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家羁”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报曹公书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猥惠书教,告所不逮。融与鸿豫州里比邻,知之最早。虽尝陈其功美,欲以厚于见私,信于为国,不求其覆过掩恶,有罪望不坐也。前者黜退,欢欣受之。昔赵宣子朝登韩厥,夕被其戮,喜而求贺。况无彼人之功,而敢枉当官之平哉!忠非三闾,知非晁错,窃位为过,免罪为幸。乃使馀论远闻,所以惭惧也。朱、彭、寇、贾,为世壮士,爱恶相攻,能为国忧。至于轻弱薄劣,犹昆虫之相啮,适足还害其身,诚无所至也。晋侯嘉其臣所争者大,而师旷以为不如心竞。性既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子产谓人心不相似,或矜势者,欲以取胜为荣,不念宋人待四海之客,大炉不欲令酒酸也。至于屈谷巨瓠,坚而无窍,当以无用罪之耳。它者奉遵严教,不敢失坠。郗为故吏,融所推进。赵衰之拔郤縠,不轻公叔之升臣也。知同其爱,训诲发中(《文选·羊祜让开府表》注,「训诲」上有「来书」恳切」四字。)。虽懿伯之之忌,犹不得念,况恃旧交,而欲自外于贤吏哉!辄布腹心,修好和初。苦言至意,终身诵之(《后汉·孔融舆传》「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因显明仇怨,操故书激厉融。融报。」案:《融传》注引《续汉书》;「虑字鸿豫,山阳高平人,少受学于郑玄」)。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一百四十一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丁若氏。齐丁公子懿伯食采于若,因氏焉(同上)。
唐故相国右庶子崔公夫人河东县君柳氏祔葬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
贞元十有一年岁在乙亥三月丁丑。故相国安平公夫人河东县君。考终命于京师安仁里。盖春秋若干。其孤曰懿伯。号侍輤裧。以十月庚午。返祔于河南某原安平公之旧封。礼也。夫人姓柳氏。代为河汾右族。齐周之际。中书孝公虬。司会景公庆。以匪躬厚行。为北朝名臣。孝公生止戈。后周洛州刺史。洛州孙皇海州长史憬。憬生皇伊阳县丞璿。夫人之祖祢也。夫人凭积厚之祉。体柔嘉之姿。既笄。归于安平公。公始以处士纳采。至于佩相印。三十年閒。内则彰闻。尝以命妇宜家。疏封于本郡。又以中宫恤礼。为位于内朝。齐明以助祭。慈惠以厚下。褕翟五采。副笄六珈。幽閒必闻于法度。侈泰不萌于心术。盛德发于身。而被于族姻。不可详已。始用和乐。安于隐约。终以淑均。居于显尊。大君子之家肥道光。其助宏矣。既婴未亡之痛。深惟出世之法。受微言于顺禅师。以莲华普门。为方寸津筏。宜其永锡眉寿。而为大家。今则已矣。予壹不知夫命也。懿伯为左千牛备身。纯孝好学。居丧得礼。长女适宏农杨宏徵。才半岁。有共姜柏舟之誓。明识令行。伦于古人。幼女以衿缡来归。共承宗事。故于夫人之道。得周知之。懿伯以陵谷之不可以不识。哀请论撰。大凡以乾元元年合姓。贞元二年受封。安平公薨八年而夫人捐馆。其铭曰。
于穆夫人,徽柔淑温。
仪于德门,蹈履内则。
六姻是式,蔼然慈仁。
鱼轩煌煌,佩玉锵锵。
威仪申申,居贫且乐。
处贵逾约,其道可尊。
不享天年,奄归下泉。
孰司陶钧,哀此孝嗣。
茕然无恃,诉于苍旻。
东周故园,宰树鲜原。
裳帷翻翻,祔于幽穸。
刻是贞石,厥声长存。
乙为国将其兄尝为敌人丙所烹后丙败来降其国君敕乙曰丙即至人马从者敢摇动者致族夷乙曰兄弟之雠不反兵(秘阁试判词之六)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四、《武溪集》卷一二
亢宗私室,有怨宁忘;受命王朝,虽雠必舍。茍避嫌于虐我,将取诮于非忠。乙志笃弟恭,名高将种。昔多患难,痛断手于凶人;今既平宁,睹束身于皇化。俄屡承于君令,俾无复于仇家。奉以周旋,难乎进退。执兵待报,尝悲列鼎之烹;牵羊既来,难背如纶之旨。纵高义之所在,当首忠规;茍释憾之弗遑,未足为祸。若废命而不禀,何以事君?徒结恋于天伦,宜推诚于国体。懿伯之忌出境,尚握节而避之;郦商之仇入朝,难枕戈而杀也。必资大顺,无或固违。臾骈之言,既得之矣;子夏之问,不其然乎?式遵事主之宜,奚取徇私之节。
杂诗 其十 北宋 · 刘攽
押词韵第三部
臧孙被恶名,鲁侯失其位。
轩冕非不尊,家富马千驷。
不用子家羁,而弃柳下惠。
末仪谅何为,矧论仁与智。
窃位良足羞,乃复为君谥。
论孔子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唐宋名贤确论》卷二、《历代名贤确论》卷一五、《古文关键》卷二、《文章辨体》卷一一、《文编》卷二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九九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言于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隳三都。于是叔孙氏先隳郈。季氏将隳费,公山弗狃、叔孙辄率费人袭公,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二子奔齐。遂隳费。将隳成,公歛处父以成叛。公围成,弗克。或曰:殆哉,孔子之为政也,亦危而难成矣。孔融曰:「古者王畿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曹操疑其论建渐广,遂杀融。融特言之耳,安能为哉。操以为天子有千里之畿,将不利己,故杀之不旋踵。季氏亲逐昭公,公死于外,从公者皆不敢入,虽子家羁亦亡,季氏之忌克忮害如此,虽地势不及曹氏,然君臣相猜,盖不减操也。孔子安能以是时隳其名都,而出其藏甲也哉!考于《春秋》,方是时,三桓虽若不悦,然莫能违孔子也。以为孔子用事于鲁,得政与民,而三桓畏之欤?则季桓子之受女乐也,孔子能却之矣。彼妇之口,可以出走,是孔子畏季氏,季氏不畏孔子也。夫孔子盍姑修其政刑,以俟三桓之隙也哉?苏子曰:此孔子之所以圣也。盖田氏、六卿不服,则齐、晋无不亡之道。三桓不臣,则鲁无可治之理。孔子之用于世,其政无急于此者矣。彼晏婴者亦知之,曰:「田氏之僭,惟礼可以已之。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齐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婴能知之,而莫能为之。婴非不贤也,其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不及孔、孟也。孔子以羁旅之臣,得政期月,而能举治世之礼,以律亡国之臣,堕名都,出藏甲,而三桓不疑其害己,此必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者矣。孔子之圣,见于行事,至此为无疑也。婴之用于齐也,久于孔子,景公之信其臣也,愈于定公,而田氏之祸不少衰。吾是以知孔子之难也。孔子以哀公十六年卒,十四年,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请讨之。吾是以知孔子之欲治列国之君臣,使如《春秋》之法者,至于老且死而不忘也。或曰:孔子知哀公与三子之必不从,而以礼告也欤?曰:否。孔子实欲伐齐。孔子既告公。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岂礼告而已哉!哀公患三桓之偪,尝欲以越伐鲁而去之。夫以蛮夷伐国,民不与也,皋如、出公之事,断可见矣。岂若从孔子而伐齐乎?若从孔子而伐齐,则凡所以胜齐之道,孔子任之有馀矣。既克田氏,则鲁之公室自张,三桓不治而自服矣。此孔子之志也。
按:郎本卷一三题作《孔子论》,赵刻《志林》作《论鲁三桓》。
王导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许昌市
西晋之士,借通达以济淫欲,风俗既败,夷狄乘之,遂丧中国。相随渡江,而此风不改。贤者知厌之矣,而不胜其众。俗乱于下,政弊于上,而莫能正也。东晋之不竞,由此故耳。是时王导为相,达于为国之体,性本宽厚容众,众人安之。然生于衍、澄之间,不能免习俗之累,喜通而疾介,能弥缝一时之阙,而无百年长久之计也。更二大变,几至亡国。元帝之世,王敦拥兵上流,有无君之心。刘隗、刁协刚介狷浅,见信于帝,专以法绳公卿,而深疾王氏恣横。敦遂起兵,以诛君侧为词,兵再犯阙。幸而敦死。元、明既没,成帝幼弱,庾亮辅政,任法以裁物,复失人心。苏峻擅兵历阳,多纳亡命,专用威刑。亮知峻必为乱,以大司农召之。众人皆知不可,而亮不听。遂与祖约连兵内向,涂炭京邑。此二衅者,皆导之所不欲,而隗、亮不忍,以速其变。以隗、亮为是耶?敦、峻之祸,发不旋踵;以导为是耶?使人主终身含垢,何以为国?鲁自宣公,政在季氏。更三世至昭公,不能忍,将攻之。子家羁曰:「舍民数世,求以克事,不可必也」。公不从而出。隗、亮之败,则昭公之举也。齐景公以贪暴失民,田氏以宽惠得众。公问于晏婴,求所以救之。婴曰:「惟礼可以已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谄,大夫不收公利」。公叹曰:「善哉,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婴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晏子知之,而景公不能用,田氏遂代吕氏。盖大家世族为患于其国,常若心腹之疾,必与人命相持为一。攻之以毒药,劫之以针石,病若不去,命辄随尽。非良医贤臣,未易处也。子产为郑,国小而偪,族大多宠,子产患之。有事伯石,赂以其邑。子大叔曰:「国,皆其国也,何独赂焉」?子产曰:「无欲实难。皆得其欲,以从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何爱于邑,邑将焉往」?子大叔曰:「若四国何」?子产曰:「非相违也,而相从也,四国何尤焉?《郑书》有之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归」。既,伯石惧而归邑,卒以予之。又使为卿,以次己位,郑乃少安。及其久而政成。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予之;泰侈者,因而毙之。逐丰卷,戮子晰,郑乃大治。如导所为,知赂伯石以全其始矣,未知予忠俭、毙泰侈以成其终也。以为贤于隗、亮则可,以论晏子、子产则远矣(《栾城后集》卷一○。又见《历代名贤确论》卷六○,《永乐大典》卷一五○七五,《文编》卷三一。)。
何爱于邑:原无,据宋丁本、《春秋左传集解》补。
五贤咏·子家羁 清 · 旻宁
鲁昭政不明,童心一言定。
强臣久擅权,谗人暗启衅。
公族子家羁,忠正国之俊。
明达审机谋,谠言罔见听。
群小竞昏怓,懵然即笃信。
日入慝将兴,终成一朝忿。
野井求诸人,胡不早如晋。
恶定而好亡,憸邪握其柄。
宛转辱乾侯,双琥暂受命。
平子何诈谖,言甘欲从政。
已非貌而出,无劳频致讯。
伤哉志不伸,忠良空饮恨。