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枢密兼参知政事权公墓志铭1188年4月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六八、《诚斋集》卷一二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淳熙十五年四月,予上章得补外,同郡今监察御史曾公三复饯送于西湖之上,监六部权侯安节偕来。
曾公坐定,忽跽而请曰:「权侯将有请焉,愿为其祖枢密公追碣其竁」。
予曰:「诺」。
后五年予归自金陵,过清江,其太守郊迎,乃权侯也。
前请倥偬,予忘之矣,而侯独不忘,再请庚前诺,予其可辞?
公讳邦彦字朝美河间人
曾祖显,祖庆,俱赠正奉大夫
父经,赠光禄大夫儒学三世,而光禄公为时名儒,号无相居士
公自儿时,嶷如成人,七岁闻讲毛公《诗》,退即能为家人说大义。
自是力学,至忘寝食寒暑。
十三入郡学,头角崭然。
张廷坚光禄公游,见公奇之曰:「真名家驹,一日千里」。
试入太学崇宁四年上舍及第,释褐授从事郎、青州教授
历睦亲西宅宗子学正提举河东学事,除太学博士
徽宗幸学,设幄堂上,延见诸生,命公讲《下武》诗,音畅理明,天颜喜甚,恩锡有差。
朝请郎,改辟廱国子司业
宣和初,迁左司员外郎
徽宗有意用公,而公与宰相王黼异议,尝欲官饔人子,衣之品服,公言:「孔子惜一繁缨,今以命服服奴人乎」?
衔之,故恨之。
使辽,虏酋面授国书,责公双跪,公曰:「非南朝礼也,行人不敢承命」。
虏酋大怒,竟莫夺。
公之在辽也,审知女真强盛,目睹官军骄惰,归言于上,请檄两河缮甲兵,固吾圉,益厚北朝之好,无令边臣生事败盟,不然必有唇亡齿寒之患。
言帅臣沈积中詹度不咸,当黜。
不报。
寻除集英殿修撰易州
女真果犯京师
钦宗受禅,公复为左司
靖康元年十月,改宗正少卿,除直徽猷阁冀州
辞行,钦宗勉之曰:「兵起北方,士大夫悉求南,卿独请北,真能体国」。
公道逢士夫自大名归者,语公虏且再入,毋往。
公曰:「吾得死所矣」。
命驾亟行。
高宗皇帝康王大元帅,起两河兵入卫王室,以公为计议官
公将冀兵与宗泽兵皆师于澶渊,与泽兵于丁未三月自济径趋古刀马河拒贼,列砦数十,去京不远,虏骑充斥,诸路兵约同进者,皆不应。
曰:「是以肉食虎耳」。
乃师于曹之南岸。
及二圣北狩,上檄诸路兵追袭,公与泽兵复之卫之滑,贼已渡河。
公与同表劝进,及蚤正位号以系民望者五。
上即位,公与同往大名募义兵,上亟召公行在所
公乃回军,自京师赴都,道除公帅荆南襄阳
既抵行在所元帅事入奏。
公未见间,除天章阁待制,改知东平
公言于上曰:「愿陛下无轻弃南京,臣当死守东平」。
一日三被诏,督之官,建炎元年六月也。
河北尽陷,京东州县半降贼,公以疲卒孤垒抗强虏几及二年。
兀术合众二十馀万围城,粮尽而救不至,人至易子而食。
然公以忠义激士,犹摧锋陷坚。
虏患之,为书射城中云:「趣降即富贵,何自苦为」?
公骂曰:「逆虏!
吾受国厚恩,死无恨,岂忍臣异类」!
力屈城破,兵民争扶公出城,父母妻子皆陷贼,惟一男一女一侄走及公。
公自列请罪,上怜其忠,喜其至,诏曰:「斗谷于菟毁家以纾楚国之难,颜真卿委郡而为朝廷之归」。
遂原之。
三年,以朝散大夫宝文阁直学士江州
公日训兵旅,集舟积粟,以防虏寇。
请朝廷分兵守武昌襄阳,则表里之形成,贼不能窥我。
于是李成在泗,刘文叔在舒,韩世清在蕲,孔彦舟在汉,公以为此曹皆据江上,名曰听朝命,受国爵,急之则诈忠,缓之则诒患,皆腹心肘腋之疾,阴备之。
彦舟果欲来攻,知有备而退。
属公丁父忧解官,上惜其去,三命越绋,公固辞者七,不获命。
四年正月,以宝文阁学士建康七月淮南江浙荆湖路制置发运使
初,建康遭虏焚戮,城野一空。
公竭力安集,不数月,朝市小整,人以更生。
继总漕事,转输六路,夕受命,朝引道,走江东西,革媮懈,检欺隐,覈逋亡,责稽滞,水陆程辙馀五千里,财用凑集于行在所者亿万计。
有诏嘉叹。
绍兴元年,入为兵部尚书兼侍读
二年五月,除签书枢密院
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谓宜乘机者三:「祖宗德泽在人,人心未忘,王师一兴,诸路响应,一也。
内则淮海之虏骑悉往西北,以虚其南,外则林牙等浸大,患在腹心,以牵其北,二也。
近觇者报虏兵疲于浚河之役,而守淮之兵皆持挺之农夫,三也。
譬诸奕,争先而已,安可随应随解,不制人而制于人哉?
不然疆理淮堧以连下邳,藩屏荆汉以通上流,指顾陇蜀以建瓴东下之势,亦策之次也」。
朝廷用其次云。
复有中兴十议,其一谓宜以天下为度,进图洪业,恢复土宇,勿偷安于东南。
其二谓驾御诸将宜威之以法,而限之以爵。
其三谓宜命讲读之臣于所论说之外,取累朝训典及三代、汉、唐中兴故事,日陈于前,以裨圣学。
其四谓宜监观伤善妨贤之谗,偷安茍合之佞,市恩立威之奸,怀谖罔上之欺,听其言察其事,则忠邪判矣。
其五谓爱民先爱其力,宽民先节其用。
又谓朘己俸以佐国用,当自宰执始。
又谓分阃而属大事,类非偏裨之所能为,必得贤大将然后可。
又谓制置一官宜可省也,盍令沿江州县各备其境,内而总之以连帅
上自荆鄂江池,下至采石京口,讲之有方,委之有人,防秋上策也。
又谓宗室中岂无杰然有人望,可以济艰难、赞密勿、留宿卫者,愿求其人置诸左右。
又谓人事尽则天悔祸,否则恐天未欲平治也,不可独归之数。
上尝语及《春秋》三《传》异同,公曰:「孔子作《春秋》,游夏且不能措一辞」。
上又曰:「至诚力行者,其善恶不可掩」。
公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化,不诚,未有能动者」。
上又曰:「以道治天下,不过无心」。
公曰:「之治道,其要在命九官,去四凶」。
公遂言曰:「愿陛下无忘在济时,无忘渡江时」。
未几,以签书枢密参知政事
数月,上欲大用公三年二月己丑以疡髀薨于位。
上震悼,亲临其丧。
正议大夫,禭以金帛,官为护丧,归葬于徽之婺源
官其家七人,女家三人。
公风骨奇伟,胸次恢廓。
学术才气过人数等,性至孝。
初,无相在郓卧病,公虽从戎,然沃盥必亲执,药物必亲尝,未尝解衣而寝。
及无相归汶上,道梗不通,公在九江,每北望长号之。
庐山饭僧,泣血祷佛,冀父子如初。
三月而赴告至,力乞终丧,七请不获。
公感上深知,每诵曰:「责难于君谓之忠吾君,不能谓之贼」。
婺源之东,山水奇变,筑室其上,自号且然居士
有古律诗二百八十首,杂著书启章奏百三篇。
其所述作初若寂然无营,忽挥翰如飞,文不加点,雅善草圣。
士大夫游其门者如周葵楼炤潘良贵吕广问梁扬祖,皆为世名臣。
配吕氏,先公卒汶上,封乐平郡夫人
继室李氏,封陇西郡夫人
子男一人,嗣衍。
女一人,嫁韩穰。
孙一人,即安节也,传家学,有祖风云。
铭曰:
太阳乡晨,宾以启明。
应龙将升,从以矞云。
巨宋再昌,天启高皇
文武权公,襄我烈光。
维时胡尘,塞平窿旻。
滓于厚坤,白昼为昏。
维皇勃兴,赫濯声灵。
手其青萍,叱开膻腥。
维公孤忠,杖策以从。
补天重光,扶日再中。
周甫申,如汉弇恂,如晋导荣,高勋昭明。
乃秉鸿枢,乃预政涂。
皇曰汝嘉,将遂相予。
总章斯皇,胡剥我梁?
巨川斯茫,胡燬我杭?
新安之原,是塴是窀。
佐命之元,过者式旃。
吴塘接待院庄田记庆元五年四月 宋 · 周甫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六三、康熙《常熟县志》卷一三、《海虞文徵》卷八
姑苏常熟百五里,介于中曰吴塘
建炎间,有显师者造浮图七级,不克备而亡。
岁久且剥蚀,乾道初,有诸氏发大勇猛,裂尘网以为僧,曰怀果,因其旧址,崇饰塔庙,薙草莱,以迄于成。
一椽一瓦,皆手自创,慨然念曰:「吾徒之往来者,无所共其困乏」。
始议所以为接待院以居焉。
庆元丁巳,不幸以殁。
有嗣正妙,以精进心而为佛事,视师有加焉。
今居像有庐,说法有堂,合徒有室,鸣钟有楼,函经于藏,崇启对峙,金碧绚烂,寖寖大备矣。
虽然,物之兴也有时,当果师之造始也,无粒以资其徒,于是有戴氏崇者,割膏腴以胚胎之,其子宣,又以克大先人之志。
未几而沈氏、华氏复相与助成其美,以济其不逮。
然则是刹之兴起也,其机缘幸会岂偶然耶?
噫,人之情夫岂相远哉!
或者休于树,饿于道,有馈一浆,饷一箪,隐然犹不敢没其德,况日暮途远,当风雨霜露百舍重趼之际,其至如归,饮食床笫,不移而具。
当是时也,何止一壶千金哉?
宜夫中夜以思,以何因缘承彼恩力,一至于是。
使如负笈西竺,问津台山,捩去柴栅,以求旷彻之地,是则师之心而戴之志也。
苟谋之道路,某处而饮馔丰美,某处而居处便适,憧憧往来,老死而不悟者,吾独奈何哉!
是可悲也。
正妙又将辟其址,益增大之,而人之有以戴氏为志,捐夫田以续食者,则附之左方,以传不朽。
宋庆元五年四月初吉都梁周甫记。
按:《重修琴川志》卷一三,宛委别藏本。
胜法寺佛像记嘉泰元年正月 宋 · 周甫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六三、《重修琴川志》卷一三、《海虞文徵》卷一四
常熟东北两舍而远,有大兰若曰胜法,正宇佛像一日不触自仆,实庆元三年四月也。
得其识,乃石晋天福间所造。
盖岁久而后隳,无足怪者。
妙喜嫡嗣绍南主其席,蔚然有道誉,一方实宗仰之,踵不及门,而施者云集。
有嗣宝莲慨以自任,为之出力干蛊。
会得杰手曰僧净慧,意匠夙成,出相妙好,一岁而赢,与绘饰之功,皙然以讫事告矣。
今观大雄如来巍处正座,迦叶、阿难拱侍左右,普贤、文殊以次导旁,二大神厉色御侮,尊者一十八列坐其次。
观大自在涌出后堵,金珠间错,丹碧辉晃,香华浮空,幡幢罗树,缁侣旋绕,梵呗清畅,钟磬时奏,殿庑肃然,是为大道场甲于南沙
于是一邑若少若艾奔走作礼,起敬起慕。
呜呼,此岂人力强之哉!
尝观佛之有像,犹吾学校夫子之设。
佛者有大营缔,虽累钜万,指期而集。
至于其徒甘心服役,精苦自厉,虽至老死亦不叛去,是岂宗主其师之教,日夜灌渍其心,挻及吾民之故欤?
及观天下郡县学校,敞丽严邃固不能一如佛者之居。
春秋祭祀,一切取具临时,以应故事。
正旦月朔间,一会于庭,旁者唱曰:「讫仪以就位」,俯伏而退。
意乡之间邈弗相属,又非若佛者之于其师恳切深到。
方且从事簿书期会敲朴之末,以为大故,及立一事、出一令,而必责其先意以承,何哉?
夫儒之道,岂不尽善?
位天地,育万物,鸢鱼天渊,莫不适从,况民乎?
使夫如其徒之于其师,其效可胜量哉?
今不责之躬,反以尤夫人,曰:「是安取诸彼」?
及其欲胜之也,又将曰:「夷狄之教,以害吾道也如此。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其说哆然而四出矣,岂不甚悖矣哉?
吾因是益有感而叹息于斯,故并以书之云。
嘉泰元年正月望都梁周甫记。
和答周次山送行 其一 南宋 · 孙应时
五言律诗 押鱼韵
衡宇归来后,瓶储不愿馀。
兴公遂初赋,叔夜绝交书
怯伤弓翼,犹欢涸澈鱼。
春风到兰室,隐几正如如。
和答周次山送行 其二 南宋 · 孙应时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我失从君别,君应话我归。
亲年浑鹤发,家具只牛衣。
耳不关时论,心知悟昨非。
晨羞何所欠,菜甲雨新肥。
和答周次山送行 其三 南宋 · 孙应时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籍甚多闻友,非徒一字师。
可人徐孺子,爱客郑当时
苦意频携酒,相过共话诗。
琼瑶何日报,松竹岁寒期。
周次山立春诗答之 南宋 · 孙应时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不用文章作序棋,由来人事亦天时。
且须竹叶千钟渌,莫问菱花两鬓丝。
社燕秋鸿无旧影,晓猿夜鹤有馀悲。
春来只被奚奴笑,春日吴中更几诗。
次山见寄 南宋 · 孙应时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啼鴂匆匆又一春,别来知我更思君。
略无天气花时雨,长遣人愁日暮云。
手自爱弹招隐曲,心知不作送穷文
秋风鱼蟹松江上,重约论诗醉夜分。
跋计次魏所藏先世帖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八、《性善堂稿》卷一五
破荒先生计公者,蜀之笃行古君子也,今观此数书者亦可概见矣。
公于龟山为前辈,而因其侄质所疑于龟山,至于再至于三,若不能自已者,非其力学好问,老而不倦,安能如是之勤勤也?
其一书云:「杨中立久安所习,乍见乖异,不能无听莹(谓虽乖异不无聪明也。),久当自悟。
若《左氏》学,子房萧、陆贾刘敬叔孙通之造汉即由之(谓子房陆贾叔孙通学《左氏》尚可,萧何起刀笔吏,陈平起屠,刘敬起戍卒,亦谓由《左氏》学,正窃疑焉。),虽董仲舒贾谊不能也。
中立独非所论,为复并《左氏》非之,计料莘老亦未能遽达也。
请问晋灭虞虢,同姓不名何说?
因信试及之,要知其解何也。
必曰虞虢有罪,未若邢之罪也,而卫燬名云云」。
又一书云:「杨中立见《圣志论》否,云何」?
又一书云:「杨中立发去也未?
且与伸意,《圣志》如有论难,可阙一字来,当与辨析令通也」。
今《龟山集》有书问明道《春秋》,《伊川集》亦有书答龟山《史论》,其事颇与此合。
公书云六哥太博,岂其侄为太学博士龟山太学耶?
龟山游太学,从伊川兄弟学问,所造稍自精诣,太学之士几指目之以为异类,公亦云乍见乖异,宜也。
盖洙泗之学不传久矣,自濂溪始发明之,一传而为伊川兄弟,当时骤闻之者类多骇愕。
忌日不御酒肉,礼也,而谓正叔不好佛,何为食素?
庆吊不同日,礼也,而谓闻哭而不歌,未闻歌则不哭。
至于不胜其忿,遂直指以为奸邪,所见不同至于如此。
公虽以龟山为乖异,然其心拳拳然欲相与往复商议,有问之弗通弗措之意,视夫一言不合辄相诋毁,不顾天下后世之公论者,岂不相千万哉!
公之六世孙仲谟出示此书,三复之馀,不胜仰叹,因具述其事以示同志。
嘉定十一年四月十九日山阳度正周甫书。
天理人欲甲申五月朔紫阳书院讲) 宋末元初 · 汪梦斗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六一、《北游集》卷下
梦斗少闻先大父康范家庭之训,有云:「天理人欲四字随处体认,自受用不尽」。
某奉此于读书行事间,每见一言一事,便分天理人欲两途。
始自人生而静观之,浑然天理,冲漠无朕,万善毕备,无一毫人欲杂乎其中,何恶可言!
及夫感物而动,天理人欲两途于此乎分,所谓「几善恶」。
是时人欲虽生,天理未损,所谓「善恶」二字最好看。
「几」字正是理欲胜负分两个路头处,去而之善固在此,去而之恶亦在此。
然是时天理人欲方交战于胸中,胜负未分,天理胜则本然之善固在,不幸而人欲胜则下趋于恶,本然之善始丧亡无馀矣。
某近日病中看得此话,犹觉亲切,尝作一图,分天理人欲宗孽二途以自警。
吁!
天下无独必有对,理与欲为对者也;
天下有独无对,天理是也。
正如天有阴阳,阴阳迭运而成岁功,此无独必有对也。
古人谓阳以成岁为名而阴以助之,故阳者有独无对也。
天理属阳,人欲属阴,故亦如此。
凡善皆天理,为刚为健,为正大,为光明;
凡恶皆人欲,为柔为顺,为邪曲,为暗昧。
学者于此而慎其所趋,则阳明用事而阴浊不行,此所谓能处置者也。
圣贤所谓修道,所谓立命,所谓存心,所谓复性,所谓求仁,曰修曰立曰存曰复曰求,此处置之说,要不过使人克去人欲,复还天理云尔,此学者最切务也。
某向在云间义塾三年,只以此说与友朋相切磋,初时似迂阔,及说到通透时,行持体验,亦自有得处。
一日,某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问诸从游,曰:「圣人之教学者,务在阐明开剖此话分晓,塞其所不可由之途,必导其所可入之门。
今利固罕言,而命与仁又罕言,既窒之于彼,又不辟之于此,圣人之意何也」?
此亦是一大议论,时会下有一卫生答曰:「利是人欲,命与仁是天理,圣人固不以欲诱天下,而亦不轻以此理渎天下也」。
当时劈一下,直是使人称快。
某临归时,又为讲《姤》、《复》二卦。
《姤》、《复》者,天理人欲消长之几也。
「绝彼柔道牵」,是阴生而将盛,当有以抑绝之,「闭关息商旅」,是阳生而犹微,当有以保培之,乃是于善恶交战时作处置工夫。
此席实举晦庵先生《感兴诗》以为说,卫生听毕,又拱手曰:「先生真是一掴一掌血」。
某切谓学者必如此方为有益,不特学者有益,某又得以自信其谬见,亦为有益。
某自离云间以来,闻卫生一向长进,今某忝据皋比,五载于兹,亦常常以此语相切磋,惟虑诸讲而不听,听而不思,思而不行,行而不力,亦徒讲耳。
圣贤说学,必说知行互进,某不胜区区之见,辄以天理人欲消长胜负之说,不嫌为迂阔而重告焉。
前日周公甫所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章,摘出「求」之一字,有说也。
夫人不食则饥而死,固不能不食。
食以充饥足矣,若求饱焉,即有贪婪饕餮之意。
夫人木处而颠,土处而病,固不能不居,居以蔽风雨足矣,若求安焉,即有纵肆之意。
此便是天理人欲之分。
食以充饥,天理也;
求饱而流于贪婪饕餮,人欲也。
居以蔽风雨,天理也;
求安而荡于纵肆,人欲也。
以某推之,却是如此。
先康范尝言:天理人欲两涂本无难辩,人谁不愿存天理而去人欲,然学者不患于分晓处差,只患于近似处差,紫之乱朱,郑声之乱雅乐,近似者最可患也。
张以洪所讲「贞而不谅」一章,正是此说。
夫贞出于天理,谅出于人欲。
贞,正固也,有执之意,谅非贞而亦有执之意。
谅之执所执者一,贞之执所执者中,人若以谅为善,则是为近似乎贞者,误矣,圣人故断然曰「君子贞而不谅」。
虽然,以洪之说得其意,乃引而不发。
更有一说,同一欲也,而其实有不同。
如「其欲逐逐」、「将以求吾所大欲」、「欲败度」、「欲速则不达」,皆是欲之恶者,直谓之人欲是也。
至于「我欲仁,斯仁至矣」、「从心所欲,不踰矩」、「可欲之谓善」,皆是欲之好者,此欲正是善端,谓之天理亦可也。
欲于此则可,欲于彼则不可。
夫既欲于此,又欲于彼,则胸中无所主甚矣,故当有处置之说。
生我所欲,义我所欲,两欲字是一个好,一个不好。
生我所欲,出于人欲;
义我所欲,出于天理。
到舍生取义,便是去人欲而存天理,此是善处置者。
然又有一字分为两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此一个欲字兼该好与不好在中。
富贵人之所欲,此欲字善恶未分,不以其道得之而处,则全向人欲边去,不以其道得之而不处,则自向天理边来。
前日吴吉甫所讲此章,亦已有得处,连日听诸贤讲,跃然自喜,不可谓无益,不知诸贤之听者能思而择、择而行、行而力否耶?
吁,人每患知而不行,今说天理人欲消长胜负如此较明。
理主于静,浑然天理,不杂人欲;
欲生于动,动而复乎静,其欲终归于天理。
动而一向动,更无静时,其欲流于人欲而不返。
此是「知」一截话。
既知矣,于静处则敬以涵养,到动时则又须防闲,不使动而为欲,于静而归于天理,不使之动而无静,而其欲流于人欲。
此是「行」一截话。
仲夏告朔,此为何时?
朱光遍炎宇,微阴眇重渊」。
是月也,阴长而阳消,善恶争胜负之际也。
某追念先训,方作此图以自警,夙兴夜寐,无忝所生,自期他日可见先人于地下。
而连日诸贤所讲,适有关于此说,故不敢自隐,辄出此图以致对时珍护之祝,因得以发图外未尽之意。
诸贤其勿以迂阔视之,而相与懋勉之。
次山甫 明 · 金澍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寓庵先生遗集卷之三
官柳风摇绿,林花雨摆红。
试看松岳下,何似洛阳中。
牧笛悲前事,云峰倚晚空。
新诗参,寂寞慰衰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