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鼎湖 元 · 萨都剌
 押词韵第三部
荆门一日雷电飞,平地竖起天王旗。
翠华摇摇照江汉,八表响应风云随。
千乘万骑到阙下,京师亦睹龙凤姿。
三军卵破虎北口,一矢血洗潼关尸。
五年晏然草不动,百谷䆉稏风雨时。
修文偃武法古道,天阁万丈奎光垂。
年年北狩循典礼,所有雨露天恩施。
宫官留守扫禁阙,日望照夜随金羁。
西风忽涌鼎湖浪,天下草木生号悲。
吾皇骑龙上天去,地下赤子将安依。
吾皇想亦有遗诏,国有社稷燕太师
太师既受生死托,始终肝胆天地知。
汉家一线系九鼎,安肯半路生狐疑。
孤儿寡妇前日事,况复将军亲见之,况复将军亲见之。
注:此诗为文宗晏驾时作也,文宗之立也,燕铁木儿有力焉。文宗崩,燕铁木儿请立皇子,燕帖古思皇后不可,乃立明宗幼子鄜王一月殂,后命迎明宗长子妥欢贴睦尔静江,至京师,久不得立,燕铁木儿死,后乃与大臣定议立之,是为顺帝天锡有《威武曲》一首云:「桓桓燕将军威武天下一。赤面注丹砂,虬髯如插戟。当年意气何鹰扬,手扶天子登龙床。五年垂拱如尧汤,白日骑龙升上苍。桓桓燕将军威武何可量。熹微日色出东方,早令一出照八荒。毋使三月人皇皇,毋使三月人皇皇。」观此及《纪事》一诗,得古人诗史之意矣。
戴真人归越 元 · 虞集
戴先生,日饮五斗醉不得,再饮一石不肯眠。
昨从桃源来,两袖携风烟。
长安道上小儿女,拍手拦道呼神仙。
马如游龙花如雨,蹴踏春秋作朝暮。
东方不作窗间戏,上帝还令海边去。
海边玉虹夜不收,贝宫珠阙皆蛟虬。
芝田玉树久相待,天上老仙那肯留。
戴先生鉴湖之水三千丈,不可以鉴可以酿。
明朝亦脱锦袍去,与汝酣歌钓船上。
注:田汝成《西湖志馀》云:虞伯生际遇文宗,置奎章阁学士顺帝明宗子,文宗忌之,远窜海南。诏书有曰:「明宗在北之时,自以为非其子。」伯生笔也。文宗晏驾,宁宗立,八月崩,国人迎顺帝立之。伯生时在江西,诏以皮绳缚腰,马尾缝眼,夹两马间,逮捕至大都。嫉之者为十七字诗曰:「自谓非其子,如今作天子。传语老蛮子,请死。」至则以文宗亲改诏稿呈,顺帝览之曰:「此我家事,岂由尔书生耶!」遂得释。两目由是丧明。按《元史》,伯生在文宗朝,中丞赵世安尝以病目就医为请。幼君殂,大臣用至大故事,召诸老臣赴上都议政,在召列。马祖常使人告之曰:御史有言,乃谢病归。无马尾缝眼之事,稗史流传,恐未足以徵信也。
野庵察罕平章(时攻淄郓) 元 · 张翥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圣主中兴大业难,元戎报国寸心丹。
军中诸将惊韩信,天下苍生望谢安
露布(一作羽檄)北来兵气盛,楼船南渡(一作下)海波寒。
拟将旧直(一作老臣拟直)词林笔,细传成功后世看。
按:忠襄王察罕帖木儿也。察罕起兵沈丘,悉平河南山东诸处红巾。至正壬寅,为田丰王士诚所刺。先是有白气如索,起危宿,贯太微垣。太史山东当大水,顺帝曰:不然,山东必失一良将。即驰诏戒察罕勿轻举,未至而已及难矣。
咏怀二首 其一 元 · 沙可学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疏凿功成王气衰,九重端拱尚无为。
贪夫柄国忠良没,巨敌临郊社稷危。
万里朔云沙漠漠,六宫禁御草离离。
金舆玉辂无消息,肠断西风白雁飞。
静志居诗话:可学仅存咏怀诗,盖忆庚申君北狩而作,首句指贾鲁挑河言也。
十七字诗 元 · 无名氏
 押纸韵
自谓非其子,如今作天子。
传语老蛮子,请死。
归田诗话:虞伯生际遇文宗,置奎章阁学士顺帝明宗子,文宗忌之,远窜海南,诏书有曰:「明宗在北之日,自以为非其子。」伯生笔也。文宗晏驾,宁宗立,八月崩,国人迎顺帝立之。帝入太庙,斥去文宗神主,而令四方毁弃旧诏。伯生时在江西,命以皮绳拴腰,马尾缝眼,夹两马间,逮捕至大都。嫉之者十七字诗云云。至则以文宗亲改诏稿呈,顺帝览之曰:「此朕家事,外人岂知?」遂得释。两目由是丧明,不复能楷书。 函史:侍臣有以诏本侍读学士虞集所草者,请罪之。王嘻笑曰:「此我家事,岂繇彼书生?彼代书佣耳!」赐酒币遣归。 石洲诗话:田汝成西湖志馀所载「顺帝即位时,马尾缝眼,由是丧明」之事。为此说者,第因文靖晚年目疾,而傅会之耳。予前年得宋宣和画猫卷,有文靖题云云。至正五月仙井虞集。笔势尤苍逸。信乎前说之诬也。
元谶 元 · 无名氏
 押真韵
大元之后有庚申
西湖志馀:或问宋祚于邵子,子对以「五更头」,盖谓五庚申也。而元谶亦云云。顺帝申生,才六庚耳。
元 · 陈楚春
 押庚韵
红日马头天已近,青云雁背雨初晴。
万历湖广总志:授长沙天临路教授庚申帝幼年远贬南服,至道州,春为诗上之,有云云之句。庚申喜而谕之曰:「此等老先生宜大用之。」乃居此职。及北还登极,以充扈从官。至,命题神州八景,称旨,遂擢拜湖南道廉访使,不拜,以疾乞归。
新月 元 · 顺帝太子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弇山堂别集:草木子谓上有佳句,「鸟啼」云云,天下诵之。又,皇太子新月诗云云,野史附之,谓为太祖及懿文不享年之證。草木子乃元遗民国初所著书,谓上者,顺帝也;皇太子者,爱猷识理达腊也。盖以其不获有天下,而在东宫颇擅权,故记之耳。高帝集无此二句。 列朝诗集:建文惠宗让皇帝下云:郑晓逊国记云:帝幼敏颖能诗,太祖命赋新月,应声云:「谁将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上,蛟龙不敢吞。」太祖悽然久之,曰:「必免于难。」案:叶子奇草木子馀录载皇太子新月诗云云。所谓皇太子者,庚申君之子也。野史以为懿文太子作,为不及享国之谶,而则以为建文作。考杨维桢东维子诗集,此诗为维桢作,则诸书皆傅会也。 〖案:今东维子集共三十卷,诗只两卷,并无此两诗。〗
巫山 元末明初 · 刘基
巫山高哉郁崔嵬,下有江汉浮天回。
深林日月照不到,洞谷阖辟生风雷。
危峰半出赤道上,落日猿狖鸣声哀。
虎牙赤甲斗雄壮,风气以之而隔阂。
楚王遗迹安在哉?但见麋鹿跳蒿莱。
当时忠臣放泽畔,乃与靳尚相徘徊。
山中妖狐老不死,化作妇女莲花腮
潜形谲迹托梦寐,变幻涕泪成琼瑰。
神灵震怒不可祷,云雾惨淡昏阳台
猛风吹雨洗不尽,假手秦炬飞灰
精诚感应各以类,世间妖孽匪自来。
君不见商王梦中得良弼傅岩之美今安匹。
巫山何事近楚宫,终古怨恨流无穷。
注:《巫山高》,刺奇后也。庚申君高丽奇妃,立以为后,专权植党,浊乱宫闱,故作《巫山高》以讽谏焉。
目耕轩(有后序) 元末明初 · 王逢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梧溪集卷四
身耕劳百骸,目耕劳两瞳。
身耕口体常不充,目耕奚止谷在中。
所以金肃氏,目耕俞塘东。
满床破书一亩宫,傍若万顷秋云空。
菑畬经训信有穫,卤莽心地知无功。
生徒下淑亲上侍,束脩自足菽水供。
迩来种学道且熟,虾荒蟹兵岁荐逢。
裨官旁午稊说横,窗鬼出掌灯摇风。
卓哉金肃心不动,却访谢病还山翁。
翁尝舌耨苦少助,忽惊岩电超吾戎。
于时野净啼饥鸿,江月剩照梅花篷。
耕耶耨耶姑两置,暖腹试强新舂红。
赠言纬象不久聚奎分,当与李公平章前后相辉隆。
按:李公讳好文惟中开州东明人幼力学家苦贫夜就邻之磨坊灯读书凡十馀年靡少懈一日值雪抵村舍媪贷斗(一作黑)菽媪却曰子奚拙耕公曰吾目耕耳其意气自若也既谚曰目耕夜分李好文后以明经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会至顺皇帝太庙乘马至里桥无敢谏止者公膝行阻桥曰请皇帝下马上如之百官咸悚惧上入问左右特授礼仪使明年丁母王夫人至正间国子祭酒从容语上宜躬祀孔子上纳之丞相奏重臣代由是命丞相代祀(一本有太牢仍以羊千角他物称是用勉励弟子员句)未几上丁夜台中丞耿屏驺从入与观礼弟子员误遏之翌旦耿督刑部问所遏者一监骚然公曰中丞弗原其误乃欲施鞭刑耶遂解印丞相以闻耿诣谢乃已(下有其拜御史平反上党义妇狱在谕德太子议拜如礼始与之见位省台辅赞以道中外师重句)尝进所撰礼书若干卷官至翰林承旨致仕河南平章卒从子澄为予言之故予录以为肃劝肃尚勉之哉
七月河南平章凶问 元末明初 · 王逢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梧溪集卷五
六月妖星芒角白,几夜徘徊天市侧。
寻闻盗杀李上公,羁旅孤臣泪沾臆。
当时宽猛制萑泽,安得受降反受敌。
上公忠名垂竹帛,书生奚为费祎惜。
东南风动旗黄色,蒲青柳绿长依北。
列朝诗集:壬寅六月田丰王士诚刺杀李忠襄济南城下。先是,顺帝见星变,叹曰:「当损大将。」驰使戒谕忠襄。正此诗所谓「妖星芒角」也。
金光秀院使曲城,漆原两侍中及郑月城权吉昌韩政堂,永宁君,顺兴君,少韩政堂。设盛馔作乐。而康平章坐主人之右。内官金实。主人之养子也。同一内官奉两殿仙酝以来。宾主拜饮。日黑而罢。既醒。坐念诸老皆受元朝恩命。院使至正帝。长资政院。曲城累于朝。且为郎中东省。漆原君亦为郎中月城员外吉昌为王府断事官。永宁贺正北庭。拜翰林承旨。顺兴亦入觐。拜右承。少韩政堂儒学提举侥倖世科。供奉翰林。后为郎中东省一年。而中国圣人出矣。呜呼。曲城漆原同年生。七十九岁。强健精敏。不少衰。月城少两侍中一岁。吉昌少三岁。老韩少五岁。永宁六十九。馀皆近六旬。最少居末。然亦五十五岁。参兴盛会。岂非至幸。吟成一首。以自誇耀焉 元末明初 · 李穑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三十一
天下达尊德爵齿,东韩古来风俗美。
商山四皓重汉鼎,诸公共戴吾王子。
及此小康式宴游,谈笑献酬忘外事。
生于大元全盛日,目睹中原圣人出。
桑榆晚景杂悲欢,每肆宾筵歌秩秩。
形客大平最逼真,只恨光阴飞鸟疾。
古人徒饮尚留名,此会直与松岳同峥嵘。
恺悌君子神明所扶持,不饵九转应长生。
牧童何幸忝座下,吐词往往惭鄙野。
愿从三韩壁上之丹青,万岁千秋照东夏
敬书宸翰后 元末明初 · 丁鹤年
七言绝句 押歌韵
神龙归卧北溟波,愁绝阴山《敕勒歌》。
惟有遗珠光夺目,万年留得照山(此云宸翰,盖指庚申君手迹也。)
王彦和检校北平四首(录二) 其四 元末明初 · 苏伯衡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明诗纪事 甲签·卷十三
乘传历长途,齐封接鲁墟。
频年经战斗,几处遂耕锄。
小市尊多酒,贫家饭有鱼。
重来朝觐日,为报玉阶除。
田按:彦和名锜处州人。与兄钟一母同乳而生。钟字彦中,早卒,刘伯温为文以哀之。彦和与修《元史》,附见《明史赵埙传》,史不详其仕履。余录高季迪赠《彦和检校北平》诗,仅详其授职耳。今录平仲诗,复检《平仲文集》,有《送王彦和序》云:「彦和仪观甚伟,于书无所不读。弱冠偕其兄彦中试于乡,不中,即弃去。作为古歌诗杂文。长老咸推让焉。今春以议《礼》被徵而起。寻承诏入史局纂修《元史》。比史成,北平之命下,高君季迪率朝之搢绅赋诗以华其行,而馀序其简首。」彦和为宋给事中信之后,家有槐堂刘伯温为之赋诗云:「晋公庭上三槐树,千载流传是德符。今日耳孙思继述,昔年手泽叹荒芜。当窗欲看屯云叶,夹径先栽待雨株。会见枝头金粟蕊,秋风吹送上天衢。」馀于前后史局诸公无诗可采者,必详其事迹。平仲又有《夏尚之太史哀辞序》云:「我师克燕,拔其知名士赴南京太史夏君以老病乞归。会遣使分道搜访元史,乃强君如江、广,君辞不得命,乃行,行至番禺,以疾卒。君名以忠字尚之袁州人,」据此,则夏君又续修庚申君史分道采访十二人之一人矣。
宫女图 元末明初 · 高启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六十 仕女类、明诗纪事 甲签·卷七、大全集卷十七
吴中野史载季迪因此诗得祸,余初以为无稽,及观国初昭示诸录所载李韩公子侄诸小侯爰书及高帝手诏豫章侯罪状,初无隐避之词,则知季迪此诗盖有为而作。讽谕之诗,虽妙绝古今,而因此触高帝之怒,假手于魏守之狱,亦事理之所有也。论者详之。
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列朝诗集》:吴中野史载季迪因此诗得祸。余初以为无稽,及观国初《昭示》诸录所李韩公子侄诸小侯爰书,及高帝手诏豫章侯罪状,初无隐避之词,则知季迪此诗盖有为而作。讽谕之诗,虽妙绝今古,而因此触高帝之怒,假手于魏守之狱,亦事理之所有也。论者详之。
徐釚《本事诗》:按《尧山堂外纪》:「洪武间金华张尚礼为监察御史,一日作《宫怨》诗云:『庭院沈沈昼漏清,闭门春草共愁生。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高帝以其能摹写宫阃心事,下蚕室死。」此事正与季迪相类。
《静志居诗话》:世传侍郎因《宫女图》诗贾祸,孝陵猜忌,情或有之。然集中又有题画犬诗云:「猧儿初长尾茸茸,行响金铃细草中。莫向瑶阶吠人影,羊车夜半出深宫。」此则不类明初掖庭事,或是刺庚申君而作,好事者因之傅会也。
出塞篇 其一 明 · 姜希孟
 押阳韵 出处:私淑斋集卷之三
岁己亥秋。皇帝敕念我殿下。若曰。惟是野人。侵扰我边疆。处刘我生灵。屡干天刑。朕惟天骄之子。负恩梗化。乃其所性。咸置度外。久稽诛讨。乃不有悛心。益肆其毒。开原,爱阳等处。狼噬豕突。民不宁居。在庭将相及边圉军吏。罔不愤惋。咸思自效。具辞以请曰。皇仁覆冒。极天际地。咸囿于神化。蕞尔小虏。自作不靖。宜加赫征之师。以泄神人之愤。爰命将臣。帅天兵十有五万。分由八道。直捣窟穴。尚虑馀孽奔迸。扰王后门。宜整师堤备。且遣兵分为三道。以成敌忾之功。千载一时。猗角相援。王其钦承之。殿下受敕祗慄。乃即命将。签军一万。往助天兵。惟时主帅。不克终厥事。擅班师旅。殿下震怒。教诸臣若曰。顾我邦服顺皇朝。世笃忠贞。末有愆尤。今乃临事失机。迹涉依违。其何以暴予情于皇上之孔明。惟是将校群吏。罔知予事天之诚。宜拣股肱大臣。灼知予心。克谐厥事者以遣。爰命左议政臣尹某为都元帅。授以节钺。诛赏将卒之违顺者。公闻命忘家。跃然以喜。不留旬日。戎车启行。颀朝咸饯于城之西。公举酒相醉。胆气百倍。缙绅诸公。咸歌诗以赠。希孟忝与祖席。壮公之行。作出塞篇云。
神兵动九天,赫然临北荒。
阵气蒸成云,剑花凛飞霜。
肃肃将天讨,雷霆孰敢当。
桓桓尹将军,承命出岩廊。
往承皇家威,我武仍惟扬。
拟探虎穴子,持以献天王
奇勋闻华夏,赫赫增宠光。
杨维新学士 明 · 张弼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闻君红颊映乌髭,老我清江照鬓丝。
独守庚申君得法,同生乙巳我为雌。
一灯旧借东邻照,万里今悬南国思。
紫阁彤庭严密地,便风休寄故人诗。
观乌丝竞渡图 明 · 吴宽
 出处:匏翁家藏集卷第二十五
五色彰施成画片,刺绣刻丝吾屡见。
何来一段迹尤奇,乌䌽细入鹅溪绢。
首卬尾掉纷龙舟,天潢竞渡过中流。
虹桥千丈弯如卧,云阁半空高欲浮。
轻舠荡漾呈百戏,吹笛击鼙争意气。
冠裳立候总朝臣,御驾来应钜■是。
偶观妙手绝代无,老眼频疑画史摹。
女工挑线亦常有,谁聚氄毛为此图。
印文特识元文代,上有奎章天历在。
么么十五字题名,至大仍书庚戌载(后有字二行日至大庚戌王振鹏翰林承旨曹公作)
御府画图皆等閒,后皇对此独开颜。
苑中刻木能依样,嬴得都人号鲁班顺帝性巧自制龙舟人称鲁班天子)
元宫词六首 其六 顺帝 明 · 杨子器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一部
练槌■({艹井})髻紫头绳,金绣云肩翠玉缨。
学舞天魔才摆队,长安又领接番僧
鉴古韵语五十九首 其三十四 顺帝 明 · 孙承恩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众正登庸渐,苍生望治频。
囹圄释贤辅,锡典厚亡臣。
抑谄明珠却,兴儒学舍新。
讵堪权倖在,治道更逡巡。
按:臣惟顺帝即位之初一时贤士如黄琼李固者皆以次举天下想闻其风采释虞诩于狱中悼杨震之以忠获罪而锡之葬祭桂阳献大珠恶其求幸媚却而不受起太学舍宇之颓坏者亦可谓贤而当时权倖在朝根党盘结竟不能救汉业之衰也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