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玉玺文 其一 秦 · 李斯
 出处:全秦文
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宋书·礼志》五: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云云,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又《御览》六百八十二引《玉玺谱》有雍州玺,文与此同。乌篆是慕容所制。)
玉玺文 其二 秦 · 李斯
 出处:全秦文
受天之命,既寿永昌(《后汉·光武纪》注引《玉玺谱》:「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初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云云。高祖霸上秦王子婴献之。」)
上书高帝 秦末汉初 · 韩王信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汉书·韩王信传》)
垓下歌 秦末 · 项羽
《汉书》曰:高祖项羽垓下。是夜闻汉军皆楚歌。惊曰:汉已得楚乎。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从之。骏马名骓。骑之。乃悲歌慷慨。自为歌曰:
拔山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汉书》项羽传。《史记》项羽本纪。《御览》八十七、五百七十。《乐府诗集》五十八作力拔山操。《文选》补遗三十五作垓下帐中歌。《诗纪》二作垓下歌。○逯案。《文选》补遗与《诗纪》标题各异。然皆涉杜撰。今从《汉书》只曰歌。《乐府诗集》引琴集云。力拔山操。项羽所作也。则此歌曰操。亦后起之名。)
大风(《史记》又名三侯之章。) 西汉 · 刘邦
 押阳韵
《汉书》曰:十二年冬。上破布军于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守四方(○《汉书》高帝纪。《史记》高祖纪。《文选》二十八。《史记》乐书三侯之章下司马贞索隐。《书钞》一百六。《类聚》四十三。《白帖》十八。《御览》八、八十七、二百四十一、五百三十九、五百九十一。《乐府诗集》五十八。《诗纪》一。又魏志蒋济传作高祖引方一韵。倭名《类聚》一引扬一韵。)
鸿鹄(《乐府诗集》作楚歌。) 西汉 · 刘邦
《汉书》曰: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赵王如意汉十二年。上从破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视曰:我欲易之。四人为之辅。羽翼已成。难动矣。戚夫人泣涕。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以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云安所施(○《汉书》张良传。《史记》留侯世家。《书钞》一百六。《白帖》二十九。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十。《乐府诗集》八十三。《文选》补遗三十五。广《文选》十四。《诗纪》一。○逯案。《白帖》所引有兮字。更合楚歌体。其所据书。当为《楚汉春秋》。史通曰:刘氏初兴。书惟陆贾而已。子长述楚汉之事。专据此书。然观迁之所载往往与旧不同。如郦生之初谒沛公高祖之长歌鸿鹄。非惟文句有别。遂乃事理皆殊云云。可为确证。)
丹书铁券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太平御览》五百九十八又六百三十三,《困学纪闻》十二引陆贾《楚汉春秋》:高帝初封侯者,皆赐丹书铁券曰。)
又与群臣刑白马而盟 其二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书·王陵传》:高皇帝刑白马而盟云云。又见《史记·吕后纪》,无「者」字。又见《汉书·外戚传》)
所述书天子所服第八(案此即《艺文志》儒家所载高祖《传》十三篇之一也)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大谒者臣章受诏长乐宫,曰:「令群臣议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
相国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谨与将军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议:春夏秋冬天子所服,当法天地之数,中得人和。
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顺四时,以治国家,身亡祸殃,年寿永究,是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也。
臣请法之。
中谒者赵尧举春,李舜举夏、儿汤举秋,贡禹举冬(师古曰:高帝时自有一贡禹也。」四人各职一时。大谒者襄章奏。制曰「可」。)
《汉书·魏相传》:表奏引高皇帝所述书《天子所服第八》。
踵军门上谒 西汉 · 郦食其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史记》)
议定列侯功次诏吕后二年 西汉 · 吕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高皇帝匡饬天下,诸有功者皆受分地为列侯,万民大安,莫不受休德。
朕思念至于久远而功名不著,亡以尊大谊,施后世。
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于高庙,世世勿绝,嗣子各袭其功位
其与列侯议定奏之(《汉书·吕后纪》)
议昭灵等尊号诏吕后七年 西汉 · 吕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昭灵夫人,太上皇妃也;
哀侯、宣夫人,高皇帝兄姊也。
号谥不称,其议尊号(《汉书·吕后纪》)
上书谏高祖 西汉 · 娄敬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陛下取天下,不与成周同,而欲比隆成周,臣窃以为不侔(《晋书·段灼传》:长假临去上表,引戍卒娄敬上书谏。)
项王 西汉 · 张良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复东(《汉书·张良传》,又见《高纪》,无「王失职」三字。)
遗诸侯王书 西汉 · 齐王襄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王齐。
悼惠王薨,孝惠帝使留侯良立臣为齐王
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作「擅废高帝所立」)
又比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为四。
忠臣进谏,上惑乱弗听。
高后崩,而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而诸吕以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侯忠臣,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
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史记·吕后纪》,又见《齐悼惠王世家》、《汉书·高五王传》,皆小异。)
代王即位 西汉 · 陈平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朱虚侯章、东牟侯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不当奉宗庙。
臣谨请阴安侯顷王后、琅邪王、列侯、二千石议,大王高皇帝子,宜为嗣。
大王即天子位(《汉书·文帝纪》:闰月己酉,入代邸。群臣从至,上议。)
淮南王长 西汉 · 薄昭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窃闻大王刚直而勇,慈惠而厚,贞信多断,是天以圣人之资奉大王也甚盛,不可不察。
大王所行,不称天资。
皇帝初即位,易侯邑在淮南者,大王不肯。
皇帝卒易之,使大王得三县之实,甚厚。
大王以未尝与皇帝相见,求入朝见,未毕昆弟之欢,而杀列侯以自为名。
皇帝不使吏与其间,赦大王,甚厚。
汉法,二千石缺,辄言汉补,大王逐汉所置,而请自置相、二千石
皇帝骫天下正法而许大王,甚厚。
大王欲属国为布衣,守冢真定
皇帝不许,使大王毋失南面之尊,甚厚。
大王宜日夜奉法度,修贡职,以称皇帝之厚德
今乃轻言恣行,以负谤于天下,甚非计也。
大王以千里为宅居,以万民为臣妾,此高皇帝厚德也。
高帝蒙霜露,沫风雨,赴矢石,野战攻城,身被创痍,以为子孙成万世之业,艰难危苦甚矣。
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养牺牲,丰洁粢盛,奉祭祀,以无忘先帝之功德,而欲属国为布衣,甚过。
且夫贪让国土之名,轻废先帝之业,不可以言孝。
父为之基,而不能守,不贤。
不求守长陵而求之真定,先母后父,不谊。
数逆天子之令,不顺。
节行以高兄,无礼。
幸臣有罪,大者立断,小者肉刑,不仁。
贵布衣一剑之任,贱王侯之位,不知。
不好学问大道,触情妄行,不祥。
此八者,危亡之路也,而大王行之,弃南面之位,奋诸、贲之勇,常出入危亡之路,臣之所见,高皇帝之神必不庙食于大王之手,明白。
昔者,周公管叔,放蔡叔,以安周;
齐桓杀其弟,以反国;
秦始皇杀两弟,迁其母,以安秦;
顷王亡代,高帝夺之国,以便事;
济北举兵,皇帝诛之,以安汉
故周、齐行之于古,秦、汉用之于今,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于太上,不可得也。
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
其在王所,吏主者坐。
今诸侯子为吏者,御史主;
为军吏者,中尉主;
客出入殿门者,卫尉大行主;
诸从蛮夷来归谊及以亡名数自占者,内史县令主。
相欲委下吏,无与其祸,不可得也。
王若不改,汉系大王邸,论相以下,为之奈何?
夫堕父大业,退为布衣所哀,幸臣皆伏法而诛,为天下笑,以羞先帝之德,甚为大王不取也。
宜急改操易行,上书谢罪,曰:「臣不幸早失先帝,少孤,吕氏之世,未尝忘死。
陛下即位,臣怙恩德骄盈,行多不轨。
追念罪过,恐惧,伏地待诛不敢起」。
皇帝闻之必喜,大王昆弟欢欣于上,群臣皆得延寿于下;
上下得宜,海内常安
愿孰计而疾行之。
行之有疑,祸如发矢,不可追已(《汉书·淮南厉王长传》:厉王归国益恣,文帝重自切责之。时帝舅薄昭将军,尊重,上令厉王书,谏数之。)
益封高帝从臣诏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列侯从高帝入蜀汉者六十八人益户各三百户。
二千石已上从高帝颍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户淮阳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户,卫尉(《史记》作「定」)等十人四百户。
淮南王赵兼周阳侯齐王驷钧为靖郭侯(《汉书·文纪》)
策贤良文学诏文帝十五年九月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二
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德,以长楙。
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豪英,以为官师;
为谏争,辅天子之阙,而翼戴汉宗也。
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夷。
今朕获执天下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
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
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于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以匡朕之不逮。
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
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
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
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大夫所以佐朕,至与不至,书之。
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
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乌虖戒之!
二三大夫其帅志毋怠(《汉书·晁错传》)
赐南粤王赵佗文帝元年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二
皇帝谨问南粤王,甚苦心劳意。
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
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悖暴乎治。
诸吕为变故乱法,不能独制,乃取它姓子为孝惠皇帝嗣。
赖宗庙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
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
今即位。
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将军
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
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
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
虽王之国,庸独利乎?
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
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
朕不能擅变焉。
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
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
服领以南,王自治之。
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
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
愿与王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
故使贾驰谕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为寇灾矣。
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遗王,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汉书·两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