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论语孟子义 其四 当务之为急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五二、《演山集》卷四○
知本然后知类,知类然后知序,知序然后知务。其类异同,其序先后,见于事物之间,不可以为量数。由本而观之,统有宗,会有元。君子之智,未尝求知其不可以为量数者,苟知其本,然后当于务焉。以孝悌立仁之本,以忠恕贯道之类。千岁之日至,尤远而难知者也,吾于天星之间,求其故而已。鬼神之情状,至幽而难知者也,吾于魂气之间,观其理而已。是故以道治天下,以心治四海。国治然后天下平,当务在乎先诚其意。黎民于变时雍,当务在乎克明俊德。若夫急亲贤之为务,则其智之所以为仁欤!五常之本同出于道,圣人之合道以自为,离道以为天下。其爱物也,离道以之仁;其利物也,离道以之义;其待物也,离道以之信;其接物也,离道以之礼。若夫智,则知斯四者而已。仁不当务,其失也泛;义不当务,其失也刻;信不当务,其失也虚;礼不当务,其失也烦。四者之得失,贵诸智焉,则智之任不亦重乎!尧之仁,忧以天下,忧其不得舜而已;舜之仁,忧以天下,忧其不得禹而已。洪水横流而民有垫溺之忧,禽兽偪人而民有伤害之忧,五谷不登而民有饥饿之忧。方是之时,苟使许行之徒、墨者夷之为天下计,则彼将劳苦顿瘁,且与四忧之民为辙中鲋,相濡以湿,相煦以沫,自以为鱐而后已,乌足以为仁哉?尧、舜不然,尧使一人,舜使四人,得益而伤害之忧忘,得禹而垫溺之忧忘,得稷而饥饿之忧忘,得契而近于禽兽之忧忘。然则二帝之宅厥心,可谓真智者也。惟尧宅厥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则文王不遍物也。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长伯,则文王之不遍爱也。有司之事,所用所之,庶狱庶慎,罔兼于兹,罔知于兹。然而文王之宅厥心,亦以有司之牧夫而已。尧宅心于舜,而五臣为之用;舜宅心于禹,而八官为之用;文王宅心于牧夫,而凡百有司为之用。是故君之道无为而尊,臣之道有为而累。舜、文之仁智,后世无以加焉。呜呼,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后世之人为知所诱,用知者蔽,作知者凿,或以累生,或以害道,不能缘督以酬万变,岂有他哉?不知其本之过也。
贯道 北宋 · 邹浩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沈冥谁复似当时,九陌尘中偶得之。
洁己已能成玉雪,为人犹自作蓍龟。
门前车马喧喧过,室内乾坤默默知。
一语不随人事变,与君陈阔岂无期。
冯贯道传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四、《道乡集》卷四○
贯道,寿春人,举进士不偶,弃去。游京师,居相国寺东录事巷,以训童子为业,二十馀年如一日。其容舒而野,其言简而直,其与人交淡而久。自朝廷公卿以至闾巷之人,往往知其所为而厚其礼。贯道持一意接之,未尝毫末加损于其间。元祐末,门下侍郎苏辙罢政斥外,平昔翕翕走其门者皆讳悔弗顾,惟贯道朝夕往见,且受其所寓钱及京师凡出纳之事。越七年,苏门下自岭表归许昌,贯道即日访焉,还其向所受者,视其钱封识如故。时苏公复欲以事烦之,笑而不答。绍圣中,太府卿贾种民董领茶事,人争趋之,求为邸肆,虽甚恳切而莫之许。独念贯道贫,谕使为求者出名,可以端居不预而月获钱十许千。贯道初不应,贾犹强之不已,乃谢曰:「我训童子逾三十年矣,口不辍声,手不定笔,穷日力之,以修吾职,至勤苦也,月得钱不过数千,曾何足以宽衣食计。然受之而宜,用之而安,久之而无它虞。今一旦坐获厚利,非不优佚,第恐忧患有自意外窃发者。虽欲如前日宁处,其可得乎?此执事之高义,而我之所深畏者也,何敢当」!贯道尤精五行数,以人生年月日时配十干十二支推之,若贵若贱,若祸若福,如离娄近目而分黑白,如师旷逼耳而听鼓钟,如羿持弓矢审固射五尺之鹄于数十步之内。以故车马常满门。贯道颓然其间,如阮千里之琴,无人而不为弹也。于其吉者,则曰当为善以承其吉;于其凶者,则曰当为善避其凶。间有召之者,虽势力回丘山,气焰变寒暑,非其所好,不往不恤也。其所为盖如此。余尝见《汉书》称严君平终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每依蓍龟为人言利害,各因势道之以善。李彊为益州牧,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又见扬子云称君平「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隋和何以加诸」,未尝不掩卷太息,想见其人。今也与贯道游十五年,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其闻君平之风而悦之者乎,何其不以己绝物,不以物易己一至于此耶!虽居辇毂之下,康庄之要,纷华盛丽之所,其亦隐矣,可不谓贤哉!贯道有几子,力教以学,皆于六经成诵而通其义。贯道隐德之报,不在其身,必在其子,固可期而待也。贯道名尧夫,今年若干。
答祁居之书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
焞前年冬末相别,两见改岁,衰老日甚,幸未昏愦,亦不敢虚度时日。十二月末到会稽,初至,稍困人事,今即遂安居。经夏别无所苦,不烦远念。半月前,有人传言在馀杭干事,方怪咫尺无一字见及,忽收专问,获闻动静,欣慰可知。示谕附来书,未尝得一,何也?今后非的便不可附书,彼此无益,故此中未尝附书者,盖以此也。川中诸公未尝通问。冯贯道四月间专遣人至,犹题黔州通判衔位。向在桐庐,见除梁山军,未尝来行朝,传之者妄也。伯世何故尚留枝江,缺在何时?仲志在庐山有所授未?景实来别,其兄德元往来过此,相聚甚款,不讲人事,终日相从。德元在四明时通书,敦智间相见。此亦有一二学者相见,不保其往,恐知之。李习之《复性书》三篇,旧亦常读,偶记韩退之《与孟简书》云:「籍、湜辈虽屡指教,不知果能不叛去否」。习之亦韩门生也,却晚从释氏,无足怪者。古人尚如此,况今日时去时来,果求何事,果见何理,而望终始不移,大难大难。居仁时得书,见勉倡此道,然老拙之职似当然,其如力薄何。此道如青天白日,谁不见之。昧者汩以利欲,一出一入,望知其至多,见其无益也。吾子勉旃。相会未期,暑气尚炎,万万倍加保重。令弟必且在左右,不敢致问。秉笔挥汗,信笔作此,言无次叙,一读焚之可也。六月二十五日,焞书启上。
周绾成都路提刑刘长源湖南路提刑冯忠恕夔路提刑制 宋 · 葛立方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三五、《归愚集》卷八
朕虑四方典狱,罔察于狱之丽,民有受病者,分遣使指,每难其人。以尔绾、忠恕器博识明,持心近厚,其往分按二蜀;长源强济疏通,仁而能断,其按湘南;朕自以为得人矣。各懋厥职,使所部无冤民,是为报朕。
送冯贯道之东川转而之行在 宋 · 张嵲
秋风来万里,草木日夜凋。
属兹憀慄时,执别在今朝。
乱离多苦辛,况乃道路穷。
若人抱奇节,劲气干云霄。
结交二十年,途穷识久要。
间关复会面,益若漆投胶。
感深念存殁,投分忘顽嚣。
汝海昔为别,盛年意气豪。
及兹分手日,星星悲二毛。
壮心随遇尽,曩志与时消。
别夜月皎皎,首途方迢迢。
故园不足怀,令德乃所操。
君其爱尔躯,努力熙皇朝。
送冯贯道赴行在二首 其一 南宋 · 冯时行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路入丹霄起柂初,峡山晴色曙烟疏。
海深南斗临天阔,江合西川直帝居。
禁漏深寒参佩玉,御炉香暖散衣裾。
遥知三接承恩罢,日影参差转玉除。
送冯贯道赴行在二首 其二 南宋 · 冯时行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儒雅风流总不如,烝髦久合下旌车。
黄堂报政瓜初及,宣室倾贤席已虚。
楚树迎船春去尽,吴莲傍桨雨收馀。
留连物色题诗里,健步传呼有峻除。
谢冯贯道惠小舟 南宋 · 冯时行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先生怜我欲归休,为我添钱买小舟。
老去尚馀州县业,见来便起江湖秋。
有名如合称聱叟,无梦焉能卖直钩。
他日相随鸥鸟外,短篷烟雨醉懞头。
涪州教授陈嗣由墓志铭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一、《性善堂稿》卷一三
正年十六七时,闻南峰罗坚甫、巴岳陈嗣由游郡庠,皆以妙年明经,屡冠诸生,声誉赫然,意甚慕之。已而束书入郡城,首求交于坚甫、嗣由。坚甫、嗣由一见相好,如手足兄弟,相与为古文,用力于古学,而不为世俗之学。坚甫少正一岁,嗣由少正二岁。坚甫治《春秋》,时嗣由治《易》,而正治《周礼》。嗣由曰:「吾于《易》亦颇窥见三圣门户,然吾世经《周礼》,今若舍吾父之业而不修,则人其谓我何」?于是复治《周礼》。吾乡之为《周礼》数十人,其间老于经者亦多,正一无所畏而独畏嗣由也。淳熙己酉,正荐于乡,坚甫荐于漕司,而嗣由偶失之。其年秋,正奏名外省,而坚甫偶失之。其后坚甫、嗣由年益长,所学益该贯,其为文汪洋浩博,矫出流俗万万,而为吾乡有司者辄弃之不录,正每为之慨叹。嘉泰辛酉,嗣由始荐于乡,遂为外省第二人。嘉定癸酉,坚甫亦为外省第二人,而嗣由已不及见之矣。正每见坚甫,语及嗣由,正未尝不为之出涕也。嗣由讳用庚,嗣由其字也。其先出于润州,润州之祖仕于隋。相传扬子江有神马,时出为苗害,润州之祖设方略获之,乘以赴阙,寻得罪二子,窜蜀,占籍巴川之石磴。六世祖彦瑫以经学教授于壁山,因徙家焉。瑫生承祐,祐生文进。进二子,次曰继习,是为嗣由之曾祖。大观间复居巴岳之下,生同超,是为嗣由之祖。超生子震,是为嗣由之父。嗣由英迈不群,读书必求其指归,然后发之论议。故引笔数千言不休,粲然皆有条理,见者惊叹。其父亦曰:「吾家屡迁,兴陈氏者其此子乎!吾当大吾门闾以俟之」。先是,旧居庳陋弗称,于是改作。嗣由年尚少,见其父期之远,益感激奋励,誓力学致身,以承其父之志,即大书于门以记云。尝读书巴岳山中,山有全石一峰,高出云际。四面望之,如人置香炉于几案上者,名曰香炉峰。嗣由爱之,因自号香炉峰子。暇则益取濂溪《太极》、《通书》及两程子、张子遗书读之,沉思玩味,以穷究夫事物性命之原。惟其涵养之久,停蓄之深,气刚而和,言直而婉,故自其成进士赴阙释褐,公卿大夫皆翕然推重。授昌州教授以归,四方士子从讲学者甚众,学舍不能容,则请于州,开贡院以馆之。其食于官者两倍其旧,廪粟不足,台府各捐公帑以助。乾道间,昌元士人杨甲为《六经图》,颇便观览,好事者版行之遍天下,嗣由曰:「此乡先生之作,四方宜于此取正,而吾学无其书可乎」?遂搜访善本,重加校正,仍命工笔札、善图画者写之,刻之石以示学者。吴曦叛书至,嗣由独托疾不出,曰:「璘父子好杀人,功小而报大,天厌其侈,将灭之矣」!寻命赋题曰「蜀庄隋和何以加」,《春秋》题曰「盗窃宝玉大弓」,欲以忠义感动人心,同官皆危之。已而果有告其不称元年者,会逆党伏诛乃免。尝上大帅杨公辅书,责其避贼不讨,又责其畏避形迹,不能引拔天下之士。杨公大喜,谓人曰:「是能攻吾之短者,他人莫能也」。用举者升从政郎,再调涪州教授。或曰:「峡中士风寡陋,奈何」?嗣由笑曰:「异时伊川先生读《易》于此,谯侍讲从之;尹侍讲避地于此,而冯贯道从之。今吾得以访求诸老先生之嘉言善行而自勉焉,吾之幸也,夫何陋之有」!既至,升堂讲《易》,探赜索隐,明天地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以见君子小人进退往来之机,士之自远来者复如昌州之盛焉。知州事谢侯艮好善不倦,每闻其讲说,深用叹赏,举之曰「学有源流,行无瑕玷」,人谓此语惟嗣由可以当之无愧。尝摄郡倅,会岁旱,被台檄虑囚属邑,冒大暑往来涨江,感疾遂不起,实嘉定二年六月十九日也。嗣由家素贫,为人廉介恬淡,不肯随世俯仰。急义如饥渴,不尽力不已,食客常满门,所得俸随手辄尽。尝谓广田宅乃所以愚子孙,惟喜收书,书满家,囊无一钱。死之日无新衣以敛,客其丧于涪陵不能归,谢侯周之乃能归。嗣由事后母有至孝之行,事有人之所甚难者,而嗣由所以处之如古卓行孝子之为,而未尝自言于人。大帅吴公猎、泸帅李公寅仲、漕使费公戣皆深知之而称其难,李公尤所爱重,尝以顾问科荐之。嗣由既没,而堂察之命始下,使嗣由寿考,得以其平生所学少见于用,其施设必有过人者,悲夫!嗣由两娶张氏,皆邑人烨之女。前室既入门,相继遭内外四丧,茹苦含辛,送死养生,不以累嗣由,乡人贤之。子七人、男曰孜、曰荐老,早卒;曰应老,出为人后;曰悯。女长适罗仲礼,次在室,季早夭。内外孙男二人。嗣由天才既高,其为文探幽发微,斩落陈言,有追古作者之志。其卒也,得古赋、诗、书、简、启、序、记、跋、志、铭、讲义、杂著等凡三十卷,为《炉峰集》,藏于家。孜等将以十一年十一月丁酉并举前夫人之丧合葬于其乡震山之原,书来请铭。正惟嗣由之父字君德,经明行修,乡里推为前辈,亦与正为忘年友,正尝过其家拜之。今三十年,嗣由既不幸,其父亦已考终。正也偶后死,忍不为之铭?铭曰:
呜呼嗣由,笃于典坟,自其少时,超然不群。事亲以孝,斯可事君。正少愚贱,于道也勤。赖此良友,共兴斯文。天实夺之,不大显闻。彼其之子,何为纷纷。慨念及此,心焉如焚。作此铭诗,永播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