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琅邪王蔡朗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五
君讳字伯明,盖苍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
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
迄于平襄,周祚微缺,王室遂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于州来。
公族分迁,氏家于圉,奕叶载德,常历宫尹,以逮于兹,君雅操明允,威励不猛,履孝悌之性,怀文艺之才,包洞典籍,刊摘沈秘,知机达要,通含神契,既讨三五之术,又采《二南》之业,以《鲁诗》教授,生徒云集,莫不自远并至。
栖迟不易其志,簟食曲肱,不改其乐,心栖清虚之域,行在玉石之间。
是以德行儒林,智周当代,四岳称名,帝曰余闻。
元和(案下云永兴,此当是「建和」或「元嘉」之误)元年,徵拜博士舒演奥秘,赞理阙文,所立卓尔,蹑云纵。
其选士也,抑顽错枉,进圣擢伟,极遗逸于九皋,扬明德于侧陋,拔茅以汇,幽滞用济,加以清敏广平,好是正直,规诲之策,日谏于庭,忠谠著烈,令闻流行。
圣朝以藩国贵胄,先帝遗体,或以继绝袭位,正于阿保,未洽雅训,骄盈僭差,或蹈宪理,非弘直硕儒,莫能匡弼
察君审行修德,进退可度,迁河间中尉
琅邪王傅,乃从经术之方,示以棐谌之威,率礼莫违,其国用靖,虽安国之辅梁孝仲舒之相江都,靡以加焉,勋绩既盛,帝简其功,将授上位,迁于紫宫。
赋寿不永,遘此疾凶,年五十八,永兴六年夏卒,吗呼哀哉!
凡百君子,咨痛罔极,殷怀伤悼,含涕流恻。
如何昊天,丧我师则!
爰勒斯铭,式昭其德。
铭曰:
天纵明哲,于赫我君,含弘光大,玄览孔真。
潜乐教思,韫玉衡门。
云龙感应,养徒三千
珠藏外耀,鹤鸣闻天。
若时徵庸,登祚王臣。
综彼前疑,定此典文。
参佐七德,俾相大藩,身没称显,永遗令勋,表行扬名,垂示后昆(本集)
释名序 东汉 · 刘熙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六
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名殊。
圣人于时,就而弗改,以成其器,著于既往。
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于其用,而不易其旧,所以崇易简、省事功也。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和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
至于事类,未能究备。
凡所不载,亦欲智者以类求之。
博物君子,其于答难解惑,王父幼孙,朝夕侍问,以塞可谓之士,聊可省诸(《释名》宋本。)
论语集解叙 曹魏 · 何晏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九
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
太子太傅夏侯胜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等传之。
《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琅琊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鲁论》,有《齐论》。
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
《齐论》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
至顺帝时南郡太守马融亦为之训说,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
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萧、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
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同,互有得失。
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义侍中臣荀顗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唐石经论语》。)
因狱吏上辞 孙吴 · 韦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一
囚荷恩见哀,无与为比,曾无芒氂,有以上报,孤辱恩宠,自陷极罪。
念当灰灭,长弃黄泉,愚情慺慺,窃有所怀,贪令上闻。
囚昔见世间有《古历注》,其所纪载既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
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起自庖牺,至于秦、汉,凡为三卷,当起黄武以来,别作一卷,事尚未成。
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然物类众多,难得详究,故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
愚以官爵,今之所急,不宜乖误。
囚自忘至微,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欲表上之。
新写始毕,会以无状,幽囚待命。
泯没之日,恨不上闻,谨以先死列状,乞上言秘府,于外料取,呈内以闻。
追惧浅蔽,不合天听,抱怖雀息,乞垂哀省(《吴志·韦曜传》)
论青楚人物 东晋 · 伏滔
 出处:全晋文
春秋时鲍叔管仲隰朋召忽轮扁宁戚、麦丘人、逢丑父晏婴涓子战国时公羊高孟轲邹衍田单荀卿邹奭大夫田子方檀子鲁连淳于髡、昐子、田光、颜歜、黔子、于陵仲子、王即墨大夫前汉时徵君终军东郭先生叔孙通万石君东方朔安期先生后汉时大司徒、伏三老、江革逢萌禽庆、承幼子、徐防薛方郑康成周孟玉刘祖荣临孝存、侍其元矩孙宾硕、刘仲谋刘公山、王仪伯、郎宗祢正平刘成国魏时管幼安邴根矩华子鱼徐伟长任昭先,伏高阳,此皆青士有才德者也,凿齿以神农生于黔中,邵南咏其美化,春秋称其多才,汉广之之风,不同鸡鸣之篇,子文叔敖,羞与管晏比德,接舆歌凤兮渔父之咏沧浪,汉阴丈人之折子贡市南宜僚屠羊说之不为利回,鲁仲连不及老莱夫妻,田光之于(当有误。)屈原(案《渚宫旧事》五作“田光”,不及“屈原”)邓禹卓茂无敌于天下,管幼安不胜庞公庞士元不推华子鱼尚书独步于魏朝,乐令无对于晋世。
伏羲南郡少昊长沙,舜葬零陵,比其人则准的如此,论其土则群圣之所葬,考其风则诗人之所歌,寻其事则未有赤眉黄巾之贼,此何如青州邪?
与相往反,凿齿无以对也(《世说言语篇》注引集。)
奏明堂议表 南北朝末隋初 · 宇文恺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三
臣闻在天成象,房心为布政之宫,在地成形,景午居正阳之位。
观云告月,顺生杀之序,五室九宫,统人神之际。
金口木舌,发令兆民,玉瓒黄琮,式严宗祀。
何尝不矜庄扆宁,尽妙思于规摹,凝睟冕旒,致子来于矩薙。
伏惟皇帝陛下,提衡握契,御辩乘乾,咸五登三,复上皇之化,流凶去暴,丕下武之绪。
用百姓之异心,驱一代以同域,康哉康哉,民无能而名矣。
故使天符地宝,吐醴飞甘,造物资生,澄源反朴。
九围清谧,四表削平,袭我衣冠,齐其文轨。
茫茫上玄,陈圭璧之敬;
肃肃清庙,感霜露之诚。
正金奏《九韶》、《六茎》之乐,定石渠五官、三雍之礼。
乃卜瀍西,爰谋洛食,辨方面势,仰禀神谋,敷士浚川,为民立极。
兼聿遵先言,表置明堂。
爰诏下臣,占星揆日。
于是采嵩山之秘简,披汶水之灵图,访通议于残亡,购《冬官》于散逸,总集众论,勒成一家。
张衡浑象,以三分为一度,裴秀舆地,以二寸为千里。
臣之此图,用一分为一尺,推而演之,冀轮奂有序。
而经构之旨,议者殊涂,或以绮井为重屋,或以圆楣为隆栋,各以臆说,事不经见。
今录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
议曰:臣谨案,《淮南子》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甘雨以时,五谷蕃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以时尝谷,祀于明堂。
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燥湿不能伤,迁延而入之」。
以为上古朴略,创立典刑。
尚书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
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
注云:「唐、虞之天府之世室,殷之重屋,周之明堂,皆同矣」。
《尸子》曰:「有虞氏总章」。
《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博四修一」。
注云:「修,南北之深也。
度以步。
今堂修十四步,其博益以四分修之一,则明堂博十七步半也」。
案,三王之世,最为古。
从质尚文,理应渐就宽大,何因夏室乃大殷堂?
相形为论,理恐不尔。
《记》云「堂修七,博四修〔一〕」,若度以步,则应修七步。
注云「今堂修十四步」,乃是增益《记》文。
殷、周二堂独无加字,便是其义。
类例不同。
山东《礼》本辄加二七之字,何得殷无加寻之文,周阙增筵之义?
研核其趣,或是不然。
雠校古书,并无「二」字,此乃桑间俗儒信情加减。
《黄图议》云:「夏后氏益其堂之大一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杼间」。
马宫之言,止论堂之一面,据此为准,则三代堂基并方,得为上圆之制。
诸书所说,并云下方,郑注《周官》,独为此义,非直与古违异,亦乃乖背礼文。
寻文求理,深恐未惬。
《尸子》曰:「殷人阳馆」。
《考工记》曰:「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注云:其修七寻,五丈六尺,放周则其博九寻,七丈二尺」。
又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
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
《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之庙,复庙重檐」。
郑注云:「复庙,重屋也」。
注《玉藻》云:「天子庙及露寝,皆如明堂制」。
《礼图》云:「于内室之上,起通天之观。
观八十一尺,得之数,其声浊,君之象也」。
《大戴礼》曰:「明堂者,古有之。
凡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
以茅盖,上圆下方,外水曰璧雍。
赤缀户,白缀牖。
堂高三尺,东西九仞,南北七筵。
方三百步。
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灾,生于天道不顺。
天道不顺,生于明堂不饰。
故有天灾,则饰明堂。
《周书·明堂》曰:「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博六尺三寸。
室居内,方百尺,室内方六十尺,户高八尺,博四尺」。
《作洛》曰:「明堂太庙露寝,咸有四阿,重亢重廊」。
孔氏注云:「重亢累栋,重廊累屋也」。
《礼图》曰:「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
《吕氏春秋》曰:「有十二堂,与《月令》同,并不论尺丈」。
臣恺案,十二阶虽不与《礼》合,一月一阶,非无理思
《黄图》曰:「堂方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也,方象地。
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法乾之策也,圆象天。
〔太〕室九宫,法九州。
太室方六丈,法阴之变数。
十二堂法十二月,二十六户法极阴之变数,七十二牖法五行所行日数。
八达象八风,法八卦。
通天台径九尺,法乾以九覆六。
高八十一尺,法黄钟九九之数。
二十八柱,象二十八宿。
堂高三尺,土阶三等,法三统。
堂四向五色,法四时五行。
殿门去殿七十二步,法五行所行。
门堂长四丈,取太室三之二。
垣高无蔽目之照,牖六尺,其外倍之。
殿垣方,在水内,法地阴也。
水四周于外,象四海,圆法阳也。
水阔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气。
水内径三丈,应《觐礼经」》。
武帝元封二年,立明堂汶上,无室。
其外略依此制。
《泰山通议》今亡,不可得而辨也。
元始四年八月,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门,制度如仪。
一殿,垣四面,门八观,水外周,堤壤高四尺,和会筑作三旬。
五年正月六日辛未,始郊太祖高皇帝以配天。
二十二日丁亥,宗祀孝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及先贤、百辟、卿士有益者,于是秩而祭之。
亲扶三老五更,袒而割牲,跪而进之。
因班时令,宣恩泽。
诸侯王、宗室、四夷君长、匈奴西国侍子,悉奉贡助祭。
《礼图》曰:「建武三十年作明堂。
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
室八窗,八九七十二,法一时之王。
室有二户,二九十八户,法土王十八日。
内堂正坛高三尺,土阶三等」。
胡伯始注《汉官》云:「古清庙盖以,今盖以瓦,瓦下藉茅,以存古制」。
东京赋》曰:「乃营三宫,布政颁常。
复庙重屋,八达九房
造舟清池,惟水泱泱」。
薛综注云:「复重瘤覆,谓屋平覆重栋也」。
《续汉书·祭祀志》云:「明帝永平二年,祀五帝于明堂,五帝坐各处其方,黄帝在末,皆如南郊之位。
光武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各一犊,奏乐如南郊」。
臣恺案:《诗》云,《我将》祀文王于明堂,「我将我享,维牛维羊。」据此则备太牢之祭。今云一犊,恐与古殊。自晋以前,未有鸱尾,其圆墙璧水,一依本图。《起居注裴頠议曰:「尊祖配天,其义明著,庙宇之制,理据未分。直可为一殿,以崇严祀,其馀杂碎,一皆除之。」臣恺案,天垂象,圣人则之。辟雍之星,既有图状,晋堂方构,不合天文。既阙重楼,又无璧水,空堂乖五室之义,直殿违九阶之文。非古欺天,一何过甚!后魏北台城南造圆墙,在璧水外,门在水内迥立,不与墙相连。其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间通巷,违舛处多。其室皆用墼累,极成褊陋。后魏《乐志》曰:「孝昌二年立明堂,议者或言九室,或言五室,诏断从五室。后元叉执政,复改为九室,遭乱不成。」《宋起居注》曰:「孝武帝大明五年立明堂,其墙宇规范,拟则太庙,唯十二间,以应期数。依汉《汶上图仪》,设五帝位。太祖文皇帝对飨,鼎俎簠簋,一依庙礼。」梁武即位之后,移宋时太极殿以为明堂。无室,十二间。《礼疑议》云:「祭用纯漆俎瓦樽,文于郊,质于庙。止一献,用清酒。」平陈之后,臣得目观,遂量步数,记其尺丈。犹见基内有焚烧残柱,毁斫之馀,入地一丈,俨然如旧。柱下以樟木为跗,长丈馀,阔四尺许,两两相并,瓦安数重。宫城处所,乃在郭内。虽湫隘卑陋,未合规摹,祖宗之灵,得崇严祀。、齐二代,阙而不修,大飨之典,于焉靡托。自古明堂图惟有二本,一是宗周,刘熙、阮谌、刘昌宗等作,三图略同。一是后汉建武三十年作,《礼图》有本,不详撰人。臣远寻经传,旁求子史,研究众说,总撰今图。其样以木为之,下为方堂,堂有五室,上为圆观有四门。(《隋书·宇文恺传》)
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682年9月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诸侯计功。其铭曰仲山甫式于百辟。
大夫称伐。其铭曰正考甫恭于三命。
所以扬其先祖。所以示其子孙。
上古之初。刊于礼乐之言。
中年以降。述于宗庙之碑。
文质既殊。条流遂广。
山河永配。金石长存。
或旌原氏之阡。或表滕公之墓。
观百林之字者孝廉之旧业。
于是乎不愆不忘。读黄鸟之词者。
文范之馀风。于是乎可久可大。
公讳珽。字叔珉
河南洛阳人也。宇文归之远派。
宇文翰之馀秩。龙火昼夜于钟山
鹏云南北于溟海。自中州圯坼。
上国崩离。魏氏忘其宝图。
齐人弄其神器。则天有成命。
周虽旧邦。文王以业重三分。
昭事上帝。武王以功成八百。
阴骘下人。车书混一于域中。
子弟星罗于海内。方乎刘泽
乃天汉之懿亲。匹以曹洪
当涂之近属。及其隋室迁鼎
唐运握符。固亦坛社仍存。
山河不替。曾祖显和。
后魏冠军将军朱衣直阁东夏州刺史车骑将军散骑常侍长广郡。周赠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延丹绥三州诸军事延州刺史
周书有传。对扬天命。
保乂王家。霍去病初封冠军
周亚夫始为车骑。剖符之重。
任在于六条。建国之荣。
礼高于五等。祖神举。
使持节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京兆尹柱国大将军并潞肆石四州十二镇诸军并州总管东平郡公。赠少保
周书有传。材优辅弼。
业赞云雷。晋则羊祜仪同
楚则若敖柱国王章之拜京兆
天子闻其直言。郭伋之莅并州
诸童符其恩信。考谊。
隋文皇帝挽郎。皇朝益州青城瀛州清苑县令
钩深致远。直道正词。
不汲汲于富贵。每乾乾于日夕。
广都蒋公炎。非无社稷之能。
太邱仲弓。自有闺门之德。
庆成弧矢。气袭芝兰。
剑则赤山之精。牵牛于北列。
鼎则黄云之宝。入天驷于东方。
资大孝而立身。蕴中和以成德。
词参变化。稽百代之阙文。
学富图书。阅三冬之旧史。
司徒袁粲。许之以栝柏豫章
处士祢衡。目之以椅桐梓漆。
初任国子生。擢第授道王府参军郑州参军事
横经太学。射策王庭。
高阳才子。宣慈惠和之誉。
武公新邑济河洛颍之间。
兼摄务殷。参卿位重。
王徽之任达。国士升车。
刘简之博闻。中郎寓直。
秩满。授遂州司户参军事
天开井络。地泄江源。
财雄翕习于外区。栋宇相望于近甸。
尹兴为政。知陆续于众人。
黄谠临官。识包咸于数子。
寻迁绛州翼城今。大梁星野。
少泽封圻。城故绛以深其宫。
新田以流其恶。实惟繁剧。
载著循良。鲁国有司。
无擅徵之事。南阳郡
罢休沐之娱。州府状闻。
乡亭颂德。亦由礼让之化。
绵竹于是乎作歌。风俗之夷。
浚仪于是乎刊石。稍迁符玺郎
寻奉敕检校鸿胪本官如故。环济要略。
掌天子之符玺。刘熙释名。
京师之心腹。是分麾节
赞王侯。国信不差。
郊迎有序。迁尚书职方员外郎
夏书禹贡。辨其川泽。
周礼职方。明其物土。
清晨伏奏。几承题柱之恩。
閒夜絜斋。惟有张灯之宿。
诏除朝散大夫晋州司马。寻迁长史
平阳旧县。姑射灵山
玉印仍存。瑶城未改。
习凿齿之逢宣武。三命而践侍中
管公明之谒冀州。四见而登别驾
诏迁同州长史河西辐辏。
北膏腴。秦地之下邦。
汉京之左辅使君何以为政。
端右宜其得人。江统知贤。
直言则陈留阮宣子唐林荐善。
通理则汝南黄叔度王祥纠合。
屈公辅之宏才。荀羡逸群。
壮冲天之劲翮。享年六十有五。
永淳元年六月二十一日。终于华州之别业。
呜呼哀哉。公元亨利贞。
文行忠信。礼乐之君子。
儒林之丈人。当在中求。
自是风尘外物。友于之义。
伯淮与季江同寝。朋从之道。
鲍叔管仲推财。优游大学之中。
藉甚平台之下。辎车就列。
化洽于二州。油轼当官。
政成于半刺。道尊德贵。
而大位不跻。有志无时。
而天年不永。即以其年十月
迁窆于郑县安乐乡西源。嗣子某官等。
诗礼预闻。箕裘早学。
生则尽其养。刘殷积粟于七年。
殁则致其哀。唐颂绝浆于九日
占白鹤。相青乌
郑伯所封。有咸林之采地。
晋侯所赂。有河外之城邑。
其川渭水而玉璜。其镇华山而金石。
习习旟旐。纷纷野田。
范巨卿素车来哭。韩元良则缌麻设位。
大夫梁鸿之命。终陪列士之坟。
妻子从田豫之言。竟托神人之墓。
呜呼哀哉。铭曰。
国自东部。家承北平
遂荒中县。奄有神京。
时逢日薄。运改天正
二王之后。三代之英(其一)
惟宗惟祖。有典有则。
大魏将军。隆周柱国
于穆显考。其仪不忒。
礼乐宣风。闺门表德(其二)
五才钟秀。百福与贤。
蜀都曾子汉代颜渊
公之广学。其积如山。
公之大辩。其流如川(其三)
亲则郕霍。地居周郑。
人物会同。歌谣鼎盛。
设官分职。天子有命。
束发登朝。参卿军政(其四)
江汉之流。河汾之都。
礼优悬榻。任重前枢。
六玺为贵。皇天降符。
九州为广。益地开图(其五)
平阳守土。下部风俗。
秦晋闾阎。山河𮜿躅。
缇油之化。海沂之曲。
始听鸡晨。行复骥足(其六)
龟长筮短。吉往凶来。
宾朋永诀。徒御相哀。
华馆无象。元堂不开。
青龙水曲。白马车回(其七)
漠漠古墓槭槭寒桐。
郭门之路。平林之东。
天光少日。地气多风。
凡生物而必死。唯君令始而善终(其八)
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徵士(原注:陇西公汉中王瑀徵士琅邪王澈。)754年 唐 · 杜甫
 押东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今秋乃淫雨,仲月来寒风。
群木水光下,万象(一作家)云气中。
所思碍行潦,九里信不通。
悄悄素浐路,迢迢天汉东
愿腾六尺马(一作驹),背若孤征鸿。
划见(一作君)面,超然欢笑同。
奋飞既胡越,局促伤樊笼。
一饭四五起,凭轩心力穷。
嘉蔬没混浊,时菊碎榛丛。
鹰隼亦屈猛,乌鸢何所蒙。
式瞻北邻居,取适南巷翁。
挂席钓川涨,焉知清兴终。
王式东游序 中唐 · 欧阳詹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
琅琊王字公范
予邑之英。
而忘形之友生也。
少同所好。
服膺之教。
长齐所得。
愿裨之化。
时命不与。
人无已知。
雨散云乖。
四方五祀。
既乏孔融郑庄之公荐。
乃效张仪苏季之自鬻。
百川会海。
相得上国。
丹诚未昭于镜鉴。
黄金已销于桂玉。
予怀待兔之固。
犹伺北阙寝书之报。
公范见变豹之理。
将游东诸侯之国。
鱼川鸟陆。
俾为异路。
曩日之别。
复起于今。
嗟乎。
夫人不得自然之至道。
冥冥飘于物外。
则天之至愚。
𠉣𠉣贸贸乎。
泥滓各得其方。
无枉性矫神之艰也。
企瞩仁义。
盘旋礼乐。
下不植地。
上不丽天。
孤云随风。
断蓬逐彗。
是不能岧昭灼。
扬光其间。
坼华资而公范犹蒙。
贾薄艺而予莫售。
禽栖朽木。
蠖屈穷辙
可悲也夫。
况赫赫皇都
实吾人逞志之所。
大丈夫敛尘襟而瞻绂冕。
策蹇驴以窥轩盖。
食米菽而觇粱肉。
吟寒苦以聆钟鼓。
伤哉公范
得无愧耶。
加之离情。
恨恨何述。
万乘之都。
千箱之年。
有故人而适远。
无卮酒以叙别。
男儿卮酒之不致。
亦何论他日之浮沈哉。
平生之怀。
未易言也。
离者会之资。
会实离之本。
今离既由昨会。
后会得不由今离乎。
离会相生。
盖不足叹。
公范勉之。
东诸侯闻有梁孝燕昭矣。
重修济渎庙开宝六年 唐末宋初 · 卢多逊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
地官》分四渎,其一曰「济」;
《洪范》辩八政,其三曰「祀」。
水以润下,百川独纪乎清源
国之大事,万务莫先于祭法。
是知神主川渎,炳灵以济苍生;
君临寰宇,设祠以答元祐。
非太平致理之代,其何交感之如是乎!
若乃大川会通,异源同注。
始也殊其派,或清浊之可分;
洎乎合其流,即混挠之无别。
未有清能独守,浊不可杂。
德冠百谷,名光四海,命之曰「渎」,不其宜乎!
《禹贡》称导沇东流,纪其原也;
刘熙济河南出,释其名也。
溢为荥,所以验伏流之异;
会于汶,所以正朝宗之路。
至柔成性,所谓和而不同者,孰可预焉;
至清立德,所谓挠之不浊者,我无愧也。
所以明神宅之为灵府,前圣著之为祀典。
《虞书》有之,曰「秩于山川」,所以明次序而视诸侯也;
周制有之,曰「沉以圭玉」,所以重荐奠而预四望也。
历代展祭,具有闻焉。
隋文帝开皇二年,始立庙貌而致享;
唐玄宗天宝六载,爰以公爵而建封。
历数会昌,天启大宋
恒序不忒,甘泽以时,岁贺丰穰,民无疾苦。
应天广运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睿圣之德,贯于神明,所祷无不通,所请无不应,惟神昭感,谓如此也。
于是降宸旨,流德音,以为所感在人心,所享惟邦教。
有道之君视民如赤子,神则应之;
不道之君谓己有天命,神则违之。
所以癸堙绪,辛毁商祀,山川鬼神,其何交感?
恒风若而恒雨若,不知飨应之源;
美轮焉而美奂焉,空务胜游之乐。
祠庙卑圮,置而不修;
礼仪废坠,弛而不举。
将以感威灵而得冥祐者,未之有也。
我今克己济物,洁诚以祀神,宜壮祠宇,以光典礼。
俄而下有司以肃事,降王人而护役。
建规立制,盖取诸《大壮》;
肯堂肯构,仰占于中星。
发虑宸衷,感而遂通。
程有秩,成之不日。
缭垣峻宇,崇阶邃户,肃然瞻望,赫奕神府。
牲牢既设,酒齐斯列。
簠簋铏豋,荐奠蠲洁。
我皇至诚,惟神昭悦。
何谓至诚?
陈其德也。
何谓昭悦?
言其应也。
我皇勤政无怠,惟民是恤。
动必思理道,言必干教化。
天下所以混一,远民所以怀柔。
端悫斋庄,以务荐享。
故终日优然,每如受其福。
惟神上应天命,阴助皇化
膏泽调顺,神之职也;
禾稼丰登,神之力也。
感我德政,歆我祠祀,故生民忻然,恒如受其赐。
信所谓非太平致理之代,其何致于交感哉!
神非明朝,无以昭灵应;
明朝非祠庙,无以崇祀事。
使千载而下,赫然垂范者,非贞珉不能久。
故命树丰碑,勒斯文而纪述焉。
昔者,汧渭立祠,空传陈宝之异;
汾晋列祀,但闻秋风之歌。
未若因圣君、崇大典,由庙宇之重建,焕邦家之法则,垂文不朽,冠绝前古。
奉诏实录,臣得无愧。
铭曰/万派作流,孰得其清?
济水兮。
贯河不浊,孰跻其名?
通神理兮。
惟神是主,垂福苍生,崇祀事兮。
风雨调顺,稼穑顺成,瑞丰岁兮。
我皇祭享,斋祷是精,垂典礼兮。
惟神昭感,享兹克诚,助治世兮。
美矣哉!
保生民也,斯渎之灵。
大矣哉!
崇庙貌也,我皇之明。
永永不朽,为来者而作程,垂万祀兮。
开宝六年记。
按:《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四二三。又见同书山川典卷二四五、神异典卷二七,雍正河南通志》卷四八,乾隆济源县志》卷一五。
泉州招庆禅院大殿前大佛顶陀罗尼幢记淳化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北宋 · 释元恪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四、《闽中金石略》卷三、《福建金石志》石五
大佛顶陀罗尼者,盖总持之林苑也。
秘诸佛之玄旨,包万法之大源。
其为用也,列邪见之网罗,明正慧之灯烛,拔三涂之滞迹,灭多劫,深愆所。
其千圣共传,众灵攸仰,欲存广益,必藉流通。
兹佛顶幢者,即当州清信长者刘熙与弟阐,同发菩提心,舍净地之所建也。
奉为当今皇帝、在郡朝贤、法界龙神、亡过父母、四大六趣、一切有情、三涂地法、受苦众生,爰及自身、阖家眷属,同资福利。
二公以崇善至切,奉佛心坚,涉万里之沧波,买他山之翠琰,琢觚楞之奇状,刊秘密之梵文。
繇是选胜崇基,果符夙愿。
我招庆禅师传佛心印,继祖师灯,真机虽逗于生根,善诱不忘于众品。
许就金园之内,安于宝殿之前。
其幢高二十五尺,下列神仪,上严圣像。
风摇铎韵,和清梵以虚徐;
日映珠光,对玉毫而熠耀。
天龙由是发欢喜之心,鬼神于斯撤瞋恚之业。
谅乎难思之利,存夫不朽之功,齐日月以无穷,与乾坤而等固。
感通斯在,报应昭然,慈云覆而福树花,慧日辉而爱河浪竭。
时淳化元年庚寅岁十二月二十八日□□。
详定贾昌朝言仪卫三事奏景祐五年 北宋 · 宋绶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宋会要辑稿》舆服一之一九(第二册第一七五一页)、《宋史》卷一四五《仪卫志》三
卤簿内有诸司供奉,盖资备物,以奉乘舆。
昌朝所奏,以斋宿之时,不可陈玩乐之具。
欲望祀前一日,应供奉官等令宿于幕次,候皇帝行礼毕降坛,导引至青城,由青城前引归大内
又按后汉刘熙《释名》曰:「骡车、羊车,各以所驾名之也」。
《隋书·礼仪志》曰:「汉氏或以人牵,或驾果下马」。
此乃汉代已有,晋武偶取乘于后宫,非特为掖庭制也。
况历代载于《舆服志》,自唐至今,著之礼令,欲望且仍旧陈列。
其卤簿仪仗,每遇南郊前五日,预行点阅,素队各认地方。
欲望下仪仗卤簿使更切点检,整肃。
张知白谥议 北宋 · 王嘉言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第二册第一六六一页)
博士谢绛所议,以知白疾革之际乘舆临问,其寝处素简,为之改容,故以知白廉财克己、用节副文,以易其名,似略大录小。
臣谨按《谥法》:「内外宾服曰正」。
刘熙曰:「靖恭尔位,正直是与,谗谄不行,则内外咸服公正也」。
知白当官不挠,守道持正,请以文正易名。
王曾等曰「节」字,亦是美意,不须改易。
谥法总论1063年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六、《玉海》卷五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嘉祐六年七月,诏修礼书
十月,诏古谥法有不可用者,以属修书之吏,臣实典其事。
按始论谥者起于今文《周书·谥法》之篇,今文既以鄙野不传,其《谥法》之上篇独存,又简略不备。
诸儒所传又有《周公》、《春秋》、《广谥》、沈约贺琛扈蒙六家之书。
周公》、《春秋》为名尤古,然条贯尤为杂乱而不精,《广谥》又疏略而不尽
沈约贺琛纪纲粗备,然好加以己意,务为多而无穷。
扈蒙最后出,酌取诸家,简而不精。
六书之中,稍近古而可据者,莫如沈约
然亦非古之《谥法》,约言之详矣。
其最旧者见于《世本》、《大戴礼》,而约之时已不见于其书,徒得刘熙《乘奥》之所增广(今隋唐《志》作《帝王本纪》,《隋书》又作《来奥》,未知孰是。)
与《广谥》以为据依,不闻有所谓《周公》、《春秋》者也。
又因,而加之以其意。
今《周公》、《春秋》之法,往往反取之新法而载之其书。
王彦威苏冕之书,因前人之法,附世人之谥,非有他也。
贾山有言:「古者圣王作谥,不过三四十字」。
蔡邕《独断》所载,亦不过四十有六。
臣受诏之三年二月,而《谥法》乃定,凡一百六十有八沈约为《谥例》,记周以来帝王公卿之谥,至宋而止。王彦威继之,至唐而止。)
贺琛之法有君谥、臣谥、妇人谥,离而为三,今取而合之。
妇人有谥自周景王之穆后始,匹夫有谥自东汉之隐者始,宦者有谥自之孙程始,蛮夷有谥自东汉之莎车始。
自《周公》以来,籍而记之,为三十五卷。
善者可以劝,恶者可以惧,善恶之失当者可以长叹息也。
大行挽诗二首刘熙说大行云,大行受大名 其一 北宋 · 刘攽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受名从大行,复土自因山。
秋草龙髯堕,宫烟泪竹斑。
不知汲水远,犹与化人还。
寂寞崦嵫日,空瞻咫尺颜
大行挽诗二首刘熙说大行云,大行受大名 其二 北宋 · 刘攽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讴歌前授启,桑谷遂兴商。
恭己朝无事,优贤礼亦庄。
那惊同轨至,方奏万年觞
西望归云白,悠悠指帝乡
旧本魏书目录叙 北宋 · 刘攽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三八五
《魏书》,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十志,凡一百一十四篇,旧分为一百三十卷,北齐尚书右仆射魏收撰。
初,魏史官邓渊崔浩高允皆作编年书,遗落时事,三不存一。
太和中李彪崔光始分纪、传、表、志之目。
宣武时邢峦撰《高祖起居注》,崔鸿王遵业补续,下逮明帝
其后,温子升作《庄帝纪》三卷,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
魏末山伟以代人谄附元天穆尔朱世隆,与綦隽更主国书,二十馀年,事迹荡然,万不记一。
北齐文宣天保二年,诏魏收修魏史。
博访百家谱状,搜采遗轶,包举一代始终,颇为详悉。
收所取史官,本欲才不逮己,故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让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皆不工纂述,其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二表、一启,咸出于
五年,表上之。
悉焚崔、李旧书。
党齐毁,褒贬肆情,时论以为不平。
文宣尚书省与诸家子孙诉讼者百馀人评论。
始亦辩答,后不能抗。
范阳卢斐顿丘李庶太原王松年,并坐谤史,受鞭配甲坊,有致死者。
众口沸腾,号为「秽史」。
仆射杨愔、高德正用事,皆为其家作传,二人深党助之,抑塞诉辞,不复重论,亦未颁行。
孝昭皇建中,命更加审覈。
请写二本,一送并省,一付邺下,欲传录者,听之。
群臣竞攻其失。
武成复敕更易刊正。
既以魏史招众怨咎,齐亡之岁,盗发其冢,弃骨于外。
隋文帝书不实,平绘《中兴书》叙事不伦,命魏澹颜之推辛德源更撰《魏书》九十二卷,以西魏为正,东魏为伪,义例简要,大矫、绘之失,文帝善之。
炀帝书犹未尽善,更敕杨素潘徽褚亮欧阳询别修《魏书》。
未成而卒。
唐高祖武德五年,诏侍中陈叔达等十七人分撰后魏、北齐、周、隋、梁、陈六代史,历年不成。
太宗初,从秘书奏,罢修《魏书》,止撰《五代史》。
高宗时魏澹孙同州刺史克己续十志十五卷,魏之本系附焉。
《唐书·艺文志》又有张大素后魏书》一百卷、裴安时元魏书》三十卷,今皆不传。
称魏史者,惟以魏收书为主焉。
孔子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三代文章,莫盛于周。
东周、秦、汉虽战争丧乱,前古遗风馀烈,流而未绝。
贤君忠臣蹈道之徒,功业行谊,彰灼显布。
高才秀士,词章论议,谏诤辩说,嘉谋奇策,皆可以惊听动俗,为后世轨范。
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以良史之才,博学善叙事,不虚美隐恶,故传之简牍,千馀年而不磨灭。
东汉、魏、晋,去圣人稍远,史官才益浅薄。
永兴失政,戎狄乱华,先王之泽扫地尽矣。
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馀年,而中国略定。
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
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
刑法峻急,故人相残贼;
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
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
洛之后,稍用夏礼。
宣武柔弱,孝明冲幼,政刑弛缓,风俗媮恶,上下相蒙,纪纲大坏。
母后乱于内,群盗挠其外,祸始于六镇,衅成于尔朱,国分为二而亡矣。
虽享国百馀年,典章制度,内外风俗,大抵与刘、石、慕容、苻、姚略同。
道武太武暴戾甚于聪、虎,孝文之强不及苻坚
其文章儒学之流,既无足纪述,谋臣辩士将帅功名,又不可希望前世。
修史者言词质俚,取舍失衷,其文不直,其事不核,终篇累卷,皆官爵州郡名号,杂以冗委琐曲之事,览之厌而遗忘,学者陋而不习,故数百年间,其书亡逸不完者,无虑三十卷。
今各疏于逐篇之末。
然上继魏、晋,下传周、齐、隋、唐,百六十年废兴大略,不可阙也。
臣攽、臣恕、臣焘、臣祖禹,谨叙目录,昧死上。
按:《魏书》卷末,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版。
温杲改差本路钤辖御批元丰五年十二月丁未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一
杲资性绵愞,又与交人有隙,实不宜在极边要地,可改差本路钤辖刘熙兼知钦州
创建合阳县庙学记 北宋 · 时彦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三○、《金石萃编》卷一四○、乾隆《同州府志》卷四八、乾隆《合阳县志》卷一
合阳邑小而僻,有为者所不当至,至者以谓不足为而不为也。
官事职业,不可须顷怠者,且废不举,因循不急之务从可知。
元祐辛未有令来阅事,先后缓急,为纪纲法度,以其序治之,累月狱讼衰,农事劝,号令行,期会应,邑用翕然称治。
明年,理孔子祠为学舍,以教养邑弟子,且以来四方士。
而邑之人乃始相与疑曰:「令实健矣,而更迂,奈何」!
令卒不顾,学克成,堂室斋庑祭器什伯略具,乃以书抵藉田令王实仲弓,求余为之记。
余曰:令不迂矣,夫学校者,礼义政事之所自出,古之为政者之所先务也。
末流之弊,遂为不切于时,而间有杰然自异于薄俗之中,则彼不能者必忌而咻之曰:「是迂疏者,不然俗吏邀名耳」。
地大人众,且不免咻,则一邑之小,以是迂其令,尚何怪?
然而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者焉,不如之好学也」。
十室至小邑耳,虽孔子不以小,故无其人,况不为孔子者乎?
惟不知所以学,则虽大必废,而彼小者亦何足道?
且天下十室之积也,老子曰:「小国寡民」。
盖小者易以道治,而大者或道之所不载,则治天下者在所积而已。
今夫设官置吏,布满天下,皆上之人所与治天下者也。
顾惟县令为最亲于民,后世县令官小无权,而猥事扰之,使不得行其胸中,以与古人等。
于是县令始贱可厌,而士或俛仰为窃禄计,至则数日代去,别希其所欲。
虽或才智,不肯苟简,慨然思有所作为,而龃龉阶级,势不得便。
或者凡庸操制要领,而妨忌兼至,黾勉声气,求阅朝暮,且恐弗暇,奚暇求其所以治哉?
然则上之人盖亦不可以不知也,当使天下之士不鄙小官而为之。
县令者有以自思,曰:是百里有民社,足以为政,曷可苟?
又曰:令可暂也,县不可暂。
上人之所以委以与我者,为能治之耳,必求所以治,而不可暂,则岂特簿书期会而已?
盖将有以本教化,美风俗,善吾人以士君子之道,然后出礼义,举政事,而无不可者。
推一邑之小以达天下之大,则其于为治也何有?
孰谓知此而迂乎?
令不迂矣,邑人其无疑。
令,左宣德郎河内李百禄祐之,实予之友人云。
元祐癸酉正月庚寅阳武时彦记,主簿张价、县尉刘熙立石。
上饶县刘熙为举掘祖坟事判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三四、《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二
刘熙若以坟山不利为说,当别办棺椁衣衾,改葬高燥可也。
今乃发冢取其棺中之物,以至砖石、棺钉、墓山皆行卖钱,又将大父遗骸用小板两片安磹遮盖,埋在浅土,孝子仁人之掩其亲恐不如此。
法司检坐条令呈,奉判:为人子孙,辄将祖父冢墓发掘,尸骨焚毁,砖石出卖,亦可谓之悖逆矣。
帖县验视其人有无疾患,并要见本人母别有无儿女供赡,申。
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