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王文统”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汤左相小简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一五、《书稿》卷一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即日践长观复,阴剥阳生,恭惟佐王以道,格天以德,庇民以仁,九重眷之,百神卫之,夷夏咏歌之,钧候动止万福。
冰霜方凛,益乞崇护茵鼎,以永无穷之闻。
寸心拳拳,专以是祷。
某窃谓受知者必图报称之方,效勤者必假竿牍之礼。
岁辛未相公北门学士详定殿幕,而某实出衡鉴之下。
丁丑春,栖迟铨部,骤蒙畀职泮水,既又面语赴上之期。
受门下恩,亦不后于众人矣。
顾身贱地远,未尝有丝发之报,犹当朝夕奏记,少效其勤。
而自违去黄阁阅十六甲子,姓名至典签者财三数焉,岂惟无以效勤,且将用怠慢获罪。
虽然,安敢无说以处此。
晋人有贻书等辈者,虑有谬误,开闭数四,卒达空函
何者?
内重故也。
况以州县之小吏,仰望天子之元宰,分守严于外,兢惧交于内,日事竿牍,果能保其不谬误乎?
运意含辞,将作复辍,理亦宜也。
不然,虽甚无知,宁爱方寸纸而自投怠慢之诛乎?
相公曲尽物情,必有以得之。
某恭闻九月甲午,制以相公正位元宰
盖功大者位愈尊,眷厚者任益专。
伊尹仲虺同相成汤矣,而咸有一德,独美于阿衡
周公召公尝分左右矣,而师保万民,不归之君
下逮周勃,有功汉世,为丞相位第一,陈平功次于,为丞相位第二。
远考,近观,即其位叙而勋德眷任之轻重见矣。
然则相公今日之拜,其勋德殊绝,眷任隆厚,何待匹夫之言?
为国家庆,为天下贺可也。
某观傅说高宗曰:「惟式克钦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
美哉言乎!
真辅相之事业也。
自唐以来,大臣不能公听博采,而以好恶汩其心。
知贤矣,或以疏我弃之;
知不肖矣,或以与我收之。
牛、李纷纷,迭相排拫。
夫岂知秉钧当轴,期为国得人而已,何至容心尔耶?
相公为政,首以人才为念。
或取之耆旧,或拔之徒中,盖有昧平生而不相闻者矣,特以公议所在,信用之不疑耳。
异时二府才拟一官,世必曰某之昵也,某所援致也。
今则异于是,曰彼以德进耳,彼以言扬事选耳。
自非融好恶之私而尽旁招之义,何以臻此?
相公事业多矣,某释彼不言,而独赞用人之美者,盖以深得傅说之心而可为万世法故也,是敢表而出之。
某闻士未达而求知亦难矣。
商丘开年老力弱,衣冠不检,自取欺绐于子华之门,向非泳河得珠,蹈火取锦,则何以豫肉食衣帛之次乎?
毛遂平原君三年,左右未有所称诵,平原亦未有所闻也,向非按剑历阶,则「锥末立见」徒虚语耳。
嗟夫!
泳河蹈火,行怪而不可训;
按剑历阶,履险而不足法。
施于战国则可,治世奚取焉?
相公以权衡冰鉴运量天下而照知其情伪,使贤者殚其知,能者竭其力。
文字法理,各以才进,固不徒履险行怪而后用也。
独某一介之技为甚短,九品之位为甚卑,望墙仞千里为甚远。
日月逝矣,求知之安在?
「采葑采菲」,《卫诗》有之,愿借是以为请;
「无德不报」,《周诗》有之,愿托此以自誓,惟相公念焉。
某闻之:时未当进而进失之躁,时可进而不进失之缓。
某颛愚晚学,叨蒙恩纪。
司桐子于秦淮之上,有奉入糊其口,无牒诉装其怀。
杜门扫轨,感戴造化之馀,顾常取《易》读之,窃有见焉。
《晋》之初六,处卦之始,功业未著,虽直离照,人所未信,则必摧如而居顺,宽裕以无咎,然后不失之躁焉。
《豫》之六三,居下体之极,去由豫特一间耳,倘或睢盱不进,迟迟致悔,无乃失之缓乎?
某属者俟罪于兹,虽不得晨扫齐门,昼登孙閤,然未尝饰说以干进者,惧夫躁也。
今既成资矣,去德之日久,跪履之心切,苟不竭诚自归,则亦可谓缓矣。
于是佩弦以自警,削牍以乞怜,愿相公垂情而收拾之,毋使其误注《周易》也。
寄题王以道(宁)兰墅 南宋 · 楼钥
 押阳韵
百卉生深林,无人皆自芳。
楚骚发妙意,惟兰乃能当。
我欲效潞公,剩种坡之阳。
不须强披拂,风来味愈长。
君乃先为之,滋畹双雁乡。
正欲生阶庭,聚书教诸郎。
父子自同心,久之不闻香。
老我行西归,一造君子堂
勉哉笃义方,双雁看高翔。
以道鸣赋(以「二子皆以其道而鸣」为韵。)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攻愧集》卷八○
既远,挺生。
以斯道而自任,在当时而善鸣。
仰兹名世之贤,同宗一圣;
抱此觉民之术,茂著英声。
当六国之下衰,有二贤之可考,以亚圣之才而无所施用,以宗王之学而终于穷老。
其遇于世何如也,既不逢辰;
不得其平则鸣焉,独能以道
观夫名重楚国,学传子思,优入圣人之域,卓称王者之师。
恐斯文之丧也,振吾道以鸣其。
顾二儒仁义之言,一根于正;
用六艺诗书之教,大警于时。
兹盖二百馀章兮,皆立教之文;
三十二篇兮,悉缀文之美。
阐其前而振其后,著乎心而入乎耳。
蔑千载未光之病,岂没世无闻之耻。
时将驾说,鼓木舌于诸儒;
经本吐辞,和金声于夫子。
诚以轲之辩也,非出于得已;
况之说也,不贵于难持。
奈何承道传之弊也,叹德衰之已而。
如草木无声,而风或挠矣;
如金石无声,而人或击之。
苟匪一鸣之善,曷能万世之知?
久而愈盈,固异震雷之喻;
大而且远,允同木铎之为。
宁不由别王霸之尊卑,明礼义之统纪。
一时卫道也,信同声之相应;
后世闻风也,有德音之不已。
顾响应以能然,非言扬而何以。
假于《韶》乐,鄙弗能之后夔;
锵若钧天,小为文之韩氏。
故能倡正道以相和,诋异端而力排。
南蛮之鴃兮,岂巧舌之能骋;
天下之鸮兮,岂好音之孔怀?
俾众议之不惑,由大声之孔皆。
且异夫卿、云最其善焉,文徒称于壮丽;
魏、晋未尝纯也,辞只见于淫哇。
噫!
大醇小疵也虽或不同,立言指事也未尝有二。
群儒敢饰于邪说,处士不容于横议。
然则先王之道,至今在人耳者无他,由之不坠。
王鍊师问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三、《北涧集》卷六
域中四大、王与道居其二,吾一之。
一之何如?
王以道尊,道以王行
道失所以,则稊稗瓦砾也。
王不以道御天下,寡助也,独夫尔。
以道则皇极建,百度新,纲常振,遐陬宁。
虽然,岂独王哉。
一身小天下,苟昧是,昼罔不冥,瞭罔不盲,履崄不寤,临阱不却,所谓无党无偏,何自而知?
若夫富贵利达,贫贱患难,皆身之川谷江海,流行停淤,而道之枢机户牖,旋斡权变。
故曰川谷江海在天下,相道之在人,则天下同。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策问(七) 南宋 · 阳枋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八五、《字溪集》卷八
问:孟轲氏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曰待曰乘,旨义可得闻欤,岂势足运掉者必振作,时际机会者当进取欤?
抑国势尊安,宜乘之以隆治化,天时幸遇,贵因之以明政刑欤?
王以道德为安强,仁义为表制,所以成天下之大务而济天下之大业者,其乘势待时,可得而考欤?
三代以降,势得则知用势,而不知持势;
时至则务乘时,而不务因时。
汉武袭文、景之富厚,穷征漠北,竟不得匈奴要领;
唐太矜仁义之既效,黩武辽东,终不能制蕞尔小戎。
时势果可恃欤?
下逮东晋,不知几乘势,几遇时也。
即其大者言之,石虎就毙,北方响应归附者,至二十馀万,彭城之甲,非赤手捕蛟也,胡为不能复青毡之旧欤?
苻坚败衄,秦人震骇,慕容饥鹰欲搏,草木皆兵,非无虞即鹿也,胡为不能乘破竹之势欤?
或曰汉唐时未至,东晋势不足,诚然欤?
恭惟我国家继轨,度越汉唐,不谓山河半沦于兵燹,车驾中隔于燕鸿,势类晋而持势不似晋,时类晋而乘时不效晋。
高宗皇帝不以敌人退遁为可喜,而必大作其规模;
不以敌人内乱为可贺,而益自治以待其衅。
孝宗皇帝不以敌人请和为可幸,而因之以兴起治功;
不以北书既遣为已安,而必乘之以措置边防。
圣谟神算,前后一心法,深得孟子乘势待时之旨矣。
而披图日勤,舆议未快,抑何欤?
乃者皇上奋发乾刚,聿新涣号,谓宗社付托,人心系望者国本也,而进封有诏,则天下之大势定矣;
谓佐天子,式百辟,抚四夷者宰相也,而揆位得人,则朝廷之重势尊矣;
谓整六师,守长城,折遐冲者阃帅也,而锡命有加,则边陲之胜势张矣。
外焉淮濆执讯,而维扬之势九鼎矣;
唐邓归附,而荆楚之势磐石矣;
云南献捷,而坤维之势金汤矣。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非此之谓欤?
中国每患寇敌之合从,今彼此相残,非天锡我可为之时乎?
淮堧苦哨骑之突奥,今虎狼顿挫,非天假我图维之时乎?
井络忧云南之斡腹,今鲸鲵扫荡,非天与我整暇之时乎?
枣红而尘不惊,淮浦可以铺截矣;
河冰而马不渡,江汉可以立武矣;
陇雪而吠不警,蜀口可以耕战矣。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非此之谓欤?
廷绅建言,谓复襄阳以移北军之屯,复汉中以药西军之病,诚投机之会而当其可之时也。
伊欲作荆楚之甲以向宛洛,或者谓单于入保,汉虑方深,其然欤?
益州之众以趋汉中,或者谓魏虽敛戍,冰合复来,又然欤?
需待者曰,华废而蓄积缺,盍惩指之失而歭糗粮;
杕杜废而师众缺,盍戒亡具之战而整师旅;
出车废而功力缺,盍思单弱之虞而长人民。
君子舍之,易戒以止,绸缪牖户,斯足矣,可信欤?
夬决者曰,生聚教训,以待势也;
势得弗乘,力岂加强。
爱日惜分,以俟时也;
时至弗图,机难再得。
一旅可以祀,五千可以兴越,义租可以入关。
田禽利执,易言乎动,师武臣力,斯往矣,可从欤?
夫瑟缩于掷不容轻而安艮之止,则蔡太常非时贤所及之语为可耻;
奋发于时不可失而法豫之动,则王羲之忧重于喜之言为可畏。
诸君审识事势,练达时几,其参酌古今,著为成说,以辅国家閒暇之所当讲明,有司将以复于上。
临江仙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押阳韵
相下与王以道饮,席间走笔为赋。王予东曹掾时同舍郎也
一段江山英秀气,风流天上星郎。
烟花故国五云乡。
只知心事在,争问鬓毛苍。

千古西陵歌舞地,兴来忘却悲凉。
相逢一醉莫停觞。
东山看老去,湖海相忘
郝经续后汉书 其一 乾隆戊戌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一
身充信使被拘留,两国恰逢奸计投元太祖既立欲与忌宋修好王文统郝经有重名请遣乃以国信使至宋告即位且徵前日请和之议文统复阴属李坛潜师侵宋欲假手害宿州副使请入国日期不报遗书三省枢鄂密使两淮制置使亦不报先是贾似道为元兵围于州惧而请和且请称臣纳币元人许之鄂围始解似道匿其事以大捷闻及还朝使其客廖莹中等撰福华编颂鄂功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恐至泄其谋因拘真州之忠勇军营上表请入见又数上书极陈和战利害皆不报遂留真州十六年因著此书)
愿附鲁连未遂志,空言思托著书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