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卜徒父” 相关资源
诗文库
筮辞 其二 先秦 · 古逸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
涉河,侯车败(《左传》僖十五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吉,云云。)
易论 宋 · 范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七三、《范香溪文集》卷二
昔者仲尼与群弟子难疑答问,及群弟子相与论议而接闻于夫子,其言具存,凡二十篇,曾无一以《易》为问者。
厥后孟轲以仁义之说倡于战国,其书凡三万四千馀言,亦无一语及《易》。
世儒疑之。
及观秦燔典籍,大经大法,俱为寒灰,而独《易》以卜筮之书得不亡灭,然后知孔门弟子与孟轲之有得于《易》也。
盖当春秋时,有为《易》说者,皆出于卜筮。
如周太史陈侯陈仲,遇《观》之《否》曰:「风为天于土上,山也。
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
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
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暌》,史苏曰「归妹之暌,犹无相也」。
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遇《蛊》,曰:「蛊之贞,风也。
其悔,山也。
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
凡此类见于传记,不可缕数,未有不出卜筮而言《易》者。
况当秦之时,去古益远,士不知经,其独以《易》为卜筮之书固宜。
然则言《易》者必出于卜筮,则有得于《易》者,固无待乎必言《易》也。
孔子为《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与夫《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先儒以为《十翼》,则夫子言《易》备矣,而门人又何问乎?
至若孟轲说时君以正道,初不为甚高难行之论,特出于而衣,田而食,禁数罟以繁鱼鳖,时斧斤以足材木,育鸡豚狗彘,以为老者之旨味,使民得以养生送死,无饥寒不给之虞。
其言虽不越乎日用易知之浅事,要皆百姓所甚急,不可一日无有,而历千万世所必行者,虽圣人复起,无能变易而不用,是乃之所以深于《易》也。
包牺、神农、黄帝,此数圣人者,后世仰望,意其道若登天然,不可几及,逮者其取《易》象而制民用,则不过网罟耒耜,日中为市,制丝麻布帛之衣,与夫舟楫臼杵,服牛乘马,重门击柝,上栋下宇,棺椁书契,类皆日用易知之浅事,然亦皆不可一日无有,而历千万世所必行者。
盖备物制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是乃《易》之所以为精微深赜,而圣人所以通其变,神而化之者也。
孟轲明乎此,故其言王道,不越乎民之日用,是虽无一言及《易》,其不为深于《易》乎?
嗟夫!
《易》之卜筮为用大矣,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而极乎至精至变至神。
古之人惟知夫卜筮之用大,故知《易》之广大而不禦,虽用以卜筮,不害其深于《易》也。
后世徒以卜筮为吉凶占验而已,故自之外寡能明《易》者。
至汉人别蓍布卦以资射覆,而自谓知《易》,呜呼,其几以《易》为戏哉!
史官 宋 · 陈武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五九、《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一一
凡官非可转移执事者,世官也。
古人命史官尤为不苟,须是世史官始从而任之。
如从司马谈之后有史迁,班彪之后有班固
至于唐,史官皆得以终其身。
刘知几之后有刘餗,父子世守,亦复可考。
虽有迁转使命,彼皆得以史书自随而遂其职。
正欲其文成一家,事出一人,本末相该,前后相贯。
唐史之可考者以此耳。
今世以史馆之地为士大夫迁转之所,来者茫然不知所自,去者亦不以为意,故某朝某事脱有隐没,某年某月或有参错。
他时史官,亦不肯身受其责,而朝廷亦难执此以责之(下缺。)鲁有卜齮、卜兵,晋有卜偃,秦有卜徒父,梁有卜招父,皆以卜氏;
鲁有史克太史,晋有史苏史黯史赵史墨,卫有史华,皆以史氏,一本之古人。
岂惟史官世世不易,百官乐工亦世掌之,此其所以精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