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朝奉郎汝州黄府君行状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四、《无为集》卷一四、《永乐大典》卷七六五○
府君讳某字任道
其先江夏人,遭唐末之乱,其族分适江南西蜀,惟建安浦城为著姓,虽爵位无显,而其文章行义,多见称于时。
曾祖元吉,初以风雅名重江南,仕非其志,儒学传家。
二子入本朝,皆登进士第,次子觉任殿中丞,以清直闻,当时儒宗如宋宣献,杨、刘二内相,多与唱酬,搢绅传之,君之祖也。
潜山先生,两举进士不利于春官,朝廷当推恩,奏名,而隐居求志,不愿就。
其歌咏翰墨,有晋、唐风格。
累赠朝议郎
世积令德,笃生府君
府君为儿童时,才识已过人。
及其长,力学有文行,为韩魏公王荆公、欧阳公深所器重。
皇祐五年进士及第,调扬州天长主簿,移恩州清河
秩满,改著作佐郎、知曹州济阴县
神宗皇帝登极覃恩,迁秘书丞
广济河决,免一官。
魏公留守都,荐君学行,乞教授北京国子,命将下,丁潜山先生忧,继丁母裴氏寿安县太君忧,执丧尽礼。
兄弟友爱,闺门肃雍,士君子推以为法。
制终,再授秘书丞监都进奏院
召对,除河北东路提举常平仓,就改本路转运判官,旋易西路,就移陕府西路提点秦凤等路刑狱。
被召赴阙,未行,坐举官失当,再夺秘书丞
会更官制,授奉议郎,入尚书省职方员外郎
车驾幸省,迁承议,改三品服。
久之,以廪稍不足,乞补外,乃知汝州
今天子即位,恩迁朝奉郎,苦足疾,求致仕,元丰八年十二月四日卒于官舍,享年六十有五。
先是,一夕梦白鸡栖于床下,语家人曰:「昔谢安梦白鸡而死,我以辛酉岁生,岂吉祥耶」?
果不起其疾。
娶某氏,追封永安县君
再娶章氏,封武宁县君
三子:曰材,太庙斋郎
曰枢,曰祀,皆郊社斋郎
二女:长适奉议郎王续,次在室。
恩州清河、清阳欠黄河埽岸芟草十四万,两县于队长十九户下催理,都水漕台文移不绝。
十九户贫乏,六年不能供,前后长少鞭扑不胜数尽。
当时队长以丁数选,非以物产定故尔。
郡县苦之,人莫敢议。
君乃言于朝曰:「嘉祐之初,河入恩州,故埽岸芟草出于民者万数,今则聚而无用」。
条其可免之十利,朝廷可其奏,悉蠲之。
魏公方执政,尤称其事。
朝廷置宽恤民力司,诸道遣使求民瘼,有曰河朔馆驿宜罢须索,以宽其役。
君以谓河北中路传驿岁有遽使往来,边防休戚之所系,百须皆出于民,当令百姓明具所出物数,折除春夫丁役及于二税合纳之物,量数放免,民自乐输矣。
朝廷从其议,至今以为利。
君在济阴,当广济河决危急,邑人将就垫溺,老幼号诉,君采舆议,乃决南堤以分水势,不意浸邻田,论法至重。
君自以长,不忍贻过于下,一皆引服。
当时魏公吴正宪公御史中丞交章论列,以为诚心爱民,非有害彼之意。
譬如逐盗出境,盗为他境之害,非逐盗者之罪也。
曹州冤句知县张复礼,亦乞纳官以赎罪,竟得末减,而济阴之民,世世不忘其德。
神宗朝召对,上曰:「卿即某耶?
昔日济阴之事,意在恤民」。
慰劳之甚厚。
君称谢,因请上留意史书,上悦听纳。
贵人有不喜君者。
君为提举官时,郡县多不晓朝廷爱民之意,过为苛刻,君务为便民。
司农官以为沮法,赖正宪辨明,得免斥逐。
君议赈济之术,均以一路当散粮斛之数,随郡县丰凶、户口多寡增损以给,民全活者众矣。
河北方水灾,米粟踊贵,市易籴官又增价以敛之,民益艰食,人不敢言。
君曰:「视民困苦而不救,非我志也」。
遂奏罢之。
凤州有狱久不决,而苦愆亢,君亲往决之。
是夕雨泽沾足,人以谓雨自公致也。
君孝于事亲,友爱诸弟,自少文学声名蔼于士林,识度高远,议论严正,耻为阿谀取悦于人。
其翰墨文章为世推重,文集四十卷,可见其志也。
其为守令、奉使,惟务爱民,以报朝廷。
大臣屡荐以台阁侍从,而其命数奇,士论惜之。
平生恺悌,与朋友交,久而益固,未尝遽言人短,而多称扬人之所长。
勇于信义,廉于进取,毅然有古人之风。
某久游门下,知行义为最详。
纪述善美,不敢以诬。
谨状。
上边事善后十策 其十 论并谋独断事 宋 · 吕颐浩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忠穆集》卷二、《吕忠穆公奏议》卷二、《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七六、《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卷六、《中兴两朝圣政》卷一七、《景定建康志》卷四八
臣尝考古之帝王举大事,决大议,谋不可不广,而断不可不独。
晋武帝欲伐,群臣以谓未可,惟张华赞成其计,故一举而平江表。
唐宪宗欲伐蔡,众议排沮,惟裴度与帝意合,一举而擒吴元济
韩愈颂其功,曰「凡此蔡功,惟断乃成。
不赦不疑,由天子明」是也。
今陛下以圣明英武之资,方金人退兵之际,首以善后之计下询于前宰相
臣料诸臣者,或以谓当用兵,或以谓不当用兵,或欲且保江南,或欲经理淮甸,或欲坚守和议,或以谓上策莫如自治,或以谓来则拒之,去则勿追,乃御戎之道。
人人所见既不同,则议论必不一。
若夫稽考已然之事,斟酌今日之势,孰利孰害,孰缓孰急,是非可否,在圣主独断而已。
臣事陛下之久,出入将相踰五年。
平日尝以谓若不举兵,则必不能还二圣,复中原,牵制川陕敌兵。
绍兴三年春,臣已定计北伐,枢密院机速房具有案底。
潘致尧高公绘尼玛哈处奉使回,恐害和议,其事中辍,今又二年矣。
夫敌情反复,近尤难测。
其操心坚忍,必欲吞噬我国家,陛下屈己极矣!
去秋忽然兵至,其意不浅。
今其去也,必大为之备。
秋冬间若本国别无牵制,必举兵南来,或并兵以窥四川
在我之计,决不可苟暂时之安,而忘北向争天下事。
万一欲举兵,更乞质诸大臣,参订禁从,博访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所贵虑无遗策,动有成功。
臣年已衰老,待尽于畎亩间。
妄陈所见,不中事机,惟陛下赦其万死。
乞赐睿察。
〔贴黄〕臣契勘自金人搆难以来,天下之论,或以谓必讲和议,或以谓必须用兵。
二说胶扰,曾无一定之论。
伏睹自建炎元年至今前后所遣使命,差宇文虚中王伦朱弁郭元迈魏行可崔纵洪皓、龚璹、张邵辈,前后祈请,非不切至。
近又遣潘致尧高公绘韩肖胄胡松年章谊孙近魏良臣相继入国。
窃料金人国书必无果决之言,亦有难从之请,姑欲款我尔。
伏望圣明深赐洞察。
祈请十年,略无显效,勘量和议可成或不可成。
如和议可成,则臣乞大举之策置而不用可也。
如和议决不可成,则臣衰愚之言或可备收采。
谨具奏知。
〔又贴黄〕臣恐今日士论,或以谓金人才退,我国家事力未全,财用未充,未能大举。
曰:不然。
若吝惜用兵之费,则秋冬间敌骑必再来,所费愈不赀矣。
况此举乃因粮之策,无大费哉。
今将兵閒坐,縻费钱粮,与举兵北去所费均也,但少有飞挽之劳尔。
谨具奏知。
刘提举事迹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八、《汉滨集》卷一五
余读两汉史,见当时奉使绝域者,皆间关于万死中,卒以智力成就其功名。
尝叹息以为近世不复有此坚忍之士矣。
今观刘君所为,乃知世不乏人,顾其所用之何如耳。
乞赐子行可赠官奏绍兴十四年正月 南宋 · 魏伯能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九、《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二一(第二册第二○一四页)
有长男右奉议郎行可,于建炎二年朝议大夫礼部侍郎河北金国军前通问使。
近闻奉使洪皓回,称男在虏中身亡,望赐赠官。
敷文阁待制少师张公卲神道碑庆元五年夏1199年夏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八二、《平园续稿》卷二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靖康阳九之厄,北虏以封豕长蛇荐食上国,继之刘豫枭鸣河南
高宗皇帝受命中兴,日与文武大臣经营四方,期雪雠耻,而父母之念尤切于衷,谓兵交使犹在其间,每择忠义明辨之士问安沙漠,项背相望。
十五年间,能全节而归者惟鄱阳洪忠宣公历阳张公、新安朱弁少章三人而已。
少章虽文士,时以右选介别使,不得专对。
惟洪、惟张,俱以儒学奋身,官视八座,日夜以忠言说虏。
虏必欲臣之,二公握节不屈,则放之苦寒不毛之地,衣食往往不给。
久之,其酋长或知慕乡,稍遣子弟从之游,赖以糊口。
如是一纪,训诱濡涵,转相告语,知用兵弗戢自焚之祸,迄成和好,还徽宗梓宫,归我太母
固知圣主之德,文武大臣之功,而潜导驯致,易暴为善,此两公阴有助焉。
归拜白发之亲,其子某亦植立光显,然后人知天报昭昭,不可掩也已。
间尝以是语人,无不谓然。
张公之子遇有旧,数以故右朝请郎闻人阜民所述行实来请铭,乃参考史氏,序而铭之。
公讳卲,字才彦和州乌江人,唐国子司业籍之后,世儒家。
曾祖延庆
祖补,尝预乡荐。
父几,乡誉尤高,赠金紫光禄大夫
妣,永宁郡夫人冯氏。
公少传父学,宣和三年上舍第,旋丁外艰
建炎元年二月,以迪功郎衢州司刑曹事,兼管检法议刑。
二年二月,诏中外士民直陈时事。
公言:「有中原之形势,有东南之形势。
今纵未能遽争中原,宜进都金陵,因淮江、蜀汉、闽广之资以图进取,不应退自削弱」。
郡守胡唐老奇之。
三年,给事中周望为江浙制置使,逐捕苗傅刘正彦过衢,问唐老僚吏孰可用,唐老荐公,以充准备差使
贼平,西府
九月,公改承奉郎,召对,会遣泛使,公毅然请行,假礼部尚书,特转五官,除直龙图阁
武臣杨宪副之。
二弟祁、邴皆补官,仍添差祁明州观察推官,奉母以居。
公即日引道,见虏监军郎君挞懒潍州
逼公拜,公不可,执寘昌邑,寻徙密州山寨,以兵守之。
四年,公闻挞懒过,密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理曲直。
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
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起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其后伪楚僭立,群盗蜂起,曾几何时,电扫无馀,是人心天意未厌宋德也。
今大国复裂地以封刘豫,穷兵不已,曲有在矣」。
挞懒得书执付,使用之。
公升阶揖,以旧官呼之,为陈君臣大义,辞气激烈。
怒,系之狱,杨宪遂降。
阅半年,豫知不可屈,复以公送虏,拘之燕山圜福寺,绍兴元年也。
公又为书言:「挟大国之势日夜南侵,不胜则鼠首两端,胜如养鹰,饱而飞耳,终非大国之利」。
欲以间
守者密以告,虏取其书去,益徙公东北千馀里之中京
后又北徙会宁府,去燕三千里。
先是完颜旻死,传其弟晟。
晟死,孙亶立。
三世颇厌兵,慕文教,后生从公者皆习弦诵,执经授大义,争馈钱谷布帛,公自分终焉。
虏尝肆赦,许我使者因便归其乡,人人占籍淮北,幸得稍南,惟公与洪公、朱少章实言家江南
十三年二月甲子,虏忽召三人者改馆致馈,许之南归。
公以四月辛未至燕山,洪公先在,五月朱自云中至,六月庚戌同发永平馆七月壬戌汴京都亭驿,有《輶轩倡和集》,公为之序。
八月庚子对行在,除秘阁修撰主管佑神观
奉使时转五官,吏部误谓无出身,拟奉议郎,久方改朝奉郎
公为上言:「前后使者陈过庭司马朴滕茂实崔纵魏行可等皆徇国忘躯,宜优恤其家。
崔纵之柩,臣等挈以来,乞敕葬以奖忠义」。
上虽下其章,当路格不行。
寻讽御史论洪公,斥守饶州
自公以太夫人年七十谒告归,方出门,而谏官亦诬公在虏不礼其副,遂改台州崇道观,居从其便,非上意也。
十七年七月丁太夫人忧,蔬食庐墓,执丧尽礼。
初,公出疆遇丞相昌邑,以忠义相勉,故公在丧相与通问。
公因历叙虏有归渊圣及诸王宗室意,劝其遣使迎请,秦浸不乐。
十六年,公服阕再奉祠
十七年夏,洪公以散官安置英州
公惧窜谪,上书言:「臣使北时道遇秦桧,教臣坚持使节,臣得奉以周旋。
医官荣州团练使李子厚语臣,云中京,尝代徽宗皇帝移书黏罕,述海上盟约及用兵讲和利害,结好基此」。
曹勋缴进其书,诏付史馆
十九年四月,遂除公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磨勘朝散朝请郎,屏居萧寺,食闲禄者十年。
二十五年冬,秦薨。
上首起公知池州明年春至郡,忽忽不乐,踰时复请祠归。
道由广德军,假官舍居之。
六年丁亥,公生朝也,先一夕沐浴就寝。
诘旦,家人起为寿,安卧逝矣。
朝奉大夫致仕,遗表闻,赠中奉大夫,享年六十一。
后以子升朝,累赠少师
娶同郡李氏,封令人,前卒,累赠鲁国夫人
二十七年某月日,葬四明西山永宁郡夫人墓侧。
三子:孝贤,朝议大夫通判平江府事;
孝曾,朝议大夫直秘阁、权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
孝忠朝请郎、权知荆门军
三女:长许嫁左从政郎临安府司法参军沈洵而卒;
次适朝请郎、前知邵州唐准
次适蕲州贡士袁如,亦卒。
孙男五人:从之,从政郎池州司理参军
徽之,将仕郎
改之,登仕郎
元之,将仕郎
永之,将仕郎
孙女六人:长适进士师魏,次适进士卫葆,馀未嫁。
公平生孝友,归遇郊恩,遍奏诸弟,后多显者。
其在北方,太夫人命犹子孝祥后公。
公归,有子,而钟爱孝祥异甚,已而魁多士,掌书命,为时名臣。
诸子亦以才闻,张氏之兴庶其在此。
公天资劲伟,遇事慷慨,酒酣耳热,悲歌愤激,常以功名自许。
车驾留江上,强虏逆臣连兵入寇,公冒险出使,人皆危之。
及被囚拘,略无悔惧,赋诗作文,考评史传,著述动盈编帙。
归献所闻,纳忠于朝,将有施为,以偿素志。
既不遂,叹曰:「身在异域,视死如归,为国事也。
今士大夫有连言告坐之风,一或抵罪,家破名灭,竟亦何裨」?
悉取旧稿焚之。
惟昼夜潜心经典,学道日以有得,无田无庐,未尝过而问焉。
高宗更化,方且进用,而公无意斯世矣,惜哉!
遗文十卷,盖公身后所裒者。
铭曰:
中兴之功,有隐有显。
戎狄外膺,忧虞内殄。
赫赫将相,公槐鼎铉。
单车熟乘,密指临遣。
艰难险阻,维系辗转。
如沦蛟渊,如探虎圈。
公曰不然,蹈义者鲜。
忠信笃敬,蛮貊可免。
诚心洞开,古谊丕阐。
以渐以渍,以聚以辨。
野性或驯,善意相勉。
迄溃于成,绩效奚浅?
万里归来,宜舒而卷。
谁其冒嫉,天则福善。
慈亲迎门,温凊重展。
若弟与子,流庆方衍。
超然死生,彰厥履践。
昭以诗铭,诏于悠缅。
邓云夫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四
枋得惶恐再拜,申禀上舍国录邓君足下。
枋得与执事宇宙同道之朋,今天下知执事者不过曰雄文奥学,独步辟雍,科举士有所矜式。
仆独言执事为后来之何蕃也。
庚戌至今十年,朝政之是非、生民之休戚,君子小人之消长,中国夷狄之盛衰,执事叫阊阖凡几书,其言恳恻忠实,令人读之欣快,感慕不忍忘。
使朝廷略见施行,何至天下大坏如今日?
上举经明行修之士,而有司不以执事应诏,世道可知矣。
国家有失道,天必出变异以应之,惟三才无所凭藉扶持,则又豫出非常之人以拟之。
然则拟后日之事者,非执事而谁?
枋得本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之人,朝廷仓猝乏才,而托以捍敌。
主忧臣辱,义不辞难,旦暮祝天,但以再归山林得为屠狗、朝夕甘脆养老母为幸。
虏不犯三郡,吾责塞矣,执事望之以经世安民之学,勉之以孔明、士雅之心,无乃许非其人乎?
燕赵多壮士,邹鲁多儒生,韩魏多辨智,岳渎未裂时,才难如此;
云林义社乃合燕、赵、韩、魏之才于一邦,岂非扶舆清淑之气独钟聚于此乎?
人心之烈,天道从之,未有精忠血诚郁积百年,而不发见呈露于天地间者。
名门输力王室,百三十年矣,必有名世者在。
靖康时信民亦举勤王兵,建炎则为巡社陈文正公康伯实劝率之,后三十五年出为相,竟能歼逆于釆石,为中兴名臣。
迩者恭承王命,延揽英豪,劝率之权,仆烦执事
非曰仆之能屈大贤也,忠君忧国,执事素心,有议论必有事功,此际正当为儒道增气。
陈文正公之事业,仆则有期于执事也。
有公牍而无私书,仆知有罪。
君子长者不以苛碎责人,取其心足矣。
苟利于国,无不用情,是岂私一谢枋得哉!
英雄豪杰之处世,惟愿生人之类不至于泯灭,天地之心不至于间断,力之所至,心亦至焉。
其功出于己,出于人,皆不暇计,是岂可与小丈夫道哉!
古者官养民,驱民为兵而甚易;
今者民养官,佣民为兵而益难。
以田食井饮不知帝力之人,而望其效死,计亦愚矣。
所赖人心忠义之天,不能自已耳。
陕西义勇不免愁怨,当时奉使皆为东坡所讥,行之今日则尤难。
倖藉义社二千人之功,守一城,蔽江右,仆得免希合取容之笑。
执事贤昆玉叔侄之赐大矣,当何如其感激耶!
国之将兴,有一分忠义者,不必受十分之患难。
于今欲存亡扶危,则与天为敌;
欲特立独行,则与人为仇。
与天为敌则天忌之,与人为仇则人忌之,天人交忌,何功可成?
颜真卿张巡宗泽岳飞,岂不忠义,徒得天壤虚名耳。
仆尝读史,立说曰:生得其时,冯异邓禹为中兴元勋而有馀;
生非其时,诸葛孔明为偏方将相而不足用;
得其地,房、杜雍容而能致太平;
用非其地,王、谢竭蹶而不能起衰敝。
仕于今日者,视汉晋季世何如?
虽得志为将相,书之册,必不光明俊伟,徒为后来豪杰笑资耳。
六十六年前,陈同甫已言钱塘王气发泄无馀,谷粟桑麻之产岁衰于一岁,用闽浙之士、闽浙之兵,其势必将寖微寖灭。
近时惟刘粹壬寅奏疏颇识机变,而当道者乃又置若罔闻。
事至今日,宁复尚有幸哉!
枋得与足下亦惟各尽其心而已。
天实为之,尚复何言?
按:道光金溪县志》卷五八,道光三年刻本。
兰陵王 丁亥重阳悼先长兄丁亥 当代 · 林英男
 押词韵第十七部
寻魂迹,岁岁重阳忌日。
笑愚弟,尘路羊肠,几度扬州梦鸡肋。
偃然往事息,烟直。
干云血色。
送君处,病无枝,易水尤枯卷沙砾。

可堪旧踪忆。
误性命卿卿,都是翰笔。
刑求九死难弯脊。
看一水如篆,半空星斗,金风摇荡为谁织?
顽痴哭平仄。

今夕。
冢空碧。
重九三山,不萧瑟。
苔钱苍莽封崖石。
足买断烟柳,红松翠柏
柔条千尺,折别梦,梦里泣。
注:一九七○年,先长兄以『反革命』罪被迫害致死。当时大学毕业刚一年,年仅二十六岁。至一九七九年结案平反,九年间长兄杳无音讯,当局伪称『畏罪潜逃』。时在重阳前后,故曾以重阳为忌日。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