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哀亡友辞 北宋 · 张及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四
亡友杨锡字孝隆,诚至之士也。
昔与赵郡李畋蜀郡任玠南阳张逵洎及结文学友,咸治经义于乐安先生,悉潜心于六教,然后观史传,遍百家之说,探奥索微,取其贯于道者
积中而发外,遂下笔著文,其撰论考贤士节夫之动静,明古今沿习之废置,纪绩义之大小,辨适用之邪正,不虚美,不隐恶,庶达乎心志之所冀也。
日执是道,以出身入仕,俾其抱策书而不愧怍,持言行以符会同,十五年未始一日而忘此也。
亡友居吾群中,尤为静退者,盖不徒为进以希名茍誉,速售其身,诚俟乎乡贤里能,拜书献于春官氏。
不幸去岁盗贼窃据城邑,亡友即日忧懑成疾,莫能远遁。
及复避地于西山,不得与亡友言别。
每念迹虽离而心同,室在远而人迩,意其与终合而成前志也。
至王师讨平凶丑,我虽归正,友则愤极而死矣。
冢嗣始孺,又且夭矣。
呜呼!
亡友业已著而未伸,命何艰而至此!
身既没而嗣亡,地仍僻而知寡。
彼苍何司,使辅善疾恶者罹戾若是之甚耶?
愿表其懿行,录其遗文,同三友入关,示儒林豪杰,必推而知之,少赎永恨。
今姑为辞,舒交情之悲尔。
曰:
予取交之得朋兮,接群居之及义。
不殒穫于少贱兮,耻喧呶于声利。
炳旧史之远目兮,饫六经之正味。
议班纪之九流兮,广刘书之七志。
积中之发外兮,幸入官以莅事。
将结绶之弹冠兮,匪君翔之于坠。
何贼卒之妖兴兮,据藩服之城垒。
君岂适远之无所兮,奈病来之难起。
我徂西山兮不与子别,或出处兮其心曷异。
凶丑之长然,诚会合之密迩。
洎王师之讨平兮,闻吾友之已矣。
燕雀啁啾兮辽鹤幽病,豺狼噬啮兮驺虞愤死。
庆绪之不续兮,复嗣子之随踬。
徒呼天之云亡,故使其秀疾而神驶。
志愿表其文行兮,示广场之豪士。
冀知子之若然兮,俾令德之无愧。
今空抑哀以摛辞兮,报亡友之终始。
按:《茅亭客话》卷七,琳琅密室丛书本。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四。
枢密使高若讷曾祖谕赠太傅可赠太师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九、《文恭集》卷二一
敕:国家置使典枢,本兵总务,重兹时柄之委,厚其曾世之褒,抑乃旧章,斯谓殊典。
具官某曾祖某,仁为己任,德秉民彝,膴仕爽于生前,馀庆滋于身后。
孙载诞,近弼是登,寔资陪幄之谋,用翊包戈之治。
稽往策,已贲上公,益先本祖之图,弥进维师之重,密章以刻,郁鬯是承,庶几私庙之灵,尚识治朝之渥。
诫覆车赋(前辙之覆,来者为诫。)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四、《宋景文集》卷四
大道有荡,倾车在前。
伊来者之深诫,思远途之曲全。
顾轞轞以摧轮,安能继进;
视彭彭而改辙,式鉴先颠。
仰味至言,遐稽往哲。
于车诫而引谕,譬人谋而有说。
将欲以败警成,因工弃拙。
追昔时之失御,大为之防;
在今也以回辕,下视其辙。
徒观夫流水竞毂,轻雷奋辎。
千金之子不倚,五达之庄载驰。
力且竭矣,远犹致之。
既嗜进而昧退,倏忘安而遘危。
败厥载于积中,金胡及柅;
弃尔功于引重,辖靡遑脂。
得不矫尔前非,求兹后福?
彼谅出乎一失,此宜存于三复。
谛是险易,潜虞荡覆。
望前驱之致患,足见存亡;
念后乘以方来,敢矜驰逐。
岂不以图今者视昔,观往者知来?
据福可以虑祸,守正于焉救回。
故我假一车之申鉴,协万物以兼该。
拒险还轩,式戒乘之蹶;
去危发轫,深防偾济之灾。
况夫训难诬于后人,谏罔施于往者。
必将观患于外,防微在下。
茍遇丧乘之道,引而避之;
傥行脱辐之郊,吾其还也。
亦犹《诗》取商鉴,周仁始基;
刑诫秦失,汉章有宜。
率自先王之道,咸成后事之师。
则车不徒喻,诫亦有为。
前瞻泛驾之人,自贻伊戚;
却视执绥之子,岂不尔思?
异夫!
身其晦必思于明,志乎夷必防其隘,然后卓尔自立,惕然垂诫,周流乎中道而行,决无沦败。
李定柳灏工部郎中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五、《宋景文集》卷三一
敕:三岁大比,令甲有条。
覈实最科,庸信吾赏。
以尔秉尚淳固,典学入官。
宣力干裕,华皓一志。
履吉材茂,廉智自将。
美实积中,畅于事业。
偕籍秘馆,参为吏师。
或权节财贿,以资仰给;
或班布恩诏,倚成嘉靖。
灼有见效,暴于攸司。
用置郎选,式光考课。
并仍事局,益念懋功
答友人书 其一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宋景文集》卷五○
癯苶孤生,羁侨外邑。
茍延危喘,未溯幽墟。
甚迩有朋,无阶修问。
公初二兄忠利恻发,慰诲荐臻。
招其离魂,还之司命
约礼申勉,振乏垂矜。
虽哀愦之积中,知铭藏之有在。
颓俗不竞,闻风自敦,宁惟支离,独存恤者已。
曹事殊冗,仕路所基。
慎夏加重,至祷至祷。
人献赋编启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宋景文集》卷五五
伏蒙示及新赋一编,祗阅以还,歆羡偕极。
窃惟善赋之作,本出古诗之流。
大夫之九能,判史家之五种。
有唐取士,甲令垂文。
揭为试艺之程,用角陈篇之妙。
昌辰沿制,作者寖工。
足下孺筮兴宗,雅才名世。
蔚奇姿于豹鞟,文乃积中
徙怒翼于鹏池,风斯在下。
暂缀修方之式,回光与计之求。
尚讲鸣谦,过询懵学。
列群章于绣帨,卜真赏于熬波。
九变知言,但服春华之瞻;
千篇奏御,行膺夜石之观。
虔祝王涂,进光贤运。
今兹衔佩,讵及文陈。
第其盛制,辄敢借留。
朝奉郎太子中舍骑都尉韦君墓志铭(并序 元丰二年十一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七、《乐全集》卷三九
睢阳乡先生韦君讳不伐字次德,好古学,笃信义,立风节。
五代乱离,经籍道息,睢阳隐君子戚君同文,独以讲授为业,诸生后多达者。
子纶处近官,就其旧庐构学校,志于学者自远方至,朝廷嘉其事,赐名「应天府书院」,天下庠序由兹始。
常选学行可为人师者主领之,君久处师席。
晏元献公宋宣献公蔡文忠公相继居守,皆厚为之礼。
尤善与人交,范仲淹希文石延年曼卿刘潜仲方山东豪俊慕君名从游者甚多。
好急人患难,始终不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年五十馀,始以一命为房山司法参军,再调邓州襄城,迁绛州太平
某知谏省,受诏举堪治民者二人,以君塞诏,授乾州军事推官、知慈州吉乡县
转运使就举监汾州酒税。
明文烈公镐并州,顾君方重,有古人之风,屡为慰荐。
河西有警,君督稿粟入府州有劳,就迁卫尉寺丞,其诰辞曰:「朕知生老而有谋,倜傥士也」。
明公读之,喜曰:「此言尽君平生矣」。
意欲处其孥于汉上,因求监光化军酒税,迁大理寺丞
岁满,知许州司录,改太子中舍
因退居襄阳,优游物外,年七十有四而终。
君本南京宋城人,先君葬其祖谷城,遂为襄阳人
曾祖襄阳录事参军讳允之
陈州录事参军讳仁济
秘书丞、赠尚书祠部员外郎讳襄,娶楚氏。
子安序,孙积善、积中,皆修进士业
君既没二十八年,元丰二年十一月某日,始克葬君于谷城青石之峎下。
安序俾积善来请铭其墓。
铭曰:
举世趑趄逐权利,君独轩昂事风义。
晚得微官志不伸,生前素蕴心无愧。
平昔交游拱木高,今方峎下幽堂闭。
君名不泯幸我存,襄阳耆旧追前记。
易讲义一 其一 大有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古灵先生文集》卷二二
䷍大有/(《乾》下《离》上。)此卦正与《同人》相反,所以次《同人》者,《序卦》曰:「与人同者,物必归之,故受之以《大有」》。
然则《离》、《乾》二体何以为《大有》?
夫六五,一阴得中而居尊位,为上下五阳所归。
又阳为大,是所有者大也,有其大者,故曰《大有》。
以君臣言之,是大有天下之众贤;
以君民言之,是大有天下之万民也。
又阳为富实,以富实言之,是大有天下之万物也。
夫大有天下之众贤,如《书》所谓「九德咸事,俊乂在官」,「野无遗贤」是也。
夫大有天下之万民,如《中庸》所谓「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是也。
夫大有天下之万物者,《荀子·王制》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
北海走马吠犬,南海羽翮、齿革、曾青、丹干,东海紫紶、鱼盐,西海皮革、文旄,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陶冶足器械,工贾不耕田足菽粟矣!
《繇辞》曰:《大有》,元亨
夫大有之主既大有天下之臣民万物,所以曰「元享」。
大有至德,以富亨通也。
《彖辞》不言「大亨」而言「元亨」者,言大有之君必有元善长人之德而致亨通也,若言大则不能兼元善之仁,言元可以兼大也。
《彖》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柔得尊位,六五也。
尊位,是大也。
处上体之中,是中也。
上下二体,五阳皆归之,是上下应之也。
上下五阳皆应之,阳为大,故曰《大有》。
居尊以柔中之德,以虚受人,高明照物,物必归之。
以柔居中,不尚刚武,而用文德,上下所归。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乾》在下体为内,《离》在上体为外,凡大有之君,内有刚健之德施之于外,则以文明而不以威武,此天下之所以归也。
六五之阴,下应《乾》九二之阳,是应乎天也。
五居尊位,有文明大中之德,而能应顺天道,奉承天时而行,动不违天之道,此所以「元亨」也。
应乎天而行,如《乾·文言》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是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天本刚健而高明,火又文明而在其上,此乃明盛之极至,所以为《大有》也。
夫天道之至明,惟其福善祸淫而已,君子法此卦体,居大有明盛之时,天下之臣民万物既已富有,宜何所为哉?
惟当遏恶扬善,旌别淑慝,遏其恶者,扬其善者,以顺天休美之命也。
夫恶者遏止之,则天下之恶莫不去,恶悛矣;
善者称扬之,则天下之为善者莫不勉劝,使民日迁善远罪,而归于至治矣。
夫大有之德,无尚于此也。
初九:无交害,匪咎。
艰则无咎。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大有》之卦,火在天上,文明之至者也。
又体有五阳,阳为富实,居文明富实之时,能谦卑以下物,物必归之。
若自亢刚满盈,必致咎害。
故《序卦》曰:「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又《书》云「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是也。
故大有之主,六五以柔得尊位,而为上下所归,故其《爻辞》曰:「厥孚交如,吉」。
初九居《大有》之初,而体是阳爻,处不以柔,不得无咎害也。
任夫刚实,以斯而往,害之道也。
然居卦下无位之地,不与物交,刚而能谦,物莫之害,可以无咎,故曰:「无交害,匪咎」。
交者,交于物之谓。
六五曰:「厥孚交」。
如《随》初九曰:「出门交有功」。
《鸳鸯》诗曰:「古者明王,交万物有道」。
皆其义也。
「艰则无咎」者,凡人居于大有丰富之时,志易骄满,故于其初,当自艰难惕厉,不敢忽易居之,则可以终保无咎,故曰:「艰则无咎」。
《系辞》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故圣人系卦于事之初,未常不存戒慎。
今初九戒之以「艰则无咎」者,盖居《大有》之初,戒在盈满怠忽,见不可不慎也。
先儒多解「匪咎」义连下文,谓欲其「匪咎艰,则无咎」。
此恐非也。
既云「艰无咎」,义已足矣,其上不须更言「匪咎」可也。
然则不云「无咎」而云「匪咎」者,盖上文云「无交害」,其下又云「艰无咎」,若更云「无咎」,则不成文辞,故变「无」为「匪」。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小心翼翼,昭事上帝」。
此之谓也。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九二阳爻,居阴位而不任刚实者也。
居中而上应六五,是能以中道任君之事者也。
大有之时,虽体阳爻,而能处柔顺,不任刚实以自盈满,又以中道任君之事,如大车之任重载物也。
「有攸往,无咎」者,夫《乾》体本在上,今居下体,必往而进于上。
今二以中道,上应于六五之君,可以升进,无咎也。
六五应之,可往,虽刚居顺,无咎。
履非其位,合有咎,然居中而应,终必进往,无咎。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九二以阳居阴而应于五,又居下卦之中,是六五之君委任以事,能以中道任重厚载,如大车之载物,积聚于中而不倾败也。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三居下体之极,处重刚之上,而独履得其位,故有公位之盛焉。
惟公用此位与德,以亨通于天子。
夫九二居中,九四尤近公位,虽体阳爻,皆不称公,而九三独称公何也?
盖六五柔君,九二、九四又皆处于柔顺,不及九三独体刚而得位,居下体之极,为群阳之长,特见尊任而宠纳之,权重位盛,故曰公也。
「小人弗克」者,《系辞》曰:「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
夫三非中位,又居《乾》健之终,在下体之极,过亢则凶。
今大有之时,上有柔君,而三独权重位盛,君子居之,则能乾乾夕惕危厉,防其亢极,可以通达天子。
若小人则不胜其任,恃权刚亢,必致咎害,故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九四:匪其彭,无咎。
「彭」字,先儒多解为「边旁」之「旁」。
王辅嗣云:「既失其位,上近至尊之威,下比分权之臣,其为惧也可为危矣。
惟夫有圣智者乃能免斯咎。
三虽至盛,五不可舍,能辨斯数,专心承五,常匪其旁,则无咎矣」。
旁谓三也。
石守道亦取此说,非也。
陆希声云:「如非在五旁,兢兢以自警,不敢恃怙,则无咎」。
刘牧亦以旁为三:「当用而己居其上,能自度其势,不胜于三,不为三之事,而避三之盛,则知几也」。
此皆非也。
先儒不通「彭」字之义,以「彭」为「旁」,皆牵合。
「彭」、「旁」二字义本不同也。
况九四阳爻,自归六五,与九三情状,绝不相干。
为见三有「公亨」之辞,遂引以为「旁」,曲牵其义,皆不可取。
周公辟虽解以「彭」为「盛」,亦云:「九四体是离明,能明九三专权,不从九三之盛,专心奉五」。
恐皆非爻辞之义。
彭字当为彭字(步郎反。),干宝云:「彭亨,骄满貌」。
王肃云:「彭,壮也」。
夫大有之世,戒于刚亢盈满,故《序卦》曰「有大者,不可以盈」是也。
况四位逼近于君,居多惧之地,又是柔位而以刚阳居之,此宜有咎也。
若知其失位,而又迫近危惧,不敢以其壮盛盈满之心处之,则可以无咎。
「匪其彭,无咎」,犹言不以壮盛居之,则无咎也。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晰也。
《离》为文明,阳爻。
又明知其以刚处柔,履非其位,而又居逼君疑惧之地,而能不自盛壮骄满,以见疑于上,是明智辨别之昭晰也。
辨君臣尊卑之分,明见几之作,明辨辨之,宜早。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六五以一阴为五阳之主,上下五阳无他阴以分其应,皆宗于五,五又不尚刚武,而以文明虚中之德受之,故其诚信孚于上下,如交结然也,故「厥孚交如」。
所谓「威如,吉」者,居大有之时,以文明大中之德交孚于物,而不尚威武,而民自怀来畏服,如有威然也,此所以吉也。
若富有天下,不以诚实文明之德使民心悦而诚服,而徒威武刑罚以驱之,人亦不畏也。
故《书》曰:「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记》曰:「有威可畏,谓之威」。
《中庸》曰:「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又《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声色之于化民,末也。
此是「威如」之「吉」也。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
夫五之所以有信交孚于物者,盖其至诚自然,发于心志之中,与物交结,非有思虑造作而然也。
《传》曰:「信不由衷,质无益也」。
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五之为德,天下之所以畏威者,以文明而不以威武,其道甚平易而无所备豫也。
又众自威怀其文德,端居和易而无用防备。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夫大有丰富之世,戒于刚亢盈满。
上九居一卦之极,而以刚阳处阴柔无位之地,众皆乘刚而己独履六五之阴柔,是思乎顺者也。
五有信德交孚上下,而己履之,是履信者也。
阳为君子,有刚明之德,而洁身高尚,不累于位,是自尚其贤行也。
居《大有》之终,兼此三德,尽天人之助,故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谓自天以至于人,皆福祐之也。
辅嗣之解皆是,惟不见以刚处柔为思顺之道也。
孔子《系辞》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盖言君子若所行履乎信,所志思乎顺,又自贤其身行,享富有之盛,居于上极而不以物累,其心有此三德,则天人助之,何往不利?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处《大有》之上,不累于位,志尚乎贤者也。
馀爻皆乘刚,己独居阴而乘柔顺也。
五为信德而己履焉,履信之谓也。
虽不能体柔,而以刚乘柔,思顺之义也。
居丰有之世,不以物累其心,高尚其志,尚贤也。
孔子佩象环赋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七六、《公是集》卷一
谦以比德,取其无穷。
圣人虽明而若蒙,虽盈而若冲
却佩玉以居让,用象环而饰躬。
生而知之,谦不期于比德;
文为贵者,义可见于无穷。
原夫服物者常士之仪,佩用者众人之饰。
左结右设,所以助成于俨恪;
退扬进揖,所以豫防于淫慝。
然而非上圣之法,岂中庸之德?
故我以象为佩,因环作则。
瑳而备用,识纯粹之积中
循之无端,妙变化之不测。
岂无珠玑,恶夫尚奇;
岂无金碧,为其异宜。
独资巴浦之美,外协圣师之为。
昔以贿而焚躯,吾无取尔;
今中规而成象,礼亦宜之。
岂徒观夫粲如英琼,结以綦绶?
参逢掖而并用,约华组而独受。
径虽五寸,以文理而获称;
佩可终身,由旋相而见取。
然则服称其貌之谓中礼,德过其饰之谓好谦。
陋白珩之致侈,抱素修以无嫌。
容止可观,治兽齿而为用;
肉好若一,伟儒服之相兼。
虽无锵鸣之音,吾见其美;
虽无希世之价,吾贵其理。
盖退让者君子服焉,易简而王事得矣。
岂非抗达节之休风,导将圣之深旨?
饰櫑剑而崇武,未可儗伦;
佩缓玦以断疑,胡能为比。
象者何如,由象表而名诸;
环者孰谓,自环中而录夫。
游心于象表,则合乎天纵;
应物于环中,则契乎道枢。
嘉名体之吻合,谅奇邪之独无。
盛服以行,初讶执规之子;
鞠躬而至,适同反绝之夫。
嗟乎,微言既亡,去圣弥久。
盖思其人,则想见其为状;
玩其服,则兼明其所守。
有旨哉,赋仲尼之象环,不然则不。
知府龙图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二、《公是集》卷四三
右,某久违符光,寖易年籥。
方遘闵而潜处,绝奉记而自通。
驰精棨扉,萌吝心曲。
伏惟坐镇多暇,味腴积中
恭以某官政为吏师,文入圣奥。
绍先觉之逸轨,含正始之古音。
清德镇浮,休风偃俗。
诚明堂之良干,亦太室之元龟。
曩者典领大农总司邦计,忧思独远,谋谟至深。
暂违近班,求全而或毁;
旁询馀议,皆仰而益光。
顾彼价藩,岂淹大用?
缅冀俯顺炎燠,倍颐寝兴。
贺皇太后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苏魏公文集》卷四七
伏以清台课历,考星度于珠躔;
缇室飞葭,候阳萌于玉琯。
繁禧所届,善祝攸同(中贺。)
恭惟皇太后殿下柔顺积中,忧勤宅志。
内修阴教,不忘警戒之诚;
上正母仪,思继斋庄之德。
书云纳祉,视履加祥。
臣夙荷亲怜,方闲简谅。
幸遘践长之庆,愿增有永之年。
贺皇太妃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苏魏公文集》卷四七
伏以履端举正,颁历象以授人;
开岁发春,布阳和之育物。
礼标上日,朝举多仪(中贺。)
伏惟皇太妃宫閤柔顺积中,仁恩逮下。
奉两宫之佐馂,克谨妇仪;
膺万乘之承颜,益隆母道。
寿祺肇启,天胙丕延。
某稚齿无知,宸居托爱。
早受封于茅土,尚阻朝趋;
将献寿于椒花,徒深恳至。
朝奉郎孙载通判陕州 北宋 · 刘攽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九○、《彭城集》卷二二
自关以东,分陕为重,水陆交凑,民俗繁多,郡治之佐,其亦难矣。
以尔从仕滋久,效力可见,推择付之,实为妙选。
《甘棠》之诗,美在听讼,景行贤杰,尚克有立。
三亭(清虑、治己、味道) 北宋 · 吕陶
三亭何为者,吾友所缮营。
亭前有标榜,雅意异俗生。
治己己孰治,清虑虑孰清。
吾道固可味,未易贯至诚。
惟天于斯人,一概授五行。
生质本淳静,外诱徒纵横。
心术傥茅塞,耳目将聋肓。
上圣贵复本,大贤犹性情。
况其可上下,安得不励精。
四端匪外铄,语默无自轻。
百行皆吾分,积渐日有成。
稂莠荒我怀,去之如锄萌。
波澜扰我源,止之如澄泓。
浩然涤万虑,粹矣读六经。
不趋杨墨涂,将造庭。
出井见仁义,仰天瞻日星。
甘若饮醇酎,珍若享太羹。
清若饵芝术,和若闻咸茎。
积中而恬愉,发外而光亨。
穷不失素守,达不孤群氓。
生不陷非义,死不忘英声。
道味固如此,身规从可明。
本原何所来,虑之深以闳。
欲知君子心,吾请观亭名。
辞免右相第二劄子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四六、《范忠宣公集》卷七
臣昨日入劄子辞免新命,未蒙俞旨。
今日再蒙差中使传宣,令臣四日供职。
窃以宰相之任,系国重轻,得人则天下平康,旷职则彝伦失序。
故大车克载积中不败,鼎足可任者美实不倾。
所以人主慎于旁求,臣下岂容虚受?
愚臣向蒙柬拔,亦尝滥处此官,报君无毫发之功,负责有丘山之重,仅能逾岁,出守外藩。
去国又将五年,臣已倍增老态,加之精神昏耗,衰病支离,当时已见非才,今日曷堪复用?
盖负重致远者先须量力,毁瓦画墁者安得食功?
在于贱艺担夫,亦须审己而受;
况于清朝辅弼,宁当忍疾冒居?
伏望圣慈察臣至诚,怜臣知分,特回宠命,别择贤能,用昭则哲之明,以辅无疆之美。
臣无任。
程正辅(四九)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四、《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三八
某今日伏读赦书,有责降官量移指挥,自惟无状,恐可该此恩命,庶几复得生见岭北江山矣。
幸甚。
又见赦文云:「访闻诸路转运司,有折科二税过重,致民间输纳倍费涉于掊尅者,令提举司举察,关提、转先次改正,依条折科讫奏」。
此一节非常赦语,必是圣主新意。
主上自躬听断以来,事从仁恕。
孙载不奏灾伤冲替,庐、寿等州罢配买之类,皆非有司所及,乃天衷英发,恤民之深意。
恨远不尽闻。
然亦得北方故人书,皆云仁圣日跻,兼有昭、裕二陵德美。
某虽废弃,曾忝侍从,大恩未报,死不敢忘,闻此美政,不胜踊跃。
正辅忠爱之深,想同此意。
惠州近日科折秫米一事,正违著此赦文,甚可惧也。
赦文云:「访闻折科二税过重,致民间倍费,涉于掊尅者,令觉察改正」。
惠州秋田大熟,米贱伤农,而秋米六万馀硕,九分二釐以下纳人户卖米(众人皆云今年米实无价,若官中价钱紧急,人户更不敢惜米,得钱便卖,下稍不过三十文足。),二㪷已上,方纳得一㪷。
岂非赦文所谓折科过重,使民倍费者乎?
谓之掊尅,显见圣意疾之甚矣。
赦文榜在衢路,读者已有此谤,可不惧乎?
谨按《编敕》,支移折变,令转运司相视丰歉,务从民便。
详此敕意,专务便民,丰则纳米,歉则纳钱。
今乃返之,违条甚矣。
某切谓提刑提举司当依赦文检坐此条,改正施行。
昨日惠守詹君,申转运司乞指定第一等丁米二万九千馀硕纳钱,其馀第一等以下税米及第二等以下米三万馀硕,务从民便,任纳米钱(詹欲某与兄一言,时已致书具论矣。)
此虽少苏疲民,然亦未依得今来赦敕也。
如赦敕意,第一等人户,岂可令倍费乎?
某恃兄洞照,不避僭易,请兄与傅、萧二公面议,共行下一文字云:「所有今年折科秋米,并只依见在市卖实直估定。
其第五等人户,并听情愿,任纳钱米,更不拘前来元科数目」。
如此,方依得今来赦文外编赦指挥,而一路之民遂少纾也。
但闻得东路州郡,大率米多支少,故运司常有积滞腐败之忧,不可不为之深虑。
若能权利害之轻重,取舍从宜,则拘多补少,固自有术,何至作此违条害民之事乎(昨日书中所陈役人见钱,奏乞一半折米,此公私两利之策也。)
大凡人户,去州县远者,及下户税米零碎者,皆愿纳钱。
只为州郡估得价高(大抵官吏皆畏惧上司,但加三以上估价。滑胥俗吏,结为一片,靡不如此。须是上司痛加约束,则此风庶几或可革也。),致人户只愿纳米。
运司既患米多支少,归于腐败,所损不小,即须权此利害。
不知估价稍低,而常得见钱,以救运司阙乏,与空估高价,而令人户只愿纳米,积滞腐败,终为粪土者,得失孰多?
若能痛加打骂郡中俗吏,令中平估价,则人户必有大半愿纳钱者。
岂非运司大利乎?
惠州每年支米,不过九千,九千之外,累百钜万,虽未腐败,而无可支遣,与粪土何异。
若上等人户,必欲纳又不失高价,则须是州县盲枷瞎棒,以膏血偿填,纵忍为之,赦文何。
某不避僭易,欲兄专为此一到广州,与傅、萧面议,反覆究竟,权利害。
二公皆仁人君子也,必商量得成。
即愿三司连衔入一文字,专牒逐州知通,大略云:今年秋熟,恐米贱伤农,所以听从民便,任纳钱米。
又缘逐州米多支少,恐有腐败积滞之忧,深虑仓专㪷级等,意欲多纳正色,用倖计会司属及行人等高估米价,令人户纳钱倍费,只愿纳米,致将来纳多支少,积滞腐败,不委逐官专切觉察,须管一依见在市卖中价,不得辄有丝毫加抬,仍具结罪保明申上。
如牒来到日,已曾高估者,许改正裁减,便民讫,申其高估干系人,并与免罪。
如经逐官保明后,却察探得知依旧高抬大估,比见卖直价有加分文,致人户不愿纳钱,将来积滞官米,即官吏并须勘奏,乞行朝典。
若蒙采用刍荛,一路生灵受赐也。
恃眷知,如此率易,死罪!
死罪!
此事切勿令人知出不肖之言也。
切告切告!
乐在人和不在音赋(以圣人治民情以作乐为韵) 北宋 · 朱长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乐圃馀稿》卷八、《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卷四二、《历代赋汇》卷九一
德兴乐,至和本人。
不在八音之制,盖由万化之纯。
既备情文,用写欢心之极;
岂专声律,诚非末节之因。
窃原乐与天同,音由人起。
盖喜怒哀乐既怵于外,而噍啴散厉遂形于此。
惟圣人图化俗而有作,慎感民之所以。
积中发外,必资悦豫之深;
易俗移风,非特铿锵之美。
于时神武外震,烈文内宣。
八荒寿域,陶万汇于仁天。
于是制以《雅》、《颂》,播之管弦。
既乘时而更制,唯探本以相沿。
顺气正声,为群情之影响;
黄钟大吕,乃至理之蹄筌。
羽毛干戚兮,是谓繁文;
管籥钟鼓兮,孰称至乐。
惟群元咸得其情性,而雅奏密调于商角。
理出自然,识归先觉。
四时当而天地顺,既效缉熙;
百姓乐而金石谐,未论清浊。
且夫不伪者惟乐,可畏者惟民。
听暴君之作,则蹙额而多惧;
闻治世之奏,则抃跃以归仁。
匪声音之异道,盖忧乐以殊伦。
是以鼓清角于晋邦,曾遭旱暵;
歌《后庭》于唐室,谁复悲辛。
是以兴替关时,盛衰在政。
桑濮非能致乱也,乱先起于淫僻;
英茎非能致治也,治必逢于睿圣。
未有功成而乐乃不作,未有民困而音能自正。
荀公尝定于新律,终贻晋室之忧;
郑译虽考于旧音,曷救隋人之病。
噫!
莫备乎二帝之大乐,莫隆于三代之仁声。
庶尹允谐兮,听其击抃;
嘉客夷怿兮,感其和平。
小则草木之繁膴,大则穹壤之充盈。
非皦绎之能及,实欢忻之所成。
笙镛,凤有来仪之应;
周庭簨簴,民怀始附之情。
异哉!
乐出于和,而还以审政之和;
音生于乐,而复以导民之乐。
逮王道之既远,叹古风之寖薄。
沟害,而孝文之议遂寝;
房、杜未备,而贞观之时不作。
幸逢圣代之缉熙,继有名臣之咨度。
太府之尺以为之度,累上党以为之籥。
推乐本之先立,感舆情而咸若。
上方乘百年之极治,而集六圣之睿谟,臣请告成于箫勺。
孙巨源 北宋 · 孔武仲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九五、《宗伯集》卷一七
嘉祐之中,公居馆阁
我以诸生,预公荐擢。
十八年间,患难流落。
公居翰林,天宠弥渥。
时将大用,参筹帝幄。
衅生不图,疢疾横作。
秀气清骨,付之冥漠。
公之文章,美丽闳博。
虹蜺垂天,收之把握。
读者醒然,消酲愈疟。
度量浑浑,不见垠堮。
粹美积中,发见颜角。
今其不幸,闻者嗟愕。
惟鄙不肖,幽忧寂寞。
望公之丧,涕陨如索。
写哀此文,侑以羞酌。
天章阁待制杨公墓志铭元祐四年十一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五○、《范太史集》卷三九、民国《绵竹县志》卷一六
公讳绘,字元素
其先出于汉太尉震。
八世祖珂仕汉州金堂,卒官。
子膳为国子祭酒,从僖宗,葬金堂君于绵竹,因家焉,遂为绵竹人
曾祖讳晔,祖讳充。
考讳宗道,有隐德,乡党尊敬,以公贵,累赠光禄大夫
曾祖妣宇文氏,祖妣何氏。
妣李氏,累封广陵郡太君
公幼聪警隽拔,读书五行俱下,老不复忘。
专治经术,工古文,尤长于《易》、《春秋》。
无为山著书,自号无为子
以其学背时好,名所居曰自信堂
皇祐五年进士第二人,授大理评事通判荆南府
丁光禄忧,服除,召试学士院,改太子中允,充集贤校理,为开封府推官,赐服绯鱼,权判官
库吏积年盗用官钱,因赂守者,事觉,株连系狱二百馀人。
公白尹,许诖误者自陈,悉获免。
开封繁剧,府僚日力不给,公从容有馀。
仁宗知其才,欲擢寘侍从执政以公年少,抑之,改判三司户部勾院
以母老,求领郡,得知眉州
奏课第一,徙知兴元府
未期年,狱空者二百八十馀日。
英宗书公姓名于寝殿,未及用。
神宗即位一月,召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谏院,赐服金紫。
诏遣押班王昭明、管勾御药院王中正李舜举使陕西勾当公事,公上言:君之始年,要在端慎。
方天下拭目倾耳,以观听新政馆阁台省之臣,朝廷所养以待用者,岂无一人可使,而必用中人乎?
又言中正妄言边事,欲以固宠,请罢近职,置之閒地。
又乞案薛向李肃之擅兴,种谔高遵裕矫制取绥州之罪,处以典刑;
宗室以服属裁荫子之数,立出官之法,从之。
又言向传范后族,不当领京东西路安抚使,宜易之,以杜外戚侥求之源。
执政传范以累典郡有政绩而授,非缘外戚与之。
上曰:「得谏官如此,言甚善,可以止其他日妄求也」。
宰相有乘时旱歉,多买民田,及用所厚善者为修实录检讨官,又乞其子判鼓院
公累疏论列,上为罢检讨鼓院,又重进退大臣,乃罢公谏职,除兼侍读
公力请外任,御史中丞滕元发以为言,上手诏赐元发曰:「绘坚求外补,及乞明加黜责,盖绘未深究朕意。
绘迹疏远,立朝寡识,不畏彊御,知无不为,朕一见便知其忠直可信,故翌日即擢置言职,知之亦甚笃矣。
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两立于轻重之间,姑少避之。
卿可示朕手札,谕以此意,令早承命」。
公谓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辞不受。
不阅月,再知谏院,以母疾辞。
丁内艰,服除入对,面受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
王安石执政台谏官多以言事罢去,阙中丞累月。
及公执宪,士大夫皆想望风采。
公上言:「当今旧臣多以疾求退,范镇年六十三、吕诲五十八、欧阳修六十五而致仕,富弼六十八被劾引疾,司马光王陶皆五十而求閒散,陛下可不思其然乎」?
又言:以经术取士,独不用《春秋》,宜令学者以三传解经,不必专用《左氏》之说。
又言安石不知人,提举常平使者暴横。
时方行免役法,公上言:司农寺升畿县户等,而多取缗钱;
两浙提点刑狱王庭老提举常平张靓多率役钱至七十万。
以是连忤执政,罢学士中丞二职,以翰林侍读学士郑州,未行,改亳州
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知杭州、兼两浙西路兵马钤辖
杭为东南会府,公始至,狱讼多壅,剸决悉无留系。
时诸路监司多新进轻锐,陵轹郡县,虽藩镇大臣不敢校。
会旱蝗大起,诏遣监司巡案捕蝗官,监司坐视不出。
公移文诘责,促其行,吏民感之。
境内蝗皆抱木死。
几月,公被召受代之明日,蝗复生,民作歌以思公
复拜翰林学士兼侍读
李宪安南副招讨,公上疏,以唐白居易谏用吐突承璀为言,卒不行。
时议加孔子帝号,公上言不必追尊。
又言不宜用大辽历改闰月
悉从之。
开封府,数旬有声,从容谈笑,庭无留事,神宗眷益厚。
会有忌公胜己者挤之,言公受馈荐人,而其人已死,公无以自明,责授荆南节度副使
数月,分司南京,改提举江州太平观
谪居七年,起知兴国军
上嗣位,易徐州,诬谤始辨,复天章阁待制,再知杭州
时已属疾,视事踰四月,卒于州,年六十二,实元祐三年六月丁丑
公为人简易,不事边幅,表里洞达,一出于诚。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其论议必本经术,事上竭尽无回忌。
敏于吏事,事到即决,而皆得其情实,吏民不知所出,畏伏如神。
主于爱利,不严刑罚。
待属官无赞拜礼,胥史皂隶亦不责其曲谨。
尤为神宗所知,前后皆自除用。
既坐废退,公亦知命,处之泰然,曰:「天也」!
其在荆南执政有与公相善者,使人致问,将辨公无罪,公曰:「吾命未也,其如命何」!
及二圣嗣位,连起公领藩郡,且召用,而公不幸以殁,岂非命欤!
其官自太子中允五迁为礼部郎中
官制行,易朝奉朝散朝请大夫,历知太常礼院判官告院吏部流内铨审官西院三班院太常寺兼礼仪事、尚书都省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初封华阴县子食邑五百户进封虢郡侯食邑一千户
娶李氏,封同安郡君
子男四人:长久中,太庙室长
积中黄州司法参军
使中、出中,皆承务郎
女二人:长适前利州绵谷主簿李象先,次许嫁承务郎范百虑。
孙女二人。
有《群经索蕴》三十卷、《无为编》三十卷、《西垣集》三卷《、谏疏》七卷、《台章》七卷、《翰林词稿》七卷。
公因谪居荆南,夫人与诸孤奉公之柩,以元祐四年十一月十七日荆南江陵县龙山乡全家村。
杨氏、范氏为世姻,故知公最详。
诸孤属以铭,其可辞?
铭曰:
自汉太尉,杨世显融。
从唐狩蜀,以迄于公。
公居无为,学以自信。
与古为徒,匪今之徇。
坦坦为人,矫矫为臣。
正色于朝,不有厥身。
嘉言忠规,日陈于帝。
亦无沮威,亦无避势。
谏垣宪府,再黜而升。
久益知之,惟帝之明。
两拜翰林,入侍经幄
帝将庸之,君正是属。
诬不自辨,一谪七年。
不戚不求,曰命于天。
二圣照临,起公徐方
与民所欲,再命于
人欢呼,如父母怀。
公昔初去,蝗死复飞。
今公再来,以疾卧斋。
公殁于州,老幼号啼。
其爱在人,其直在史。
去蜀适荆,其在今始。
蒋氏夫人墓志铭元丰三年十二月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一、《陶山集》卷一六
金坛蒋氏者,其父讳
春秋七十又五。
元丰三年,以季夏癸丑卒,以季冬庚申葬。
墓在登龙之乡,其夫颍川府君积中之兆。
男四人:孟曰献臣,次衮,次亢,次京。
孙男七人:孟曰廓,次度,次庶,次赓。
献臣早卒。
其三孙未名。
女五人。
孙女五人。
曾孙男女五人。
夫人立德,不骄不吝,无所专妒。
资于事父以事舅,而舅曰尊我;
资于事母以事姑,而姑曰亲我。
又能以义相其夫,以仁道其子。
舅姑既没,府君实赖夫人经理其家。
盖事常豫立,问奴以耕,而非春鸣之所惊;
问婢以织,而非蛬之所促。
卒以积日累劳,殖陈氏之宗。
其后府君弃世,夫人春秋高矣。
方兹时,亢耕,兖学,廓、度、庶、赓,亦举进士
已而,廓、度相蹑登科,朱丹其门,实游吾馆。
廓颇朴茂,度也翘俊可喜。
释褐东归,拜伏堂上。
夫人蓬然白发,玉云可鉴,视二孙之立,青袍凌草,邑闾荣之。
熙宁岁在单阏,勾吴大饥,夫人令子为食于路,与里之饥者;
又壝其地,以掩暴骼数千百人。
君子闻之,不多其子而多其母也。
廓今为江宁府句容县主簿,度试秘书省校书郎
斋戒授书,以状乞铭于予,且曰:「吾母生于遐方晦里,无爵位名号,光显以死,当得君言以信于后」。
余悲其意,不得而违也。
铭曰:
婉娩玉女,姤我金夫。
媲德合善,以同而车。
克生孙子,珠玑在庭。
勿惮勿投,慎垂之旌。
庶几有傿,以妥厥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