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库
府判再示楹字韵诗再和之 南宋 · 徐鹿卿
 押词韵第十一部
别驾(胡校:疑当作室)横道,冷官槁代楹。
谁令尘土姿,近映冰壶清。
君家闽山阳,泉以蒙著名(自注:家有蒙泉
平生养正功,烱烱心地明。
我家古泉溪,四顾岩峦萦(自注:《蜀道难》:百步九折萦岩峦(二字原作萦,据四库本改)。)
日迂长者辙,来往纷振缨。
湛泉偶趋风,嗽液咀流英(自注:张衡《思玄》:嗽飞泉之沥液兮,咀石茵之流英)
古榕憩阴阴,绿竹哦青青。
泉鸣似唤客,盈耳清音泠(自注:陆机《文赋》:音泠泠而盈耳。)
欢谣动海隅,温诏来宸京。
只今游览地,回首真邮亭。
题真上人茶炉(《石仓历代诗选》作 谢士元 诗) 明 · 王绂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明诗纪事 乙签·卷六
僧馆高闲事事幽,竹编茶灶瀹清流。
气蒸阳羡三春雨,声带湘江两岸秋。
玉臼夜敲苍雪冷,翠瓯晴引碧云稠。
禅翁托此重开社,若个知心是赵州
邵宝《容春堂集》:洪武壬午春友石公以病目寓惠山听松庵。目愈,图庐山秋涛轩壁。其友潘克诚氏往观之。于是有竹工自湖州,庵僧性海与友石以古制命为茶炉,友石有诗永之,一时诸名公继作成卷。永乐初性海虎丘,留以为克诚别,盖在潘氏者六十馀年。成化间杨谟孟贤而爱之,抚玩不己,潘之孙慨然曰:「此岂珍于昌黎之画,而吾独不能归诸好者乎!」乃以畀孟贤孟贤卒之三年秦方伯廷诏以郡守报政还自武昌,遂马僧撰疏语,白诸孟贤之兄孟敬,取而归焉。吾闻诸东耕翁云。
田按:听松庵竹炉,盂端既声之于诗,复图之于卷,是为第一图。诗唱和,萃为《竹炉清咏》。王耐庵达序所谓「裁淩之涧竹,制煮雪之茶炉,远追桑苧之风,近葺香山之社」也。嗣是有砥斋者,绘为第二图。洎性海移席虎丘,竹炉为潘氏所得,又转而赠之杨氏。成化丙申秦方伯夔疏乞于杨氏,既得,作《听松庵茶炉记》。一时好事者又倡和成卷。明年丁酉,有吴呈者复图之,是为第三图。国初,有窃孟端图鬻辇下者,为顾舍人贞观所得。宋牧仲抚吴,乞图于顾氏,还之寺借。乾隆辛朱,高宗南巡,驻跸惠山,命画苑臣张宗苍图之,是为第四图,阅二十馀年,四图为邑令丘涟取入官厮,不戒于火、名山钜迹,了无一存。高宗亲洒宸翰作第一图,复命皇六子补第二图,贝勒弘旰补第三图,侍郎董诰补第四图。又出内府所藏盂端《溪山渔隐长卷》,俾山僧藏之,松庵胜绩,顿复旧观。馀录孟端诗,并明人之先后题咏者附录于此。王达诗云:「制作精深亦可观,日供高士试龙团。轻分淇雨苔犹绿。细剪湘云粉末乾。紫笋满瓯吟骨健,清风一榻鬓丝寒。啜来坐尽梅花月,正是淩第几竿?」韩奕诗云:「绿玉裁成偃月形,遍宜煮雪向岩扃。虚心末许如灰冷,古色争看似汗青。偶免樵柯供士锉,尚疑清籁和陶瓶,达人曾拟同天地,上有秋虫为篆铭。」钱冲益诗云:「霜筠织就煮茶炉,便觉清风起座隅。涛汹秋声翻雪乳,烟蒸雨涤云腴。瓶笙尚作龙吟细,汗简犹疑鸟迹殊。拟□不须参玉版,愿分一滴洗尘污。」陶振诗云:「剪裁苍雪出淇园,菌蠢龙头制作偏。紫笋香浮阳羡雨,玉笙声沸惠山泉。肯藏太乙烧丹火,不落天随钓雪船。只好岩花苔石上,煮茶供给赵州禅。」邾庚老诗云:「第二之泉泉上亭,道人茶具竹炉成。龟蒙散迹尚从事鸿渐作经宜著名名。火升龙气若丹鼎,瓶合凤声如玉笙。西园老客动高兴,急裹月团来会盟。」梁用行诗云:「织具时闻紫笋馨,此君端合置禅扃。心灰未死还瞻绿,劫火方然异杀青。烟引翠阴绕榻,水喧清籁夜翻瓶。上人好就平安日,遍刻《茶经》当勒铭。」秦夔诗云:「烹茶只合伴枯禅,误落人间五十年,华屋梦醒尘冉冉,湘江魂冷月娟娟。归来白璧元无玷,老去青山最有缘。从此远公须爱惜,愿同衣钵永相传。」高直诗云;「竹炉还复听松禅,老眼摩挲认往年。带茶烟香细细,冷含萝雨翠娟娟。已醒万劫尘中梦,重结三生石上缘。五马使君题品后,一灯相伴永流传。」
栖霞 明 · 郝持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龙盘虎踞萃栖霞,翠岭回环香径赊。
烟水数湾萦玉练,晴峰九点秀莲花
洞天深锁神仙宅,道院傍临黎庶家。
满谷白云谁是主,空山怅望日西斜。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林虑山
沙汀晚步二首。具君诠求诗。书以与之 其二 明 · 金䜣
七言绝句 押冬韵 出处:颜乐堂集卷之一
徐步芳洲倚短筇,碧波潋滟蘸晴峰
傍山乔木藏村坞,闪闪寒鸦带晚舂。
曾大尹去思十咏 其五 天柱兴怀 明 · 徐庸
七言绝句 押萧韵
晴峰万仞插青□,日照芙蓉宿翳消。
判笔不摇真可拟,至今民□想高标。
九曲晴泛 明 · 江山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宿雨初收水绕滩,轻舟棹入九溪湾。
层层晓树浮苍霭,曲曲晴峰拥翠鬟。
人立断崖知有路,云堆深谷似无山。
一声长啸壶天杳,疑是游仙跨鹤还。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武夷山
无题和李商隐 明 · 邝鸾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垂云莽莽夜还风,人在青楼碧树东。
伏枕年华秋易老,隔帘消息梦难通。
歌中郢雪谁同白,别后园桃不耐红。
吟罢四愁张衡四愁诗愁转剧(剧,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三作“盛”。),可堪搔首望飞蓬清梁善长广东诗粹》卷五)
春日游太原黄岩寺 明 · 宋登春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拂衣坐盘石,度水听疏钟。
古殿依岩碧,山花拂砌红。
晴峰辉旭日,春燕浴条风。
欲共巢松客,安禅老化宫。
王野城南居 明 · 吴兆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瓢笠高悬壁,交游久绝踪。
门生当径草,窗度隔城钟。
野老期看竹,山僧就结冬。
今朝秋气爽,户外数晴峰
湖上秋兴二首 其一 明 · 传如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出处: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晴峰秋翠映芙蓉,屋思归路几重。
高树犹然来倦鸟,寒花不复惹游蜂。
田衣已破裁云补,山粟旋收带月舂。
霜冷晓钟声渐远,数敲惊起碧潭龙。
宿幼孺招隐楼 明 · 徐𤊹
五言律诗 押冬韵
林壑郁重重,危阑俯万松。
乱花穿暗水,疏竹漏晴峰
远火缘溪棹,斜阳过岭钟。
招携出萝径,踏破白云踪。
韩孟郁回文 其二 明 · 张博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晴峰晚影独翩翩,藻翰传来近海边。
成去八分横北塞,授言千遍过南天。
惊鸾几处披云锦,舞凤多应更草玄。
兄弟有情间喋唼,生花笔落错云烟。
癸亥立春先一日以册封之役再过东林 其二 明 · 韩日缵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曾与山灵约,重来更探奇。
祇缘王事亟,又负白云期。
春瀑方流韵,晴峰欲弄姿。
将行仍伫立,幽契远公知。
雨中不及赴唐祠部损占招赋谢 其一 明末清初 · 阮大铖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咏怀堂戊寅诗卷下
野身无定向,随意卧秋钟。
石竹摇空翠,篱花立晚红。
偶然闻夜雨,遂起失晴峰
好待中林月,扶一过从。
缉汝入山见访即信宿古云居感赋 其二 明末清初 · 阮大铖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咏怀堂戊寅诗卷下
知君共切采芝心,落叶声中特见寻。
是地谁能问磐礴,斯晨藉以失萧森。
樽中美酒绿长满,篱外寒山青更深。
拟问晴峰遍投策,高吟一抵少文琴。
蒙山吟有寄 明 · 公鼐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蒙山秀出东海边,海上白云相与连。
昼倚晴峰望五岳,夜凌绝磴攀青天。
月明正照峰头树,猿猱乱啼不知处。
周围林麓接桑田,中有幽禽自来去。
六月重阴爽若秋,初平牧羊在上头。
拍手大叫空应振,振衣长啸万壑幽。
齐鲁千里平如掌,俯视一气恒泱漭。
眼底不生京洛,物外自有烟霞想。
嗟君只在此山间,欲往从之溪路艰。
豺狼昼出当道卧,一望使我摧心颜。
燕客初成怀旧赋,山高鸿雁不得度。
安能握手蓟门来,桃花正开春未暮。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蒙山
度蓬壶径口占 明 · 区怀年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绕杖藤花拨暂开,嶙峋高处见崧台
轻烟未许湖光静,犹掠晴峰倒影来(以上明崇祯肇庆府志》卷五○)
按:陈永滔整理
隋四主杨坚辛丑篡周,号高祖文帝己酉灭陈,甲子为子广所弑,在位二十四年。炀帝嗣位十四年,戊寅为宇文化及所弑。唐公渊立代王侑,二年,废为酅国公王世充越王侗,二年己卯弑之,隋亡。共三十九年)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押词韵第十八部
普六茹得柄,繇后父辅政。天元凶短,天时人事渐归。骑虎之势不得下,黑獭之种无遗烟矣。窦女非男,孰救舅氏之患?独孤专宠,遂有二圣之称。介公弑而叔宝擒,以诈代周,以力取陈。新都创于龙首,王气竭于眢井。江东分三百年,复与中国合。郭璞有言,杨氏适当其际耳。即位之后,勤约为政,庶几润涸繁枯。然而文法自矜,苛察绳下。以胥吏之术治区宇,以猜刻之性御家邦。五子皆不以寿终,真兄弟乃若此。畜生何足付大事,召我儿亦已迟。后宫胥遣,张衡入侍。曙星之眼,不复照天下矣。以弑父杀兄之阿摩,席其富庶,犹令呼韩颡稽,屠耆踵接。及其艳志西域,逞心高丽;繇是天下之民鱼溃鸟散,全盛之业雾扫云颓。西苑罢清夜之声,离宫凄夕阳之照。鹤氅空投于高树,龙鳞日坠于纡渠。负百姓者,宜同怨于普天;弑君父者,终洒血于廷陛。隋氏之绪,仅再传而殒矣。曰侑,曰侗,虽名隋主,而布席礼佛。自今不复生帝王家,可以称天下君乎?嗟夫!秦政、隋坚俱以不仁得天下,政侈坚约,彼善于此。至于弃《诗》《书》,任刑律,其揆一也。炀帝之恶,埒于二世。丧身亡国,千载同符,岂徒然耶!
六茹秉政假黄钺,身骑虎背噬黑獭
龙首山头玄象昭,朱雀门前王气剟。
江东三百中原合,曙星一旦光天豁。
南北从兹定一尊,周灭陈倾难再割。
兼国依稀嬴政齐,传家亦与亡胡埒。
诗书毁弃独刑名,密网严科那许脱。
杀人庭殿法奚为,囚子东宫根自拨。
大事何堪付畜生,八荒已任阿摩挞。
侈心逸志日悠悠,春渠秋海时活活。
普天同怨尽予仇,御衣溅血谁相抹。
为侗为侑总虚名,布席礼佛空哀怛。
我闻以力服人者,前秦后隋同衣钵。
虐我繇来必众仇,殴民岂得逃天夺。
古往今来共一轮,此兴彼丧休嗟咄。
归至虔州滞雨 明 · 黄渊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榼榼村酤虾蟹鲜,馆人来与语风烟。
寒江挂千帘雨,老树鸮巢一斗天。
正我草楼归格格,谁家樯锦去连连。
明朝快觅晴峰出,倍买刚驴加着鞭。
紫玉台 南明 · 释古汝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洪崖百尺仰晴峰,映日含烟出半空。
爱景独寻台上路,探奇那避石头风。
青山特矗浮云外,江水平连远树中。
古寺疏钟催暮色,寂寥枫叶染天红(清徐作霖、黄蠡《海云禅藻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