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上书预推昌邑王宣帝事 西汉 · 眭弘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二
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汉书·眭弘传》:昌邑有枯社木复生,上林苑中有断柳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即说曰云云。使友人内官长赐上此书。)。
奏废昌邑王 西汉 · 杨敞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二
丞相臣敞、大司马大将军臣光、车骑将军臣安世、度辽将军臣明友、前将军臣增、后将军臣充国、御史大夫臣谊、宜春侯臣谭、当涂侯臣圣、随桃侯臣昌乐,杜侯臣屠耆堂、太仆臣延年、太常臣昌、大司农臣延年、宗正臣德、少府臣乐成、廷尉臣光、执金吾臣延寿、大鸿胪臣贤、左冯翊臣广明、右扶风臣德、长信少府臣嘉、典属国臣武、京辅都尉臣广汉、司隶校尉臣辟兵、诸吏文学光禄大夫臣迁、臣畸、臣吉、臣赐、臣管、臣胜、臣梁、臣长幸、臣夏侯胜、大中大夫臣德、臣卬昧死言皇太后陛下:臣敞等顿首死罪。天子所以永保宗庙总壹海内者,以慈孝礼谊赏罚为本。孝昭皇帝早弃天下,亡嗣,臣敞等议,礼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后,遣宗正、大鸿胪、光禄大夫奉节使征昌邑王典丧。服斩缞,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使从官略女子载衣车,内所居传舍,始至谒见,立为皇太子,常私买鸡豚以食。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发玺不封。从官更持节,引内昌邑从官驺宰官奴二百馀人,常与居禁闼内敖戏。自之符玺取节十六,朝暮临,令从官更持节从。为书曰「皇帝问侍中君卿:使中御府令高昌奉黄金千斤,赐君卿取十妻」。大行在前殿,发乐府乐器,引内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会下还,上前殿,击钟磬,召内泰壹宗庙乐人辇道牟首,鼓吹歌舞,悉奏众乐。发长安厨三太牢具祠阁室中,祀已,与从官饮啖。驾法驾,皮轩鸾旗,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召皇太后御小马车,使官奴骑乘,游戏掖庭中。与孝昭皇帝宫人蒙等淫乱,诏掖庭令敢泄言要斩。
取诸侯王、列侯、二千石绶及墨绶、黄绶以并佩昌邑郎官者免奴。变易节上黄旄以赤。发御府金钱刀剑玉器采缯,赏赐所与游戏者。与从官宫奴夜饮,湛沔于酒。诏太官上乘舆食如故。食监奏未释服,未可御故食,复召太官趣具,无关食监。太官不敢具,即使从官出买鸡豚,诏殿门内,以为常。独夜设九宾温室,延见姊夫昌邑关内侯。祖宗庙祠未举,为玺书使使者持节,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园庙,称嗣子皇帝。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等及侍中傅嘉数进谏以过失,使人簿责胜,缚嘉系狱。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臣敞等数进谏,不变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
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臣隽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仓议,皆曰:「高皇帝建功业为汉太祖,孝文皇帝慈仁节俭为太宗,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轨。《诗》云『籍曰未知,亦既抱子』。五辟之属,莫大不孝。周襄王不能事母,《春秋》曰『天王出居于郑』,繇不孝出之,绝之于天下也。宗庙重于君,陛下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臣请有司御史大夫臣谊、宗正臣德、太常臣昌与太祝以一太牢具,告祠高庙。臣敞等昧死以闻(《汉书·霍光传》: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太后诏曰「可」。)。
蝇矢对 西汉 · 龚遂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二
陛下之《诗》不云乎?「营营青蝇,至于藩;恺悌君子,毋信谗言」。陛下左侧谗人众多,如是青蝇恶矣。宜进先帝大臣子孙亲近以为左右。如不忍昌邑故人,信用谗谀,必有凶咎。愿诡祸为福,皆放逐之。臣当先逐矣(《汉书。武五子传》:昌邑王征即位,后梦青蝇之矢,积西阶东,以问遂,遂云云。贺不用其言,卒至于废。)。
玺书徵昌邑王 西汉 · 昭上官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制诏昌邑王,使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徵王,乘七乘传诣长安邸(《汉书·武五子传》)。
上书言昌邑王贺 西汉 · 金安上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三
贺天之所弃,陛下至仁,复封为列侯。贺嚣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汉书·武五子昌邑王传》:侍中卫尉金安上上书言,奏可。)。
奏记霍光议立皇曾孙 西汉 · 丙吉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九
将军事孝武皇帝,受襁褓之属,任天下之寄,孝昭皇帝早崩亡嗣,海内忧惧,欲亟闻嗣主,发丧之日以大谊立后,所立非其人,复以大谊废之,天下莫不服焉。方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将军之壹举。窃伏听于众庶,察其所言,诸侯宗室在位列者,未有所闻于民间也。而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详大议,参以蓍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汉书·丙吉传》:昌邑王废,吉奏记光,光览其议,立皇曾孙。)!
奏绝昌邑王后 西汉 · 廖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三
舜封象于有鼻,死不为置后,以为暴乱之人不宜为太祖。海昏侯贺死,上当为后者子充国;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陛下圣仁,于贺甚厚,虽舜于象无以加也。宜以礼绝贺,以奉天意。愿下有司议(《汉书·武五子传》:贺薨,豫章太守廖奏言。)。
封昌邑王贺为海昏侯诏(元康三年三月) 西汉 · 汉宣帝
出处:全汉文 卷六
盖闻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亲,粲而不殊,其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汉书•宣纪》)。
赐张敞玺书(元康二年) 西汉 · 汉宣帝
出处:全汉文 卷六
制诏山阳太守:其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毋下所赐书(《汉书•武五子•昌邑王传》)。
奏昌邑王贺罪 西汉 · 柯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三
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万世问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万世又以贺且王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然,非所宜言(《汉书·武五子昌邑王传》:元康三年,封贺为海昏侯。后数年,扬州刺史柯奏云云,制曰:「削户三千。」)」。
上疏谏昌邑王 西汉 · 王吉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二
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诗》云:「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说曰: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今者大王幸方与,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为民不可数变也。昔召公述职,当民事时,舍于棠下而听断焉。是时人皆得其所,后世思其仁恩,至乎不伐甘棠,《甘棠》之诗是也。
大王不好书术而乐逸游,冯式撙衔,驰骋不止,口倦乎叱咤,手苦于棰辔,身劳乎车舆;朝则冒雾露,昼则被尘埃,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匽薄,数以耎脆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非所以全寿命之宗也,又非所以进仁义之隆也。
夫广夏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劝诵在后,上论唐虞之际,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䜣䜣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休则俯仰诎信以利形,进退步趋以实下,吸新吐故以练臧,专意积精以适神,于以养生,岂不长哉!大王诚留意如此,则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松之寿,美声广誉登而上闻,则福禄其轃而社稷安矣。
皇帝仁圣,至今思慕未怠,于宫馆囿池弋猎之乐未有所幸,大王宜夙夜念此,以承圣意。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于属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恩爱行义孅介有不具者,于以上闻,非享国之福也。臣吉愚戆,愿大王察之(《汉书·王吉传》)。
奏书戒昌邑王 西汉 · 王吉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二
臣闻高宗谅暗,三年不言。今大王以丧事徵,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发。且何独丧事,凡南面之君何言哉?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愿大王察之。大将军仁爱勇智,忠信之德天下莫不闻,事孝武皇帝二十馀年,未尝有过。先帝弃群臣,属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将军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虽周公、伊尹亡以加也。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壹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愿留意,常以为念(《汉书·王吉传》:昭帝崩,亡嗣,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吉即奏书戒王。)。
上书谏昌邑王 西汉 · 张敞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
孝昭皇帝蚤崩无嗣,大臣忧惧,选贤圣承宗庙,东迎之日,唯恐属车之行迟。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过之大者也(《汉书·张敞传》)。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十五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昌邑王治侧,铸(《续汉志》作「注」)冠十枚,以冠赐师友儒者。后以冠冠奴,龚遂免冠归之曰:「王赐儒者冠,下至臣。今以馀冠冠奴,是在王奴虏畜臣也(《御览》五百)」。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十六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昌邑王征为天子,到营阳,置积竹刺杖二枚。龚遂谏曰:「积竹赐杖者,骄蹇少年杖也。大王奉大丧,当拄竹杖(《御览》七百十)」。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十七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昌邑王取侯王二千石墨绶黄绶,与左右佩之。龚遂谏曰:「高皇帝造花绶五等,陛下取之而与贱人。臣以为不可,愿陛下收之(《御览》六百八十二)」。
与公孙述书(六年) 其二 东汉 · 光武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
西狩获麟谶曰「乙子卯金」,即乙未岁授刘氏,非西方之守也。「光废昌帝,立子公孙」,即霍光废昌邑王,立孝宣帝也。黄帝姓公孙,自以土德,君所知也。汉家九百二十岁,以蒙孙亡,受以丞相,其名当涂高,高岂君身邪?吾自继祖而兴,不称受命。求汉之断,莫过王莽。近张满作恶,兵围得之,叹曰:「为天文所误」。恐君复误也(《华阳国志》)。
上书言宜立昌邑王 汉 · 阙名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七
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汉书·霍光传》: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郎有上书言云云,擢郎为九江太守。)。
沈氏述祖德碑 南齐 · 沈麟士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
沈莫盛于吴兴,始吾祖戎,建大勋,辞显秩,繇江北避地,居吴之馀不乡,其卒也,于永平元年,葬乡之金鳌山,时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童谣曰:「金鹅鸣,沈氏兴,代代出公卿」。遂更名其山曰金鹅。夫天发物祥,人应歌咏,繇来之数,厥非偶然,盖由沈氏积善累行,肇基既远,而戎祖盛德大业,足以缵先绪,光祖宗,感天祐,昌后嗣,故吉祥之事,动而先见耳。沈本姬姓,自帝喾之妃姜嫄,践巨人迹而生后稷,树艺五谷,开粒食之源,贻万世之利,书曰:「后稷播种,蒸民而粒」是也。传[B]21玺叔望裔不窟生鞠,鞠生公刘,复修后稷之业,百姓怀之。子庆节,国于幽,继皇仆、差弗、毁隃、公非辟方、高圉侯牟、亚圉云都、组绀诸盩、及古公亶父,笃于仁义,避狄迁岐,民皆舍故土而归之。古公传王季文王,圣化普被,归命者四十国,孔子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迨武王受命,其同母弟聃季载,乃文王十子也。有才德,为司空,封于汝南平舆之沈亭,为沈子国,沈氏得姓,实始诸此。聃季卒,子伯桓立,伯桓卒,子坰立,坰卒,子采立,采卒,子乙初立,乙初卒,子苏立,苏卒,无嗣,弟杼承统,杼之子庚向,壬局,而庚向入为周卿,勤于王事,仍封其子忽于沈,忽卒,子不离立,不离卒,子辛生立,辛生卒,子已济立,已济卒,子遇立,遇卒,子楫立,楫卒,子德胤立,德胤卒,子鯆立,鯆卒,子逞立,年尚幼,周敬王元年,吴伐之,奔楚,子嘉立,以不赴召陵之会,晋怒,使蔡人灭其国。自聃季至嘉,历世十八,国虽小弱,然率忠厚,鲜有兵革之警。嘉生尹丙、尹戌,才略杰出,精于兵机,入楚为令尹。戌生诸梁,字子高,有五虎之威,九牛之力,怒发强须,摧锋敢战,楚封为叶公,生茂春及尹射尹文。茂春袭叶爵,传叶氏族。尹射生尹赤尹未,隐华山,尹文生随,楚内史司户参军。随生永中乙奇,永中生犹行,受业于曾子之门,仕齐卫大夫。犹行生安仁,安仁生同,俱齐大夫,居武城。同生郢,有才名,秦始皇并天下,诏封丞封(《元和姓纂》作「相」),辞徙江南。郢生平,平生祖,祖生保,汉文帝以征蛮功封竹邑侯。保生遵,太子太传敷德侯,家九江之寿春。遵生达及逵,达为骠骑将军,生乾,拜尚书令,乾生南阳太守弘,弘生河南郡守昂及勖,昂生御史中丞奋,奋生将。作大匠子恪,恪生尚书关内侯谏及谦,谦生靖,济阴太守。谏生戎,《姓纂》云:「郢十二伐孙」。字威卿,初为光禄勋,以九江从事,迁济阳太守,时尹良逆命,戎不烦兵甲,往谕降之,光武锡茅海昏侯,辞不受,因居吴兴,子孙蕃衍,毓秀产灵。凡金鹅乡之沈,皆出于祖戎,德文并著,辉映后先。戎子酆,字圣通,零陵太守,有善政,芝草生,黄龙见。次曰礼,尚书令。酆子侍御史景,字孟高,安平相。浒字仲高,帝以景端鲠清直,迁相河间王,捕诸奸佞,导王以礼,帝赐衣一袭以嘉之。景子荆州刺史彦,彦子湘东守文涞,涞子海阳令夔,夔子澜,澜子充,充子劲,官扬威将军,死节不屈,朝廷嘉其忠,赠东阳太守。劲子大长秋赤鲸及吏部尚书嘉。赤黥长子膺期,晋大中大夫。中子叔任,益州刺史。少子说道,梓潼太守。嘉子发,散骑常侍。次子坰,车骑将军。膺期生四子,长庆之,累建大功,加始兴公,赠司空。次虔之,为乐安令,居官清素,民皆德之。次岳,次峻,并文名冠世,峻为西台学士。其他支派咸昌,名人代有,照耀史策,统而举之,或远引高蹈,或致君泽民,或立言垂范,或折冲御侮,或孝友于家庭,或忠节殉国难,沈氏之兴,莫是过也。斯岂非戎祖盛德垂统之所致欤。宋元嘉三年,伯父叔兄辈侍中怀文贞公演之,襄公庆之、乐安令虔之、参军璞之、新宁男融之、吏部尚书昙庆,五兵尚书怀明、光禄大夫孟韪、征西长史叔仁等,念祖德不忘,表请于朝,诏曰:「东汉故臣沈戎,沈国嫡系,世有善行,才智兼长,忠义自矢,遂敢身入虎穴,谕以至诚,一矢不加,逆子格面,茅社之锡,用以旌功;乃国难既夷,挂冠远遁,舍故宅为佛寺,弃封侯如脱履,进不为身,退不为名,忠上洁己,邦家之光,沈氏积善,唯戎述之,可追封为述善侯」。并敕其所舍寺曰怀德寺。鸣呼,戎祖之德,久而弥彰矣。夫人于利害之关,富贵之际,见不透,决不力,避难苟禄,死无得称,以视戎祖为何如邪,是知叶祥于天人,而昭显于嗣裔,赠爵于后王,皆繇德也。麟士自愧固陋,雅志林泉,缉古人之遗书,考先世之德业,窃恐前徽或湮,后昆罔继,故述其大凡,勒之墓侧,以志不忘云。时大梁天监癸未春三月吉旦(《湖录,金石考》四。案:所列世系,多与《宋书·沈约》、《元和姓纂》不合。)。
与樊子盖书 隋 · 杨玄感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五
夫建忠立义,事有多途,见机而作,盖非一揆。昔伊尹放太甲于桐宫,霍光废刘贺于昌邑,此并公度内,不能一二披陈。高祖文皇帝诞膺天命,造兹区宇,任璇玑以齐七政,握金镜以驭六龙,无为而至化流,垂拱而天下治。今上纂承宝历,宜固洪基,乃自绝于天,殄民败德。频年肆眚,盗贼于是滋多,所在修治,民力为之凋尽。荒淫酒色,子女必被其侵,耽玩鹰犬,禽兽皆离其毒。朋党相扇,货贿公行,纳邪佞之言,杜正直之口。加以转输不息,徭役无期,士卒填沟壑,骸骨蔽原野。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玄感世荷国恩,位居上将,先公奉遗诏曰:「好子孙为我辅弼之,恶子孙为我屏黜之」。所以上禀先旨,下顺民心,废此淫昏,更立明哲。四海同心,九州响应,士卒用命,如赴私雠,民庶相趋,义形公道。天意人事,较然可知。公独守孤城,势何支久!愿以黔黎在念,社稷为心,勿拘小礼,自贻伊戚。谁谓国家一旦至此,执笔潸泫,言无所具(《隋书·杨玄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