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士亹” 相关资源
诗文库
言六事封事熙宁六年 北宋 · 冯山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二三
臣伏睹今年四月四日诏书,自,旱暵为虐,四海之内,被灾者广,应中外文武臣僚,并许实封直言朝廷阙失。
臣伏念圣明忧勤,消复之诏不形于天下殆将十年矣,一日天下骤闻诏旨,尽所以求治之意,非若汉唐举故事、求空言而已。
天衷一发,物情易感,四海之外,莫不称庆。
恭惟皇帝陛下以盛年聪明之资,承累世太平之会,固宜优游安逸,纵心所为,以享帝王奉养之乐。
乃躬身菲薄而勤于听断,考名实,振统纪,群臣之邪正勤怠,万机之得失本末,一出照临,靡有欺隐。
且累岁丰稔,生民休息,求比圣德,希阔无有。
去秋以来,四方亢旱,遍走群望,靡有休应。
虽天人之际,隐于茫昧;
而报应之速,有若影响。
自陛下避正殿,减常膳,而诸道雨泽,间有得者。
诏书之下,未数日间,京师辅郡,稍稍沾足。
臣乃知三才之位虽不同,然其本皆一气也。
故其神明精诚,动感应,莫不参会。
圣人推端于天而求尽于人,要之通三极之道而已矣。
《易》有象,《书》有验,《诗》有戒,《礼》有制,《春秋》有法,大抵以修政教,顺阴阳为本。
今陛下以一旱之故,即推之于天而求尽者,岂间于疏远卑贱之言哉!
臣所以不避诛戮,辄进狂瞽,思有补于圣朝万分之一也。
臣窃以变异之起,天之所以警戒人君也,与夫人臣谆谆而规谏者无异,故每至而屡甚焉。
近年四方郡国,地动水溢,非大变故,固可末杀。
继而太华之前,偾裂颠倒,殊可惊骇,而陛下恬然不以为虑,大臣傲然不以为忧,但即山致祭而已。
臣窃观自古荒旱之及,止有方所,未若今遍诸路、历三时,为害之远也。
意者国家方讲富强之术,而财用之本莫不出于民,非极旱大歉不足以动陛下之心耶?
陛下释然开悟,惕然修省,斥常数之谀论,谨灵承之渊懿,足以慰民望,当天心。
夙夜尝为朝廷忧,而所望于陛下者,不过如此而已,复何言哉?
然臣窃恐事有习熟而以为当然,政有更矫而失于过正者,臣下方赞扬推称,不肯与陛下虑其远、极其微而道之也。
臣谨略细故,为陛下班班取大体可言者数事以献,愿陛下留神而省察焉。
一曰平罪戾以安人情。
臣伏见新法之始,故老大臣犹以为言。
况州县之吏与凡在官者,或期会差于顷刻,或意旨异于见闻,盖不切推究而本非沮难,一皆罢黜,以警其馀。
或中以他事,遂成痼废;
或累经霈泽,而未复职任。
一夫吁嗟,王道为亏,况犯时之忌,遽累重法,衔冤靡诉,若将终身者,非特一人而已。
又况其下因循差误,虽重得罪,不知其由,流离道途,将转沟壑者,不可遽数。
度之人情,有足悲者。
始设权以济事,今已事而犹权,无乃为陛下至仁之累乎?
二曰重名器以成治道。
臣伏见陛下即位以来,新法制以举庶事,耀神武以威四夷,思皇豪俊,共就勋业,拘于职任则越次以超擢,阻于过累则弃瑕而录用。
或止于少年而未可远略,或徒有虚誉而本无长才,或艺穷于弧矢而付以将领之权,或智办于斗筲而寄以钱谷之任,是由图欲速之效,开易进之门。
侧肩争趋,奋臂无耻,谄谀阿附,以训子弟,欺隐谖诈,遂成风俗。
虽照临之下,间或不容,而进任之间,犹有存者。
《书》曰治乱在庶官,未有邪正杂处、选任失当而能致治者也。
今侥倖纷起,品序淆乱,岂不为陛下天官之累乎?
三曰正学校以厚风化。
臣伏见京师广学舍、增生员、置经义所修撰官属,以养天下之士,训导资育,无所不至。
世谓三代文物之盛不过于此,独臣以为沿虚而失实。
窃以周制教贤能而宾兴之,皆属地官卿大夫之职,虽国有学,止以教游倅胄子而已。
至汉以六经残缺,始置博士弟子员京师,然士亦多起畎亩。
及其末也,太学生员至有三千馀人,于治乱何有?
古之养士也,未正养其心,既正养其材,既成养其用,未闻于数千里之远招至而饮食之,使之日夜相与缀烦凿虚,汗漫迂阔,杂然如释老之聚其徒而为养也。
昔阳城司业,而太学诸生辞归养亲者过半。
今四方之士,舍父母、去乡里、裹粮糊口、坌集于都下,不啻五六千人矣。
日驰骛求丐于公卿之门,纷纭周章,不本一乡之法,不知三物之教,不穷六艺之原本,不见历代之兴废,惟诵新义、习庄老,虽增至万员,广成十舍,道不足以通达治体,教不足以化成人文,徒贼粮食、害风教、损人才而已。
臣又以为仲尼不生,六经之义未定也,第使学者求之而无倦,发之而日新,茍不出于仁义之大方,则其庶乎道也。
何必譊譊推尊,立为定说,以分限人之情性,使之必归于我哉?
臣恐沿虚而失实,它日必为陛下养贤之累也。
四曰复台谏以广言路。
臣伏见数年以来,台官以言新法等事而责降者近数十人,若将遂废而不用。
朝廷设此职以待言者,欲其敢言尔,今反雠其言,故天下不能无疑也。
且士大夫至精之选,莫若台谏,博赡通敏,厚重方正,始可居此职。
是数十人者,虽未必尽然,然其来也以公议,其去也无大过。
当其遇事辄言,岂惮嫌怨?
一日失势,使奔走俯伏于众人之下,若故摧耻,以快雠敌。
圣朝人物之盛,如数子者,九牛一毛,无所多损。
然所惜者,朝廷之举动尔。
唐高宗时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以劲切得罪,天下不闻直言者二十馀年。
今当言责者,顾望畏缩而不敢言者数年矣。
前日或闻御史里行黄履言市易事,搢绅之士以为凤鸣朝阳,寻即报罢。
且市易果便耶,果不便耶?
履之言果是耶,非耶?
市易果便,履之言果非,尚当嘉其守正,敦奖优借,以广言路,况其便与不便、是与非特未定也。
然则循默茍容、勇于进取而乐观时变者,乃为称职,岂不为陛下听纳之累乎?
五曰复常平以简法令。
臣窃以青苗之法,本以抑兼并,赒穷困,朝廷惠民之意,何所不可,而喧哗龃龉者数年。
今法制已定,论议已息,臣犹冒万死以言者,虽不知变,第恐无益于振贷,徒烦于督责,所重者国家之大体尔。
或谓请者既众,则无不便之理,然未尝知浮浪之人与夫不能自业者,持片纸、获见缗,茍且于目前,奸欺于限外。
今皆指新以填旧额,取私债以偿公息,自此之后,官有常得,民有常负,不幸而少歉,则负者至于流亡,而得者并失之矣,此非所谓赒穷困者也。
今质贷之家,不减前日。
何则?
盖青苗之法,与期虽远,然过限有罪。
贫乏之民,无所资仰,不免寄性命于富商大贾之门,其取之尤急,则偿利愈多。
此非所谓抑兼并者也。
又郡乡之治,主风教、平狱讼、禁盗贼、均赋徭,今皆置而不问,日夜惶骇,从事于青苗出纳簿书细故之间,犹少差毫釐而立见停罢者相继。
虽朝廷遣使,风厉州县,亦不过议歛散、校圭撮、促期会而已。
非国家大政,非天下急务,强起而力行之,此古人所谓直服人之口者尔,岂不为陛下宜民之累乎?
六曰罢兵戍以厚邦本。
臣伏见湖南、陇右用兵以来,建议开边之士亹相继而起。
其讲究利害有以当圣心者,不过以夷狄煦抚之过,侵噬猖獗,边民无聊,且当为中国之所有者,故虽粪土邦计,草芥人命,爵赏贸乱,君臣宵旰而不知悔也。
且天下之至难处者,兵也。
今以易言之,臣恐祸兵之自此始矣。
王者之师以仁义动,末世以功名举。
昆吾之禦、猃狁之逐,盖起而应之,其义在于禁暴安民而已。
建武开元之君,锐于功名,奋兵以逐夷狄。
边机一发而入物补官,出贷除罪,转漕假贷,盐铁榷酤,请算占缗,均输平准,和籴率贷,度僧进奉,宣索增税,青苗、间架、竹木、茶盐、铜锡之名百出,卒不能佐用度。
虽悔痛于末年,终不免流为后世子孙患也。
然度当时所得,不过数幅空地图而已。
臣尝计熙河、溪洞之获,在汉唐百分之一,而费已不赀,况将尽而有之哉?
陕西无事,川峡上供物帛无虑数百万,悉归于中帑以供天子用度。
庆历宝元用兵之后,皆为河东、关右截留,犹靳靳未足,常仰给于度支矣,况今重有熙河一路军兴之费哉?
近日洮西之警,互有得失,正如斗博之酣,方瞋目盛气以决胜负,虽亲信在傍,势不可解。
臣窃恐囊虚足跌,为陛下太平之累也。
臣愚不晓世务,复久官远方,不习国家之典故,不知庙堂之谋议,但私于士论而求之物情,是非不疑,利害可见如此,为陛下所累者六。
虽年谷丰稔,嘉瑞荐臻,犹可以止其流、绝其源,以销未然之患,况天变昭昭于上,人言籍籍于下,宁能舍此而不为之虑哉?
今若以罪戾为虑,则臣伏愿陛下诏今以前以新法事得罪者,许自陈述,为兴置一司看详,不问重轻,一切除放,如此则人情可安也。
以名器为虑,则臣伏愿陛下慎重爵赏,澄汰偷惰。
奔趋之勤不足以临事,捷给之对不足以议政。
曲存老成,以共大事,稍抑文华,以求实效。
按察之任,必考其素;
侍从之列,必观其守。
以至领一将事,加一职名,非其人无以服众,失其实无以劝善。
更相荐引,先察于时论;
精别除授,必归于宸断。
如此则治道可成也。
以学校为虑,则臣伏愿陛下诏限太学生员以五百人为额,本贯非开封府辅郡与命官子弟不得入学,数外举人,遣还乡里。
罢修经义官属,减省直讲员数。
又诏天下解发,各以进士之所自得大义优长、文辞厚重者为合格,不得以向背新义而去取之也。
至于武之极则暴,法之弊则奸,所益者小,所损者大,以废二学,以塞原本。
如此则风俗可厚也。
以台谏为虑,则臣伏愿陛下断浮议、发明诏,录侍从、台谏以言而得罪与无名而阴废者,度其才而用之,以励公卿之节,以厌朝野之望。
其既去而无憾,愈穷而有守,若起而助陛下为治,当有过人者,何必纷纷求攀缘附托易进之人于外哉?
如此则言路可广也。
以青苗为虑,则臣伏愿陛下诏有司取常平旧制而稍增损之,其馀烦碎条约,一皆罢去,如此则法令可省也。
以兵戍为虑,则臣伏愿陛下趣罢出塞之师,常为备边之策,少休士马,阴计财用,以十年为期,俟勇者奋而谋者决,然后一举而复幽燕之地。
彼户口之众,租赋之厚,厌虏已久,日夜思汉,我朝得而暮资之,视西南区区污仆马、毙鹰犬,与豺狼校性命于荆棘间以求一肉之快者远甚。
如此则邦本可厚也。
至于既有其名,未知其实,可行于今而不计其后,与夫缘陛下所问者五,缘臣所言者六,而记念无以宜于世者,臣愚未能尽其说,必有慷慨之士为陛下言之矣。
臣愚不知五行之说,尝谓刘向以降,诸儒妄指意人事以傅会天变,而失于《洪范》皇极之义,故臣不敢即旱所起,臆而不经,以欺罔陛下。
然臣尝读《易》,至《否》、《泰》之际,治乱安危,其极必返。
圣朝升平百馀年,盖古未有,至陛下处泰而益亨,履丰而愈光,更革惩创,将期于尽。
虽然,裁成辅相之道,贵于适中,其过也等归于否而已矣。
臣愿陛下慎始而虑终,使平而不陂,往而不复,则天下之幸,亦万世之福也。
汉文帝唐太宗,忠恕仁明主也。
贾谊刘洎,辩论切直,往往责君之难。
二主者,虽明誉其直道而阴衔其讦逆,贾谊以他事废,刘洎以无罪诛。
呜呼,言之难也如此!
臣才微而言拙,位下而迹孤,徒有刘、贾爱君忧国之心,独意妄议,以干天听,不顾犯陛下之威,触大臣之权,伏惟陛下裁察。
若弃其身而用其言,则虽死无恨。
臣不任拳拳激切之至。
东宫故事十七首 其四 五月六日1179年5月6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四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国语》:楚庄王使士亹傅太子箴,辞曰:「臣不材,无能益焉」。
曰:「赖子之善善之也」。
对曰:「夫善在太子
太子欲善,善人将至;
若不欲善,善则不用」。
王卒使傅之。
某闻储君以上智之资,居明两之位,其禀于天者固殊绝于人矣,又得贤傅辅导之,则德隆而愈高,善积而益崇,其效岂浅哉?
抑尝考之经传,其言傅太子之善者莫详于《礼记》,莫备于《国语》。
若曰:「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又曰:「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此《礼记》之文也。
「教之《春秋》,知善恶之劝戒;
教之《世系》,知昏明之废兴;
教之《诗》,使穷道德之归;
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
教之《乐》,所以涤邪而镇浮;
教之《书》,所以睦族而比义」。
此《国语》之文也。
备此二者,太子之善著矣。
虽使保傅成王,大要不出乎此,彼区区楚国之臣又何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