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发使告诸侯(高帝二年三月)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汉书·高纪》上)。
数项羽十罪(高帝四年十月)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吾始与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定关中者王之」。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也。羽矫杀卿子冠军,自尊,罪二也。羽当以救赵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也。怀王约入秦无暴掠,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罪四也。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也。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也。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也。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与,罪八也。使人阴杀义帝江南,罪九也。夫为人臣而杀其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公,何苦乃与公挑战(《汉书·高纪》上)。
下令立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高帝五年正月)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魏相国建成侯彭越,勤劳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汉书·高纪》下)。
信立(《诗纪》作献玉。) 汉 · 无名氏
卞和者。楚野民。常居山耕种。因得玉璞。以献于楚怀王。怀王使乐正子占之。言非玉。王以为欺谩。斩其一足。怀王死。子平王立。和复抱其璞而献之。平王复以为欺谩。斩其一足。平王死。子立为荆王。和复欲献之。恐复见害。乃包其玉而哭荆山之中。昼夜不止。涕尽继之以血。荆山为之崩。荆王遣问之。于是和随使献王。王使剖之。中果有玉。乃封和为陵阳侯。和辞不就而去。作退怨之歌曰:
悠悠沂水经荆山兮。
精气郁泱谷岩岩兮。
中有神宝灼明明兮。
穴山采玉难为功兮。
于何献之楚先王兮。
遇王暗昧信谗言兮。
断截两足离余身兮。
俯仰嗟叹心摧伤兮。
紫之乱朱粉墨同兮。
空山歔欷涕龙钟兮。
天鉴孔明竟以彰兮。
沂水滂沌流于汶兮。
进宝得刑足离分兮。
去封立信守休芸兮。
断者不续岂不冤兮(○琴操下。《类聚》八十三。《乐府诗集》四十一。《诗纪前集》四。又《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分、芸、冤三韵。《初学记》二十七引山、严、明、功四韵。《文选》二十五重赠卢谌诗注引山、功二韵。渚宫旧事一所引缺身一韵。○刘师培琴操补释曰:案此以平王为怀王子。与史不合。韩非子和氏篇作以献厉王。下言厉王薨。武王即位。又言武王薨。文王即位。《新序》杂事五同。惟文王作共王。疑所记当以韩非子为确。又曰:案沂水在鲁。不得经荆山。沂乃沔字之讹也。《说文》云。沔。沔水也。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东南入江。一曰入夏水。逯案。琴操本事多沿民间传说。不斤斤于时地记载。既能谓平王为楚怀王子。亦可言鲁水过荆山。不必作沂沔考订也。)。
迎驾都许议 东汉 · 荀彧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七
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怀感旧之哀(「魏志」作「百姓感旧而增哀」,从《袁宏纪》改。)。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隽,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魏志·荀彧传》「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彧劝太祖。」又袁宏《后汉纪》二十九,末句作「无能及也」。又《后汉·荀彧传》,首句篇首有「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
听察第七 其一 曹魏 · 杜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二
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人主以独听之聪,考察成败之数,利害之说杂而并至,以干窥听。如此,诚至精之难,在于人主耳,不在竭诚纳谋,尽己之策者也。若人主听察不差,纳受不谬,则计济事全,利倍功大,治隆而国富,民强而敌灭矣。若过听不精,纳受不审,则计困事败,利丧功亏,国贫而兵弱,治乱而势危矣,听察之所考,不可不精,不可不审者,如此急也。
凡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无深谋之臣,阖朝无智策之士也;在听察所考,精与不精,审与不审耳。何以验其然乎?在昔汉祖者,聪听之主也。纳陈恢之谋,则下南阳;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广武君者,策谋之士也。韩信纳其计,则燕齐举;陈余不用其谋,则泜水败。由此观之,汉祖之听,未必一暗一聪也。在于精与不精耳。广武之谋,非为一拙一工也。在用与不用耳。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也。吴王夫差拒子胥之谋,纳宰嚭之说,国灭身亡者,不可谓无深谋之臣也;楚怀王拒屈原之计,纳靳尚之策,没秦而不反者,不可谓无计画之士也。虞公不用宫奇之谋,灭于晋;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蹇叔之哭,不能济崤渑之覆;赵括之母,不能救长平之败。此皆人主之听,不精不审耳。由此观之,天下之国,莫不皆有忠臣谋士也。或丧师败军,危身亡国者,诚在人主之听,不精不审。取忠臣,谋博士,将何国无之乎(《群书治要》)?
复张骏书 成汉 · 李雄
出处:全晋文
吾过为士大夫所推,然本无心于帝王也,进思为晋室元功之臣,退思共为守藩之将,埽除氛埃,以康帝宇。而晋室陵迟,德声不振,引领东望,有年月矣。会获来贶,情在暗室,有何已已。知欲远遵楚汉,尊崇义帝,《春秋》之义,于斯莫大(《晋书·载纪·李雄传》,张骏遣使遗雄书,劝去尊号,称藩于晋,雄复书云云,又《十六国春秋》七十七,案,华阳国志九作雄引见谓曰云云,帝王也下有贵州将令行河沙常所希冀二语。)。
晋承汉统论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或问:“魏武帝功盖中夏,文帝受禅于汉,而吾子谓汉终有晋,岂实理乎?且魏之见废,晋道亦病,晋之臣子宁可以同此言哉”!
答曰:“此乃所以尊晋也。但绝节赴曲,非常耳所悲,见殊心异,虽奇莫察,请为子言焉。
“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三国乘间,鼎跱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虽各有偏平,而其实乱也。宣皇帝势逼当年,力制魏氏,蠖屈从时,遂羁戎役,晦明掩耀,龙潜下位,俯眉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难,躬蹈履霜之险,可谓危矣!魏武既亡,大难获免,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植灵根以跨中岳,树群才以翼子弟,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景文继之,灵武冠世,克伐贰违,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极,功格皇天,勋侔古烈,丰规显祚,故以灼如也。至于武皇,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世说·文学篇》注此下有累世二字)之交争,开(《世说》注作廓)九域之蒙晦(《世说注》有大字),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而推魏继汉,以晋承魏,比义唐虞,自托纯臣,岂不惜哉!
“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于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昔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区夏,鞭挞华戎,专总六合,犹不见序于帝王,沦没于战国,何况暂制数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为一代者乎!
“若以晋尝事魏,惧伤皇德,拘惜禅名,谓不可割,则惑之甚者也。何者?隗嚣据陇,公孙帝蜀,蜀陇之人虽服其役,取之大义,于彼何有!且吴楚僭号,周室未亡,子文、延陵不见贬绝。宣皇帝官魏,逼于性命,举非择木,何亏德美,禅代之义,不同尧舜,校实定名,必彰于后,人各有心,事胡可掩!定空虚之魏以屈于己,孰若杖义而以贬魏哉!夫命世之人正情遇物,假之际会,必兼义勇。宣皇祖考立功于汉,世笃尔劳,思报亦深。魏武超越,志在倾主,德不素积,义险冰薄,宣帝与之,情将何重!虽形屈当年,意申百世,降心全己,愤慨于下,非道服北面,有纯臣之节,毕命曹氏,忘济世之功者也。
“夫成业者系于所为,不系所藉;立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是故汉高禀命于怀王,刘氏乘毙于亡秦,超二伪以远嗣,不论近而计功,考五德于帝典,不疑道于力政,季无承楚之号,汉有继周之业,取之既美,而己德亦重故也。凡天下事有可借喻于古以晓于今,定之往昔而足为来证者。当阳秋之时,吴楚二国皆僭号之王也,若使楚庄推鄢郢以尊有德,阖闾举三江以奉命世,命世之君、有德之主或藉之以应天,或抚之而光宅,彼必自系于周室,不推吴楚以为代明矣。况积累累功,静乱宁众,数之所录,众之所与,不资于燕哙之授,不赖于因藉之力,长辔庙堂,吴蜀两毙,运奇二纪而平定天下,服魏武之所不能臣,荡累叶之所不能除者哉!
“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吴魏犯顺而强,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夫有定天下之大功,为天下之所推,孰如见推于暗人,受尊于微弱?配天而为帝,方驾于三代,岂比俯首于曹氏,侧足于不正?即情而恒实,取之而无惭,何与诡事而托伪,开乱于将来者乎?是故故旧之恩可封魏后,三恪之数不宜见列。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
“昔周人咏祖宗之德,追述剪商之功;仲尼明大孝之道,高称配天之义。然后稷勤于所职,聿来未以剪商,异于司马氏仕乎曹族,三宗之寓于魏世矣。且夫魏自君之道不正,则三祖臣魏之义未尽。义未尽,故假涂以运高略;道不正,故君臣之节有殊。然则弘道不以辅魏而无逆取之嫌,高拱不劳汗马而有静乱之功者,盖勋足以王四海,义可以登天位,虽我德惭于有周,而彼道异于殷商故也。
“今子不疑共工之不得列于帝王,不嫌汉之系周而不系秦,何至于一魏犹疑滞而不化哉?夫欲尊其君而不知推之于尧舜之道,欲重其国,而反厝之于不胜之地,岂君子之高义!若由未悟,请于是止矣(《晋书·习凿齿传》)。
闻北陵被发上疏 东晋 · 熊远
出处:全晋文
园陵既不亲行,承传言之者未可为定。且园陵非一,而直言侵犯,远近吊问,答之宜当有主。谓应更遣使摄河南尹案行,得审问,然后可发哀。即宜命将至洛,修复园陵,讨除逆类。昔宋杀无畏,庄王奋袂而起,衣冠相追于道,军成宋城之下。况此酷辱之大耻,臣子奔驰之日!夫修园陵,至孝也;讨逆叛,至顺也;救社稷,至义也;恤遗黎,至仁也。若修此四道,则天下响应,无思不服矣。昔项羽杀义帝以为罪,汉祖哭之以为义,刘项存亡,在此一举。群贼豺狼,弱于往日;恶逆之甚,重于丘山。大晋受命,未改于上;兆庶讴吟,思德于下。今顺天下之心,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大军后至,威风赫然,声振朔野,则上副西土义士之情,下允海内延颈之望矣(《晋书·熊远传》,元帝作相,列为主簿时传,北陵被发,将举哀,远上疏。)。
下书葬高云 北燕 · 冯跋
出处:全晋文
昔高祖为义帝举哀,天下归其仁。吾与高云,义则君臣,恩逾兄弟。其以礼葬云及其妻子,立云庙于菲町,置园邑二十家,四时供荐(《晋书·载纪·冯跋传》,又《十六国春秋》九十八。)。
纪信碑 初唐 · 卢藏用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
有汉忠烈。姓纪名信。官族代载。史失其书。昔秦始皇弃六代之业。穷天下之力。以从其心。施及二代。荐作昏德。人怨神怒。百姓与能。此皇天所以兴汉祖也。夫龙跃虎变。不有非常之灾。则不能蔚其文而神其行。故英雄豪杰。雷动震击。并起而亡秦。当是时。海水飞而无纪。王纲颓而不纽。强者制命。弱国连衡。项籍提八千之兵。鼓行而称伯。隳名城。坑劲卒。弑义帝。屠咸阳。七十馀战而天下大定矣。于是背关怀楚。专制主约。虽负河山。藉旧业。南面而称孤者。犹膝行请命。举国受署。莫能枝梧焉。而高祖奋于汉中。定三秦之地。扶义仗信。东向而争天下。天下之命。悬于二雄。山东纷纷。螽合蚁聚。未有所系。籍当以百万之众。困高祖于荥阳。纪公推天历之在刘。顾臣节以自偾。躬载黄屋。出东门而诧之。沮百万之气。顿强楚之威。夺诸侯之魄。回霸王之机。身焚孤城之下。功济庙堂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虽宏演纳肝而无悔。干犨请矢而不疑。公孙抱子而为诈。孟阳寝床以自欺。其忠则然。于大业不可以希也。先轸免冑以立诚。锄麛触槐以取丧。富辰怼谏而赴翟。仲由结缨而为壮。其节则全。于大机则无以尚也。荀息守言而死事。豫让感遇以自残。石乞就烹以侚白。渐离目以报丹。其义立矣。于大济则阙焉。故功贵成。业贵广。苟有大赖。则轻太山于鸿毛。壮哉纪公。诚得其死矣。夫城郢而增君名。寝斋以祈于死。其于忠也。不亦泰如。于戏。仲尼所谓杀身成仁。临难无苟免者。则纪公其人也。而历载数百。莫能表之。县令会稽孔君。名祖舜。字奉先。资大圣之绪。秉忠孝之规。清身以激俗。矫枉以从政。到官视事。三载有成。于是乡之硕老。摄而请曰。府君以盛德茂才。宏宣大化。旌孝尚节。敦学务农。人无悬耜。野无冥草。可谓政之美者也。而纪公之墓。芜而不显。岂所以鼓舞前志。发挥臣子之道哉。府君乃咨谟寮吏。稽古训典。以为忘生从道者仁也。沈断固分者义也。威仪不忒者礼也。好谋而成者智也。有死无二者信也。决机兴运者明也。大节不挠者勇也。夫藏一行于人。则铭之金鼎。辉铄风雅。况纪公兼而有焉。斯实忠臣义士之殊尤。而文献之所先也。故表商容。式干木。君子韪之。乃仰惟春秋旌善之义。庶几为臣之节。奋于百代之上。凛然可以比肩斯人。俾能扬耿光。厚忠义。崇尚教化。以昭烈我明天子之风。岂不褒德而显功哉。遂作颂曰。
雄雄纪公。自天作忠。膺皇祖兮。卓荦磊朗。瑰佹倜傥。奋威武兮。虎斗龙战。扶危制变。挫强楚兮。定霸兴王。身焚业昌。得其所兮。云雷经纶。乃圣乃神。万物睹兮。千载一振。阐幽作训。为代矩兮。三五巳矣。愚圣同死。苟无足而称焉。吾何以贵夫古兮。
安陵县石记 唐 · 齐光义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四
大唐开元十二年冬十月。刺史赵珵奏割郴县北之二千室。置安陵焉。因其江以名县。越十三年秋七月。敕乃可其奏。若乃考传验图。辨方经野。天文当翼轸之分。地理在衡疑之西。禹贡别于荆州。此其南郡。项王封于义帝。□□上游。代历北朝。年逾千祀。自楚都而析壤。时有贸迁。因桂水而为名。不恒其(阙八字)皇运勃兴。造有区夏。大司徒所以知土地。职方氏所以掌封畿。万物由庚而得宜。群灵仰(阙八字)元泽既漫。苍生阜成。此邦之人。既庶而富。下邑颇逾于四甸。属城或过于百里。故可分其域而辨其官。施其职而平其政。朝议大夫守别驾上柱国崔公无诐。博陵人也。伯夷典礼。尚父专征。迁汶阳之两派。分秘书之□□光赫丕业。启迪后人。荷清茂之□孕文明之秀。宏中律度。博艺周求。礼乐以由其躬。忠信以开于物。承涣汗。驭屏星。州将出师。任归别乘。而吴轻楚险。剽悍其风。侮吏强宗。舛悖于理。浮食而田畴自芜。末游而庠塾辍业。公览其颓弊。永叹良图。正其法以肃违。清其身而励下。若到家户。翕从威令。自整纲目。三年于兹。由□之教。确乎无拔。明科禁而奸盗不兴。陈艺极而程课斯辨。诚德既敷。刑章具举。然后宏恤隐。示轨仪。道变齐鲁。人知俎豆。其施化□□仁而恕。其□□□□□□风□□于路衢。义让行于陇亩。虽居刺史之半。己专邦国之功。恭惟睿谟。首□兴建。判官(阙十二字)奉古殷墟诞裔。那处迁苗。铄前代之风。森殊向之节。资忠履义。学礼闻诗。栖枳棘以仍留。刷□风而未远。从事不挠。当官而行。澄止水而逾清。禀西霜而自肃。昔晋阳为礼。厥趾攸高。手足贻□□延于化族国家既旌善之贷削□之思井□若□孰副天奖。任其谷货。我则司存。贤谓功曹。犹当议事。乃从□履郊甸□险难□京陵鸠发(阙十字)而考据。爰得兹山。是称爽垲。自初□他所义于(阙三十字)地亦无馀信合□□□□关于思虑挟□□□仍因(阙五十字)经始模制□出于二公而费量庀材□令南平县丞向激(阙十五字)奥闻绿竹之诗产灵无泯贤材经世滥□□□□□途郁遥俟三年之举从(阙二十五字)校功徒于□□悦以忘劳。人多竞劝。陈版筑(阙二十一字)相望气雄南极。势□□□于是立社稷。置胶庠。令其尽神教以从学建仓廪□□交易有无。廨宇星罗以棋布。衢街□平而□□其川陆襟带。南驰北走。旌引炎徼。连彼洞庭。兼其闾闬之众。积以膏腴之壤。万类所产。宁独齐都。四姓名家。岂惟吴国。信一湘之中。一邑之凑也。先是豹江之北。羊山之西。邻莫闻于协比。疆屡移于彼此。及创斯邑。方掩□□宜都之峰无化。督邮之石知远。前梧州戎域县令王思谨吉州永新县令曹节封州开建县尉赵辨令录事李遂良与曹祐等。并权干楩楠。曜□江郁。舒逸翮于区外。薄浩气于湘江。或相如罢归。旧是文园之令。或符融未达。且历都官之曹。相与聚族而谋曰。昔此未县。同夫野庐。首□崔公草创之□□□□□为理众务咸熙。惠恤优畅。规模宏远。輶轩升闻。骤彻于上。积翰所高(阙十字)图其法述作者所以著其言。岂名冠曩踪。业高前代。使千载之下。所述无闻。故托于石。时县丞文林郎郑侯□尉文林郎段元绩仓曹许□开元十五年岁在丁卯七月辛未朔九日已卯。竖此郴州安陵县石记。
东征赋 盛唐 · 高适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创作地点: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
岁在甲申。秋穷季月。高子游梁复久。方适楚以超忽。望君门之悠哉。微先容以效拙。姑不隐而不仕。宜漂沦而播越。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感隋皇之败德。划平原而为此。西驰洛汭。东并淮涘。地豁山开。川流波委。六宫景从。千官逦迤。龙舟锦帆。照耀乎数千里。大驾将去。偫盗日起。尸位者卷舌而偷生。直谏者解颐而后死。寄腹心于枭獍。任手足于蛇虺。既垂弑于匹夫。尚兴疑于爱子。岂不为穷力役于征战。务淫逸于奢侈。六军悲牧野之师。万姓哭辽阳之鬼。嗟颠覆于曩日。指年代于流水。唯见长亭之烟火。悲旷野之荆杞。至酂县之旧邑。怀萧相之高风。既屈节于主吏。每归诚于沛公。始俱起于天下。乃从定于关中。推金帛于他人。挹图籍于我躬。按山川之险阻。救天地于屯蒙。嘉盈俸以增邑。方指纵而建功。纳邵平以防患。举曹参而告终。经洛城而永望。想谯郡而销忧。慨魏武之雄图。终大济于横流。用兵戈以威四海。挟天子而令诸侯。乃擅命以诛伏。徒矫迹以安刘。吾始未知夫逆顺。胡宁比于殷周。下符离之西偏。临彭城之高岸。连山郁其漭荡。分大泽乎渺漫。忆昔天未厌祸。项氏叛涣。解齐归楚。自萧击汉。天地无色。风云溃乱。悯君王之坎轲。混士卒以奔散。苟炎运之克昌。岂人生之涂炭。次灵壁之逆旅。面垓下之遗墟。嗟鲁公之慷慨。闻楚声而悒于。歌拔山以涕洟。窃霸图而莫居。摈亚父之何甚。悲虞姬之有馀。出重围而狼狈。至阴陵以踌躇。顾天亡以自负。虽身死兮焉如。登夏邱以寓目。对蒲隧而愁予。闻取虑之斯在。微长直而舍诸。宿徐县之回津。惟偃王之旧域。方以小而事大。岂无位而有德。彼皆昏暴以丧邦。伊何仁义而亡国。高延陵之挂剑。慕班彪之述职。缅沛水之悠悠。俯娄林之纡直。即日河浒。依然泗上。山川土地。耳目清旷。眺睢源之呀豁。倚楚关之雄壮。挂轻席于中流。顺长风以破浪。过盱眙之邑屋。伤义帝之波荡。叹三户之亡秦。知万人以离项。越龟山而访泊。入渔浦而待潮。鸿雁飞兮木叶下。楚歌悲兮雨潇潇。霜封野树。冰冻寒苗。岸草无色。芦花自飘。幸息肩于人事。愿投迹于渔樵。思魏阙而天远。向秦川而路遥。候鸣鸡以进帆。趋乱流以争迅。纵孤舟于浩大。抚垂堂以诫慎。遵枉渚于淮阴。徵昔贤于韩信。哀王孙之寄食。嘉漂母之无愠。鄙亭长之不仁。乃晨炊而啬吝。忽从龙以获骋。遂擒豹以自奋。破全赵有奇谋。称假齐以益振。幸辞通以感惠。俄结豨而谋衅。当处约而心亨。曷持盈而不顺。陵赤岸之迢递。棹白浪之纡馀。历山阳之村野。投襄贲之邑居。人多耆艾。俗喜观渔。连葭苇于郊甸。杂汀洲于里闾。感百川之朝宗。弥结念于归欤。日杲杲以丽天。云飘飘以卷舒。鲁放情而蹈海。孔永叹于乘桴。遇坎则止。吾今不知其所如。
为陈正卿进续尚书表 盛唐 · 萧颖士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二
臣某言。臣林莽介贱。幼而强学。窃闻诸大易之说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夫察乎变者。立德以贞其象。成乎化者。立言以赞其功。故太极列三阶五纬于上。圣人著三坟五典于下。至哉文乎。天人合应。名数指归之大统也。今之言文字者。始于太昊。徵训典者。本于唐尧。振颓纲者。孰若汉朝。兴盛言者。莫如圣代。是则太昊朕之。轩辕章之。唐尧祖之。虞舜述之。汉高作之。光武维之。祖宗开之。陛下因之。臣愚以为太昊至于我高祖太宗。轩辕之于我开元圣文神武皇帝陛下。称广运者四代。继成功者四君。咸宜布昭睿典。光熙德政矣。然则伏羲创文籍。黄帝立史官。太古淳奥。权舆朴略。至陶唐氏。而后大备。故孔子美之曰。尧之为君也。焕乎其有文章。由是叙帝王之书。首唐虞之典。于尧则曰钦明文思。于舜则曰诞敷文德。文之时义大矣哉。夏商已后。德弗及舜。仲尼杂目其书。而不为典。言未能察变成化。比唐虞之际也。何则。夏之兴也。泣辜殊于政理。殷之兴也。惭德乖于雅乐。周之兴也。谓武微于尽善。其不为帝典宜矣。陵夷僭乱。以暨暴秦。刬乱坟籍。瞽聋兆庶。王者之风殄矣。生人之道穷矣。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帝道复兴于汉家。数百年中。而宪章具举。夫其推步律历。帝尧分命之典也。增修封禅。帝舜时巡之义也。约三章之法。以正咎繇之刑。班四时之舞。以续后夔之乐。臣窃睹三代之作。贻范垂训。体国绥人。虽载祀绵长。德泽深远。皆因循辙迹。故弗易其事。孔子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未有踵七雄交争之末。继六籍焚如之后。帝典缺而更张。淳风醨而载洽。若大汉者也。且义帝之丧。三军缟服。异夫汤武之放弑其君矣。诸吕之乱。浃辰底定。异夫羿浞之骤移其祚矣。中兴之盛。华戎率服。异夫吴楚之僭窃其名矣。夫如是。有汉之美。固可以比肩虞后。千载一时之运欤。曹马以还。曾何足拟。四分五裂。朝成暮败。其间虽晋平吴蜀。隋举陈国。混并未几。危亡荐及。法令不足以禁齐人。声名不足以垂后裔。其于帝道疏矣。又况乎南迁淮海。北起胡戎者邪。兹又二朝之不若也。臣闻乾道运行。否终则泰。上帝有以辅文明之哲后。表光宅之休期。必将乘丧乱之极。继驱除之运。故有周之末。礼乐崩坏。连横合纵。俱非正朔。则秦氏略定。而汉代以兴。在晋之亡。宇县崩折。南吴北虏。各擅名号。则隋氏削平。而圣朝以作。此天意一也。不然。何秦隋二叶而亡也若彼。唐汉一家之盛也如此。于赫盛唐。正百王之阙。思文陛下。光五圣之嗣。启运应期之符。吊人伐罪之义。制礼作乐之本。郊天禅地之位。万庾三登之穰。河海晏清之瑞。舞七旬而殊俗格。歌六律而薰风至。故以腾子姒而绝景。挹妫祁而高议矣。又何东晋后魏梁陈周齐之足道哉。诚宜诏史官。敷帝载。炳唐虞之故实。黜商周之遗制矣。汉氏已略之于前。皇唐复旷之于后。臣实惜焉。知而不述。则臣子之罪也。臣实愚浅陋。窃不自揆。敢缘圣朝稽古之道。陛下文思之德。耕牧馀暇。辄复著书。讨寻载籍。于兹一纪。谨上今文续尚书一部。凡若干篇。卷始有汉二典。次我唐二典。以续夫前书尧舜之典也。其馀文景明章之后。魏晋宋齐已还。南讫有陈。北起元魏。历周隋洎夫高氏。以至圣朝。总一十二代。诏策章疏。颂歌符檄。忠臣之正议。武士之权谋。类而刊之。次以年代。以续夫夏商周秦鲁之篇也。臣闻古者右史记事。左史记言。举其大略。前书之义备矣。孔圣没而微言绝。暴秦兴而挟书罪。虽战国遗策。旧章駮乱于从横。汉臣著纪。新体互纷于表志。其道末者其文杂。其才浅者其意烦。岂圣人存易简之旨。尽芟夷之义也。昔文宣脩五帝之书。究三王之季。臣性非天纵。学异人师。禀生何幸。亲奉圣代。此皆文武圣皇之遗旨。臣愚曷足以知之。何者。臣尝伏读贞观实录。昔太宗因听政之暇。观览尚书。谓侍臣曰。朕每庶几唐虞。亦欲公等齐肩稷契。又曰。令数百年外。读我国史。岂独窥两汉哉。臣故知有汉之功业。与我唐之化理。俱可以继夫唐虞之盛也。伏惟陛下元德昭升。至仁广被。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各励精一志。共兴元化。俾苍生登于仁寿。天下还于淳朴。愚臣缅述太宗之旨。伏思陛下之诏。固非取类于三代之间也。勒成帝典。不亦宜乎。陛下睿思雄飞。宸章间发。质文一变。风雅大兴。臣闻水之细者。江海假其深。材之短者。栋梁资其峻。陛下必谓臣所著小有可观。赐以召见阙庭。一垂试问。臣采摭之外。亦以学文。纵不能光扬盛美。犹庶乎细水短材之益。则圣旨之含容大矣。臣之诚愿毕矣。
武陵书怀五十韵(并引) 中唐 · 刘禹锡
五言排律 押元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
按《天官书》,武陵当翼轸之分,其在春秋及战国时,皆楚地,后为秦惠王所并。置黔中郡,汉兴,更名曰武陵,东徙于今治所。《常林义陵记》云:「初项籍杀义帝于郴。武陵人曰:『天下怜楚而兴,今吾王何罪?』乃见杀。郡民缟素,哭于招屈亭,高祖闻而异之,故亦曰义陵。」今郡城东南亭舍,其所也,晋、宋、齐、梁间,皆以分王子弟,事存于其书。永贞元年,余始以尚书外郎出补连山守,道贬为是郡司马,至则以方志所载,而质诸其人民,顾山川风物,皆骚人所赋,乃具所闻见而成是诗,因自述其出处之所以然,故用书怀为目云。
引用典故:二毛 泉客泣 巢幕 登门 抢榆枋 三秀悲中散 戊己尉
西汉开支郡,南朝号戚藩。
四封当列宿,百雉俯清沅。
高岸朝霞合,惊湍激箭奔。
积阴春暗度,将霁雾先昏。
俗尚东皇祀,谣传义帝冤。
桃花迷隐迹,楝(一作练)叶慰忠魂。
户算资渔猎,乡豪恃子孙。
照山畬火动,踏月俚歌喧。
拥楫舟为市,连甍竹覆轩。
披沙金粟见,拾羽翠翘翻。
茗折苍溪秀,蘋生枉渚暄(一作妍)。
禽惊(一作鸣)格磔起,鱼戏噞喁繁(按《本草经》曰:“鹧鸪,声如钩辀格磔者是也。”)。
沈约台榭故,李衡墟落存(隐侯台,木奴洲并在)。
湘灵悲鼓瑟,泉客泣酬恩。
露变蒹葭浦,星悬橘柚村。
虎咆空野震,鼍作满川浑。
邻里皆迁客,儿童习左言。
炎天无冽井,霜月见芳荪。
清白家传远,诗书志所敦。
列科叨甲乙,从宦出丘樊。
结友心多契,驰声气尚吞。
士安曾重赋,元礼许登门。
草檄嫖姚幕,巡兵戊己屯。
筑台先自隗,送客独留髡。
遂结王畿绶,来观衢室樽。
鸢飞入鹰隼,鱼目俪玙璠。
晓烛罗驰道,朝阳辟帝阍。
王正会夷夏,月朔盛旗幡。
独立当瑶阙,传呵步紫垣。
按章清犴狱,视祭洁蘋蘩。
御历昌期远,传家宝祚蕃。
繇文光夏启,神教畏轩辕。
内禅因天性,雄图授化元。
继明悬日月,出震统乾坤。
大孝三朝备,洪恩九族惇。
百川宗渤澥,五岳辅昆崙。
何幸逢休运,微班识至尊。
校缗资筦榷,复土奉山园(时以本官判度支盐铁等兼崇陵使判官)。
一失贵人意,徒闻太学论。
直庐辞锦帐,远守愧朱幡。
巢幕方犹燕,抢榆尚笑鲲。
邅回过荆楚,流落感凉温。
旅望花无色,愁心醉不惛。
春江千里草,暮雨一声猿。
问卜安冥数,看方理病源。
带赊衣改制,尘涩剑成痕。
三秀悲中散,二毛伤虎贲。
来忧御魑魅,归愿牧鸡豚。
就日秦京远,临风楚奏烦。
南登无灞岸,旦夕上高原。
新城三老董公赞 唐 · 皮日休
四言诗 押阳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七
洛阳新城三老董公说高祖为义帝发丧。在汉之取天下也。三杰而已矣。萧何苦民力以给兵输。韩信杀民命以骋战功。留侯设诡策以离秦项。当其时。未闻以仁义说于君者。而董公乃谕之以丧义帝。至使天下宗汉者。为其丧义帝也。夫高祖以曹参虽有攻城野战之功。不如萧何也。信矣。焉至于苦民力杀民命设诡策。反不若董公之功也哉。如高祖为天子。以公为师友。行其道于时。其利可知矣。公之道已行于汉。而不睹封赏之体。又当时史氏无一字以褒者。因为赞以旌之。
项氏狂攘,贼我怀王。
天命未的,孰存与亡。
皤皤董公,一言汉昌。
一人弑君,天下皆伤。
一人哭君,天下皆丧。
项由是弱,汉由是强。
扶义而征,可至轩黄。
唱仁而战,可至武汤。
用于天道,折彼雄铓。
繄公之道,与汉而光。
咏史诗 郴县 晚唐 · 胡曾
七言绝句 押侵韵
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乱山深。
不知埋恨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沈。
代高骈回云南牒 晚唐 · 胡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牒。前件木夹。万里离南。一朝至北。开缄捧读。辞藻焕然。奖饰过多。欣慰何极。实以昨同边镇。才到藩篱。且按此朝之旧仪。未委彼国之新制。不知鹤拓。惟认苴咩。尚呼南诏之佳名。岂见大朝之美号。要从微耗。且是所宜。伏承骠信。王化风行。君德云被。雕题屈膝。鴃舌折腰。卉服来庭。毳裘入贡。盖以深明豹略。精究龙韬。波伏西天。草偃南土者。然侵轶我华夏。无乃不可乎。将谓我皇帝有所负于彼邦。边臣有所负于彼国。虑彼直我曲。获罪于天。是陈木夹申怀。用贮荣报。及披回示。已见事根。止于囚系使人。放归彼国。始乎小怨。终此深雠。吞噬我朗宁。虔刘我交阯。取我越巂。犯我益州。若报东门。乃及再四。夫物居中者尊也。处外者卑也。是以众星拱之北辰。百谷趋之东海。天地尚不能违。而况于人。我国家居天之心。宅地之腹。四方八表。莫不辐辏。亦由北辰之于东海也。诚知土地山河。归于有德。虽云有德。亦须相时。苟无其时。安可妄动。明公博识多闻。岂不见仲尼乎。仲尼之圣踰尧舜。颜子之贤过夔龙。六合茫茫。无立锥之地者。盖无其时也。适使孔子生于秦末。乘胡亥之乱。用颜回闵损为宰相。子路冉有领将军。子贡宰我充行人。子夏言偃典书檄。虽六合鼎沸。可期月而定也。当此之时。刘项只可都头。韩彭不过部将耳。圣人虽有帝天下之德。而无帝天下之时。终不妄动。及子路欲使门人为臣。以为欺天乎。及自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止于负手曳杖。逍遥倚门。告终而已。王莽不识天时。符坚不知历数。妄恃强富。争帝乾坤。莽以百万统师。来袭后汉。光武以五千之旅。破于昆阳。坚以六十万精兵。寇于东晋。谢元以八千之卒。败于寿春。岂不为欺天罔地所致者也。国富兵强。何足恃之。周王仗箠于岐山。汉祖脱褐于泗水。我高祖起自陇州。盖明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见其形未知其兆也。今与明公陈之。望审参焉。昔周公承公刘之德。遇殷纣之暴。刳剔孕妇。涂炭生灵。剖贤人之心。断朝涉之胫。三分天下而二归周。文王率诸侯而朝之。至武王观兵孟津。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尚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退归修德。观乎圣人去就。岂容易哉。及微子去。比干剖。箕子奴。民不聊生。皇天厌之。国人弃之。武王方援旗誓众。一举而灭纣者。盖天夺殷而与周也。我皇帝宵衣旰食。肩尧踵舜。父事三老。兄友百僚。推赤心于比干腹中。悬白日于微子头上。诸侯合德。百姓欢心。天下有人圣如周王。家有姬旦。户生吕望者乎。汉祖承帝尧之德。遇秦皇无道。并吞六国。恃宇宙一家。焚烧诗书。坑灭贤哲。筑长城于紫塞。造阿房于皇州。鬼母哭蛇。人臣指鹿。民不聊生。皇天厌之。国人弃之。是以陈胜一呼。天下响应。汉祖西入。五星都聚者。盖天夺秦而与汉也。我皇帝方崇诗书。任贤哲。卑宫室。恤黔黎。野无歌凤之人。朝有问牛之杰。天下有人英如汉祖。家有韩信。户生张良者乎。我高祖承元元之德。遇隋炀荒淫。徭役不均。征敛无度。竭民生之财产。为巡幸之资粮。虎噬群贤。猱蒸庶母。浮沈辽海。疏凿汴河。今年东征。明年西伐。民不聊生。皇天厌之。国人弃之。是以我高祖应天顺地。奄有四海者。盖天夺隋而兴唐也。我皇帝方澹泊声色。杜绝巡游。梦卜宰辅。倚注藩屏。思成垂拱。恶习干戈。皇天方赞。国人方欢。天下有人雄如唐祖。家有敬德。户生玄龄者乎。仆虽自绛纱。素耽黄石。既探师律。亦识兵机。奉诏镇压三巴。抚安百姓。思敦礼乐。耻用干戈。每伤虞芮之争田。念姬周之让路。苟不获已。即须训戎。且蜀地数千里。郡列五十城。户口之多。士卒之众。可以挥汗成雨。吐气成云。盖缘从前元戎。皆是儒者。有昧见机而作。但守升平之元规。虽分常忧。不教民战。是以彼国得以深入。无备故也。仆示之以三令。教之以八阵。鼓声而进。钲动而退。甘与之共。苦与之均。义等埙篪。情犹瓜葛。悦礼乐而敦诗书。务耕桑而聚谷帛。使家藏甲冑。户贮干戈。赏罚并行。公私共贯。既识三略。便可七擒。不惟喝倒不周。亦可劈开太华。况彼国自长庆以来。搔扰益部。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掠人之妻。鳏人之夫。焚人之庐舍。使人暴露。剪人之桑麻。使人寒冻。蜀人怨恨。痛入骨髓。仆乘其众怒之势。示其暴怨之门。况抱鸡搏狸。不繇人教。乳犬敌虎。自是物情。既仗宗庙之威灵。兼统华夏之精锐。若乘流纵棹。下坂推车。岂劳心哉。仆官是宰衡。位当侯伯。披坚执锐。虽则未曾。济河焚舟。平生所贮。彼国将帅之强弱。邦国之盈虚。坐可酌量。何烦询诱。且六合之外舟车不至。圣人不言。彼国在圣人不言之乡。舟车不及之地。纵主上英哲。人臣俊乂。亦犹烛龙衔耀。只可照于一方。春雷振声。不能过于百里。天与不取。谈何容易。夫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彼国纵晓六韬。未娴五贼。而欲泥封函谷。水灌晋阳。何其谬哉。五贼者。夏桀张罗。殷汤祝网。是以仁而贼不仁也。殷纣剖生人。周文葬枯骨。是以德而贼不德也。齐国厚徵薄贷。鲁国厚贷薄徵。是以恩而贼不恩也。项羽杀义帝。高祖举哀。是以义而贼不义也。陈后主骄奢。隋文帝恭俭。是以道而贼不道也。能行五贼。兼晓六韬。方可夺人山河。倾人社稷。我朝未有五失。彼国徒自陆梁。以此推之兴亡可鉴。何劳远离庭户。始识安危。久习韬钤。方明胜负。而妄要姑息。不务通和。回示荒唐。一何乖戾。罔念孔颜之知命。翻效莽坚之覆车。交阯丧亡。可知人事。新都失律。足见天时。若望降尊。便希抗礼。但百谷不趋东海。众星不洪北辰。则不可议也。苟未如是。则不可改图。昔管仲入周。不受上卿之礼。苏武在北。无亏中国之仪。事有前规。固难更易。况小不事大。春秋所诛。若彼直我曲。恐招天殃。既彼傲我谦。何患神怒。见已训齐士卒。调集糗粮。或玉露垂槐。金风动柳。建鼓数里。命车指南。涉巂吊民。渡泸会猎。继齐鲁之夹谷。绍秦赵之渑池。便是行人。岂遗佳策。皇帝圣旨。已具前缄奉闻。臣下不复多谈。恐乖忠告。谨牒。
送羊振文先辈往桂阳归觐 唐 · 陆龟蒙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引用典故:绛灌谗陷
风雅先生去一麾,过庭才子趣归期(时使君丈人自毛诗博士出牧)。
让王门外开帆叶,义帝城中望戟支。
郢路渐寒飘雪远,湘波初暖涨云迟。
灵均精魄如能问,又得千年贾傅词。
题苏仙山(郴州城东有山,为苏耽修真之所,名苏仙山。) 五代 · 沈彬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眼穿林罅见郴州,井里交连侧局揪。
味道不来闲处坐,劳生更欲几时休。
苏仙宅古烟霞老,义帝坟荒草木愁。
千古是非无处问,夕阳西去水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