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请除九品用土断疏 西晋 · 卫瓘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
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人知名不可虚求,故还脩其身。
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斯则乡举里选者,先王之令典也。
自兹以降,此法陵迟。
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是为劝励,犹有乡论馀风。
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争多少于锥刀之末,伤损风俗,其弊不细。
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如此,则同乡邻伍,皆为邑里,郡县之宰,即以居长,尽除中正九品之制,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
然则下敬其上,人安其教,俗与政俱清,化与法并济。
人知善否之教,不在交游,即华竞自息,各求于己矣。
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晋书·卫瓘传》。太康中太尉汝南王亮上疏。)
上书谏遣齐王攸之藩 西晋 · 王浑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八
伏承圣诏,宪章古典,进齐王攸上公,崇其礼仪,遣攸之国。
昔周氏建国,大封诸姬,以藩帝室,永世作宪。
至于公旦武王之弟,左右王事,辅济大业,不使归藩。
明至亲义著,不可远朝故也。
是故周公得以圣德光弼幼主,忠诚著于《金縢》,光述文武仁圣之德。
于大晋,姬旦之亲也。
宜赞皇朝,与闻政事,实为陛下腹心不贰之臣。
为人,修洁义信,加以懿亲,志存忠贞。
今陛下出攸之国,假以都督虚号,而无典戎干方之实,去离天朝,不豫王政。
伤母弟至亲之体,亏友于款笃之义,惧非陆下追述先帝、文明太后待攸之宿意也。
若以望重,于事宜出者,今以汝南王亮
宣皇帝子,文皇帝弟,胄、骏各处方任,有内外之资,论以后虑,亦不为轻。
今之国,适足长异同之论,以损仁慈之美耳。
而令天下窃陛下有不崇亲亲之情,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若以妃后外亲,任以朝政,则有王氏倾汉之权,吕产专朝之祸。
若以同姓至亲,则有吴楚七国逆乱之殃。
历观古今,苟事轻重,所在无不为害也。
不可事事曲设疑防,虑方来之患者也,唯当任正道而求忠良。
若以智计猜物,虽亲见疑,至于疏远者亦何能自保乎!
人怀危惧,非为安之理,此最有国有家者之深忌也。
愚以为太子太保缺,宜留居之,与太尉汝南王亮卫将军杨珧共为保傅,干理朝事。
三人齐位,足相持正,进有辅纳广义之义,退无偏重相倾之势。
令陛下有笃亲亲之恩,使蒙仁覆之惠。
臣同国休戚,义在尽言,心之所见,不能默已。
私慕鲁女存国之志,敢陈愚见,触犯天威。
欲陛下事每尽善,冀万分之助。
臣而不言,谁当言者(《晋书·王浑传》)
诏责汝南王亮泰始六年六月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三
高平困急,计城中及旗旂足以相拔,就不能径至,尚当深进。
今奔突有投。
而坐视覆败,故加旂大戮。
今若罪不在旂,当有所在(《晋书·汝南王亮传》。秦州刺史胡烈为羌虏所害,将军刘旂、骑督敬琰赴救,不进。旂当斩,军师曹囧上言,节度之咎,由而出,乞丐旂死。诏云云。)
扶风王亮为宗师诏咸宁三年正月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五
宗室戚属,国之枝叶,欲令奉率德义,为天下式。
然处富贵而能慎行者寡,召穆公纠合兄弟,而赋《唐棣》之诗,此姬氏所以本枝百世也。
今以卫将军、扶风王亮为宗师,所当施行,皆咨之于宗师也(《晋书·武帝纪》)
汝南王亮等诏太康七年正月甲寅朔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六
夫阴阳失序,朕干天道、刑政失中之所致也。
其使冠履,勿复通表(《北堂书钞》五十引《晋八王故事》。)
汝南王亮(题从《魏志·卫臻传》注) 西晋 · 傅咸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二
杨骏有震主之威,委任亲戚,此天下所以喧哗。
今之处重,宜反此失。
谓宜静默颐神,有大得失,乃维持之;
自非大事,一皆抑遣。
比四造诣,及经过尊门,冠盖车马,填塞街衢,此之翕习,既宜弭息。
又夏侯长容奉使为先帝请命,祈祷无感,先帝崩背,宜自咎责,而自求请命之劳,而公以为少府
私窃之论,云长容则公之姻,故至于此。
卫伯舆贵妃兄子,诚有才章,应作台郎,然未得东宫官属。
东宫官属,前患杨骏亲理塞路,今有伯舆贵妃兄子复越某作朗(「卫伯舆」已下从《魏志·卫臻传》注引《傅咸集》补)
一犬吠形,群犬吠声,惧于群吠,遂至叵听也。
咸之为人,不能面从而有后言。
尝触杨骏,几为身祸;
况于殿下,而当有惜!
往从驾,殿下见语:「卿不识韩非逆鳞之言邪,而欻摩天子逆鳞」!
自知所陈,诚额额触猛兽之须耳,所以敢言,庶殿下当识其不胜区区。
前摩天子逆鳞,欲以尽忠;
今触猛兽之须,非欲为恶,必将以此见恕(《晋书·傅咸传》)
汝南王亮 西晋 · 傅咸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二
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之事。
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之事乎!
上在谅闇,听于冢宰,而杨骏无状,便作,自为居天下之安,所以至死。
其罪既不可胜,亦是殿下所见。
之见讨,发自天聪,孟观、李肇与知密旨耳。
至于论功,当归美于上。
等已数千户县,圣上以死莫不欣悦,故论功宁厚,以叙其欢心。
此群下所宜以实裁量,而遂扇动,东安封王,孟李郡公,馀侯伯子男,既妄有加,复又三等超迁。
此之熏赫,震动天地,自古以来,封赏未有若此者也。
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
人而乐祸,其可极乎!
作此者,皆由东安公。
谓殿下至止,当有以正之。
正之以道,众亦何所怒乎!
众之所怒,在于不平耳,而今皆更倍论,莫不失望。
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
又讨骏之时,殿下在外,实所不综。
今欲委重,故令殿下论功。
论功之事,实未易可处,莫若坐观得失,有居正之事宜也(《晋书·傅咸传》)
日蚀上言 西晋 · 汝南王亮
 出处:全晋文卷十六
三司之任,天地人也。
乾道不普,故水旱为灾;
人伦失叙,故奸凶不禁。
乃者荆州之城,妖菑仍兴。
任城国都水流变赤。
近三朝之始,日有蚀之。
孟阳节过,坚冰未消。
臣等琐才,叨据高位,可谓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宜就显戮,以答天意。
谨免冠徒跣上所假章绶(《北堂书钞》五十引《晋八王故事》。太康七年正旦日蚀,诏公卿大臣,各上封事,其咎安在,汝南王亮司徒舒、司空瓘上言。诏使冠履勿复通表。)
奏议刑法 西晋 · 汝南王亮
 出处:全晋文卷十六
夫礼以训世,而法以整俗,理化之本,事实由之。
若断不断,常轻重随意,则王宪不一,人无所错矣。
故观人设教,在上之举;
守文直法,臣吏之节也。
臣以去太康八年,随事异议。
周悬象魏之书,汉咏画一之法,诚以法与时共,义不可二。
今法素定,而法为议,则有所开长。
以为宜如颂所启,为永久之制(《晋书·刑法志》。刘颂三公尚书,又上疏云云。诏下其事,太宰汝南王亮奏。)
矫诏授楚王玮元康元年六月 西晋 · 惠废贾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太宰太保欲为之事,王宜宣诏,令淮南长沙成都王屯宫诸门,废二公(《晋书·楚王玮传》。贾后使惠帝为诏,夜使黄门赍以授欲复奏,黄门曰:「事恐漏泄,非密诏本意。」遂勒军收太宰汝南王亮太保卫瓘杀之。坐矫制斩,百姓为之立祠。贾后先恶,又忌,故以计相次诛之。案:传似此诏贾后逼帝为之,《惠帝纪》作贾后矫诏。)
汝南王亮太宰元康元年三月丙寅 晋 · 晋惠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大司马、汝南王亮体道冲粹,通识政理,宣翼之绩显于本朝,《二南》之风流于方夏,将凭远猷,以康王化。
其以太宰录尚书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增掾属十人,给千兵百骑,与太保卫瓘对掌朝政(《晋书·汝南王亮传》)
矫诏免太宰汝南王亮太保卫瓘 西晋 · 楚王玮
 出处:全晋文卷十七
二公潜谋,欲危社稷,今免还第。
官属以下,一无所问。
若不奉诏,便军法从事。
能率所领先出降者,封侯受赏。
朕不食言(《晋书·楚王玮传》)
出令斩汝南王亮 西晋 · 楚王玮
 出处:全晋文卷十七
能斩者,赏布千匹(《晋书·汝南王亮传》)
讨钱凤诏二年七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先帝以圣备应运,创业江东司徒导首居心膂,以道翼赞。
大将军敦参处股肱,或内或外,夹辅之勋,与有力焉。
阶缘际会,遂据上宰,杖节专征,委以五州。
刁协刘隗,立朝不允,敦抗义致讨,情希鬻拳,兵虽犯顺,犹嘉乃诚,礼秩优崇,人臣无贰。
事解之后,劫掠城邑,放恣兵人,侵及宫省
背违赦信,诛谬大臣;
纵凶极逆,不朝而退。
六合阻心,人情同愤。
先帝含垢忍耻,容而不责,委任如旧,礼秩有加。
朕以不天,寻丁酷罚,茕茕在疚,哀悼靡寄。
而敦曾无臣子追远之诚,又无辅孤同奖之操,缮甲聚兵,盛夏来至,辄以天官假授私属,将以威胁朝廷,倾危宗社。
朕悯其狂戾,冀其觉悟,故且含隐以观其终。
而敦矜其不义之强,有侮弱朝廷之志,弃亲用羁,背贤任恶。
钱凤竖子,专为谋主,逞其凶慝,诬罔忠良。
周嵩亮直,谠言致祸;
周札、周筵累世忠义,听受谗构,残夷其宗。
秦人之酷,刑不过五。
敦之诛戮,傍滥无辜,灭人之族,莫知其罪。
天下骇心,道路以目。
神怒人怨,笃疾所婴,昏荒悖逆,日以滋甚,辄立兄息。
以自承代,多树私党,莫非同恶,未有宰相继体而不由王命者也。
顽凶相奖,无所顾忌,擅录冶工,辄割运漕,志骋凶丑,以窥神器。
社稷之危,匪夕则旦。
天不长奸,敦以陨毙。
承凶宄,弥复煽逆。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今遣司徒导,镇南将军丹杨尹峤,建威将军赵胤武旅三万,十道并进;
平西将军邃率兖州刺史遐、奋武将军峻、奋威将军瞻精锐三万,水陆齐势;
朕亲御六军,左卫将军亮,右卫将军护军将军詹,领军将军瞻,中军将军壶,骁骑将军艾,骠骑将军、南顿王宗镇军将军汝南王示右,太宰、西阳王羕被练三千,组甲三万,总统诸军,讨之罪。
罪止一人,朕不滥刑。
有能杀送首,封五千户侯,赏布五千匹。
冠军将军邓岳志气平厚,识经邪正;
前将军周抚质性详简,义诚素著;
功臣之胄,情义兼常,往年从敦,情节不展,畏逼首领,不得相违,论其乃心,无贰王室,朕嘉其诚,方任之以事。
其馀文武,诸为敦所授用者,一无所问,刺史二千石不得辄离所职。
书到奉承,自求多福,无或猜嫌,以取诛灭。
敦之将士,从敦弥年,怨旷日久,或父母陨没,或妻子丧亡,不得奔赴,衔哀从役,朕甚悯之,希不凄怆。
其单丁在军无有兼重者,皆遣归家,终身不调,其馀皆与假三年,休讫还台,当与宿卫同例三番。
明承诏书,朕不负信(《晋书·王敦传》)
奏刑法宜依刘颂启事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昔先王议事以制,自中古以来,执法断事,既已立法,诚不宜复求法外小善也。
若常以善夺法,则人逐善而不忌法,其害甚于无法也。
案启事欲令法令断一,事无二门,郎令史已下,应复出法驳案,随事以闻也(《晋书·刑法志》,刘颂三公尚书。又上疏,侍中本宰汝南王亮奏。于是门下属三公云云。)
徵士 北魏 · 高允
四言诗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八
昔岁同徵,零落将尽,感逝怀人,作《徵士颂》,盖止于应命者,其有命而不至,则阙焉,群贤之行,举其梗概矣。今著之于左:中书侍郎固安范阳卢玄子真,郡功曹博陵崔绰茂祖河内太守下乐侯广宁燕崇玄略上党太守高邑广宁常陟公山征南大将军从事中郎渤海高毗子翼征南大将军从事中郎渤海李钦道赐,河西太守、饶阳子博陵许堪祖根,中书郎新丰侯京兆杜铨士衡征西大将军从事中郎京兆韦阆友规,京兆太守赵郡李诜令孙太常博士钜鹿公赵郡李灵虎符中书郎中即丘赵郡李遐仲熙营州刺史建安公太原张伟仲业辅国大将军从事中郎范阳祖迈,征东大将军从事中郎范阳祖侃士伦东郡太守蒲阴子中山刘策,濮阳太守真定常山许琛,行司隶校尉中都侯西河宋宣道茂中书郎燕郡刘遐彦鉴,中书郎、武恒子河间邢颍宗敬,沧水太守浮阳侯渤海高济叔民太平太守、平原子雁门李熙士元秘书监梁郡公广平游雅伯度廷尉正、安平博陵建兴祖,广平太守列人西河宋愔,州主簿长乐潘天符,郡功曹长乐,征东大将军从事中郎中山张纲中书郎上谷张诞叔术秘书郎雁门王道秘书郎雁门闵弼,卫大将军从事中郎中山郎苗,大司马从事中郎上谷侯辩,陈留郡太守高邑赵郡吕季才。夫百王之御世也,莫不资仗群才,以隆治道,故周文以多士克宁,汉武以得贤为盛。此载籍之所记,由来之常义。魏自神麚以后,宇内平定,诛赫连积世之僭,扫穷发不羁之寇,南摧江楚,西荡凉域,殊方之外,慕义而至。于是偃兵息甲,脩立文学,登延俊造,酬咨政事。梦想贤哲,思遇其人,访诸有司,以求名士。咸称范阳卢玄等四十二人,皆冠冕之胄,著闻州邦,有羽仪之用。亲发明诏,以徵等。乃旷官以待之,悬爵以縻之。其就命三十五人,自馀依例州郡所遣者,不可称记。尔乃髦士盈朝,而济济之美兴焉。昔与之俱蒙斯举,或从容廊庙,或游集私门,上谈公务,下尽忻娱,以为千载一时,始于此矣。日月推移,吉凶代谢,同徵之人,凋歼殆尽。在者数子,然复分张。往昔之忻,变为悲戚。张仲业东临营州,迟其还返,一叙于怀,齐衿于垂没之年,写情于之末。其人不幸,复至殒殁。在朝者皆后进之士,居里者非畴昔之人,进涉无寄心之所,出入无解颜之地。顾省形骸,所以永叹而不已。夫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亦可以长言寄意。不为文二十年矣,然事切于心,岂可默乎?遂为之颂。词曰:
紫气干霄,群雄乱夏,王龚徂征,戎车屡驾,扫荡游氛,克剪妖霸,四海从风,八垠渐化
政教无外,既宁且一,偃武兵,唯文是恤。
帝乃旁求,搜贤举逸,岩隐投竿,异人并出。(一章)

亹亹卢生,量远思纯,钻道据德,游艺依仁。
旌弓既招,释褐投巾,摄齐升堂,嘉谋日陈。
自东徂南,跃马驰轮,僭冯影附,刘以和亲。(二章)

茂祖茕单,夙罹不造,克已勉躬,聿隆家道。
敦心六经,游思文藻,终辞宠命,以之自保。(三章)

燕、常笃信,百行靡遗,位不苟进,任理栖迟。
居冲守约,好让善推,思贤乐古,如渴如饥。(四章)

子翼致远,道赐悟深,相期以义,相和若琴。
并参幕府,俱发德音,优游卒岁,聊以寄心。(五章)

祖根运会,克光厥猷,仰缘朝恩,俯因德友。
功虽后建,禄实先受,班同旧臣,位并群后。(六章)

士衡孤立,内省靡疚,言不崇革,交不遗旧。
以产则贫,论道则富,所谓伊人,实邦之秀。(七章)

卓矣友规,禀兹淑量,存彼大方,摈此细让
神与理冥,形随流浪,虽屈王侯,莫废其尚。(八章)

赵实名区,世多奇士,山岳所钟,挺生三李
矫矫清风,抑抑容止,初九而潜,望云而起。(九章)

诜尹西都,灵惟作传,垂训皇宫,载理云务。
熙虽中夭,迹阶郎署,馀尘可挹,终亦显著。(十章)

仲业渊长,雅性清到,宪章古式,绸缪典诰。
时值险难,常一其操。
纳众以仁,训下以孝,化被龙川,民归其教。(十一章)

迈则英贤,侃亦称选,闻达邦家,名行素显。
志在兼济,岂伊独善,绳匠弗顾,功不获展。(十二章)

刘、许履忠,竭力致躬,出能骋说,入献其功,輶轩一举,挠燕下崇,名彰魏世,享业亦隆。(十三章)

道茂夙成,弱冠播名,与朋以信,行物以诚。
怡怡昆弟,穆穆家庭,发响九皋,翰飞紫冥。
频在省闼,亦司于京,刑以之中,政以之平。(十四章)

猗欤彦鉴,思参文雅,率性任真,器成非假。
靡矜于高,莫耻于下,乃谢朱门,归迹林野。(十五章)

宗敬延誉,号为四俊,华藻云飞,金声夙振。
中遇沈疴,赋诗以讯,忠显于辞,理出于韵。(十六章)

高沧朗达,默识渊通,领新悟异,发自心胸。
质侔,文炳雕龙,耀姿天邑,衣锦旧邦。(十七章)

士元先觉,介焉不惑,振袂来庭,始宾王国。
蹈方履正,好是绳墨,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十八章)

孔称游夏,汉美渊云,越哉伯度,出类逾群
司言秘阁,作牧河汾,移风易俗,理乱解纷。
融彼滞义,涣此潜文,儒道以析,九流以分。(十九章)

崔、宋二贤,诞性英伟,擢颍闾阎,闻名象魏。
謇謇仪形,邈邈风气,达而不矜,素而能贲。(二十章)

潘符标尚,杜熙好和,清不洁流,浑不同波。
绝希龙津,止分常科,幽而逾显,损而逾多。(二十一章)

张纲柔谦叔术正直,道雅洽闻,弼为兼识。
拔萃衡门,俱渐鸿翼,发愤忘餐,岂要斗食。
率礼从仁,周愆于式,失不系心,得不形色。(二十二章)

郎苗始举,用均巳试,智足周身,言足为治。
性协于时,情敏于事,与今而同,与古曷异。(二十三章)

物以利移,人以酒昏,侯生洁己,唯义是敦。
日纵醇醪,逾敬逾温,其在私室,如涉公门。(二十四章)

季才之性,柔而执竞,届彼南秦,申威致命。
诱之以权,矫之以正,帝道用光,边土纳庆。(二十五章)

群贤遭世,显名有代,志竭其忠,才尽其概。
体袭朱裳,腰纽双佩,荣曜当时,风高千载。
君臣相遇,理实难偕,昔因朝命,与之克谐。
披襟散想,解带舒怀,此昕如昨,存亡奄乖。
静言思之,中心九摧,挥毫颂德,潸尔增哀(《魏书·高允传》)(二十六章)
晋武帝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栾城后集》卷九、《文编》卷二九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古今之正义也。
然尧废丹朱用舜而天下安,帝乙废微子立而商以亡。
古之人盖有不得已而行之者矣。
得已而不已,不得已而已之,二者皆乱也。
子非,而废天下之正义,君子不忍也。
子如,而守天下之正义,君子不为也。
汉高帝始谓惠帝仁弱,欲废之而立如意,既而知人心之在太子也,则寝废立之议,而用
皆贤而权任均,故惠帝虽没,产、禄虽横,而援立文帝,汉室不病也。
武帝既老,知燕王旦广陵王胥之不可用也,废之而立少子,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以后事。
当是时,昭帝之贤否未可知,而四人枉直相半也。
幸而昭帝明哲,霍光忠良,、羊虽欲为乱而不遂。
其后复废昌邑,立宣帝,而朝廷晏然无事。
盖人君不幸而立幼主,当如二帝属任贤臣,乃免于乱。
此必然之势也。
魏明帝疾笃而无子,弃远宗子而立齐王,始欲辅以曹宇曹肇,而倖臣刘放孙资不便之正,劝帝易以司马仲达曹爽
齐王既非天下之望,而又以庸才与仲达奸雄为对,数年之间,遂成篡弑之祸。
晋武帝亲见此败矣,惠帝之不肖,群臣举知之,而牵制不忍,忌齐王攸之贤,而恃悯怀之小慧,以为可以消未然之忧。
独有一汝南王亮而不早用,举社稷之重而付之杨骏,至于一败涂地,无足怪也。
帝之出齐王也,王浑言于曰:「之于晋,有姬旦之亲,若预闻朝政,则腹心不贰之臣也。
国家之事,若用后妃外亲,则有吕氏、王氏之虞;
付之同姓至亲,又有吴楚七国之虑。
事任轻重所在,未有不为害者也。
惟当任正道,求忠良,不可事事曲设疑防、虑方来之患也。
若以智猜物,虽亲见疑,至于疏远,亦安能自保乎?
人怀危惧,非为安之理,此最国家之深患也」。
之言,天下之至言也。
帝不能用,而用王佑之计,使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
然晋室之乱,实成于八王。
吾尝筹之:如攸之亲贤,夺嫡之祸非其志也。
不幸至此,天下所宗,宗社之计犹有赖也。
佑之计,使子弟据兵以捍外患,如梁孝王之御吴楚尚可。
若变从中起,而使人人握兵以救内难,此与何进袁绍丁原董卓以除宦官何异?
古人有言:「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
武帝之择祸福,可谓不审矣!
封禅书 其四 明 · 张维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溪谷先生集卷之三十一
升天拓地事难该,五十年来意未灰。
司马文成封禅起,越巫方进建章开。
神呼嵩岳谁闻得,蛟出浔阳自射回。
但信燕齐迂怪士,不知方朔是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