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西林寺水阁院经藏铭 唐 · 僧云真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湛湛佛身。不离三界。明明经卷。只在一尘。剖一尘而经卷舒。岂俟于贝多叶上。了三界而佛身现。宁居于娑婆树间。楚金范以非。海墨书而莫尽。是曰恭敬。是曰受持。不亏不崩。无丧无得。四魔以之恐惧。二乘以之震惊。然后从智起悲。回入俗。于圆常路。开方便门。导彼出生死之源。令其践圣贤之辙。就泯相而示相。向绝言而演言。报化于是乎垂形。渐顿于是乎立教。忉利未下。优填遂琢于旃檀。俱尸已灭。迦叶乃集于妒露。金容螺髻。瞻之者万福攸同。玉轴琅函。闻之者百禄是总。津梁六趣。耳目偫生。天上人间。何莫由斯者矣。庐山者。影摇汇泽。根蘸湓江。既曰洞天。亦称德镇。名花吐其锦绣。幽鸟呜其笙簧。雨过长空。积翠出数州之外。春来平陆。凝烟当万户之前。西林寺者。昙现访落已来。惠永经纶之后。陶范光禄为檀越于晋朝欧阳率更撰丰碑于隋代。年既绵邈。事亦周详。水阁院者。即贞元间齐朗律师之所居也。朗师精通律部。宏护法门。屡陟香坛。广度缁侣。江西佛法。于焉而昌。天下鸿名。于焉而振。逮乎皇唐再造。上德中兴风颓而复扬。慧日昏而更晓。斯院藏经。即褒国孝定公烈祖元宗之仙驾。答今上之睿恩。舍其俸金之所造也。爰是鲤飞东海。马化南朝。郁为帝宗。兼开相府。器度高邈。识量宏深。孝以承家。忠以奉上。阖门雍睦。棣萼和谐。然而谛信佛乘。归依法宝。虽广阳辅魏。竟陵佐齐。无以尚之。念斯院也。每萃徒。犹亏海藏。藏之弊者。以其行之密。宇之小。施之忙。工之攘所致矣。我则加其墨。增其纸。伟其轴。恢其函。俾眉寿之僧。腊高之士。或雨昏凭几。雪夜临灯。无眇视之艰哉。孝定公于是亲洒神毫。遍题经目。结因缘事。表殷重心。缃帙己周。锦绦告僝。追二圣在天之驾。祝吾皇无疆之休。庆赞云毕。不幸孝定公薨。当不渝之时。自书遗诫。嘱累是经矣。保定县公安吉县公。情切友于。心存求矣。欲资冥祐。兼助良缘。由斯建其藏殿矣。市徂徕。度豫章木。般输献艺。离朱督绳。兽拿绮钱。花分藻井。荧荧列宿。夜逼璇题。潺潺系湍。和金铎。凡行宫之内藏。藏心之佛像。供养什物。靡不毕备。兼置真堂。迎孝定公真容于其西序耳。亦既见止。忽惊魏邴贞姿。望之俨然。似得刘雷高趣。斯院即上京右街教大师为他年肥遁之所。经藏将毕。亦命而尸之。夫报天伦之义。怀陟冈之情。结胜事于名蓝。树良因于宝藏。使其览之者。因指见月。自教明心。此之为福。福亦大矣。此之为报。报无加焉。何止荐香魂于安养之都。助真识于欢喜之地。故贾琼问恕。文中子曰。为人之弟者。以其兄之心。推而达于天下。斯可矣。二县公其恕乎。云真才愧披文。词非尚宝。叨蒙英顾。令纪芳猷。辄率愚怀。谨为铭曰。
佛即三界,经在上尘。
一尘经卷,三界佛身。
悟则无上,剖则正真。
不垢不净,无我无人。
般若观空,区和涉有。
象王回,类狮子吼
八藏流通,三叶传授
诠以真心,生从佛口。
峨峨庐阜,郁郁西林
惠永遁迹,齐朗修心。
水击清响,松偃繁阴。
香灯熠耀,台殿嵚岑。
懿哉定公,建斯经藏。
字粗轴伟,邪恢函壮。
齯齿之僧,庞眉之相。
披阅研精,实为现量。
定公薨矣,畴荐重泉
怡怡情切,绰绰心专。
架树绀殿,成就元诠
惟二县公,毕此良缘。
日映绮窗,云凝绣闼。
楶棁穹隆,栾栌轇轕。
胜果克臻,福田弥阔。
用荐贞魂,永归解脱。
窦俨请禁酷刑敕 后晋 · 晋少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九
文物方兴。刑罚须当。
有罪宜从于正法。去邪渐契于古风。
窦俨所贡奏章。实裨理道。
宜依所奏。准律令施行。
详定雅乐疏 五代 · 王朴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
夫乐作于人心。成声于物。
声气既和。反感于人心者也。
所假之物。大小有数。
九者成数也。是以黄帝吹九寸之管。
得黄钟之声。为乐之端也。
半之清声也。倍之缓声也。
三分其一以损益之。相生之声也。
十二变而复。黄钟之总数也。
乃命之曰十二律。旋迭为均。
均有七调。合八十四调。
播之于八音。著之于歌颂。
宗周而上。率由斯道。
自秦而下。旋宫声废。
东汉虽有太子丞鲍邺兴之。人亡而政息。
无嗣续之者。汉至隋垂十代。
凡数百年。所存者黄钟之宫一调而已。
十二律中。惟用七声。
其馀五律。谓之哑钟。
盖不用故也。唐太宗复古道。
乃用祖孝孙张文收考正雅乐。而旋宫八十四调。
复见于时。在悬之器。
方无哑者。安史之乱。
京都为墟。器之与工。
十不存一。所用歌奏。
渐多纰缪。逮乎黄巢之馀。
工器都尽。购募不获。
文记亦亡。集官详酌。
终不知其制度。时有太常博士殷盈孙
案周官考工记之文。铸镈钟十二。
编钟二百四十。处士萧承训校定石磬。
今之在悬者是也。虽有乐器之状。
殊无相应之和。逮乎朱梁后唐
历晋与汉。皆享国不远。
未暇及于礼乐。以至于十二镈钟。
不问声律宫商。但循还而击。
编钟编磬。徒悬而已。
丝竹匏土。仅有七声。
作黄钟之宫一调。亦不和备。
其馀八十三调。于是乎泯绝。
乐之缺坏。无甚于今。
陛下天纵文武。奄宅中区
思复三代之风。临视乐悬。
亲自考听。知其亡失。
深动上心。乃命中书舍人窦俨参详太常乐
事不踰月。调品八音。
粗加和会。以臣尝学律历。
宣示古今乐录。令臣讨论。
臣虽不敏。敢不奉诏。
遂以周法以校定尺度。长九寸。
虚径三分。为黄钟之管。
与见在黄钟之声相应。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
得十二律管。以为众管互吹。
用声不便。乃作律准十三弦宣声
长九尺。张弦各加黄钟之声。
以第八弦六尺设柱为林钟。第三弦八尺设柱为太蔟。
第十弦五尺三寸四分设柱为南吕。第五弦七尺一寸三分设柱为姑洗
第十二弦四尺七寸五分设柱为应钟。第七弦六尺三寸三分设柱为蕤宾。
第二弦八尺四寸四分设柱为大吕。第九弦五尺六寸三分设柱为夷则。
第四弦七尺五寸一分设柱为夹钟。第十一弦五尺一分设柱为无射。
第六弦六尺六寸八分设柱为中吕。第十三弦四尺五寸设柱为黄钟之清声。
十二律中。旋用七声为均。
为均之主者宫也。徵商羽角变宫变徵次焉。
发其均主之声。归乎本音之律。
七声迭应而不乱。乃成其调。
均有七调。声有十二均。
合八十四调。歌奏之曲。
由之出焉。伏以旋宫之声久绝。
一日而补出。臣独见恐未详悉。
望集百官及内外知音者。校其得失。
然后依调制曲。八十四调曲有数百。
见存者九曲而已。皆谓之黄钟之宫。
今详其音数。内三曲即是黄钟宫声。
其馀六曲。错杂诸调。
盖传习之误也。唐初虽有旋宫之乐。
至于用曲。多与礼文相违。
既不敢用唐为则。臣又懵学独力。
未能备究古今。亦望集多闻知礼文者。
上本古曲。下顺常道。
定其义理。于何月行何礼。
合用何调何曲。声数长短。
几变几成。议定而制曲。
方可久长行用。所补雅乐旋宫八十四调。
并所定尺。所吹黄钟管。
所作律准。谨同上进。
窦俨 后周 · 柴荣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五
窦俨所上封章。备陈政要。
举当今之急务。疾近世之因循。
器识可嘉。辞理甚当。
故能立事。无愧莅官。
所请编集大周通礼大周正乐宜依。仍令于内外职官前资前名中。
选择文学之士。同共编集。
具名以闻。委总领其事。
所须纸笔。下有司供给。
高祖实录敕 后汉 · 汉隐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一
载唐虞之盛。
传彼古文。
明得失之由。
存乎信史。
恭惟高祖皇帝受天历数。
缵汉基图。
戎虏蛮夷。
慑灵旗而内附。
礼乐征伐。
建王道于大中。
功格于上元
化行于率土。
将欲示其轨范。
约彼春秋。
高光纪圣之书。
记言之典。
废而不举。
阙孰甚焉。
左谏议大夫贾纬左拾遗窦俨右拾遗王伸等。
才学渊深。
论辩锋起。
分职方提于直笔。
编年允属于鸿儒。
宜令同修高祖实录呈进。
宰臣苏逢吉监修
晋朝实录敕 后汉 · 汉隐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一
五运相承。历代而犹传凤纪。
百王垂训。继明而具载鸿猷。
况今司契御乾。握图纂极。
事每循于师古。政必究于化源
迨自金行。成兹火德。
所请编录。庶补阙文。
晋朝实录。宜令监修国史苏逢吉史官贾纬窦俨王伸等修撰呈进。
大宋故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上柱国乐陵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赠侍中石公墓志铭(并序太平兴国九年四月 北宋 · 赵昌言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
岁在涒滩,春王正月戊午,公暴疾作,达于宸聪,自寅及卯,上三遣中使督名医视之,复驾幸其第。
上未及见而公薨。
上亲临,哀恸者久之,辍视朝两日。
诏赠侍中谥曰元懿,命中贵人备葬事,大鸿胪护之。
其年四月五日,与清河郡夫人之丧同葬于西京河南府南县宣武村先茔,礼也。
噫!
神龙之兴,霈膏泽,使动植皆被其润者,必景云翼之;
圣人之起,敷至德,使黔黎咸安其化者,必臣贤佐之。
公之生也,禀成象之精,钟维岳之灵。
为儒之英,作国之祯。
才实天付,道与时并。
以五百岁之贤,遇一千年之圣。
惟言与志,实遇事以皆扬;
惟名与勋,斯因时而俱盛。
灵芝三秀,既有道以方生;
建木千寻,合明堂之终搆。
胡天道之难谌,彼福善之可骇;
繄大用以未终,而中寿之弗届。
高山仰止,垂世之程空存;
哲人其萎,终古之悲斯在。
公讳熙载,字凝绩,本洛阳人也。
曾祖讳质,唐客省副使赠太子太保
详明典礼,晓达时务,直躬临事,甚有古风。
祖讳延威,卢龙军节度副使,赠太子太傅
懿范承家,良谋应务。
文能附众,武克禁暴。
父继远,皇不仕,赠太子太师
长材括于否运,乐道终乎高年。
济浚灵源,伏地而流终截海;
玉□全德,韫石而光必辉山
道虽晦于当时,庆果钟于令嗣。
公生而英晤,风神瑰秀。
四岁钟先妣侯氏追封上谷郡太夫人之□,号咽孺慕,发乎自然。
十岁属文,时有佳句。
二十七举进士
时周故翰林学士扶风窦公俨,以人伦公共之称,持乎文柄,□《元后作民父母赋》。
公独以威惠致民畏爱之理,比父母之义,窦公称之,第公殊级。
明年太祖以天命允归,皇极斯建。
上以金枝之秀,龙德初潜,招延俊人,置在朱邸。
公以才名,首膺辟命。
建隆元年,上自节制东鲁,□尹正天邑,皇太后以慈念所钟,于上弥厚,虑宾从未称其任,召公入见,甚所称奖。
是日,公自泰宁军节度掌书记特授右拾遗,充开封府推官赐绯鱼袋
乾德元年,迁左补阙,充职。
公既感上以非常之礼待之,□以不拔之节报上,加之神锋太俊,为人所忌。
二年,公于先太师之忧服满,当轴者出公为忠武军节度掌书记,寻移授崇义军节度掌书记
历历星次,十周于天。
居左宦之情,与就列之日无异焉。
衿量坦然,殆鲜所□。
开宝九年冬,五老飞星,河启授图之瑞;
八卦成列,帝光出震之期。
惟天眷祐于皇家,惟圣绍膺于宝祚。
上即位,以命既惟新,人资求旧。
翌日,诏公赴阙,授左补阙,示牵复也。
时上方敷大政,思得群材,□命公权知贡举
未几,梅山诸洞蛮蜒为盗,朝庭发师讨之。
供费控扼,潭实为要,且闻郡政久弛,上思得人以治之,命公权知潭州军州事。
既而梅山之盗悉已平静,湘中之政又皆振举。
太平兴国四年正月诏还,宣室入见之日,特授尚书兵部员外郎,充枢密直学士赐紫金鱼袋
未期月,命公同签署枢密院公事。
二月,上以并寇逋诛,亲驾戎辂,为民除乱,制授公给事中,充枢密副使
洎凶魁面缚,神武昭宣,皇舆方庆于回銮,清庙遂行□舍爵,迁刑部侍郎,依前充枢密副使
六年秋,制授太中太夫、户部尚书枢密使,加推诚翊戴功臣乐陵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
是年冬,上郊禋毕,改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乐陵郡开国侯食邑八百户食实封二百户。
公足疾有加,上幸枢密院,亲医灸之。
公卧疾,驾幸私第,道平生以抚问之。
八年秋,公告退频仍,上不得已,允解枢机之务,制授尚书右仆射,示遂公志也。
然上注意愈深,虚中台之位,待公疾瘳以命之。
公遽启手足焉,享年五十有一。
公始娶清河张氏,无子,早卒。
再娶张氏,封清河郡夫人,先公九日而终。
有子二人:长曰中孚,次曰中立。
皆有俊气。
弟四人:熙导,右班殿直
熙古,进士及第,守右补阙直史馆
熙平,公也遗进;
熙政,进士及第,守廷评知开封府户曹参军事。
皆负时才。
妹二人:长适朱氏,次适王氏,咸有令则。
呜呼!
人之履于世,立其身,事君也忠,奉亲也孝,临事也公,接士也恭,待友也义,抚下也惠。
皆欲以优而柔之,勤而行之,擅乎具美,扬乎全德。
知之非难,鲜克有终。
惟公英华发乎中,事业见乎外。
至若事上,自潜跃迨今三十年,谋无深而不陈,政有害而必述,未尝有一事致上意有疑者。
斯不谓事君也忠乎!
自佩□至终身,事今封陇西郡太夫人牛氏,承其颜而慰其心,尽其礼而洁其养,虽痼疾在躬,未尝一日有懈。
朝庭语人子之□者,以公为首。
斯不谓奉亲也孝乎!
从政之所,难无不理,勤无不至,居其下者不能怨之,所举之事,皆为永式。
斯不谓临事也公乎!
居崇贵之位,搢绅辈登门者,待之无一人情不同,礼不尽,虚怀应物,时论多之。
斯不谓接士也恭乎!
梁县萧守勋,公幼与之交,后萧以故闲罢,家甚贫。
公迎之,分其禄以赡之。
洎萧卒,孤儿幼女四人,皆出己财,择令族,为主以毕其婚、嫁其家,如萧之存。
斯不谓待友也义乎!
自未仕及起家,亲族间有孤寡者,无不聚而育之。
虽僮仆,家有吉凶事,如己之有,必营备其费以给之。
斯不谓抚下也惠乎!
美之具,德之全,求之于古,谁其间然!
昌言实公之表甥也,考妣公之义异于众。
昌言十有五,承公善诱,俾为文干名,遭逢文明,尘玷清切,公之行事,固所周知。
灵轜西引,佳城将閟。
公之二子与太夫人暨公□弟泣而相示,俾兹志述。
义不当让,直书其事。
为之铭曰:
神所祐兮善之积,公之积兮斯亦极。
时之用兮材之全,公之全兮实巨贤。
一千年之运兮既遇圣,九万里之翼兮方摩天
何大用兮方显,而遐龄兮弗延。
山颓万仞,玉埋九泉。
音容杳邈,松槚千年。
惟令名之不朽,垂终□兮卓然。
将仕郎、守大理评事知开封府户曹参军事熙政书。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墓志三七○四。
乐诏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一、《文恭集》卷二四
朕闻古者作乐,本以荐上帝、祀祖考。
三五之盛,不相沿袭,然必太平,始克明备。
周武受命,至成王时周公始大合乐,以和邦国。
汉初亦沿旧乐,至武帝时,始定泰一、后土乐诗。
光武中兴,至明帝时,始改「大予」之名,损益前后,以制乐节。
唐高祖造邦,至太宗时,孝孙、文收,始定钟律,明皇方成唐乐。
是知经启善述,礼乐重事,须三四世,声文乃定。
国初亦循用王朴窦俨定周乐,太祖患其声高,遂令和岘减下一律。
真宗始出圣意,大祠用乐,又议随月转律之法,屡如按核。
然念《乐经》久,学坠者罕传,历古研覃,亦未究绪。
顷虽再三考定,博访知音,终未有的究古今、知声知经可信之人。
尝为改更,未适兹意,如其制作,益须切当。
宜委中书门下,集两制太常礼乐官,将天地、五方、神州、日月、宗庙、社蜡、祭享所用登歌、宫悬,审更定夺声律是非,按古合今,调谐中和。
务要议论允适,经久可用,垂信不朽,使祖功宗德,发扬无穷,神祇感格,善气来应。
茍获至当,何惮改为。
但审声、验书,二学鲜并,互诋胸臆,无所援据,慨然希古,靡忘于怀。
尚赖洽闻,共图盛节。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请郊祀用新乐事奏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一
臣前承宣崇政殿观新乐,近又闻圣旨,以将来南郊且用旧乐,令两制详定。
伏以后周乐律,本王朴窦俨之所考正,既人杰,亦通儒,制作所传,必贯精义。
按朴疏云:自秦而下,旋宫声废,自汉至隋,垂十代凡数百年,所存者黄钟之宫一调而已。
十二律中,惟用七声,其馀五律,谓之哑钟。
唐太宗祖孝孙张文收考定雅乐,而旋宫八十四调复见于时。
唐末之乱,工器都尽,购募不获,文记亦亡,集官详酌,终不知其制度。
梁及后唐、晋、汉,缺坏尤甚,至于十二镈钟,不复通其声律,但循环而击之,编钟、编磬,具仪而已,丝、竹、匏、土,仅有七声。
作黄钟之宫一调,亦不和备,其馀八十三调,于是乎泯绝。
世宗临视钟虡,患雅声沦替,乃命窦俨考详八音,粗加和会,以通于律历,宣示《古今乐录》,令加讨论。
遂依周法,以定尺,作律准;
十三弦分尺寸设柱,以准十二管之声;
十二声中旋,用七声为均。
旋宫之声久绝,由而复出,遂命太常按习。
国初因之,后太祖以雅乐声高,近于哀思,不合中和,因诏和岘审详其理。
王朴黍尺较西京铜望臬古制石尺短四分,乐声之高,良由于此。
乃诏依古法,创新尺并黄钟九寸管,令工人品校其声,果下于王朴所定管一律,遂重造十二管取声,自此乐音和畅。
景德中御史上言,太常乐器多损,音律不调,先皇命李宗谔考较课习,既而亲临阅之,亦先以律准定钟石,自是乐府寖有制度。
陛下自景祐以来讲求乐事,于时李照辈各率所见,议论不经,制作乖方,寻亦废罢。
圣心深维治本以礼乐为大事,故孜孜访逮,必欲尽其精要,考音制器,盖已详备矣。
在周王朴虽造律准,略定八音,尔时世宗方经略四方,用干戈征伐海内,日不暇给,盖但编次旧器,考击粗谐会而已。
艺祖和岘重定律尺,亦未尝有所改造也。
今陛下既合众议,新作金石,试之广廷,声律又协,此乃艺祖之遗意,先皇之远怀,夫又何疑,成而不用?
夫乐本于人心,成声于物,声既和,而反感于人心者也。
先王以是交人神,变风俗,其用大矣。
然历代之审音者常鲜其人,又音乐之妙,非浅学所及,应于耳而通于心,然后能达其精微之致。
儒生学者按文泥古,跼于形器制度之间,而不自知律吕本于自然之道;
音官艺人,记其搏拊节奏之序,而不能知教化之原。
臣往年尝蒙宣示《乐府要略》,窃以蒙昧,妄为注解,即知圣心之于乐律通达,本于天纵也,外廷诸臣不足以仰望清光,预制作之议。
今郊祀日近,乞令太常勒工人按肄新器,使益精习,用之礼天地,荐祖宗,以伸陛下之孝诚,则积年之勤,亦不虚设,无烦过事谦损,以稽盛节(《乐全集》卷二四。又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八。)
海内:清抄本、《历代名臣奏议》无。
乞用新乐于郊庙劄子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蔡忠惠集》卷二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八
臣伏睹朝旨,南郊且用旧乐,令两制礼院详定闻奏。
臣窃以五代多故,大乐沦亡,至王朴窦俨始加详造。
太祖高皇帝每谓雅乐声高,近于哀思,不合中和,因诏和岘讨论,以影表尺比王朴所定尺,长四分,遂造十二律管,校其声下定乐一律。
当时虽诏许施行,然未尝制作乐器,至今所用,皆王朴旧物。
伏惟陛下绍隆祖考,精意礼乐,博延天下儒者寻绎经义,设司制作,垂二十年,其费钜万。
然《周礼》、《史记》、《汉书》虽有旧说,施于制器,自已不合。
乃者两制诸儒参议,约古制减下一律。
功甫就,陛下亲御便坐按阅,侍臣毕与观听,工作精好,声律和畅。
陛下审慎,再令详定。
臣窃谓今来皇祐累黍尺与影表尺同,不异古制,一也。
减下一律,歌者协声,近于中和,二也。
上符太祖皇帝减下一律之旨,三也。
前来诸儒或有异论,只于形制小大、与缘饰之本文时有异同,至于声律,本无他说,四也。
以四者之明验,故可用而无疑也。
臣闻圣人制礼作乐,皆因时垂法。
必欲考周旧典,以求古乐,自秦汉以来,其说已亡;
况其形制声律,岂得尽传?
幸今所存者略可依仿,虽不能尽及于古,比之今乐,器精而声和,若施之郊庙,肄于朝会,亦一时之盛事。
臣见前代诸儒议事未始一定,多亦制决。
今南郊甫近,若众论一有未合,则屏而不设,是陛下二十年精求之心,一旦又复舍去。
必天降秬黍,然后定尺,此空论也。
伏望圣断,特许施行。
取进止。
乐律疏崇宁三年正月 北宋 · 魏汉津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二、《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五、《玉海》卷八、《文献通考》卷一三○、一三一、《宋史》卷一二八、四六二、《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八、《续通典》卷九一、《续资治通鉴》卷八八、《宋代蜀文辑存》卷四○
臣闻通二十四气,行七十二候、和天地、役鬼神,莫善于乐。
伏牺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
女娲以二寸之器名为苇籥,其乐曰《光乐》。
黄帝以三寸之器名为咸池,其乐曰《大卷》。
三三而九,乃为黄钟之律。
后世因之,至唐虞未尝易。
洪水之变,乐器漂荡。
禹效黄帝之法,以声为律,以身为度。
用左手中指三节三寸谓之君指,裁为宫声之管。
又用第四指三节三寸谓之臣指,裁为商声之管。
又用第五指三节三寸谓之物指,裁为羽声之管。
第二指为民,为角;
大指为事,为徵。
民与事,君臣治之,以物养之,故不用为裁管之法。
得三指,合之为九寸,即黄钟之律定矣。
黄钟定,馀律从而生焉。
又中指之径围乃容盛也,则度量权衡皆自是出而合矣。
商周以来,皆用此法。
因秦火,乐之法度尽废。
汉诸儒张苍班固之徒惟用累黍、容盛之法,遂至差误。
晋永嘉之乱,累黍之法废。
隋时牛洪用万宝常水尺。
至唐室田畸及后周王朴,并有水尺之法。
本朝为王朴乐声太高,令窦俨等裁损,方得声律谐和。
声虽谐和,即非古法。
有大声,有少声。
大者,清声,阳也,天道也。
少者,浊声,阴也,地道也。
中声,人道也。
今欲请圣人三指为法,谓中指、第四指、第五指各三节。
先铸九鼎,次铸帝座大钟,次铸四韵清声钟,次铸二十四气钟,然后均弦裁管,为一代之乐。
按:《宋会要辑稿》乐二之三一。第一册第三○六页又见同书乐五之一八(第一册第三四一页)。
本朝政要策上 其十二 雅乐1049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五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
周世宗患雅乐陵替,得王朴窦俨考正之。
宋兴,定文舞为文德之舞,武舞为武功之舞,大朝会用之。
又定十二曲名,以为祭祀、会朝出入之节焉。
所考正,有未备者,和岘继成之。
然裁减旧乐,乃太祖之圣意。
章圣用随月之律,主上新皇祐之制,雅乐备焉。
本朝政要策上 其十八 水灾1049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五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
周世宗尝使窦俨水沴所兴。
以谓阴阳者水火之本,阴之主始于渊献,水之行纪于九六,凡千七百二十有八岁,为浩浩之会。
当此之时,虽有周、唐之君,不能弭其患者,数也。
若至于后辟狂妄以自率,权臣冒昧以下专,政不明,贤不章,则苦雨数至,潦水厚积。
德宗壬申之水者,政也。
汉以来言灾异者亦然,然则诚古今之通论。
宋兴,常雨之沴,间辄有之,然未尝有百川沸腾、黎民昏垫之患也。
太祖开宝之间,常以霖雨之忧,出后宫以销幽闭之感。
太宗淳化之岁,尝自七月九月雨不止,崇明门外皆浮罂筏以济,壁垒庐舍多坏,人多压死,物价踊贵,秋敛用微,于是流移者众,而陈、颍、宋、亳之间,盗亦稍稍而起。
太宗给复之恩,赐糜淖之饷,以救其变。
此祖宗所以惧天灾、图政务之遗事也。
翰林侍讲学士正奉大夫尚书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上柱国江陵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赠太子太师文庄杨公神道碑铭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四一、《苏魏公文集》卷五一
淳化五年冬十月真宗皇帝寿王出阁尹开封
朝廷慎选府僚,转导明两,于是驿召镇安军节度行军司马杨公为左谏议大夫,充开封府判官
至道元年秋八月,春宫建,兼太子左庶子
三年三月,储皇践极,由给事中工部侍郎,充枢密直学士兼秘书监,再迁礼部
踰年以衰耄求解近职,进兵部侍郎
未几,特置侍读学士,秩如内禁。
公以本官充翰林侍读学士,兼官如故。
夏侯峤邢炳吕文仲,实并命也。
上日赐会秘阁,宠以七言御诗,儒学之官,一时为盛。
以公春宫旧僚,眷待尤异。
每清问访对,从容言天下之事,多至移刻,造辟之论,世莫得而闻也。
方将图旧熙功,记善惇史,属遘足盭,移告家居。
玺书银珰,诊问旁午,仍以御封上药赐之。
咸平初,郊不及陪扈,特诏赉物如侍祠,仍进封江陵郡侯
未几,銮辂北巡,公舁疾辞于苑中。
上谕以勉进医药,不久当相见。
及驻跸大名,又以手诏问平安好否。
三年正月二十三日,车驾还都,遽遣中使慰谕。
后二日,以疾不起闻,上为轸恻久之,特辍视朝一日。
兵部尚书,降内司宾至其第,赙钱五十万、帛五百疋,又赐祥符县之北常村茔地。
缘葬所须,皆出王家钱,内侍任文庆实监护其事。
诏以其婿太丞谯国宋公皋直集贤院,外孙常山公绶为太常寺太祝,侄孙偃、集并同学究出身。
盖圣主所以尊贤悯旧,推往抚存,终始之恩至矣。
公讳徽之,字仲猷,胄出华阴著姓。
太尉震七世孙信安侯向之子奢,仕郁林太守
永嘉南渡,徙籍上饶
奢之十五世孙光翼,唐上元中信州刺史,以刘展江左,遣其子建安宣挈族人归于,因家浦城
遂占数建安焉。
子孙累世以财力擅州里。
公之曾祖式辟王潮参谋军事,未几辞归,终老于家。
祖郜当唐季盗起,率合义徒千馀人保守土境,补闽义军指挥使,累官至本州防御使
考澄生戎马间,独业文史,尝以策画干忠懿王,王一见奇之。
表置幕府,俄假绯衣、银鱼,为本县令,卒官,以子贵赠尚书礼部侍郎
公,礼部次子也。
少刻学自立,不妄交游。
邑人江文蔚善词赋,江为能歌诗,并延置客馆,切靡友善,遂与齐名。
浔阳庐山学舍甚盛,因往肄业。
属李氏失政,不欲仕其国,乃潜服间道达于汴洛,贽文公卿间,特为窦仪王朴所知。
王公答书,以奇士目之。
周显德二年,第进士,同奏名者十六人。
世宗命近臣覆实,惟公洎李覃、何俨、赵邻几中选。
解褐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历著作佐郎右拾遗
窦俨同修礼乐书,时相范质尤器待之。
国初,加朝散大夫,出监唐州方城县商税。
值故人奉使廉访谣俗,公见之,因言主上应天顺人,海宇宁一,宜崇尚儒术,以厚民俗。
使者还,具白其语,颇拂上指,左降凤翔府天兴
府帅王彦超籍其名,待以宾礼。
蜀平,徙嘉州峨眉
开宝初,复佐著作
刘温叟御史中丞十二年,屡求解职,不许。
及卒,太祖宰相,朝行中谁可继温叟者。
薛居正对曰:「杨某,即温叟所放进士,节行清白,亦相类也」。
时虽不果用,然朝论自此以旧德处之。
出知全州
太平兴国中,再转右补阙,代还,陛见日,太宗顾左右曰:「朕在藩邸,即闻其能诗」。
因尽索公之所著。
奏御凡数百篇,仍别献谢章,其落句云:「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皇王问姓名」。
他日又献《雍熙词》十篇,上皆称善,用其韵以和答焉。
自是,圣藻宸章,多得别本之赐。
尝属疾,上敕医视之,赍钱三十万,皆非常比也。
侍御史库部员外郎,更判刑部南曹同知差遣院赐紫衣、金鱼。
太宗留意儒雅,日阅群书。
翰林学士李昉等采前代文章,类为千卷,号《文苑英华》。
谓公邃于风诗,专俾编诗为一百八十卷。
端拱初,由兵部郎中左谏议,出知许州
判史馆,加修撰兼判昭文馆集贤院
因次对上言:「方今取士,多以文词,罕用经术。
望诏太学,增博士员,选通经专门之学,擢以本官,分教胄子,用广风化」。
太宗深嘉纳之,谓辅臣曰:「杨某,儒雅之士,操履无玷,寘之馆殿,得其宜矣」。
元夕,预召乾元楼观灯,上喜其老而不衰,盖有意于器使也。
公性方介,疾非道以干进者。
每言温、寇用击搏取贵仕,使后辈务习趋竞,礼俗渐薄矣。
察斯言,可以知其趋舍之所存也。
枢密副使刘昌言翰林学士张洎钱若水皆不次进擢,而右计使董俨方图柄任,尝谓公曰:「上待二翰林甚厚,旦夕且大用矣」。
后公语直史馆钱熙,即而达于刘、张。
二人指摘,以为公构造飞语,中伤近臣。
上闻而恶之,不复问状,即日贬山南东道节度行军司马
未行,易镇安
升王府。
方公之斥也,年过七十矣,自以为没世不复用矣,而人亦谓之老且废也。
然而斥未数日,而易近镇;
又数月,而登藩朝之选。
非上所隆遇而厚信者,莫得而与焉。
而公出左官,首当新命,非夫文行业履之素茂,岂能取信于人主?
非上之诚明,待下不疑,亦不能排众毁而独任。
卒所以护翼储闱成令闻者,由夫知臣之明而信道之笃也。
公初拜府僚,自坡省至贰卿凡五命,皆与故相毕文简公同制,而公位其上。
景德初真宗登用旧人,毕公兵部预政事,踰月遂冠宰。
而公以耆年先薨,故不及大任。
然以儒者起远方,值世故,涉险难而达中朝,遄遘龙兴,荐遇好文之主。
晚年,遭会风云,得以行其所学,虽不至公卿,亦不为不遇也。
公纯厚清素,外无矫饰。
仕数进黜,不为夷险易其守。
而博闻强识,出于天质。
善为清言,好论典故。
自唐以来,士族人物,风流雅俗,悉能详记,听其言,粮道不绝。
酷信瞿昙修因之说,居常以五鼓夙兴盥漱,诵黄卷,如是者三十年犹一日也。
加之保守名节,兢慎不懈,故自结发至于启手足,未尝有过事。
当时论者,以谓孔子所云「善人,吾不得而见之」,又曰「吾未见好学者」,公之谓欤!
平生以风鉴自高,而寡合于世。
前辈惟故相李昉贰卿王祜深相推挹,仆射石熙载、参预李穆贾黄中与为文义之友。
翰林王禹偁于布衣时,荐戚纶馆阁,是二人者卒为名臣。
雍熙中,从孙南阳公亿,初以神童召对。
君相以为异人间出。
公犹勉以进修,不可已。
其后高名峻节,一代宗师。
每叙事质疑,其言必称从祖江陵公云尔,其取重有识如此。
常戒学者,当务三多:著述、看书、持论。
尤难属文,须词理相副,不尔同乎案检,无足观也。
所为文章,高雅纯重。
素好吟咏,老而不废,对宾客论诗,则终日忘倦。
言六义者,莫不宗之。
有集二十卷,没后,上令夏侯峤取以留中。
公刻意精思,以臻乎大成;
劳形啬神,以向乎具福。
咸平中王翰林黄州,未行,旬浃之间,公三至其家,慰勉开释,情礼备至。
时人即服其风义之敦厚,又叹其精力之强固。
非夫钟秀之异而纯守之固,能至是乎!
初,母夫人章之在娠也,梦朝南极,见老人拜以为母。
他日又梦大星陨于室,噏而吞之。
既寤,咽中尚热,无几何而公生。
及薨之前一夕,冠带仰瞻于庭下,归而趣家人治后事,曰:「吾之星位退矣」。
翼日遂捐馆。
岂儒宗耆英生皆禀精文象,殁则反舍于辰房乎?
公享年八十,室中牟王氏,尚书金部郎中浣之女。
继晋江王氏,国子博士仁郁之女,号太原郡君,后公十三年卒。
自卒及葬,真宗再遣中贵人,以缗帛恤其家。
公无子,一女前夫人所生,三岁而失所恃,继夫人躬自鞠毓,逮于笄字,历选良匹,遂归谯公。
累封郑国太夫人
贤明通书,治家有法。
子即常山宣献公也,公薨时方十龄,而超异夙成,克荷后事。
图书素业,一以付之。
宣献公以文章道德显赫两朝,佐佑仁皇,再登宰政。
号令风采,为时宗工。
虽德业所基本乎世阀,而绪风克绍,抑自外门。
景祐二年冬十二月宣献公奏疏上前曰:「臣之外祖,早事先帝,在天府为上介,在春坊为首僚。
际会龙飞,待遇无比。
殂谢之日,恩备始终。
官应定谥,而故吏失于陈请。
二夫人配食,复阙从子加赠之文。
窃惟圣朝,敦奖世臣,宜蒙褒贲,非敢以臣备位,辄觊恩荣」。
是月,制以太子太师襚章、文庄公诔策,告其第。
又以京兆太原郡夫人追命告配室。
于时郑国方康宁在养,躬拜纶函,承颜显亲,事光两族,士大夫以为庆善之所及也。
宣献下世,嗣子今龙图阁直学士某,终养祖堂,上承适重,外曾冢庙,继修常事。
礼部以上葬浦城者,则其邑有旧所构佛祠,敕号等觉禅院,以为殖福之地。
又有施田,以饭其净众。
今族孙进士倜主其世祀云。
杨氏徙建安且六世,至公始显。
继以南阳文公,其族仕者益众。
尚书驾部郎中致仕、赠太常少卿士彦,皆公之兄弟诸孙也。
龙图君每维宣献之志,以谓公之赐茔,密迩都门,安宅兹久而神道弗表,非所以称累朝宠饰之意。
顾谓某尝学旧史,前言往行,父祖之所逮闻也。
见咨撰述,义不得谢,又继之以铭。
铭曰:
惟宋三世,章圣初帝。
粤有直贤,以相储贰
储相谓谁?
杨公、毕公
朝之旧德,时谓儒宗。
帝既继圣,乃作毕命。
公老而亡,不迨共政。
公之道义,天子傅师
公之操履,朝廷表仪。
仕躐等夷,政讥击搏。
公高风,俗以敦薄。
学者纷纭,论义交错。
得公语言,士有规矱。
公之云亡,帝思旧勋。
宗无主祀,女裕后昆。
敦恤其家,干以王人。
熟传其业,付于外孙。
宪宪外孙,民宗国器。
京兆家书,太史篇记。
浃洽旁罗,遂用名世。
佐佑仁宗,辅成至治。
养堂念亲,欲报之德,顿首上前,上为怆恻。
小君,襚章诔策。
褒厥世臣,贲于宗祏。
惟祖惟孙,有德有言。
孝承慈颜,恩荣外门。
永锡祚嗣,流其庆源
殁而不朽,清风尚存。
古之盛德,必有识表。
窆繂于埏,丽牲在庙,公荣浚郊,木拱周道。
揭此铭章,来裔是告。
建隆郊祀八首(会要乐六之一注:建隆元年窦俨撰八曲。) 其一 降神用《高安 宋 · 郊庙朝会歌辞
四言诗 押阳韵
在国南方,时维就阳。
以祈帝祉,式致民康。
豆笾鼎俎,金石丝簧。
礼行乐奏,皇祚无疆。
建隆郊祀八首(会要乐六之一注:建隆元年窦俨撰八曲。) 其二 皇帝升降用《隆安》 宋 · 郊庙朝会歌辞
四言诗 押支韵
步武舒迟,升坛肃祗。
其容允若,于礼攸宜。
建隆郊祀八首(会要乐六之一注:建隆元年窦俨撰八曲。) 其三 奠玉币用《嘉安》 宋 · 郊庙朝会歌辞
四言诗 押庚韵
嘉玉制币,以通神明。
神不享物,享于克诚。
建隆郊祀八首(会要乐六之一注:建隆元年窦俨撰八曲。) 其四 奉俎用《丰安 宋 · 郊庙朝会歌辞
四言诗 押庚韵
笙镛备乐,茧栗陈牲。
乃迎芳俎,以荐高明。
建隆郊祀八首(会要乐六之一注:建隆元年窦俨撰八曲。) 其五 酌献用《禧安》 宋 · 郊庙朝会歌辞
四言诗 押药韵
丹云之爵,金龙之杓。
挹于尊罍,是曰清酌。
建隆郊祀八首(会要乐六之一注:建隆元年窦俨撰八曲。) 其六 饮福用《禧安》 宋 · 郊庙朝会歌辞
四言诗 押元韵
洁兹五齐,酌彼六尊。
致诚斯至,率礼弥敦。
以介景福,永隆后昆。
重熙累洽,帝道攸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