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奏沿江防守民兵乞免别差役并知县巡尉官并不得妨废本职状 宋 · 叶梦得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七五、《石林奏议》卷一三
右,臣今月初九日,准御前金字牌劄子,备坐下臣奏,以虏骑逼近淮南,乞将建康府太平州池州团结下民兵,各于沿江要害去处屯驻备禦,仍每月委监司一员往来提举等。
奉圣旨依奏,建康府张杲太平州陈敏识池州张绚
劄付臣疾速施行。
寻分牒转运副使陈敏识转运判官张杲提刑张绚
张杲见在采石津置粮草,未曾到本府界
近自今月十五日已后,连准淮西宣抚张俊等公文,渐已杀退番贼。
检准去年七月内枢密院劄子行下圣旨指挥,契勘诸帅大兵逼近京城,屡破贼兵,犹虑虏人败衄之馀,别生奸计,水陆间道,潜师冲突,劄臣严为堤备,不得少有旷弛。
今来张俊等大军尚在和州,王德止守阙口。
今再准淮西宣抚张俊等公文,二月十七日早,金贼镇国辅国会合柘皋、庐州等处生兵,并来仙宗镇东摆拽重阵,与官军决战。
虽已退遁,即未见追击,虏骑尽已过淮。
其防江守备,依准前项圣旨,理宜过当堤防,未可便弛。
臣除已行下沿江三州并所分监司,各认地分,更切过为防捍,无致少有疏虞外,欲望圣慈特降睿旨,严赐约束,应沿江防守民兵并不得辄有抽差,别充夫役。
知县巡尉亦皆谨守地分,不许差委他事,妨废本职。
直候得虏骑尽已过淮的实关报,其淮南地分委无藏伏贼兵,方得渐次减放。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宋故魏国太夫人向氏墓志铭1152年 宋 · 刘一止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八一、《苕溪集》卷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和众辅国功臣太傅护国镇保静军节度使杨国公、赠太师、谥武僖刘公讳某之室曰向氏,以绍兴二十一年十二月四日薨于赐第之正寝。
明年五月十九日钱塘之排山,合祔于太师公之域。
其子尧佐以书抵一止,曰:「吾母既葬矣,隧未有铭,敢以为请」。
一止昔者尝侍太师燕席,且从向氏伯仲游,稔夫人懿行。
矧一代名将相之家,声实昭人,于纪述无愧,所不敢辞。
惟向氏其先河内人,后家于开封
自汉晋以来,屡有闻人,然未克光大。
至我朝秦文简公讳某,始相真宗皇帝,翊赞太平,功德甚盛,流泽演迤,溢于孙子,是生钦圣宪肃皇后
夫人文简五世孙,钦圣之侄孙也。
以故定国军节度观察留后、追封秦王、谥康懿者为大王父,以故检校少保保平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中太一宫使汉东郡、赠太师宗回者为王父,以故朝议大夫通判河中府子章者为考。
夫人生十二岁,以后恩封济阳郡君
朝议以其有异相,择所宜适。
太师从父鲁公镇西陲,居幕府中,年少英特,资貌粹温,甚武且文,朝议一见伟之,以夫人归焉。
刘氏族大且显,皇姑葛氏性严介有家法,不以色假诸妇。
夫人若寠人子,执礼,姑特贤之。
太师父子以威名雄陕右,国家倚之,隐如长城。
其后遭时多艰,执戈卫社,多立奇绩,仕通显。
夫人勉以忠孝,不绝于口,每言国恩,举手加额者三。
太师礼之如宾,赖之如良友朋。
每奉命专征,不顾其家,内外数百口,合屯营部曲室家,无虑数千万,繄夫人是赖。
建炎中敌入江浙,太师御营副使江州,留家江西
时寇盗四起,摽掠旁近,部曲惶践少自安,夫人劳之曰:「尔等无恐,寇至我躬见之,彼知吾家,必不敢肆暴也」。
而寇至,知太师营,旋即散去。
绍兴三年太师池阳
明年,大敌窥江,诏全师控乌家渡。
敌退,策勋,上以夫人能相其夫绥靖部曲,致士卒无返顾,效死克敌,加封魏国夫人,仍月赐汤沐赀如内职
太师三辞,不获命。
尝入见,上面谕曰:「夫人相家子,又钦圣近属,非他人比」。
继称贺慈宁宫太后顾曰:「夫人习气不凡,柔嘉可则」。
一时命妇,咸歆艳之。
凡疏封者十,晋、康、秦、楚、润、蜀等皆所封之地。
晚以二子登朝籍,进封魏国太夫人
享年六十有三。
夫人端懿淑茂,寡笑与言,不见愠喜。
壸政甚修,中外井井。
相春秋之事,视涤濯羞簠簋,斋庄待旦。
御族党信且厚,有疾病不克扶持,与贫不能嫁娶丧葬者,斥赀财与之,所赖以济者甚众。
视妾媵若己子,疑妒之念不萌于胸中,忿恚之色不形于颜貌。
薰然慈仁,有犯己者,初若不闻,人自愧服。
平居励其子以学,俾从贤士游,且曰:「贤者非礼意不辱」。
虽有甚费,不靳也。
故其子咸有可观,文行彬彬,好古惇雅,缙绅称焉。
奉夫人孝谨,岁时胜赏,方舟安舆,颐指办具。
人谓夫人虽不登上寿,而雍容閒居之乐,无所恨焉。
男四人:曰尧臣武德郎閤门宣赞舍人,早卒。
曰尧佐,右承议郎直敷文阁赐紫金鱼袋
曰尧仁,右宣议郎直敷文阁赐紫金鱼袋
曰尧勋,右宣议郎,早卒。
曰球,右承务郎
女四人,宁国承宣使、浙东路副都总管满温卿,右承议郎通判筠州军州事吴希祥右承议郎宗正丞张宗元,其婿也;
其一未嫁。
铭曰:
向望河内,名人间出,自我文简,始大赫奕。
流泽演迤,于后有溢,是生明德,光俪宸极。
国有父母,家有壸则,侃侃夫人,是训是式。
归嫔钜公,曰惟太师太师奕代,镇于西陲
智略纵横,且文且武,隐如长城,实固吾圉。
逮时艰虞,执戈卫主,凛然向敌,身先其旅。
闻命引道,寘家江浒,盗发四旁,小大惴惧。
屯营室家,我则恩之,效死固守,罔敢叛携。
克相君子,懋以忠赤,寅奉其先,藻是职。
侈泰矜夸,不见于色,斥其馀帑,拯难扶疾。
以询其子,必时名儒,文行彬彬,左琴右书。
水有方舟,陆有安舆,岁时胜赏,款款舒舒。
汤沐之封,十更名国,始终哀荣,孰与伦匹。
排山几几,将相之阡,过者下车,铭在墓前。
朝旨策吴援 宋 · 郑刚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七、《北山文集》卷一七
问:将者,国之辅也。
将门英种,多在山西
不识所谓辅国家者,止于攻城略地、却敌奏功而已耶,抑亦战攻之外,犹有辅国安民之道也?
或谓平乱责武臣,则介胄之士,自有常职;
或谓无事之际,爱惜财用,整齐士卒。
简练而汰老弱,屯田而减馈饷,禁徼幸开边之举,体信义绥远之图,是数者有为辅国之深。
恭惟治朝讲好修睦,疆埸安靖,君辈櫜弓矢读书,群居论议亦有及此者,愿详以告。
和众辅国功臣太保护国镇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故曾祖绍能可特追封鲁国公制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紫微集》卷一四
敕:朕钦柴宗祈,以严祖考之侑;
锡福四海,以广上帝之仁。
经略所逮,靡不普洽
怀生之类,靡不闿泽。
眷吾贵宠之臣,可后追褒之典?
其施名命,以及曾门。
具官某故曾祖某,天资鸷勇,辅之韬略,威名振乎敌邻,功绩藏于盟府。
虽登勇爵,未极显荣。
三世其昌,遂跻公保
其以曲阜之号,冠于五等之封。
若节春秋,来慕黍稷。
施及孙子,尚永赖之。
可。
和众辅国功臣太保护国镇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故曾祖母黄氏可特赠郓国夫人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紫微集》卷一四
敕:朕修礼合宫,天地并况;
流泽寰宇,胞翟靡遗。
恩加贵臣,既以宠褒其宗祖;
推本内助,顾可忽遗其室家?
具官某故曾祖母某氏,婉娈之资,内宜其姻族;
慈祥之行,密相于夫子。
遂蓄馀庆,施及后昆。
惟尔闻孙,实予公保
其徙商于之旧国,胙以东平之大邦,以为尔宠,尚克嘉之。
可。
和众辅国功臣太保护国镇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故曾祖母白氏可特赠吴国夫人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紫微集》卷一四
敕:某氏淑慎以修其妇道,顺靖以辑其闺门。
正其貌足以称笄珈之饰,饬其行足以蓄有后之庆。
荐膺褒贲,已即封于于越;
其因故号,俾胙土于勾吴。
钦我恩荣,永光厚夜。
可。
和众辅国功臣太保护国镇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故祖永年可特追封越国公制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紫微集》卷一四
敕:朕惟国家既赖其孙子,以同恤四方之虞,可不推本其欲致尊亲之意,而宠绥其先哉!
若夫用其力而蔑其报,及其近而忘其远,则先后本末,岂为称乎?
具官某故祖某,少以勇闻,怀韬略之秘;
晚为名将,有疆埸之功。
虽才器足致通显,然蓄庆以垂后人。
肆因霈泽之流,用举追褒之典。
冠五等之号,已赐履于三吴;
慰九泉之灵,俾苴茅于百粤。
歆予时命,尚克享之。
可。
和众辅国功臣太保护国镇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故祖母马氏可特赠韩国夫人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紫微集》卷一四
敕:夫荣于朝,妇贵于室,古今之通义也。
顾惟伉俪之私,岂有幽明之间?
且悯册既加于祖庙,则施恩宜逮其闺门。
具官某故祖母某氏,为妇为母,不愧于图史;
如山如河,克称其象服。
遂蓄百年之庆,至于三世而昌。
复以所承,上休祢室。
胙之成国,既已有此冀方;
为尔相攸,宜其莫如韩乐。
尚歆明命,即彼新封。
可。
和众辅国功臣太保护国镇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故祖母李氏可特赠唐国夫人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紫微集》卷一四
某氏浣濯以致其俭勤,藻以供其祭祀。
彤管有炜,无惭《静女》之章;
象服是宜,不愧夫人之德。
克昌厥后,为吾贵臣。
爰因惠术之行,用锡追褒之命。
笄珈有耀,既正小君之名;
汤沐徙封,益荒大国之履。
惟其精识,尚或能歆。
可。
和众辅国功臣太保护国镇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故父延庆可特追封楚国公制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紫微集》卷一四
敕:朕观《盘庚》告戒其群臣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
「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
作福作灾,予不敢动用非德」。
其中篇曰:「古我先王,既劳乃祖乃父,汝有戕则在乃心。
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
用是知先王之于其臣,善则称其先以劝之,不善则称其先以惧之,可不有报哉!
具官某故父某,智勇绝伦,为国名将。
折冲禦侮,用力先朝。
功伐之高,载诸典册;
威名之盛,传诵在人。
遂生光世,能世其家。
比礼成于合宫,以恤章而告第。
昔常赐履,已荒嬴氏之山河;
今俾苴茅,胙以荆芊之封畛。
尚启尔子,无忘报予。
可。
和众辅国功臣太保护国镇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故嫡母葛氏可特赠镇国夫人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紫微集》卷一四
敕:某氏成其家室,克谨阃仪;
相其良人,致位通显。
副笄之盛,既荣耀于生平;
汤沐之封,益侈大于身后。
其即小君之号,益荒大国之履。
阴启尔后,尚图显庸。
可。
和众辅国功臣太保护国镇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故所生母杨氏可特赠邓国夫人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紫微集》卷一四
敕:朕推昔人福不专飨之心,既广漏泉之施;
念《春秋》母以子贵之义,俾笃显亲之仁。
矧乃慈祥,实生贤将,追崇泉壤,尚何爱焉。
具官某所生母某氏,钦翼自居,靖端率下。
考禔身之令德,固不惭络秀之贤;
顾生子之显融,岂待著潜夫之论。
宜推惠术,增贲幽扃。
赐脂泽之封,已开于成国
广汤沐之奉,益大于新邦。
俾尔后人,毋坠乃力。
可。
和众辅国功臣太保护国镇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妻向氏可特封秦国夫人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紫微集》卷一四
敕:朕闻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则夫凿凶门制阃外者,义不得反顾其私,古今一也。
然君人者既赖其力,以之安边境而救民死,得不丰其报哉?
庙泽之施,宜首逮其家室。
具官某妻某氏,出于名族,来嫔将门。
以供先祀,则孝而恭;
以事夫子,则柔而正。
山河之德,不愧其服饰;
婉嫕之行,能宜其家人。
即膺成国之封,已正小君之号。
俾颁书命,增广封圻,遂荒嬴秦,为之奉邑。
无忘劝勉之义,同肩报国之心。
可。
少卿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四、《紫微集》卷三○
窃伏下风,久图望履;
摄承空乏,遂欲抠衣。
然足将进而倚墙则麾之,故心虽劳而得门者寡矣,觊增重千金之顾,慰素轻万户之心。
夫以士有黄卷慕贤,犹驰情于历载之上;
时欲青槐访道,尚重趼于百舍之遥。
况牛衣未远于寒乡,而虎节今瞻于会府,登龙或幸,附骥何深!
恭惟总领太府少卿盛业济时,英规迈往。
早奋材猷之美,亟跻位望之隆。
既多践更,休有誉处。
兰香满握,星闱昭调度之功;
棘列森华,泉府领委输之计。
简知宸扆,外总天储。
九卿惟月之班,高十国为连之柄。
龙蟠虎踞,既云屯捍敌之师;
必贯朽腐陈,有山积足兵之实。
既复心计,宁使朘。
擅当时关中萧何之材,处今日江左夷吾之任。
盖智虑朝廷之渊薮,聊视外台
而公辅国家之栋梁,行膺大柄。
况复持衡末路,推毂诸生
某所以欲望馀光,期沾剩馥。
但以官期绵邈,未谐涖职于星江;
族绪衰颓,空访旧占于淮水
方循陔而致养,遂敛板以摄员。
虽假为漕属之卑,然实隶总麾之下。
傥因幸会,得预收怜。
念吾子辱在泥涂,或蒙转盻;
则志士不忘沟壑,当自铭心。
誓欲激昂,辱居题品。
再论遣使劄子绍兴五年五月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六二、《斐然集》卷一一、《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八、《古今事文类聚》遗集卷九、《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六四、《古文集成》卷二九、《崇古文诀》卷三四、《历代名臣奏议》卷八六
臣窃闻宰相张浚有论使事为兵家机权,与臣所论事理不同。
今何藓遂行,不可救止。
臣待罪侍从,初有所陈,已圣知。
辅国谋臣,陛下之所改颜而礼貌之者也,势难以臣故而沮其议。
臣不当力论取胜,徒成纷纷。
然臣再三思虑,终未晓浚之说,须至剖析,闻于聪听。
望陛下留神省览,姑且志之圣怀,俟他日验臣所计与孰中孰否,则使事之利害决矣。
今则未敢求直也。
粘罕总师二十馀年,破大辽,弱我宋,虽无远略,亦精于用兵,其所行事尽诡诈也。
今我之虚实,彼岂不知?
尚须卑辞执谦,然后足以骄其心,示弱屈服,然后足以平其怒乎?
此遣使之无益一也。
庚戌后不遣使,虏兵亦不来,及癸丑遣使,则钩引虏使入国,熟视而去,曾不旋踵而淮南之警奏至矣。
此遣使之无益二也。
前我所遣四辈,皆朝廷之选、侍从之臣,闻其入虏境,昼夜驱递,略无礼节。
及见粘罕,坐受欺绐,匆匆而归,未尝得其要领也。
而况何藓一使臣,其何能任觇国之事乎?
此遣使之无益三也。
富弼之使也,以一言息南北百万之兵,可谓伟矣。
使归行赏,迁进官职,方以中国未能用兵,徒赖使人口舌下敌为莫大之耻,终不肯受。
其识度如此,乃可办国。
今奉使者首先论其私事,祈求恩泽,一一足意而后行。
所虑卑近,与市井之人无异,尚能明目张胆不辱君命乎?
此遣使之无益四也。
万一虏人临以兵威,肆其恐胁,使人必不能就死,则反以我之情告之,是自败也。
死生之际,唯烈士不惧,曾谓何藓而能之乎?
此遣使之无益五也。
虏人之所大欲者,谁不知之?
既有灭宋之心,正使刘豫明日就亡,今日亦必赴救,而况贼祈哀乞援,秋高草熟,来寇何疑?
此不待窥觇,自可坐照于上也。
此遣使之无益六也。
今淮以北,刘豫自以为其土疆矣,河之北,尼雅满自以为其土宇矣。
使者之行,岂能乘云驭风,径至虏庭哉!
必渡清河之阻,经浊河之限,然后能至也。
去冬下诏,罪状刘豫,明其为贼,今肯宾我使人,达之于虏哉!
臣恐戎伐凡伯则有之矣。
此遣使之无益七也。
今我与虏之势如两家有没世之怨,一弱一强,强者侵凌不休,弱者必固其门墉,严其戒备,待时而动,庶能有济。
乃欲命一仆夫,啖以酒肉,悦以金帛,适足以重我之弱,增彼之强而已。
此遣使之无益八也。
自古兵强马众,玩武不戢,而无自焚之变者。
五胡英杰勒、曜、垂、圭之所难也。
粘罕好利贪色,刚愎自用,特一时之胜耳,非有保国永世,兼并天下之术也。
度其劲兵,壮者老,老者死,其马之齿日已长矣。
其谋臣志满意得,沉酣乎子女玉帛之间。
不越数年,必有祸败,此易见也。
万一今党助贼,昧于一来,陛下申严将士,据大江之险以禦之,彼再而衰,三而竭必矣。
小小胜负,兵家之常,今未有交兵之形,而遽自纳侮,以示畏恐,情见力屈,当反为所乘,非兵家形格势禁之法。
此遣使之无益九也。
夫和人之心,迎合粘罕之意,为身谋而已。
陛下寤寐贤才,日昃不倦,菲衣节食,卑宫室,陋器用,以养战士,固将为父兄摅覆载不同之愤,雪沧溟不涤之耻也。
若坚用和策,则谋臣解体,义士丧气,将帅偷安,而卒伍泮散,以为无复有输忠效智,建立功名之日,使和人自谓其说可用,如此必有进为之渐。
以国与人,取悦粘罕,大事去矣。
此遣使之无益十也。
独有一说使陛下难处者,以二帝为言耳。
然自建炎改元以来,使命屡遣,无一人能知两宫起居之状、謦欬之音者,况今岁月益久,虏必重閟,惟惧我知之。
今以虏为父兄之雠,绝不复通,则名正而事顺,他日或有异闻,在我理直,易为处置。
若通而不绝,则虏握重柄,归曲于我,名实俱丧,非陛下之利也。
使或有知二帝所在,一见慈颜,宣达陛下孝思之念,虽岁一遣使,竭天下之力以将之,亦何不可之有?
其如艰梗悠邈,必无可达之理乎。
以此揆之,则以二帝为言者,理不难处也。
臣闻善为国者必有一定不可易之计,正其大义,不侥倖以为之。
汉高祖出关得董公之谋,以弑君讨项羽,后虽屡败,然项羽负不义之罪,虽强必弱,汉守其策不变,终有天下。
张良峣关之举,养虎之喻,君子犹羞道之。
刘先主、诸葛武侯志在复汉,目操为贼,亦能三分鼎立。
魏延出奇欲速,孔明不求近功,君子以为真以天下自任者。
古之英雄,规模注措,大抵如此。
三国崛起,曹氏据利势,蜀最后立,岂以微弱之故,卑下于操,以苟存乎?
孟子曰:「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
今日大计,只合明复仇之义,用贤才,修政事,息民训兵,以俟北向,更无他策。
倘或未可,惟是坚守。
若夫二三其德,无一定之论,必恐不能有为。
至于何藓之行,非特无效,决须取辱。
臣所见如此,岂得以张浚有言而自抑也?
又况蒙被诏书,曲加奖谕,以为荣,今焉内愧,所以致详尽义,忘其喋喋,心在报君,非好辩也。
若夫军旅之事,则未之学。
张浚以遣使为机权者,臣所未喻,不敢强为之说。
伏乞陛下幸赦之。
取进止。
雷州城绍兴二十六年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二○、《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七
绍兴八年春二月,海寇陈旺长驱乘潮,犯城南鄙,纵火大掠,居民惊溃。
官兵辅国仓皇率乌合迎贼战没,效用李宪等遇害,人争保子城。
于时,民新刳于兵交,走死无吊,由是邦人始以无外城为病。
十五年,右朝散郎王趯来为邦伯,视事之初,规创外城。
期年,计画始定,乃因民力之馀,于岁杪阅土保下,按籍赋役。
起那卢,并西湖,属赤岭冈,筑西北南三城。
又包东陵,因高埤卑,堑英禄山为东城,大辟四门。
功未就而王公去,更两政不克缮。
二十二年左承议郎黄勋为州,乃谋甃石,始陶砖甓,训防丁,助埏埴。
十月僝工,越明年南北壁毕甃,合四百二十有二丈。
而黄以代去,于是右朝奉郎赵公伯柽实来。
曾不踰时,政通人和,百废具张。
一日视城东西壁,喟然叹曰:「是于南北隅厥功倍焉,吾其敢不勉」?
乃命益陶。
自是西壁凡三百四十丈,东半之,而东北壁堑山削成,又一百八十丈。
踰年咸毕甃,猗与美哉!
时二十有五年冬十月也。
城高二丈有五尺,厚二丈,围五里有奇。
眦睨合二十有七,女墙合二千六百五十有二。
隍阔五丈有五尺,深四分阔之一。
阅十有一年,功乃克成。
呜呼,其难哉!
初,王公之去,公请代,王以书来谂,曰:「公苟代我,愿以毕城为请」。
会得陵水而止。
及黄公将之官,而公适摄机宜番禺,待海康阙,酌酒谓黄曰:「王公实经始外城,事体甚大,后弗继葺,将有复隍忧,公胡得自画哉?
幸与公代,敢不以告」?
黄及州,工不懈益力,实自公发之。
比公至,又能躬劳率下,悦以使人,执役不烦,而民不敢爱其力,故城成而民不告病
某自吉阳蒙恩北归,尝登高以望,雉堞隐然,虽古所谓矗若长云,屹若断岸,殆不能远过。
真一时之壮观,千古之弘规也,顾不伟哉!
窃尝谓人之立事,无不锐于始,至其中则少弛,卒而漫漶不振者多矣。
公克创厥始,黄公克键厥中,诚难矣。
然微公克成厥终,则前功皆废,故曰终之实难,其公之谓乎!
公生而富贵,能痛自刮磨,委心于学,周知人情世要,累为大邦,苏枯弱强,落其角距,栉垢爬痒,民获奠枕,优游怡愉,而人自得于海山千里之外。
使得行其志,泽被天下,虽古名臣可跂及也,其功岂一城而已哉?
此非仆私言也,遂刻石以记。
施参政1154年11月 南宋 · 韩元吉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九一、《南涧甲乙稿》卷一二 创作地点:江西省上饶市灵山
伏惟擢从铨部,荣贰钧衡
老成延登,未觉典型之重;
有德并进,益知朝廷之尊。
成命甫传,舆情大慰。
窃以士君子之行道,所贵逢时;
卿大夫之致身,必将辅国
中兴在御,不次用人。
苟非一代之豪英,曷副四方之公望
恭惟某官器端厚而不挠,学粹纯而有源。
月旦之评,至行存乎孝悌;
蕃宣之效,成绩懋乎循良。
久寓迹于林泉,几功名志大而不偶;
逮赐环于台省,真富贵时至而自来。
然丞疑之任,虽协赞于上公
而政事之联,亦调娱于万务。
历观近岁之比,殊乏大臣之规。
自非从容中道而咸适其宜,则曷以进退有度而不失其正?
真贤得位,多士向风。
伫观彝鼎之书,遂正衮衣之拜。
某受知特厚,趋庆莫遑。
骧首辕间,敢有弹冠之志?
庇身宇下,徒怀望履之心。
抃蹈之情,实倍伦等。
祭周资政 南宋 · 韩元吉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七、《南涧甲乙稿》卷一八
淳熙元年岁次甲午六月丙辰朔二十三日戊寅,门生朝散大夫、充敷文阁待制、知婺州军州事韩某,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致政大资参政先生周公之灵。
惟公劲直之气闻于时,温恭之色见于面。
校书天禄,蚤历块而不群;
执法殿中,遂干霄而直上。
方簪笔而入侍,竟剖符而出藩。
初无忤于龙鳞,上圣之知甚宠;
中仅脱于虎口,权臣之怒已深。
流落十年,崎岖一节。
运逢更化,起闾里以来归;
志则尽忠,入朝廷而见疾。
将焉往而不黜,曾何病于弗容!
精金百鍊而益刚,长河九折而逾驶。
子初览于庶政,驿书所召者四人。
嘉其敢言,趣以论事。
盖士方竞于谋利,公独指为不然;
时方急于用兵,公独诋为未可。
致宸衷之简在,由诚意之尽输。
果从武部之班,亟上政涂之峻。
窃欲自治,以扶未危,边锋不战而浸消,庙论弗咸而旋定。
进退不迫,弛张可观。
稍均琳馆之燕閒,犹课海邦之治行。
盖未替股肱之眷,乃特以筋力为辞。
公虽倦而卧家,士犹倚以辅国
挂轩车而不出,睨簪裳其若遗。
久安泉石之游,犹冀松乔之寿。
老成遽失,殄瘁兴嗟。
顷以顽疏,夙承顾遇。
莅官曹于幕府,即品题;
列掾属于中台,实资陶冶。
慨一违于墙仞,恍九换于岁躔。
逮纡郡绂而来,未致尺书之敬。
抚甘棠之旧憩,正尔驰怀;
动宿草之新悲,何期陨涕!
素车白马之已后,岂斗酒只鸡之敢忘?
情见乎词,公其亮此。
呜呼哀哉!
顺应庙记 宋 · 李琮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乾隆《南昌府志》卷二二
赴人之急,而能抗辞以兴释围之师;
分人之忧,而能督将以拒残民之寇。
自非信义著于人、智勇冠当时,畴能及此哉!
宜生则为豪英,殁则为神灵,福庇生民,功扶社稷,历千万祀而庙食无穷,封爵益崇也。
《祭统》所称,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禦大灾、能捍大患,皆得与于祭典。
后稷、勾龙以平水土、教稼穑得通祀于天下,而历朝将相名臣,亦各以其忠烈得血食于所治。
凡此者,皆以其有功于民,故社而之、尸而祝之。
后世因其辅国祐民,又从而褒宠之,所以顺民之心,以明报神,以教事君也。
东汉之季,盗贼竞起,民无适归,奸雄豪杰,乘时肆志,擅甲兵、植强大以觊非望者,所在如是。
太史公独以迈往之资,怀忠仗义,解纷弭乱,志在康时,其功勋行事,备见于吴史。
考其本末,可谓信义著于人、智勇冠当时,而有功于民者也。
盖尝论之,处纠纷之世,非文则无以出奇制胜,非武则无以摧坚挫锐。
公在当时,虽非突围挑战、中鹄破的,施之于武,然画谋决策,应对周旋,盖亦有文事焉。
观其救北海之危而乞师于玄德也,引义慷慨,不过数语,而凛凛烈丈夫之气,备见乎辞,非其文能若是乎?
而本传所载,止称少而好学,其文乃不他见,岂公所学皆实用之文,而以章句之文故耶?
惜公以文武全才,设施未究,天不假年。
考其功未足以称其才,临终之言,自以不及升天子之阶为恨,其志概可见也。
公庙食兹土,盖孙仲谋统事之初,以公都督海昏有功,遂悉以南方之事委之,故其薨也,葬于此而庙食焉。
然庙之建千载矣,其庙号封爵,曩皆即其旧而称之,独未见有以公之遗德馀烈闻于时而蒙宠光者,岂潜德发辉,固自有待乎?
圣宋光尧寿圣皇帝在位三十五年,金人败盟,侵扰淮甸,朝廷方督诸军遏绝剿除,既而百灵助顺,金即殄灭,有诏天下,具所在灵应素著以闻,将议褒封。
此邦之人备述公禦灾捍患之功,敷奏于廷,于是顺应庙额首颁。
明年,嗣天子以舜绍尧,进登大宝,邦人因所降赦文,又条上公功,请列爵故灵惠侯之封,复膺其赐。
命下之日,县官暨井邑,笙箫旗鼓,迎诰至其本庙,望东南虔拜,宣布所封,已侑神三献,大夫、士相与饮福受胙,酒半,令尹陈君举觞而言曰:「庙额封侯无愧矣,而事之所遇,得不为千载一时乎?
夫神依人者也,千载一遇,虽本神之功,而其缉谋经理,实二生力焉」。
盖指琮之子大源与邑人杨闻诗之子骥而言也。
琮起而言曰:「公之遗德馀烈,凡属当时所治之地,无不蒙其惠,而此邦之人,事公弥敬,饮食必祭,水旱疾疫,盗贼窃发,无不以祷,祷则必应。
琮族居密迩公之祠场,而环庙之山,与夫庙地又皆世业,故感公之惠为多,在建炎间一新其庙貌,至今历时之久,椽腐瓦碎,门颓墙圮,幸因建侯之封,将率诸弟再葺而新之,并叙今日所致之由,而刻诸石」。
士大夫同辞而赞曰:「兹盛事也,非子其谁宜为」!
琮既言矣,敢不
公有行庙在邑,邑人以每岁端午前期扶老携幼,迎公入行庙,留祭五日,为游江乐神之戏,节后一日,复倾城送还本庙。
故赐额之敕,杨闻诗分掌在行庙,而本庙在墓地,故封侯之诰,琮实掌焉。
诸葛孔明之殁也,人思之,所在崇祀,而汉诏独以庙墓为正,故今录公封侯之诰,与公存殁功烈终始之大略,刻石本庙,昭示将来,庶几公因其所封而厚其福于辅国祐民,则自侯之封等而上之,复将有所遇焉。
乾道三年四月一日戊辰立石。
令尹陈君,右承议郎光祖也。
按:乾隆奉新县志》卷一二,乾隆十五年刻本。
汤侍御 宋 · 任尽言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九六、《桯史》卷一三、《补续全蜀艺文志》卷四七、《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九八、《宋四六选》卷一三、《宋代蜀文辑存》卷四九
伏审光奉明纶,荣跻横榻
国朝更西都三府之制,故御史不除大夫
端公南司五院之中,与独坐迭为宪长
自昔虽称于雄剧,比岁或乖于选抡,污我霜台,赖公雪耻,辄陈管见,少助风闻。
靖言有宋之奸臣,无若亡秦之巨蠹。
十九载辅国而专政,亘古无之;
二百年列圣之贻谋,扫地尽矣。
乃若糊名而较艺,亦复肆志而任私。
敢以五尺之童,连冠两科之士。
老牛舐犊,爱子谁无?
野鸟为鸾,欺君实甚。
公攘名器,报微时箪食之恩;
峻立刑诛,钳当世搢绅之口。
一时谪籍,半坐流言。
父子至于相持,道路无复偶语。
每除言路,必预经筵
盖缘乳臭之雏,实预金华之讲。
受其颐志,应若影从。
忠臣不用而用臣不忠,实事不闻而闻事不实。
政府枢庭之有阙,必谏官御史而后除。
所以复鹰犬之报,而搏吠己憎;
鸳鹭之班,而孤危主势。
私窃富贵之势利,岂止于子孙而为臣;
仰夺造化之炉锤,至不容人主之除吏。
方当宁之意,未罪魏其,而在位之臣,专阿王氏。
学官之献佞,假题目以文奸,引前代兴王之诗,为其孙就试之谶。
旋从外幕,擢置中都,冀招致于妖言,启包藏之异意。
忠愤扼腕,智识寒心。
上愧汉臣,既乏朱云请剑
下惭唐室,未闻林甫之斲棺。
坐令存没之奸,备极宠荣之典。
正缘和议,常赞睿谋。
故圣主念功,务曲全于体貌;
宪台议罪,当明正于典刑。
赏当功,所以示朝廷之至恩;
罚当罪,所以贻臣子之大戒。
政若偏废,国将若何?
敢为上言,莫如君重。
恭惟侍御气刚而志烈,学老而才雄,自亲擢于中宸,即大符于民望
明目张胆,士林日诵于谠言;
造膝沃言,天下咸受其阴赐
虽直道尽更其覆辙,而宏纲独漏于吞舟。
惟九重之委任寖隆,故四海之责望尤备。
愿言弹击,无置渠魁。
矧今日之新除,有昔人之故事。
韦仁约自称雕鹗,才固绝伦;
张文纪问狐狸,恶惟诛首。
纵黄壤之已隔,在白简以难逃。
使六合之间,忠义之心如日,九泉之下,邪佞之骨常寒。
庶几绍兴汤御史之名,不在庆历唐子文之下。
其他世俗之谄语,谅非方正之乐闻。
侧听褒迁,别当修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