不足凭。
我师轻蹑如春冰。
溪人畏威仍感惠。
纳质归朝求立誓。
誓山川兮告鬼神。
保子孙兮千万春。
马希隐 南汉 · 刘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九
武穆王奄有全楚。
富强安靖五十馀年。
正由三十五舅三十舅兄弟寻戈。
自相鱼肉。
举先人基业。
北面仇雠。
今闻唐兵已据长沙
窃计桂林
继为所取。
当朝世为与国。
重以昏姻。
睹兹倾危。
忍不赴救。
已发大军。
水陆俱进。
但令相公舅永拥节旄
常居方面。
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晋阳县开国伯食邑三百户侍中景公神道碑铭 后周 · 扈载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
轩辕乘土德之运。其臣曰奢龙祝融。能辨方域。以制区夏。帝妫氏禅陶唐之基。其臣曰伯夷后夔。能典礼乐。以和人神。上古佐命之道。□□□□□焉三政嗣兴。图史寖盛。弥纶辅翊。代有其人。皆金册丹书。绚绘功业。垂其训聚而为坟典。形其美流而为歌颂。陋篆籀之质略。我则润之以□□□□□之沦朽。我则镂之以贞珉。铭以纪功。碑以志行。千载之下。灿然可观者。其惟神道之表乎。故中书侍郎平章事景公讳范□□□□皇朝元佐。显德二祀冬十一月。薨于淄川郡之私第。天子废视朝。轸歼夺之令。制赠侍中。遣使赠奠。饰终之典优而厚。诏词臣□文□炎盛矣□□□孔悝彝鼎。不出庙门。杜预丰碑。空沉汉水。始自矜于名氏。诚未显于家邦。与夫辉煌帝恩。导扬休烈。(阙八字)者可同日而语也。□□□□纶言直而叙之。用丕显我大君之命。臣闻景氏之先。出于芊姓。从楚王于梦泽。差□侍臣。画汉□于云台。丹推名将。济美垂□□□□□□生伟人。惟周之辅。长山之下。淄浚为川。地胜气清。惟公故里。夫嘉遁绝世。高卧于是者。足以□颢气而为(阙七字)生于是者。足以□□□而为世杰。故公之先。由烈考太仆府君之上。曰王父宾大王父闰。皆贞晦不仕。介享天爵。而(阙十四字)仲曰篆公□□□□世□□聿登相位。而申甫之祥著矣。昔者圣人之教天下也。本之以仁义。制之以经籍。是谓人文。是谓人□□□□□□以□开物成务者。□□□□所于此□□以公辅之位。必由稽古升。廊庙之才。必以经术显。而公以明经擢第于春官氏。则贤哲之□□□□□□为吏于青阳(阙十一字)掾于高密郡。秩满而□授范县。大鹏之翼。铩北溟以未舒。蛰雷之声。南山而不起。然则(阙七字)于之(阙十五字)通人之才变而顺。则方圆之量不能局。故公之县政也。人谓其勤且洁矣。典刑书也。人谓其(阙八字)邑恪□以(阙八字)使□政□而从之者。则人谓其贤且能矣。粤若日月之彩。得天而大明。风云之期。遇屯而勃起。(阙十字)磻溪□璜(阙七字)我大周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建大功于汉室。为北藩于魏邦。初筵既开。得贤斯盛。于是我公(阙九字)而君臣之(阙九字)龙飞在天。躬曜灵。至于霄极之□□皇建肇建制。以公为秋曹郎。进阶至朝散大夫。而(阙九字)万(阙十二字)之枢惟圣人执左契。临万邦。经久制大命。日政之机。国之大柄。总于枢务者。可谓重矣。而公(阙九字)忠而贤(阙十一字)公为左司郎中。充枢密直学士。寻转谏议大夫充职。今皇帝嗣位之始。登用旧臣。而并人乘我大丧。拥众南寇。亲征之举。迅若奔雷。分命大臣。保釐(阙七字)于公仍拜贰卿。(阙九字)振帝伐张黄钺白旄。殪偫凶而皆尽。参旗河鼓。导清跸以言旋。大祲既已平。九服又已定。□□□□时惟辅臣。而公昌言可(阙十一字)圣谟硕望。可以镇流俗。爰立之命。帝心允孚。六府肇修兵赋充大邦之调用□□□□□公自立不回。而有守。(阙十字)哉大运逢时。洪钧在手。资忠孝于君父。享富贵之崇高。而尽瘁之劳。因成恙疢。封章累上。优诏褒称。听解利权。□专(阙七字)以列卿归第。悬车故乡。嗟风树之忽惊。诉昊天兮何及。见星而往。夕露方多。泣血以居。晨浆屡绝。哀与性尽。卧疾而终。享年五十有二。□□观夫公之行事。则其道也淳而粹。充充焉无能称。其言也直而肆。謇謇焉无所忌。耿介以自安。劲直以自□故其仕也□一命之卑□三□□□□□□无悔吝。古人之操。何以尚也。秉笔者得无愧于词矣。许国夫人李氏。嗣子太庙斋郎等。□□□灵□光□□烝尝翼翼贤人(阙九字)子事终之礼。佳城闭日。长楸彗云。勒铭垂休。以示千古。其词曰。
长山沧沧。淄水汤汤。
哲人之生。逢时会昌
哲人之逝。魂游旧乡(其一)
高山兮峨峨。逝水兮惊波。
□而□死(阙十其八字二)山有颓坂。水有高岸。
人何世而弗新。善有名兮独远。
猗欤公兮。时用丕显(其三)
五代 · 徐仲雅
屋面尽生人耳朵,篱头多是老翁须(《闲居》)
平分造化双苞去,拆破春风两面开(《合欢牡丹》)
云路半开千里月,洞门斜掩一天春(《马希范夜宴迎四仪夫人》)
凿开青帝春风国,移下姮娥夜月楼(《马殷明月圃》,《野客丛谈》)
珠玑影冷偏黏草,兰麝香浓却损花(《春园宴》)
山色晓堆罗黛雨,草梢春戛麝香风。
寂寞含愁绿,小妖娆弄色红。
旁搜水脉湘心满,遍揭泉根梵底通。
水□滴残青□瘦,石脂倾尽白云空(缺二字)
深浦送回芳草日,急滩牵断绿杨风。
藕梢逆入银塘里,迹潜来玉井中。
篱疏临野渡,落梅村冷隔江枫。
剪开净涧分苗稼,划破涟漪下钓筒(以上见《湘湖故事》)
述孟志二篇 其二 述孟志下 北宋 · 种放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
孟轲因曾西而言曰:「管仲得君行政,则如彼其专且久也;
及夫立功致君,则如彼其卑也。
管仲,曾西所不为也」。
者则曰:「为国者岂有他哉?
富其民,强其国,故不曰帝王之强名,王伯之异号欤?
适其时而已矣。
使桓公管仲之时,则安知桓不为武王不为太公哉」?
呜呼,是何言之过欤!
为臣者当劝其尽忠,在位者当务其竭力,岂可随时自顺,保位自尊,以违其亲、后其君乎?
文王百里,为诸侯,仁明神圣,修法祖德。
方肆虐,拘文王于羑里。
于是贤哲营救,卒免于难。
复居西土,质虞芮之讼,致二老之归。
由是观之,半天下而为周矣。
文王犹率诸侯以奉,而思尽忠于商。
然去武丁未远,贤臣尚众。
微子管仲、王子比干胶鬲之徒,诤者死,遁者即周,乃知率土之滨尽为周矣。
文王既没,恶愈侈。
武王犹再会盟津,而冀悔祸。
洎乎牧野之战,倒戈相攻,始革商造周,止暴息难,以安天下民,以顺天下义。
然后休兵收马,示不复用。
基业传于子孙者迨七百年,可谓盛矣。
在桓、文则不然也。
桓师于陉,仅能平楚;
晋战于濮,才能退敌,又岂足振周室之中衰,削吴楚之僭暴,使复奉周之礼法,复周之职贡?
其征伐之事复自周出,俾天下复知有天王之尊,桓、文曾不是谋耶?
是不能耶?
是不欲耶?
管仲言而桓不纳耶?
五臣道而文不信耶?
天王狩于河阳晋文不为顺;
楚王僭于位号,齐桓不能正。
齐、晋据千里土疆,非同周文之百里;
列国褊隘,岂若之强大;
周天王宠桓、文勋伐,今非周文之羑里。
居厚则不能尽忠,处重位则不能尽节,当其职不能行其事,逢其时不能救其难,果随时保位为是耶?
或曰:周室未可革易,故顺而至此。
则岂无甫侯申伯、召、穆振起中兴之道欤?
管仲、五臣辅其君,使尽忠立功于王朝,则庶几桓、文阶于申、甫、召、穆也。
而非者云,唐虞各以其道自帝,三代各以其道自王,二公各以其时自霸,岂圣人立言垂教劝忠之意哉!
则曰管仲得君行政如此而行且久也,立功致君则如此其卑也,乎!
湘湖1085年 北宋 · 孔武仲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九四、《宗伯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湘潭市
长沙有碧湘湖者,自马氏始也。
僧惠严,吴人,自杭州来依马武穆王,武穆重之。
一日思归,武穆曰:「公忆西湖耶」?
乃为置寺湖西,有辟湖于寺外,旁引群山,下通湘水
其后惠严卒于寺,至今堂中有真身存焉。
马氏乘唐之乱,窃有一方,恃其兵力,北斗高氏,南盗岭表,遂为强国。
武穆始称王,卒,传子希声。
希声卒,弟希范立。
希范卒,弟希广立,而湖南乱矣。
希范最为奢侈,事土木,作会春园兴诸佛庙,增赋于民,上下彫困。
是时,牙将丁思勤力谏不从,遂自杀,其无道如此。
武穆守节俭,号为长者,待士有礼。
然绝山障水,以奉一浮屠,亦过甚矣。
其父子之所为,岂相远哉!
然至今为湖西之异观。
余至真身寺,遂游湘上,憩乔木之阴,观鱼鸟之乐,日暮忘归。
感马氏之兴废,而慨然于怀也,因录其本末云。
横龙寺 北宋 · 廖侁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九、道光《衡山县志》卷四九
记者载事之言也,事有创建之本末,兴复之次第,增置之多寡,有记则皆可参考,且使来者见其经营非一日,成就非一人也。
岳西有寺曰横龙,自李唐贞元初,有僧如满锡号佛光,肇开兹山于祝融之西。
寺建四十载,因武宗会昌五年尽发僧尼,□遂废。
宣宗大中元年,复诏天下僧兴寺如故。
光化初,僧怀省归而兴复之,规模初成,粒食良艰,省喟然叹曰:「我佛有言,法轮未转,食轮先转。
茍无常产承续,宁不隳佛光之辙哉」!
天福初年,里有檀越赵选者舍田三亩以开其端。
后梁贞明四年,又得吴珍、吴度舍田六亩。
后唐长兴三年李昉舍田二亩,寺乃渐兴。
武穆王马氏据荆湖,重兴诸律寺,许甲乙主之,实天福七年也,由是横龙之名始甲诸律寺。
我国朝接五代之季,天下寺凡有额者,俱不废,横龙亦存。
建隆初,僧省通又割衣钵之资,买李忠田二十五亩,舍以膳众。
乾德四年,有孙璠、孙珂舍田一十九亩,助以接待。
通前亩计之,五十有五,公私券约俱存。
延及天禧,变于十方募閒之手,有僧德崇、德白之有司,复还旧贯。
乃相与议曰:「向废其寺,今既复兴矣,寺未有田,今既增置矣。
既变于十方,今还甲乙矣。
吾徒溺志茍安,不能推广未备,以为之继,子孙得无忸乎?
夫寺以律为额,膳众田租给矣,何庸广图哉!
多田非寺之福,祇为累耳」。
惟是寺基未称,再卜于故基之右,相望不二里间,择其山水明秀、地势巩固、龙虎环抱之所而迁之,今是也。
更新未就,两禅趺坐继去,遂以院事付嗣僧文日,日付文捷,捷付行从,并义白、义能,力竟其事。
出卑污于爽垲,易简陋而雄伟,诚不负所托矣。
倦宦游,今退居西溪之上,自号西溪退叟
尝嘉行从佛行之美,因与往来,一日忽以寺之本末属予为记。
予知此寺甚稔,闻此寺甚详,具其徒用心甚勤,乃为之言曰:事之在天下,前乎此者既有以开创是,后乎此者复有以修饬是,纲维是。
不即其开创者而扬厉之,则无以知其用力于前,不即其修饬纲维者而纪述之,则无以知其成功于后。
自唐及宋,创之者果非一日;
由佛光而行从,成之者果非一人。
上以彰既往,下以垂方来。
予敬以行从之所属者,叙次而为之书,且俾后人观览乎此,以尽保守之意云。
若横龙之命名,世未知所祖,昔白乐天常从佛光游,有题旧寺诗云:「月射冷光新殿阁,风摇清韵古杉松,问师宝额因何立,笑指□溪有卧龙」。
意谓是欤?
乙卯熙宁九年十月望日记。
郴行录 其二 北宋 · 张舜民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八、《画墁集》卷八
丁巳泊镇岸,自入龙峰港,趣蕲州四十里,港口依山有寺,丛翠可爱。
戊午发蕲口,顺风。
东岸行,临岸皆小山培塿,可二十里抛西岸,可三十里过新野夹上口,又五里过道士矶、散花洲
舟过矶上,风势方急,为山所转,帆或倒掩,船即回旋,久之方能整行。
惟此与马当山有风,乃山势使然也。
辛酉晴,风逆。
循北岸牵行可十馀里,过巴河口,北岸无山平旷,南岸培塿童秃;
又十里至菜园,步以风止。
此距黄州五里,南岸下江中有石如伏牛,曰节度石。
舟人云:「或者重载而下,此石往往触而覆之,谓节度者,戒之也」。
壬戌,早次黄州,见知州大夫杨寀、通判承议孟震团练副使苏轼,会于子瞻所居,晚食于子瞻东坡雪堂
子瞻坐诗狱谪此已数年。
黄之士人出钱于州之城东隅地筑矶,乃周瑜曹操之所。
州在大江之湄,北附黄岗,地形高下,公府居民极于萧条,知州厅事敝陋,大不胜处。
国朝王禹偁尝谪此。
丙寅,招苏子瞻武昌樊山
山之巅有郊天台,即孙权即位郊天之处。
食罢,移舟离黄州,泊对岸樊溪口苏子瞻以舟涉江,同诣武昌县
县在樊溪之东,隔樊山五里许,即吴之西都,有吴王城
县令李观、佐吴亮、严𡵓及子瞻诸人游武昌樊山,步出西门,涉寒溪,迤逦步上。
凡两寺,在山中景致幽邃,下寺有观音泉,澄澈可爱。
丁卯,会食李令宅,射于县圃。
苏子瞻言近获一鱼,似鲇而四足,能履地而行,不敢杀,复纵之江中;
或曰此鲵鱼也。
鄂州城孙权所创,与润州子城金陵覆舟山城、武昌吴王城制作一体,皆因山附险,止开二门,周环不过三二里,乃知古人为城欲牢不欲广也。
丙子会,群登石城。
最西临江,即黄鹤、白云,最东即头陀寺
寺与楼下枕大江,对瞰汉阳,江中即鹦鹉洲黄祖祢衡之所;
上接湖湘,下临沔汉,乃古今绝景也。
白云、黄鹤楼者,取费袆上升之地,仙洞尚存,袆始乘白云而去,久之复乘黄鹤而归也。
汉口少南,即故汉阳军,军今废为县。
军西附城,有山浑然独起,即大别山,《禹贡》所谓过三澨至于大别也。
戊寅阴。
早率檀宣义魏夫人阁。
观在庙之西南山麓,少上半里许,据大石作屋,规模颇狭;
阁上为二女人像,云麻姑魏夫人也。
夫人晋魏舒之女,故尝嫁为王氏妇,生息男女,既而学道升仙,《列仙》自有传。
阁前有二石相重,上石如菌形,可半间屋,谓之乘云化石;
下石如棋盘,为上石所压而破分为二,相著处才可数寸,下临溪,望之如坠,至为危险。
以碗酌水置之石上,一指微按之,水即动摇,以两手极力推托,水复不动,传云魏夫人麻姑麻姑山乘此石飞空而至,又云乃所乘之云及地而化为石也。
己卯夜雨,至旦少霁。
解舟顺风西南行十馀里,过五家洲。
江流两山之閒,势尤偪狭而水急,非迅风不可上;
又五里过雷家步石岸,有寺名兜率,云韦宙所建。
庚辰雨雪,循岸牵行,宛转二十馀里,过思塘铺,有庙,曰思唐相公,不知为何神也?
癸未,循丁家洲北岸牵行,可二十里过昭坎,为正南行,少间风作,西北来,势横掩岸,吹使船侧。
可二十里次茅州洑,居人云:旧无此洑,昨六月内,一夕无风,但水汇所成。
昨夕丁家洲夜半水发,浪急崖崩,舟人云下有蛟蜃所作也,然自鄂以南,江无完岸。
丙戌,观万石船,船形制圆短,如三间大屋,户出其背,中甚华饰,登降以梯级,非甚大风不行。
钱载二千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
岳州,日方辰巳间行一百二十馀里。
知州大夫黄休,晚登岳阳楼,即岳州之西门也。
下临湖水,北望荆江,自西北流东南,至岳州城下与湖水合而东流,始为大江
凡绝湖而西南趋鼎澧,西北趋荆峡,一湖之间,分此四路也。
每岁十月以后,四月以前,水落洲生,四江可辨;
馀时弥漫云涯相浃,日月出没,皆在其中。
望水中如覆斗者,即君山也。
岳州西南,山势如覆舟,东连众山而孤绝;
山之南即石桥港,舟行缓急避风之地。
辛卯,登岳阳楼
楼有牌极大,乃前知州李观所记吕洞宾事迹。
李先知贺州,日有道士相访,自言遇吕先生,诵其《过岳州》诗云:「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
始亦不知其由,其后李为岳州,有白鹤寺僧见过,道吕先生题老松诗,与道士之言相符。
吕憩于寺前松下,有老人自松梢冉冉而下,致恭于吕,吕问之为何?
乃曰某之精也。
今见先生过,礼当候见,因书二绝句于寺前壁间:「独自行兮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
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
又云:「朝游百越暮三吴,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醉吟飞过洞庭湖」。
郡人因构亭名曰吕仙亭云。
据图志,岳阳楼经始于张燕公,终唐之世,屡圮皆完葺。
庆历中滕宗谅谪守,始大加增饰,规制宏敞,甲冠上流,取宋梁以来所题诗记,刻石于夹楼。
壬辰,群食于岳阳楼
坐客有杨维承议者,乃鼎州人,能言武陵之事。
前后上升者凡六人,一洞天,二福地;
桃源观有二乌,自晋太康以来见之,驯扰山林中。
中閒改换,不可知也,然二乌如故,其馀乌雀服之。
每有游人贵客,未及数十里,乌已先报之。
近岁为人猎去其一,即时复有一乌充之。
天庆观木柱上有「谢仙火」三字,体兼篆隶,皆倒书,入木至寸,笔画雄劲,非人力所能为,然莫究其端。
或云永州何仙姑道幽隐事,因走人具事致问,既还报云:此雷部中火神也。
兄弟三人形质如墨,然其长各不过三尺,此用铁笔倒书也。
既再使人就书验之,一如所报。
天庆观西庑有石刻二诗,词致清婉。
其道人云:至道中有卖墨人,仪状雄伟,尝此游息,一日于扉上题诗二绝句而去,或云吕洞宾所书也。
郡人争刳之以治病,今字字刳痕深寸馀而墨迹不灭。
癸巳,次晚洲。
洲上平广,土壤如北方,居人止一两家。
自朱洲之西,水中处处有三石,形如坏冢,土人谓之黄牛石,出没水中,颇为舟船行旅之患,过者避之。
行次晚洲,有诗云:「腊月遭霖雨,孤舟舣暮滩。
数声归雁断,半岭野梅残。
无复论偕老,何时展急难?
江湖卧周岁,此夕最难安」。
甲午,早发岳州
东山又五里许,过阁子湖口,即灉湖也。
《尔雅》所谓春夏有水,无水,曰灉也。
张燕公幕府题灉诗甚多,在岳阳楼上。
顺风放湖,是时冬深水落,港浦可辨。
东岸向西南行十里许,过灵妃庙,在东山下水次,极望甚远。
过扁担山,势如覆舟,东连众山而孤绝,上有小塔,望之岿然,曰哑女塔。
昔有士人女生数岁而不能言,一日涉湖,女见塔即语其父母,故名曰哑女塔。
巴陵以南,渔者皆用连网罩水中,延袤可一二百步,有如城郭,谓之栏滩网。
过巴溪十里许曰鹅洲,以风急止鹅洲下。
丙申,阴晦欲雪,岸洪宛转,尚未全出,湖中午际,风微雨作。
可十五馀里,东岸始有人烟。
曰龙渥,水色极深,乃湘水也。
有水自东出,曰归义江口
入口十许里,即汨罗也。
一水中分,南曰汨,北曰罗,洲上有忠洁侯庙,即三闾大夫也。
东望培塿,迤逦林薄,曰鹿角,有巡检司
又十馀里,西岸有沙洲,堆阜隆起,即青草庙。
下有一湖,湖之中有此洲,南名青草,北名洞庭,所谓重湖也。
申后次庙下,舟人展贺,大率南行至此,北行者至庐,舟人皆致贺,以其万里江湖,至此方保平善也,乘舟人当有酒肉之赐。
庙居洲上,南向;
门内一排三殿,中曰劝善太师,乃一僧像;
西曰安流大王,东曰昭灵大王
劝善,即泗洲大圣也;
昭灵,马援也;
安流者,莫知其为谁?
小碣一,乃梁开平中马殷所建,然堂庑颓圮,湫溢为甚。
西殿有一铁锅,可容五斗许,下有木刻龙头三锅,上有字云:准宣铸利州黑龙船上铁锅。
祝云:此二物自川峡流下,自湖中溯流至庙也。
庙外有巡检司,居民十数家,以渔钓为业;
樟木数百株,径数围,遍覆洲上,冬青可爱。
是夜船上不敢打更,提举舟人云:「庙中自打更报牌也」。
夜深倾听,亦有所闻。
青草湖旁有朱陵洞,亦谓之朱陵仙府,有唐人题刻散满岩上,岁久荒凉。
至庆历中,因其地建为石鼓书院,虽略为规制,然僻在江郊;
又三寒露,学者未尝游焉,唯守将之好事者岁时一为登览。
燕游之地黄陵庙,即舜二妃,榜曰懿节
庭宇湫隘,竹木蓊郁,二妃并坐,傍设舜像。
马殷尝加营葺,退之记,沈传师书。
碑石讹剥,更以石模刻之,字体多失。
诗云:「青草仍残照,黄陵一望中。
壁书迁客泪,帘卷过湖风。
斑竹犹浅,苍梧莫穷。
年年秋水上,瑶瑟伴惊鸿」。
癸卯,逆风循西岸牵行可五里,有江自东南出,其大与湘江等,曰浏阳江
西岸有庙曰三沙,榜曰武威王,石刻乃天祐二年马殷为马援建而远祖之也。
甲子,晴无风。
潭州,循西岸牵行,舣舟王公亭,奠南岳行祠,游岳麓;
升中洞真观,谒汉文帝岳麓书院、塔院。
大抵诸寺相邻,惟升中寺最高,宛转登陟,可百馀步。
门外小溪激射竹木,其声泠然,稍稍露石角。
寺后有法华台,高绝山顶,僧法崇者笺《法华经》于此。
槱数本,其大如,云陶士衡手植也。
王公亭,湖民为王宰少卿所立。
洞真观记》云:「邓固人上升之所」。
岳麓书院孔子堂、御书阁,堂庑尚完,清泉经流堂下,景意极于潇湘。
升中寺法华台下有白鹤泉,涓涓有声,味极甘冷。
橘洲湘江中,南北与城等,有巡检司、僧寺两三所,居民业渔者数百家,景物最佳处。
秦少游藤州,其子护丧,藁殡潭州黄鲁直有诗云:「长眠橘洲风雨寒」。
丁卯晴无风,抛东岸,牵行五里许过车子矶。
西岸有小山,又行十里过昭潭,其水澄湛如墨,俗云傍通江南
壬申,夜大雨。
顺风行五里许,水中多乱石,三十里至昭灵滩,有昭灵庙。
凡四滩,皆行乱石中,而复湍急,自三门船上执色倡道皆土人,谓之滩子,舟人束手,一不与焉。
官舟过者,击鼓呼之,即时来集舟上,至昭灵出滩,方各舍去,在湘中最为险处。
癸酉十月朔,抛西岸;
十里许,江转自西来,北望武口,又三十里过青山矶,临岸培塿。
丙子如岳下,出衡山县西门,长松高下,夹道三十馀里。
或云三十里,马希萼所植,马长而无髭,遂祷于岳神,种松而髭生。
丁丑阴,朝谒岳祠,退食真君观,谒北门侍郎神位,食后率檀宣义登山。
岳西渡小涧,以转轴轿子,迤逦挽行。
路皆直上,略无盘曲。
一轿至十馀夫方可举而前,可里许至石桥,亦谓之石梯,凿成阶级,长可二十馀步,必履而登之。
其石每在山之面蔽路,凿乃能通也。
其端有小寺,可数楹,谓之石桥寺,乃游人憩足之所,主僧必具茶食。
又登陟可五里许,左之福岩,右之南台寺,在福岩之下,峰侧架空为之,制作奇巧,殿堂皆板瓦,宛转下上,始能及奥。
梁天监中,惠海法师始开而居之,其后六祖之徒惠迁筑庵于石上,人谓之石头和尚,死谥无际大师,塔号见裴休书榜,尚在庭中。
有石如案,乃无际落发之所,庞居士亦曾居之。
西隅有寿星殿,内有木根如龟形,有水泉涓涓,寺众仰给其源,曰洗钵池,亦石头故物也。
主僧维圣,嘉州人,居此十馀年,质重可嘉。
子雨,晚往花药山寺浴,其山则州城之南,培塿竹木可周数百步;
其寺则居怀抱之中,寺后有回雁峰,高可数百步,俯见城邑;
其上有面岳亭,北望衡山之阳,有如屏扆。
陷池五里许至汤泉,在涧底,大如车轮,热不可插手,稍稍下流,始可盥濯,浸溉田亩,流数里。
左右山径偪侧,略无与人之地,瘴岭蛮溪亦有此泉,渴饮猿鸟,污濯侬徭,物同而其致异,亦可叹也。
陷池过岭少南,下有清池,隐出山腹,泓澄可二十亩,即是也。
传云:昔有万氏居此,一日雷雨,全家沦陷,遂为此池。
故当时有谣言,当陷万家,万氏一家当之。
今岁旱,则以牛数十淘搅其中,或能致雨。
郴之通惠禅师院,有唐杨惠之手塑九子母一堂,每躯自地坐立,不以床具,至于装绘采饰,皆以纯色,不甚华彩,开户𢥠然,观者皆以为生动也。
嘉祐中大卿解程守郴,率僚属同观。
,朴野士也,见其生态,俾具工以彩饰之,又欲以俸钱作床坐而荐之,以命主僧,僧不从,解怒,欲加之罪。
僧曰:「吃棒不辞,可惜坏了四百年手迹,而损大卿好事之名」。
解竟不能夺而止。
马默单州人,气干老而不衰,言广西事甚详;
熙宁中邕州未陷覆,常有怪异大蛇见,若瓮粗,重八十斤,食猪几尽;
州衙厅前井中白气干霄,蝴蝶无数飞集林木上,不久陷覆。
今复完葺,然寺中泥佛手足常动。
城下郁江旧浑浊,上人云:「清则有兵」。
今已清,有二龟伏其下,鳞甲可数。
曹谷能星历数术,言事如神,为王钦若作《知命书》云:「七十年中一一加,弄珠滩上贵堪誇。
碧油幢下闻啼鸟,千日徵还上汉槎」。
钦若年七十二,建节知襄州,正得一千日召还。
又云:「周匝将临壬戌岁定鼎门前春色异。
一千日止少三还,再入和羹宜尽瘁」。
其后钦若西京,得七百日再入,卒于政府,尽瘁谓卒,乃壬戌岁也。
又云:「临去尚犹闻禁漏,异姓嘉名在史书」。
王死在京,是时夜漏将尽,无子,女婿张瑰主后事。
又与冯拯作书云:「太常乐阕,都门遇雪」。
葬在刘太后丧中,不给卤簿,是日大雪
鬼门关在山岭上,凿石通路,崖壁如削,虽盛夏亦凛然寒凉。
金山在水中,岭岫崛起,有类金山,自馀亭榭基址甚多,竹木侵云,游者竟日乃可尽也。
乞于龟塘堤岸及时栽插奏绍兴七年三月十九日 宋 · 吕颐浩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八、《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一○九(第六册第五九二八页)
五代时楚马殷湖南潭州东二十里因诸山之泉筑堤潴水,号曰龟塘,灌溉公私一万馀顷,惠及一方。
其后堤堰废坏,经百馀年,有失修治。
去年旱灾,民皆失食。
臣雇募饥民修成堤岸,以为久远之利。
今来栽插是时,欲令安抚司潭州摘那数百人并力栽插,及将来芟除蒿草。
御赐陈康伯金线谱序 宋 · 汪藻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八四、《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三○、康熙《广信府志》卷三三、康熙《西江志》卷一七七
吏部尚书左仆射、进封福国公陈康伯请于朝而作家谱,上赐诰以褒之,命史臣汪藻以叙之。
端拜而言曰:夫六朝以来,家有谱系之学,又有谱系之书。
隋《经籍志》载天下郡县国氏族谱若干卷,唐世此学此书盛行。
五季淆乱,四方割据,马殷湖南,独能薄赋轻徭,又招纳贤者,故中州士多归之。
后以希声兄弟争国,士稍稍散去。
今观陈氏之谱,其先世系出颍川陈乡。
晋永嘉之乱,太尉广陵郡公准之六世孙步兵校尉鼎南迁,分为五大支。
太尉十九世孙云骑将军真,二十二世孙常侍将军峤、沆,迁于睦州,宗系载于碑碣国史,为官族
二十四世孙太监太公逵,自睦州因官担簦而来,乃息肩于信之辉光黄銮社。
后五年,徙居怀玉山下隐浆社居焉。
生三子,长材析居于前,号曰前陈
次林析居于后,号曰后陈
三为僧。
但缘山水秀奇,风气完固,陈氏又世多积德,泽及子孙,由是英杰辈出,开科业儒者一百三十馀人,蕃衍盛大。
析居于祥符九年,分二十有一支。
三十二世孙仁瑞遭难避地于亳州谯县三里,后迁于弋之峦山下,爱山水之胜,遂迁居焉。
生一子钦,拜官莆田,寻擢承直郎,判信州谥明道,以明堂及以孙贵恩,赠太师追封英国公,实起家之祖。
生二子,长文义,早年高尚,晚以礼聘玉山书院山长谥学正,以孙贵赠太保追封镇国公
文清,以文荐知东阳
文义生仕尧,以孙贵赠太师追封越国公谥孝靖
生三子,长林仲,以皇恩赠上骑军都尉
次荣仲,以力名封上骑轻车都尉
亨仲,登绍圣甲戌进士,拜左承议郎,寻擢江浙提举转运副使,以子贵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忠肃
生二子,长康侯,登建炎己酉进士,授迪功郎,累擢防禦支使大中大夫统制
康伯,登宣和丙午进士,拜左右仆射进封福国公
家声世范,赫赫播扬,世不乏人。
夫木之茂者必盛,流之远者必深。
兹谱之作,上不忘其所自,下不忘其所传,又所以收人心暴怒之性,为尊尊亲亲之念,昭穆以之而明,亲疏以之而辨,庆吊以之而往来,患难以之而矜恤,服虽尽而情不尽。
后之子孙继述而起者,溯流而寻源,斯谱之所以不可不作焉。
方今圣皇在上,天成地平,相协厥居,彝伦攸叙,时乃化行于上而俗美于下也。
吁!
陈氏之子若孙,能体是心而勿替引之,则世泽之衍,世德之深,有以光于前,而谱之传愈远而无穷矣。
承圣上命,俾书其端,不敢以不文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