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周子”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唐故密亳二州刺史安州都督郑公碑706年2月 初唐 · 崔融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公讳仁恺。
字仁恺
郑者宗周之圻内国。
宣王封其弟友于咸林。
以国为姓。
京兆□其都□至武公平王东迁之后。
焉依(阙八字)
济前后河食溱洧焉。
河南新郑
是故今为荧阳人。
武公子代为周司徒
诗人美之。
其诗曰。
缁衣之宜兮。
弊予又改为兮。
□有司农□□汉有司农□□□□□□晋有司空袤。
洋洋乎良史书之。
清风流于四海。
盛德加于百代。
郁为天下甲族。
搢绅士大夫靡然到今。
犹鳞介之宗龟龙也。
曾祖□育周议曹□□□□骑中□□□□□□守祖子裕。
毕王友大丞相仓曹武泉郡太守
父宏谅。
安定郡法曹
并列为君子之林。
称为英俊之□易其至矣。
知微而知章
诗不云乎令闻□令望。
杨公四叶。
远推□□之孙。
杜侯五代
复见神仙之子。
公吸淳耀。
滋灵液。
因地美而兰生。
受天真而茂。
怀文抱质。
□□□方机思内潜。
□□外□拔自弱冠□□□□□□艰□殆将灭性。
属隋氏爽驭。
海水偫飞。
衣冠荡析。
既乱离而瘼矣。
礼乐逃散。
争携持而去之。
圣唐载造区夏。
削平宇宙。
□道焚林求贤命职。
起家补(阙八字)宗卫录事参军拜□□子通事舍人
詹事府主簿
汉邸与并游。
邺园与应刘方驾。
豳州三水同州蒲城县令
君述职二城。
推明三辅。
覈为政□□□□养□□□辟土植谷。
夏长秋成。
市无堕游。
家安农业。
鱼菜不乏食。
毛米无所□□□望风□□□□党闻名而自化。
秩满。
莱州长史
是时也。
青邱负阻。
沧海扬波。
乃眷行师。
深惟利涉。
制命公为造船使。
赤马黄龙。
万艘千轴。
成之不日。
望之如云(阙十字)
以西候多虞。
边寄为重。
制授公□州都督府司马
驰驿之官。
都督崔馀庆
绝俗之士也。
每推公清心。
谈不容口。
高宗升中岱岳预陪(阙十字)寻□□州长史□之□□旧壤湫□□□□咨□诉□□□□□乃□□占星离疆画野。
得郊原之爽垲。
当水陆之要冲。
城邑洞开。
闾阎对出(阙十二字)
权授使持节密州诸军事
密州刺史
□叶推良。
门归通德。
有同衣锦。
时论荣之。
居无何。
使持节亳州诸军事亳州刺史
传车骖驾。
鼓吹旌旗。
故人不敢私恩□□□子□□相名□乡□□□国霸□□□大行惠化丰洽□乎时礼云及年病相成。
可以致政于君。
可以传事于子。
诣阙上书。
乞辞荣秩。
优制许焉。
从高志也。
婆娑田□夭㑥邱坟始鸠杖而□□俄□衣而□□□□□元□岁□□□九月□□朔廿五日□□遘疾薨于东都惠训里第。
享年七十有六。
呜呼哀哉。
惟公五山之精。
六金之英。
大□所成。
刜钟无声。
生而异状。
幼而殊□□□□□成□□□□□信发□□□□清机虚冲默体。
言出乎口。
应而莫违。
道存乎身。
酌而罔极。
延颈者日有所得。
倾耳者日有所闻。
节于损已。
丰于济物。
四践□□二登邑宰
三为别(阙十一字)朝□夫学始于
中于老庄。
终于释教。
故能全耳目。
逸形神。
兀然体命。
油然合道。
彼苍不仁。
歼我明悊。
呜呼哀哉。
其年十一月
与夫人合葬(阙十字)平原。
礼也。
垂拱二年
贝州父老乃相与而谋曰。
自州辞骥足。
及野送龙⿰(车
缠慕百城。
行淹一纪。
昔年草莽。
閒桃李而(阙十字)两邑(阙九字)德逾芳神其如在。
咸恐栾公之社。
蓬渚何常。
武侯之祠。
桑田且变。
广祈时彦。
奉赞徽音。
乃建丰碑。
式扬清德。
其碑先寘于(阙十字)(阙八字)纪绩刊碑情深于即事。
未有居诸逾于十载。
犹结去思。
人吏隔于存亡。
仍崇颂记。
虽周人缅怀于邵伯
未是过(阙十六字)豫郡□□□□□□之镇荆州千年堕泪。
夫人清河郡君房氏。
司隶刺史皇朝赠徐州都督临淄定公之孙。
太尉(阙二十九字)公特所钟爱。
每谓亲族曰。
我女实贤明。
尝退朝之馀。
时与参谋政事。
及御车有典。
结镜言归。
芬若(阙二十三字)匡夫□范训子知方。
博综书林。
深明觉道。
性纯孝。
丁公忧。
哀毁踰礼。
乃表奏男智度女光严出家。
以申追福(阙二十四字)悲□今日西阶之葬应天皇帝纂尧兴运。
配天。
遽覃锡类之恩。
特降追荣之礼。
神龙二年二月一日
制赠公(阙十三字)军事安(阙七字)之赠鸿恩被于九京。
高密邓禹之封。
盛烈光于千载。
有子十人。
长曰爱客。
万州刺史
赠□州刺史□□□□朝(阙二十字)朗州刺□□子真客。
中散大夫晋州临汾
次子智度。
京懿德寺僧。
次子固忠。
定潞许三州刺史少府□□□□□二□□□□书□部侍郎次子慈明。
赵□□□□□□卿曹州刺□次子信卿
左屯卫长史
八龙齐骋。
六凤偫飞。
读先圣之文。
行诸侯之孝。
潘中郎之茹泣。
顾慕修埏。
内史之衔□□□大□灵衣曳曳。
容驾迟迟。
之□□在之暮时。
元阙□□不复睹。
阴堂闭兮从此辞。
乃作铭曰。
大哉宣后。
诗歌中兴。
武公载德。
缁衣是称。
乃作卿士
良哉股肱。
玉鈜金干。
□涌□蒸盛德必祀。
信而有徵(其一)
惟岳降神。
及申。
□□纯嘏。
文质彬彬
道光邦国。
行重彝伦。
廊庙之宝。
社稷之臣(其二)
肃肃端士。
宦成两宫。
英英时彦。
□□□同舞鸾驯雉。
□□返风。
太邱贲德。
密贱推功(其三)
魏重题舆。
汉隆□□□□□轼三居展骥。
鳌川波静。
鸟城风被。
楛矢东来。
白环西暨(其四)
按节海沂。
分符谯沛。
明明良牧。
帝庭称最。
迁□兽威□□□□一变浇俗。
翳公是赖(其五)
岁穷钟漏。
日运□□□□□□广德悬车。
方寻三略。
言从二疏。
俄悲梦奠。
忽怆楹书(其六)
汉封乐毅
周祀庭坚
皇矣圣作。
畴德旌贤。
昭锡□□□□□□滕公之室。
原氏之阡。
棠阴一谢。
堕泪千年(其七阙三字)
兮谓盛德遵释老兮宪
孝于家兮忠于国。
人之英兮士之则。
朱鸟南兮元武北。
日翳翳兮泉门黑。
□冥冥兮□□□翠□□□丹字刻(其八)
韩求仁1064年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八八、《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圣宋文选》卷一一、《王文公年谱》卷二、《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一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比承手笔,问以所疑,哀荒久不为报。
勤勤之意,不可以虚辱,故略以所闻致左右,不自知其中否也,唯求仁所择尔。
盖序《诗》者不知何人,然非达先王之法言者,不能为也。
故其言约而明,肆而深,要当精思而熟讲之尔,不当疑其有失也。
二《南》皆文王之诗,而其所系不同者,《周南》之诗,其志美,其道盛,微至于赳赳武夫、兔罝之人,远至于江汉汝坟之域,久至于衰世之公子,皆有以成其德;
《召南》则不能与于此,此其所以为诸侯之风,而系之召公者也。
夫事出于一人,而其不同如此者,盖所入有浅深,而所施有久近故尔。
所谓《小雅》、《大雅》者,《诗》之《序》固曰:「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然所谓《大雅》者,积众小而为大。
故《小雅》之末,有疑于《大雅》者,此不可不知也。
又作诗者,其志各有所主,其言及于大而志之所主者小,其言及于小而志之所主者大,此又不可不知也。
司马迁以为《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而其流及上。
此言可用也。
宣王之《大雅》,其善疑于小;
幽王之《小雅》,其恶疑于大。
宣王之善微矣,其大者如此而已;
幽王之恶大矣,其小者犹如此也。
凡《序》言刺某者,一人之事也;
言刺时者,非一人之事也。
刺言其事,疾言其情。
或言其事,或言其情,其实一也。
何以知其如此?
「《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而卒曰「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是以知其如此也。
刺乱,为乱者作也;
闵乱,为遭乱者作也。
何以知其如此?
平王之《扬之水》,先束薪而后束楚,忽之《扬之水》,先束楚而后束薪。
周之乱在上,而郑之乱在下故也。
乱在上则刺其上,乱在下则闵其上,是以知其如此也。
为乱,成王幼冲,周公作《鸱鸮》以遗王,非疾成王而刺之也,特以救乱而已,故不言刺乱也。
言刺乱、刺褊、刺奢、刺荒,序其所刺之事也。
言刺时者,明非一人之事尔,非谓其不乱也。
《关雎》之诗所谓「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者,孔子所谓「哀而不伤」者也。
《何彼襛矣》之诗所谓「平王」者,犹格王、宁王而已,非东周平王也;
所谓「齐侯」者,犹康侯宁侯而已,非营丘之齐侯也。
《郑·缁衣》之诗宜也、好也、席也,此其先后之序也。
此诗言武公子,善善之无已,故《序》曰:「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
席,多也。
宜者,以言其所善之当也;
多者,以言其所善之众也。
缁衣者,君臣同朝之服也;
「适子之馆」者,就之也;
为之改作缁衣而授之以粲者,举而养之也。
能就之,又能举而养之,此所以为有国者之善善,而异于匹夫之善善也。
夫有国善善如此,则优于天下矣,其能父子善于其职,而国人美之,不亦宜乎!
《生民》之诗所谓「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者,言后稷既开国,任负所种之谷以归而祀尔,非以谓兆帝祀于郊也。
所谓「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者,言我既为天子得祀郊,则盛于豆登,其香始升,而上帝居歆尔,非以为后稷得郊也。
其卒曰「胡臭亶时,庶无罪悔,以迄于今」者,言上帝所以居歆,何臭之亶时乎?
乃以后稷祀,则庶无罪悔,以迄于今,得郊祀之时尔。
盖所谓「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者此也。
卫有邶、鄘之诗,而说者以谓卫后世并邶、鄘而取之,理或然也。
既无所受之,则疑而阙之可也。
意诚而心正,心正则无所为而不正。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此《诗》之言,故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也,非以它经为有异乎此也。
吾之所受者为此,则彼者吾之所也。
所谓「彼哉彼哉」者,盖孔子之所也。
孔子曰「管仲如其仁」,仁也。
扬子谓「屈原如其智」,不智也。
犹之《诗》以不明为明,又以不明为昏。
考其辞之终始,则其文虽同,不害其意异也。
忠足以尽己,恕足以尽物,虽孔子之道,又何以加于此?
而论者或以谓孔子之道,神明不测,非忠恕之所能尽。
虽然,此非所以告曾子者也。
「好勇过我」也者,所谓能勇而不能怯者也,能勇而不能怯,非成材也,故孔子无所取。
古者凤鸟至,河出图,皆圣人在上之时。
其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者,盖曰无圣人在上而已矣。
颜子具圣人之体而微,所谓美人也。
其于尊五美、屏四恶,非待教也。
若夫郑声佞人,则由外铄我者也。
虽若颜子者,不放而远之,则其于为邦也,不能无败。
《书》曰:「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由此观之,佞人者,之所难,而况于颜子者乎!
夫佞人之所以入人者,言而已。
言之入人,不如声之深,则郑声之可畏,固又甚矣。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矣」。
颜子三月不违仁」者,盖有所试矣。
虽然,颜子之行,非终于此,其后孔子告之以「克己复礼」,而「请事斯语」矣。
夫能言动视听以礼,则盖已终身未尝违仁,非特三月而已也。
语道之全,则无不在也,无不为也,学者所不能据也,而不可以不心存焉。
道之在我者为德,德可据也。
以德爱者为仁,仁譬则左也,义譬则右也。
德以仁为主,故君子在仁义之间,所当依者仁而已。
孔子之去鲁也,知者以为为无礼也。
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也。
以微罪行也者,依于仁而已。
礼,体此者也;
智,知此者也;
信,信此者也。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不及乎义礼智信者,其说盖如此也。
扬子曰:「道以道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
合则浑,离则散,一人而兼统四体者,其身全乎」!
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扬子言其合,老子言其离,此其所以异也。
韩文公知「道有君子有小人,德有凶有吉」,而不知仁义之无以异于道德,此为不知道德也。
管仲九合诸侯,一正天下,此孟子所谓天之大任者也。
不能如大人正己而物正,此孔子所谓小器者也。
言各有所当,非相违也。
昔之论人者,或谓之圣人,或谓之贤人,或谓之君子,或谓之仁人,或谓之善人,或谓之士。
微子》一篇,记古之人出处去就,盖略有次序。
其终所记八士者,其行特可谓之士而已矣。
当记此时,此八人之行,盖犹有所见,今亡矣,其行不可得而考也。
无君子小人,至于五世则流泽尽,泽尽则服尽,而尊亲之礼息。
万世莫不尊亲者,孔子也。
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所谓「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者,先儒以国中之地谓之廛,以《周官》考之,此说是也。
廛而不徵者,赋其市地之廛,而不徵其货;
法而不廛者,治之以市官之法,而不赋其廛。
或廛而不徵,或法而不廛。
盖制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故制法以权之,稍盛则廛而不徵,已衰则法而不廛。
文王之时,关,讥而不徵,及周公制礼,则凶荒札丧,然后无徵,盖所以权之也。
贡者,夏后氏之法,而孟子以为不善者。
不善,非夏后氏之罪也,时而已矣。
责难于君者,吾闻之矣,责善于友者,吾闻之矣。
虽然,其于君也,曰「以道事之,不可则止」,其于友也,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王驩孟子,非君也,非友也。
彼未尝谋于孟子,则孟子未尝与之言,不亦宜乎!
求仁所问于《易》者,尚非《易》之蕴也。
能尽于《诗》《书》《论语》之言,则此皆不问而可知。
某尝学《易》矣,读而思之,自以为如此,则书之以待知《易》者质其义。
当是时,未可以学《易》也,唯无师友之故,不得其序,以过于进取。
乃今而后,知昔之为可悔,而其书往往已为不知者所传,追思之未尝不愧也。
以某之愧悔,故亦欲求仁慎之。
盖以求仁之才能而好问如此,某所以告于左右者,不敢不尽,冀有以亮之而已。
至于《春秋》三传,既不足信,故于诸经尤为难知,辱问皆不果答,亦冀有以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