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洪承畴” 相关资源
诗库
洪承畴亨九同年字彦演 明末清初 · 黄公辅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四十年来兰茝缘,数千里外隔云天。
羹调鼎鼐消冰雪,雨洒干矛靖燧烟。
霄汉丘园星自异,曲江池草梦徒悬。
民情到处堪图绘,郑侠前模今也传。
洪承畴 明末清初 · 黄道周
对联 出处:广阳杂记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
北齐五主(高洋以梁大宝元年庚午东魏,是为文宣神武渤海王欢之子,文襄大将军澄之弟也。在位十年。子殷立,洋弟演废之自立,是为孝昭,一年。弟湛立,杀其子百年,是为武成,四年。传子纬,又三年殂。后主纬,以十一年丙申奔邺,丁酉被擒,周主杀之,夷其族。共二十七年)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齐主洋与其父渤海王,皆两截人也。欢初见尔朱,不加羁绊,而剪其悍马,竟不蹄齧,起谓荣曰:“御恶人,亦犹是。”遂说以乘时奋发,成其霸业。及荣以胁主被诛,兆为弑君行虐。欢因天下心,率六州之众尽灭尔朱氏。以顺讨逆,如汤沃雪。可不谓绝世英豪、出群谋略乎?独奈何酖节闵于门下,走孝武于长安,举桓、文之功而有操、懿之迹,深可惜也。然能抱逐君之惭,尽以事静帝,没身不怠。奸雄戢志如斯人,亦可称矣。鲜卑小儿,举觞属主,詈为狗脚,朕殴而幽之。今古乱臣,未有逞凶逆于阶陛之上,作如此举动者。膳奴之刃,宜哉!太原公神彩英畅,既服群情,遂移魏祚。当其刀斩乱丝,非凡识虑早为父知;安能终身北面,不及父兄,卒从母训乎?得国之初,三方鼎峙。每临行阵,屡犯艰危。后以功业自矜,肆酒纵欲;沉谏臣于流中,烧两弟于地穴;俾元族之尽赤裸羞形而自涂。嗟!狡童之善终,岂遑恤于孱子?常山入纂,子殷出宫。邺中天子气,难令济南无他矣。长广效颦,毙百年于乱梃。虽孝昭贤明,武成暴淫,不可同日语;其攘位除逼,后先同轨也。高纬昏狂尤甚,盲人入而国家破,明月沉而桃枝王。琵琶曲罢,鼙鼓声喧。之晋之邺,东走就擒。虽欲行乐酣歌,守黄河以北,作一龟兹国,其可得乎?身殒族夷,周之于齐,亦如齐之于魏。魏元齐高,不二十年,而九京之下裂眦相指。恢恢不漏,岂非天欤?
六浑呈身繇剪马,蛟龙云雨初飞洒。
长歌赵郡天遣来,殷冀主人皆接踝。
尔朱穷暴自成灰,黑獭非常难遽扯。
逐主怀惭复事君,东分魏国犹相假。
挥拳詈狗独何人,膳奴屠尔真如猳。
太原神彩众皆惊,父龙兄虎终居下。
已成篡夺日骄淫,颠痴皇帝繇来寡。
有弟双教绝地牢,元宗那得思全瓦。
传位常山本戏言,子殷出舍依谁把。
孝昭获嗣果齐英济南必杀何为者。
长广从兹亦效颦,百年乱梃畴招惹。
可怜后主羞语言,一曲琵琶播朝野。
无愁天子善歌弹,开府苍头工拉打。
百升谣布明月沉,平阳晋邺同倾厦。
夷人之族亦自夷,疏而不漏皆天也。
漳浦 其三 明末清初 · 钱澄之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藏山阁诗存卷四
二月长干天昼昏,都人争举李膺幡。
笑将涕泪酬知己(谓公却洪承畴说词。),坐索衣冠谢主恩。
无路请还先轸首,何人招返屈原魂。
当年北寺留皮骨,此日南朝仗尔存。
翁山圣祖太宗文皇帝洪承畴 清 · 玄烨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三十六
旌旗直捲阵云沈,濠堑遗踪尚可寻。
十万健儿皆解甲,一时大帅此成擒。
民情效顺当年事,王业维艰圣祖心。
遂使关西如破竹,至今战气昼阴森。
松山洪承畴归命处承畴将数十万众屯松山滨海一夜潮涌尽为波臣承畴遂降) 清 · 戴亨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想像先皇用武奇,书生背水阵何为。
真人天启无疆祚,沧海潮吞百万师。
此日河山存战垒,盛时冠带奉边陲。
生逢累洽重熙后,开国规模动远思。
锦州道中书事乾隆戊戌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二
更戍图攻地,当时尅取难(昔大军攻锦州时更番围困经一载馀锦州援尽粮绝且我兵已克松山洪承畴祖大寿战守计穷乃率众官诣军门降遂克锦州
终焉降师范,何有赖呼韩(喀尔沁为明时颜三卫有桑噶尔齐者同祖大寿曾守此城)
事已登青史,名犹籍锦官。
两金久耆定,一例蜀民安锦州之名与蜀中锦官城相仿昨者两金川狼狈为奸蚕食邻境而金川逆酋索诺木尤狡恶久必吞并诸土司侵及内地则全蜀之民皆不能安枕所系甚钜且两酋负恩抗命罪在不赦乃命将简八旗劲旅并调陜甘滇黔绿营士卒厚集兵力五年而讨平之俘渠诛磔并以其地设镇安营一洗逆番恶俗为蜀民永除后患)
锦州戊戌诗韵乾隆癸卯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一百
帝与临冲际,伐墉本是难(困军太宗锦州时更番围薄城下环兵守之锦州援尽粮绝时洪承畴集兵赴援被擒祖大寿计无复之乃率众官诣军门降献锦州城
即今崇百雉,永古卫三韩。
力弗劳民户,帑胥发地官戊戌秋饬修盛京一带城垣共十八处发部帑百三十馀万锦州城估需银五万四千四百馀两)
府州县同锦(府称锦州府县即锦县故云),谁与巧名安。
全韵诗下平声十五首 其二 世祖平定天下乾隆戊戌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八
长江堑不守南朝,唐斯同是炳聊(明福王朱由崧为其诸臣拥立称号江宁使稍能奋志有为未尝不可同宋高宗之偏安南渡乃以昏闇不克自振惟晏乐是耽任用马士英阮大钺奸党擅权是非颠倒而高杰辈又复交讧于外势益阽危虽史可法力矢孤忠诚如一木之难支倾厦惟时豫亲王多铎等统兵南下于顺治二年五月连克淮扬渡江乘胜直抵江宁福王先期遁去明之公候阁部文武臣僚二百馀众马步兵二十三万八千有奇悉皆降顺因以平定江南捷闻六月豫亲王乃分遣贝勒尼堪等追福王芜湖靖国公黄得功战殁其总兵田雄马得功福王以献明祚遂亡若明之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虽僭窃尊称而窜走靡宁旋就擒灭亦如宋未是炳二帝之流离瘴海并不足称馀闰矣)
世运有归天鉴朗,海潮弗至地灵昭豫亲王既平江南贝勒博洛等统兵趋浙江持檄招抚闰六月大军至杭州敌兵分两路拒战击败之乘夜渡钱塘江逃窜我军追至江岸驻营敌兵见之以为江潮朝夕有信江岸之营必皆淹没而江潮连日不至□郡惊为神助明潞王朱常汸遂率众开门纳款浙江悉平)
抒忠允藉宗臣翰(谓金宗翰辈以喻豫亲王等),馈饷还资主吏萧(谓经略洪承畴虽为明贰臣而我朝平江南处实资其运筹转饷之力云)
流寇亡魂平次第(闯贼李自成既遁英亲王阿济格率兵追剿自成走死肃亲王豪格剿击流贼张献忠屡经败窜寻射殪之馀贼并陆绩扫荡其福建江西湖广四川两广贵州云南各省亦以次平定九宇咸归一统矣),光华日月庆兵销。
经吕翁山(我太宗皇帝洪承畴处也见皇祖诗中而通志讹为吕洪山兹经过其处命更正之尔时武烈已见于全韵诗中松山杏山之作特以洪承畴被擒于此复以其事咏之)乾隆戊戌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二
衮衣经略屡更人,足识君无定见真。
莫怪生降背厥义,要知能养在乎仁(既降太宗每得降人皆厚抚之使各得其所洪承畴送至盛京即授显秩推诚待之故感而思报)
明亡缘自生多议,国史应为列贰臣洪承畴明代身膺□寄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二之义固不能为之讳然其后宣力东南颇树劳伐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岂可与钱谦益辈之进退无据不齿于人者漫无区别因命国史馆总裁于贰臣传分为甲乙二编俾优者嘏瑜不掩劣者斧銊凛然以示传信而彰公道)
然亦其间具优劣,更教甲乙等差陈。
经吕翁山叠戊戌旧作韵乾隆癸卯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一百
明似承畴者几人,生降其国兆亡真。
固缘腼面不知耻,亦以开心大布仁。
辽左驰驱从圣主,江南经略能臣洪承畴在胜国身膺阃寄一旦力屈俘降固于臣节有亏亦由我其驰太宗推诚布德能得人之心是以承畴感激图报驱辽沈宣力东南颇树劳伐虽不克终于明季实能劾用于本朝非如钱谦益辈进退无据者比也)
金陵缚致道周(黄)日,无奈棱棱事说陈承畴既投诚本朝明人讹传为阵亡优恤备至后黄道周被执至金陵时承畴经略江南道周同乡遣入慰问道周言先帝因洪经略已死优赐祭葬举国皆知今安得复有洪经略云云词气激昂慷慨闻者感动承畴为之惭沮承畴道周者皆漳浦蔡闻之先生尝言其乡事最悉)
宁远祖氏石坊叠旧作韵二首 其一 乾隆戊戌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二
翠华迤逦度秋朝,祖氏石坊复见遥。
虽是贰臣背明国,却成世族事清朝(昨命国史馆以明臣降附本朝者列为贰臣传并视其历著勋绩忠于我朝如洪承畴等为甲编其进退无据不齿于人如钱谦益为乙编以示褒贬若祖大寿虽由明总兵来降有负胜国然在本朝则功绩茂著其子孙并为世臣正宜列之甲编者也)
杏山晚眺再依皇祖元韵乾隆癸卯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一百
百年中外久承平,犹仰天聪此赫声杏山松山皆宁达屏卫明遣总督洪承畴集援兵十三万守禦甚力我太宗统大军亲征陈师两山间横截大路驻营明兵望见大惧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合谋退遁我军先获其笔架山积粟遂浚壕断松山杏山路并于杏山等处设伏遮击凡杀敌五万三千七百馀获马七千四百馀甲胄九千三百有奇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无算而我军误伤者止八人馀无挫衄此皆我太宗神武睿谋出奇制胜未有天威赫濯耆定大勋实前古所也)
折戟沉沙复何有,杏山祗剩晚霞明。
宁远祖氏石坊再叠旧作韵二首 其二 乾隆癸卯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一百
宁远重征值此朝,因之咏古睪思遥。
贰臣传复分甲乙,用训人毋事两朝(前曾敕国史馆以明臣降附本朝者编列贰臣传以为人臣身事两朝者戒其中复示区别如洪承畴等著有勋绩尽力本朝者为甲编其进退无据不齿于人如钱谦益辈为乙编若祖大寿虽大节已亏有负胜国而于我朝功绩茂著子孙世禄仍予列之甲编云)
吕翁山所过连山塔山皆我太宗文皇帝用武之地而吕翁山则生擒洪承畴处也盖有明末季骤加辽饷至八百馀万竭天下之力奉东北一隅未收片甲之用而兵食两诎人民离畔我太祖高皇帝一举萨尔浒而辽左之业成太宗文皇帝再举吕翁山关西之势定今因叩谒祖陵亲履其地思经营草昧之艰难爰恭纪其事以示来许俾念祖宗得天下之不易益励守成之志亦以举其殷鉴明之鹿亡其必有所以失之之故也乾隆癸亥 清 · 弘历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十九
连山相接塔山峰,沟濠壁堑凡几重。
以守则固以战胜,将以勇气吞辽东
增募戍卒号百万,重臣经略操铁券。
朝拜恩命暮缧绁,举棋不定曾无算。
监军意气壮且豪,凌驾朝士如儿曹。
绵山亘海排铁骑,谓当唾手成勋劳。
太宗从容处以暇,精兵已伏杏山下。
金支五色云上蟠,明卒望见魂惊怕。
奔走禦侮多英贤,投石超距众閒閒。
君臣一德功乃建,人心既单必格天。
彼志离兮我志合,如枯易摧朽易拉。
不数唐帝美良川,祇今战气犹森飒。
陆血漂杵海尸浮,乘潮雁鹜随波鸥。
一时破竹十三万,伤我十人厮卒俦。
清流关侧擒皇甫,煌煌大业开疆土。
河山带砺酬勋庸,于铄云龙与风虎。
乃知皇天惟德亲,桓桓谟烈告后人。
从来守成事不易,殷鉴应思鹿失秦。
交则为泰塞则否,九重宴安岂宜恃。
不见吕翁山畔上将降,犹设椒浆奠忠鬼。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 其十三 太宗破明兵十三万于松山乾隆戊戌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七
松山杏山宁远,明十三万守堡垣。
二王统兵攻未克,太宗亲往劳戎轩松山杏山宁远屏卫明人常驻兵其间崇德六年八月总督洪承畴集援兵十三万于松山时睿郡王多尔衮郡王豪格锦州军中奏言敌兵甚众太宗闻奏即亲统大军往征之)
尔时偶值鼻伤衄,并道前进弗惮烦(因行太宗启行时适患鼻衄急衄益甚三日方止诸王贝勒奏请人闻圣驾徐行潜遁谕曰行军制胜利在神速朕恐敌朕亲至将如不逃破之如纵犬逐兽易于拾取朕此时如有翼可飞即当飞去何可迟行于是昼夜遄程自盛京疾驰而进六日松山
发踪指示各允当,好整以暇多神权(叶陈壬戊松山太宗师于杏山之间横截大路驻营迎战谕众曰如敌来犯近则击之倘敌兵尚远而先往致累于众即与败阵无异)
敌知难当遂夜遁,遇伏𠞰杀那能奔(敌兵见营大太宗松山而惧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合谋退遁癸卯黎明明总兵八员率兵犯我前锋汛我军击败之乘胜追击至塔山而还获其笔架山积粟遂浚壕断松山杏山路是夜明诸将皆欲遁撤其七营步兵松山城而营甲子敌兵犯我镶红旗汛我军击却之师还敌袭我后仓皇太宗转战张黄盖率数人往来指挥敌望见遁走遂统领还营等率谕诸将曰今夜敌兵必遁地排命护军鳌拜左翼四旗护军至右翼汛列右翼四旗护军及骑兵前锋蒙古兵俱比翼排列直抵海边见敌兵遁者有百人则以百人追之千人则以千人追之如敌兵众多则蹑后追击直抵塔山又路设命蒙古固山额真库鲁克达尔汉阿赖等于杏山伏遮击又更命睿郡王等率兵往锦州塔山大路横击之是夜初明总兵吴三桂等沿海潜遁我军相继追击翼日又英郡命镇国将军巴布海等往截塔山路又塔山武王阿济格亦往塔山击之倘敌兵欲越即率众自宁远直抵连山追击乂山额命贝子博洛率兵往噶尔寨截击又命固真谭泰往小凌河直抵海滨绝其归路乂山额命梅勒章京多济里追击败兵又命蒙古固真伊拜等于杏山四面击敌兵之奔入杏山者又国舅命蒙古固山额真恩格山国等追击逃兵又命阿什达尔汉等往视驻营处如其地未善即择善地移营并察斩敌多寡于是诸将陆续进发各至汛地邀截敌兵悉如睿算掩击穷追明兵窜走弥山遍野死者不可胜计)
十三万卒歼其半,赴海死者雁鹜翻。
我军伤者八人耳,天所助顺蒙庥恩乙丑台以命睿郡王武英郡王塔山四红衣炮攻克之歼戮甚众明总兵吴三桂王朴奔入杏山是日弃寨太宗移营至松山欲浚壕围之其夜总兵曹变蛟遁欲突围而出者数四皆为我兵击败丁卯二百命内大臣锡翰等及四子部落都尔拜各率精兵五十伏于高桥及噶尔寨堡以杏山逃兵必由此路出也是日敌兵千人自杏山遁出遇锡翰等伏兵败之多所斩获比还王太宗亲军至高桥东令贝勒多铎于彼设伏吴三桂败奔至高桥伏兵四起阻截前路追兵复蹑其后悉歼其败逃之兵三桂王朴仅以身免又兵千命内大臣公塔瞻等率兵伏高桥甫出营遇明逃人患斩之比至复尽歼杏山溃兵六百馀是役也杀敌五万三千七百馀获马七千四百馀驼六十馀甲冑九千三百有奇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骛我军误伤者止八人馀无挫衄者此实我三万太宗神谋勇略制胜出奇指顾间破明兵十如摧枯拉朽遂遣人至盛京宣布捷音)
是战可继萨尔浒,益扬我武恢洪源
祖宗艰辛所创业,敢不慎守安黎元。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 其十四 太宗克明锦州乾隆戊戌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七
松山破明兵,锦州心已寒(兵锦太宗既于松山大破明州将吏军民无不股慄)
叛去祖大寿(先是天聪五年八月困计太宗统兵围大凌河掘壕筑垒为久九月明兵四万自锦州来援风纵太宗与诸贝勒率骑兵进击敌却走会大风敌乘火势甚炽将逼我阵天匆雨反风遂大破之生擒监军道张春十月城中粮绝明总兵祖大寿因举城降夜至御营输款十一月朔大寿锦州大寿归复萌叛志与我兵相拒),屈支力实殚。
自知不能守,欲降遣人言(叶)
二王正词斥,弗降𠞰岂难。
大寿乃率众,叩首诣军前(叶三大军自崇德六年三月更番围困锦州七年月已一载明援兵尽绝城内粮尽饥民相食祖大寿战守计穷又闻松山已失乃遣人至郑亲王济尔哈朗郡王多尔衮军前乞降二王据以入告越数日大寿复遣三人至二王营中云可许与盟誓及印文否如有即归顺矣二王怒云尔欲降则降不降则已我围困此城旦夕可取有何顾虑而与尔盟誓乎遂羁其来使二遣一人归谕之大寿惧乃率众官诣军前叩首降)
松山获承畴,及锦州众官。
俱解至盛京,薙发赐衣冠初我兵克松山城擒明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兵道张斗总兵王廷曹变蛟祖大乐游击大名祖大成总兵白广思之于白良弼等至是克锦州总兵副将及守备等官降者复二十馀员洪承畴祖大乐先已解送盛京及得祖大寿等亦令送往并令薙发易本朝衣冠籍其俘降人众八千馀)
乘机图宁远,开基一统宽。
明乃求讲和,降敕严且端诸王既得锦州乃议取宁远之策若欲太宗闻之诸王宁远之人归顺必索城中大员为质命我兵严守城门然后可入复因武英郡王阿济格宁远大路益兵以助其军惟时明国遣总兵二员锦衣卫官一员职方司官一员至诸王军前欲求讲和而所赍之书乃云谕兵部尚书陈新甲诸王以闻道及太宗察其言不实和不降敕答之陈述天本朝威德斥其求实之故)
总由天眷隆,遂致王业安。
昭陵石马歌用旧作赵霖唐太宗六马图歌韵乾隆戊戌 清 · 弘历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三
当年石马后世诏,永示艰难意深妙。
翁仲之间立两龙,曹霸丹青逊曲肖。
尔时西伐常兴师,卧榻岂容鼾睡为。
况有大恨不共戴,凛然明告千秋垂(所害太祖以戴乃景祖大恨显祖皆为明誓不共以七告天征明以七太宗嗣善继征讨先志大恨未雪屡议)
沈阳辽阳取次第,矢在弦上奚容置。
太祖丕显太宗承,本以仁而行以义。
建都称帝徕远人(既得太祖辽沈遂诸贝定议迁都沈阳制度略备至臣以太宗天聪十年勒大臣及蒙古汉人文武群太宗承混一天眷佑应运而兴爱育群黎辑宁诸国征服朝鲜蒙古更获玉玺以昭符瑞请上尊号乃祭告天地崇德太庙筑坛恢宏即皇帝位建国号曰大清改元规模日渐遂肇万载丕基矣)松山之战乃躬亲。
立破明兵十三万,指挥计授诸荩臣。
兵贵乘机更贵断,鼻衄力前神弗乱豪格太宗遣睿郡王多尔衮郡王宁远总督洪承畴集援兵十三万于松山二王以敌兵甚众奏患鼻太宗闻之即亲统六师往讨启行时适衄因行急衄益甚三日方止请贝勒请徐行将潜大宗谕曰行军制胜利在神速恐敌人间朕亲至遁若不逃破之如纵犬逐兽易于拾取惜无翼可飞岂宜迟缓乃画夜疾驰六日而抵松山太宗松山而营敌兵来犯击败之追至塔山而还夺其积粟浚濠断杏山松山路凡太宗度明兵必遁分遣诸王大臣设伏截击十馀处算掩预设机宜明兵果皆奔窜所出之路悉如者甚睿击穷追歼殪明兵计五万三千馀赴海死众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我十三太宗之神谋勇略制胜出奇指顾间破明兵万如摧祜拉朽云)
二马御圣安吉行,出险曾无衔橛难。
唐宗六马陵道间,受伤痕迹想血殷。
岂如二马靡少害,是诚全胜得之难。
千秋小白与大白,较彼唐骏增光色。
独予景仰缅昔年,未能躬睹滋太息。
昭陵石马乾隆癸卯 清 · 弘历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九
陵园石马拟翁仲,古即有之知以共。
昭陵石马独超群,大白小白奏殊勋。
一乘杏山战败明兵十三万(白一昭陵前石马一名大名白太宗御以摧坚破阵凡经百战无弗安吉而最著者杏山大凌河之战杏山宁远屏卫明人常驻兵其间明总督洪承畴集援兵十三万于是山时睿郡王多尔衮郡王豪格奏言敌兵甚众太宗闻之即亲统六师往讨昼夜疾驰六日抵军营环山列阵击败敌兵追至塔山夺其积粟浚濠断杏山松山路又度明兵必遁分遣诸王大臣设伏截击凡十馀处明兵预授机宜至期果悉如睿算掩击穷追歼殪五万三千馀赴海死者无算摧枯神谋制胜指挥间破明兵十三万如拉朽亦是马驰驱之力也),再乘凌河大寿(祖)降我军天聪五年八月壕筑太宗统兵围大凌河掘垒为久困计九月明兵四万自锦州来援风纵太宗与诸贝勒率骑兵进击敌却走会大风敌乘火势甚炽将逼我阵天忽雨反风遂大破之生擒监军道张春十月城中粮绝明总兵祖大寿因举城降至御营输款)
其馀破敌斫阵那可数,莫不安吉供御扬我武。
遂成鸿业建大清,绳先裕后天锡嘏。
宋室王孙金待诏,图唐六马皆曲肖。
卓荦名骢多受伤,秦王英勇功诚劭金待诏赵霖唐太宗昭陵六马图向尝作歌咏其事戊戌赵霖昭陵石马歌即叠题六马图旧作韵)
躬亲创业讵免此,若我文皇较赢彼。
曾弗小衄就巨功,二马亦匪箭瘢委赵霖图中有邱行恭立而拔箭像其馀马多有带箭而驰者唐太宗亦云雄矣)
中原底定无馀事,弊帷受赐安归地。
化为双龙卫神道,岂如穆骏名空寄。
穆骏以游斯以战,千秋公论传文翰。
独我触目有馀思,当日英风嗟未见。
实胜寺乾隆癸卯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一百
天聪建年后,蒙古日觐来科尔沁于宗天太祖时久归附太聪元年蒙古敖汉部奈曼部来归嗣是喀尔喀巴林喀喇沁扎噜特土默特诸部相率朝贡)
是皆奉佛者,梵宇于是开。
神道而设教,易语理最该。
圣人岂外兹,所谋远且恢(诸蒙古部落皆崇奉佛教崇德六年八月太宗偏师破明总督洪承畴兵十三万于松山杏山归而建实胜寺盛京以纪功绩圣人神道设教所以顺人情安国俗也)
是寺名实胜,征明得胜回。
上下同努力,成功资众材。
因绎实之义,万理包以皆。
弃实务虚名,所望难副怀。
崇实允在兹,务名岂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