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邦钥” 相关资源
诗文库
答都昌县学诸生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五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二、《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五、一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伊川谓只此一事可师矣。如此等处,学者极要理会。若只认温故而知新便可为人师,则窄狭却气象也。伊川先生之意,以温故知新止是一事。若谢先生之言,则以温故知新犹言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非徇物践迹者之所为。如是则气象似不窄狭,与伊川之说不同。未审孰是?
伊川先生之意,盖以为此事可师,非人能此即可师也。所谓只此一事者,亦非谓温故知新只是一事,故其解又曰「温故则不废,知新则日益,斯言可师」,则是以温故知新为二事,而欲人之师此言耳。然于文义有所未安,谢说又失之过高。要之此章正与《学记》所谓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者相对,试更思之。
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谓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而子贡引《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孔子即以始可与言《诗》与之。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夫子答之以绘事后素,子夏因有「礼后乎」之对。夫子不惟以可与言《诗》与之,且曰:「起予者商也」。详观诸先生说,皆以谓礼果可后。愚窃谓「乎」者,疑辞也。「礼后乎」,犹言礼不可后也。故夫子曰「起予」。若使子夏顺从夫子之意,则不可谓之「起予」。未知是否?
此章之说,杨氏得之,礼不可后者非是。夫子方言绘事后素,而子夏于其言外发明礼后之意,非但顺从而已也。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文」者,何文也?或曰「以学文饰之」,未审是否?
伊川先生云:「学文便是读书」,然则诗书礼乐,皆文也,不但以为饰而已也。
子曰「巧言令色」,《诗》取「令仪令色」,何也?
《论语》与诗人之意,所指各异,当玩绎其上下文意以求之,不可只如此摘出一两字看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范氏谓武伯弱公室,彊私家,得免其身而保其族者,幸也。故孔子告之如此。尹氏谓疾病人所不免,其遗父母忧者,不得已也。如以非义而遗其父母之忧,则不孝之大者。故范氏专为武伯言,尹氏则为众人言。未知孰是?
孟武伯固必有以遗其亲之忧者,如范氏之云,则未可知也。圣人之言固必切于其人之身,然亦未有众人不可通行之理也。
义之与比,伊川先生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直是不入」。或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是否?
义之与比,但言惟义是从耳。伊川先生似谓有义之人则亲比之,恐非文意。然言义之与比,则决不从不义可知。「如不及」、「如探汤」固是当然,然此语意本宽,未须看得如此迫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君子之道,有小人之道。三年无改于父所行君子之道可也,若其所行小人之道,其亦三年无改乎?适所以重父于不义,孝子果如是乎?
游、尹之说得之,可熟玩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儒谓子贡多言之人,故以此告之。未审是否?
或当有此。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异端者,杂杨、墨诸子百家而言之。或曰攻治乎异端,谓学而行之,适所以害先王之正道也,如斯而已乎,言先王之正道不得行于世也。或曰攻乎异端之学而不学焉,其为害先王之正道者已止而不作,不能为害先王之正道也。未审孰是?
伊川先生、范氏说得之,「已」字只是助辞,不训止也(「已正」之「正」,疑「止」字之误。)。
「观过斯知仁矣」,过而知仁,何也?
伊川先生及尹氏说尽之。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或人问禘而夫子曰不知,而又曰「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是夫子深知之也。或曰,夫子言不知,以跻僖公,为鲁讳也。又曰「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明其知而不言。虽然其说如此,圣人之意深矣。幸乞指教。
此章吕氏说为得之,但云不可尽知则非。此所云为鲁讳者,恐不然。又云明其知而不言,则尤非所以言圣人之心矣。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何也?
前辈说「射不主皮」,《仪礼》《大射》篇文。「为力不同科」者,夫子解《礼》所以如此者,为人之力不同科故也。此说得之。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侯先生曰:「古之学者非独言之,皆是实能践履。未能践履而言之,所以耻也」。或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意同。
侯氏是矣。所引子路事亦近之,但不甚切耳。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伊川先生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体也;恕,用也」。而明道先生云:「忠恕两字,要除一个除不得」。而吾夫子尝曰「行之以忠」,是除恕字也。又曰「其恕乎」,是除忠字也。此一疑也。又忠恕果可以尽一,一果止于忠恕乎?
此一段是《论语》中第一义,不可只如此看,宜详味之。「行之以忠」,行处便是恕;「其恕乎」,所以恕者便是忠。所以除不得也。忠恕相为用之外无馀事,所以为一。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子曰「忠恕而已矣」。而已矣者,竭尽而无馀之词也。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语录云:「子贡问『赐也何如』,是自矜其长。而孔子则以瑚琏之器答之者,瑚琏,施之于宗庙,如子贡之才可使四方,可使与宾客言也」。或者谓子贡因孔子许子贱以「君子哉若人」之语,子贡意孔子不以君子许之,而遂有「赐也何如」之问,而孔子以瑚琏之器许之者,是未许其为君子也。抑尝闻君子不器之说,是以疑之。
二说初不相妨。但自矜其长,意夫子不以君子许之之意,则子贡不应若是耳。
子曰:「吾未见刚者云云」,《语录》谓目欲色、耳欲声,以至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皆有以使之也。然则何以窒其欲?曰思而已矣。学莫贵于思,惟思为能窒欲。或曰思而不正不足以窒欲,适所以害事。思无邪如何?
思而不正,是亦欲而已矣。思其理之是非可否,则无不正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云云」。伊川言:「天下有至乐,惟反身者得之,而极天下之欲者不与存焉」。此言颜子能反身,所以有天下之至乐。伊川又言颜子箪瓢非乐也,忘也。二说孰是?
前说至矣。后说非不善,但恐看者不子细,便入老佛去耳。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云云,《语录》曰:「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杨先生、尹先生皆言三则惑,或者谓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所思又不止三也。
横渠先生曰:「未知立心,恶思多之致疑;已知立心,恶讲治之不精」。讲治之思,莫非术内,虽勤而何厌?推此求之可见。
「孰谓微生高直云云」,范氏曰:「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无。曰直,微生高以直闻,而夫子因乞醯知其不直。夫审其所以养心者,岂在大哉」?或者谓直,无妄之谓也。「诚」之一字,由无妄入。若微生高未至夫无妄,所以如此。若至诚,则无他事矣。未知如何?
无妄即诚,由无妄入者,非也。此章之说,范氏得之。所以害其养心者,不在于大,此语尤为痛切。日用之间,不可不常警省也。
次韵谢陈守伯固 南宋 · 陈造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投老登龙借齿牙,可能病骥待挥挝。
清篇久矣窥修月,谹论琅然听粲花。
小却御屏书姓字,行当宣室拜亨嘉。
恩章衮衮从天下,浓墨疏行砌乱鸦。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其一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灰韵
旱风虫孽久挻灾,好雨如今陆续来。
谁道天人不相与,青章解挽帝心回。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其二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共说邦君祷雨时,衋如疾痛切肤肌。
公心一片秋空月,可但圆通大士知(自注:使君近请观音祈雨。)。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其三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未明出作夜深归,敢怨今年雨后时。
岂独旱杷全好在,晚秧不死尚堪移(自注:淮乡散种目以旱杷。)。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其四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醮坛初上水沉烟,甓社龙公敢晏眠。
为建清泠三万斛,坐令翠密舞中田。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其五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灰韵
货绝交通腹殷雷,人家一雨便春台。
即看商贩接踵集,已有米船衔尾来。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其六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钱轻币重病吾农,未有奇方起困穷。
粗遣年丰官籴粟,少令钱币各通融。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其七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鱼韵
使君手有垂云帚,虐魃妖螟扫不馀。
十顷飞蝗戴蛆死,已濡银笔为君书(自注:是夏,凌塘飞蝗十顷许忽至,人方忧惧,继皆抱草死,一蛆食其脑。)。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其八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疠疾流时囊探丸,羸癃十九得安全。
再烦起死回生手,挽作山城大有年。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其九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虞韵
邦人苦旱日呻呼,公比邦人更瘠臞。
贺雨归来人竞问,邦君今日解颜无。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其十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侵韵
得句聊将颂作霖,开樽亦复陋孤斟。
南亭旧约何时践,志喜从公更一吟。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其十一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岁收粗足蛰饥雷,不赖门生送酒杯。
坐遣将军扪腹笑,端知此惠有从来。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其十二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雨后郊原小杖藜,行人相语各伸眉。
即今极目如云稼,曾是蝗虫盖地皮。
陈伯固使君祷雨得雪为作 南宋 · 陈造
妖魃肆虐挻馀灾,麦田未麦空黄埃。
饥民忍饥守乡土,倚公力挽和气回。
梵筵告旱初拜手,补陀仙人已回首。
杨枝一麾神受职,雪龙占先效奔走。
飞翔作意擅晓昏,膏润趁时救枯朽。
人名此雪宗丞雪,祈禳取携屈伸肘。
德政可但人间最,大士与徒龙与友。
闵雨竞喜雪应祈,今段尤拜天赐厚。
归前帝席指日冀,更遣奇祥福诸后。
太岁在戌如在酉,看取乞浆还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