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赓”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李陆二公祠堂记 北宋 · 王说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三
东平吕君献之为鄞主簿之二年,新钱之湖六堤。属节度推官石君声叔刻辞以记其详,而又考迹其初,不忘前人之功,俾揭示来者,乃立李、陆之祀于其堤之傍。始,唐天宝间,县令陆公南金辟湖之广为渟滀灌浸之饶。历宋天禧中,太守李公夷庚补其旧之废址,增筑全固,经画以制,使数乡之民,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二公之功及乎明民,可谓深且厚矣。然而民之安飨其利,无岁时之报,是亦忘前人之施欤?况于其法,人宜祀之,夫民莫不乐生而安业,恶劳而就佚,朝廷责任于守宰者,不独恺悌其政,亦将资以深思远虑,厚其生殖,物物各遂其养,故风俗美而礼谊行,田里安而狱讼息。予观循吏之治,有功德以加于民者,必久而见思。盖以功则安而久,以德则服而化,虽相去数百年,犹想仰其风采,岂不盛哉!孟坚谓「黄霸等廪廪然,庶几有德让君子之遗风」,则二公之列祀之而无愧焉。若吕君之廑,夺于众多之议,而卒就其功,又能表二公之祠以劝于后。他日明民之怀思,亦足以继二公之贤,故予为之书而不敢让。治平元年四月初三日记。
按:《四明文献录》第二八六页,明抄本。
送石赓归宁 北宋 · 王安石
押歌韵
虚名误长者,邂逅肯经过。
所操十馀篇,浩荡决江河。
侧身朝市间,乐少悲惭多。
文章旧所好,久已废吟哦。
开编喜有得,一读瘳沉痾。
裹饭北城阴,永怀从晤歌。
又欲及岁晚,空堂扫丝窠。
稍出平生言,道艺相琢磨。
忽随雁南飞,当此叶辞柯。
去去梨岭高,想见青坡陀。
黄花一杯酒,为寿乐如何。
微诗等瓦砾,持用报隋和。
和石声叔留题君仪基石亭二首 其一 北宋 · 郭祥正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高才摅远趣,凿石架危亭。
宿鸟依林白,春苗接海青。
云光随帚乱,泉响置琴听。
况得少陵句,宜镌座右屏。
和石声叔留题君仪基石亭二首 其二 北宋 · 郭祥正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因山基大石,华榜揭高亭。
畦稻翻新绿,山岚浮远青。
鸟行云际度,松籁雨馀听。
安得吴生画,为予传小屏。
寄题留二君仪田园基(原作棋,据卷二一《和石声叔留题君仪基石亭》改,正文同)石亭二首 其一 北宋 · 郭祥正
押词韵第十一部
磐石发天巧,新亭君所营。
席展瑶琪滑,坐久寒阴生。
远瀑曳修幔(原作慢,据道光本改),他山列苍屏。
水田白鹭下,霜树青猿鸣。
回首同安县,残阳楼观横。
不逢车马来,时爱牛羊经。
童仆种刈毕,父老樽罍倾。
升平信难遇,欢笑聊舒情。
况攻李杜吟,字字无淫声。
春来成几章,想有基石铭。
寄题留二君仪田园基(原作棋,据卷二一《和石声叔留题君仪基石亭》改,正文同)石亭二首 其二 北宋 · 郭祥正
押词韵第十一部
人世无百岁,尘劳枉营营。
岂如田园乐,歌啸送馀生。
况同盘石上,开亭石为屏。
卷帘春雨足,洗耳松风鸣。
孤鸟望中没,淡烟山际横。
时复命儿息,讲道或传经。
经罢哦五言,珠玑沧海倾。
嗟我无羽翼,往适幽忧情。
九曜石题名(元丰元年正月) 北宋 · 曾布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六、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三曾年谱》卷二
广东经略安抚使、起居舍人、龙图阁待制曾布子宣,转运副使、都官员外郎向宗旦公美,转运副使、屯田员外郎□通道济,前广西转判官□赓声叔,元丰元年正月晦日游。
按:《羊城古钞》卷七,大赉堂本。
李陆二公祠堂记 北宋 · 关杞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四、乾道《四明图经》卷九、至正《四明续志》卷一一、天顺《宁波郡志》卷一○
东平吕君献之为鄞主簿之二年,新钱湖之六堤,属节度推官石君声叔刻词以纪其详。而又考迹其初,不忘前人之功,俾揭示来者,乃立李、陆之祠于其堤之傍。始唐天宝閒,邑令陆公南金辟湖之广,为渟滀灌浸之饶。历宋天禧中,太守李公夷庚补其旧之废址,增筑全固,经画以制,使数乡之民,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二公之功,及乎明民,可谓深且厚矣。然而民之安飨其利,无岁时之报,是亦忘前人之施欤。况于其法,又宜祀之。夫民莫不乐生而安业,恶劳而就佚。朝廷责任于守宰者,不独恺悌其政,亦将资以深思远虑,厚其生殖,物物各遂其养,故风俗美而礼谊行,田里安而狱讼息。余观循吏之治,有功德以加于民者,必久而见思。盖以功则安而久,以德则服而化,虽相去数百年,犹想仰其风采,岂不盛哉!孟坚谓黄霸等「廪廪然庶几有德让君子之遗风」,则二公之烈,祀之而无愧焉。若吕君之廑夺于众多之议而卒就其功,又能表二公之祠以劝于后,他日明民之怀思,亦足以继二公之贤。故余为之书而不敢让。治平元年四月初三日,观察推官、监船埸关杞记。
与声叔六侄书 其一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八、《山谷全书·别集》卷一八
声叔六侄:得书,知同诸新妇侍奉不阙子职,牙儿长茂。张士节佳士,想笔研间益得讲学之乐。日月易失,官职自有命,但使腹中有数百卷书,略识古人义味,便不为俗士矣。金道人惠书甚勤,及寄苁蓉鹿茸丸,极济所乏,感刻。
与声叔六侄书 其二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八、《山谷全书·别集》卷一八
卿长老惠书已悉,所求院记敬诺,但录事来未详备,如三钝汉坐脱事及偈句之类。士节来修笺记,礼意甚笃,皆未能作书。石桥元上座亦然。若石桥功及七分,便作铭也。近见写字甚进,愿文学行义皆如此。世间鄙事,有甚了期?一切放下,专意修学,千万千万!
朝奉郎石赓京东路提刑制 北宋 · 曾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七五、《曲阜集》卷三、《皇朝文鉴》卷四○、《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卷六○○
朕于用刑,宁失有罪,而岁报大辟,有加无损。意法网尚密,使民难避易犯与?抑吏之不良,犹有迁情以就法者与?故于临遣使臣,尤欲使知朕意。以尔质厚而识明,宜能导民以远罪,哀矜而折狱。齐鲁之俗,易与为善。往祗朕训,其尽尔心。
予年十六始识叶晦叔于西湖上后二十七年晦叔之弟声叔来为临邛守相遇于成都晦叔没久矣访其遗文略无在者乃赋此诗 南宋 · 陆游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
故人零落久山丘,谁记京华第一流。
曹霸挥毫空万马,庖丁投刃解千牛。
相逢梦境何劳记,追想清言未免愁。
雷电取将遗稿尽,他年虚有茂陵求。
九曜石歌 清 · 翁方纲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二
九曜亭边九曜石,南汉刘䶮故苑之遗迹。
爱莲种莲事俱往,千载仙湖水犹碧。
前秋访石因登亭,周遭顾盼疑列星。
五日辄乘使车去,未得剜苔剔藓恣留停。
古色摩挲入梦寐,巾箱仿佛图真形。
一石圆顶如建瓴,危根下削漱清泠。
一石四达如疏棂,旁有直干撑竛竮。
树与石抱石转青,往往树皆过百龄。
不独昔日太湖灵壁浮海至,彯沙激浪增珑玲。
崩云散雪那遽一一数,但觉嵌嵓硉兀势欲凌沧溟。
昨归经冬水初退,坐看家僮洗萍块。
雨溜磨崖字尚存,泥淤仙掌痕还在。
卢程许刻次第寻,陈九仙书竟晦昧。
不知米家诗句刻何处,想在老榕巨根内。
文藻同时有传否,亭沼何心叹兴废。
九曜石,今日谁能识(音式。)为九。
一石独合三石成,此语闻又百年后。
药洲两字亦是元章题,斜日苍烟但翘首。
按:九曜石在药洲旁,南汉刘䶮罚罪人,移自太湖灵壁,浮海而至。石凡九,其一在今布政使后堂东院,其八在使院后池中。西北一石,正面中刻:“转运使度支郎中金君卿正叔、转运判官太子中舍许彦先觉之、管勾文字殿中丞金材拙翁、门人成度公适,熙宁癸丑中伏,泛舟避暑。”左刻:“花药氛氲海上洲,水中云影带沙流。直应路与银潢接,槎客时来犯斗牛。彦先再游,移稵䆅侍,熙宁甲寅上巳。”右刻:“广东经略安抚使起居舍人龙图阁待制曾布子宣、转运副使都官外郎向宗旦公美、转运副使屯田外郎(缺二字)通道济、前广西转运判官太常(缺二字)赓声叔,元丰元年正月晦日游。”下有康熙五十一年学使楚安乡张明先和许觉之韵诗。又右刻“程师孟、金君卿、李宗仪、许彦先同游药洲,熙宁甲寅上元日题。”其下八分书:“邹非熊宗望、管湛之天步,自葛仙洲煮茶景濂堂,采菊筠谷,榜舟九曜石下,摩挲前贤题刻而去。”淳熙戊申十月丁卯,东一石上有掌迹,长尺二寸,吴鹏八分,仙掌二字,旁有米元章诗。今石仆,泥中仅露一面,榕根蟠其上。米诗不可寻矣。又旁八分书:“嘉熙三年己亥元巳,九仙野便陈畴少锡泛舟仙湖,观仙掌石,摩挲藓刻,诵米南宫诗,奇哉。弟尉,同少林孙成之可大、甥林璞藏用侍、临江萧(缺二字)、东嘉吴伟茂远、清沅赵时瑢躬玉、长乐陈子(缺一字)茂客也。”此段载广州志,今止露二十一字,以下尽为榕根所踞。中刻:“至正甲申秋,余奉天子命来镇东广,适官舍介于仙湖之东,(缺七字)观仙掌石刻,乃宋嘉熙萧大山(缺八字),宛然如新。案郡志,仙湖旧名石洲,(缺七字)石号九曜,而仙掌盖居其一焉。(缺八字)兴斯石,屹然犹存。余陇志作,余陇今细视,恐是今砻九仙之迹(缺七字)慨然兴叹,遂识诸岁月,俾后之来者亦(缺五字)而刻铭无穷,共臻千古之胜。槩以(缺七字)句云:星文囿剑池头,月地(缺七字)壮游推太华,又观仙掌五羊洲,至正(缺六字)中(缺一字)大夫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缺七字)敦诗志,令史韦(缺一字)安书丹”,亦八分书。池中破石上刻:“嘉熙庚子孟秋,长乐黄朴成父约同郡唐璘伯玉、莆田刘克庄潜夫,泛舟仙湖。湖多怪石,其二峰尤壮伟,乃宅厥中而作亭焉。左盘右踞,势若相(缺一字)而岩岩挺立,又类乎守道不屈者,遂磨崖以识之。”下刻:“重脩濂溪书院记。成化八年,广东提学佥事新喻胡荣书。”又一石,刻:“士宏子高、昌衡、平甫、元规、正叔、安道子,适丙午仲春十五日题。”不著时代。志载卢士宏,字子高,新郑人,治平元年知广州。丙午为治平三年,此在诸刻,其最古者矣。程师孟、曾布皆知广州。贾昌衡,治平中转运使,卢画防守策,招谕诸蛮。程大修学校,负笈者众,诸番子弟皆愿入学。曾即南丰弟。程字公辟。王荆公诗豫章太守吴郡郎是也。许彦先,始兴人,天圣乙丑进士,深于易。刘克庄广东提刑职官,志作推官。盖此地自刘氏凿仙湖,与药洲通。宋熙宁中,周濂溪先生提刑广南,尝居之。至嘉定中,经略陈岘重疏湖水,辇刘氏故苑,奇石置其旁,建堂浚池,绕植白莲,士大夫多泛舟觞咏。后人建书院,有爱莲亭。明嘉靖初,学使庄渠魏公校改建学署。国初,署迁育贤坊。至康熙五十一年,学使洞庭张公明先始修复焉。志称九石,高八九尺,或丈馀。一石独大,合三石为之。下有数石笋,长三尺许,瑳如雪,今无复能指为某石者矣。石日与沙水相荡激,昔人题识渐就销泐。予于前年九月来视学,到署五日,出按诸郡,未暇以观。至今岁正月水缩,命工拓之,仙掌横卧老榕下,其露出之字,为泥所没,洗刷数日而后辨之。石理湿不可著纸,火烘之乃可拓。凡四日,拓得大小纸十,藏诸箧衍,庶以仿佛前贤之流风耳。既歌之而跋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