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元诞” 相关资源
诗文库
王弘墓下诏(五年) 南朝宋 · 刘骏
 出处:全宋文卷六
侍中中书监太保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华容文昭公弘德猷光劭,鉴识明远
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太子詹事豫章文侯昙首,夙尚恬素,理心贞正,并绸缪先眷,契阔屯夷,内亮王道,外流徽誉
以国图令勋,民思茂惠。
朕薄巡都外,瞻览坟茔,永言想慨,良深于怀。
便可遣使致祭墓所(《宋书·王弘传》。)
洪州建昌县崔公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五部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
君讳遴。字某博陵安平人也。六代祖北齐右仆射昂。以文学正直。周历诸曹。礼乐刑政。所损益者十七八。生水部司门二郎中洽。有风仪器尚。以世其家。司门生皇掖县昙首掖县武邑令绍。武邑白水顼。顼生汾西定州刺史升之。自掖县四世。含德不耀。君即定州府君之长子。故相国右庶子安平公。其介弟也。恬淡愿悫。不迁于时。仁于乡党。友于兄弟。大历中御史大夫赞皇李公之宣风于吴也。闻其贤。起家表荐为常州武进县。迹徇知已。心不近名。俛视官曹。非其好也。建中初。嗣曹王分阃案部于九江之西。又以名闻。转洪州建昌县。君喟然曰。庄生于陵子。吾之师也。恶用是哉。终不屑就。先是筑室于毗陵。疏清流。荫碧藓。树艺偃仰。有终焉之志。贞元十年正月日。寝疾终于其家。享年六十三。夫人范阳卢氏。华宗淑行。动循礼法。其孤景伯等。年未及冠。皆专经趣善。藐然衔恤。护奉輤车。以明年十月某日。归祔于河南东原之旧茔。先远故缓也。季弟著作郎述。贞谅逊悌。称于士林。抱终鲜之痛。主归全之礼。以德舆详其素履。俾为墓铭。铭曰。
公绰之道,澹无欲兮。
结身用晦,言可复兮。
视履考祥,宜戬谷兮。
乃如之人,胡不淑兮。
周原旧封,森拱木兮。
于以宁神,识陵谷兮。
少室仙伯王君碑铭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少室山天标中气。
吐颍浸洛。
潜㔩神洞。
别辉日月。
为灵人正府。
府有伯。
太清正中莅之。
故刘北台光其前。
王法主袭其后。
法主琅琊人
讳远知
扬子昙选(一作昙首子。
母丁。
感凤化胎。
年七岁。
日识万言。
华阳
师陶宏景臧矜。
镞羽元业。
遂能精融道数。
弛张化机。
降真易髭。
延窦氏殂魄。
疑其统天与真宰为徒矣。
涉陈越隋。
暨我唐皆宗之。
语门弟子潘师正曰。
吾被署少室仙伯。
沐浴加冠衣而化。
享龄一百二十六。
高宗追赠太中大夫
谥升真先生
阐道也。
贞元癸未
鄙人至自庐岳
栖托㶏溪。
牵萝践危。
深入丹窟。
漱挹璚水。
感仙储洛游。
礼空投诚。
铭辞于石。
铭曰。
道结元气。
神机真精。
玉膏金芝
凝质自灵。
迹散霞岫。
思激霜飙。
浮邱往矣。
光尘寂寥。
茅山升真王先生传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琅琊王远知
扬州刺史昙首之子。
祖丁超。
驾部郎中
其母因梦灵凤有娠。
又闻腹中啼。
宝志曰。
生子当为神仙宗伯也。
年七岁。
日览万言。
博总偫书。
心冥至道。
年十五。
华阳贞白先生
授三洞法。
又从宗道先生臧矜诸秘诀。
陈主召入重阳殿。
特加礼敬。
赏赉资送还茅山
先生乃于洞西北岭上结靖室以居。
研味元秘。
大建末。
靖室中忽有一神人醉卧呕吐。
先生然香礼候。
神人曰。
卿是得道之人。
张法本亦甚有心。
吾欲并将游天台山
石桥广阔。
可过得。
彼多散仙人。
又常降甘露。
以器盛之。
服一升。
可寿得五百岁。
卿能去否。
先生便随出。
上东岭就法本。
至山半。
忽思未别二三弟子付嘱经书。
背行三十步。
回望神人。
化为鹤飞去。
隋晋王广扬州
王子相柳顾言相续奉请先生
既至。
斯须而须发变白。
王惧而归之。
少选复旧。
王践阼。
敕崔凤举咨迓。
帝亲执弟子礼。
敕城都起玉清元坛以处之。
仍令代王越师焉。
高祖龙潜时。
先生尝密告符命。
秦王房玄龄微服就谒。
先生迎谓。
曰。
此中有圣人。
秦王因以实告。
先生曰。
方作太平天子
愿自爱也。
秦王先生授三洞
及登极。
将加重位。
固请归山。
至贞观九年
润州茅山太平观
并度七人。
降玺书曰。
朕昔在藩朝。
早获问道。
眷言风范。
无忘寤寐。
近览来奏。
请归旧山。
已有别敕。
不违高志。
所令置观。
用表宿心。
先生浩气虚怀。
语默一致。
涵照如镜。
应物无私。
时有窦德元先经扬州
司命使者
言其有重禄。
以九九数当终命。
德元求哀于使者
云真人王法主是少室仙伯。
检录人鬼之任。
关奏天曹。
无不即应。
德元遂恳祈于先生
先生不得已因与请命。
使者报曰。
更延十三年。
高宗朝。
德元左相
捐馆舍之日。
言皆如之。
故举世呼先生法主
又知已授仙职。
后谓潘师正曰。
吾昨。
见仙格。
以小时误损一童子吻。
不得白日升天
署少室仙伯。
将行在近。
翌日。
沐浴加冠衣。
焚香而寐告化。
时年一百二十六岁。
潘师正徐道邈同得秘诀。
为入室弟子。
陈羽王轨次之。
其馀各栖洞府。
终身无替。
高宗调露二年
太中大夫
谥曰升元先生
乃敕置太平观
度满四十九人。
天后嗣圣初
又赠金紫光禄大夫
改谥升真先生
明皇天宝中
李含光太平观造影堂。
写真像
用旌仙迹焉。
祭外舅赠司徒公文844年2月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
维某年月日。
子婿李商隐
谨遣家僮赍疏薄之奠。
昭祭于故河阳节度使司徒之灵。
惟昔积德卜年。
源长庆延。
岐山之走马胥宇。
嵩邱之控鹤寻仙。
重叠规矩。
蕃昌亿千。
邂逅中代。
支离数贤。
豆藿失君。
随庾谢而南度。
桃叶兴咏。
弃江徐而北旋。
已失晋阳之菜地。
因开濮水之松阡。
时非得已。
吾宁固然。
王殷别祁县之居。
未伤于教。
王浚占宏农之籍。
果振其先。
既而断韦更缉。
脱简重编。
二掾则齐翔谢凤
令则庭落杨鳣。
繄彼家声。
重婴世故。
值冀寇之北至
属鲁马之南渡
肇允成公
悲丁国步。
悼犬马之恋主。
怆枭狼之据路。
投笔三叹。
弯弧一怒。
毙断后之王双。
缚难宽之吕布
鈇钺赐杀。
圭符锡祚。
实诞上公
载扬垂裕。
两栾蓄响。
百丈端标。
重侯有寄。
任子来朝。
书通轩禹。
文合韺韶。
熊馆中涓
方奏扬雄之羽猎。
露台法从。
已赋王褒之洞箫。
乃即秘邱。
乃登延阁。
愈高赤之疴痒。
变服郑之糟粕。
麟台秩满。
龙楼籍通。
辍春闺之赞谒。
夏口以观风。
太子之寓书。
欢娱不足。
桓司马之英气。
喜怒皆同。
复因所托。
往保于东。
齐师拒召。
洛邸兴戎。
得兔穴。
未摧隼墉。
保不教之兵。
才馀百数。
羲和难驻之晷。
宁复再中。
上阳将鸣于夜柝。
东人半逐于飘蓬
公请于帅。
愿当其锋。
搢白简以腰剑。
攘青袍而手弓。
咄嗟则前队鼓勇。
喑呜而后骑争雄。
才馀数刻。
尽剪偫凶。
山涛论兵。
此中不浅。
魏舒善射。
知之何晚。
尚踠迹于天朝。
更从公于蒲坂
旋衣朱绂。
入谒皇闱。
乘骢马
来临秭归
峡刺遐路。
滩含骇机。
楫之不用安得。
布帆无恙者稀。
公诱以利。
公申以威。
明拯人之赏。
示伊水之非。
张禹之江涛。
非因行县。
戢温公之水怪。
宁候照矶。
迁去郧城
临蔡壤。
释杼轴之悲。
解秋荼之网。
救旱平怨。
停霜辨枉。
义兴之部内。
枯树重荣。
安城之郡中。
淫祠罢飨。
容山至止。
郎宁去思。
跕鸢息厉。
毒虺停吹。
临海之密岩不禁。
合浦之珠蚌休移。
相温文。
旋迁徼卫。
复道亲警。
严更密隶。
统临缇骑。
东都上将今官。
意气朱旗。
南岳之诸刘昔誓。
番禺是宅。
涨海攸潴。
疮痏金宝。
粪土犀渠。
马将军
有双标之柱。
酌泉太守
无去骨之鱼。
已乏断牙之笔。
兼无汗简之书。
江革船轻。
空险西陵之渡。
邢公宅湫。
曾无正寝可居。
安定求才。
朝那阙帅。
衢室晏罢。
云台夜议。
虞雪岭之惊烽。
玉关之滞使。
李广名重。
王商貌异。
征毂方推。
行台遽至。
塞水分溜。
边城早寒。
凫钟响远。
鼍鼓声乾。
九国遗戎。
咸忧其族灭。
三州戎卒。
休歌于路难。
排闼无及。
符载泣。
紫泥之降数。
驰墨车而来急。
省揆名在。
农官望集。
鄙卿曹之四至。
承明三入
鄗毕之地。
轩辕之台。
葛绷将掩。
柏陵始开。
会稽之象犹未去。
鼎湖之龙不归来。
代邸迎騑。
将极事居之礼。
乔山护驾。
犹深送往之哀。
许下旧都。
淮阳劲卒。
帐督千乘。
人殷万室。
獯鬻潜动。
偏裨远出。
指授筹谋。
丁宁纪律。
秋胶方折。
塞月未亏。
寇屯日逐。
师分谷蠡
薛公之揣敌情。
不过三策。
充国之为兵学。
远及四夷。
千牛不燧。
六骡巳驰。
沁园归主。
细柳屯师。
赤狄违恩。
晋城告变。
假三齐之馀丑。
犯神州之近甸。
怀邑营匝。
河桥旆转。
东阳莱子惧。
事在晏桓。
壁武牢而郑伯忧。
功存孟献。
示羸策密。
诱敌谋深。
子阳之降奴失计。
袁熙别将先擒。
元子能官。
季男善赋。
咸移俎豆之业。
共集干戈之务。
金仆陷坚以深入。
劲弩飞空而乱注。
誓与族以忘生。
报时君之善遇。
陈球家室。
终避难以无闻。
去病子孙。
亦成功而有素。
大勋垂立。
定命难言。
长城遽坏。
秦岳俄骞。
星坠营中。
先时尽见。
儿啼地下。
此兆难原。
遂稽诛于贼垒。
遽贻恸于天阍。
绥服无礼。
衮剑加恩。
诚蕴蓄之非尽。
在始终而可论。
呜呼哀哉。
惟公之膺秀璆筠。
禀和钟吕。
青海万里。
丹霄一举。
季布诺。
延陵剑许。
既辨冠于燕齐。
亦信开于梁楚。
扬亲业就。
继代名高。
永言气类。
莫匪英髦。
谢万安石之兄。
见推时俊。
王宏昙首为弟。
远映人曹。
故得行有二矛。
居悬重绶。
赤羽若日。
金印如斗
赐衣干袭。
罢加寒暑之初。
宸翰万重。
誓在河山之后。
重以夷门下士。
楚馆求才。
御车表敬。
比饭除猜。
羊侃之接宾。
共其醒醉。
蔡凝之待士。
略彼蒿莱。
而又理达团空。
道通无著。
月观定。
春台寄乐。
赤髭疏主。
掷麈尾以无言。
绿发仙翁。
摄霓裘而自却。
呜呼哀哉。
世荣也如彼。
其全材也若此。
忽东辉之云宴。
西山而莫起。
语光阴之代谢。
石火风灯。
追平昔之音容。
惊波逝水。
今则青乌荐卜。
白马临茔。
并移黄石
始启滕城。
元甲等嫖姚之礼。
荒阡改京兆之名。
魏冢竹书。
几年复出。
燕邱华表。
终古含情。
某早辱徽音。
夙当采异。
晋霸可托。
齐大宁畏。
匡衡乙科之选。
梁竦徒劳之地。
虽饷田以甚恭。
念贩舂而增愧。
京西昔日。
辇下当时。
中堂评赋。
后榭言诗。
品流曲借。
富贵虚期。
诚非国宝之倾险。
终无卫玠之风姿。
公在东藩。
愚当再调。
贲帛资费。
衔书见召。
水槛几醉。
风亭一笑。
日櫗中昃。
月移朒朓。
改顿水之辞违。
洛阳之赴吊。
呜呼哀哉。
汉陵摇落。
秦苑冰霜。
将观祖载。
遂迫瘥疡。
谢长(上声)之虚羸。
升车未可。
沈休文之瘦瘠。
执辔犹妨。
林薄终焉。
关河永矣。
抱痛酸骨。
衔悲没齿。
之好。
琴瑟之美。
庶有奉于明哲。
既无亏于仁旨。
僧虔笔拙。
葛洪纸空。
裁词有尽。
抆血无穷。
希降光于寓奠。
聊照恨于微衷。
张梦晋画折枝长卷寄宗室伯羲祭酒绝句八首 其一 戊子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八
伯羲祭酒明张梦晋《岁寒三友图》卷,适吴仲饴太守自都旋汴,伯羲遂以此卷托仲饴寄余。盖京师故人,多知余为梦晋后身也。光绪癸未之岁,余尝遇于并门。作诗赠余,初书云:「吹笙王子,乞食张郎。」时在旁者俱不知张郎为谁,惟余尝见黄九烟所作张灵崔莹合传,仿佛记有乞食事,因为诸人言之。继书云:「葆其虚灵,戒其颠狂。优昙首出,后事方长。勿求仙箓,且尽人纲。」书毕,又书云:「前王后王,堂堂乎张。笙肇缥缈,箫韵凄凉。月明虎阜,花暖吴阊。前尘隐约,云胡可忘。」至此始决其所言为梦晋。问后王为谁,曰:「诗中『昙首』句已明示矣。」问崔莹事,则不答,但称家君为六如后身,与三十年前吕仙语合。它语甚多,不备记。前后身之说,于古有之,虽涉荒渺,非尽妄也。惟梦晋天才隽逸,下笔成文,诗画流传,俱臻能品,其风情才调洵足倾倒一时。自顾荒伧,何堪窃比,则亦昔人所云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而已。然有可怪者三,有相似者五。梦晋名不甚著,知者寥寥,以此为言,似非作伪。可怪一也。梦晋之母,梦周灵王太子晋而生梦晋,故字梦晋名灵。又梦晋与优人作子晋跨鹤剧,其事俱载九烟《传》中;此云「吹笙王子」,亦俨以缑岭升仙太子为梦晋前身。语既相符,似非凿空,可怪二也。且六如之说,三十年前吕仙言之,三十年后言之。梦晋与六如,以师友而为父子,情事宛然,可怪三也。余自少时未至吴越,即结想吴中山水,若有宿缘。其相似一也。少作文字喜用乞食语,意中时以不能学古人乞食为憾,屡为父师所诃,终不肯改,其相似二也。自稍有知识,即时涉冥想,妄意它日落魄乞食,或能遇一红颜素心人以为知己,未读梦晋传时已如此,其相似三也。少作又喜用春人语,华阳王君雪澄尝戏呼余为易春人,其相似四也。余幼时了了,颇窃乡里之誉,义宁陈丈右铭谓「此子似徐文长」,家君甚不悦其言。然陈丈固颇精人伦鉴者,文长梦晋,本一流人,长老谈言,不无微中,其相似五也。余既不知六法,所见画亦绝少,梦晋所画,迄未一见,其诗为世传诵者,仅「高楼明月清歌夜,知是人生第几回」一篇,然能诵此诗者多,而知为梦晋之作者少。《明诗综》采梦晋诗裁一二首,惟载其临终绝笔云:「垂死尚思元墓麓,满山寒雪一林。」读其诗为之泫然欲涕。后取《九烟传》再阅之,乃知梦晋实为崔莹死,亦竟为梦晋死,六如合葬之于元墓。九烟生国初,距彼时未远,必非妄言。惜遇时记忆不详,未深问也。乙酉,观剧,优人演所谓《才人福》者,生旦二脚登场,则梦晋俨然夫妇。此吴中当有之剧,不知蜀中何时有之,何人为之。且所演情节又多附会,与本事不合。丙戌,求观此剧,反无有。每经行尉元墓与山塘七里间,忽忽如有所失。与元墓山灵约:他日必埋骨于此。适七岁儿阿仁病殇,遂葬之圣恩寺旁。以盟息壤焉。丁亥入都,晤番禺张延秋年丈,问余曰:「小说有名《何必西厢》者,子见之乎?即子前生事也。」亟走厂肆,诣翰文斋,托书贾韩姓觅此书,果得之。盖明末国初人所作,以前之崔、张,不如后之崔、张之发情止义,故名《何必西厢》。所载别梦晋诗,与九烟所载相同。其诗云:「才子风流第一人。愿随行乞乐清贫。入宫祇恐无红叶,临别题诗当会真。」和之云:「地老天荒两恨人。泪珠枯尽海鲛贫。马嵬异代甘同葬,不学三郎负太真」夫。梦晋,不过文字知己,一见之缘,而至以身许之,九死不悔。虽以宸濠之凶燄,不能加于一弱女子,卒完白璧归死吴下,其慧心奇节,可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濮青士太守言:曩在崇朴山尚书斋中,见六如所作崔莹小像,粗服乱头,啼妆黯淡。侍女十数辈,左右环立,皆宫人妆,盖初入宁藩邸中时事。非娄妃保护,必殒身藩邸,不能与梦晋终古同穴矣。今此画像尚在尚书家,惜无由得之。梦晋此图,作于正德庚午,在未遇以前。伯羲自千里外举以相赠,意殊可感。故详载其事,自题八绝,乞怜才阐幽之君子为之题咏,亦以报故人之殷殷云。己丑岁暮。
月下仙人萼绿华,搽红竹翠影交加。
淩寒写出真标格,不是徐熙没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